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第三次观念飞跃:世界冲突的根源与解决之道(“世界”与“自我”无法兼容的时代,我们如何自处?探寻政治与道德分歧的深层根源,一场针对主体性的大革命)

書城自編碼: 391438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琳达·扎格泽博斯基 著,孙天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6187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9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售價:NT$ 447.0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售價:NT$ 302.0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售價:NT$ 661.0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售價:NT$ 325.0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售價:NT$ 330.0
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一部新的十八世纪晚期全球史(方尖碑书系)
《 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一部新的十八世纪晚期全球史(方尖碑书系) 》

售價:NT$ 661.0
中国绘画史(第三卷)
《 中国绘画史(第三卷) 》

售價:NT$ 1669.0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售價:NT$ 28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98
《 狂人时代:人类失败与崛起之旅(停止进化的人类如何在21世纪继续幸存?马斯克看好的宇宙并不乐观。人类简史的底层逻辑,遥望未来的重要参考) 》
+

NT$ 381
《 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葛兆光作序,《抵达》《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作者新作,一场跨越古今的思想对话,一门理解中国传统的必修课) 》
+

NT$ 386
《 研究的方法(照着这本书做一遍,论文选题有了!第一稿也有了!) 》
編輯推薦:
环境保护、胎儿权利、婚姻定义、身份认同、移民问题、言论边界……
“世界”与“自我”无法兼容的时代,我们如何自处?
探寻政治与道德分歧的深层根源,一场针对主体性的伟大革命。
美德认识论先驱、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协会中央分部前主席 全新力作
一次穿越几个世纪的疯狂旅程,丰富、奇妙,令人兴奋。
回顾人类历史上两个伟大的思想,跨越几千年的文化巡礼
公元前第一个千年至文艺复兴,“世界先于思维”的伟大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诞生了数学、科学和形而上学;那时候人们的道德是“与宇宙和谐共生”。
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思维先于世界”的伟大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哲学与经验科学开始对抗,艺术与主体性兴起,人们的道德不再是与宇宙和谐共生,道德的基础变成了自律。
探寻社会政治与人类道德分歧的深层根源,呼唤针对主体性的伟大革命
过去两个伟大思想不断式微,而且相互对抗,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冲突、矛盾和分歧。第一个伟大思想赋予人们“权力”,这意味着人类对其所理解的世界负有一份责任。第二个伟大思想转移了人类尊严的焦点,产生了“权利”的语言。
环境保护、胎儿权利、婚姻定义、身份认同、移民问题、言论边界……当公共
內容簡介:
本书研究了人类历史上两个最伟大的思想观念,即人类的心智可以掌握宇宙还和人类的心智可以掌握自己。作者展示了第一种思想观念如何在公元前1000年释放出席卷全球的文化觉醒,催生了哲学、数学、科学。它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主观性的发现深刻地改变了艺术和科学。第二个伟大的思想观念支配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直到21世纪的到来。而在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届时第三个伟大的思想观念将帮助我们获得对整个现实的认识。
關於作者:
作者|琳达·扎格泽博斯基(Linda Zagzebski)
美国哲学家,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德性伦理学、美德伦理学、道德认知理论、信念和知识的本质等。她的著作Virtues of the Mind被广泛认为是关于美德伦理学和认识论的重要贡献。202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译者|孙天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从事翻译工作近二十年,出版《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等译著数十种,累计近百万字,并曾长期为《环球时报》《华夏地理》《第一财经周刊》等报纸杂志翻译专栏文章,翻译作品体裁丰富,语言流畅,风格多样,近年来深耕科普和哲学领域。
