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

書城自編碼: 355831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作者: [英]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 著,刘虹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18239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0-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5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这才是金朝史
《 这才是金朝史 》

售價:NT$ 325.0
梦中银币
《 梦中银币 》

售價:NT$ 269.0
以色列教育: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创业
《 以色列教育: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创业 》

售價:NT$ 459.0
手工银饰技法全书:金工· 银黏土
《 手工银饰技法全书:金工· 银黏土 》

售價:NT$ 549.0
Midjourney AI绘画教程:设计与关键词创作技巧588例
《 Midjourney AI绘画教程:设计与关键词创作技巧588例 》

售價:NT$ 493.0
世界的尽头是一杯好咖啡
《 世界的尽头是一杯好咖啡 》

售價:NT$ 605.0
从跟随到领先:华为管理体系重构之路
《 从跟随到领先:华为管理体系重构之路 》

售價:NT$ 554.0
短视频运营全流程:策划、拍摄、制作、引流从入门到精通
《 短视频运营全流程:策划、拍摄、制作、引流从入门到精通 》

售價:NT$ 437.0

編輯推薦:
1部戏,2年,16个人,305775公里,198站演出
跟随着*神奇、*美的一部莎剧
走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附赠中译本限定巡演票根书签一张,踏上你的专属戏剧之旅!
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之旅,一幅令人惊叹的环球文化全景
201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诞生45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英国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启程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戏剧冒险在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巡演莎士比亚的伟大剧作《哈姆雷特》。
他们穿越沙尘暴、大雨、动乱伏击;来到古老的露天剧场、沙漠中的难民营、广场中央的临时舞台;在哥伦比亚的集市上骑羊驼、在太平洋岛国遭遇蟑螂危机、应对突然出现的当地女王、和跳上舞台的观众一起表演
12位演员、4位舞台监督,背上行囊,带上道具、乐器和服装,用1部剧作拉近世界的距离。
足不出户,环游世界,且看丹麦王子与世界文化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别样视角解读经典剧作,讲述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精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这么多光亮,我们却把他当作了忧郁的偶像。
本书作者多米尼克大胆击碎刻板印象,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重压之下,坚持追求自我认知的故事:从沙特阿拉伯的女大学生、索马里游牧
內容簡介:
这是一个关于《哈姆雷特》的故事。
2016年,享誉世界的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戏剧巡演将《哈姆雷特》带到全球!
本书由这次巡演的导演和制作人,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前艺术总监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写就。书中,多米尼克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戏剧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这次环球之旅。在整个巡演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奇特的人,遇到了许多让人吃惊和令人捧腹大笑的事儿,每一个国家都为这部剧增添了新鲜的元素,令人感动,也使他倍受鼓舞。
