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揭秘太空:人类的航天梦

書城自編碼: 303344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科普讀物科學世界
作者: 张天蓉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71592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6/172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2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震撼
《 中国震撼 》

售價:NT$ 403.0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售價:NT$ 437.0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售價:NT$ 442.0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售價:NT$ 386.0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售價:NT$ 325.0
邓小平视察纪实
《 邓小平视察纪实 》

售價:NT$ 549.0
财商养成第一课
《 财商养成第一课 》

售價:NT$ 325.0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售價:NT$ 222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25
《 上帝与天才的游戏——量子力学史话 》
+

NT$ 299
《 永恒的诱惑:宇宙之谜 》
+

NT$ 293
《 爱因斯坦与万物之理:统一路上人和事 》
+

NT$ 291
《 上帝如何设计世界:爱因斯坦的困惑 》
+

NT$ 315
《 数学物理趣谈——从无穷小开始 》
+

NT$ 315
《 电子,电子!谁来拯救摩尔定律 》
編輯推薦:
◆像小说一样好看的极简人类航天史话。◆人类航天史上有哪些趣事逸闻?哪些黑历史?◆美国当年的登月是假的?◆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地球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独一无二?◆人类*感兴趣派去探测器的是哪些星球?◆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
內容簡介:
人类对太空有何更深入的理解?
借助于现代的高科技,我们如何重新解读太阳系和银河系?
如何认知太空中那些遥远玄奥而又形形色色的各种天体?
太空的探索与开发又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你将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获益:
1.通过介绍人类航天史上一些妙趣横生、震撼人心的故事,从古代的飞天传奇,到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太空争夺战,使读者对人类的航空航天简史了如指掌。
2.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图文并茂的解释,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读者学习、思考和探索星星背后的物理现象,了解天体运行的基本物理规律。让读者体会大自然造物之巧、感受科学之美。
3.介绍几个典型、著名的航天器和航天计划,解读其中涉及的基本物理原理和关键技术,了解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關於作者:
张天蓉,女,科普作家。美国得州奥斯汀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现住美国芝加哥。研究课题包括广义相对论、黑洞辐射、费曼路径积分、飞秒激光、激光探测晶体性质、高频及微波通讯、EDA集成电路软件等。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2012年开始,写作并出版一系列科普著作,其文风深入浅出,趣味盎然,亦保持科学的严谨性,深得读者喜爱。已出版的科普代表书籍有:《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世纪幽灵:走近量子纠缠》《上帝如何设计世界-爱因斯坦的困惑》《爱因斯坦与万物之理-统一路上人和事》《永恒的诱惑:宇宙之谜》等。
目錄
引言亮剑太空
00
第一章火箭研发 00
第1节纳粹溃退烽火灭绝美军挺进人才捕获 00
第2节古人爱做太空梦大师练就理论功 0
第3节戈达德饱受嘲讽奥伯特见证登月 0
第4节委以重任科罗廖夫举世无双冯布劳恩 0
第5节苏联卫星发射抢先美国落后心有不甘 0




