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波德莱尔(诺贝尔文学奖萨特著)

書城自編碼: 39232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法]让-保尔?萨特 著,施康强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82268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售價:NT$ 274.0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售價:NT$ 447.0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NT$ 498.0
饲渊
《 饲渊 》

售價:NT$ 223.0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NT$ 386.0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NT$ 493.0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NT$ 493.0
将军
《 将军 》

售價:NT$ 26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885
《 生活与命运 》
+

NT$ 420
《 伐木:一场情感波澜 》
+

NT$ 347
《 墙(诺贝尔文学奖萨特代表作) 》
+

NT$ 347
《 恶心(诺贝尔文学奖萨特代表作) 》
+

NT$ 308
《 多余人 》
+

NT$ 2688
《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六卷一套) 》
內容簡介:
《波德莱尔》是萨特一系列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剖析作家及其作品的第一部传记性专著,堪称文学批评独创之作。萨特认为波德莱尔的一生都是自我选择和设计的,从生活作风、立身处世到诗歌创作皆择恶取之,为恶而恶,最终达到恶的反面——善,给世人留下千古绝唱《恶之花》。萨特既不想评判波德莱尔诗歌的价值,也不想把他当成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现象加以分析。他想要探求波德莱尔的内心世界,不只是考虑外部环境对波德莱尔的塑造,从而讲述诗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金句:
粗俗的快乐无非是欲望的简单满足,它们把我们锁定在自然本性上,同时使我们变得平庸。可是波德莱尔称之为感官享乐的东西,是妙不可言的稀罕之物:既然犯罪者在他获得感官享乐的下一个瞬间便陷入悔恨之中,他的感官享乐就是他投入此道的唯一的幸运瞬间。
一瓶打开的香水,漏了气,褪了色,其香味却缕缕不绝,隐隐约约,无所不在:这是意识的自为存在的最好的象征;所以厌倦是一种形而上的感情,是波德莱尔的内心景观,也是构成他的欢乐、愤怒和痛苦的永恒材料。
關於作者: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內容試閱
译 序
波德莱尔生前怀才不遇,备遭厄运,身后却是说不尽的风光,被尊为现代诗歌的创始人。两位权威的波德莱尔专家,美国纳什维尔城万德比特大学的教授皮叔瓦和齐格勒合著的《波德莱尔传》最近出了增订版。据他们的统计,迄今为止,关于这位法国诗人的论文与专著已达五万种。萨特1947年发表的《波德莱尔》别具一格,当年曾轰动一时,今天在汗牛充栋的“波学”著作中仍占有特殊地位。
一般传记作者对传主都采取仰角,萨特这本书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或评传,但他却用了俯角。采取仰角,自然是因为传主是伟人或大名人,作者为学究或小作家,心理上先已处于劣势。萨特当时的声望已如日中天,不让波德莱尔的身后荣名,何况他只是把后者作为一个个案,借以实验他发明的存在精神分析法。他手里拿着手术刀,波德莱尔不过是他解剖的一具尸体。所谓存在精神分析法企图用存在主义调和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法,在更大程度上接受的似乎是弗洛伊德而不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经验,特别是性经验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萨特强调的则是一个人早年的形而上选择,“原初选择”,对他成为他日后的那个样子的决定性影响。
普遍认为,波德莱尔的一生与他的这个人不相称。这个天才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终生穷困潦倒;他的母亲改嫁,继父与他如水火不相容;他挥霍成性,情妇偏生吝啬;他趣味高雅,却染上一身梅毒,等等。萨特要证明,他的一生正是他自己选择的。他的母亲曾是他崇拜的偶像,他在母亲身边如同在一个圣殿里一样得到庇护。这个为他如此热爱的妇人竟然再嫁给一名军人,把他寄养在别人家里,于是就产生他一生中那个有名的“裂痕”。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感到孤独,并且把这种孤立设想成一种宿命。“这意味着他不限于消极地承受这种孤立并且希望它是暂时的;相反,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把自己关在里面;既然人们判处他孤立,至少他要求这个判决是不可更改的。”这就是他为自己做出的原初选择。他发现并且要求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像一个赌气的孩子索性夸大自己的错误,一切自暴自弃、惊世骇俗的行为,莫不起源于此。他的孤独赋予他若干义务和特权,他要求他的父母承认它,以便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错误有多大,从而达到惩罚他们的目的。他的反抗是形而上的,其实他认同、接受他反抗的伦理价值。《恶之花》有伤风化案审理期间,他没有一次曾企图为自己的书的内容辩护,没有一次曾尝试向法官解释他不接受警察和检察官的道德。他需要有人审判他,需要权威的引导,甚至在性领域。他寻花问柳,尤其是残花败柳,而他真正赞赏的却是冷淡的、无动于衷的女人。有诗为证:“在这卖春女的身旁,我不由想起/我求之不得的美貌多愁女郎……/因为我真会狂吻你高贵的肉体……/如果在某个夜晚,哦,冷酷的女王,/只要你能自然而然地流出泪珠,/使你那冷冰冰的眸子暗淡无光。”冷淡的女人是审判官在性领域的化身。他与堕落的女人厮混,正是为了能在她们身旁想念可望而不可即的冷若冰霜的女人。
总之,萨特认为,波德莱尔的一切是他精心设计的,连他的梅毒病,几乎都是他决心染上的。这也有诗为证,因为污秽、肉体的苦难、疾病、医院,这一切对他都是诱惑:“更严重的缺陷,是她戴着假发,/青丝已从她洁白的颈窝飘离;/可这不妨碍情人的热吻如雨点/落在她比麻风病人更剥蚀的额际……”
萨特自称与诗无缘。心折波德莱尔诗艺的读者读这本书或许会大失所望,甚至不能容忍哲学家焚琴煮鹤,大煞风景。如果萨特偶尔也引用波德莱尔的诗(他更多引用的是书信),那只是为了分析“诗的事实”,不作艺术赏析。而种种分析,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证实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他自己选择的,因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波德莱尔毕生追求“不负责”,唯其因为这个“不负责”是他追求的,所以他要对之负责。读萨特这部著作,我们固然可以从某个特定角度加深对波德莱尔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一位大师如何应用他得心应手的理论和方法,做出极其漂亮的论证。