目錄
致谢 001
第一章 两个最伟大的思想:叙事概要 003
第二章 世界先于思维:第一个伟大思想的统治地位 033
第三章 思维先于世界:第二个伟大思想的统治地位 081
第四章 道德的影响:自律和与世界和谐共生 127
第五章 我们可以理解全部实在吗? 171
第六章 未来:第三个伟大思想 219
注释 259
参考文献 291
內容試閱
第一章 两个最伟大的思想:叙事概要
世界的永恒之谜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
在人类历史上,有两个思想为人类文明中数量众多的文化创新创造了基础。这两个思想特别简单,因此我们很容易忽略它们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也很容易忘记它们不是自人类历史之初便天然存在的。其中一个思想是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宇宙,另一个思想是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其自身。接下来,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有关这两个思想的故事,你们在故事中将看到这两个思想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前者占主导地位变化到后者占主导。这两个思想并不冲突,很多社会都已经接受了两者的和谐并存。然而,在西方历史中,这两个思想却表现为两种观点的冲突,也就是我们究竟是先理解世界再理解自身思维,还是先理解自身思维再理解世界。这个冲突给我们造成了知识上的困惑和文化上的分歧。回顾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展望未来。在本书结尾,我将分享自己的一点思考,会涉及出现第三个伟大思想的前景如何以及“如何将这个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这一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伟大思想可能看起来显而易见,因为在我们广泛的文化实践中,诸多领域如宗教、哲学、自然科学、数学等都以这个思想为前提。这些实践都试图发现某些深藏于表象之下而又广泛通用的东西,比如宇宙的数学法则、物理结构、宇宙的起源与未来,或许还有我们的终极命运。这些实践要求人们在思考宇宙时把它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由许多毫无关联的现象组成的杂乱集合。不过,我们并不是迫于无奈才接受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思想,人类数千年来的发展也未曾依赖这个思想。我们现在有迹可循的一切人类社会自诞生之初便都有使用和操控工具的能力。不过,要取得诸如开采金属矿、将开采的金属锻造成工具、发明建造技巧、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等成就,并不需要“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更不需要“人类思维可以理解世界”的思想。人类的一切发明很有可能都源自“自然界中有规律”的信念。但是如果只是想学会控制火,或是制作一口锅,又或是种植某种作物,并不需要相信人类思维可以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装饰艺术和讲故事的能力。事实上,人们可以在不考虑自己可以理解宇宙的情况下讲述有关神明的故事。因此,第一个伟大思想并不是古代神话的必要前提,宗教也并不是必须要包含“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2
然而,随着人类思想演化进程中的一次巨大飞跃,人们开始认为我们可以把世界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透过经验中的大量现象去看这个世界,把这个世界看作一个整体。作家们有时会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便是为什么哲学、数学、科学和大多数宗教几乎都兴起于同一时期,即公元前第一个千纪。3我认为这都与第一个伟大思想的兴起密不可分。
第一个伟大思想可能看起来不切实际,然而,当我说第一个伟大思想是一个思想时,并不是说它一定是一种信念,尽管对很多人来说它很可能确实如此。事实上,人们可以在还未认为某种思想正确之时就心存这种思想,哪怕他们从未认为这种思想是正确的,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第一个思想是一种关乎可能性的思想,也就是人类思维可能有能力去实现的结果。对某些人来说,这个思想作为一种志向或者说希望而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信念。对其他人来说,这个思想就是一种信念,甚至是一个承诺。在本书中,我会经常以这个思想是正确的为前提来进行讨论,因为我相信它是正确的,不过其实我在本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几乎都不取决于这个思想正确与否。这个思想的力量并不在于它是否正确。
