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全球传播

書城自編碼: 393557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荷兰]希斯·汉姆林克 著 任孟山 李呈野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46815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9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售價:NT$ 335.0
北京三万里
《 北京三万里 》

售價:NT$ 437.0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售價:NT$ 330.0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售價:NT$ 381.0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售價:NT$ 330.0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历史学堂)
《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历史学堂) 》

售價:NT$ 1277.0
脉络:小我与大势
《 脉络:小我与大势 》

售價:NT$ 484.0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

售價:NT$ 43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74
《 基础工业工程(第四版) 》
+

NT$ 278
《 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法与应用 》
+

NT$ 330
《 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开发 》
+

NT$ 282
《 数学分析(第五版)(上册) 》
+

NT$ 557
《 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

NT$ 523
《 中医食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編輯推薦:
在全球政治冲突不断的今天,有必要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和社会,了解它的历史,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信息传播的视角去分析这些现象,并预测未来的走向。
內容簡介:
作者从自身长期的学术研究经验中提炼介绍了什么是全球传播和如何研究全球传播,研究了远距离传播历史、全球传播经济、传播内容的全球流动,全球传播政治的出现、全球传播政治、全球鸿沟的不平等、全球传播与全球冲突、文化与全球传播,并结合当下的信息社会现实提出了在线全球传播,预判了全球传播的未来。本书介绍性与研究性并存,对全球传播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进行了梳理和研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教材应用性。
關於作者:
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专栏作家、资深新闻评论员;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政治传播、健康传播、新闻评论,出版专著5部、译著3部、主编互联网政治社会学译丛;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媒体工作经验10年,在《新京报》等开设评论专栏;在《人民日报》等发表新闻评论与专栏文章1500余篇。
目錄
第一章?什么是全球传播 1
名字何谓? 2
流动 4
故事 4
传播全球化 6
全球传播的情境 9
跨地方化 10
城市化 14
制度化 15
不平等 15
全球性风险 16
第二章?如何研究全球传播 21
全球传播的研究路径 22
信息 26
传播发生了什么? 28
有没有一种全球传播理论? 28
关于理论化 28
传播理论与传播政策 30
理论问题 31
方法问题 34
把全球传播作为越野赛来研究 35
一个有前途的方法 38
视角主义 38
进化论视角 39
复杂性视角 42
平等主义视角 43
第三章?远距离传播的历史 49
远距离传播 50
消除限制 54
1980年代及以后 56
第四章?全球传播的经济 61
全球通信产业的发展 62
互相联结的利益 63
资本密集型 65
所有权结构 66
集中 67
三大部门 68
如何从经济视角研究全球传播 71
视角 73
第五章?内容的全球流动 77
全球新闻供应商 78
20世纪的发展 78
全球娱乐 81
全球广告主 85
挑战 87
第六章?全球传播政治的出现 91
治理 92
邮政通信 93
电报通信 94
著作人权利保护 95
对大众媒体的社会关切 96
“二战”之后的发展 98
技术创新 102
第七章?全球传播政治:21世纪议题 105
全球传播政治的转变 106
世界贸易组织 106
改变账户费用结算制度 109
知识产权 110
大众传媒 111
当今的全球传播政治 112
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116
全球传播政治的观点 118
第八章?不平等与全球鸿沟 123
南北鸿沟 124
国际信息新秩序与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126
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议 128
国际技术转让 129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和全球数字鸿沟 129
技术效果的分布 132
包容性问题 133
发展传播 133
第九章?宣传、外交和间谍活动 137
政治宣传简史 138
冷战 141
人心之战 142
媒体与政治宣传 143
外交与全球传播 144
外交与媒体 144
间谍活动:秘密的全球传播 147
媒体与间谍活动 148
第十章?全球传播与冲突 153
媒体逻辑与暴力 155
和平新闻 157
更多与更好的信息? 158
走向“城市—全球”外交传播 160
第十一章?文化与全球传播 165
何谓文化? 166
动态性与多样性 166
文化是一个学习过程 167
文化政治 167
文化扩散 168
文化交流与合作 168
文化遗产 169
文化工作者 169
全球文化政治的主要问题 170
文化权利 170
文化身份的保护 172
文化帝国主义 173
文化的全球化 175
文化全球化的三种视角 176
跨文化传播 178
超越经典文献 179
社会变量、领域与扫描 180
挑战 181
群体 182
宗教 183
人类认知 183
跨文化传播能力 184
如何研究文化与全球传播? 185
第十二章?全球在线传播 189
全球传播走上网络 190
数字化趋势 191
人类传播能力扩展? 194
新的政策议题? 195
人权评价:本质 195
人权评价:组织 195
挑战 196
全球在线传播的视角 203
第十三章?全球传播的未来 207
未来 208
我们是否能预见未来? 209
对技术未来影响的评估 214
未来的可能场景 215
为全球传播的未来撰写合情理的场景 216
未来全球传播的主要挑战 217
融合技术和人类传播 219
全球传播伦理的挑战 223
全球对话需要全球公共空间 226
后记 226
参考文献 230
索??引 244
译后记:全球传播的名与实 267
內容試閱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为数甚少的几家高校的“专有”学科,迅速成为一个几乎所有综合大学乃至相当部分如财经大学、工商大学、农业大学以及师范、艺术类院校都设有的“常规”学科。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相继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有数百个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教学点。全国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授予点近百个,博士授予点17个,形成了从大专、本科,到硕士和博士层次齐全的办学格局。新闻专业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至少接近10万人。
