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NT$
454.0

《
《诗经》全注全译全本彩图 全书系列50万册焕新升级典藏纪念版
》
售價:NT$
2545.0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NT$
407.0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NT$
505.0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NT$
398.0

《
关系5.0
》
售價:NT$
612.0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NT$
296.0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本报告是基地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主题的第五本专题报告,基地研究人员基于各自学术背景和专长将智慧和研究成果注入此书,为巩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地位提供有益建议。
|
內容簡介: |
2023年以来,我国国际交流与跨国合作全面恢复,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迎来新机遇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背景下,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立足于实际需求,凝聚外交学院骨干研究力量,展开跨学科、多角度的学术探讨和研究。本报告聚焦“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重大议题,收录八篇报告,回顾总结了2022—2023年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路径和经验成果,以期为提升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能力提供新思路。
|
關於作者: |
王帆,外交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理事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夏莉萍,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基地研究员。
欧亚,外交学院教授,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
目錄:
|
目 录
序言
主场外交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凌胜利 潘小宇 杨光铭 1
首都民间外交与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研究 樊超 24
深化中欧合作: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外交战略研究 赵豆豆 54
北京跨国企业中的数据刑事合规建设研究 焦阳 87
北京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建设的路径研究 陈南睿 120
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化外交: 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的新路径
张玉玲 148
伦敦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及对北京的启示 闫立亚 179
对外事务跨部门协同法律规则体系研究 王晓杰 220
|
內容試閱:
|
书摘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3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国际交流和跨国合作全面恢复,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这一目标,北京市外事及外宣部门调动首都外事和外宣资源,同向发力,不断深化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以实际行动扎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首都北京的国际化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保障能力、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发展能力、对外交往能力和城市形象塑造能力等五大能力显著提升,为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及巩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立足于新时期巩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实际需求,凝聚外交学院骨干研究力量,通过跨学科、多角度的学术探讨,围绕多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同时,按照基地上级主管部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要求,基地加强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理论人才培养,通过面向我校博士研究生公开招标立项的方式,经基地学术委员会审议,报校领导批准,从所申报课题中择优3项予以立项。此次出版的《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报告(2022—2023)》收录了以上研究人员最终提交的8篇各具特色的研究报告。
这本报告是基地自2006年起连续出版的第17本研究报告,也是这一系列报告中第5本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主题的专题报告。此次报告聚焦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这一重大议题。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凌胜利教授等研究人员撰写了第1篇报告《主场外交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探讨了主场外交在推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在本国举办的多边外交形式,主场外交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也塑造了北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首都形象。研究回顾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主要路径,包括营造良好的国际交往环境、完善涉外交往规范、聚集高端国际要素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北京通过高质量完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主动承接峰会重大成果在京落地,以及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年会、北京文化论坛等多场重大活动,积极展示北京共建“一带一路”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成效,促进城市发展、民间外交和跨国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研究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国际合作机制等若干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樊超副教授撰写了第2篇报告《首都民间外交与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研究》。围绕“北京如何通过民间外交扩大国际影响力,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这一主题,樊超副教授指出,北京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实施“丝路一家亲”行动,加强了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北京通过积极参与并组织各类国际论坛、建构本地社会组织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组织落户、推动科技创新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国际交往网络,提升北京在全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同时指出,尽管北京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依然面临全球多极化带来的外交复杂性以及全球治理机制削弱等多项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报告建议北京进一步完善民间外交体制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深度合作,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及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第3篇报告为外交学院博士生赵豆豆的《深化中欧合作: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外交战略研究》。