新書推薦: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NT$
286.0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NT$
301.0

《
他惯会装乖
》
售價:NT$
245.0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NT$
500.0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NT$
296.0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NT$
398.0

《
雪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桐乡,是江南枕水之乡,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福泽两岸,境内河网密布,水路交通发达,由此孕育了桐乡独特的江南风光,也使它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古镇文化、宋韵文化、名人文化,赢得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大运河由西南而东北,斜贯桐乡全境长达44.32公里,桐乡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都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流淌了千百年的大运河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纽带,也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
桐乡大运河每册内容简介:
《长河春秋——桐乡大运河史话》 俞尚曦
大运河是桐乡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与运河两岸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本书侧重于“史话”,内容具有广泛性,涉及地理、政治制度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诸多方面,试图通过一个个具象的画面,来反映运河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大运河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时光隧道,第一个板块“河道聚落”重点写了运河的开挖、疏浚,纤塘的修筑、维护,桥梁的建造、重修,聚落的形成和变迁,驿站和递铺的过往等。大运河是一条百货通畅的经济大动脉,第二个板块“漕运商贸”重点写了与运河关联密切的经济活动,包括因河而兴的市镇、漕运的兴衰、商业的繁盛、手工业的发展,以及茶、酒的销售和消费等。大运河是一条流光溢彩的文化长廊,第三个板块“翰墨清芬”写了棹歌的创作和传唱,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诗酒文会的雅集,万千举子赴京赶考的悲喜剧等。意在阐述桐乡运河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底蕴,凸显了桐乡与大运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河畔风流——桐乡名人与京杭大运河》 夏春锦
《河畔风流》涉及与京杭大运河直接相关的桐乡历史名人十五位,他们的人生与事业均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吕希周、张履祥、吕留良、夏方昊、吴之振、劳之辨、方薰、严辰、丰子恺、张琴秋,均是出生于大运河河畔,由运河之水哺育成长;宗礼、鲍廷博、沈启震、冯应榴、太虚,他们的生平功业、文化成就、历史影响,无不得益于大运河所提供的机遇和机缘。其中吕希周、劳之辨、沈启震和冯应榴还担任过与京杭大运河直接相关的职务,可以说,他们的人生与大运河始终保持着水乳交融的关系。他们既是大运河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大运河文化的记录者、书写者。本书通过考索这十五个历史人物与大运河之间的互动,借此进入一个个微观的运河史,由此牵扯出一桩桩鲜为人知的运河掌故。
《吴风越韵——桐乡大运河畔民俗风情》 乐忆英
桐乡,是江南枕水之乡,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福泽两岸,孕育了桐乡独特的江南风光,也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古镇文化、宋韵文化、名人文化。本书共分四个板块,每个版块下包含若干篇文章,其中“桐川风情”主要从农耕生产、船民习俗、生育习俗、商贸文化、工匠文化、酒俗文化、庙会习俗、方言、民间文艺和游艺等角度,对桐乡地区的民俗风情进行了阐发。“四时风物”主要从桐乡小吃、特产、茶食等角度记录了“最桐乡”的舌尖味道。“蚕乡习俗”记录了桐乡人在长期从事蚕桑生产的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以及绚丽多姿的蚕桑习俗。“非遗传承”以高竿船技、蓝印花布、乌镇水阁、乌镇香市为重点,介绍了桐乡的“非遗”项目及有关文化习俗。
《百里清吟——诗咏桐乡大运河》 陈勇 陈梦佳
浩浩运河奔涌千年,不仅滋养了江南沃土,更以粼粼波光为纸、棹声帆影为墨,写就一部流动的诗史。《百里清吟》以镌刻桐乡文脉的时光长卷,将流经该市近百里的大运河畔千年吟咏尽收其中。全书以“六名”为经纬,编织出桐乡文化的锦绣图景。读“河畔名区”,可见文人墨客翰墨千载的盛世气象;观“乡贤名彦”,可触桐乡历代文人笔底流淌的桑梓深情和风雅的种子;访“古迹名胜”,可在2500余年前的吴越古战场、石门驿的残垣、语儿亭的暮色中与历史对话;探“藏书名楼”,可闻一千五百余年来昭明书馆内典籍翻动的智慧回响;游“山水名园”,可随诗人杖履丈量800余年前幽篁曲径的石门东西张园;礼“古寺名刹”,可在福严寺的晨钟里参悟禅意诗心。每一首诗都是时光的切片,连缀成江南文化的基因图谱。对于热爱江南文化者,这部书不仅是案头必备的诗选,更是一把打开桐乡精神密码的钥匙——运河之水汤汤,诗心永在清吟。
《梧桐毓秀——桐乡大运河两岸人文往事》 王立
基于桐乡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追寻运河两岸的文化古迹与人文影踪,深入挖掘历史深矿中丰富的文脉,探寻风雅桐乡赓续千年的源泉。本书作者聚焦于桐乡历史中的“人文”要素,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是这片大地上人文历史的开篇,在发掘出来的一件件文物中,可以感受到先民们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所萌芽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追求。人类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人文成为自觉的追求。作者梳理了县学、书院的史料记载,叙述县域教育中的古人往事,揭示薪火相传的使命意识和坚守精神。作者追寻了历史名人在桐乡的读书处,古人的藏书处,呈现出悠久而深厚的人文脉络、人文积淀与人文景象。因此,桐乡境内运河两岸崇文重教,文脉相承,弦歌不辍。人文是这方热土的审美内蕴,风雅是梧桐之乡的独特气质。
|
目錄:
|
《百里清吟:诗咏桐乡大运河》
前言
河畔名区
濮院镇
O濮彦仁
梅泾即事
○宋濂
梅泾花午
O贝琼
寓幽湖客舍
O江汉
濮川月夜清游歌
O方孝孺
泊舟幽湖
O项忠
入濮院路
O岳和声
幽湖泛月
○钱载
濮院
○顾修
自鸳鸯湖泛艇梅花泾上(选一)
○岳廷枋
过梅花泾怀古
○沈孔键
槜里怀古
乌镇镇
O陈与义
青墩看牡丹
O立虚舟
乌戍屯兵
O楼钥
乌戍道中
〇宋伯仁
夜过乌镇
○善住
车溪道中(选一)
I I H H H H
乡贤名彦
古迹名胜
藏书名楼
山水名园
古寺名刹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吴风越韵:桐乡大运河畔民俗风情》
《梧桐毓秀:桐乡大运河两岸民俗风情》
《长河春秋:桐乡大运河史话》
《河畔风流:桐乡名人与京杭大运河》
|
內容試閱:
|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这里的一切都渗透着一个“古”字。以县这个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而论,自春秋战国开始陆续出现,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县制推向全国,延续至今,已达两千多年。县的数量也由一千多增长到近三千。
就县龄而言,桐乡不算老,也不年轻,公元939年设县(乐史《太平寰宇记》),距今一千多年,初建时名崇德,县治设在义和市(今崇福镇)。到明宣德五年(1430),又一分为二,成崇德、桐乡二县,桐乡县治设在梧桐镇。到清代,因为崇德与清皇太极的年号相同,改名石门县,辛亥革命后改回原名。1958年,崇德县并入桐乡1993年,桐乡又升格为县级市。
崇德成县虽不算早,却深得天时地利之便。它21岁时,就迎来中华文化的巅峰期--宋朝,史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当时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由黄河中下游南移至长江下游,而崇德县正地处长江之南、钱塘江之北,我国*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京杭运河,穿县城而过,离南宋都城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