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我没有草原,但我有过一匹马

書城自編碼: 269300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高考
作者: 凉月满天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8422884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1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售價:NT$ 493.0
不胜欢喜
《 不胜欢喜 》

售價:NT$ 296.0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售價:NT$ 493.0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售價:NT$ 335.0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

售價:NT$ 279.0
一间自己的房间
《 一间自己的房间 》

售價:NT$ 223.0
波段交易的高级技术:股票和期权交易者的资金管理、规则、策略和程序指南
《 波段交易的高级技术:股票和期权交易者的资金管理、规则、策略和程序指南 》

售價:NT$ 442.0
人,为什么需要存在感:罗洛·梅谈死亡焦虑
《 人,为什么需要存在感:罗洛·梅谈死亡焦虑 》

售價:NT$ 3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32
《 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时光清浅,微雨在檐 》
+

NT$ 210
《 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有一种态度比财富更重要 》
+

NT$ 210
《 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点亮自己,你就是一束光 》
+

NT$ 232
《 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站在云朵之上看幸福 》
+

NT$ 232
《 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心灵痒痒挠 》
+

NT$ 210
《 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静待时光,安然成长 》
編輯推薦: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两道难题。突破这两道难题,向名家学习,向经典文章学习,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没有草原,但我有过一匹马》就是一本开阔阅读视野的美文盛宴,更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绝佳读本。阅读这本书,既是一次思想之旅,励志之旅,又可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在观摩中领悟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虽没有草原,我们亦能以梦为马,驰骤天涯。
★书中文章广泛被《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格言》《语文周报》《疯狂作文》等知名刊物转载,是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精品来源,有着广大的学生阅读群体,所选文章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是学生写作及中高考作文写作的精品素材库与典型范本。
★青少年必读励志类经典美文;中高考作文素材类优秀作品;中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
★美文之旅,动情文字,做人启迪,作文感悟。

★《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格言》《语文周报》《疯狂作文》《作文与考试》《中学时代》《思维与智慧》《青春岁月》《作文周刊》《哲思》《中学生阅读》《做人与处世》《演讲与口才》《疯狂阅读》《语文世界》《作文通讯》《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等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精品来源!

內容簡介:
《我没有草原,但我有过一匹马》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之一。本书精选热点作家凉月满天的作品,书中分为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走一段长路、发黄的老照片、我思故我在和有情世界六辑,分别描述了作者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走过的路、回忆过的人和事。每篇文章后,杨士兰老师都进行了点评,让读者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优秀之处和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写作技巧。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我没有草原,但我有过一匹马》一书内容平实、贴近生活,点评简单明了、新颖有见地。可以说,本书是高考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的必读书目,不仅可以让高考生增长见闻、增加知识积累,更可以让其增强写作技巧,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關於作者:
凉月满天,本名闫荣霞,中国作协会员,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组专家,《读者·原创版》《文苑》《特别关注》等杂志签约作家。在国内外各大报刊发表作品两千余篇,共计400多万字。出版有《红楼的草根儿们》《走自己的路,让西瓜去说吧》《谁不想被世界温柔相待》等作品。
目錄
第1辑
读一本好书
不读书无以承继历史,无以开辟未来,无以丰富雅正内心世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书是好友,陪伴一生。
不兼容的军规和人性
花儿本是心里的话
一路离情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延伸阅读
一个父亲的触背悬崖
临到收场总伤神
哪有永远的红楼梦
怪书奇谭
桃花朵朵开
晨光好,读书最相宜
我的“偷书”时光
汉娜的羞耻
半生槎枒
慕它清安
第2辑
看一场电影
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们不讲技术,只讲情感;不讲功利,只讲心灵。我们歌哭笑泪,替别人活着人生。谁又能说,我们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的时候,不是在目睹自己曾经活过与未曾经验的无数种人生?