我在将第一个伟大思想表述为“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宇宙”时,其实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便是当人类思维在(或者是认为其在)理解这个世界时,人类思维是否意识到其自身正在做出理解的行为。有些哲学家认为不管何时,只要人类思维对任意事物有所意识,它其实是意识到了意识行为本身,因此在对人类思维之外的任意事物产生意识之时,总会同时产生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其自身之外事物的意识。这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就算只是非常模糊,人类思维也总是能意识到其自身。在后面的讨论中,我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不过重点是“人类思维可以理解世界”的思想与“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其自身”的思想有所不同。这两个思想都由相同的人类思维发展出来,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它们代表着在思考人类思维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时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在将人类概念化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
在西方历史上,哲学的起源几乎总会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三位哲学家。他们居住在古希腊城市米利都(今土耳其境内),很有可能是最早产生“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思想的人。人类有记录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他主张水是万物的本原。然而,很遗憾,我在过去几十年间并没能体会到这一主张的重要意义。就我的经验而言,学生们大都认为泰勒斯很愚蠢,但他的主张“整个世界由某些基础物质组成”确实是一流的天才思想。泰勒斯和他的后继者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均认为所有现实都可归为一体,从那时起这个思想就一直指引着人类思想与物质世界的前进与发展。阿那克西曼德主张一切事物的起源与原理都是无固定性质的事物,也就是“无限定”或“无定”(阿派朗,apeiron),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在于这个主张的内容,更在于阿那克西曼德试图通过论证来证明这个主张。阿那克西曼德为实在绘制图谱的渴求延伸到了为星体绘制星图和为地球绘制地图,这让他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之一。在绘制星图和地图并对宇宙的起源进行推理思考时,阿那克西曼德一定已经有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第一个伟大思想。阿那克西曼德相信世间存在的一切都以某种结构联系在一起,鉴于人类可以对结构绘制图谱,那么人类思维就可以理解这一切,并就此进行交流。
两位截然不同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也拥有同样的思想。巴门尼德生活在大约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殖民地爱利亚(今意大利南部)。历史学家常常会强调巴门尼德是纯一元论者。他认为这世间只有一个唯一永恒不变的事物,这是第一个伟大思想的一种极端形式。巴门尼德经常被拿来跟与他生活在同时期、来自古希腊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作对比。赫拉克利特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动中。4无论如何,赫拉克利特给出了对第一个伟大思想最有力而生动的阐述:“不要听从于我,而要听从于逻各斯,接受一切事物都归为一体是明智的做法。”5
毕达哥拉斯学派拓展了第一个伟大思想,使其几乎融合了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们认为宇宙的结构是数字的,因此便可以将有关数的研究(数学)与其他研究联系起来,包括从时间维度对数的研究(和声学),从空间与时间维度对数的宏观研究(天文学),对存在于人类灵魂中的和谐的研究(伦理学)以及对存在于国家中的和谐的研究(政治思想)。支配宇宙的规律是有关和谐的规律。这个观点创造了一个一元意象,将物质宇宙与非物质宇宙融为一体,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无可超越的成就。6数字是宇宙深层次特性的观点传遍了整个西方文化,这个观点在本书中也会反复出现。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其他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影响下,古希腊人形成了“整个宇宙具有基于理性的结构”的观点,一直流传至今。这个观点几乎得到了公认,并悄然融入了人们的思维。理性是人类思维和宇宙本身固有的一个属性。由于宇宙的结构基于理性,理性的思维就可以理解它。这不仅仅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也体现在古希腊政治、雕塑与建筑以及科学中。我们仍然认为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各个领域都互相联通,因为我们如古人一样相信宇宙是可以为我们所理解的。之所以可以理解,原因在于,从某个意义上说,宇宙是一个整体,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从来没有舍弃过这个观点,证据就是我们一直都在使用“宇宙”一词。
