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核心素养培育与课堂整体转型

書城自編碼: 374469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李帆、张新民、周密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079730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售價:NT$ 386.0
中国社会经济史
《 中国社会经济史 》

售價:NT$ 498.0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售價:NT$ 269.0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NT$ 549.0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售價:NT$ 381.0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325.0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售價:NT$ 437.0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售價:NT$ 3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42
《 如何阅读一本书(布面软精装) 》
+

NT$ 232
《 学习的本质 》
+

NT$ 528
《 教育思想的花园:教育基本理论前沿讲座 》
+

NT$ 626
《 高效学习:曹将的公开课 》
+

NT$ 394
《 课堂生活 》
+

NT$ 626
《 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內容簡介:
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50078]研究成果之一。核心素养指向“让人成为整全的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课堂整体转型,建构全息课堂。 本书展示了不同学科如何实现转型的路径与思考,并以著名中心成都金苹果锦城中学的课堂改革为例进行了诠释。
關於作者:
李帆(1974—),女,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编辑部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张新民(1973— ),男,成都金苹果锦城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获评四川省美教师、成都市特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周密(1976— ),女,成都金苹果锦城中学教师发展部主任,中学生物高级教师,获评成都高新工匠。长期从事初中课程与课堂实践研究。
目錄
章 核心素养的生命旨趣:让人成为整全的人
一、核心素养的研究溯源及内涵
二、核心素养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
三、全人教育: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一种视角
四、全人视野下,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的特征
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整体转型
第二章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探索:全息课堂
一、课堂中的全人:现实与理想共生的“完整儿童”
二、培育“完整儿童”的课堂形态: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核心素养、
滋养整全生命的全息课堂
三、全息课堂的建设策略:从观念到行动的立体推进
第三章 学习目标:全息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突破口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
二、如何制定学习目标与实现指标
三、怎样使用学习目标与实现指标
第四章 学科内整合:核心素养导向的全息课堂样态(上)
一、人文学科实施学科内整合的要求与策略
二、人文学科实施学科内整合的教学案例
第五章 学科内整合:核心素养导向的全息课堂样态(下)
一、自然科学实施学科内整合的要求与策略
二、数学学科案例:聚焦数学关键能力发展的整合式改革探索
三、物理学科案例:基于认知规律,以整合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四、地理学科案例: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样态
五、生物学科案例:聚焦大概念构建学科内整合的教学实践探索
第六章 跨学科整合:核心素养导向的全息课堂高阶追求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全息课堂与跨学科整合
二、跨学科整合的实施方式与要求
三、跨学科整合案例:八年级语文组新闻项目式学习
第七章 多元评价: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领域
一、课堂评价的四个关键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全息课堂评价的整体框架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全息课堂评价的学科实践
四、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评价
后 记
內容試閱
样的课堂才能生长出核心素养
李帆◎
2019年高考,热度空前。
大家惊呼,“变脸”“难度大”!高考数学考哭考生的新闻一度冲上热搜。
仔细分析,这次高考试题呈现两个新的特征:其一,基于真实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例如:思想政治全国Ⅳ卷第24题要求学生懂得扩大开放对国内企业可能造成的挑战,进而运用企业运营的相关知识,从品牌、研发、品质、管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试题既贴近社会现实,又富有经济内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基于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国家战略、关注经济现象、思考应对策略。其二,跨学科的五育融合。有人笑言:今年的高考作文,上海考音乐,北京考美术,全国卷考劳动。这一特征与个特征紧密相关,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并考验着个体在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养成与取向。
高考,正逐步从“考知识”向“考素养”转型。
核心素养开启了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并开始在课程标准修订、学业质量标准、考试评价改革等关键领域发挥“指挥棒”“领航员”的巨大作用。但这些关键领域的改革不是终目的,它们指向的是教育教学核心阵地的变革:千千万万个日常课堂的变革。
核心素养对课堂提出新挑战
核心素养的提出,源自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个体提出的新要求。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五大学习支柱”概念、欧盟的“关键能力(Key Skills)”概念,还是OECD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概念,都超越了传统的能力、技能、知识等层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定义,与其他国际组织、国家对核心素养的定义相比,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共同特征:它是一个包含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是动态发展的,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调动各种资源(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以满足复杂需要的综合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那么,这些素养到底具备哪些特点,使它们得以成为素养中的“核心”呢?
