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肖复兴读写系列:我的读写例话

書城自編碼: 248608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中小学阅读
作者: 肖复兴
國際書號(ISBN): 9787554801857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7/31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1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售價:NT$ 717.0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售價:NT$ 235.0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售價:NT$ 549.0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售價:NT$ 605.0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售價:NT$ 717.0
重症产科.1
《 重症产科.1 》

售價:NT$ 335.0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售價:NT$ 493.0
世界服饰艺术史
《 世界服饰艺术史 》

售價:NT$ 144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87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其实是一本严谨的极简中国史。 》
+

NT$ 291
《 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技巧篇 》
+

NT$ 1620
《 肖复兴读写系列(套装共5册) 》
+

NT$ 351
《 肖复兴读写系列:我的父亲手记 》
+

NT$ 324
《 肖复兴读写系列:我的读书笔记 》
+

NT$ 268
《 陪伴儿子的日子:肖复兴十年教子手记 》
編輯推薦:
这是作家第一本根据自己创作谈写作之谜的书

作家现身说法,条分缕析,提供20多种具体、有趣且有效的阅读和写作路径

既可以作为美文欣赏,又能让孩子体味文章下笔、剪裁的精妙以及所蕴涵的真情和思想
內容簡介:
这是作家根据自己创作谈阅读和写作的“文章例话”。

本书所选的短小精悍的文章,都是作者自己的创作,并由作者解剖这些文章,从谈自己最初的构思,到具体的谋篇布局,到最后收尾的全过程,从阅读和写作两种视角现身说法,做一番庖丁解牛式的解读。同时,更重要的,从作者所选的39篇文章中各有侧重,条分缕析为24种具体的阅读和写作的路径,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特别适合小学生和初中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参考。
關於作者: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幅画像》《童年的小花狗》《荔枝》《小溪巴赫》《我的第一个笔记本》《拥你入睡》《宽容是一种爱》《孤独的普希金》等作品被选入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新加坡等国的汉语教材。曾经获得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并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作家”称号。
目錄
一件事怎么写(一)

——铺垫的作用 001

附录:草帽歌 005

窗前的年灯 008



一件事怎么写(二)

——角度的重要性 011

附录: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016

到天堂的距离 019



一个人怎么写(一)

——一条线和一个意象 023

附录:五月的鲜花 030

花荫凉儿 034



一个人怎么写(二)

——一个结点上的亮相 038

附录:大年初一的饺子 041

清明忆 045



一个景怎么写(一)

——对应法 048

附录:双瀑记 052

桂湖吟 054



一个景怎么写(二)

——对比法 057

附录:杜鹃 杜鹃 060

水的传奇 063



一个物怎么写一

——物和人的关系 067

附录:佛手之香 070



一个物怎么写二

——主题和思想的体现 074

附录:乡间旧谷仓 077



一本书怎么读(一)

——读后感写作的“读”和“感” 082

附录:美味和美文

——《舌尖上的东北》读后 085



一本书怎么读(二)

——读后感写作的新意方法一种 089

附录:吴小如和德彪西 092



一出戏怎么看(一)

——观后感写作中的联想 096

附录:千古忠孝节与义

——京剧《四郎探母》谈 99



一出戏怎么看(二)

——观后感写作中的引用 105

附录:到底谁有病

——话剧《鸟人》观后 108



开门见山和迂回法

——文章的开头 113

附录:花布和苹果 117

树的敬畏 121



从生活中寻找

——文章的结尾 124

附录:飞机延误之后 127

窗前的花今年开了 131



踩着尾巴头会动

——从结尾写起 135

附录:孤独的普希金 139 

“制高点” 142



锻炼自己发现的眼睛

——细节的捕捉 146

附录:万圣节的南瓜 151

重逢仙客来 154



重复的作用

——素材的选择 158

附录:超重 161

孤单的雪人 164



借水行船

——文章中材料的引用 167

附录:公交车落下的花瓣 170

杜梨树 173



把零散的珠子串起来

——素材的处理方法一种 176

附录:阳光的三种用法 179

孤独的比赛 182



糖葫芦法则

——素材的处理方法另一种 185

附录:亲笔信 188



折叠法、悬念和衬托

——文章的结构处理 192

附录: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196



雷诺阿能去听音乐会吗

——联想和想象 202

附录:贪官的名字 206

雷诺阿听音乐会去了 209



做汤最后放的那一点儿盐

——文章的升华 213

附录:等那一束光 217

阳光的感觉 220



写作就是写回忆

——写作的第三种成分 223

附录:童心比童年更美丽 227



附录:肖复兴入选语文课本和试题的选文篇目 233
內容試閱
一个人怎么写(一)