空气里跳舞的鱼
心中的香格里拉
没有奇迹的世界,也那么好
谁不想被世界温柔相待
一一
野孩子
孤独的香水
一句永不过时的预言
第3辑
走一段长路
山山水水,雨雨风风,花花草草,村村城城。心在远方,是因为远方处处有美景。心在他乡,是因为他乡美好,亦如回不去的故乡。
寂寞如珠,开遍春晨
发配日记
百里红尘不须归
杨柳是春风的杨柳
五日五城
卧听荒村风吹雨
一日看尽洛阳花
等春
吃在承德
水瓶里的牡丹花
古槐之心
四月槐花香
第4辑
发黄的老照片
光阴如纸,脆旧发黄。曾经鲜活在面前的人,都步入记忆深处,好比青色的天光下,一个个渐渐没入深宵的背影。不怀念吗?不是的。可是回不去了。光阴已过,我们都回不去了。
小嫂子
大舅

虎叔
高宝柱
草凋
丑娘
思乡
一个作家的背影
一只猫咪
开满了“花”的小花园
百花深处
第5辑
我思故我在
犹太人的格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上帝一笑再笑,也阻不住人类奔腾的思考。没有思考,又如何确立“我”之为“我”,而不是别人,不是另一个?所以笛卡儿才会理直气壮地宣称:“我思故我在。”
总有一些人来不及幸福
苦难有什么了不起
你奔跑不奔跑,上帝都不在乎
海上升明月,明月照花林
金石铜鼎碎砖声
鳖宝
啰啰唆唆说啰唆
用词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
奋斗是一种生存本能和灵魂饥渴
胡桃壳里的君王
偏见与傲慢
异形
关键在我
我没有草原,但我有过一匹马
第6辑
有情世界
花开花谢,叶荣叶凋。父母儿女,好友亲朋,大千世界,有情菩提。有情即有欢歌笑泪,若是无情,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我比你坚强
面对明天,积攒悲伤
鸡排
小冰棍儿
我不敢老
鸭子胸前的玫瑰
掌心化雪
一条通向灵魂的道路
土瓦罐和青玉罐
女儿枕
后记
內容試閱
第1辑
读一本好书
不读书无以承继历史,无以开辟未来,无以丰富雅正内心世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书是好友,陪伴一生。
不兼容的军规和人性
战争毁灭良知,人性拯救罪恶。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写的一部黑色幽默小说,可是,我在它里面找不出多么幽默的东西,相反,荒诞、沉痛、滑稽、血腥交织在一起,像沼泽,构成一大片让人沉陷的激愤与伤感。
它是对打着国家旗号的荣誉、牺牲、服从等美好字眼的无情嘲弄。这一切被媒体大肆宣传,以至深入人心,但在约瑟夫·海勒的笔下却显得如此荒谬,并且张着利口,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年轻蓬勃的生命。
一群被远派海外的军官奉命执行对敌对国家的轰炸任务,需要架着飞机,一路飞到投弹目标上空,冒着密集的高射炮火网,投下炸弹,然后狼狈逃窜。运气好的话,可以有惊无险;运气差的被击落,在半空爆炸,粉身碎骨。或者在完全没有防空火力的小村庄上空投下炸弹,把不知闪避,甚至成群出来看稀奇的老弱妇孺炸得血肉横飞,房屋被夷为平地,只是为验证一下不知哪个浑蛋官员凭空想出来的新词——投弹散布面,目的是为在上空可以拍下比较壮观的照片。
以尤索林为代表的飞行员们的飞行次数规定是25次,后来涨啊涨,一直涨到了70次、80次,这期间有人送命,有人受伤,有人发疯到天天和一只猫打拳击。但只要不死,就没有一个人可以结束自己的任务。
这些轰炸手、驾驶员、副驾驶,都被一条荒谬至极的军规牢牢捆住动弹不得,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条军规规定:如果谁精神不正常,可以获准不再参加轰炸任务,只要他自己能够证明。如果自己能够证明自己精神不正常,那就说明他的精神没有不正常,他就需要继续执行轰炸飞行任务。
圈套就在这里。
它把人们搞得全都要发疯,不是死于非命就是发了疯之后再死于非命:亨格利·乔天天和一只猫打架并且夜夜做梦梦见猫睡在自己的脸上,闷得自己透不过气来,天天大喊大叫。
弗卢姆上尉被怀特·哈尔福特威胁着要一刀切断他的喉咙,吓得他跑到树林子里当野人,下雨的时候都不敢回帐篷。
而怀特却坚持一定要让自己死于肺炎,结果冬天来了,他果真患肺炎死去。
尤索林因为胆怯只好在轰炸目标上空再兜回一次,造成人员伤亡,飞机报废,却获得一枚勋章,而他领奖的时候却赤条条站在队伍里,让勋章没有地方可以别。
这种轰炸任务把官兵们弄得不是精神紧张得要发疯,就是良心不安得巴不得死去。得到厚利的是那些愚蠢、粗暴、拿官兵性命来换取前程、肩章、绶带的卡斯卡特上校、德里德尔将军等一小撮狂热好战分子——之所以狂热好战,是因为他们永远也不会被派上前线。
这样一群被战争机器压得变了形的活鬼一边杀人,一边被人杀和被猫杀,一边无可避免地意外死去(一个被飞机螺旋桨切成了两半,而那个把他切成两半的人架着飞机撞向山头)。他们无可逃避,因为将军要荣誉,上校要升职,在种种压榨之下,人命不如一只蚂蚁。
众多人物里面我对一个人的印象格外深刻:
长着龅牙、嘴里含着七叶树果子,要不就是山楂树果子——一边一只,成天傻笑的奥尔。不断傻笑,不断做荒唐事,不断被击落,不是把飞机肚皮着地紧急迫降就是扑通一声掉进水里,然后他划着一支蓝色塑料小桨把他的机组人员救出来,还在大雨滂沱的海面冲茶给他们喝。他还不断地修炉子,在他失踪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帮尤索林修了一个漂亮的炉子,好让他冬天不挨冻,并且有热水洗脸。然后——他就消失了。飞机被打到海里去,他和机组人员分开,自己上了一条小救生艇,用小木勺一样的塑料桨,顶着瓢泼大雨,一路划到了中立国瑞典。他胜利了,他用心计和智慧使自己既保全了性命,又远离了战争。这是一个可爱的小子,不仅不傻,而且精明,虽然精明,却不奸猾,善良、友爱,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生存的权利。
