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历史应该这样学系列(全4册)

書城自編碼: 390547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童書中國兒童文學
作者: 赵利剑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69414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06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售價:NT$ 386.0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售價:NT$ 1622.0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售價:NT$ 386.0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售價:NT$ 549.0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NT$ 381.0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售價:NT$ 391.0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售價:NT$ 885.0
桥头楼上
《 桥头楼上 》

售價:NT$ 29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892
《 趣讲唐诗宋词系列(全4册) 》
+

NT$ 928
《 名师讲课本名家(全4册)鲁迅难读懂?老舍难读透?一套专为孩子打造的阅读辅导书,让孩子读懂、读透鲁迅和老舍! 》
+

NT$ 6960
《 名家给孩子讲四大名著(全25册)共四辑 》
+

NT$ 1392
《 王弘治给孩子讲西游记 (全5册)(赠课版) 》
+

NT$ 442
《 少年读古文观止(全2册) 》
+

NT$ 672
《 有故事的词语(全3册)随书附赠名师词语练习题一册。在故事中轻松学词语,在阅读中快乐学语文,练好语文基本功! 》
編輯推薦:
1. 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赵利剑专为8~16岁青少年打造的中国历史读物。赵利剑老师有30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所带班级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历史高考总平均成绩第一名,他曾培养出多位北京市文科状元。每逢他的公开课,都是人员“爆满”,一座难求。
2. 本书以历史教材为纲,精讲了从传说时代到清的中国古代史,以及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内容,全套书108章、近1000页,涵盖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核心考点。
3. 作者的文字生动精彩,对历史的解读深入浅出,让读者瞬间“开窍”,告别死记硬背学历史,提分效果立竿见影。
4. 为读者提供学习历史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帮助读者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学科能力。
5. 版面和内容版块设计符合读者学习需求,引导读者高效阅读。书中有很多提问式的篇章标题,它们可以引导读者用科学的论证、研究方法去探求历史真相,从而培养读者的探索能力。
內容簡介:
这套书是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赵利剑专为青少年撰写的历史读物,适合8~16岁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学生阅读。
作者以历史教材为纲,沿着中国早期传说时代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时间线,将丰厚的史料、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读者告别死记硬背,在日常学习中有效积累历史知识,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学科能力。
全套书共分《从传说时代到秦代》《从两汉到五代》《从宋元到明清》《中国近代史》4册,包含上古传说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这个部分共108章。在每个篇章开篇都有本章的重点提示,章末有思维导图将本章知识点总结梳理,让读者吃透历史考点、难点,有效提高读者的历史学科素养及成绩。
關於作者:
赵利剑 著
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所带班级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历史高考总平均成绩第一名,培养出多位北京市文科状元,多次获得全国、市级、区级公开课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育教学校外指导老师;著有个人教学专著《历史:一堂人文课》,参与编写了《新世纪中学生百科全书》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历史选修III—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书。
目錄
《历史应该这样学·从传说时代到秦代》
第一章 神话和传说是历史吗 01—10
第二章 夏朝真的存在吗 11—18
第三章 在甲骨上写字的王朝 19—26
第四章 小部落为何能灭掉大王朝 27—36
第五章 王位继承为何立长不立贤 37—46
第六章 “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47—54
第七章 春秋为何“礼崩乐坏” 55—62
第八章 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首霸 63—72
第九章 流亡19年的春秋霸主晋文公 73—82
第十章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83—92
第十一章 勾践卧薪尝胆终破吴 93—100
第十二章 战斗升级的战国时代 101—108
第十三章 商鞅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109—118
第十四章 秦国真的坑杀了40多万降卒吗 119—128
第十五章 孔子为何在中国地位如此之高 129—138
第十六章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139—146
第十七章 老子:“无”和“有”,哪个更有用 147—154
第十八章 李斯为何要加害韩非 155—162
第十九章 秦国为何能统一六国 163—172
第二十章 第一代皇帝如何管理国家 173—180
第二十一章 秦朝的货币是什么样的 181—188
第二十二章 什么导致秦“二世而亡” 189—196