首先,它们具有高迁移度。
迁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这意味着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可以在其他情境中得以运用。
就核心素养而言,它可以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具有高迁移度。如勤于反思的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对自己学习和工作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而且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和工作的策略和方法,这种素养已成为学习各门学科的必需,也是当代各类职场的必需,并成为决定个体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其次,它们具有高统合性。
核心素养不是由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技能拼凑而成的,而是由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融会贯通、相互濡养而成的。换言之,实现任何一个核心素养,都需要达到这三者的高度统一。
这缘自人们“能力观”的演变:从初的“知识为本”到“能力为本”,再到“素养为本”。蒙昧无知的历史年代,能够掌握知识的是少数人,他们只要掌握知识,就能实现自己的统治。到教育和知识开始普及的阶段,人们发现,基于知识的分析、演绎、推理、批判、创新等能力,才是决定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流动、开放、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状况,使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各国的教育目标中,逐渐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起来,发展为“掌握核心内容、培养态度倾向、运用整合推理”或“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三者的统一。因此,核心素养一经习得,往往可以促进个体生命品质与气质的变化和提升。
后,它们具有高度生长性。
核心素养的高度生长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持续一生,可呈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轨迹。核心素养的形成是终身学习的结果,在不同阶段,同一核心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水平不尽相同。随着学习、工作的深入,个体所获得的核心素养将呈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轨迹。而核心素养一旦获得,会伴随人的一生,对个体的自我完善与持续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二是其他素养可以在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中依附生成。核心素养是“根”,其他素养是“茎”。核心素养往往是其他素养发展和形成的基础。像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实事求是等多种素养,都可以在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得以实现。而像核心素养“健全人格”,作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个体缺乏了它,其他方面的素养发展都会受到制约。
核心素养的这三个特征,均指向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仅身体心理健康,而且精神和心灵都得到饱满的生长;不仅拥有丰富的显性知识,而且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个体,不再是一个被各科知识割裂的单向度的人,而是一个立体、丰富、有血有肉有筋骨和力量的人。
核心素养的特征,也对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跨界、融合、开放、真实、结构化、情境化、多维化……当然,课堂上具体的教与学的关系,千变万化。因为个体的认知与情意的多样性,我们会发现:世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准备多样的学习路径,提供开阔的学习空间和格局,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型,等等。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变革的一些可能性。
摆脱课时主义的钳制,寻找并发展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学”
工业化引发的教育革命,让班级授课制成为主流。班级授课制有其鲜明的表征:一是标准规范、整齐划一的课时安排;二是独立分割、固定理性的教室安排。这两个表征,俨然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复制,严格掌控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节奏。
一方面,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标准化水平。但另一方面,物理空间与时间的固定化安排,仿佛一个模子,无视师生的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
核心素养时代,对学校时空提出了新要求。
比如,核心素养往往需要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中养成。这要求学生进入一种虚拟情境中进行学习。这个情境有别于以往课堂情境创设的导入环节,它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完整的情境,二是全情境。完整的情境,即情境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完成一个项目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基于大观念下的问题解决也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全情境,即所有学科都可以在情境中进行学习。
完整的情境,常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原来固定40分钟或45分钟课时,不仅会影响完整情境下学习的持续与内化,也给了学生一个暗示:任务没完成,就可以到点下课,这说明任务可以不用一次完成。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的影响可谓深远。
正是在核心素养的倒逼下,很多学校开始探索课时改革。成都市金苹果锦城一中采用“三种课堂形态”,分别是40分钟的基础素养课、50分钟的综合素养课和60分钟的优势增值课。基础素养课以把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科基本能力为主要任务,其目的是“夯实基础”;综合素养课以建立知识联系、融合单项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其目的是把握“类知识”,解决“类问题”,形成“类方法”;优势增值课以发展兴趣、培育优势、形成特长为主要任务,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使自己的“长板更长”,一般以“体验性活动”的方式展开。如“人物剪纸瞬间动态造型”这一专题学习就采用优势增值课类型,学生在课上,通过对比发现剪纸和图纸的差异,然后探讨人物剪纸瞬间动态创作的步骤,并进行创作、展示、评析和改进。