—— 一条线和一个意象

写好一个人,也是初学写作的必经之路。学生作文中,特别是在记叙文写作中,一件事和一个人,往往是训练的必要场地,常常会要求学生们在这上面一试身手。也的确是这样的,一件事和一个人,都能够写好,便像是乒乓球左推右挡的基本功训练,熟练得得心应手之后,便可以左右开弓,无往而不胜,再写其他文体或题目,就会容易得多,简便得多。

写好一个人,最好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写起,因为身边的人,时常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甚至天天耳鬓厮磨,毕竟熟悉,闭上眼睛,就会写出发生在他们身上或他们和我们之间的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但是,问题往往就容易出现在这里,因为太熟悉,知道的事情太多,而一时无从下手,从哪儿写起,写些什么事情为好呢。

当然,写一个人的一件事,最方便,最简单易行。但是,学生们,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一人一事这样简单的写作方法。不过,这样一来,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将很多事情堆积一起写一个人,以为可以将这个人写得很丰富,却很可能像穿的衣服过多而显得臃肿、啰唆,以致写成了流水账,写成一锅膙子一般,相反让这些过多的事情淹没了这个人物。

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一篇写我的老师的文章入手,做个简单的分析——很多同学的作文常常是从写自己的老师入手的,我也不例外。

这篇《五月的鲜花》,写的是我的中学数学老师阎述诗先生。我也是写了关于他的好多事情,希望通过这些事情,写出这位老师的性格和品质。归纳起来,我所选择的这些事情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他的教学,一方面是他艺术。之所以选择这样两方面的事情,是因为他的数学教学的造诣,他是北京市屈指可数的数学特级教师之一;同时也因为他的音乐天赋,他是著名歌曲《五月的鲜花》的作曲者。好的数学老师有很多,但具有这样两方面贡献的,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将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可以写出这位老师与众不同的特点。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下笔之前,我问自己,阎述诗老师这样两方面的特点,全校的同学谁不知道?如果要写阎老师,谁都会选择这样两方面写的。该如何写得和别的同学稍稍不一样一些呢?同

时,又能够将这两方面的事情有个巧妙并有机的结合,相互串联起来成为一体,而不仅是单摆浮搁花开两枝般简单两方面的叙述?

我知道,这是这篇文章的关键。

于是,在数学和艺术这两方面,我侧重在教学方面。一般而言,写其艺术方面好写,因为关于艺术方面的事情,有一首《五月的鲜花》摆在那里,是醒目的,最有说服力的,但也是一般同学都要写并是最容易写的,我就要少写些,点到为止。重点需要做的是,选择和挖掘阎老师数学教学中富于艺术特质的一面,去有意让教学和他本身具有的艺术品格衔接。这样,我写了阎老师的精彩的板书,写了他一节课最后一句话和下课铃声的严丝合缝的重叠,写了他一丝不苟的备课笔记。这样三件事,集中在一个中心,即“阎老师是把数学课当成艺术对待的,他把数学课化为了艺术”。

在这里,艺术,这样抽象的一个词,把这三件有关教学的事串在了一起。如果没有这个串联,这三件事就会是一般的叙述,是事情的罗列,是我们同学常常在作文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的简单描写。有了这样的串联,使得这样三件事有了一定的升华的意义,同时,不仅把单摆浮搁的三件事像散落的珠子用一个红线串成一串珠链,而且,让这三件事富予了新的色彩。