400年前诞生的丹麦王子,在21世纪走遍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从炽热的墨西哥到沙尘暴中的难民营,从瑙鲁、梵蒂冈到中国的台北、香港、上海和北京这次巡演是如何开始的?*次走向世界时是什么样的?400年来,《哈姆雷特》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次巡演在所到之处引起了怎样的反响?哈姆雷特又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的世界的?
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幽默讲述巡演经历,深入解读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与舞台上鲜活的莎士比亚。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Dominic Dromgoole),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前艺术总监,他执导的《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等莎士比亚剧作曾在中国的剧场上演;著作有《戏剧全景:从A到Z的当代剧本创作》(THE FULL ROOM: An A-Z of Contemporary Playwriting)和《威尔与我:莎士比亚如何控制我的生活》(WILL AND ME: How Shakespeare Took Over My Life)。
译者简介:
刘虹。毕业于南开大学英文系、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在读。
目錄
目录:
中文版序 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
前言
1谁在那?
2尊重弱拍
3沿波罗的海驶去
4中欧的空话和石墙
5疯狂墨西哥城
6红海边的波洛涅斯
7太平洋岛的上帝
8谋杀和稻田
9安第斯山脉间的独白
10来自英国的消息
11沙漠中的维滕贝尔格
12反抗中的世界
13为弹丸之地而战和复仇
14地面指挥中心
15路上友谊
16札塔里的恺撒
17大裂谷旁的围墙剧院
18此外仅余沉默而已
结局
致谢
译后记 刘虹
译名对照表
內容試閱
前言
在环球剧院,我们做规划时总是兴致昂扬。有人觉得,息工日?[1]?的筹备一定要在照得大亮的会议室里进行,会上少不了演示文稿展示,每个人都全神贯注、眉头紧皱,会议要点多到数不清。也有人喜欢把会场转移到郊外进行素质拓展,在高空溜索时开除一些中层管理人员,或让上层干部在野战训练场出丑。而在环球剧院,我们的套路与众不同美食加豪饮。
2012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受伦敦奥运会的启发,我们搞了一次叫从环球到全球(Globe to Globe)的戏剧节。那是一个有趣、简单又大胆的想法在为期六周的戏剧节中一个不落地排演莎士比亚的三十七个剧本,每个剧本都邀请一个海外剧组,用不同的语言演出。我们本以为报名参与的大多是学生剧团或者业余组织,然而,就像大多数莽撞的傻点子一样,戏剧节的想法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和热情,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每个人都想加入(除了法国人),我们很快被来自全球各地的热情回应淹没。最后,我们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剧团成功合作,当中不乏曾登上世界顶级舞台的剧组和最优秀的演员。南苏丹甚至专门为演出《辛白林》成立了新的国家剧团。戏剧节的巨大成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作为一次艺术交流与文化对话的盛事,彰显着慷慨与热情的人文精神。
如此非凡的设想,成功实践之后总会给人留下高潮之后的空虚。项目期间,我们沉浸在巨大的成就感之中,视野从未如此开阔,而当一切结束,重新脚踏实地并不容易。因此,在戏剧节结束的几个月里,我们虽然依旧忙忙碌碌,但每个人都隐隐地产生了一种无为之感。
当时,我们处在为期两天的息工日期间。表面上,这两天的会议有一个艰巨的议程设计安排我们正在筹建的新剧院。那将是一座灯火通明的精致室内剧院,与环球剧院的露天剧场相依相称。新剧院计划在一年之后亮相,如何建造、如何排期、如何管理、如何安排人力一切都悬而未决,而我们只有两天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天,我们去了布雷镇的赫斯顿布卢门撒尔餐厅,之后又转移到帕丁顿车站后边一家不起眼、有点儿破烂的铁路酒吧。第二天的会议开始时有些平淡和拘谨,但随后我们在梅费尔?[2]?的斯科特餐厅吃了一顿很好的午餐。这家餐厅装潢精致考究又清新脱俗,看上去并不欢迎那些背着大包小包的骑行爱好者、带着宝宝的妈妈和衣冠不整的技术工人。我们在那里做了一些不错的计划,之后就转战去附近的酒店喝鸡尾酒了。