第二十三章 秦末农民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97—203
《历史应该这样学·从两汉到五代》
第一章 刘邦打败项羽,赢在哪里 01—08
第二章 道家思想为何成为汉初的主流统治思想 09—16
第三章 西汉“推恩令”有什么效果 17—24
第四章 西汉与匈奴的和战 25—32
第五章 张骞的西域之旅 33—40
第六章 儒家思想为何长期占据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地位 41—48
第七章 汉武帝晚年为什么要做“自我批评” 49—56
第八章 王莽改制为何会失败 57—64
第九章 东汉宦官与外戚的角力 65—72
第十章 是什么导致了“党锢之祸” 73—80
第十一章 合久必分的汉末战乱 81—88
第十二章 曹操为何能战胜袁绍 89—96
第十三章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97—104
第十四章 成就“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105—112
第十五章 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113—120
第十六章 “竹林七贤”是一群怎样的“怪人” 121—128
第十七章 西晋的统治为何如此短暂 129—136
第十八章 动荡中的“五族内迁” 137—142
第十九章 什么是“王与马,共天下” 143—150
第二十章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从何而来 151—158
第二十一章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是功是过 159—166
第二十二章 北朝历史——“东西魏,北齐周” 167—174
第二十三章 南朝历史——“宋齐继,梁陈承” 175—182
第二十四章 “士族”是一群怎样的人 183—190
第二十五章 佛教为何在南北朝时期盛行 191—198
第二十六章 被低估的隋朝 199—206
第二十七章 兴修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原因吗 207—214
第二十八章 隋炀帝是如何葬送隋朝的大好河山的 215—222
第二十九章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223—230
第三十章 贞观之治——“亘古未有”的盛世 231—238
第三十一章 一代女皇武则天 239—246
第三十二章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与破坏者 247—254
第三十三章 唐太宗为什么被称作“天可汗” 255—262
第三十四章 唐朝的国际交往最远到了哪里 263—270
第三十五章 “诗唐”——人人都是文学青年 271—278
第三十六章 让人又恨又爱的科举制 279—286
第三十七章 唐朝怎样从“天上”掉到“地下” 287—294
第三十八章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295—302
第三十九章 五代与十国——又一个乱世 303—309
《历史应该这样学·从宋元到明清》
第一章 宋太祖为何“重文轻武” 01—08
第二章 北宋为何总打败仗 09—16
第三章 王安石变法动了谁的“奶酪” 17—26
第四章 “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 27—36
第五章 岳飞为何被冤杀 37—44
第六章 蒙古军西征最远到哪里 45—52
第七章 厓山之战——南宋的绝唱 53—62
第八章 元朝为什么被称作“另类的王朝” 63—72
第九章 宋词和元曲——文学史上的又一巅峰 73—80
第十章 四大发明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1—88
第十一章 什么是“天理”和“人欲” 89—98
第十二章 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度 99—106
第十三章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107—116
第十四章 戚继光打击的倭寇是一群什么人 117—124
第十五章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为何“不着调” 125—134
第十六章 “知行合一”的境界有多高 135—142
第十七章 李自成起义——明朝从此灭亡 143—152
第十八章 清朝是如何入主中原的 153—160
第十九章 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61—170
第二十章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71—180
第二十一章 是谁把中国画在了世界地图的中央 181—190
第二十二章 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是什么机构 191—198
第二十三章 清朝的文字狱有多可怕 199—206
第二十四章 清朝的君主为何要把国门关起来 207—214
《历史应该这样学·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 鸦片战争:百年屈辱的开端 01—10
第二章 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11—18
第三章 英法联军为何火烧圆明园 19—26
第四章 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失败 27—36
第五章 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7—46
第六章 北洋水师为何全军覆没 47—54
第七章 戊戌变法为何只持续了103天 55—64
第八章 中国人为何要“反洋教” 65—72
第九章 你知道清政府曾同时对十一国宣战吗 73—80
第十章 孙中山为何被称作“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81—90
第十一章 一场埋葬2000多年帝制的革命 91—100
第十二章 “洪宪”帝制为何只存在了83天 101—108
第十三章 谁是“德先生”与“赛先生” 109—116
第十四章 五四运动 117—124
第十五章 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 125—132
第十六章 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 133—140
第十七章 什么叫“工农武装割据” 141—150
第十八章 红军为何要实行战略转移 151—158
第十九章 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159—168
第二十章 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浴血奋战 169—178
第二十一章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苦撑待变” 179—188
第二十二章 解放战争:“天翻地覆慨而慷” 189—197
內容試閱
第一章
神话和传说是历史吗

