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編輯推薦: |
近年来,人们对免疫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自身免疫管理形成一定的需求。《拯救免疫失衡》作者是肝移植领域知名专家,创立了免疫系统全面评估方法和免疫量化评分体系。《拯救免疫失衡》立足于免疫管理的“应用”,通过自测免疫状况、提升免疫认知和免疫力三级管理模式来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免疫系统与常见疾病、急重症的关系;学习并及时调理自身免疫系统;同时,对免疫领域的最新测评和治疗情况有所了解。
|
內容簡介: |
《拯救免疫失衡》由“人民好医生”、免疫医学临床专家李先亮领衔主编,5大知名医院22位临床医师联合编写。书中阐述了常见疾病、急重症与免疫失衡的关系,指导读者运用三级管理模式来平衡人体免疫系统,并通过经典的免疫失衡案例解析,引导读者代入式学习免疫学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调理免疫力,维护免疫系统平衡。
《拯救免疫失衡》指出,常见健康问题的根源是免疫失衡。读者可通过书中附录的《免疫亚健康自主筛查评估量表》进行初步自测,根据书中的指引,系统认知免疫力对人体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践行免疫力管理。自己是健康的第1责任人,维护身体免疫平衡,才能夯实自身的免疫健康长城。
|
關於作者: |
李先亮:
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主任医师。
199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后在香港、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及临床工作。2010年被北京朝阳医院引进。2014年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7年获“人民好医生”称号。2019年被评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军人物”。2023年推动首个“中国免疫力量化评估技术体系”专家共识,组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免疫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
目錄:
|
第1部分
免疫失衡,身体亮红灯
Part 1 免疫力和营养的那点事
1.1 搞不懂的免疫系统和吃出来的免疫力
1.2 膳食营养与基础免疫力
1.3 功效营养素与免疫调节
1.4 改善肠道环境就能提高免疫力
Part 2 免疫力和肿瘤的那点事
2.1 人为什么会得肿瘤
2.2 细说免疫系统抗肿瘤
2.3 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2.4 肿瘤通常怎么治
专题1 免疫治疗的前世今生
专题2 卵巢癌的治疗和研究现状
Part 3 免疫力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那点事
3.1 免疫和心血管病
3.2 免疫和缺血性脑卒中
3.3 免疫和脑血管淀粉样变性
3.4 免疫和脑小血管病
3.5 免疫与烟雾病
3.6 免疫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Part 4 免疫力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那点事
4.1 免疫和过敏
4.2 免疫力失衡是亚健康的根本原因
4.3 免疫力和器官移植
4.4 免疫和危重症
Part 5 免疫力和传染性疾病的那点事
5.1 人类与微生物的抗争
5.2 免疫与病毒感染
5.3 免疫与感染性腹泻
第二部分
正合奇胜,拯救免疫失衡
Part 6 润物无声:在日常生活中全面调理免疫力
6.1 合理膳食
6.2 适量运动
6.3 充足睡眠
6.4 心理平衡
6.5 戒烟限酒
Part 7 出奇制胜:定向提升免疫力
7.1 好营养,好免疫
7.2 中西合璧保免疫
7.3 细胞调理,精准调衡免疫力
第三部分
免疫失衡案例解析
1.口腔溃疡的背后
2.术后调理亚健康
3.“大喘气”后隐藏的危机——哮喘
4.熬夜与过敏
5.免疫力的“骨往筋来”:骨关节炎
6.免疫平衡与自我攻击——干燥综合征
7.减肥:想说爱你不容易
8.免疫的“拯救”——老年人的“稳态”
9.爱屋及乌——免疫细胞调理的意外收获
10.免疫力为你保驾护航——解读肿瘤标志物
附录 免疫亚健康自主筛查评估量表
后记
|
內容試閱:
|
自有生命出现,人类的诞生、生存和发展就与免疫力相伴随。一方面是保护和促进生命健康,另一方面与预防和控制疾病,可以说免疫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初保障线,也是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它贯穿于“全人类、全生命周期、疾病全过程”,维护和增进“公共卫生安全、生命安全、生物安全”。免疫力是人体预防外来有害因子(如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入侵,调理和治疗疾病的保护系统,也是养生保健、促进健康的赋能系统,由此保护人体内稳态平衡和各种生理功能有效运行。如果人体免疫系统平衡受到破坏,例如免疫缺失或者免疫功能障碍,就会出现相应的免疫系统疾病(如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或以免疫损害为核心的全身性系统疾病。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导致传染性非典型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相关疾病等重大疾病风险快速增加。这些疾病往往是由多因素长期交互作用形成,其中大部分与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因此也促进了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发展,生物医学向心理医学和社会医学发展。