这些听上去有点儿奢侈堕落,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是,在那些老古板和牢骚鬼指责我们怎么好意思拿着政府补助如此行为做派之前,我们也许有必要声明一点:环球剧院不从政府或任何投资方拿一分钱。我们卖力工作,自己的经费自己赚。尽管在财政方面如履薄冰的窘境让我们时常不得不在高压之下进行高强度工作,但这也意味着,在把大多数的盈利所得投入教育、研究和环球剧院的维护之后,我们有权自由支配任何结余。回到我们欢乐的豪饮马拉松在一片充斥着调情、打趣和哄堂大笑的混乱之中,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我们需要再想一个了不起的点子,就像戏剧节那样的。几乎没有半点儿犹豫,我说:咱们带着《哈姆雷特》去全世界巡演吧。
这样的想法理所当然得神奇,就好像它早就存在了一样,简直不需要解释就能被大家接受,能让各位你一言我一语地建言献策、乐在其中,让大家贡献出来的创意可以开花结果。很快,每个人都来为这个想法增砖添瓦,开始详细计划项目的实施流程和后勤准备。很快,几乎像未被打断过一样,大家恢复了灵感爆发前的喝酒打趣。但是,这个想法纯粹而直接的吸引力让它生根发芽。
它不胫而走。
★★★
《哈姆雷特》在世界戏剧经典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它内涵丰富、不羁且松弛,有时略显复杂难控。它由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和早就存在的剧本改编而来,莎士比亚以独具匠心的再创造将自己灵魂中的痛苦和美好都一一灌入其中。它跨越了一片土地,阴郁的城堡统治着国民,冲上礁石的冰冷海浪击打着海岸。这风光里的电闪雷鸣,比其他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里的都更加刺激。这些闪现的灵光体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的精练、心理剖析的深刻、政治问题的敏锐性、难以名状的共鸣和显而易见的家庭真相。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组合出了关于人何以为人这一命题的有力陈词。无论在它自己的年代还是在今日,《哈姆雷特》对这个问题的洞悉从未被超越。
《哈姆雷特》在读者的不同人生阶段产生的影响很难被一一列举。拿我自己来说,我与《哈姆雷特》的初次接触要追溯到劳伦斯奥利维尔的电影版本。那个时候,举国上下都坐在电视机前参与大众文化活动,这部电影就是当时的一个影视盛事。从小时候起,《哈姆雷特》的台词就经常在我耳边萦绕。我的父母都是莎士比亚爱好者,父亲经常当众引用莎剧台词,而母亲对莎翁的喜爱则更含蓄一些。儿时我接触到了很多莎士比亚的文本,那时我还只会把对词句的费解伪装成一种对神秘事物的欣赏。同对待很多我们在少年时期便接触了的经典文学一样,我为了迎合热情推荐这些作品的人而假装激动,实则暗暗抗拒着它们的晦涩难懂。但无论我们如何抵触这些作品的耳濡目染,埋藏在阅读经历深处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生启示,还有懵懵懂懂的启蒙之火,都在提醒着我们日后一定要回来重读经典。一个对未来的无言承诺就这样被许下了。
到了一定年纪,《哈姆雷特》开始绽放魅力。放下一开始略带胆怯的敬畏之心来重新研读剧本,其能量、个性和热情才得以显现。我不再拒绝《哈姆雷特》的表演,而是开始享受它。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逐渐饱满起来,他不再只是一个满口晦涩箴言的文化符号集合体,而是个有着迷人性情和聪明头脑、在噩梦一般的家庭悲剧和政治遭遇中苦寻出路的年轻人。凭借其自身特有的朋克气质而不是学者们固执绑定的学术权威,莎士比亚的语言逐渐鲜活了起来,剧中的许多诗句逐渐成了我不可或缺的安慰良药。长久以来,《哈姆雷特》一直在公众文化中流行,实质上,却是它在人们心中长存的生命力才使其得以真正流芳百世。
当我一开始记下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话时,我并不明白它的意思,一直到现在我也不能肯定地说我完全懂了。但是,这句话已经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将近四十年之久,至今仍能从自身深处给予我熟悉的宽慰。它不提出肤浅的问题,也不许诺答案。它是一句简单的告慰,就像是当我们的孩子被这个世界的锋利所伤时,做父母的我们会对他们说的话。我们会说,我们在同样的年纪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们跟他们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仅仅是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便能抚去一点儿伤口的痛。在我们最绝望时,想到哈姆雷特也曾经历过同等乃至更甚的痛苦,想到这些痛苦能够被莎士比亚化作语言与思辨的完美舞蹈,我们就不会在悲伤中感到孤独。