赵豆豆博士的研究指出,城市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面对全球复杂多变的局势,城市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在外交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北京通过与伦敦、巴黎、哥本哈根等欧洲主要城市的合作,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展开广泛互动,进一步协助巩固了中欧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民心相通。报告也同时分析了中欧城市外交面临的挑战,指出北京在国际交通、城市宜居性等方面与欧洲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北京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软”“硬”件环境,以加强与扩大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外交学院国际法系焦阳副教授撰写了第4篇报告《北京跨国企业中的数据刑事合规建设研究》。随着数据成为企业核心资源,跨国企业在数据使用和保护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刑事风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数据刑事合规成为企业稳健运营的关键环节。焦阳副教授深入探讨了这一前沿性议题。在分析数据安全在跨国企业中的重要性及相关合规机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他指出,北京在推动数据出境安全合规和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为数据安全提供了法律框架。但是,现行法律在细节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并且由于国内外法律规定不同,跨国企业在履行数据安全义务时会存在难以兼顾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据刑事合规体系建设。他建议,完善各部门法中的企业合规规定,设立合规监管人,构建以预防为导向的合规制度,并通过事后处罚促进企业加快合规建设,以帮助北京企业在复杂的法律环境中有效应对数据刑事合规挑战,确保数据安全,方可行稳致远。
第5篇《北京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建设的路径研究》由外交学院国际法系陈南睿讲师撰写。2023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170余项新试点任务,其中第五项任务强调将北京建设为一流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并完善相关争议解决机制。陈南睿讲师聚焦于这一议题,提出建设北京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应推动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国际商事争端解决融合发展。他指出,当前北京坚持以“首善标准”推进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公正、高效地化解国际商事争议,案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且国际公信力持续提升,但是在争端预防机制和非诉解决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报告建议通过立法保障,进一步完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诉调仲”制度,强化不同争议解决机构的整合和衔接,同时进一步推动在京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构的平衡发展,并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北京本土法治实践的国际传播。此外,研究还强调了培养这一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建议加强法学教育与外语语言教育的联合培养,以提升从业人员涉外法律事务的综合处理能力。他建议,通过由点及面、多措并举、多维发力,打造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北京样板”,支持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外交学院外语系张玉玲讲师撰写了第6篇报告《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化外交: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的新路径》。她从跨学科视野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对文化外交的深远影响,特别是从北京国际交往的角度论述了践行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路径。研究指出,数字化丰富了传统文化外交的内涵和形式,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体都可以参与文化交流,文化外交日益展现出多样性与包容性。首都北京充分利用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和云转播等数字技术及数字化平台,借助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冬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增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相互理解与合作,展现北京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的鲜明特色。
外交学院博士生闫立亚撰写了第7篇报告《伦敦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及对北京的启示》。她的研究分析了伦敦作为全球城市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策略,并探讨值得北京借鉴的经验。伦敦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发展国际核心区、承接国际会议和展览、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以及促进文化和体育产业发展等方式,巩固其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报告建议北京借鉴伦敦经验,通过加强建设国际会展之都,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文化服务贸易等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等措施,巩固国际交往中心地位,增强城市全球影响力。
外交学院博士生王晓杰撰写的第8篇报告《对外事务跨部门协同法律规则体系研究》聚焦跨部门协同机制在处理对外事务中的重要性,关注北京国际交往的法治化进程。她的研究采用公共管理学跨部门协同视角,结合外交外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了当前跨部门协同法律框架存在的可进一步完善之处。她认为,涉外法治建设要求在处理对外事务时协调各部门职权,实现整体性治理。目前,跨部门协同法律规则框架较为松散,在系统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规则配套性差、职责不明确、程序模糊等问题。跨部门协同机制应以法律为依据,通过分层立法、程序化规则和动态调整来提升协作效率,以维护国家利益及首都北京利益。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北京对外事务的法律框架提供了有益建议。
如上所述,基地组织研究人员基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专长选择8个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的智慧和研究成果现在凝结为这本报告,希望能为加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研究报告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孙吉胜教授及基地学术委员会喻国明教授、张志洲教授、姜飞教授、张胜军教授、刘波研究员等委员的悉心指导,以及基地理事会诸位理事的鼎力支持。尤其感谢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徐和建、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沈传新处长等两位校外理事对基地工作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指导。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夏莉萍教授、基地执行主任欧亚教授进行了研究报告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各位领导、专家、同事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还要感谢当代世界出版社刘娟娟编辑对报告提出了有益的修订建议,提高了研究报告的出版水平,使本报告得以顺利出版。本报告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以推进基地后续研究。
王 帆
外交学院院长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理事会
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4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