是的,人性。人性至上。它凌驾于国民性、政治性之上,是最基本的东西,为人而须具备的最真切可贵的品质。人而为人,靠这一种普遍的性质支撑,善良、天真、自信、互助,诸如此类的正面道德支撑起整个人类发展的框架结构。不过,在荒谬的战争里,到处是欺诈、仇恨、迫害、幸灾乐祸。哪怕同处一个阵营,也那样的仇视和不共戴天。人性已经被侵吞,被挤压变形,被消解到将归于乌有。
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还有那个倔强、鲁莽、粗心大意的尤索林。用战争和军人的眼光来看,他不够勇敢,甚至是一个胆小鬼;用道德的眼光来看,他是个败坏分子;用处世眼光来看,他不够包容,动不动威胁别人离他远一点。可是从他的眼睛里看出去的世界,原本就是荒谬绝伦的,一切都只不过披上了一层漂亮的外衣,内里是钻营、谋求、腐化、堕落、无耻、迫害、打击,又怎么能要求他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可是他没有泯灭了作为一个人的良知,而不是军人的所谓道德正义感和爱国精神。
作为一个人,而且活得这样清醒,只好痛苦。他有权保卫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为了那些所谓的国家和责任去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飞行。
他也抗争,并且取得了效果。只要和卡思卡特上校等无耻之徙达成一个单方面的协定,回国去给他们大肆宣传,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国去接受慰问和鲜花。结果他不肯,有奥尔成功的例子鼓励,他采取了艰苦的逃跑方式——他要在天罗地网的追捕之下只身逃往瑞典。
两枚从战争机器上主动脱逃的螺丝钉,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战争永远会存在,可是战争永远不该发生。丑恶永远存在,可是丑恶应该深埋地底,而不是趁着战争或者其他诱因肆虐和疯狂。希望到了最后,可以有一天,人类不会再有战争、穷困、牺牲、卑劣,人性把整个世界都笼罩上一层美丽的光辉,好比朝霞,预示新生。
本文是对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赏读,作者抓住了小说的核心命题,从整体到局部,运用反衬的写法,把情节中张力十足的冲突揭示得淋漓尽致。那些浑蛋官员为飞行员们制定的荒谬军规、大多数飞行员的惨烈情况,构成了一个荒诞的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大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名飞行员的逃脱才更鲜明地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花儿本是心里的话
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
早就知道现在的西安就是古代的长安,也知道它是13个朝代的帝都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对它有了鲜明的印象乃至向往,还是从一本书——《藏着的关中》开始。
在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读图时代,这本书真正地文图相生。文与图的作者胡武功是陕西一位纪实摄影家,几十年来跑遍陕西的角角落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艰辛曲折,拍摄了大量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照片,给我们留下了关中最原汁原味的生活图景。
昔日关中,大汉盛唐气象万千,驷马高车美人环佩;现在,一切都如风而逝,只留下了13个王朝的帝王陵寝,一片冷落,繁华不在。农民在唐献陵前拉犁耕地,牧童在黄帝陵柏林中放牧,茂陵刘郎汉武帝,身后无非是一个庞大的土馒头。小麦成熟,一辆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横七竖八的麦捆,转弯欲行,残破的石碑、长满苔藓的翁仲……
关中男人善农耕,女人善纺织。唱秦腔、耍社火、送花灯、做礼馍……关中还保留着不少人文习俗的原生态,包括面条像裤带、辣椒当咸菜、锅盔像锅盖、泡馍大碗卖、唱戏吼起来、板凳不坐蹲起来……
摄影家同时也是一位底蕴厚重的作家,直观的照片背后是意义深远的历史长河的沧桑变迁,这又使摄影家的文字充满悲悯与热爱、智慧和思辨,他是这样阐述他拍摄的初衷的:“数千年的农耕与游牧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旗帜。其中尤其不乏仁爱道德的温情,礼义廉耻的准则,弘扬生命的赤诚。然而,毕竟一个时代结束了,传统的书本文化已经僵死,过去的俗文化也不可再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作为传统形态文化变迁的目击者,我决定拍下那些一去不返的瞬间,希望这些历史不要被人们如此之快地遗忘。”