既然神话是充满神奇幻想的故事,那它对我们探索历史还有意义吗?它和传说有什么不同?
在这一章中,我们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一些比较重要的传说、分析这些传说中包含的重要历史信息,能够清晰地看到:先民最初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部落,部落之间通过战争或其他方式不断融合、扩大,成为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再进一步发展,就开始逐步具备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这一时期的部落联盟就是早期国家的雏形。


敲 黑 板
传说的意义和价值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过程早期权力继承——禅(shàn)让制


神话与传说有什么不同呢?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的口头作品,如果要给它定性,可以说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充满神奇幻想的故事。
例如,当古人看到日食时,由于不具备包括现代天文学知识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他们往往会用一些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来解释这个现象,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悉的“天狗食日”这种充满想象的对日食现象的解释。同样,“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属于神话,它们的虚构性一目了然。
很明显,这些不能被当作历史。但传说与此不同,传说包含了很多事实成分。我们可以试着给传说下一个定义:它是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世代间口头流传的历史,带有一定的真实性。古代先民进入部落、部落联盟时期后,许多史实以传说形式被保留在文献中。
下面介绍 3 个比较著名并且对中国文化也有较大影响的传说,来看看在那个时代,有哪些重要历史信息被留存了下来。
黄帝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的部落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地区活动。
炎帝是传说中尝百草的神农氏。传说上古时代没有医药,人们饱受疾病困扰,于是神农氏尝遍百草滋味,体察百草药性,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把药性都记下来,用来给人们治病,这就是最早的医疗事业。
此外,炎帝还是上古时期姜姓部族的首领。黄帝部落兴起时,和炎帝部落之间产生了冲突。这两个部落在阪(bǎn)泉之野发生了战争,结果炎帝的部落战败。后来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合而为一。
蚩(chī)尤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传说蚩尤有 81 个兄弟(可能指 81 个氏族部落),全都骁勇善战。蚩尤和炎黄帝在涿鹿之野大战,在战争中,蚩尤把风雨之神请来帮忙,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后来黄帝请来九天玄女,方才战胜蚩尤。
打败蚩尤部落后,炎黄部落就逐渐结合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部落联盟,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息繁衍。据说这个时代还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发明创造,比如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推算历法、算术等。
黄帝、炎帝和蚩尤的传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第一,中国人曾经自称“炎黄子孙”,这个称谓与黄帝和炎帝的传说有关,所指就是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融合后繁衍的后代。
第二,我们可以通过传说中的一些信息,试着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传说黄帝是第一个挖掘水井的人。水井是不是黄帝本人发明的还有待商榷(què),重点在于那个时代究竟有没有水井。在考古过程中,考古学家在距今约 6000 年的河姆渡遗址第二层中发现了木结构水井遗迹,在距今约 4000 年的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也发现了木结构水井。从这些遗址建成的时间来看,它们跟黄帝部落形成的时间基本吻合。
水井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人们的生活已趋于稳定,具备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利用水源的能力。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说明先民行医用药的活动已经开始了。
此外还有部落之间的频繁战争,例如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战争促使部落和部落联盟的规模不断扩大,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不断扩大,这种权力是如何传承和延续的呢?
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尧是传说中的五帝当中的第四位,是黄帝的后代,是帝喾的儿子。《史记》里形容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接受太阳照耀一样温暖;仰望他,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而不骄傲,尊贵而不放纵。他不仅能力出众,而且道德品质高尚。据说尧曾经命令手下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升月落和星辰位次制定历法,并教民众顺应季节变化从事生产。他还决定置闰月,以此校正春夏秋冬四季的误差。传说尧在位 70 年时,选舜为其继任人。对舜考核 3 年后,命舜摄位行政。
《史记》中记载,舜是传说中的五帝当中的第五位,其出身和经历不同于尧。舜出身低微,父亲瞽(gǔ)叟是一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后来,舜的父亲再娶,他的继母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象,象有些傲慢。舜从小受父亲、后母和异母弟弟的迫害,屡经磨难,但是他仍和善应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并因此闻名。在尧征询继任人选时,有人推荐了舜。
尧不放心,决定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查他的品行和能力。后来尧发现舜确实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品质。于是,尧开始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最终,舜得到了尧的认可。尧去世后,舜在政治上大有作为,比如他尽心治理水患,使天下的百姓安居乐业等。后来,舜传位给禹。禹就是传说中治水的大禹。
这个传说有哪些重要的信息呢?
我们先分析尧舜权力更迭的方式。按照传说,尧有一个儿子,叫丹朱,但是尧并没有把帝位传给丹朱,而是传位给了舜;舜也有一个儿子,叫商均,但是舜也没有把帝位传给商均,而是传位给了禹。他们都认为自己最终选择的那个继承人强于自己的儿子。这种制度就是后来被儒家反复称赞的禅让制。
什么是禅让制?在传说时代,简单来说,就是各部落首领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在那个时代,部落联盟设有联盟会议,各氏族的首领就是联盟会议的成员,一些比较重要的事务,如继承人的选择,就通过会议做裁决。
从尧、舜、禹的禅让中可以看出,虽然部落联盟首领具有比较大的权力,但最后还是要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通过禅让,一些有能力的人最终被推选出来,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传说尧当政的时候,洪水泛滥,严重威胁百姓的生产生活。于是,尧开始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此时,有人推荐了禹的父亲——鲧(gǔn)。鲧治水 9 年,因错误地采用了“堵水”的办法,治水行动以失败告终。后来,舜又推荐了鲧的儿子禹,认为他可以继承父业。舜判断的依据是禹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待人宽厚,经常以身作则。于是,尧就任命禹去治水。禹汲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导河川”代替“堵水”,根据地势高低排除积水,疏通河道,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向大海。经过 13 年的艰苦努力,禹最终消除了水患。人们纷纷从避水的高地回到平原,开始新生活。
我们都听过和禹有关的一个传说:大禹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体现了禹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会稽山(位于今浙江中部)以酒庆功。他死后就葬在了会稽山。后人在会稽山麓建造了大禹陵。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挖掘出哪些比较重要的信息呢?
第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说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西方有诺亚方舟的传说。这说明,在上古时代,人类整体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对自然的认识、驾驭能力比较差,和自然界的关系也比较紧张。大禹治水最终获得成功,这反映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对自然界的驾驭能力在不断增强,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应对一部分自然界的挑战。
第二,在大禹治水的 13 年里,他一定不是靠着个人的力量治水的,而是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他动用的人力、物力的规模和治水工程持续的时间来看,他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大组织的支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部落联盟已经具有早期国家的雏形了。
我们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一些比较重要的传说,分析这些传说中包含的重要历史信息,能够清晰地看到:先民最初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部落,部落之间通过战争或其他方式不断融合、扩大,成为部落联盟,而部落联盟再进一步发展,就开始逐步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这一时期的部落联盟就是早期国家的雏形。