第二章登月之路 0
第6节古月依然照今人犹抱琵琶半遮面 0
第7节双子星计划成功俄罗斯栋梁病逝 0


第8节阿波罗载人月球漫步N1火箭发射失误 0
第9节三体运动生混沌引力助推荡秋千 0
第10节气象通信科研忙人造卫星立大功 0
第三章星海拾贝 0
第11节恒星也有生老死太阳尚在中青年 0
第12节大伞撑起地磁场变幻莫测太阳风 0
第13节尤利西斯英雄汉太阳极区勤为探 0
第14节离地最远旅行者高速飞入寰宇中
第15节望远镜九霄揽银河哈勃深空探宇宙
第16节天体间的引力之战希尔球和洛希极限
第17节钻石星球价连城无毛黑洞却有熵
第18节信息悖论难解决霍金软毛论辐射
第19节天文观测寻黑洞物理学者赌输赢
第四章航天漫谈
第20节气态木星朱庇特巨大神秘行星王
第21节欲为夫君揭面纱全靠朱诺布罗网
第22节广义相对论太空验证探测引力波地面响应
第23节潮汐锁定共振曲混沌自转土卫七
第24节惠更斯登上泰坦卡西尼智探土星
第25节木星周围伴侣多土星腰间环带美
第26节梦想殖民火星大难临头逃生
第27节太空之路不平坦失误酿成大灾难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亮剑太空(代序)从地球走向太空,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飞天梦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梦想。希望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是航空梦;想到月亮上去,进而去探索莽莽河汉,浩瀚神秘的太空,谓之航天梦。这两类梦想吸引着无数英雄尽折腰,甚至有人为此送了性命,人类仍然前仆后继,在所不辞。航空和航天,起源一致但之后因理论和技术之不同而分家,本书描述的是航天非航空。中国人自古不缺航天梦,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想象,到万虎飞天的身体力行,历史文化中均有传说和记载;甚至于现代航天中必不可缺的火箭技术,也是源自于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美苏冷战突然地把人类拉入了太空时代,从1958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人类太空探索的脚步已经走过了将近一个甲子的历程。奔赴太空半个世纪,托起人类千古一梦。其中不仅有科学家求知欲的满足,也伴随着时代变革的风风雨雨。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二战之后的人才争夺战开始,航天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世界各国纷纷在太空亮剑,代表了在科学、技术、军事、政治各领域的全面竞争。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这个世界各国以千亿万亿资金投入,数万人辛勤劳动以致付出生命代价的航天工程,为人类文明作了些什么?人类对太空的众星系有何更深入的理解?如今,借助于现代的高科技,我们如何重新解读太阳系和银河系,如何认知太空中那些遥远玄奥而又形形色色的各种天体?太空的探索与开发又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此外,在满天繁星及航天探秘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基本又有趣的物理知识?这些是本书作者希望引领读者思考解决的问题。然而,宇宙茫茫,星辰无数。除了数亿万计的自然天体之外,几十年下来,人类发射至太空的人造物体也已经上万!因此,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带领你在这个巨大星海旁的沙滩上,拾取几颗美丽的贝壳。通过一些典型事例的介绍,让公众对航天的基本知识,以及其中的物理原理有所了解。同时,也通过介绍人类航天史上一些妙趣横生、震撼人心的故事,使读者认识人类航天的简要历史轮廓。从古代的飞天传奇,到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太空争夺战,说明航天工程对人类文明社会之重要性。也许有人会说,天上的星星固然美丽迷人,但离我们太遥远。登录月球,登录火星,那都是科学家和几个航天员考虑的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实际上是对天文学及航天事业的误解,姑且不谈理想、梦想之类长远而颇为抽象的话题,太空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天上的星星并非遥不可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美苏太空竞争的年代,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曾经说过控制了太空,便有能力控制天气、干旱和洪水、改变潮汐、提高海平面,这是比终极武器更重要的东西,这是从太空某处达到完全控制地球的最终目的。约翰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控制了太空便意味着控制了世界的未来。谁不愿意控制未来呢?谁也不希望未来被别人控制!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要想发展航天事业,都纷纷想加入到这个太空俱乐部中,来贡献一份力,也分享一杯羹。发展航天,将自已的国力展示于地球,也亮剑于太空,这是如今每一个大国的愿望和共识。如今的航天领域,已经不仅仅是美苏两国之争。美国对太空的兴趣一如既往,近几年的探索重心已大大超越月球,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宣布了自己的太空探索计划。俄罗斯的航天计划停滞多年后正在艰难重启。日本将与美国合作载人探月之事。欧洲的航天计划因金融危机搁置,但希望参与到俄罗斯的月球探测项目中。印度一直都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自主研发欲显其大国雄心,探索太空的步伐也从未停止。