但是,艺术,这个词毕竟显得抽象,必须有形象的东西为之贯穿,才会使得文章生动形象,这根红线才可以是文章真正有艺术特点的红线。我选择了“五月的鲜花”作为这根红线。“五月的鲜花”,既是阎老师创作的歌曲,也是阎老师艺术特质的代名词,在这里,具有了双重的能指意义。这样一条红线的贯穿,一直到文章的结尾,阎老师去世之后,他的外孙女保留着他临终前吐出的最后一口鲜血──洁白的棉花上托着一块玛瑙红的血迹,都是要突出这个“五月的鲜花”。所以,在最后我要特别这样写道:“那块血迹永远不会褪色。那是五月的鲜花,开遍在我们的心上。”这里所说的“五月的鲜花”,便能够让人多出一些联想,也让人会心会意,是他的歌曲、他的教学,连同他的人品与生命,一直都开放在这片原野和我们的心上。

可以设想,如果缺少了“五月的鲜花”这条红线的串联,那么,这些事情即便再动人,却容易缺少了彼此有机的衔接而显得散漫,而且,少了一些意义和韵味。同时,文章的结尾也就缺少了力度,而无法托得住。

当然,这只是写好人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要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人物的素材来选择,来提炼,来决定的。但是,在写人物众多事情的时候,有意识去寻找一条能够串联起这些事情的红线,还是一种常用并实用的选择,同学们不妨一试。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样的串联,是为了写好这个人物的方法,同时,也是文章的构思和主题的确定的一种修辞策略。

再找一篇写老师的文章为例,仍然看如何把握并努力写好一个人的几件事。

这篇《花荫凉儿》写的依然是我中学的一位老师,她是学校图书馆的高挥老师。因为我和她交往的切身感受很深,所以对事情的选择方面,显得很容易。高老师在负责图书馆时对我的帮助,乃至“文化大革命”中图书馆被封,她依然冒着风险为我找书的那些难忘的事情,经历了岁月的磨洗,至今未忘,沉淀下来,化为经年不化的琥珀一样,无形中帮助了我对素材的选择,觉得写起来应该不会难。

但是,真正要写的时候,我很犯踌躇,觉得不好下笔,也不好谋篇。因为相比较《五月的鲜花》写阎老师,那些事情毕竟有个艺术作为衔接的媒介,便能够一竿子插到底,搅动得一池春水涟漪连成一片。在这里,那些关于高老师的事情,对于我虽然深刻而难忘,却显得有些琐碎,彼此发生的时间跨度很大,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写成,很容易写成流水账,显得一般化,最后,形成一篇仅仅对老师感恩怀旧的文章,而没有了味道。这是我们同学一般在人物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我想我还是要避免。

最初,我依然想轻车熟路像写《五月的鲜花》一样,寻找一条红线进行串联。我找到了“书架”这条线。读中学的时候,我去过高老师家一趟,看到她家的一个书架,曾经对她说过:以后有钱我一定买一个您这样的书架。后来,我有了工作,用发下来第一个月工资的一半,真的买了一个和高老师一样的书架。而这个书架经过了四十来年,依然保存在我家里。以此来写我对高老师的感情,让那些经过时间跨度那样大的许多事情,有了集中在一起的框架。文章写好了,题目取“和您家一样的书架”。

但是,这篇文章在电脑里放了很久,迟迟没敢拿出去发表。总觉得不大理想。想想原因在于这样书架前后的对比与衔接,多少有些人为的痕迹,作文的“作”的感觉比较明显。而且,这样的写法也不大新鲜。

便总觉得缺少了点儿什么,什么呢?就是文章的一点韵味。好的文章,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说人,总要给人留下一点可以回味的东西。我们同学在作文的时候,常常也缺少对这一点有意识的追求和把握。于是,常常容易就事论事,就人说人,往往容易写得过于老实。实在,是没有错的,但过于实,就容易缺乏灵动之气,使得文章少了韵味。这不仅是同学们需