这样一种“显学”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新闻与传播的社会地位、角色、影响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到;另一方面是媒介行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职业前景和想象。尽管与美国大约有14万在校学生学习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课程的情形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规模并不十分庞大,但是就中国国情而言,这种新闻与传播教育的繁荣局面还是可能因为一种“泡沫”驱动而显得似乎有些过度。但是,超越传统的新闻学,将更加广义的媒介政治、媒介舆论、媒介文化、媒介艺术、媒介经济、媒介法规、媒介伦理纳入新闻与传播学科,将传播学理论以及各种量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纳入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将人际传播、公共关系等纳入传播学视野,都证明了新闻与传播学的转向和扩展,也正是这种转向和扩展使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科魅力。
对于目前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来说,缺少的不是热情、不是学生,甚至也不是职业市场,而是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能够既与国际接轨又具国情适应性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既反映了学科传统又具有当代素养的教材。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力资源的匮乏,可以说,深刻地制约着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向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新闻与传播学是否“有学”,是否具有学科的合理性,是由这个学科本身的“专业门槛”决定的。当任何学科的人都能够在不经过3~5年以上的专业系统学习,就可以成为本专业的专家、教师,甚至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时候,当一名学生经过4~7年本科/硕士新闻与传播学科的专业学习以后,他从事传媒工作却并不能在专业素质上显示出与学习文学、外语、法律,甚至自然科学的学生具有明显差异的时候,我们很难相信,新闻与传播学的教育具有真正的合法性。
作为一种专业建设,需要岁月的积累。所以,无论是来自原来新闻学领域的人,还是来自其他各种不同学科的人,我们都在为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积累着学科的基础。而在这些积累中,教材建设则是其中核心的基础之一。10年前,“南复旦、北人大”,作为原来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的超级力量,曾经推出过各自的体系性的教材,后来北京广播学院也加入了传媒教育的领头行列,进入21世纪以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也相继引起关注,并陆续推出各种系列的或者散本的翻译或原编教材,一些非教育系统的出版社,如华夏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等整合力量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新闻与传播教材。应该说,这些教材的出版,为全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比较、更多的借鉴。尽管目前可能还没有形成被大家公认的相对“权威”的教材系列,尽管许多教材还是大同小异,尽管相当部分教材似乎在观念、知识、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的更新方面还不理想,但是这种自由竞争的局面为以后的教材整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
由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为过去基本不涉足新闻与传播学教材的清华大学出版社提供了一种契机,近年来陆续出版了多套相关的著作系列和教材系列。除“清华传播译丛”以外,教材方面目前已经陆续面世的包括“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英文原版系列”以及原编系列的部分教材。而现在呈现给大家的则是“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
本系列的原版本坚持从欧美国家大学使用的主流教材中选择,大多已经多次更新版本,有的被公认为本学科最“经典”的教材之一。其中一部分,已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英文原版,可以帮助读者进行中英文对照学习。这些教材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和历史教材。这类教材我们选择的都是经过比较长时间考验的权威教材,有的如《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Denis McQuail,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和《人类传播理论》(Stephen W. Littlejohn,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大众传媒研究导论》(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也是国内出版的有关媒介研究量化方法的少见的教材。我们还特别选择了一本由James Curran和Jean Seaton撰写的《英国新闻史》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The Press, Broadcasting, and New Media in Britain),弥补了国内欧洲新闻史方面的教材空白。
二、新闻与传播实务类教材。主要选择了一些具有鲜明特点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弥补国内教材的不足。例如《理解传媒经济学》(Gillian Doyle, 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和《媒介学生用书》(Gill Branston & Roy Stafford, The Media Student’s Book)等。
三、新闻与传播前沿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教材。例如《文化研究基础理论》(Jeff Lewis, Cultural Studies: The Basics)等。
这些教材中,有的比较普及、通俗,适合大学本科使用,特别是适合开设目前受到广泛欢迎的媒介通识课程使用,如《大众传播理论》(Stanley J. Baran & Dennis K. Davis,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和《媒介素养》(W. 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有的则可能专业程度比较高,更加适合高年级专业学生和研究生使用。但是从总体上来讲,为了适应目前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现状和需要,目前选择的书籍更偏向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而对传播学的其他分支的关注相对较少。因为考虑国情的特殊性,新闻学教材也选择的比较少。当然,由于新闻与传媒本身所具备的相当特殊的本土性以及文化身份性、意识形态意义等,这些教材并非都适合作为我们骨干课程的主教材,但是至少它们都可以作为主要的辅助性教材使用。
人是通过镜像完成自我认识的,而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也需要这样的镜子来获得对自我的关照。希望这些译本能够成为一个台阶,帮助更多的青年学生和读者登高临远,建构我们自己的制高点。

尹?鸿
修改于2013年11月12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