哈姆雷特在剧中的经历是独有的,但无论大到故事的整体格局,还是具体到王子面对不同问题的细致应对,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每个人都毫不陌生的情感。它既是萨特所说的恶心,也是街角流浪汉乞讨时颤抖的泪水;它既是涉世未深的孩子面对最基本的不公平时委屈的抽泣,也是大学毕业生们面对一个不打算也没兴趣接纳他们的社会时的绝望。它是我们在每个年纪都会碰到的迷惘:这个世界明显是不公正的,它明明可以创造美好的事物,却时常依附于背德的丑恶。这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视角,一方面它给我们带来的洞见值得感激,另一方面它也有让人惧怕的强大能力,因为,若我们沉迷其中,它会取代其他思维模式而使人陷入封闭,钻起牛角尖来。
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间的那段迷惘年纪里,我深陷于这些问题之中,《哈姆雷特》就是在那时牢牢抓住了我。急于在生活的迷宫中寻找出路的我在哈姆雷特的引导下向着光明走去。在故事的结尾,年轻的王子走向继父设下的陷阱,他自知将无法全身而退,好友霍拉旭劝他选择逃避自己的命运。他回答说:
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不知道他会留下些什么,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
在这样一部不缺少复杂表述的剧本中,这段台词宛如一片简洁明亮的绿洲。原文中,从重读的第一个注定(if)开始算起,整句由四十二个单音节词串联而成,只有准备(readiness)一词是唯一的例外。这种直率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是极为鲜见的。对于当时年轻的我来说,这段话凭借其简练的语言和深植其中的平静,以及一种接纳世间所有是非好坏的超然态度,成为我的箴言。
★★★
《哈姆雷特》被翻译成的语言多到数不过来,它被搬上舞台的次数比莎士比亚本人吃饭的次数还要多,甚至也不比莎士比亚喘气的次数少。《哈姆雷特》可以说是少有的真正做到拉近了不同文化距离的文学作品。全世界的观众都见证了它开阔眼界、启发心智的能力。它不仅拉近了物理空间,也缩小了时代间的跨度。每个看到或听到《哈姆雷特》的人,都会被传送回1601年观众第一次在环球剧院听到第一句台词谁在那的那个瞬间。就如同当年的第一批观众所经历的那样,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这句开场白每一次都会开启一个让人们享受灵魂激荡的戏剧之夜。这部戏穿越时间之窗,让我们在欣赏独一无二的现场表演的同时,也与无数在不同时空之下,已经、正在或将要听到同样字词的观众一起,享受着它的魅力。
1608年,在塞拉利昂港附近,巨龙号的船员们在船上为一群来访官员表演了《哈姆雷特》。这些船员在环球剧院看过一次该剧的演出,他们凭借着记忆拼凑起故事的全貌,完成了这次表演。在这次对外首演十年之后,一个名为英国喜剧人的演员团带着紧凑、刺激的缩编版《哈姆雷特》在北欧全境进行了巡演。自那之后,这部戏在世界各地上演,走进过剧院、田野、洞穴、贫民窟和皇宫。
这部戏也考验了成千上万的演员,振奋了许多,挫败了许多,同时也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意犹未尽。《哈姆雷特》的现场演出已被多次录制并被制作成电影和电视节目,一次又一次地上映和播出。从莎拉伯恩哈特?[3]?到大卫田纳特,从梅尔吉布森到玛克辛皮克,他们的表演被镜头捕捉并保存下来。这个精简的演员名单所代表的多样性也反映出这个剧本对于多种解读的开放性。人们在教室里背诵它,在会议室里引用它,它在情人的耳边萦绕,智者拿它来深思,评论家用它来争论,它由父母讲给孩子,惹得学生诉苦连连,也让无数观者落泪。静静地,它被我们当作给予人力量的秘密珍藏在心灵深处,让我们不再对这个伤人的世界心怀恐惧。它既是我们身边事物的一部分,又常驻在我们内心。很大程度上,它塑造了我们。
★★★
为了纪念《哈姆雷特》意义深远的影响,201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环球剧院将当时在酒吧里提出的疯点子付诸实施,决定踏上一场如同这部戏本身一样独一无二的旅程。我们的计划是把《哈姆雷特》带到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去,有多少个就去多少个。开展这个项目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傻气,更需要满足很多实际条件来使其成为可能。过去的9年,我们在环球剧院的团队已经磨合出了一套十分简洁高效的巡演风格,这也与400年前环球剧院的风格保持了一致。我们通过从环球到全球戏剧节建立起了国际关系网络,这让我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找到伙伴。更重要的是,科技的发展、航空旅行的便捷和信息网络的无所不能,提高了带着剧团进行环球巡演的速度,也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为每一场表演做足准备。