《麦客》是这本书里最震撼人心的一张照片,一个壮年汉子在弯腰挥镰的瞬间被摄影师按下了快门,健壮的躯体、勃发的生命力、满面尘灰与汗水,都被定格,再配上详细和充满感情的解说文字:“……这样的苦日子,一日两餐唯洋芋的生活,把麦客推向一年一度千里奔徙挥镰割麦出卖苦力的境遇……麦客的‘花儿’,唱出了对自然的不平,对苦旅的哀怨,对亲情的思念。叫人震惊,叫人同情,叫人无可奈何。”
这里没有香车美人、湖光胜景,这样的图,的确是用来读的,不仅用眼,更要用心。发黄的照片记录的一草一木都映照着历史,每一个剪影都事关国计民生。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我不受制于什么外力,也不为直接功利驱使,像麦客一样,拍摄与割麦均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我欣赏这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尊敬心中有梦和敢于一路追梦的人。漫天扬起的物质烟尘里还有人肯这样甘于孤寂,这样的精神或许幽微,却足可烛照心灵。真的,心若在,梦就在,梦若在,苦就在,苦若在,乐就在。
我不懂摄影,为什么会热衷于写这样一篇与摄影有关的书评,套用书中引用的一句麦客唱的“花儿”:“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
摄影、写作和歌唱都是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作者的这篇书评就是一篇自在的表达,就是在读图之后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话,是照片投诸心海激起的层层涟漪,不加粉饰,就这么自自然然活活泼泼地流淌出来。把心里的话变成文字,就是一篇动人心的好文。
一路离情
有什么样的感情可以一世相守?有什么样的人可以走后越发让人怀恋?有什么样的世界可以容许人们静静品尝爱的芬芳和静看时光流转?有什么样的付出可以说得上永远?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杨绛《我们仨》
得知钱钟书先生逝世,是在电视上。我呦了一声,再说不出什么来了。
钱先生逝世之后,我也并未曾想到杨绛先生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从意识里,我是把钱先生当作一个公众人物来看的,可以引起自己泛泛的感伤和新一轮的崇敬。我忘记了,除了学者的身份,他更是一个人夫、人父,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走后,会让亲人痛断肝肠地伤心和如痴如醉地怀念。如若不是这样,以杨先生的高龄,不会忍着思念的伤痛提起笔来把已成前生的丈夫和自己的足迹再重新走过一遍。
至于钱瑗,也就是钱先生和杨绛女士的女儿圆圆,还是在杨绛先生写的《围城》后记里读到才有的印象,但是也并不鲜明。只是晓得钱先生老爱和这个唯一的宝贝姑娘闹着玩,比孩子玩得还凶,害得圆圆经常无奈地冲着姆妈告状。这个阿圆,承继了父母的优点,学东西有一股子痴气,所以学有所成,重任在肩,累年不得休养,结果到最后一旦躺在病床上,就不得起来,先父母一步,回了“自己的家”。害得孤弱的杨先生,一头照顾病重的钱先生,一头变了梦屡次探望病中的女儿。心上给捅了一下又一下,绽出一个又一个血泡,流出一注又一注滚烫的眼泪。最初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当娘的心痛得胸口都要裂开了,还得忍着满腔满腹的痛送别倚在病床上两三年,让杨柳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若干次的丈夫。大限到来,先生对厮守一生的妻子说:“绛,好好里(好好过)。”读到这里,我的泪下来了。
一个在人生驿道行走了大半辈子的老人,送别自己的女儿,送别自己的丈夫。厮守几十年的家三分之二都已失散,剩下自己,成了一个孤单的锐角三角形,不再完整,陪伴自己走完剩下的路程的,只有满满一路的离情。而三里河的家,此刻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客栈了。老境如此凄凉。
一向以为学者的心思都是缜密而冷静的,看感情也看得比常人透脱,视人生死无异于如蝉如蜕,可是透过平淡质朴的文字,却透视出一条丰沛的感情的河流,从旧年的岁月里流来,载着飞花落叶,时而拧着旋,打起一小股一小股的浪花,驶向生命的终结。
我才发现世界上还有这样纯真和投入的一家在。一家三学者,哀乐不忘情。
俞伯牙要走到荒寒之地靠老天安排才觅到一个真正的知音,而且还英年早逝,害得自己灰心摔琴,大叹自此之后,天下更无知音。羡慕钱先生一家,一门三学者,彼此为知音。难得老夫妻二人,一辈子心性淡泊,妻子不逼丈夫抓钱抓权要房子要待遇,丈夫不嫌妻子不去洞明世事走内线给自己铺平升迁道路。难得二人书痴,坐在书的围城里过自家的光景。你说我懂,我说你懂,这是什么样的境界!自小心高意气深,遍觅知音,侬是知音。羡慕。
自己的女儿,不仅聪明,还继承父亲的书痴之气,求学问不止,当教授不疲,和父亲也说得,和母亲也说得。动时三口玩作一团,静时各自伏案笔耕,这是什么境界?羡慕。
