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碳中和导论

書城自編碼: 39226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崔世钢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39343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3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汗青堂丛书006·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2024版)
《 汗青堂丛书006·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2024版) 》

售價:NT$ 661.0
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英国史前沿译丛)
《 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英国史前沿译丛) 》

售價:NT$ 829.0
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创意写作书系)
《 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30.0
海上帝国-现代航运世界的故事
《 海上帝国-现代航运世界的故事 》

售價:NT$ 549.0
狞厉与肃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样
《 狞厉与肃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样 》

售價:NT$ 1221.0
古代中医养生典籍精选
《 古代中医养生典籍精选 》

售價:NT$ 946.0
今天的我们如何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
《 今天的我们如何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 》

售價:NT$ 437.0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经卷佛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经卷佛画 》

售價:NT$ 380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90
《 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 》
+

NT$ 377
《 土壤学(第3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

NT$ 557
《 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

NT$ 458
《 兽医药理学 》
+

NT$ 533
《 妇产科学(第9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
+

NT$ 294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 》
編輯推薦:
本书立足于“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面向碳中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碳中和的发展与未来,立体化展现了碳中和工程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在内容安排和形式呈现上兼顾不同读者的需求,是具有创新性的通识课程《碳中和导论》教材,也是全民碳中和科普书。
內容簡介:
本书以“绿色”为主线,重点强调绿色思维与绿色理念。从太阳光、光合作用、能源、能量出发,阐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对能源、能量与碳循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从管理、技术、经济、工程应用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碳中和的实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首先,介绍了“双碳”目标的发展现状、实现路径和发展趋势;其次,重点阐述了降碳、零碳、负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并介绍了典型工程应用案例;最后,对碳中和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进行了论述。   本书内容丰富、设计新颖,采用主册与副册相结合的新型教材设计模式,力争实现因材施教,适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本书既可作为碳中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高职学生的先导课程教材,又可作为非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干部培训的教科书,还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和管理干部参考。
關於作者:
崔世钢 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应用、科学技术哲学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七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三项。
曾任天津市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服务机器人专委会副主任。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政协天津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民革天津市第十二、十三届委员会常委,第二届天津市高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錄