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结合很多时候似乎只能带来大范围的恐慌和暴力。但当我们在思考现代化赋予的诸多可能性时,我们所想的不是为什么,而是为什么不。为什么不利用全球化的潜力去传递恐怖和商品之外的其他东西呢?比如16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满腔情怀、满身技艺和脚上结实的鞋子?他们将布景悉数装进行囊,把台词牢牢记在脑子里,将充满了机巧智慧、最神奇也最优美的一部莎剧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为什么不呢?
整整两年后,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2016年4月23日,这16个人完成了他们在全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的巡演,凯旋环球剧院。加上在数个难民营里的表演场次,这次巡演合计为198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献上了演出。他们在露天剧场、酒吧、交通环岛表演,在摄影棚和海边表演,他们为簇拥着的千余名观众表演,也在雨中为屈指可数的几个罗马尼亚孩子表演。
现在,我禁不住想换用更深沉的语气或更严肃的笔调写道:本书将讲述并纪念这段旅程。然而,这样讲未免有失偏颇。这段旅程是不能被完全讲述的:它太宏大、太丰富了。每场演出都有很多故事,又有这么多与政治、文化和历史的交流,所以每一站的巡演都值得大书特书,若是这样写下去可以写出几百本。而且,我无法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有讲述这段经历的资格,因为我亲身参与的巡演只有20站,而真正有故事要讲的人是剧组人员12位演员加上4位舞台监督。他们参与了整个巡演过程,每个人都有了不起的故事要讲。我参与过的20站巡演,每一站的经历都为我的工作与创想注入了丰富的养分。剧团能够穿梭于地下酒馆和政要场所的自由,赋予了我们深入了解其他地区和文化的可能。虽然与各种文化的每场交集都难免短暂,但我们从中汲取的灵感和洞见却极为丰厚。疾驰而过的雨燕之所见也许比不上历尽沧桑的海龟,但反之亦然。
详尽地描述每个细节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我有幸透过《哈姆雷特》这个万花筒见证了很多非常有趣也非常引人深思的故事。如同这部丰富的剧作能为这个世界和它的多彩提供新鲜视野一样,每个国家也都给这部戏带来了新的灵感。大到这部戏的主题,小到剧中的各种细微之处,这次巡演让我对这部戏有了新的认识,这部戏也革新了我对巡演的看法,两者一同使我加深了对世界和自己的了解。在此,我希望记录下《哈姆雷特》与世界的对话,去发掘二者是如何互相启发的。
这本书将讲述一些故事,其中自然也有《哈姆雷特》自己的故事:包括这部经典之作如何诞生和成长;这部作品如何凭其包容的精神,至今依旧在帮助我们认识这个始终变化万千的世界。这本书将试图理解《哈姆雷特》是如何能传播这么远,又是如何产生这么深的影响的。在不同的瞬间,我对这部作品都有新的体会,新的启发也会同时带来新的困惑,新的困惑又会带来新的思考,我试图记录的就是这些瞬间。然而,我非常清楚这就好比是看着一辆仅停留几站的长途火车,《哈姆雷特》从来不会为我们停留,它将时时刻刻渴望着新的解读。那个啊哈,我看懂了的瞬间永远不会,也不该到来。
这部戏去过太多地方,所到的国家大相径庭,其历史经历和政治条件也大不相同。我们的表演很难反映所有现实,但《哈姆雷特》以其对全新美学感受的执着渴求,对所有那些被这个世界的残酷伤了心却仍愿意在灰烬中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的人发出呼唤。就是这样,我们的巡演同许多观众产生了共鸣,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希望这些故事、这次环球剧院与世界各地的交流,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这个世界提供新鲜的视角,也同样为这部直到如今仍影响、观照和改变着世界的优秀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1] 息工日:大多数英国公司或机构在年中或年末组织为期一到三天全体员工的息工日(Away Day)。全体员工在此期间集中开会讨论团队未来的发展管理计划。译者注
(本书内脚注均为译者注)