我想强调第一个伟大思想并不仅仅是“宇宙具有统一的理性结构”的观点,而且是着眼于“人类思维认为自己可以理解这样一个宇宙”的思想。在人类察觉到自己能够理解宇宙这一整体后,人类意识发生了彻底改变。第一个伟大思想的范围非常广阔,因此只有强大的思维才能拥有这个思想。人们对自己具有如此强大思维的意识一定是在变得越来越强烈,使毕达哥拉斯学派产生了“灵魂可以不断升华,最终与神灵融为一体”的思想,这也是在世界主流宗教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思想。我们在印度教《奥义书》、佛教、新柏拉图主义以及后来诸如阿奎那和斯宾诺莎等西方伟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中都看到了这个思想。第一个伟大思想让人类得到了一种与宇宙和谐相处的感觉,这种感觉又塑造了人类的道德观,也就是认为道德是顺应世界而生、顺应世界而感。这种道德观在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都一直存在。
第一个伟大思想与道德之间还存在另外一种联系。对人类在整个宇宙中位置的认知让人类不仅产生了对来世或者说对个体思维与至上力量融为一体的渴望,还体会到了一种对上帝或至上力量的责任感。当人类成员开始认为自己很重要时,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很严肃。道德规则不仅仅是把暴力行为控制在最低限度内的规则,也是某些存在需要的规则—这些存在因为理解了宇宙而应对宇宙负责。
因此,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不仅创立了形而上学、自然科学、数学、音乐理论、道德和一种并未出现在古希腊宗教中的宗教观,还成功将它们联系了起来。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第一个伟大思想随着某种世界性宗教的兴起而出现,包括印度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道教、犹太教,但在古希腊,最先表达第一个伟大思想的,并不是宗教,而是哲学,这让古希腊人成了在第一个伟大思想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第一个伟大思想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意识,让皈依某种宗教的经验成为可能。7人类可以认为自己是高尚的存在,这种感知将人类意识提升到了一个(就我们所知)还没有其他生物能及的高度。不过有些时候,第一个伟大思想没有如此强大的改造能力,我们后续将会有所探讨。
一神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之一。犹太人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公开秉持一神论,一个世纪以后,毕达哥拉斯学派才在意大利南部繁荣发展起来。希伯来经书中的一神论将第一个伟大思想提升到了个人思想的层面。这个思想之所以能变成一个由个体所秉持的思想,部分原因在于它包含了“整个自然宇宙都来自个体选择”的思想,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也包含了“每个人类个体都可以与造物主建立私密关系”的思想。对犹太教一神论最重要的表述出现在《申命记》中:“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8这是对犹太人身份的明确主张,并且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表达的既是关于上帝的一个形而上学的论断,也是关于犹太人与上帝间关系的一个论断。这是第一个伟大思想的一种形式,人格是其核心。
“个体对所信奉神明的选择创造了物理宇宙”的思想具有某些重要影响。这个思想意味着尽管宇宙可以为人们所理解,但并非应需而生,因此无法仅靠理性反思来理解。宇宙的特点具有偶然性,因此需要人们去发现。对于宇宙偶然性的信念是现代科学形而上学的前提假设之一,有人认为古犹太人为科学最终兴起创造了条件,因为在所有古代人类族群中,只有古犹太人认为宇宙是偶然的而非必然的,是线性的而非循环的。9
一神论同样与“存在适用于全体人类成员的道德法则”的思想相关联。甚至早在犹太人明确成为一神论者之前,他们就已经与上帝立了约,上帝要求犹太人遵守他提出的道德规范,不过,从某个时间点起,犹太人就开始认为这些道德规范中的某些部分是普遍通用的了。这种思想早在公元前8世纪初期便已经有迹可循。那是在《阿摩司书》的开篇部分,一神论与一种并未和某个特定文化捆绑在一起的道德规则关联在了一起。阿摩司宣称,将因自身邪恶行为而面临上帝审判的不仅是以色列人,还有邻近王国的居民。以色列人的邻居不能以他们的行为得到了本地神明支持为借口。这对“存在可以超越不同社会间边界的道德规范”的思想逐渐成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思想背后的逻辑最终使人们形成了存在普遍统一的道德规范的观点。
对第一个伟大思想更为有趣的一个延伸出现在一个世纪以后的《耶利米书》中。在这本经书中,上帝邀请人们从他的视角去看看自己那些不忠诚的行为。在其中一章,上帝说:“我怎能赦免你呢?你的儿女离弃我,又指着那不是神的起誓。我使他们饱足,他们就行奸淫,成群地聚集在娼妓家里。”10想象一下,如果一群智慧生命发现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造物主,他们与这个造物主已经建立了关系,现在他们受到造物主邀请来从他的视角看自己,这群智慧生命会作何感受!犹太人意识到了自己秉持着这种观点,这种意识也一定彻底改变了犹太人,11就像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为认为自己的思维能够理解宇宙的数学结构而被彻底改变了一样。我认为诸如前面所引用的《耶利米书》中的片段非常有趣,不过原因并不在于上帝对犹太人说了什么,而在于犹太人认为他们可以走进那个洞察世间一切的造物主的思维。
