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中世战争史:武士的命运与下克上【汗青堂丛书151】
》
售價:NT$
367.0

《
清季的洋务新政(全二卷)
》
售價:NT$
1938.0

《
精力管理:有效地使用时间和专注力
》
售價:NT$
254.0

《
把世界留给黑暗与我:丁帆书评集
》
售價:NT$
347.0

《
大争之世:论中国文明重建
》
售價:NT$
352.0

《
AI动漫游戏绘画设计
》
售價:NT$
347.0

《
人间椅子 江户川乱步代表作
》
售價:NT$
230.0

《
奇特的一生(精装典藏2025版)
》
售價:NT$
286.0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消费史(1949-2019)”(项目批准号19ZDA058)子课题研究成果。本书紧紧围绕“双轨制时期居民消费处于量的扩张阶段”这一研究主题,沿着影响因素——消费水平——消费特征——消费差距——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思路展开研究。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开始逐步弱化传统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相应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中国进入了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的双轨运行时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还在继续运行,在收入分配上形成体制内的平均分配和体制外的市场分配并存的两大板块,在消费途径上形成商品经济下的市场交换和产品经济下的实物配给并行的两种渠道,因此,双轨制时期中国居民消费深受计划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呈现两种经济体制交织运行下所特有的消费特征,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1978-1998年双轨制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加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居民消费需求呈现量的扩张态势,因此,在吃穿住用等物质消费方面补偿性特征显著,形成排浪式消费浪潮。同时,生产供给严重不足,通货膨胀压力大增,居民消费主要来自供给的抑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影响居民消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密集出台,中国由以前的需求旺盛阶段进入了需求不足阶段,买方市场开始形成。总结中国共产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展示中国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历史成就,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发挥消费特别是国内消费对经济发展压舱石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回到历史的时空中,探寻中国居民消费的演变规律和薄弱环节,找到释放消费潜能的源泉,提出构建新时代消费动力的理论建议,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
關於作者: |
宋士云,男,1966年生,山东阳谷人,经济学博士,聊城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项(均以“优秀”鉴定等级结项),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经济管理》《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独立或第一位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并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专著《中国劳动经济史(1949—2012)》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