白捡的知识

三皇五帝都是谁
三皇五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是远古时代的氏族或部落领袖。三皇五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不同文献说法不一。比如有些认为“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有些则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五帝”也有不同组合,得到普遍认可的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 kù)、帝尧和帝舜。

华夏族有哪些人
传说中,炎帝号神农氏,是生活在今天陕西宝鸡渭水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首领;黄帝号有熊氏,其部落生活在今天西北黄土高原一带。后来,炎、黄两个部落逐渐沿着黄河、渭水东迁,在迁徙过程中不断与当地部落发生战争,炎、黄这两个部落之间也互相争战,部落逐渐走向联合或融合,最终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炎帝、黄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姜寨遗址复原模型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北1000米处,是一处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从遗址形态、规格及其遗存,窖藏、壕沟及其遗留物,墓葬形制及其随葬品等方面观察,姜寨村民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管理规范,人和人之间并非完全平等,身份地位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特殊身份的原始贵族似乎已经出现,而且聚落可能受到野兽的侵袭或者战争的威胁。




白捡的知识
传说时代到底什么样

我们试着用传说结合考古的方式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凿井、制衣,我国先民的生活已经相对稳定。在大禹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成体系的婚姻、墓葬制度,出现了原始城邑、较为精美的原始铜器。
在距离今天的浙江省会稽山大禹陵 100 千米左右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良渚遗址。考古学家发现5000 年前人们曾在良渚古城外围修建过体量巨大的水利工程。他们估算,这项工程需要两三万人持续工作 20 年以上才能完成。根据如此强大的组织能力,考古学家推测,此时,早期的国家已经形成。

原始“议会”——禅让

尧舜时有四岳十二牧,他们是各个部族首领,尧舜的禅让需要经过他们的许可。禅让传说是原始民主制的一种反映。



陶寺遗址观象台鸟瞰图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观象台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认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

发散思考

中国古代流传着很多传说,除了以上传说,还有哪些传说有历史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上古时代的具体状况呢?

第二章
夏朝真的存在吗

夏朝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者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禹。古代的《竹书纪年》《左传》《史记· 夏本纪》里都有对夏朝的记载。
可是,近代却围绕古代史料的真伪问题和如何用考古实证明夏朝的存在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直到洛阳二里头遗址被发现。

