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NT$
454.0

《
《诗经》全注全译全本彩图 全书系列50万册焕新升级典藏纪念版
》
售價:NT$
2545.0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NT$
407.0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NT$
505.0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NT$
398.0

《
关系5.0
》
售價:NT$
612.0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NT$
296.0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资对俄国经济发展影响。主要围绕1861年农奴制改革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一时期外资对俄国工业、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影响展开,分析包括推动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俄国金融市场最终形成等积极影响。可以为当代发展中国家应对外资和全球化提供历史经验。聚焦俄国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化。书中对外资与俄国大型垄断组织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外资对俄国与西方国家贸易关系的影响也做了深入探讨,为理解19世纪至20世纪初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俄国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结合一手俄文史料和统计数据,分析俄国近代转型之路上的关键因素。从农奴制改革到1917年革命前夕,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结构变迁。书中结合各行业数据、国内外经济情况等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内外矛盾、各阶层生活状况、社会矛盾的积累与爆发,有助于理解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机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国现代化研究”阶段性成果,国内英美经济史研究成果,关于俄国经济发展史研究较缺乏,而俄国现代化和社会变革与西欧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路径。通过这样的梳理比较研究有助揭示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填补国内俄国史研究的不足。
|
內容簡介: |
本书详细分析了外资在俄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引进原因、规模、方式,并考察了外资在俄国工业、金融、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具体作用。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揭示了外资在俄国工业化、城市化、交通运输现代化中的直接推动作用,以及在技术革命、工厂立法和社会结构变迁中的间接影响。此外,书中对外资与俄国大型垄断组织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外资对俄国与西方国家贸易关系的影响也做了深入探讨,为理解19世纪至20世纪初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俄国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
俄国现代化研究系列
本书为俄国现代化研究系列之一。此系列图书结合丰富的一手文献史料和统计数据,聚焦18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各阶层矛盾、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全面探析俄国现代化转型的原因、过程、影响,揭示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系列图书还包括《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俄国史(1800-1860)》。
|
關於作者: |
邓沛勇,历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贵州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史和中亚史。曾负责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bu项目。著有《俄国政治史》《俄国经济史》等。
张恩祥,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国史和中亚史。
|
目錄:
|
导言
第一章1914年前俄国引入外资的规模概述第一节1861年前俄国引入外资的开端
一、18世纪俄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和规模
俄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系伊始
三、18世纪外资与企业的活动
四、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和规模
五、19世纪上半叶外资投入方式和规模
第二节1861—1914年外资进入俄国的原因和规模
一、1861—1914年外资进入俄国的原因概述二、1861—1914年俄国引入外资的方式和规模
第二章 英国资本与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英国资本流入俄国的原因和历程
一、19世纪末英国资本大量流入俄国的原因二、英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历程
英国银行与英国资本输出
第二节 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英国资本的作用和意义
推动了俄国大工业的发展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英国资本的社会影响英俄两国贸易关系愈发紧密
法国资本的规模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节 法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原因和投资历程
一、法国资本涌入俄国的原因
二、法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历程
第二节 俄国工业和金融业中的法国资本
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黑海—里海石油公司二、南俄煤炭工业中的法国资本
三、铁路建设中法国资本的规模
第三节 法国资本的社会经济影响
大型垄断组织涌现推动了俄国大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刺激俄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动力加速了俄国资本市场的形成过程
德国资本与俄国电力工业
