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文化多样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新论

書城自編碼: 390346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語言文字
作者: 张一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467821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3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宋代经济社会
《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宋代经济社会 》

售價:NT$ 549.0
生命进化史(增订版)
《 生命进化史(增订版) 》

售價:NT$ 1669.0
巧克力的暗黑历史
《 巧克力的暗黑历史 》

售價:NT$ 549.0
危机与秩序:全球转型下的俄罗斯对外关系
《 危机与秩序:全球转型下的俄罗斯对外关系 》

售價:NT$ 1893.0
西域考古记 世界科普名著经典译丛(精装)
《 西域考古记 世界科普名著经典译丛(精装) 》

售價:NT$ 498.0
数字图像处理——使用MATLAB分析与实现(第2版)
《 数字图像处理——使用MATLAB分析与实现(第2版) 》

售價:NT$ 386.0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售價:NT$ 335.0
公开的密谋
《 公开的密谋 》

售價:NT$ 33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70
《 从零开始学写作:18套写作变现法则,实现人生逆袭的最佳途径! 》
+

NT$ 354
《 公文写作实战秘籍:笔杆子谈写材料 》
+

NT$ 218
《 译家之言—译境 》
+

NT$ 145
《 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 》
+

NT$ 493
《 近代汉语分析型致使结构及相关句式研究 》
+

NT$ 278
《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 方法篇:修订升级版 》
編輯推薦:
本书基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指出了文化多样性给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鉴于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当在准确把握多元文化激荡与共存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新形势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汲取国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发展、尊重差异与包容多样、批判性与建设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路径。
內容簡介:
本书基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指出了文化多样性给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鉴于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当在准确把握多元文化激荡与共存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新形势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汲取国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发展、尊重差异与包容多样、批判性与建设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路径。
關於作者:
张一,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文化与价值、价值观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红旗文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与改革》《学术交流》光明网理论频道、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核心期刊、报纸和中央网络媒体发表论文20余篇。
目錄
绪论
一、多样文化激荡与共存的时代背景/002
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挑战/003
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意义/005
第一章 文化多样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关系阐释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研究/012
一、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013
二、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及具体表现/01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理论/02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与主要观点/023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031
第三节 主流意识形态一般理论概述/037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037
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及本质/042
三、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及不足/044
第四节 文化多样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关系/057
一、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057
二、文化多样性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动力和创造条件/063
三、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多样性的会通与融合/065

第二章 文化多样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第一节 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种主要文化思潮/070
一、民族主义 /071
二、网络民粹主义/075
三、泛娱乐主义/079
四、消费主义 /084
五、文化保守主义/086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087
一、西方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088
二、传统文化及后现代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090
三、大众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092
四、网络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094
第三节 文化多样性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098
一、文化多样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提出新要求/098
二、文化多样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新要求/099
三、文化多样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定位提出新要求/100
四、文化多样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方式提出新要求/101
五、文化多样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提出新要求/102
第三章 文化多样性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理论逻辑/107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哲学基础/108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历史进程/113
一、萌芽与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114
二、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115
三、修复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116
四、强化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118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经验启示/122
一、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固牢“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根本保障/122
二、完善制度治理,夯实“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制度基础/124
三、践行为民造福,凸显“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5
四、力求群众满意,衡量“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检验标准/127
第四章 文化多样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民生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130
一、重视民生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131
二、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生问题/136
三、大力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民生建设/137
第二节 社会公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课题/141
一、公正是根植于人性的一种价值追求/142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143
三、新发展阶段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148
第三节 文化自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要义/151
一、文化自信与主流意识形态同质互构/151
二、文化自信与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致性/156
三、建构文化多样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自信/159
第四节 话语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162
一、话语体系的重要功能/162
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164
三、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路径/169
第五节 制度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保障/176
一、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制度体系的必要性/176
二、主流意识形态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性/179
三、建构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的路径选择/183
第五章 文化多样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和路径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192
一、准确把握“一”与“多”,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193
二、科学对待“承”与“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逻辑统一/196
三、正确对待“异”与“同”,坚持尊重差异与包容多样的统一/199
四、理性对待“破”与“立”,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202
五、正确对待“普遍”与“特殊”,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205
第二节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路径/207
一、坚持意识形态“文化化”的建设理路/207
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210
三、整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212
四、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与影响/215
五、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生态环境/218
结束语/222
参考文献/226
內容試閱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方式,一种鼓舞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力量,一种社会黏合剂,对于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十分重要。英国19 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其《信仰的力量》中指出:“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为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和科学技术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社会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样态。具体而言,本书探究文化多样性语境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多样文化激荡与共存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范围内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的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文化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和发展趋势。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多样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与共存的趋势日趋明显。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本身及其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从而使人类的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发展态势。文化的灵魂是价值和价值观,文化的多样化必将导致价值的多样化。从内缘性看,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引发了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现代社会转变,这就必然形成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冲突等。如何用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引领多样文化及价值取向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课题。从外缘性看,经济全球化、政治
多极化构成了中西文化和价值的冲突。在这场全球性的利益博弈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高扬“平等”“人权”“自由”等人类普遍价值,冲击了我国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造成了两者之间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手段等诸方面的摩擦与冲突。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化、市场化、开放化、现代化催生了我国多样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文化的频繁接触、交流、碰撞、激荡、交汇确实有利于中国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输出,西方强势文化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文化市场,不断地冲击国人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因此,基于多样文化背景,探究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挑战
改革开放前,由于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巨大威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民众的心目中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威信,获得了民
众高度的认同。再加上党和政府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从文而将旧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以及我们对西方国家的偏见使得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难以在中国境内碰撞和交锋。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时处于绝对主导和统治地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样化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复兴以及西方各种文化和思潮的涌入,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获得了新的价值参照坐标,开阔了视野,认知世界的理性程度大大提升,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的特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开始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较大影响,宗教的和非宗教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西方的思想文化观念由于在不同层面适应了不同社会群体与个体的精神需求而被接纳和信奉,进而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有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能起到一定调适社会心理、进行道德教化、劝人向善和稳定社会秩序等积极作用,这些思想文化中所包
含的优秀文化成分可以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汲取。但是,也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披着合法的外衣但本质上却意图消解甚至取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此外,还有一些人和社会团体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秘密传播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观点,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取得的成果,企图将改革开放引向歧途。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给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挑战、新要求,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总之,各种思想文化、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汇聚中华,形成共生与渗透、碰撞与交流、冲突与对话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系统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如何科学应对,需要执政者与学界的认真总结与反思。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