敲 黑 板
信史的判定标准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讨论


传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传说本身并不等同于历史,至少不是信史。所谓信史就是确凿无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我们判断一段历史是否为信史,需要有明确依据,最理想的状态是:相关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比如商朝历史就是这样,但这往往可遇不可求。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而有考古发现,那么我们认为它具有真实客观性;如果没有考古发现而只有文字记载,那么我们对这段历史就要持比较慎重的态度,夏朝的历史就属于这种情况。
夏朝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根据近年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我们得知:夏朝大约在公元前 2070年建立,在 400 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 17 位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古代的《竹书纪年》《左传》《史记·夏本纪》里都有对夏朝的记载。
夏王朝的建立者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禹。他通过禅让制获得了权力。传说,禹在年老时也按照传统的禅让制,举荐皋陶(Gāo Yáo)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不久皋陶死了,禹又推荐东夷族的伯益作为继承人。然而禹不给伯益实权,伯益不仅得不到锻炼,而且无法在民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了权力。禹死后,伯益按照过去的传统,让各氏族、部落来决定由谁继位。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王位。后来,伯益率东夷军队打败了启,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不过,启成功出逃,之后重新组织军队,向伯益发起反攻。最终,启把伯益捉住并杀掉,正式继承了王位。还有一种说法是:禹死后,伯益主动让位于启。
从此,最高权力就只在一个家族内部传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桀(jié)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骄横暴虐,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在其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大肆挥霍。为了牵制商部落,桀用武力逼迫东方诸部落前来朝贡,没想到却招致更大的反叛。
桀奢侈腐败,残杀异己,宠爱妺喜,征发诸侯,多行不义,最终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桀曾自比为太阳,民众则咒骂他说: “什么时候你这个太阳灭亡啊,我们愿意与你同亡!”这时,东方的商部落日益强大,首领汤陆续灭掉夏的属国葛、韦、顾和昆吾等,最后与桀展开决战。桀败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西南),夏朝灭亡。自禹至桀,夏朝存在了 400 多年,一个经历了400 多年的大国为何最终被后起的商部落消灭,这值得人们深思。
古史书籍中对夏朝的记载寥寥无几,很难证明夏朝确实存在过。我们翻开《史记》就会发现,《夏本纪》只对夏朝的建立与灭亡有相对比较详细的叙述,而其他部分基本上只记载了夏王的姓名世系。可见,与夏朝有关的资料是非常匮乏的。所以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曾经慨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位于今河南的杞县曾经是杞国的所在地,杞国国君被认为是禹的后代,但孔子认为,由于文献不足,夏朝的后代杞国的礼仪制度不能证明夏朝的礼仪制度。因此,杞国的存在也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
在古代,人们对夏朝的存在基本没有异议,但到了 20 世纪,一批追寻真理的知识分子在西方现代治学方法的熏陶下,以“离经叛道”的反传统精神,开始对国史典籍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探查,形成了以顾颉(jié)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派”。他们系统地对先秦古史的主要说法逐条批驳,认为后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很多传统古史书籍都是古时儒生们伪造的,这导致史学界围绕古代史料的真伪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
1959 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为了探索夏王朝,率领考古队,对他认为最有可能找到夏文化遗存的区域进行了一场考古调查。就是在这次调查中,人们发现了堪称 20 世纪中国考古界最重大发现之一的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分布为公元前 1750 年—前 1500 年,与古文献中夏、商王朝部分时期重合。在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遗迹、最早以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遗迹、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以及中国最早使用双轮车的证据。同时,这里还是公元前 2000 纪前半叶最大的中心城市,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四合院”建筑遗迹、玉器、龙形文物、白陶和原始瓷等,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文化元素。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知,然而它仍然不能作为夏朝确实存在过的直接证据,因为该遗址中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当时的文字。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直接宣告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文化遗存。学者们也为此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就是夏文化;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夏文化,也可能是商文化。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能说十分话,我们只能做出如下判断:公元前1750 年—前 1500 年,我们的先民在华夏大地上的确曾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就是明证,而长期存在于古史记载中的夏王朝的神秘面纱,仍然有待揭开。




白捡的知识

有人说启的王位是抢来的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益主动将王位让与启。而《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即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伯益,夺取了王位。
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启是如何继承王位的,但多种说法的存在,侧面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什么是“二重证据法”

“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曾提出“二重证据法”,他认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强调“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与“地下之新材料”(出土文献)互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白捡的知识
疑古派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曾编写七卷《古史辨》,顾颉刚提出“古史层累地造成说”、先秦古史书籍多为伪造等观点,冲击了旧有观念。
顾颉刚认为周人心目中最早的人王是禹,到孔子时开始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三皇出来了,汉以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夏朝存在的相关证据
文献记载

传世文献和金文:《史记·夏本纪》等史书中有关于“夏”“禹”的相关记载。如《竹书纪年》载:“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召诰》载:“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春秋时期齐国的青铜器叔夷镈的铭文也有关于“夏”“禹”的记载。这说明夏朝和禹的存在有一定历史依据。
文献中还记载了夏朝的国家框架: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落实行间接统治,对地方的控制有限。

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出自二里头遗址,其上带有铜铃,是二里头遗址的重大发现之一,它说明当时人将龙作为图腾来崇拜。此物龙头向西北,尾巴朝着东南,反映了“乘龙升天”的观念。


夏朝存在的相关证据
考古发现

20 世纪 50 年代末,考古人员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虽然无法确定这里是不是夏王都,但至少应该是夏朝中晚期的一个重要城市。除此之外,在豫西、晋南等地区,也有一些夏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晚期和商朝早期二里岗文化相接,有学者认为这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
2021 年,考古学家又在与偃师相邻的巩义双槐树发现了一片“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都位列同时期之最。研究者在这儿发现了 9 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而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正好与冬至方向吻合。显然古人在为这座很有“首都气质”的城选址时非常慎重。目前,人们暂且把这座 5300 年前的城邑称作“河洛古国”。也许它和夏朝有什么关系?请耐心等待考古学家们的成果吧。

发散思考
在历史学家看来,还有哪些材料可以作为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

第三章
在甲骨上写字的王朝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市西郊洹河岸边一个叫小屯的村里,村民经常在田间地头挖出一些碎骨片。最初,他们并不在意,把这些影响庄稼生长的骨片随手丢弃了。
他们不知道这正是打开3000多年前那个神秘王朝大门的钥匙。

