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內容簡介: |
法治现代化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制度理想,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和探索。在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着力做好两件事:一是对主体性中国的内涵加以界定;二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逻辑予以总结。本书主要围绕法治的实践逻辑这一问题进行展开,分为“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他者”“法治社会建设的逻辑及反思”“司法改革实践及效果辨析”三个部分,指出我国在推进法治建设时,应该形成清晰的价值立场、普遍的法学范畴和逻辑连贯的法治理论,从而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世界性转化奠定基础。
|
關於作者: |
张建,1983年生,法学博士,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教授。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社科优青、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8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牵头起草《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建议稿)》等多部地方性法规。
|
目錄:
|
目录
辑一·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他者
他者的幻相:走出法律东方主义的逻辑陷阱
两种中国观及其对法学研究的启示
面向法治实践的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主要围绕《西方法治思想精义》的学术贡献展开
走向方法自觉的习惯法研究——兼评《习惯法:理论与方法论》的学术贡献
转型期司法过程中民意功能的迷思——兼评《民粹主义司法》一文
辑二·法治社会建设的逻辑及反思
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及法理反思
法治评估知识的生成逻辑及实践反思
地方法治评估实践的问题及反思
法治评估的类型及特征
辑三·司法改革实践及效果辨析
法官绩效考评制度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指标最优:法官行动异化的逻辑与反思
法官绩效考评制度的法理基础与变革方向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从主体性中国之思到法治中国的实践逻辑
大约一个月前的一个下午,刚上完课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突然接到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张建博士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张建博士告诉我他即将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一部新著,并希望我能为他的新著写一篇简短的序言。我听了非常高兴,很为张建博士取得新的学术成果而高兴,也很荣幸能在他的新著出版之前加以研读,了解他的思想新进展。很快张建博士就给我传来他的新著《法治的实践逻辑》的电子版。据我所知,这应当是张建博士的第二部专著,此前2018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指标最优:法官绩效考评制度运行的实践逻辑研究》应该是他的第一部专著,将两部著作比较起来看,后者是对当代中国一种具体制度即法官绩效考评制度的实践观察,而前者则是对法治中国实践整体性的理论把握,由此可以看出张建博士的思想新境界。
张建博士是我所亲见的近20年来中国法学界迅速成长起来的新锐学者之一,是完全可以寄予厚望的新一代学人。按照我的理解,张建博士应该属于谢志浩先生所描绘的百年中国学术地图中的第七代学人。这一代学人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年代,他们在知识上学养丰厚,在心态上平视世界。我意识到,如果说谢志浩先生所描述的前六代学人深陷在古今中西之争的框架之内,那么第七代法政学人则正面临走出这100多年来对中国学人构成强支配的古今中西之争的框架。事实上,以张建博士为例,第七代法政学人正在昂首走出这一支配性框架,他们所建构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转瞬之间,我与张建博士亦师亦友已经20年。这20年里,张建博士给我留下过两次极深的印象,令我终生难忘。第一次,我记得是10多年前的一个岁末,我从南宁回湖北仙桃老家探亲,刚到武汉,突然接到张建博士从江苏打来的电话,那时他还在华东理工大学师从著名法学家李瑜青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我,他的一万多字的本科毕业论文已经被一家大学学报一字不删地发表出来了,特地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我听了自然很高兴,深感这是他思维劳作的报偿。2006年前后,邓正来教授的大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引起学界波澜。那时我正在广西大学法学院工作,因为我介入邓著较深,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我记得有一天下午我正好在办公室读书,忽而听见有人敲门,及开门时,进来一位非常平实的年轻人,他手里拿着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一书要和我讨论。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张建博士。在与他的讨论中,我发现他具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力,这在当今大学生中是极其难得的品质,一般学生往往满足于知识的要点,而张建博士则要追问知识的疑点。现在看起来,当年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顺理成章地成了张建博士学术成长的一个起点。邓正来教授提出的“主体性中国问题”极大地刺激了张建博士的求知欲,他后来以法律移植为主题的本科学位论文中就将主体性中国思考贯彻其中,形成了一篇关于法律移植论辩的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可以说为我在大学任教30多年以来所仅见。这应该是那家大学学报慧眼识珠愿意发表一个本科生的学位论文的真实原因吧。后来张建顺利考取了上海大学法学院李瑜青教授的硕士生,后又追随李瑜青教授到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读博士研究生。他一直以主体性中国立场关注法治中国的实践进程,直到我看到他的第一部专著《指标最优:法官绩效考评制度运行的实践逻辑研究》出版,我意识到他已经完成了从中国主体性之思向法治中国的实践转折,而其新著《法治的实践逻辑》则可以看作这一转折的进一步自觉化、理论化、系统化。
张建博士给我留下第二次极深的印象发生在大约8年前,那一年我应邀到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参加第二届大国法治论坛。前一晚曹义孙教授盛情宴请朋友们,席间张建博士突然非常兴奋地讲到自己的三位老师都是哲学出身,我十分讶异。张建博士首先说到了我,我作为他本科学位论文的指导者,确为哲学出身;接着讲到李瑜青教授,原来李瑜青教授早年也从事哲学研究,甚至翻译过不少的西学著作;最后讲到曹义孙教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当时正兼任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院长,是张建博士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曹义孙教授早年也是研究哲学的,后来才转到法学领域。当时听了张建博士的一番讲话,我深感其对哲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张建博士虽然不专志于哲学,但必勤读哲学著作,我能感受到他对法学问题的思考总会不自觉地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审视、论辩、表述,我能够从张建博士的文章及讲话中感受到其中流溢着哲学的智慧之光芒。从这个角度看《法治的实践逻辑》一书,就会让人觉得它不是一部一般规范意义上的法学著作,而是一部反思哲学意义的法学著作。
然而十分不幸的是,去年岁末,我在英国伦敦探望女儿期间,李瑜青教授竟英年早逝了。骤闻噩耗,我痛心不已。我本不熟悉李瑜青教授,因谢晖教授而在北京与其相识,复因张建博士而与其成为知己。张建博士在上海追随李瑜青教授研习法律社会学前后达8年,可以想象,张建博士从李瑜青教授处所获最丰,先后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据我所知,李瑜青教授也最器重张建博士。我曾希望张建博士留在李瑜青教授身边,如此更有益于学术进步,但终未成功。张建博士后来到了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还曾邀请我过去讲学。我内心多少有些失望,但一想到近世中国以来,常州乃得思想风气之先,有常州学派,曾搅动晚清中国,顿感常州人文渊薮,人杰地灵,岂知有先,焉道无后?所望者在张建博士,他是我所见的年轻学人中极有静气的人,而心有静气正是一个人干大事的*备品质,正当年意气风发的张建博士作为第七代学人的佼佼者不该被我们寄予厚望吗?念及此,想到我所敬重的李瑜青教授泉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吧?!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