我们在许多古人身上,尤其是斯多葛主义者身上,都看到了自然法则思想的萌芽。数百年后,阿奎那将这个萌芽发展成了“存在一种唯一的上帝永恒的法则,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这种法则既体现在普遍统一的道德规范上,也体现在普遍统一的物理法则上”的思想。普遍统一的道德规范是现代普遍人权思想的一个条件,普遍统一的物理法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条件。12因此,在西方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从早期物理学、形而上学和数学到伦理学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自然科学与国际法,这一切变迁都根植于第一个伟大思想。
然而,第一个伟大思想在西方社会的表现形式却逐渐式微。在占据统治地位2000多年后,第一个伟大思想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第二个伟大思想取而代之。两个伟大思想交锋的关键阶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主要阵地是艺术和文学领域,以及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领域。13在这里,我的讲述将转向另一个方向。
第二个伟大思想,也就是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其自身的思想,很有可能与第一个伟大思想兴起于同一时期。当然,在那之前,人们早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但我所说的是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其自身的思想的兴起。在上千年间,相较于第一个伟大思想,第二个伟大思想始终处于次要地位。这并不是说人们没有思考自己的思维。事实上,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有高度发达的祈祷或冥想的做法,这些做法关注的焦点都是思维,但目的通常是想要理解其他事物,比如上帝或婆罗门,道或唯一的真理。没有人认为个体思维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对自身思维的认知脱胎于他们对思维在全部实在中所处地位的认知。人类思维是这个宇宙的组成部分之一,认为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宇宙的第一个伟大思想就包含了认为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其自身的第二个伟大思想。在西方社会,这意味着存在一个清晰的认知顺序。人类主要通过认识宇宙来认识自己。我们首先理解宇宙,并且因为可以理解宇宙而可以理解自身。一个人的思维对他本人来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也不是其认知的主要对象。德尔斐箴言“认识你自己”经常为人们所引用,但其落脚点并不在于让人们对自身思维进行内省,箴言本身也当然不是对个体思维重要性的表达。苏格拉底一定从来没有想过要用第二个伟大思想来替代第一个伟大思想。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必须认识自己的本性,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将苏格拉底的方法运用于这个世界,而不是通过检视我们内在的意识状态。
当第一个伟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时,意识的独特性不值得关注,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当然也不是问题,尽管圣奥古斯丁对于内在性的精彩认知可能是例外之一。14人们极有可能注意到了理解某个人的思维与理解广义上的思维之间存在不同之处,但很少有人甚至没有人注意到相较于思维对宇宙的理解,哪怕是对包含了思维本身的那部分宇宙的理解,思维对自身的理解从性质上说根本不属于同一类型。人类思维在理解其自身时,会抓住某些独特的东西,但我没有看到任何迹象表明“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认为个体意识的独特性比人类身体上的独特性更为重要”。对我来说,对一个人的爱似乎总是因他具有独特之处,因此个体的独特性一定为人们所体验了,但是爱并不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15无论如何,思维具有个体性的思想丝毫没有改变哲学家对人类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看法,也没有改变宗教和道德实践。在基督教中,道成肉身的教义将人类与神直接联系在了一起,人类个性因而变得更加有趣了,我们也在福音书经文中看到耶稣说上帝甚至知道你有多少根头发,在寓言中看到上帝被比作一位会撇下整个羊群只为寻找丢失的那一只羊的牧羊人,进而看到了人类个体的重要性。然而,福音书中对耶稣思维的描述远不够细致入微,也没有聚焦于耶稣作为基督教中最为重要之人的独特个性,而是更多地关注耶稣围绕某些真理展开的教导,这些真理揭示了人类该对自身有哪些了解。在早期基督教中,可以找到主体性思想的根源,但基督教从未想要让第二个伟大思想超越第一个伟大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普遍认为现代早期非常重要,我不喜欢老调重弹,但我相信人类思想史上位列第二的戏剧性事件确实发生在17世纪左右的欧洲。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其自身的思想开始具有某些重要意义,因而从人类思维可以理解宇宙的思想中分离了出来。大约自笛卡尔起,第二个伟大思想开始逐渐取代第一个伟大思想了。