科技和健康的进步是螺旋式发展和不断完善与进步的。全世界范围推进了免疫力知识和技能普及,以免疫为核心的健康管理,逐步成为健康管理的核心突破点、增长点和制高点。李先亮教授作为一名受过国际现代医学系统教育的医学专家,在北京首善之区大型综合医院从事肝胆胰临床外科工作,特别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免疫力的重要性、复杂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他潜心研究,形成系统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曾出版《免疫力是第1生命力》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公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期发布了《全面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
李先亮教授又主编了《拯救免疫失衡》科普著作,旨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免疫平衡的认知,提高对基因与细胞诊断和免疫治疗等生命健康科学的认知,实施健康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态环境,发展健康服务产业,促进人体全面健康。
李先亮教授提出免疫力才是健康的核心本源,免疫力是生命的氧气。免疫力的衰竭,意味着生命的倒计时开始。因此从不同角度解读免疫力、重视免疫力、管理免疫力,是从现在到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和重要课题。认识免疫力,从普及免疫理念开始,《拯救免疫失衡》是个非常好的尝试,希望广大读者研读这本科普书,从中体会平衡免疫的重要性,掌握免疫力管理要素和方式,自我践行主动健康管理,为构建人类免疫健康长城贡献智慧和力量。
免疫与肿瘤的关系
对于免疫与肿瘤的关系,早在1909年德国免疫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就提出,免疫系统可以控制细胞发生恶变。在当今时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免疫和肿瘤的关系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
人体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主要分为细胞内系统和免疫系统。细胞内系统 主要由抑癌基因组成。抑癌基因像是细胞内的小卫士,可以抑制突变细胞的 发育和生长,即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酶被激活并切断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从而阻断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当细胞检测到无法修复的突变,就会启动程序性死亡过程。肿瘤细胞十分狡猾,有时可以逃避这种细胞内检查,那么此时还有细胞外检查,即通过免疫系统来保护机体。免疫系统十分聪明,可以识别相邻细胞中的细微改变。这是由于肿瘤细胞表达了和正常细胞不一样的蛋白,肿瘤细胞编码蛋白的基因组发生改变,携带了大量异常的蛋白。免疫细胞表达的受体可以检查到这些肿瘤细胞表面的异常蛋白,精准地识别细胞的异常改变,并进一步激活免疫细胞来清除肿瘤细胞。免疫系统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免疫系统一方面具有监视清除肿瘤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促进一些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当肿瘤细胞逃避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就会无限增殖,发展为癌症。
正是由于免疫系统与肿瘤之间存在这样复杂的关系,肿瘤免疫治疗才应运而生,目前已进入临床,并在不断的更新及完善中。
免疫力是免疫细胞功能状态的总体描述,特别是针对肿瘤和病毒等健康危险因素的清除能力。肿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功能状态降低,即免疫力低下,实体细胞就容易发生变异,导致肿瘤易发。人体免疫系统就像驻扎在体内的联防部队,免疫与肿瘤存在如下相关性:
1.免疫力低下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必要条件,是肿瘤形成的前提,免疫力低下与肿瘤易发有关(力量空虚)。
2.肿瘤细胞由正常细胞变异而来,如果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并清除这些变异细胞,那么这些细胞将在肿瘤生长过程中逐渐演变成肉眼可见的肿瘤。(有的潜伏期长达十年,一旦免疫力低下,则迅速突破、发生“暴乱”)
3.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使机体无法识别和清除癌细胞,从而可能引发癌变(管理混乱,免疫细胞出工不出力)。
4.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如长期熬夜、长期吸烟酗酒等(随时有外来诱惑)。
5.一些肿瘤患者本身就存在免疫力低下问题。比如癌症患者放疗或化疗后容易发生肺部及肝脏病变;某些免疫抑制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等等(雪上加霜)。
6.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工作节奏加快且长期处于过劳状 态,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出现,一些癌症在我国逐渐高发,如肺癌、乳腺癌等(心理压力亟须受关注)。
总的来说,癌症的发病原因终归于免疫力下降,因此,从免疫力入手,积极构建强大的免疫防线,就可以实现癌症的早查早治,所谓“防病于未然、治疗于未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