施康强
原载《中华读书报》1998年2月18日

“他的一生与他这个人不相称。”这句给人安慰的箴言,为波德莱尔的一生似乎提供了最好的图解。他自然不该有这个母亲,这种永久拮据的经济状况,这个家庭监护会,这个吝啬成性的情妇和这身梅毒——再说:还有什么比他的英年早逝更不公平的?然而,细细想来,便会产生一个疑问:假如我们考察他这个人本身,他既不是没有缺点,而且似乎也不乏矛盾;这个邪恶者一经信奉了最平庸、最严格的道德观念便不再改变,这个趣味高雅的人光顾最低贱的妓女,他之所以不离开罗赛特瘦弱的躯体是因为他喜爱贫贱,而他对“犹太丑女”的爱情好像预告了日后他对雅娜·杜瓦尔的眷恋;这个孤独者对孤独害怕到了极点,没有伴侣他从不出门,他渴望有个家,能过家庭生活;这个颂扬奋斗的人却意志薄弱,不能迫使自己有规律地工作;他吁请人家出门旅行,他要求置身异地他乡,梦想陌生的国度,而他自己犹豫了六个月才出发前往翁夫勒,而且他一生中这次唯一的旅行,对他来说不啻是长长的磨难;他对受托监护他的庄重人士公开表示轻蔑乃至仇恨,然而他从未寻求摆脱他们,也没有错过一个机会承受他们严父般的训斥。他本人与他的一生难道真有那么大的差别吗?假如他的一生与他这个人恰好相称呢?假如,和普遍接受的观念相反,人们的一生从来都是与他们相称的呢?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当他父亲去世时,波德莱尔只有六岁;他崇拜他的母亲;他被迷住了,备受尊重和关怀,还不知道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不过他感到有一种原初的、神秘的休戚与共关系把他与母亲的身体和心灵连成一体;他迷失在他们的相互爱恋之情的甜蜜与温柔之中;他俩只有一个家宅,一个家庭,配成乱伦的一对。他后来在给她的信中写道:“我始终活在你身上,你是唯一属于我的。你既是偶像,又是同志。”
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表达这一结合的神圣性质了;母亲是一个偶像,孩子由于她给他的情爱而获得神圣性,他不感到自己是个飘忽不定的、朦胧的、多余的存在,反而把自己想成是受命于神的儿子。他始终活在她身上;这意味着他在一个圣殿里得到庇护,他只是,只愿意是神性的一种外现,她的灵魂的一个小小的、恒定的想法。正因为他完全消融在一个他以为既有必要也有权利存在的人身上,他就受到保护不受任何惊扰,与她绝对融成一体,他是理应如此的。
一八二八年十一月,这个被如此热爱的妇人再嫁给一名军人;波德莱尔于是被寄养在别人家里。他那个有名的“裂痕”,始于此时。关于这件事,克雷佩引用了布依松一个意味深长的看法:“波德莱尔是个非常娇嫩、纤细、独特、柔弱的灵魂,遇到生活中第一个撞击便破裂了。”在他的生命中有一个事件他不能承受:他的母亲再嫁。提起这件事,他的话总是说不完,而他那可怕的逻辑永远可以归结如下:“一个人若有个儿子像我这样——‘像我这样’是心照不宣的——此人就不会再婚。”
这个突如其来的决裂和由此产生的忧伤不容任何过渡,便把他抛入个人的生存之中,不久前,他还整个儿沉浸在他与母亲配成对的统一的、宗教性的生活之中。此一生活如海潮一般退落了,留下他孤单一人,干巴巴晾在一边,他失去了他的存在理由,他怀着羞耻发现他是单一的,他的存在毫无价值可言。他那因被驱逐而产生的愤怒之情中,掺和着一种深沉的式微之感。日后回想此一时期时,他在《赤裸裸呈上我的心》中写道:“从童年时代起就有孤独感。”(尽管有家庭——而且尤其在同学中间——总有命定永久孤独之感)他已经把这种孤立设想成一种宿命。这意味着他不限于消极地承受这种孤立并且希望它是暂时的;相反,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把自己关在里面;既然人们判处他孤立,至少他要求这个判决是不容更改的。这里,我们触及波德莱尔为自己作出的原初选择,触及这个绝对的承诺,通过这个承诺我们每个人在一个特殊的境遇中决定他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将来又该是什么样子。波德莱尔被遗弃,遭摒绝,他要把这种孤立算在自己的账上。他声称是他自己愿意孤立的,这个孤立至少是来自他自己,无所谓承受不承受。通过他的个人存在的突然显示,他感受到他是另一个人。不过,他同时怀着屈辱、怨恨和骄傲,肯定而且接过此一他性。从此以后,他以一种固执、悲切的激越心情把自己造成另一个人,一个与他母亲不同的人——从前他与她融为一体,而她却抛弃了他——一个与他那些无忧无虑的、粗俗的同学们不同的人;他感到自己,而且要求感到自己是唯一的,直到极端孤芳自赏,直到恐怖的地步。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