要注意的问题,同样也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直到有一天,我读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一书,内有《麦收》一文,写的是抗战期间白洋淀一位叫二梅的女人,带领着一群妇女,为麦收而修路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段落,修路之前,集合队伍,二梅站在太阳地里,让队伍站在荫凉儿里,然后有一段对荫凉儿的描写:“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来,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这一段描写,非常生动,却看似闲笔,因为和修路无关。为什么要在修路之前增添这样一段和修路无关的景物描写呢?显然,是为了描写这些在后方生产的妇女形象的,是为人物服务的,闲笔就不闲了。没有这样一段描写,不妨碍后面修路的事情,有了这样一段描写,却增加了文章的韵味。那种“染成各色各样花的”花荫凉儿,无形之中,为这些战争期间的妇女增添一抹美感,对比残酷的战争,尤其显示出女性格外的柔美,美得坚强。

我立刻想起我的文章中,也有这样的花荫凉儿,就是在食堂前高老师告诉我可以破例准许我进入图书馆自己选书的时候,高老师就是站在树荫下面的。但是,我一笔带过了,只是急于写她告诉我的好消息了,缺少了孙犁先生的那一段闲笔。也就是说,我注意到文章所需要的“实”的东西,而忽略了文章同样需要有的“虚”的部分,便轻而易举地将这个花荫凉儿丢掉了,没有像孙犁先生一样,敏感地捕捉到它,然后让它为文章服务。

于是,我把文章重新改写了一遍,学习孙犁先生的文章,特别增加了两笔,一处是高老师告诉我消息后:“我走后忍不住回头,才发现高老师站在一片花荫凉儿里,阳光从树叶间筛下,跳跃在高老师的身上,闪动着好多颜色的花一样,是那么的漂亮。”一处是结尾:“分手时,送高老师进了汽车,一直看着汽车跑远,才忽然想到,忘记告诉高老师了,那个从北大荒回来买的和您家一样的书架,一直没舍得丢掉,还跟着我。很多的记忆,都还紧紧地跟着我,就像影子一样,像校园里树叶洒下了花荫凉儿一样。”

前一处,增加了对花荫凉儿的描写,突出了高老师那天是站在花荫凉儿的,是为高老师人物描写服务的。后一处,再一次提到花荫凉儿,并把文章的落点落在花荫凉儿上,突出对高老师的感情,同时,也使得花荫凉儿成为了一种意象,在文章中前后呼应回环,成为了流动的气脉,让文章多少有了一些可以回味的东西。

显然,这要比原来的文章有些进步,我便把文章的题目也改成了《花荫凉儿》。



附录:

五月的鲜花

阎述诗老师,冬天永远不戴帽子,曾是我们汇文中学的一个颇为引人瞩目的景观。他的头发永远梳理得一丝不乱,似乎冬天的大风也难在他的头发上留下痕迹。

阎述诗是北京市的特级数学教师,这在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里,是唯一的。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包括我们的校长对他都格外尊重。他只教高三毕业班,非常巧,我上初一的时候,他忽然要求带一个班初一的数学课。可惜,这样的好事没有轮到我们班。不过,他常在阶梯教室给我们初一的学生讲数学课外辅导,谁都可以去听。他这样做,为了我们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年轻的老师。他要把数学从初一开始抓起的重要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给我们大家。

我那时并不怎么喜欢数学,但还是到阶梯教室听了他的一次课,是慕名而去的。那一天,阶梯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和老师,连走道都挤得水泄不通。上课铃声响的时候,他正好出现在教室门口。他讲课的声音十分动听,像音乐在流淌;板书极其整洁,一个黑板让他写得井然有序,像布局得当的一幅书法、一盘围棋。他从不擦一个字或符号,写上去了,就像钉上的钉,落下的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随手在黑板上画的圆,一笔下来,不用圆规,居然那么圆,让我们这些学生叹为观止,差点儿没叫出声来。

45分钟一节课,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清脆地响起,真是料“时”如神。下课以后,同学们围在黑板前啧啧赞叹。阎老师的板书安排得错落有致,从未擦过一笔、从未涂过一下的黑板,满满堂堂,又干干净净,简直像是精心编织的一幅图案。同学们都舍不得擦掉。