关于这个历史性的变革,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如果不是第一个伟大思想式微,第二个伟大思想就不可能变得如此重要。对自然、人类命运和道德的探究原本统一在一起,此时开始分道扬镳。如果第一个伟大思想能让笛卡尔感到满足,那他就不会把第二个伟大思想作为一整套哲学方法的起点。这一点笛卡尔本人曾明确表达过。16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第一个伟大思想实际已经为每一个人所接受,但基督教牢牢把控着对它的表达,此时的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这种统一的权威。道德在此之前一直与宗教权威紧密关联,道德的概念就是服从权威,即服从上帝的声音在人类制度中的表达。因此,对宗教权威的动摇就意味着逐渐削弱这种道德概念,为在人类个体中建立道德的新基础铺平道路。长期以来一直是中世纪世界观组成部分的亚里士多德自然科学被发现存在缺陷,新的实验科学取而代之。中世纪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曾经代表着第一个伟大思想的一个常规表达方式,此时在宗教战争和黑死病的冲击下逐渐瓦解。当然,如果只是第一个伟大思想的某个表现形式变得混乱无序,那并没有理由放弃这个思想本身,而且第一个伟大思想在东方思想中仍然运转良好。但在西方,哲学与诸多历史性事件对这个思想产生了毁灭性影响。最终,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由自然科学创造的世界概念成了第一个伟大思想仅存的一个表现形式。
在笛卡尔之前,随着多个领域的进步,第二个伟大思想已经开始崛起。阿拉伯人在透视几何学领域的发现在15世纪传入了佛罗伦萨,从一个有意选择的视角描绘视觉作品因而变得可能。透视的发现不仅造就了文艺复兴时期辉煌的艺术和建筑,还带来了光学、航海、天文学领域的创新,因此,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越了在一个平面描绘一个存在于三维空间的物体时所发挥的作用。描绘不同视角的能力并不只是让绘画变得更加逼真了,而是让人们更清晰意识到存在不同的视角以及拥有这些视角的个体思维。在绘画领域发生变革的同时,文学领域的变革也伴随着一种新文学形式的出现而发生。在这种新文学形式中,人物的视角成为叙事的焦点。在笛卡尔出版《第一哲学沉思集》36年前,塞万提斯出版了《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分,通常认为这是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虚构作品之一。《堂吉诃德》的革命性在于对人物(characters)的发明,书中人物不再是类型化的,而是像现实中的人一样,有自己的世界和独特的视角。17我们对第二个伟大思想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常常会忽视它的优势地位究竟从何而来,事实上,它的崛起要以发生在许多不同层面的革命为前提。
我认为重点是要看到两个伟大思想本身并不冲突,但在第二个伟大思想取代第一个伟大思想时,它们被解读成了互相冲突的思想。第二个伟大思想崛起过程中的令人瞩目之处在于这一观点的转变,即从人类思维通过理解宇宙来理解其自身转变到了人类思维通过理解其自身来理解宇宙。人们开始认识到一个人的意识是一扇大门,有关这个宇宙的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它。我知道很多哲学家认为这个思想是显而易见的真理,并不需要论证,然而,事实上它一点也不显而易见。一个思想一旦变得人尽皆知就看起来无足轻重了,因此那些曾经拒绝接受这个思想的学者在几千年间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容易被遗忘、被误读。
在第一个伟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之时,哲学家们认为思维是一扇面向世界开启的窗。在这一时期,知觉理论的典型形式都是直接实在论,也就是你所感知的就是这个世界中的存在。当第二个伟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之时,哲学家们认为我们需要用自身思维的内容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思维具有边界,因此思维内容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知觉理论的形式要么是间接实在论,也就是你所感知的是对世界中存在的复制;要么是观念论,也就是你所感知的是一个观念,这世界是一个由观念组成的世界。不管是哪种形式,对思维的理解都居于首要地位。思维首先接受感知,接下来需要确定什么样的世界可以造成这些感知。
与此类似,当第一个伟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之时,语义学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外在论,也就是一个词的含义有一部分处于人类思维之外。相比之下,当第二个伟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之时,语义学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在论,也就是语言的含义是思维中的一个事物,与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事物相对应。当哲学家把个体思维与世界其他部分分离开来时,语言如何把每个个体思维与世界相连,以及一门语言对其所有使用者来说是否都相同的问题,就变得极为关键了。18
哲学中还有其他重要转变。形而上学,也就是对作为存在的存在进行的研究,不再是哲学的起点。认识论,也就是关于知识的理论,占据了这个位置。关于人类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过去聚焦于人(person),也就是一个由其在世界中所处位置来定义的存在,此时转向了聚焦于自我(self),也就是个体主体意识的拥有者。这个变化带来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转变,包括道德的观念从与宇宙和谐共生转变为以自律或自我治理为基础,以及自我成为权威的终极拥有者。