不痴不笑是木头学者,过家庭生活了无趣味。难得一家人童真不减,赤子之心不失,携手同行若许年。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的生命重量,比起官高位显、名车美人的生活,不晓得要值得多少倍。羡慕。
杨先生起笔是一家人在玩闹,七十多的老人和小六十的女儿在玩儿。钱先生恶人先告状,大喊:“娘,娘,阿圆欺我!”阿圆也乱着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原来钱钟书把所有的东西,大辞典、小板凳、皮鞋、笔筒、笤帚把、大书包,摆列成阵,垒在女儿的床头枕上,摆成一只长尾狗的模样,并且把长把“鞋拔”拖在后面权当狗尾。被女儿拿获的爸爸,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蹲在夹道里,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笑得站不直了,肚子里的笑浪还在一翻一滚。女儿也笑,一边问:“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一家三口笑成一团。想来这样的欢乐常常发生,一家三口时常这样大笑。安静的时候对坐看书,到老来仍旧痴气盎然的钱钟书时常会玩上一通,不是老来疯,只是天性使然。纯良的人格外容易活在复杂的世情之外,不经意地制造好多快乐送给这个严肃杂乱的世界。
只是快乐总是太短,愁怨总是嫌长。
古人说妇人之美,非诔不显,所以有祭妻诗、祭母文。现在事情在杨绛先生身上颠倒了过来,成了妻祭夫、母祭女,一个人面对了两重悲伤,昔日一家三口的满满的欢乐更显得而今的房间空空荡荡。
杨先生这本《我们仨》是我从打折书店里淘回来的,花了不到一碗牛肉面的价钱。寂寞学者的文字也是寂寞,少有人欣赏。笔调平平,质朴无华,像一块白白的棉布,晒在阳光下,散发着棉花的气味。如果细细读来,就会觉得在这样朴素而深沉的感情面前,任何奢侈与华美的文辞都是一种浪费。
一篇小文写自己的外公和外婆吵吵闹闹一辈子,外婆病逝后,外公被接到城里和儿女们去住。路过坟园的时候,他自以为没有别人看见,悄悄冲着里面埋着的老伴挥了挥手。这一个细节,让人有点无法承受。
有什么样的感情可以一世相守?有什么样的人可以走后越发让人怀恋?有什么样的世界可以容许人们静静品尝爱的芬芳和静看时光流转?有什么样的付出可以说得上永远?
当所有这些问题一旦提出就蒙上一层灰败的色彩,让人无法期待的时候,其实有好多这样的典范悄悄存在和被人忽略。
这篇书评在援引原著内容上,给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范例。作者用了三个排比段,三次“羡慕”,反复铺陈了“一家三学者,哀乐不忘情”:夫妻二人互为知音;女儿与父母动静相谐;一家三口童真不减。在铺陈之后,作者又详细勾画了钱先生在女儿枕头上摆一只长尾狗,一家三口笑作一团的细节,详略得当,抓住原著的精髓,渲染出“我们仨”的快乐,更加衬托出杨绛先生的悲伤。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延伸阅读
中华民族固然是伟大的民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助外族人的眼光,拔除自我躯体的芒刺,完善对人性和固有观念的重塑,发扬理应发扬的,使我们更加轻松理性地走向未来。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的华人教授孙隆基先生的一部哲学著作。固然本书中提到的“文革”及其余绪已经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远去,但是孙先生所剖析的文化密码对中国人的设计,仍旧很新鲜、很真切。
他在这本书的一个章节《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里,这样论述:
“中国人的‘仁’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亦即是‘以心换心’,并且,在这种双方心意感通的过程中,理想的行径必须是处处以对方为重。中国人的‘礼让’其实正是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这种对‘人’的设计,一般地使中国人富于‘人情味’,亦即是:在面对相识的人时,不轻易拒绝别人的要求,急人之难,忘我地为别人办事,以及自己多吃一点亏也无所谓的作风。此外,一旦当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后,就有趋于持久稳定的倾向,例如,不忘故旧,维持终身的朋友关系与婚姻关系,等等。”
事实的确如此。而且,中国人的利他的深层目的仍是利己,为的是建立自己的人情档案,从而使自己在急难之时也有人搭救,就像居士供养佛子以为功德,和尚念佛吃斋以为功德。孟尝君食客三千,以备不时之需。表面上是弘扬佛法和利他利佛,实际上是拯救自己。
就连父母也是养儿为防老,积谷为防饥,遑论其他的社会关系。所谓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几乎是不存在的——中国人是无私得多么老谋深算的人啊。当然,所谓的回报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回馈,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慰藉,哪怕只是预备一个永远用不着的自救途径呢,心里也会觉得十分安慰。万一哪一天用得着呢?