第一节 德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原因和历程概述
德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原因德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历程
第二节 德国资本的社会经济影响
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两国贸易愈发繁荣德国资本的社会影响
其他主要国家的资本规模和作用
第一节 美国资本的规模及其作用
一、19世纪末美国经济发展规模概述
美国企业主在俄国的活动历程美国资本的社会经济影响
第二节 比利时资本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俄国境内比利时企业主的活动范围比利时资本的社会经济影响
第三节 瑞典诺贝尔家族与俄国石油工业
俄国石油工业中的诺贝尔家族诺贝尔家族的社会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导言:直接推动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外资力量
外资进入俄国由来已久,虽然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外资在俄国纺织、金融和交通等部门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但其规模和作用远逊色于农奴制改革之后。19世纪下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普及、政府政策扶持和关税大幅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外资大量涌入俄国,成为左右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矢量。按用途分,涌入俄国的外资可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中用于工业和运输业的规模最大,非生产性投资主要用于购买有价债券,二者共同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在进入俄国的所有外国资本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和瑞典等国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各国企业主关注的重点不同,比如英国企业主主要投资俄国石油、冶金业和机器制造业,德国企业主主要投资电力和化学工业,法国和比利时企业主青睐采矿和冶金工业。19世纪下半叶,外资大量涌入南俄地区,主要投资采矿业和冶金业,其中以法国、比利时和英国资本所占比例最高。19世纪末,俄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密不可分,俄国也逐步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外资在俄国工业发展中作用巨大,但外资并未垄断俄国工业。“一战”前,俄国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本国资本,如果说19世纪90年代股份资本中本国资本只比外国资本高出33%,那么到了“一战”前夕,国内资本已是国外资本的1.4倍。由此可见,虽然俄国工业对外资的依赖性程度较高,但外资并未完全掌控俄国工业。
外资对俄国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直接推动了俄国现代化进程,表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等方面。另外,俄国日后的工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也与这一轮外资的进入有一定关联,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外资直接推动了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在外资带动下,巴库地区石油工业、顿涅茨克冶金和煤炭工业迅速崛起,乌拉尔工业区因技术落后,其冶金中心的地位被南俄代替,中部工业区的地位也日渐下降,俄国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凸显。此外,俄国农业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都出现南移趋势。二是大型垄断组织形成。19世纪下半叶,因股份制公司广泛建立、外国资本渗入、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等因素的影响,俄国诸多工业部门都诞生了垄断集团。卡特尔和辛迪加等类型的石油垄断组织先后建立,凭借资金和技术等优势攫取高额利润。煤炭工业的垄断程度不及石油工业,虽未出现高级垄断组织,只形成辛迪加垄断集团,但垄断集团仍掌控大部分煤炭开采和销售业务。三是外资推动了俄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大增是其直接表现。19世纪末,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哈尔科夫和喀山等城市的人口数量分别为216.5万、180.5万、61.5万、25.8万和19.5万。1811—1914年,大城市居民总人口数量增加了8.8倍。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给排水设施、通行设施不断改进,除传统的邮局外,电报和电话都已广泛使用。此外,城市的医疗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四是交通运输革命成就显著,除水路等传统运输方式外,铁路、管道和城市运输中均体现出外资的影响。五是外资推动了俄国金融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下半叶,随着俄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二元制银行体系最终形成。国外资本大多借助本国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流入俄国,所以,外资直接推动了俄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在外资的推动下,俄国大工业快速发展,俄国工业品在世界工业品总产量中的占比,从1881年的3.4%增长到1900年的5%,以及1913年的5.3%,仅次于美国。具体而言,1883—1913年间俄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已超过西欧国家(2.7%),俄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明显缩小。值得一提的是,外资的进入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如为获取高额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致使工人生活水平下降,等等。
——选自《外资与俄国社会经济变迁(1861—1914)》,邓沛勇、张恩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
1861—1914年外资进入俄国的原因