1.1 太阳光、能源与碳循环 / 2
1.1.1 万物生长靠太阳 / 2
1.1.2 太阳——能源之源 / 3
1.1.3 能源与碳循环 / 4
1.1.4 能源利用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梯级 / 6
1.2 碳达峰碳中和概述 / 10
1.2.1 气候变化及应对策略 / 10
1.2.2 碳中和的本质与绿色思维 / 12
1.2.3 碳中和工程与绿色能源 / 13
1.3 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现状 / 15
1.3.1 全球碳中和进展 / 15
1.3.2 中国碳中和发展现状 / 16
1.4 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方向 / 19
1.4.1 中国的碳中和策略 / 20
1.4.2 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路径 / 21
1.4.3 绿色理念与公众生活 / 22
1.4.4 碳中和未来发展方向 / 23
1.5 本书内容提要 / 24
思考题 / 25
第1 章
绪 论
1
>>> 碳中和导论 主册
C H A P T E R 2
2.1 概述 / 28
2.1.1 能源利用与分类 / 28
2.1.2 能源的品质及其分类 / 29
2.1.3 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 / 34
2.1.4 绿色能源的发展 / 35
2.2 光伏发电技术 / 35
2.2.1 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分类 / 36
2.2.2 太阳能电池制造关键技术 / 38
2.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40
2.2.4 光伏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42
2.3 风力发电技术 / 42
2.3.1 风力发电设备和技术 / 43
2.3.2 风力发电的运维与回收技术 / 47
2.3.3 其他风能技术 / 47
2.3.4 风能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48
2.4 水力发电技术 / 49
2.4.1 水力发电的特点 / 49
2.4.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 51
2.4.3 水力发电关键技术 / 51
2.4.4 水力发电机遇与挑战 / 53
2.5 核能发电技术 / 53
2.5.1 核能发电的基本原理 / 53
2.5.2 核反应堆类型 / 54
2.5.3 核能利用的关键技术 / 54
2.5.4 核能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 56
2.6 其他绿色能源技术 / 56
2.6.1 太阳能光热技术 / 57
2.6.2 海洋能及相关技术 / 60
2.6.3 地热能及相关技术 / 63
2.6.4 其他能源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65
2.7 绿色能源的互补利用 / 65
2.7.1 绿色能源转型的必要性 / 65
2.7.2 构建智能化绿色能源综合体系 / 66
思考题 / 67
第2 章
绿色
能源
27
VII
>>> 目 录
C H A P T E R 3
3.1 概述 / 70
3.2 绿色电力系统关键技术 / 70
3.2.1 绿色电力系统概念 / 70
3.2.2 传统电力系统的特征与面临的挑战 / 72
3.2.3 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在绿色电力系统中的战略意义 / 75
3.2.4 火电转型升级 / 78
3.2.5 关键技术 / 80
3.2.6 安全保障机制 / 81
3.3 电网新技术 / 84
3.3.1 先进输电网技术 / 84
3.3.2 先进配电网技术 / 87
3.4 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 90
3.4.1 电能生产—消费融合互动技术 / 90
3.4.2 多能源低碳供能技术 / 92
3.4.3 消费终端电气化替代技术 / 93
3.5 绿色电力系统市场机制 / 94
3.5.1 电力市场发展路径 / 94
3.5.2 “电碳协同”电力市场机制 / 95
3.5.3 绿色电力交易 / 96
思考题 / 97
第3 章
绿色电力
系统
69
C H A P T E R 4
4.1 概述 / 100
4.1.1 能量的储存与转化 / 100
4.1.2 储能技术的分类与应用 / 101
4.2 抽水储能技术 / 102
4.2.1 抽水储能发展概述 / 102
4.2.2 抽水储能原理 / 102
4.2.3 抽水储能的主要功能 / 103
4.2.4 抽水储能机遇与挑战 / 104
第4 章
储能技
术与绿
色燃料
99
VIII
>>> 碳中和导论 主册
C H A P T E R 5
5.1 概述 / 128
5.2 碳捕集技术 / 130
5.2.1 什么时候捕集二氧化碳 / 130
5.2.2 如何捕集二氧化碳 / 133
5.3 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技术 / 135
5.3.1 生物利用 / 135
5.3.2 化工利用 / 136
5.3.3 物理利用与封存 / 138
5.4 生物固碳 / 144
5.4.1 海洋固碳 / 144
5.4.2 陆地固碳 / 145
思考题 / 148
第5 章
负碳
技术
127
4.3 储热技术 / 105
4.3.1 储热技术发展概述 / 105
4.3.2 储热技术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 106
4.3.3 电热储能 / 107
4.3.4 储热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107
4.4 新型电力储能技术 / 107
4.4.1 新型电力储能技术概述 / 108
4.4.2 基本工作原理 / 108
4.4.3 发展趋势及拟突破的关键技术 / 112
4.4.4 新型电力储能技术比较 / 115
4.5 绿色燃料 / 116
4.5.1 绿氢技术 / 117
4.5.2 绿氨技术 / 123
4.5.3 绿氢、绿氨与绿电生态体系 / 124
思考题 / 126
IX
>>> 目 录