敲 黑 板
甲骨文的价值商朝的青铜器


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过,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以证实。但是,夏朝灭亡之后的商王朝是确凿无疑存在过的。
古代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文字资料不是很丰富,即使是在对商王朝历史记录得最多的《史记》中,关于商王朝的部分总共也只有 2000 多字。
商王朝的第一位王叫汤。汤于公元前 16 世纪初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定都亳(bó)(今地可能为河南商丘市东南、河南商丘市北或河南偃师市西)。商王朝一共经历了 30 位王,它的都城经常迁徙,公元前 14 世纪晚期,商王朝的第 19 位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自此,商王朝的都城固定下来,不再迁徙。
河南安阳市西郊洹(huán)河岸边有一个叫小屯的村子,清朝晚期,这个地方的村民经常在耕作中从地下挖出一些碎骨片。最初,他们并不在意,把这些骨片随手丢弃了。后来,当地有传闻说这些骨片其实就是所谓的“龙骨”,可以入药、治病,于是人们就把这些碎骨片收集起来,卖给中药铺。从此以后,这些所谓的“龙骨”就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挖出,具体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1899 年,北京城里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得了病,于是他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鹤年堂(一说是达仁堂)药店抓药。王懿荣在查看买回的中药时,发现其中一味药是“龙骨”,这些所谓的“龙骨”其实是龟甲或兽骨的碎片,令他惊讶的是这些碎片上有很多刻上去的符号。王懿荣不是一般人,他不仅是国子监祭酒——当时中国最高学府的掌门人,还是一位金石学家,有极深的古文字造诣。他本能地意识到这些符号并不是胡乱刻上去的,它们一定有特殊的含义。于是他就派人去鹤年堂买回更多的“龙骨”进行研究。经过一番研究,他认定这些符号是商朝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就被称作“甲骨文”。后来,更多的中外学者陆续加入研究甲骨文的行列中。
大学者王国维一直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他根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整理出了一份商王世系表,通过对比,他发现这份世系表和《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惊人地相似。这说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不是凭空杜撰的,商朝的确存在过。
既然这些甲骨大多被发现于河南安阳地区,那么这个地区和商朝一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著名学者先后对这个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陆续在该地区发现了王陵和大型甲骨坑的遗迹。这片遗迹被认为是盘庚迁都后,商朝的新都城——殷的遗迹,这片遗迹也因此被称为殷墟。甲骨文为我们深入了解商王朝提供了异常丰富的信息。商朝是一个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的王朝。下面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是内涵丰富的甲骨文。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是卜辞,卜辞是关于占卜的文字。
《礼记》记载,殷人尚鬼。商朝人特别崇拜鬼神,当商王需要做出决定或者希望预知未来可能发生的福祸事件时,通常会用甲骨来祈求祖先或神灵的帮助。这些占卜的事项会被记录在甲骨上,比如祭祀、战争、田猎、疾病、风雨等。这些内容是了解商朝的宝贵的历史资料。
甲骨文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是汉字的前身,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后来的汉字字形变化太大,以至于我们基本上无法识认当年的甲骨文了,但这不意味着甲骨文是一种“死”文字。所谓“死”文字,不仅意味着这种文字人们已经不认识了,而且意味着人们已经不再使用它了。世界上的“死”文字有很多,比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等,这些都是“死”文字。
汉字有 6 种基本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而这些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经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甲骨文还活着,只不过以另外的形式活着。
汉字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变迁,直到今天依然为我们所使用。它不仅被中国十几亿人使用,还对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字是文明的重要代表,汉字的使用,恰恰说明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延续性。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约 5000 个甲骨文单字,其中约 1000 个字已被学术界成功释读并得到公认,此外还有 500 个字的释读结果尚未达成共识。比较容易的字都已经被释读了,新文字的释读难度越来越大。
在当今,如果谁能正确解释一个甲骨文单字,立刻就可以扬名天下。如果年轻的读者有志于此,不妨参与到这个艰难而又有意义的“解密”工作中。
二是耀眼的青铜文明。
在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文化遗存中,青铜器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是青铜器中最杰出的代表。这座鼎于 1939 年被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一个农民偶然在农田中发现。因为 1939 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村民怕大鼎落到日本侵略者的手里,于是又将它掩藏起来。直到 1946 年,后母戊鼎才重见天日。
后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所铸,重 832.84 千克,高 1.33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据科学家分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二三百人分工协作才能铸成,这充分显示了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超技艺。
除了青铜铸造业,考古发现,商朝的玉器制造业、制陶业和制骨业等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说明商朝的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商朝人笃信鬼神,经常用动物做祭品,奉献于祖宗或神灵之前,他们把这些祭品称为“牺牲”。被杀戮的生灵除了牛、马、羊、犬、鸡等各种动物,还有人。以人为祭品分为“人殉”和
“人祭”两种情况,“人殉”通常发生在埋葬死者的时候,“人祭”通常发生在祭祀的时候。
在殷墟一座王陵的墓道里,考古学家发现了 73 个被砍下的人头,59 具无头人骨架,在墓室中又发现了 11 名殉人。被当作殉人的不仅有青年男性,还有女性和儿童。在王陵区的祭祀坑中,人祭总数估计在万名以上。考古队甚至曾在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坑中发现了装有人头的青铜甗(yǎn)(青铜蒸煮器)。当时,考古队员以为青铜器中装有人头只是偶然,可能是被砍下的人头偶然掉进了被一起埋葬的青铜器中,但十几年后又出土了内部装有人头的青铜甗,这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怀疑。经过研究,学者们认为,商人在战胜敌对部族后,很有可能会将对方首领的人头放在青铜器中蒸煮。