实际上,也就是这本书里阐述的道理:中国人“一人”之“身”被结构的方式是必须恒常受到“二人”之“心”的照顾,而自己这一方也总是养成“多吃一点亏”的习惯,以便在对方面前“吃得开”。换而言之,吃亏变成了使自己得益的方法。
孙隆基还有一句话深得我心:“一个孤零零的‘个人’总是给人还未‘完成’的感觉。”
我对它的理解,就是中国人是最不具备个性的民族。一个人只有结了婚,为了父母,才算完成一件造物的作品。而且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父亲”和“母亲”是最不具备个性的两个角色。
中国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就是一种共性最大的群体,一旦跨入这个行列,极容易心甘情愿地泯灭自己,而一个有个性的父母在忙自己的事情时也往往会对子女产生未能尽责的羞愧。所以多少父母都是美德彰显而个人面目无限模糊,只成了“爱”、“宽容”和“饶恕”的代名词。张爱玲是对人性认识最清醒的一个女作家,她在《倾城之恋》里写到白流苏受了哥嫂气之后扑倒床上,用脚踢着床帏,一边低低地叫“妈呀”,这个“妈”并不是具体指谁,而是被抽象成一种永恒的心理寄托与安慰,这是所有母亲的唯一职能,而这个职能背后,活生生的个体是没有存在的理由的。这也就是孙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社会角色的完成是以自我泯灭为代价的,形成的是一个又一个共性突出而个人面目模糊的群体。”这和当年的样板戏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是大队长就一定是包着白羊肚手巾,敞着怀,插着腰,拿着旱烟袋;年轻社员就一定是红背心外套白褂子,红脸膛,一口白牙;是矿工就戴着矿工帽,矿灯亮闪闪的,照着光明前程;女队员们就两手拄着锨,用心地听着大喇叭里广播丰收的好消息,鬓边戴着一朵野花。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精辟论调,不再一一列举。这本书实际上是孙隆基先生在试图破译中国文化的密码对人的思想、行为的设计,这种设计有些是有积极意义的,有些是消极甚至对人性扼杀和扭曲的。这本书对中国人而言是一面很光亮的镜子,可以清清楚楚照见我们的瑕疵。
也许这本书的确“只是一个远距离观察自己民族的人对整体民族文化的观照”,并不能起到“救国”的目的,如他所言,只是一份“个人的陈词”。但是,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民族,也应该借助一个清醒的人的言论对自身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唯其如此,才能自立。
读书是一个把厚书读薄的过程。一部哲学著作中观点林林总总,作者只是抓住了其中最得自己心的两点:吃亏变成了使自己得益的方法;社会角色的完成是以自我泯灭为代价的,形成的是一个又一个共性突出而个人面目模糊的群体。这两点足以令读者对这本书留下深刻的印象,调动起想去读这本书的欲望。
一个父亲的触背悬崖
不想选择又无法选择的选择,最终也不能逃避残酷的选择。
我喊道:不,我不是诗人,我不想要美丽而悲惨的命运,我只想做一个平凡而幸福的父亲!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一个父亲抱着患了绝症的幼女,前走无路,后退无门,面对一个命运布局好了的无法选择的疑阵,悲恸欲绝。所学哲学无法救女儿的命,也无法让自己深爱的幼子不痛。曾经有人问周国平,他写这本《札记》有什么哲学上的意义,他说,这本书写来是给不问意义的人看的。
这不是戏,不是满天凉月下面独自行走的旅人,满面风尘,带着诗意的落寞与凄凉,这是活生生的人心被撕成一条又一缕,鲜血迸溅,痛到发狂,却无处发力。压顶的命运就是一团没有质感的空气,任何人的任何较量都是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世上所有选择,都遵循一个规律,舍此必得取彼。大多数人幸运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面临选择,而是选择的两方在心的天平上一头轻一头重,好弃好取。这种选择相对轻松。真正大不易的选择是无法做出选择的选择。这个时候,人的心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被硬生生撕成两半。
还是这个痛苦的哲学家分析得透彻:“选择的困境包含两个要素:第一,选择不可逃避;第二,可供选择的方案均不能接受。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既不能逃避又无法进行的选择。欲作选择,进退维谷,欲不作选择,又骑虎难下。由于诸方案在同等程度上不可接受,使选择失去了实际意义。然而,不作选择则意味着诸方案之一仍将自动实现。在这样一种困境中,命运的概念便油然而生……”
是的,命运。人在无奈和苦痛的情况下聊以自慰的就是这两个字。命不由人,穷富悲喜都不关己事,从心理上,可以让自己稍为轻松一些,对不如意的境况有一个推卸责任的借口。
无论是积极和命运抗争,还是消极等待命运的裁决,只要处在这种两难境地,都会通向同一种结局——痛悔。
他们这一群精神上的贵族,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即命运的荒谬和粗暴。
想来古往今来所有敏感的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了,所以佛家才会提出著名的触背玄关。
沩仰宗祖师沩山灵祐禅师说:“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下书五字曰‘沩山僧某甲’。当恁么时,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毕竟唤作甚么即得?”