是的,那简直是精美的艺术品。我还未见过一个老师能够做到这样。阎老师并不是有意这样做,却是已经形成了习惯。长大以后,我回母校见过阎老师的备课笔记本,虽然他的数学课教了那么多年,早已驾轻就熟,但每一个笔记本、每一课的内容,他写得依然那样一丝不苟,像他的板书一样,不涂改一笔一画,哪怕是一个圆、一个三角形,都用圆规和三角板画得规规矩矩,而且每一页都布置得整齐有序,整个一个笔记本像一本印刷精良的书。阎老师是把数学课当成艺术对待的,他把数学课化为了艺术。只是刚上学的时候,我不知道阎老师其实就是一位艺术家。

一直到阎老师逝世之后,学校办了一期纪念阎老师的板报,在板报上我见到诗人光未然先生写来的悼念信,信中提起那首著名的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方才知道是阎老师作的曲,原来他如此学艺广泛而精深。想起阎老师的数学课,便不再奇怪,他既是一位数学家,又是一位音乐家,他将音乐形象的音符和旋律,与数学的符号和公式,那样神奇地结合起来。他拥有一片大海,给予我们的才如此滋润淋漓。

那一年,是1963年,我上初三,阎述诗老师才58岁,太早地离开了我们。他是患肝病离开我们的。肝病不是肝癌,并不是不可以治的。如果他不坚持在课堂上,早一些去医院看病,他不至于这么早走的。他就像唱着他的《五月的鲜花》的战士,不愿离开自己战斗的岗位一样,不愿离开课堂。从那一年之后,我再唱起这首歌:“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便想起阎老师。

就是从那时起,我对阎述诗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他的才华学识,他本可以不当一名寒酸的中学老师。艺术之路和仕途之径,都曾为他敞开。1942年,日寇铁蹄践踏北平,日本教官接管了学校后曾让他出来做官,他却愤而离校出走,开一家小照相馆艰难度日谋生。解放初期,他的照相馆已经小有规模,凭他的艺术才华,他的照相水平远近颇有名气,收入自是不错。但是,这时母校请他回来教书,他二话没说,毅然放弃商海赚钱生涯,重返校园再执教鞭。一官一商,他都是那样爽快挥手告别,唯有放弃不下的是教师生涯。这并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能做得到的,人生在世,诱惑良多,无处不在,一一考验着人的灵魂和良知。

我对阎述诗老师的人品和学品愈发敬重。据说,当初学校请他回校教书,校长月薪90元,却经市政府特批予他月薪120元,实在是得有其所,充分体现对知识的尊重。现在想想,即使今天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世上有许多东西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阎述诗老师一生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白日教数学,晚间听音乐,手指在黑板与钢琴上均是黑白之间,相互弹奏;两相契合,阴阳互补,物我两忘,陶然自乐。这在物欲横泛之时,媚世苟合、曲宦巧学、操守难持、趋避易变盛行,阎述诗老师守住艺术家和教育家一颗清静透彻之心,对我们今日实在是一面醒目明澈的镜子。

诗人早就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想想抗战胜利都50多年,《五月的鲜花》唱了整整有半个多世纪,却依然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回荡。岁月最为无情而公正,半个多世纪呀,会有多少歌、多少人被人们无情地遗忘!但是,阎述诗老师和他的《五月的鲜花》仍被人们记起。这就足够了,他死了。他却永远活着!

我在母校纪念阎述诗老师的会上,见到他的女儿,她是著名演员王铁成的夫人。她告诉我她的女儿至今还保留着30多年前外公临终前吐出的最后一口鲜血──洁白的棉花上托着一块玛瑙红的血迹。

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与从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水,终究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历史。

那块血迹永远不会褪色。那是五月的鲜花,开遍在我们的心上。



花 荫 凉 儿

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到高挥老师了,高老师一把握住我的手,拉我坐在她的身边。今年就是八十岁的人了,腿脚利索,还显得那么有生气。高老师是我在汇文中学读书时的老师,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想想,那时她三十岁上下,长得漂亮,又会拉一手小提琴,还在学校的舞台上演出过话剧。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偷偷地喜欢多才多艺的她,觉得她长得特别像我的姐姐,连说话的声音都像。

