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以前医籍考
》
售價:NT$
1430.0

《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明代遗民: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
售價:NT$
118.0

《
中国书法之美:汉字美的历程
》
售價:NT$
585.0

《
葡萄酒与战争:法国人与纳粹的斗争(格致·格尔尼卡)
》
售價:NT$
341.0

《
2025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4部)
》
售價:NT$
18665.0

《
译文纪实系列·变态杀手
》
售價:NT$
354.0

《
清华简《系年》综合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2574.0

《
微渺人生
》
售價:NT$
374.0
|
編輯推薦: |
《普罗泰戈拉》和《美诺》关于德性和教育问题的讨论跟现代的伦理学、教育学和知识论相比显得简单朴素,然而,这些古代经典在思想之原创性和直面问题之真诚性方面是许多后世作品无法与之媲美的。像《普罗泰戈拉》和《美诺》这样的作品在穿越两千多年之后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具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而且作为文学作品还能够感染人、打动人,富有教化意义,它们就像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的雕塑作品一样具有某种永恒的魅力。
|
內容簡介: |
《普罗泰戈拉》对话背景设定在伯利克利时代,即公元前433年,苏格拉底当时约35岁。这篇对话被人们视为柏拉图的精品杰作,它不仅刻画了最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而且也提供了另外个两位著名智者——普罗狄科和希皮亚的思想概要。普罗泰戈拉在雅典的活动、他与伯里克利的友谊、他为城邦起草法律、他的不可知论和他的全部作品,促使人们对智者的教育做出更清晰的认知。 对话的开始为普罗泰戈拉的出场做了铺垫;随后是普罗泰戈拉出场并讲述美德的本性,这也是他有能力传授的内容。然后,苏格拉底对他这种能力提出质疑,并与之进行讨论,进一步引出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统一性的“悖论”。接下来是大段离题话,讨论了美德的起源,最后逐渐得出清晰的结论,所有形式的美德来自同一个源,即来自知识。
《美诺》所记录的对话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403年左右,苏格拉底的对话者是异邦贵族青年美诺,智者高尔吉亚的学生,讨论的主题是“美德是否可教”,苏格拉底认为必先知道“美德是什么”才能回答与美德相关的其他问题。值得注意是,在这篇对话当中,苏格拉底提出 “回忆说”,通过考察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小厮的几何学知识,向美诺证明了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出身贵族,青年时期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苏格拉底去世后,他四处游历并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创办了著名的阿加德米学园并在此执教四十年直至逝世。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对话体著作文笔生动、富有戏剧性,不仅是优秀的哲学著作,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他的思想与著作,影响极其深远,对西方哲学与西方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译者简介:
詹文杰,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研究;翻译出版了多部西方古今哲学经典;著有《真假之辨:柏拉图<智者>研究》和《柏拉图知识论研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神学与宗教学系、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2024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荣誉称号。
|
目錄:
|
普罗泰戈拉
美诺
附录一 一些译名的讨论
附录二 西蒙尼德的颂诗(PMG 542)
附录三 色诺芬《长征记》Ⅱ.6.21-29
专名索引(希腊文-英文-中文)
术语索引(希腊文-英文-中文)
专名索引(中文-希腊文-英文)
术语索引(中文-希腊文-英文)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中外哲学典籍大全·外国哲学典籍卷》遴选世界历史各个时期不同文明的代表性哲学典籍,包括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希伯来、阿拉伯等文明的古代哲学经典,以及近现代哲学的核心著作,以期系统呈现外国哲学思想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脉络。
此次出版外国哲学经典的译本严格选择原著底本,以来源清晰、论证有据的原文文本为依据;对译文进行严格把关,一方面结合学术、思想、语言的发展状况对已有的经典译本进行修订,另一方面更着力发掘具有一流学术水准的新译本。《中外哲学典籍大全·外国哲学典籍卷》的翻译出版,希望为专业学者研习外国哲学经典提供可靠的文本,也为大众了解世界文明与思想提供指引。
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前苏格拉底时期的那些伟大体系,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遭到怀疑运动的反对,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智者派领袖普罗泰戈拉。“智者”一词本无不好的内涵;意思差不多是我们说的“教授”。智者靠教授青年实际生活中有用事物谋生。当时没有公共教育经费,所以智者只教那些有私产或家长有私产的人。这往往使他们有某种阶级偏见,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加深了这种偏见。在雅典和许多其他城市,民主制在政治上获胜,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削减旧贵族世家的财富。体现我们心目中所谓希腊文化的,基本上是富人:他们受过教育、有闲暇,游历减少了他们的传统偏见,他们花在辩论上的时间又增长了才智。但所谓的民主制未触及使富人无需压迫自由公民便能享有财富的奴隶制。
然而在许多城市里,尤其在雅典,较穷的公民双重仇视富人,一来自嫉妒,二来自反对变革的传统主义。富人被认为不虔敬、不道德,这通常没错:他们在颠覆古代信仰,并可能试图摧毁民主制。于是政治上的民主制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互相结合,而文化革新派往往是政治反动派。
雅典民主制严重的局限性是不包括奴隶和女性,但某些方面比任何近代体制更民主。法官和大部分行政官都由抽签选出,且任期很短;因此他们都是普通公民,就像我们的陪审员,他们有普通公民特有的偏见,而且不专业。一般许多法官审理一个案件。原告与被告,或公诉人与被告,不是通过专业律师,而是亲自出庭。胜败自然大多取决于打动群众偏见的演讲技巧。虽然必须亲自发言,但人们可雇专家代写发言稿,或花钱学习法庭上获胜需要的技巧。智者被公认是教人这些技巧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那些可能遭民主派政治家敌视的人自然想掌握辩论术。尽管雅典人迫害成瘾,但有一点,远不像近代美国人那样狭隘,因为那些被控不虔敬、败坏青年人的人还可出庭为自己申辩。
这说明为何一个阶级欢迎智者派,而另一个阶级则不欢迎;但智者都自认并非为个人目的服务,显然他们其中很多人确实认为哲学很重要。
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500年生于阿布德拉。他到过雅典两次,第二次不迟于公元前432年。公元前444年至公元前443年他为图利城制定一部法典。传说他被控不虔敬,但这似乎不真实,尽管他写的《论神》开头说:“至于神,我不确定他们存在还是不存在,也不确定他们长什么样:因为许多事物妨碍可信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以及人生的短促。
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篇》中略带讽刺地描述了普罗泰戈拉第二次到雅典的情况,在《泰阿泰德篇》中认真讨论了其学说。他主要因其“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的学说而著名。该学说被理解为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于是人们意见分歧时,就无客观真理可依。该学说本质上是怀疑主义的,且大概基于感觉的“欺骗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