假如说此例只是禅师为了打破学人心中的迷惑而特意设置的语言障碍,那么,下面一则就是对人们生存境遇的真实写照:
“如人行次,忽遇前面万丈深坑,背后野火来逼,两畔是荆棘丛林,若也向前,则堕在坑堑。若也退后,则野火烧身。若也转侧,则被荆棘林碍。当与么时,作么生免得?若也免得,合有出身之路。若免不得,堕身死汉。”
这样的苦境,叫常人如何可免?就是叫不平常的人,又如何可免?身为一个父亲,给妞妞治病,妞妞不免一死,不给妞妞治病,妞妞仍旧不免一死。最终的结局就摆在那里,妞妞就是要在身受万般痛苦之后悲惨死去。妞妞最终死去,剩下这个当父亲的,长长久久地沉浸在痛苦和追悔里,无法自拔。
这种境况像什么?
斜阳里山芙蓉迟迟开放
前来的却是傲然的时光
生命中所有的犹疑与蹉跎
仿佛都在此刻现身责问
剑气森冷暮色逼人
……
在沉沉下降的浓云里
朝我们迎来的是复仇之神
痛和悔就是复仇之神,向着每个不得不做出选择又无法做出选择的平常人来复那千古的仇怨。
我们有没有过两难的景况?有没有无法选择的命题?有没有哪条路都走不通又无法停止不前的焦灼和思虑?
如果没有,为什么席慕蓉会写那样的诗句?
如果有,为什么我们现在仍旧活着而且活得在别人眼里还算不错,起码正常?
这也是一个两难的触背玄关。
作者没有复述作品的内容,一入手便掏出作品的内核来给大家看:触背关,治病,也是要死;不治终归是死。无处可逃,无可选择。接下来,作者又用两则禅宗公案更深入地剖解两难境地之悲之苦,令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到身陷绝境之绝望,最后更引用席慕蓉的诗句将痛悔推到体验的极致。
临到收场总伤神
花盛有衰,人聚有散,英雄一世也终须收场。但庞大的数目和零相乘并不等于零。生命有限,精神永恒。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自然有她的道理在。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这无意中揭示了一个道理:有聚,必然有散为之对,相聚无一例外地走向了离散的结局。这是一个天性悲观者的预言。不幸的是,真是一言中的。
而且,这种规律在英雄们的身上也恰好适用。
四大名著,三部写的都是英雄,包括孙悟空这只倒海翻江的猴子。
《三国演义》里是以刘备这个卖草鞋出身的皇叔为首的英雄阵营。最初桃园三结义,已经是风含情水含笑男儿壮志冲天而起。所以,我一直喜欢刘欢唱的《这一拜》:“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这一拜……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长矛在手,刀剑生辉,看我弟兄,迎着烽烟大步来。”感觉烽烟滚滚中大踏步走来三位英雄,又向着历史和命运深处相携走去,豪气飒飒,直冲得人快立脚不稳。
此后的艰难中立足、生存、发展、壮大,直到建立一个国家,弟兄们无一不是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美髯公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猛张飞一怒鞭督邮,喝断当阳桥,力保大哥打下一片江山,同时,也把自己的美名传了千代万代。到了现在,关公已经突破了人的界限,跨入义神的行列,成为唯一敢和文圣人孔子并列的一位武圣人。
还有一位羽扇纶巾的先生,是不握兵器的大英雄。刘邦赞张良: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实最当得起的,应当是诸葛孔明。锦囊计使皇叔转危为安,谈笑中让樯橹灰飞烟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一笔笔都是英雄账。平生只有一次用人之差,导致失了街亭,性命堪忧,还被他的空城计力挽颓势。京戏《失空斩》里那一段唱,最能体现这位先生的机智和大才:“……你连得我三城多侥幸,贪而无厌又夺我西城。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等候了司马到此谈哪谈谈谈心。西城的街道打扫净,预备着司马好屯兵。诸葛亮无有别的敬,早预备下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哪个人听了这番话不得琢磨琢磨?用兵精细、奸诈多疑的司马懿更是不敢贸然前进。摸透人的心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位先生,和曹操对决,摸透了曹操的心事,所以才能火烧连营,逼得曹操损兵折将,败走华容道;与周郎对决,他又摸透了周公瑾的心事,所以才能在功成之后全身而退,并且气死都督;现在,他又摸透了司马懿的心事,所以才能在一座空城面前大摆迷魂阵,骇得司马退兵而走,而自己全身而退。
当历数这些文臣武将的时候,分明是摆着一张又一张英雄谱。
《水浒传》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群“草寇”构成的英雄阵营。据说他们全是天上星宿下凡,以应劫难。里面豪杰良多,来路不一,最后无一例外地落草为寇。这一百零八条好汉被迫攥成一只其大无比的拳头,一下比一下猛烈地给予这个腐朽的朝廷和奸佞之臣以痛击。