后来听说,她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团员,从朝鲜战场上回来,部队动员她嫁给首长,她没有同意,只好复员。颠沛流离之后考学,毕业不久,到了我们学校,开始教地理,后来负责图书馆。

我就是在高老师负责图书馆的时候,和她逐渐熟悉起来的。那是1963年的秋天,我读高一,因为初三的一篇作文在北京市获奖,校长对她说可以破例准许我进入图书馆自己选书。那一天的午饭时间,我刚要进食堂,看见高老师站在食堂旁的树下,向我招招手,我走过去,她对我说起了这件事,说你什么时候去图书馆都行。我的心里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口拙,一时又说不出什么。她摆摆手对我说,快吃饭去吧。我走后忍不住回头,才发现高老师站在一片花荫凉儿里,阳光从树叶间筛下,跳跃在高老师的身上,闪动着好多颜色的花一样,是那么的漂亮。

图书馆在学校五楼,由于学校有百年历史,藏书很多,有不少解放以前的书籍,由于没有整理,都尘埋网封在最里面的一间大屋子里。高老师帮我打开屋门的锁,让我进去随便挑。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叹为观止见到那么多的书,山一般堆满屋顶,散发着霉味和潮气,让人觉得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像是进入了深山宝窟。我沉浸在那书山里,常常忘记了时间,常常是高老师在我的身后微笑着打开了电灯,我才知道到了该下班的时候了。

久别重逢,逝去的日子,一下子迅速地回流到眼前。我对高老师说,您对我有恩,没有您,也许我不会走上写作的道路。高老师摆摆手说不能这么讲,然后对在座的其他几位老师说,我去过肖复兴家一次,看见地上垫两块砖,上面搭一块木板,他的书都放在那里,心里非常感动,回家就对我女儿说。后来,肖复兴到我家里看见有一个书架,其实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个矮矮的书架,他对我说,以后有钱我一定买一个您这样的书架。这给我印象很深。

我忽然想起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我破例可以进图书馆挑书,高老师曾经和一个同学吵过一架,那个同学非也要进图书馆自己挑书,她不让,同学气哼哼指着我说为什么他就可以进去。为此,“文化大革命”中她被贴了大字报,说是培养修正主义的苗子。我私下猜想,为什么高老师默默忍受了,大概她去我家的那一次,是一个感性而重要的原因。秉承着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她一直同情我,帮助我。如今,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如今,不少老师是向学生索取,偏偏要通过学生寻找那些有钱有权的家长,明目张胆地增添自己的收入或关系网的份额。

我对高老师说,我从北大荒插队回来,第一个月领取了工资,先在前门大街的家具店买了一个您家那样的书架,22元钱,那时我的工资才42元半。高老师对其他老师夸奖我说,爱书的孩子,到什么时候都爱书。

我又对高老师说,“文化大革命”中,虽然挨了批判,但图书馆的钥匙还在您的手里,有一次在校园的甬道上,您扬扬手里的钥匙,问我想看什么书,可以偷偷进图书馆帮我找。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把想看的书目写在纸上交给您,您帮我把书找到,包在一张报纸里,放在学校传达室王大爷那里,我取后看完再包上报纸放回传达室。这样像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一样借书的日子,一直到我去北大荒。那是我看书看得最多的日子。《罗亭》《偷东西的喜鹊》《三家评注李长吉》……好几本书,都没有还您,让我带到北大荒去了。高老师说,没还就对了,还了也都烧了。在场的几位老师都沉默了下来。那时,我们学校的书,成车成车拉到东单体育场焚毁,那里的大火曾经燃烧着我学生时代最残酷的记忆。

我庆幸中学读书时遇见了高老师。虽然多年未见,但心里一直把她当作自己的一位大姐(她比我姐姐大一岁)。想起她,总会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一个人的一生,萍水相逢中能够碰到这样的人,即使不多,也足够点石成金。分手时,送高老师进了汽车,一直看着汽车跑远,才忽然想到,忘记告诉高老师了,那个从北大荒回来买的和您家一样的书架,一直没舍得丢掉,还跟着我。很多的记忆,都还紧紧地跟着我,就像影子一样,像校园里树叶洒下了花荫凉儿一样。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