第二个伟大思想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对人类理解宇宙能力的怀疑论,其程度远远大于让第一个伟大思想变得基础的那种态度。19如果你需要以自身思维内容为起点,努力搞明白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合到一起,好让你能够推断出在自身思维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那么这第一步可能就无法迈出去了。20即使你战胜了怀疑论的威胁,也会发现要用任何类似于过去宏大的宗教或形而上学体系这样全面的东西来构建对世界的看法,都是极端困难的。因此,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神学和一切以建立一个宏大世界观为目标的尝试来说,第二个伟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带来的都是压抑的效果。21
第二个伟大思想并没有把第一个伟大思想的一切表现形式都摧毁。第二个伟大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形式之一是18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这种经验主义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那种经验主义,不是让你观察周围世界,然后进行研究探索,而是当你必须根据自身知觉状态来构建世界中的物质时唯一可能的经验主义。这使经验科学拥有了基础地位,也使人们有可能把思维状态的宇宙看作一个完整的宇宙,因此毫不奇怪,第二个伟大思想的崛起造就了乔治·贝克莱的经验观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存在于思维中;并以不同的路径造就了黑格尔的观念论,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意识的历史。实在论与观念论的冲突在第二个伟大思想崛起后变得重要起来,因为在那之前,不存在可以与实在论进行对比的观念论。
接下来,我们看到随着第二个伟大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现代科学逐渐崛起,在改善人类生活和推动人类对物理世界认识的进步方面取得了激动人心的成功。这也是第二个伟大思想得以占据统治地位的部分原因。很多人认为,对科学的信任与对基督教世界观的不信任共同造就了“科学有能力为我们提供一个包罗一切之理论”的思想。这使第一个伟大思想弱化成了经验科学的产物。然而,科学并没有像第一个伟大思想那样彻底改变人们的意识。我在前面提到过,第一个伟大思想让人类产生了一种自己在宇宙中很重要的感觉。当这种感觉弱化,曾经赋予人们以意义的信仰就都消失了,留下来的只有科技进步的思想。到了20世纪,马克斯·韦伯曾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声称科学展示了一个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实在,剥夺了上帝在其中的位置,不仅破坏了神学,更动摇了宗教,因而遭到了“除魅”。22时至今日,已有大量著作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不存在冲突,并进行了论证,但某些科学必胜主义者,比如丹尼尔·丹尼特,则欣然接受了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包罗万物之理论”的观点占据统治地位而带来的世界的除魅。23因此,通过把第一个伟大思想弱化归结为自然科学而导致的除魅可以被看作一件好事,但似乎也让现代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把他们和宇宙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托马斯·内格尔在一篇经常被引用的论文中表达的反对意见。24内格尔提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他所说的“宗教气质”,我同意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这样一种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自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观点,但是,在践行第一个伟大思想时,有些结果在激发这种观点方面令人满意,有些却不然,这其中的差异值得注意。25
第二个伟大思想的崛起也有许多令人乐于接受的结果。思维在反思自身时,会意识到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中指挥着自己,因此第二个伟大思想的崛起带来了“对任何个体来说,自我治理才是权威的根本拥有者”的思想,在此之前,人类思维总是在自身之外寻找权威。接受自我治理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产生的对专制暴政最强有力的抵抗,而强调人作为个体而非社会群体中一员所具有的价值,则对承认个体人权这一现代社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至关重要。26