白捡的知识

殷和商,傻傻分不清

商是起源于东方的一个部族,主要在冀南、豫北、豫东、鲁西地区活动。商朝建立后,自商汤至盘庚曾 5 次迁都。自盘庚迁都到殷,一直到纣王亡国,商一直以殷为都城,所以后世也称商为殷或殷商。

对,就是那个写《老残游记》的刘鹗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不到 1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王懿荣以身殉国,其收藏的甲骨文多归于刘鹗。1903 年,刘鹗从他收藏的 5000 多片甲骨中精选 1058 片,编成《铁云藏龟》6 册,这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甲骨文合集》32384

王国维根据《甲骨文合集》中的32384和32385,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部分说法,确认了商朝的存在。



发散思考

商朝有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有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但同时,商朝也带有早期文明残忍野蛮的特点。商朝的哪些特点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第四章
小部落为何能灭掉大王朝

商朝的最后一位王是纣,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传说纣因为残暴大失人心,很多原来依附于商朝的部落后来都与他离心离德。西方的周部落趁机而起,取而代之。
对于商朝的覆灭,有人认为是因为商忙于对东夷族以及周围诸方国发动战争,纣王无暇西顾,让周得以崛起;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最后一位王不重视祭祀而使自己失去了支持……
那些酒池肉林、炮烙剜心的故事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周对前朝文明的清洗?这其中有几分可信?