中国从来就重视航天事业,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太空响起东方红开始,长征号运载火箭、神舟载人飞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有天宫、嫦娥、和玉兔,一系列的太空探索计划步步紧跟。航天时代已经到来,太空离我们并不遥远!没有哪一门科学像航天这样充满了幻想色彩。除了古代各种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外,现代近代的许多天文学家也都写过科幻作品,航天科学的先驱者,更是热衷于将他们的航天思想理念用科幻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容易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早在 400 多年前,1611年左右,天体力学的祖师爷,大家熟知的开普勒(Kepler,1571年-1630年)就写过一本既像科幻又像科学专著的作品(以《梦》为题发表),描述他想象中的星际之旅。航天有关的科幻作品与天文及物理方面的科学论文如同纠缠在一起的两条环绕线,在互相之促进和影响下前进。从开普勒之后,特别是哥白尼的日心说站稳地位,牛顿又建立了经典力学之后,西方有关航天的科幻小说可以列出一大串。在 1657 年,法国作家贝尔热拉出版的科幻小说《月球之旅》中,甚至就已经颇为超前地讨论了七种登月的方法,前六种都失败了,只有第七种爆竹产生的焰火成功了,贝尔热拉并非科学家,却偶然地猜测到了牛顿直到半个世纪之后才总结出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阿西尔?埃罗在 1865 年出版的《金星之旅》中,主人公也发明了一种利用水的反作用力将飞船推入太空的动力装置。作者在书中还用手枪的后坐力来生动地说明了反作用力的由来。从原理上来说,现代的火箭和书里的水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喷射的物质不同罢了。当年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大大地超越了科学技术能达到的现实,更为可贵可赞的是,十七、十八世纪的科幻作家们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认真思考科学原理的求实精神。如今,在现代航天新一轮的太空竞赛中,如何才能发挥中国现有的优势,尽快地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走出自己独特的航天技术之路呢?这其中除了专业人士的努力之外,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必不可少。因此,向公众科普航天知识,让老百姓更多地熟悉太空、了解航天, 是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本书作者的初衷。航天学是一门有趣的理论,但实际的工程发射过程则充满了危险和挑战,特别是载人航天,太空毕竟是一个与人类的地球家园迥异的生活环境,要适应太空,克服人体的各种不良反应等,对此,科学家们作了许多研究。此外,载人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过程危险性很大,航天史上有过几次大事故,作者也稍加描写使人们能以此为鉴。迄今为止, 因为航天器的速度所限, 现代的航天技术只是主要探索了太阳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因此,作者仅对太阳系几个主要行星及它们的几个典型有趣的卫星之物理规律和特点作了基本的简单介绍,带领读者星海拾趣。人类最感兴趣派去探测器的是哪些星球?为什么对它们特别看待?哪几个星体与地球的环境最为类似?在这些天体上是否探测到任何生命存在的迹象?如果地球突然发生大灾难,人类有移民其它星球的可能性吗?此外,如今飞得最远的旅行者探测器被认为是刚刚抵达太阳系的边沿而已。但通过望远镜,人类却已经观察到了广博得多得多的宇宙。作者也将对哈勃望远镜及韦伯望远镜略作介绍。为了增加可读性,作者从二战后美苏的太空竞争为线索,插进当事人和研究者的轶闻趣事,再将航天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穿插其中,读故事,长知识,让读者在轻松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十分有趣的是,除了人类社会中的各个大国在进行太空争夺战之外,宇宙中的各个天体虽然本是没有意识的非生命之物,它们之间却似乎也在进行着一场永恒的争斗。从物理学的视角看,宇宙间存在4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其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只在微观的尺度范围内起作用,它们可以影响每个星星内部结构中的物理过程,但与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不明显。其它两种力:引力和电磁力,都是长程力,对天体的相互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宇宙中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物体,运用它们各自的引力和电磁力,像是在互相抢地盘,占山头,大星吞小星,小星撞大星,用物理规律展开一场无言的战争。对此,作者描述了宇宙中一幅十分有趣的物理图景。该书的读者可定位于各个领域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对天文、航天、物理等感兴趣的初高中学生等。然而,航天技术及其探索之目标太空之谜,对各个阶层和领域的读者,都具极大的诱惑力。本书中没有数学公式,因而适合所有爱好科学的广大群众阅读,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的文科读者。本书作者既是物理学者,又是科普作家。物理概念清晰,文字功底深厚,表述深入浅出,比喻恰到好处。作者善于使用通俗的解释,流畅的语言,直观的图像,来深入浅出地解释深奥难懂的物理内容。