这些英雄各有自己的英雄事。武二爷打死大虫,杀嫂祭兄;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大闹野猪林;李逵手执板斧,脱得赤条条做一个一路砍杀过去的凶神;而那个及时雨起的是孔明的作用,是整个英雄团的大脑。宋江是轴心,所有的英雄从各处而来纷纷聚在他周围,甘愿为哥哥舍身失命。一路上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三打祝家庄,大败高太尉,哪一场不是英雄们拿命拼来的胜利?在历史的烟尘和满地的狼藉里,有这样一群吃了熊心豹子胆的英雄挡在前面,凛凛风生,才让人不十分地对历史失望。
这样的风光荣耀,这样的豪气冲天,这样的肝胆相照,这样的万众一心,就像花逢盛时,万瓣齐开,迎着天光,绽放万道虹霓,映得幽深的天空也无比灿烂。
只是,花盛总有衰时,人聚难免离散。每一部英雄史的结局,都是无可避免的风流云散和萧索凄凉。说不清是怎样的过程,可能是年华老去,攒心梅花一样的英雄们片片凋零;可能是前路多歧,万众一心的英雄们迷了方向。总之是哪一个也没能笑到最后。
关云长,经历了这样多的风风雨雨,最终却是败走麦城,被人割下头颅,盛在匣子里,放在曹操面前;张翼德,熟睡中被部将暗杀,永远闭上了闪着勇猛、暴烈的精光的铜铃大眼;刘备,手足身亡,气结于胸,一时糊涂,轻率地率军伐敌,结果吃了一场大大的败仗。他的最终结局是在白帝城含泪托孤之后,大志未酬,含恨而去。
还有那个神仙一样的诸葛亮。他自从出山,殚精竭虑,把一个蜀国从无到有地张罗起来,又目送一个个的弟兄走进死亡,只留下自己苦苦支撑一个扶之不起的阿斗和风雨飘摇的江山。他强拖病体,率军出征,一篇《出师表》,引下多少后人泪。结局一样的悲哀,人命逆不过天命,七星灯灭,他也凄凉惨淡地死去了,留下的身后无限事,无人可继承。
其实曹操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他才智足够,心狠果断,威风八面,叱咤风云,就是被烧得士卒七零八散,自己也黑眉乌嘴,走投无路,也是仰天一笑再笑,不曾灰过心,丧过气。到最后大限来临,他在铜雀台上嘱咐侍奉自己的人,从今以后,针黹为业,善自过活。这个奸诈的铁汉,也显出了一腔柔情。他横着大槊唱“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时候,正当盛时,而悲凉的语气里,分明已经预感到了日后曲阑人散的结局。
《水浒传》更是一曲英雄的祭歌。再怎样的红火热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干云,最后也落得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江含恨鸩死自己还不算,还鸩死了忠心耿耿的铁牛儿。李逵得知大哥给自己酒里下了毒,长叹一声:“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他言讫泪下,回到署衙,瞑目而逝;武松这条出海狂龙,最后残了一臂,淡出了风波恶的江湖,做了一个清净僧人,从今以后,往日多少英雄事,只堪付与月明中;鲁智深大限到来,留颂声称:“今日方知我是我。”那么,他的英雄一世,只合是前生之事了。按理说,他能够合十坐化,还算得一个好结局,可是,月朗风清里倒映着昔日的烟尘滚滚,两相对照,不晓得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付出又得到些什么,让人思量来总有些疲惫和伤神。
就是《西游记》里那个特立独行的孙悟空,也是一个猴英雄。虽说他们一行四人,不对,还有一匹白龙马,是大团圆结局,但是,一想到悟空披上袈裟,双手合十,高坐莲台,闭目宣佛,总有一些遗憾和悲哀。当年那个如疯如狂,斗玉帝,斗如来,踢翻八卦炉的英雄何在?泯了锋芒的英雄,就像拔光刺的刺猬,有些光秃秃的可怜和滑稽。
这样的例子越举越多,越举越多的例子无一例外地通向一个结局。就好像《红楼梦》里吟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莫非这天底下的英雄,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一切最终成空,再大的数目最后都需要和零相乘而最终归零?
世间多少英雄事,临到收场总伤神。
这篇文章最后对猴英雄孙悟空的论述,令人眼前一亮。作者在常人所论“功德圆满”的结局上翻出新意:曾经锋芒毕露的英雄如今泯了锋芒,岂非亦是末路,终成空。由此不由得让人感叹:写作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生命的抒写、智慧的结晶。文字只是一个载体,我们透过文字,参详到作者的人生、作者的智慧。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值得借鉴的,唯有丰富自己的知识,体察自己的生命,才可以生出智慧来,智慧之花借由文字绽放开来,才会有优秀文章问世。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