敲 黑 板
周灭商的原因周人的天命观


相对而言,商王朝的文明程度在那个时代是较高的,具体体现为汉字结构已经基本成形、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都相当成熟等。然而,在持续了 554 年后,商朝却被比自己小得多的周部落灭掉,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那么,周为什么能灭掉商呢?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影响朝代更替的原因呢?
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因为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所以大家对于纣王宠幸妃子妲己、兴建酒池肉林等故事比较熟悉。
据《史记》记载,纣“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这句话的意思是,纣的智谋足以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臂力过人,可以赤手空拳和猛兽格斗。他荒淫残暴,反对他的人往往会被他用酷刑处死。
我们从下面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纣的昏庸和残暴。
一位妃子不善于讨他欢心,他居然把这个妃子和她的父亲都剁成了肉酱;纣淫乱不止,一位名叫比干的亲贵屡次劝谏他,纣发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果真如此吗?”说完之后,他命人把比干的心挖出查看。
纣的残暴,使他大失人心,很多原来依附于商朝的部落后来都与他离心离德。西方的周部落趁机而起,决心取而代之。
周部落一直是商的属国,其活动范围在今天陕西岐山一带。在文献中,商被称为“大邑”,周部落被称为“小邑”,可见周和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实力差距。
那么,周部落是如何让自己足以与商抗衡的呢?
首先,周部落注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总量的提高使其经济实力得到很大提升。再者,周王室重用贤臣,善于纳谏,群贤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因其字子牙,人们也称他为姜子牙)。
周部落能灭商还因为他们懂得伺机而为,在最合适的时机到来之前,隐藏自己的实力。姜尚为周文王出谋划策,让他表面上臣服于商,暗地里则积极准备灭商。周部落分化、瓦解商的附庸,扩大自己的地盘,这使周部落的实力迅速提升。对于周部落的迅速崛起,商纣王也有所提防。他曾经把周文王囚禁在羑(yǒu)里(今河南汤阴北),后来周部落向纣王献上大批名马、美女、珠宝,纣王才释放了周文王。
在周文王在位的 50 年间,周部落已经为灭商做了充分准备。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周武王统治的第十一年,周部落对商王朝发起了总攻。这场战役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牧野之战”。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的周师只有战车 300辆,虎贲(bēn)(勇士)3000 人,甲士 45000 人,而商军据说有 17 万(一说 70 万)人,但整个战役仅历时一天,就以商王朝大败结束。商纣王跑到堆满了金银财宝的鹿台上,纵火自焚而死,商王朝也随之覆灭。
在当时的人看来,最初方圆不过百里的周部落能战胜拥有广袤国土的商王朝是因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命是会发生变化的,上天只会帮助有德行的人。
“天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那么看重天命的变更?英语中表达感慨的句子是“Oh my god”,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就是“我的老天爷”“我的天啊”。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环境中,“天”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居于绝对主宰地位,相当于西方的上帝。“天”既然是至高无上的神,那么所有人都要服从他。统治者之所以能统治万民,也是因为有“天”的允许,是为天命。
但是天命是会改变的。如果统治者违背了天意,天命就会发生转移,这就是所谓的“革命”。在古代,革命的意思就是变更天命,而天命的改变,对应着政权的更迭。《诗经》里有一句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说周虽然是一个很古老的邦国,但是它禀受的天命却是新的,所以它能焕发出全新的气象,最终取代商王朝。
为什么天命先偏向商,后来又落到了周呢?天命变更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统治者是否有“德”。
我们从商汤灭夏、武王灭商来看统治者德行的重要性。
据说商王朝的建立者汤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们现在常说的“网开一面”就与汤有关。
有一天,汤看见一个人张开四面网,正在捕鸟,捕鸟的人说:“天下四方所有的鸟都进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认为这样太残忍了,于是他撤去三面的网,只留一面,说:“鸟儿们想向左飞就向左飞,想向右飞就向右飞,运气不好的,就进到网里来吧。”诸侯们听到这件事后,说:“汤的德行真是高尚啊,连禽兽都考虑到了。”于是他们都服从汤,而夏桀残暴失德,所以被商取代。
商朝末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有德行的人变成了周部落的姬昌和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据说周文王治理国家非常公平,所以附近的诸侯之间有争端都找周文王来调解。有一次,虞和芮这两个地方的人来找周文王调解纠纷,进入周的疆界后,他们发现这里民风淳朴谦和、人们尊老爱幼。虞人和芮人自觉惭愧,说:“我们所争的,恰恰是周人所不屑的。我们再去打官司,是自取其辱。”于是他们就回去了。周边的诸侯听说之后,都认为“文王受命”,即天命已归于周了。
对于这个问题,周人是怎么判断的呢?其实,周武王在正式发兵灭商之前两年,曾经在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大会诸侯,很多诸侯自发参加,有 800 多人出席。当时很多人都劝周武王去讨伐商纣,但是周武王很谨慎,认为“未知天命”,于是还师回朝。后来,纣王愈发残暴,比干勇敢进谏,被纣王剖心而杀,很多大臣也都逃跑了。周武王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兴兵伐纣。
可见,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战胜夏桀和商纣,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天命”,而他们之所以能得到“天命”,是因为他们有德。所以《易经》中有一句话:“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所以,围绕周人的“天命”观,可以归纳出以下两点:
第一,统治者治国的举措必须符合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
第二,上天对人间秩序有监督和裁判的权力。
在中国历史上,这些观点是前所未有的突破。这是第一次用“天命”的观点和理论来解释政权建立的合法性。某一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又对此有裁判权,所以统治者必须肩负起上天赋予的道德责任。
后来,这种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古代统治者解释政权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在之后近 3000 年的时间中,每逢王朝更迭,这种理论就会被用来解释新政权代替旧政权的合法性。比较有名的例子是王莽和曹丕,在他们分别以禅让的形式成为最高统治者时,他们都用“天命”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统治者仅仅受领了“天命”是不够的,还要守住“天命”。周人为了维护统治,曾经创造并发展了很多重要的制度,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白捡的知识
民本思想启蒙

《尚书·酒诰》记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夏商覆亡的历史教训使得西周统治者认识到,统治者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保护人民。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西周有一种特殊的青铜器,叫“禁”。周人认为,嗜酒无度是夏、商两朝亡国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周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除了祭祀,不准饮酒;民众聚饮,会被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的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在这种情况下,王公诸侯虽在祭祀时可以饮酒,但为了警示自己“饮酒不要贪杯,以免因酒误国”,他们把放酒器的几案取名为“禁”。


何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何尊铭文拓片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内有铭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意思是周武王在灭商后,举行仪式报告上天:“我居住在天下的正中,统治了这些百姓。”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里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国之中央。


龙纹玉璜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玉器。该玉璜呈半环形片状,左右上端各有一穿孔。对称纹饰两神龙,左右
互望,口吻大张,前肢屈折,足爪向上勾转,尾部在中央重叠交缠,是西周玉璜
的典型形制。玉璜是佩玉的主要构件,西周盛行这种玉佩,与“君子比德于玉”
的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有密切关系。




发散思考
历史上除了王莽和曹丕,还有哪些君王和变革者是利用天命思想来稳固政权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