第三章
星 海 拾 贝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千字文
第11节恒星也有生老死太阳尚在中青年宇宙是如此浩渺,但人造物体能够到达的,还主要仅限于太阳系这个大家庭内部,这些人造物体丰富和加深了我们对太阳及其八大行星的知识。古人望着满天繁星说: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他们将星星看作是地球上人的化身,用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为最亮的星座命名。如今的孩子们,早就知道了星星并不是人,他们要问的问题可能是: 星星是不是也有生老病死呢?的确,星星和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不过,星星的寿命要比人类个体的寿命长得多,经常需要以亿年为单位来计算!从天文观测的角度看,恒星会主动发光,而行星只是被动地反射或折射恒星发出的光线而已。恒星的质量较大,它们心中燃着一把火,它们的生命过程轰轰烈烈、多姿多彩。科学家们将各类恒星的诞生、演化,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称之为恒星的演化周期。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它们的演化周期寿命也大不相同。一般而言,恒星质量越小寿命越长,从几百万年到数兆年不等。
那么,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主人,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太阳诞生于何时?经历了什么样的生命周期?它还能照耀多久呢?太阳的生死决定了大家庭成员们的生死,也与我们地球上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千万不可小觑。目前的太阳几乎是一个理想球体,从中间向外依次为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图111b左上太阳内部截图。恒星发光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内部有热核反应,太阳也是如此。公众熟知的核反应例子是世界上一些大国掌握的核武器: 原子弹和氢弹。前者的物理过程叫作核裂变,后者则叫作核聚变。裂变指的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核例如铀分裂成两个较小的原子核,聚变则是由较轻的原子核例如氢合成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比方说氢弹便是使得氢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中子和氦。无论是裂变还是聚变,反应前后的原子核总质量都发生了变化。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认为质量和能量是物质同一属性的不同表现,它们可以互相转换。在两类核反应中都有一部分静止质量在反应后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并且被释放出来,这就是核武器具有巨大杀伤能力的原因。太阳内部所发生的,是与氢弹原理相同的核聚变。
图111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a 核反应; b 太阳中心的热核聚变
核聚变要求的条件非常苛刻,需要超高温和超高压。人为地制造这种条件不是那么容易,虽然人类已经有了氢弹,但那是一种破坏性的、对付敌人的武器,要想办法控制这种能量而加以和平利用,仍然是困难重重。可是,在太阳的核心区域中却天然地提供了这一切难得的条件。那里的物质密度很高,大约是水密度的150倍,温度接近1.5107℃。因此,在太阳核心处进行着大量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产生大量能量极高的伽马射线,这是一种频率比可见光更高的光子,同时也产生另外一种叫作中微子的基本粒子。因而,在我们的宇宙中,不仅飞舞着各种频率的光子电磁波,也飞舞着大量的中微子!中微子字面上的意思是中性不带电的微小粒子,是20世纪30年代才发现的一种基本粒子。中微子有许多有趣的特性,有待人们去认识和研究。比如说,科学家们原来以为中微子和光子一样没有静止质量,但现在已经认定它有一个很小很小的静止质量。
