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售價:NT$
449.0

《
用科学了解面包的“为什么” (全彩图解版)
》
售價:NT$
449.0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NT$
296.0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NT$
1295.0

《
郭实猎与“开放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中西碰撞(精)
》
售價:NT$
347.0

《
毕淑敏温暖四部曲 毕淑敏30年散文精华 暖心疗愈 插图典藏(套装4册)
》
售價:NT$
1220.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
》
售價:NT$
398.0

《
国色(《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中国传统色丰碑之作《国色》,探寻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原包豪斯丛书第12册,由格罗皮乌斯本人所著。这本书不仅是一份记录了包豪斯在德绍时期的建设与发展的报告,它更是一份见证了现代建筑艺术与设计理念演变的历史文献。作为包豪斯丛书的一部分,这本书承载了格罗皮乌斯对包豪斯理念的深刻阐述和实践总结。此次中文版特别补充了当年原书未能收录的部分规划和设计案例,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德绍包豪斯建筑集合,使得这本书更加全面和珍贵。
|
內容簡介: |
这本由包豪斯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卸任之后编辑的项目报告,汇集了20世纪20年代末即将来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前,包豪斯位于德绍的总体实践。四个建造案例几乎涵盖了不同阶层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面向。图册记录的不只是建筑物,更是试图与新文化协调一致的视觉环境,不只是建造工程组织者的工作,更是一段建设发展与社群合作的时期。这是包豪斯理念在走向它的终极目标过程中坚实的第一步,也是为包豪斯自我正名的开始:如何在建筑师的使命成为时代宿命的必然中,揭示出将这种宿命转化为使命的自由。本书以充足的素材详尽地勾勒出项目全貌的同时,这一借助出版让人们体验全新的综合体的方式,也有助于人们当下做出新的决断。此次中译本还特地补充了当年原书未能收录的部分规划和设计案例,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德绍包豪斯建筑集合。
|
關於作者: |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 1919年创办包豪斯,对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城市规划以及设计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7—1952年担任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并出任院长。
|
目錄:
|
前言德绍包豪斯校舍 包豪斯大师住宅德绍-托尔滕定居区和德绍合作社大楼德绍劳务所德绍包豪斯建筑-补遗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这本书是一份报告——它记录了迄今为止一段硕果累累的时期。那是一段建设与发展的时期,也是一段社群合作的时期。 包豪斯,它的历史始于魏玛1919年的春天。我受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临时政府的委任,接手了由范德维尔德创建的“大公国美术学院”和“大公国工艺美术学院”,并经由政府的批准,将两所学校合并为“魏玛国立包豪斯”。包豪斯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将所有的艺术创作融汇成一个整体,将所有的艺术和技术的学科统合成一种崭新的建筑艺术,使之成为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将是一种为充满活力的生命服务的建筑艺术。 战争残酷地摧毁了人们的工作,在此之后,每一位对此有所思考的人*会觉得有必要做出改变。每个人*渴望着能够从自身的领域出发,去弥合现实与精神之间的鸿沟。而包豪斯,正是这种意愿的集中体现。 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期盼着包豪斯的创建宣言,即便在那个经济极度困难的时期,在那些还无法完全理解包豪斯的环境中,他们仍然不顾激烈的反对,全身心地投入到包豪斯意义深远的社会任务之中。包豪斯纠正着自身的错误,让它能够始终充盈旺盛的生命力,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在与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观点的斗争中,包豪斯逐渐明确了问题之所在。尽管这些理念是毫不含糊的,看起来也是不言自明的,但之所以还要花费如此漫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是因为它们基进的根源性,这种根源性意味着不是把这些理念只应用于某个狭隘的、很容易被忽视的领域,而是要让它们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豪斯运用所有对概念进行解释和综合理解的方法,想要以顽强的毅力从根本上解决设计的问题,并让每个人*能意识到实现设计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艺术的设计并不是精神上的问题,也不是物质上更奢侈的问题,而是关乎生活本身!此外,艺术精神的革命为新的设计带来了基本的见解,正如技术的革命能为新的设计提供工具!所有的努力*是为了实现艺术与技术这两者的相互渗透,联系起工作世界中那些有益的现实,将富有创造力的人从割裂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使那个僵化、狭隘、几乎只关注于物质的世界变得更为宽松,更为广阔。将所有的创造性工作与生活本身统一起来,正是这种社会理念主导了包豪斯的工作。与之相反的是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而更为危险的是这句话的来由,也就是所谓的“经济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比起包豪斯初期阶段产生的成果来说,它的“走向”更具决定性。包豪斯在这场思想辩论中的热情参与,是它对技术产品的设计及其生产方法的有机发展抱持浓厚兴趣的来源,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出现了某种错误的观点,以为包豪斯是在神化理性主义。然而包豪斯恰恰相反,它是在为设计和技术领域中的创造寻求共同的先决条件和界限:“每一件事物*是由其本质决定的。想要设计出能够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的产品,我们必须先研究它的本质,那是因为它必须完美地服务于目的,也就是切实地满足功能,还要耐用、廉价,以及‘美观’。”不过,日常生活的顺畅、合理运行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它只是实现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独立的前提条件。因此,包豪斯所追求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带给个人新的奴役和机械化,而是让生活摆脱不必要的束缚,使它得以更加无拘无束、丰富多彩地展开。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必须用*少的手段达到最大的效果”;在这个技术时代,我们在解决物质问题时很快就认识到这条古老的规律;它主导着技术人员的工作。思想上的经济要来得更慢一些,因为它比物质意义上的经济更需要知识和思想的熏陶,而这就是我们要在文明与文化之间关注的焦点!它揭示了技术和经济的产品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技术和经济的产品是精打细算的头脑冷静工作的结果,而艺术作品是激情的产物。一个是无数个体劳动的客观总和;另一个是独一无二的成果,是自成一体的主观的微世界,这一世界的普遍性会随着创作者的成熟而增长。那又是什么吸引着艺术创作者去追求完美的理性技术产品?是构型本身!因为其内在的真实性能够将所有分开的部分简洁明了、功能适当地实现为一个有机体,大胆地使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也是艺术创作的逻辑前提。“艺术作品”必须在精神和物质这两方面*能“发挥作用”,这一点与工程师的产物完全相同,例如飞机,它的目的属性就是飞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的创作者可以从技术产品中看到自己的模型,沉浸到技术产品的创作过程中去,为自己的创作获得灵感,而无须离开自己的领域,因为这一领域的本质与技术的创作过程不同,尽管艺术作品始终也算是技术的产物,但同时它还必须实现精神的目的,而这只有借助想象和激情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