C H A P T E R 6
6.1 概述 / 150
6.2 化石能源节能减碳技术 / 151
6.2.1 煤炭的节能减碳技术 / 151
6.2.2 石油的节能减碳技术 / 153
6.2.3 天然气的节能减碳技术 / 156
6.2.4 其他节能增效技术 / 158
6.2.5 工艺改造与节能意识 / 160
6.3 能量利用的节能减碳技术 / 160
6.3.1 节电技术 / 160
6.3.2 节油技术 / 165
6.3.3 节气技术  / 168
6.4 综合能源管理节能技术 / 168
6.4.1 信息与通信技术 / 169
6.4.2 综合能源管理系统 / 169
6.4.3 能源路由器 / 170
思考题 / 171
第6 章
节能减
碳技术
149
C H A P T E R 7
7.1 概述 / 174
7.1.1 碳交易市场 / 175
7.1.2 碳税和碳关税 / 177
7.1.3 碳汇 / 178
7.1.4 绿色电力交易 / 180
7.2 全球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81
7.2.1 全球碳市场的现状 / 181
7.2.2 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 / 183
7.3 中国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84
7.3.1 中国碳市场的现状 / 184
7.3.2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趋势 / 187
7.4 绿色金融 / 188
第7 章
绿色
经济
173
X
>>> 碳中和导论 主册
C H A P T E R 8
8.1 国内首个碳中和小镇——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能源小镇 / 196
8.1.1 绿色能源技术应用 / 197
8.1.2 绿色电力技术应用 / 199
8.1.3 节能减碳技术应用 / 202
8.1.4 负碳技术应用 / 204
8.1.5 “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 / 204
8.1.6 小结 / 205
8.2 国内首个碳中和园区——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 / 205
8.2.1 绿色能源技术应用 / 206
8.2.2 绿色电力技术应用 / 208
8.2.3 节能减碳技术应用 / 208
8.2.4 绿色经济运行 / 210
8.2.5 小结 / 210
8.3 首个碳中和奥运会——北京2022 冬奥会赛事工程 / 210
8.3.1 绿色能源技术应用 / 211
8.3.2 节能减碳技术应用 / 214
8.3.3 负碳技术应用 / 217
8.3.4 绿色经济运行 / 218
8.3.5 小结 / 219
8.4 首届碳中和世界杯——卡塔尔赛事工程 / 219
8.4.1 绿色能源技术应用 / 220
8.4.2 节能减碳技术应用 / 221
8.4.3 负碳技术应用 / 225
8.4.4 碳汇经济实施 / 225
8.4.5 小结 / 226
8.5 总结 / 227
第8 章
碳中和工
程典型应
用案例
195
7.5 绿色评价 / 190
7.5.1 概述 / 190
7.5.2 绿色量化评价 / 190
7.5.3 绿色评价应用举例 / 193
思考题 / 194
XI
>>> 目 录
C H A P T E R 9
9.1 碳中和人才需求 / 230
9.1.1 能源行业发展对碳中和人才需求 / 230
9.1.2 碳中和相关人才需求 / 231
9.2 碳中和人才培养 / 232
9.2.1 碳中和人才培养现状 / 232
9.2.2 碳中和人才培养特点和课程体系 / 233
9.3 碳中和人才就业 / 237
第9 章
碳中和人
才需求与
人才培养
229
参考文献 / 239
內容試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
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碳中和是人类史无前例的一场自我革命。“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
统工程,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消费和思维方式,对社
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和重大变革。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
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
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策划组织下,《碳中和导论》教材编
写组特编写本教材。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加强新
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多措并举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
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发挥好教育系统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优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教育
行业的特有贡献。
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深化产
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
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本书以“绿色”为主线,重点强调绿色思维与绿色理念。全书由崔世钢
负责总体设计,共分九章。
第1 章由崔世钢编写。万物生长靠太阳,本章从太阳出发,对物质、能量与能源的关
系,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以“绿色”为中心,强调绿色思维和绿色理念,重
点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统领本书对“双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展开介绍,内容层层递进,是全书的内容提要及概述。