如图111b所示,光子从太阳核心区出来后的轨迹弯弯曲曲,平均来说,要经过上万年到十几万年的时间,才能从太阳核心区到达太阳的表面,并且从伽马射线变成了可见光,继而再飞向宇宙空间。中微子的行程则是直的,两秒钟左右便旅行到了太阳表面,并且逃逸到太空中去了。无论如何,太阳系大家庭的有用能量之来源是太阳核心区的核反应。聚变反应的每一秒钟,都有超过4106t的物质静止质量转化成能量。如此一来,科学家们不由得担心起来: 太阳以如此巨大的速度燃烧,还能够烧多久呢?简单的计算可以给我们一个近似的答案。太阳的质量大约是21027t,每秒钟烧掉4106t,每年大约要烧掉1014t。因此,如果太阳按照这个速度进行核反应,大约还能燃烧1013年,即100亿年。这个结论只是粗略的估算,太阳具体的演化过程,可参考图112。恒星的生命周期和演变过程取决于它最初的质量。大多数恒星的寿命在10亿岁到100亿岁之间。粗略一想,你可能会认为质量越大的恒星就可以燃烧更久,因而寿命更长。但事实却相反: 质量越大寿命反而越短,质量小的矮子细水长流,命反而长。比如说,一个质量等于太阳60倍的恒星,寿命只有300万年,而质量是太阳一半的恒星,预期的寿命可达几百亿年,比现在宇宙的寿命还长。
图112显示了恒星诞生后的演化过程。太阳是在大约45.7亿年前诞生的,目前正值中年。太阳在 45 亿年之前,是一团因引力而坍缩的氢分子云。科学家们使用放射性测年法得到太阳中最古老的物质是45.67亿岁,这点与估算的太阳年龄相符合。恒星自身的引力在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的引力使得两个质量互相吸引。一个系统中,如果没有别的足够大的斥力来平衡这种吸引力的话,所有的物质便会因为引力吸引而越来越靠近,越来越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并且,这种过程进行得快速而猛烈,该现象被称为引力塌缩。在通常所见的物体中,物质结构是稳定的,并不发生引力塌缩,那是因为原子中的电磁力在起着平衡的作用。
图112恒星的生命周期(彩图见后)
在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存在引力塌缩。所有恒星都是从分子云的气体尘埃坍缩中诞生的,随之凝聚成一团被称为原恒星的高热旋转气体。这一过程也经常被称作引力凝聚,凝聚成了原恒星之后的发展过程则取决于原恒星的初始质量。太阳是科学家们最熟悉的恒星,所以在讨论恒星的质量时,一般习惯将太阳的质量看成是1,也就是用太阳的质量作为质量单位。质量大于110太阳质量的恒星,自身引力引起的塌缩将使得星体核心的温度最终超过1千万℃,由此启动质子链的聚变反应,氢融合成氘,再合成氦,大量能量从核心向外辐射。当星体内部辐射压力逐渐增加并与物质间的引力达成平衡之后,恒星便不再继续塌缩,进入稳定的主序星状态。我们的太阳现在便是处于这个阶段,如图112所示。
质量太小小于0.08倍太阳质量的原恒星,核心温度不够高,启动不了氢核聚变,就最终成不了恒星。如果还能进行氘核聚变的话,便可形成棕矮星或称褐矮星,看起来的颜色在红棕之间。如果连棕矮星的资格也够不上,便无法自立门户,最终只能绕着别人转,变成一颗行星。太阳的主序星阶段很长,有100亿年左右。到目前为止,太阳的生命刚走了一半。并不是所有恒星的生命演化过程都和太阳一样,恒星最后的归宿是什么?主要取决于恒星的质量。从主序星到红巨星阶段,大家的过程差不多,后来则因为质量不同而走了不同的路,见图112。分叉点是在8倍太阳质量之处,对应于钱德拉塞卡极限。这个界限值是由印度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20多岁时发现的,他为此而在70多岁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112中向下的分岔是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演化过程,也就是我们太阳将来要走的路。太阳在主序星阶段中,温度将会慢慢升高。当它 100 亿岁左右时,核心中的氢被烧完了,但是内部的温度仍然很高,就开始烧外层的氦。于是,太阳会突然膨胀起来,体积增大很多倍,形成红巨星。经过了红巨星之后,可以进行聚合反应的元素燃烧完了,星体慢慢冷却下来,继续塌缩,体积从红巨星大大缩小,星体中的物质以离子和电子云的状态存在。电子是费米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两个电子都不能处于完全同样的状态。然而,逐渐缩小的星体体积却力图迫使它们处于相同的简并的状态,如此便在星体中产生一种电子简并压与引力塌缩作用相抗衡。也就是说,引力塌缩的作用要使星体体积越变越小,而电子简并压则使得星体体积增大,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容纳更多的电子状态。两者在某个点取得平衡,形成白矮星。这里我们用矮字来表示那种体积小但质量大的星体。天文学中有5种小矮子: 黄矮星、红矮星、白矮星、褐矮星、黑矮星。白矮星白而不亮,还能够慢慢散发出暗淡之光,延续若干亿年,最后什么光都没有了,变成黑矮星。这便是这一类质量小于 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包括太阳)的归宿。