首先,俄国政府为发展本国工业而吸引外资是这一阶段外资涌入俄国的首要原因。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西欧诸国陆续开始或完成工业革命,即便俄国经济取得一定成就,如18世纪末,乌拉尔地区已有近200家冶金手工工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俄国的黑色金属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但因采用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的雇佣方式,利用强制性劳动资源、封建特权和垄断权力保障必要的生产,俄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严重落后于西欧,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低于比利时、法国、瑞士和英国等国家,西欧各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9美元,而俄国仅为170美元。19世纪上半叶,俄国与西方诸国的差距也愈发明显,英国纺织业真正步入机械化时代,而俄国仍以手工生产为主。英国纺织业技术革命最主要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蒸汽机突破人力、水力和畜力的局限,实现真正的机械化生产。工业发展对运输业的要求更高,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至50年代英国铁路网雏形已初步建立。就俄国而言,虽然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断传入,但只有部分工业部门引进先进机器设备,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十分滞后,且并未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农奴制仍掣肘工业发展。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工业的落后面貌更是一览无遗,军资供应无法得到保障,俄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发展工业才能改变本国落后的状态,缩小与西欧诸国的差距。但俄国并无发展本国工业所需的资金,只能借助外国资本发展本国工业。
其次,俄国引进外资的历史传统为这一时期外资进入创造了便利。
俄国政府引进外资历史悠久。叶卡捷琳娜二世率先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俄国国债。亚历山大一世执政末期俄国负债累累,债务总额达2.1亿银卢布,加上利息其债务总额已达12.3亿纸卢布。外资进入一则可缓解本国的财政危机,二则可保障军资,三则可发展本国工业,因此,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流入俄国的外资不断增加。
19世纪上半叶,俄国政府意识到本国工业的落后,打算利用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本国工业。外资主要投资俄国纺织工业,企业主和开明人士已逐步意识到外资的重要性,为19世纪下半叶外资的大量涌入奠定了基础。
再次,关税提高是这一阶段外资进入俄国的直接原因。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关税政策经历从自由关税政策向保护关税政策的转变。1812年卫国战争之后,俄国为履行盟国义务,一度推行自由关税政策,却导致国外商品充斥本国市场,本国企业主大量破产,俄国政府被迫出台1822年关税政策。1822年关税政策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虽名义上未禁止国外纺织品、食品和奢侈品,但征收商品价值1—2.5倍价值的关税,生铁关税额为产品价值的6倍,铁制品税额为其价值的2.5倍,使得上述商品很难进入俄国市场;二是零关税进口的货物只有棉花、机器、马匹和书籍等等。1823年,康克林继任财政大臣,开始推行禁止性关税政策,其在任期间屡次提高关税税率,相继出台1824年、1825年、1826年、1831年和1841年税率。19世纪上半叶,俄国几乎都执行1822年关税税率,目的是保护民族工业,限制国外产品进口。
19世纪下半叶,俄国政府开始推行强制性保护关税政策。19世纪中叶,俄国关税政策开始由禁止性保护关税逐步向温和性保护关税转变,1857年关税税率就是例证。1868年关税税率自由主义色彩最浓,但仍具有关税保护特征,以纺织业为例,皮革和亚麻等货物的进口关税为其价值的22%,棉布、毛纺织品和纱布的进口关税分别为其价值的24%、26%—30%和34%—36%。张广翔、梁红刚:《19世纪俄国保护关税政策问题》,《史学集刊》2015年第3期,第47页。19世纪70年代以后,俄国关税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强。
1873年,经济危机波及俄国,为保证本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俄国政府于1877年推出新的关税政策。1877年关税政策规定,必须用黄金支付关税,关税额提高40%—50%,新一轮的关税保护开启。1881年,俄国政府将所有商品的进口关税提高10%;1882年又恢复之前降低税率的诸多商品的进口关税;1884年提高煤炭和焦炭的进口关税;1885年对168种进口商品增加20%的关税;1886年,俄国政府提高南部港口地区铜、铜制品、化学产品和煤炭等产品的进口关税;1887年又提高金属、铜矿和机器的进口关税;1889年提高车厢、水泥、纸浆、电缆和毛线的进口关税;1890年再追加20%的关税。1891年,俄国关税税率进一步提高,其中432种商品的关税有较大幅度提高,67种商品关税征收额为其价值的1—2倍,44种商品关税金额为产品价值的2—5倍,35种商品关税额度超过产品价值的5倍。与1868年关税税率相比,1891年生铁、煤油、钢轨、机器、蒸汽机车、棉布和硫酸的进口关税分别增长9倍、2倍、3.5倍、7倍、3倍、1倍和3.5倍。总体而言,1877—1880年,商品进口关税为其价格的16.1%;1881—1884年、1885—1890年和1891—1900年商品进口关税分别为其价格的18.7%、28.3%和33%。可见,俄国关税的保护程度逐步增强。张福顺:《19世纪俄国保护关税政策述论》,《东北亚论坛》2001年第3期,第77页。随着俄国关税税率的不断提高,其他国家对俄商品出口利润大幅下降,国外企业主纷纷赴俄建厂,欲利用其资源和政策优势摄取高额利润。
最后,政府政策扶持亦不容忽视。
19世纪上半叶,对于引进外资,俄国社会出现不同呼声:政府部分官员支持引进外资,认为有助于推动工商业发展,缓解财政危机;部分王公和大臣则强烈反对外资进入俄国,认为外资进入会导致俄国的财富落入外国人手中,进而导致外国人控制俄国的经济命脉。俄国历任财政大臣都支持外资进入俄国,本格、维什涅格拉德斯基上任后都把发展工商业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为扶持民族工业,他们呼吁引进外资,但因财政部权力有限,他们有心无力,阻力重重,外资引入量有限。维特继任财政大臣后,财政部职权大增,大力推行工业化,主张无限制地引进外资。
维特呼吁无限制引进外资后,国内反对呼声更加强烈,主要群体如下。一是大贵族,如萨拉波夫指责维特欺骗群众,应将其逮捕问罪;亚历山大妻弟尼古拉耶维奇也抵制外资进入俄国,呼吁将国民财富掌控在国人手中。二是高级官员,大臣委员会成员杜尔诺沃和普列维也抵制外资。三是企业主阶层,他们坚决反对外资进入,认为外资将强占俄国企业主的市场份额,占用俄国居民的资源,损害本国居民的利益。维特利用舆论工具,在社会上大肆宣传引进外资的重要作用,还邀请著名学者门捷列夫说服沙皇。最终引进外资的方针占据上风,19世纪末,外资大量涌入俄国。
总之,19世纪下半叶,俄国亟须摆脱经济落后的窘境,亟待引进资金发展本国工业,亦是俄国引进外资的根本原因;俄国财政长期赤字,18世纪以来引进外资的历史传统是引进外资的历史原因;保护性关税实施之后,国外商品进口关税大幅提升,外国企业主利润大减,为这一时期外资进入俄国的直接原因;最后,政府政策支持为外资进入俄国提供了政策保障。
——选自《外资与俄国社会经济变迁(1861—1914)》,邓沛勇、张恩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