第二个伟大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结果,那便是我们现在重视每个人主体性的独特之处,这对我们对待个体差异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喜欢那些与他人不同的人,欣赏人类个体的差异,赞美个体观点之间的差异,并努力尝试理解这些差异。还有一些人因某些差异而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很好地实现各种人类常规机能,我们也承认了他们的价值。如果不是因为第二个伟大思想的力量,我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一点。
第一个伟大思想从未消失,在我们思考人类时,两个伟大思想同时存在。人类个体是一个人,也是一个自我,人与自我之间存在一个重要区别。一个人作为整体存在于这个世界,自我则是从其自身思维之内的视角看到的存在。一个人有尊严因为人拥有理性(rationality),这被认为是人类独特的属性,也是我们在整个前现代时代价值观念的基础。相比之下,自我的尊严则来自其独特主体性的价值,让自我治理意义上的自律成了一个政治和道德理想。27康德试图让两个伟大思想同等重要,在这点上我认为他应获得赞誉。在康德的著作中,两个伟大思想彼此对抗,这种对抗尤其发生在康德试图让自律同时成为个体自我指引的价值观与理性的普世价值观之时。然而,在我看来,在康德的著作中,第二个伟大思想似乎最终取得了胜利。就像他想尽可能地保留第一个伟大思想那样,康德认为他已经发现,当我们认为自己理解了宇宙时,我们所理解的并不是宇宙本身,而是一个作为可能的经验对象的宇宙。对很多哲学家来说,这是最终埋葬了第一个伟大思想的那一抔土。主体性的发现在两个伟大思想的历史上都造成了一个严重问题。首先,这意味着当前现代时期的人们认为自己成功理解了宇宙这一整体时,他们其实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并没有成功地理解这个宇宙。他们对全体实在的认知缺少了主体性,如果主体性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认知就缺少了某些真实的存在。它所缺少的甚至有可能正是实在最重要的部分。然而,自现代开启至今的几百年间,人类一直未能把主体性融入整个宇宙的概念中去。伴随着对主体性的发现,出现了主客观世界之间的二分法,也就是由你独特意识经验构成的主观世界与不存在意识经验的客观世界之间的二分法。事实证明,要把这两个世界组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个艰巨的任务。在很多领域,包括在大多数专业哲学领域,以对客观世界的科学描述为基础的整体概念一直非常热门,然而迄今为止,这种概念一直没有成功。不管是第一个伟大思想占主导的时代还是第二个伟大思想所统治的时代,都没能形成一个针对全部实在的概念。
在20世纪,第二个伟大思想开始出现分裂。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随后思维能够理解的自身部分极其有限的观点逐渐兴起,由此出现了对第二个伟大思想的批判声音。20世纪晚些时候,自我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并由外部世界所塑造的观点兴起,福柯认为思维理解其自身的过程像思维理解世界的过程一样复杂和问题重重。28这种局面造成的结果是两个伟大思想都变成了怀疑论的对象,但也都继续存在。在21世纪过去20年后,我们仍然在努力寻找一种方式来思考世界这个整体以及每个个体思维在其中的位置。
重点是,要看到两个伟大思想并不冲突,因此应该有可能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然而,历史上它们各自占主导地位时的表达形式之间曾存在冲突。我们先理解世界再理解自身思维的前现代思想与我们先理解自身思维再理解世界的现代思想相冲突。这同时给我们留下了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很多文化冲突都可以追溯到我们把自己看作人还是看作自我,我们也因此继承了与世界和谐共生和自我的自律这两个明显冲突的价值观。我们将在第四章中讨论这个问题。在第五章,我们将讨论一个理论问题,也就是尝试通过将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认知组合在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当我们把两个伟大思想放在一起思考时,就会注意到少了些什么。还有一个思想也应该很重要,但还没有跻身最伟大的思想之列,那就是人类个体思维可以理解其他个体思维的思想。理解世界是一回事,理解一个人的自身思维是另一回事,而理解其他人的思维又和前两者都不同。前两个伟大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伟大思想,在于它们都带来了文化创新,有时甚至是动乱,它们也都在艺术、科学、文学、哲学等不只一个文化形式中得到了详细表达,并收获了持久的影响力。这些变化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的话题。第三个思想至关重要,或者至少应该至关重要,但它还没有像第一个和第二个伟大思想那样引发影响深远的文化效应。我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有关主体性的新科学,这种新科学与研究物理世界的经验科学完全不同,也区别于一切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我将在第六章对这一需求进行探讨。
人类个体的思维有无限的包容力,这正是第一个伟大思想的天才之处。不过,人类个体的思维也被其他一切事物排除在外。我们通过第二个伟大思想认识到了这一点。每一个个体意识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拒绝融入其他一切个体对这个世界的任何完整描述。如果不能合理解释这一点,我们就无法拥有一个关于实在的完整观点。我们甚至将无法理解自己的思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