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后来的结局有所不同。它们内部的引力太大了,压抑太厉害了爆发起来也厉害。爆发成了一个红巨星还不能使它们过瘾,紧接着又爆发成一颗亮度特大的超新星。超新星之后才慢慢冷却,内部的巨大引力使得其中的物质继续塌缩。这次塌缩的结果又会是什么呢?即使经过了与白矮星类似的电子简并压阶段,但因为质量太大,电子简并压抗衡不了引力以达到新的平衡。那么最后,物质将塌缩到哪里去呢?这些问题困惑着20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物理学家们。当时从实验中已经发现了电子和原子核,但中子尚未被发现。后来,实验物理学家发现并证实了中子的存在,证明物质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这个消息立即传到了哥本哈根,量子力学创始人波尔18851962召集讨论,正好在那里访问的著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19081968立刻将这个发现与恒星塌缩问题联系起来。朗道敏锐地认识到,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塌缩成为中子星。也就是说,巨大的引力作用,将使得电子被压进氦原子核中,质子和电子将会因引力的作用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子。中子和电子一样,也是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因此,这些中子在一起产生的中子简并压力,可以抗衡引力使得恒星成为密度比白矮星大得多的稳定的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大到我们难以想象: 108~109tcm3。不过,恒星塌缩的故事还没完!后来在二战中成为与原子弹有关的曼哈顿计划领导人的奥本海默,当时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科学家。他想: 白矮星质量有一个钱德拉塞卡极限,中子星的质量也应该有极限啊。一计算,果然算出了一个奥本海默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的恒星应该继续塌缩,结果是什么呢?如同图 112 右上方所显示的,这种超大质量恒星最后将塌缩成一个黑洞。有关黑洞,我们将在后面介绍。虽然科学家们在20世纪30年代就预言了中子星,甚至黑洞,但是真正观测到类似中子星的天体却是在30多年之后。
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已经被观测证实在宇宙中存在的老年恒星。天文学家们也观测到很多黑洞,或者说观测到的是黑洞的候选体。将它们说成是候选的,是因为它们与理论预言的黑洞毕竟有所差别。例如,离地球最近的孤立中子星位于小熊星座,被天文学家取名为卡尔弗拉Calvera。这种中子星没有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残余物,没有绕其旋转的星体,因为发出X射线而被发现。太阳的最后归宿是白矮星。但是,我们中的任何人都等不到那一天,好几十亿年,实在太长了!不过,银河系中如此多的恒星给我们展示了这两种星星的样板。在离太阳系大约350光年远的地方,有一对有趣的联星系统,正好由一颗红巨星和一颗白矮星组成,它们的英文名字叫MiraA和B。Mira的中文名是蒭藁增二,来自中国古代的星官名。
图113MiraA和MiraB图片资料来自NASA
前面的章节中说到人类社会中的各个大国正在进行太空争夺战。十分有趣的是,宇宙中的各个天体之间,也在进行着无言的、永恒的争斗。天体之间最基本的力是引力,但很多天体周围都有电磁场,因此星体间的电磁作用有时也起主导作用。在这两种长程力的作用下,天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衡,形成宇宙中一幅十分有趣的物理图景。地球和太阳间的电磁场也有搏斗,欲知它们如何搏斗,且听下回分解。第12节大伞撑起地磁场变幻莫测太阳风太阳的活动情形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太阳自然地成为人类航天计划最重要的探索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尤利西斯号(Ulysses)、太阳和月球层探测器(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SOHO)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太空飞船的任务,还有最近的欧洲空间局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SMILE计划,目标都是直指太阳以及地球附近空间的辐射带。俗话说得好: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发光又发热,供给地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