[2] 梅费尔:伦敦的昂贵高档街区,是聚集大量名人豪宅、高档餐厅和商场的黄金地段,也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所在地。

[3] 莎拉伯恩哈特: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舞台剧和电影女演员。她在1899年成为留有影像记录的第一位女性哈姆雷特扮演者。
中文版序
近年来,演后谈环节已经成为戏剧界的惯例。在西方,这一环节经常只是一场尴尬的仪式,往往百分之九十五的观众都已逃离,只剩下几个人孤零零地散落在观众席里,提出的问题有的简单无味、有的疯狂滑稽。然而,在中国就不一样了。我无法忘记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表演《仲夏夜之梦》时,演出结束后全场有近四分之三的观众留了下来,热情地期待着我们的讨论,这让剧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我也不会忘记,更令大家惊讶的是,观众的问题让我们发现在台下比我们更了解这部剧的大有人在。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和中国的交流持续多年,以上只是数次热烈的交流活动之一。我们曾带着《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驯悍记》以及《哈姆雷特》巡演至许多中国城市,每次都被观众们对这些故事和语言的热情所打动。我们也曾自豪和高兴地两次邀请中国国家话剧院到环球剧院的剧场上演他们令人惊艳的《理查三世》;此外,我们还曾请到邓树荣执导的优美粤语版本的《泰特斯2.0》和《麦克白》来英演出。莎士比亚是一门世界通用语言,透过异国文化的X光来重新审视他的创作对于英国观众来讲总是充满启示。
在我在环球剧院排练《裘力斯恺撒》期间的一个下午,我有幸接待了到访的彭丽媛女士。她见多识广,对排练过程十分感兴趣。莎士比亚与中国的相识相比其他一些国家晚了一些,但显然,他对于人心的理解,以及他所描绘的丰富的人际关系、社会时运,都在中国寻到了愿意热心挖掘此中真相的新知音。
我们是在2014年至2016年之间完成了空前的《哈姆雷特》环球巡演的,那是英国脱欧、唐纳德特朗普执政之前的世界。那时,国际共融与合作是我们的追求。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之下,受惠于国际交流的方便,以及世界各地的朋友对我们的慷慨相助,才使得这次巡演成为可能。我们在巡演中遇到的每个人都相信,所有国际对话的前提都是对异域文化中的文化偶像和文学经典的认识。通过这些文化标本我们便可以理解我们的不同,并发掘这些不同背后的相似之处。
我们只能希望2020年这种隔离的状态(不管是个体在疫情中的自我隔离,还是不少人宣扬和煽动的让人心碎的政治社会隔离)都只是暂时的。我希望我们很快就可以回归去做我们擅长的事情:与他人沟通尤其是通过莎士比亚这样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剧作家的作品,与他人联通。
《哈姆雷特》环球巡演是一次同理心的训练,也是一次检验国际友谊的练习。它证明了这两种感情在世界各地都比我们被允许相信的更加充沛。《哈姆雷特》中蕴含着一个不同常理的笑话,那就是一个如此孤独的人竟可以和如此多的人产生共鸣。在一场独白的开始,他转向观众说着现在我只剩一个人了,却把自己私密的情绪分享给了在环球剧院最早的三千多名观众。无论是在伦敦,还是在北京,我们也许时常都会觉得自己孤立无助。幸运的是,剧场和莎士比亚一直都在那里等待着,直到我们再次相聚一堂。
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
2020年7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