清华附小也采用长短课相结合的方式。35分钟的“基础课时”,主要用于基础性课程的实施;60分钟的“大课时”,主要用于整合课程的实施;10分钟或15分钟的“微课时”,用于晨练、晨诵、习字等;90分钟的“加长课时”,用于大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这样的课时安排,使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支撑时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课时的翻陈出新,关键在于如何能让课时变得更有弹性,能容纳多样态的学习形式和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为学生素养形成提供充足的时空。从某种角度来看,课时长短决定着给予学生思考空间的大小、学习资源的繁简以及人际互动的多少等。当我们思考“多长时间的学习”时,实际上是在追寻“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当我们追问“需要什么样的时间安排”时,实际上是在追求“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教与学的方式”。课时安排的背后,是对儿童学习规律的认识、对素养养成规律的认识,甚至是对课程的认识。
有研究者发现,国外有很多新学校常把“时间的重新安排”作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学校整个时间表只有一个基本框架,除保证少量的常规安排外,大量时间完全交由师生自主安排。即使是在校时间、学年长度,也可以因人而异。这种时间安排,充分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即使在传统的课时安排框架下,课时的变革与调整也并非没有空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郝京华提出“抛物线型教学”的概念。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教师既要“探测”出学生脑海中已有的概念,对其发出挑战,又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进而建构新的概念……这种教学在开始时虽然进展较慢,但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非常充分,从而能加速后续的教学进度。“抛物线型教学”强调质重于量、意义重于记忆、理解重于知觉。按照这一定义,抛物线型教学非常适用于核心概念、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教与学。
与直线型教学相比,同样的教学内容,抛物线型教学往往需要更多的课时。那么,教材上哪些知识适用于抛物线教学,哪些又适用于直线型教学,还有哪些其实完全适用于学生自学?这需要教师在深刻了解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学科逻辑的大背景下做出思考和抉择。
例如,初中数学“整式乘除”这一章,其真正有新意的是“幂的概念”,而解决的根本在于理解乘方的意义。因此,乘方的意义就像是这一章知识的源头或根本,抓住了它,派生知识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特级教师刘建宇曾尝试大幅度整合教材:《数学运用之奇,联系推论之美》《感悟数学》《a说:“你们对我了解多少”》《全等三角形在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抓住核心知识与核心概念这些“根本”,在这些方面花费充足课时,浓墨重彩,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学深学透,而那些知识的“枝叶”,则让学生自学或者花费较少课时解决。刘建宇老师这样比喻:知识体系就像一个房子,要教给学生地基和骨骼,而那些属于装饰的东西不用教给学生,他们自会领悟。
课时安排是与秩序、纪律联系在一起的,也与学习方式紧密关联。然而,对于课时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核心素养时代,如何通过重构课时,寻找并发展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学”,是一个长久的话题,需要我们处理好公共时间与私人时间的关系、教学常规保卫与突破之间的关系。
立体、流动、泛在的课堂:
让学习向生活开放、向时代开放、向未来开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班级授课制下,我们常常把它与教室关联起来:固定地点、固定学习同伴、固定学习方式,是传统课堂给我们的印记。然而,走进核心素养时代,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边界逐渐消弭,多样的学习空间和格局出现,让课堂日益呈现出立体、流动、泛在的新特征。这种课堂,对学生更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并长久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首先,立体的课堂要求触动学生多维感官,引领学生以“完整的人”这一姿态步入学习之河。
课堂的英文单词“lesson”来自拉丁语“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这一课堂概念,暗示了人们关于知识获取方式和存储方式等方面的观念,即知识是抽象的,并以抽象的符号存储在书籍上,人们通过阅读与交流,把抽象的知识再储存到大脑皮层上。因此,在传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常见的情形是学生枯坐的静态影像,他们的其他感官很少参与学习,尤其是身心体验极度缺失。
然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劳伦斯·巴斯劳(Lawrence W.Barsalou,1999)却提出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概念,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储存方式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皮层中,它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依靠讲解和背诵,还需要在实践中感知和内化。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曾提出“心理学家的知识观”: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识观,知可以由行生,行可以产生知。无论是行先于知、由行致知,还是行成于思、因知进行,反映的都是知识的行动本质。
他说,为什么要强调行动的知识呢?这是因为知识不在书中,而在人类的身体、欲望、思想、情绪等行为之中。这就是具身认知的意义。因此,那种让学生记住概念、事件、公式的教育,是悖心的、死板的、教条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中,知识一定是生动、有意义、有感情,甚至是震撼人心、让人记忆深刻的。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虹霞非常注意通过学科活动,唤醒学生身体各种感官,强调身心的全部参与。她教《画风》一文,设计了多种学科活动。一是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和感受风,用手机拍照,和同学分享;组织学生对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老师进行采访,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风用音乐、美术怎样表现,风对体育运动的利弊等,在教室里汇报交流。二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画风、写风;跟音乐老师合作,唱风的歌,听风的曲;跟舞蹈老师合作,让学生在形体课上,一边听着语言文字描述的风,一边学习如何用身体更美地表现风。
在“韵律的盛宴”主题课程中,她让学生学习读、唱、舞技能,再用这三种技能展示《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等节选内容;让学生感知并比较语言、音乐、舞蹈不同的韵律美;让学生排练演出戏剧,全身心地参与,唤醒学生多种感官。多种学习形式的植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知不觉地把知识迁移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效果也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