第2 章由张永立编写。首先,介绍了能源的分类与绿色能源的内涵,着重从宏观到微
观的角度,基于热力学基本原理和物理学基础理论,分析了能源品质与能效的关系,并提
出了按能源品质的分类方法。其次,介绍了绿色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并针对
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及其他能源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3 章由杜志强编写。本章主要介绍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随着越来越多绿色能
源发电接入,新型电力系统逐步完善并呈现出更多的“绿色”,最终发展为绿色电力系统。
内容主要围绕建设绿色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展开,包括电网新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及
绿色电力系统市场机制等。
第4 章由杜志强编写。本章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储能技术和绿色燃料。第一部分从
能量储存和转化出发,介绍了绿色电力系统的建设过程、从发电端到能源消耗端储能技术
的发展及应用,主要包括抽水储能技术、储热技术及新型电力储能技术;第二部分以氢燃
料和氢储能为中心,对绿色燃料的发展与应用做了介绍,主要包括绿氢技术、绿氨技术及
绿氢、绿氨与绿电生态体系。
第5 章由李欣颀编写。本章主要以清除碳排放的多余存量为出发点,讲述了碳捕集、
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和生物固碳技术。CCUS 技术通过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富
氧化捕集和化学链捕集等方式,将CO2 从工业生产过程或直接从空气中捕捉出来,经分离、
提纯后,在生物、化工、能源开采等领域循环再利用或直接封存到地下,是一种人工负碳
技术。而在自然界的碳循环中,同样可以通过海洋固碳、陆地固碳等生物固碳技术,充分
利用自然界的内在调节机制,实现CO2 大规模绿色减排。
第6 章由张永立编写。本章分析了节能减碳的本质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建
设中的重要性。节能减碳的主要内容是节约和提高能效,着重分析了能效提升的两个重要
内容,即能源转化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由于节能减碳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难以尽述,
因此,本章主要从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二次能源及能量的利用两个方面,介绍了与工业、
农业、服务业等息息相关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节煤、节油、节气、节电,以及综合能源
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技术。
第7 章由崔世钢编写。本章主要介绍碳中和的绿色经济手段。首先介绍了促进碳中和
的主要经济手段——碳市场、碳税、碳汇及绿色电力交易的基础知识;然后,分别介绍了
全球和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最后,根据绿色评价指标,给出了一
种综合性多元化的绿色评价参考标准。本章既包含绿色经济相关理论知识,又提供了具有
可操作性的绿色评价量化参考标准。
第8 章由李云梅、孟宪阳、皮琳琳、薛利晨、赵元元编写。本章选取国内外四个碳中
和工程典型案例,分别是国内首个碳中和小镇——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能源小镇、国内首
个碳中和园区——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首个碳中和奥运会——北京2022 冬奥会赛事工
程和首届碳中和世界杯——卡塔尔赛事工程。四个案例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采用了多种技
术综合应用,多项措施并举实现碳中和目标。
第9 章由崔世钢、李欣颀编写。本章主要介绍碳中和人才需求、培养及就业。在绿色
低碳发展下,国家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绿色能源及相关绿色产业获得
极大的发展机遇,其相关岗位需求大幅增加,产业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变革也带来了人才
需求规格、层次的变化。本章在阐述现阶段碳中和人才需求的转变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
国内外碳中和人才的培养现状;然后,根据我国碳中和相关岗位人才需求制定了碳中和相
关专业(学科)群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分析了碳中和相关领域(涵盖理、工、农、经、
管、法多个学科门类)的职业发展、人才就业及升学情况。
参加编写工作的研究生有:杨梦玉、蔡兴宗、陈子川、李云飞、孙晨、石兰婷、王晓莉、
孙玉豪、苏继平、李梦婕、索美霞、彭岩超、曲新悦、李小林、邢淼洁、陈扶玺、李学慧、
袁锐舰等。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鉴于首次编写《碳中和导论》教材,加之碳中和相关内容具有覆盖面广、战线长、技
术创新迭代快等特点,同时介于编著者知识、能力、视野及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教材的内
容和呈现方式距离社会的期待还有差距。但考虑到“双碳”目标发展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
养迫切需求导论教材,所以我们决定抛砖引玉,尽早补上这一空缺。真诚期望各位专家和
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更新和完善。
教材编写组
2023 年9 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