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群落化生存: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社群的生成与传播

書城自編碼: 389936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計算機/網絡项目管理 IT人文
作者: 吴占勇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578785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反刍效应:为什么产生反复的负面情绪和思维以及如何避免和阻止它
《 反刍效应:为什么产生反复的负面情绪和思维以及如何避免和阻止它 》

售價:NT$ 447.0
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
《 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 》

售價:NT$ 941.0
毛线球48:致敬经典的冬日编织
《 毛线球48:致敬经典的冬日编织 》

售價:NT$ 386.0
大吴泥塑
《 大吴泥塑 》

售價:NT$ 381.0
写给每个人的哲学书:雅斯贝尔斯的14堂哲学思维课
《 写给每个人的哲学书:雅斯贝尔斯的14堂哲学思维课 》

售價:NT$ 279.0
人文精神与未来世界 (论世衡史:“人文精神”所指为何?在中西方各有怎样的历史?在与科技的对垒与融合中何去何从?) (人类文明的演化已经来到一个巨大转折点,人类今后将走向何方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 人文精神与未来世界 (论世衡史:“人文精神”所指为何?在中西方各有怎样的历史?在与科技的对垒与融合中何去何从?) (人类文明的演化已经来到一个巨大转折点,人类今后将走向何方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

售價:NT$ 437.0
BOSTON儿童骨科重建手术学 国际经典骨科学译著(精装)
《 BOSTON儿童骨科重建手术学 国际经典骨科学译著(精装) 》

售價:NT$ 2005.0
敦煌写本斋文所见敦煌民众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
《 敦煌写本斋文所见敦煌民众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 》

售價:NT$ 110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985
《 科技之巅(20周年珍藏版):全球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 》
+

NT$ 442
《 打造企业创新优势:企业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 》
+

NT$ 624
《 自学是门手艺:没有自学能力的人没有未来 》
+

NT$ 559
《 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第2版) 》
+

NT$ 405
《 硬件产品经理方法论 》
+

NT$ 876
《 浪潮之巅 第四版 》
編輯推薦:
在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生活这一问题上,技术影响下的社会交往方式变迁及其带来的关系结构变革是基础而显著的问题,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我组织能力和协作模式的颠覆性进展。当前,由移动互联网络构成的技术基质,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人类彼此联结和行为实践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带入愈加深刻的媒介化逻辑之中。当信息、服务和人与人的连接融为一体并贯穿线上线下两种空间实践,人们基于共同需求或行动目标而相互聚集的情形成为移动网络传播的日常图景,其背后是人类社会交往和集体行动逻辑的悄然变化。
內容簡介:
本书作者对于现代人使用网络群组的情景现象进行了敏锐洞察,提出“群落化生存”概念,以学术研究中的陌生化视角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实践进行再度省思。本书不仅从移动传播的技术角度剖析群落化生存的型构机制,还深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出现的新型网络社群,以及相比有线网络时代具有显著变化的在线社群,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移动传播生态下网络社群的生成逻辑以及传播特征,以此探查人类交往结构如何伴随技术的变化而衍进。
關於作者:
吴占勇,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视听新媒体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在《现代传播》《中国出版》《当代传播》《中国电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各级课题4项,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网络社群和媒体融合等领域。曾获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
目錄
第一章 绪 论……………………………………………………… 001
一、问题的提出 ……………………………………………………… 002
1.移动互联改变人类传播生态 ……………………………………… 002
2.群落化生存的提出 ………………………………………………… 004
3.本书研究问题 ……………………………………………………… 006
二、文献综述 ………………………………………………………… 007
1.网络社区的本体特征研究 ………………………………………… 008
2.网络社群的传播动力研究 ………………………………………… 012
3.网络社群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 ………………………………… 018
4.文献评述 …………………………………………………………… 022
三、关键概念厘定 …………………………………………………… 024
四、研究意义 ………………………………………………………… 027
五、研究方法 ………………………………………………………… 028
1.网络民族志 ………………………………………………………… 029
2.深度访谈法 ………………………………………………………… 031
六、本书结构 ………………………………………………………… 033
第二章 移动生境:群落化生存时代的到来……………………… 037
一、移动传播生境的构成 …………………………………………… 039
1.液态连接的新场景 ………………………………………………… 040
2.网络应用的嵌入式结构 …………………………………………… 044
3.网络连接关系的拓展 ……………………………………………… 048
二、以信息策展聚落成群 …………………………………………… 051
1.信息策展:从精选内容到编织意义 ……………………………… 052
2.群落边界的自反性更新 …………………………………………… 054
三、群落化生存的特征 ……………………………………………… 057
1.现实世界与虚拟群落交叠共生 …………………………………… 057
2.商业因素对群落生态深度渗透 …………………………………… 059
3.个体对抗流动社会的缓冲策略 …………………………………… 060
4.社群实存作为一种行动者要素 …………………………………… 061
四、小结 ……………………………………………………………… 063
第三章 网络健身社群的混合空间传播…………………………… 065
一、社区、空间与传播 ……………………………………………… 069
1.社区的空间属性 …………………………………………………… 069
2.社区的传播本质 …………………………………………………… 071
3.混合空间与社区传播 ……………………………………………… 072
二、以地理位置为驱动的网络社群特征 …………………………… 074
1.社交的真实感增强 ………………………………………………… 075
2.弱关系走向强关系 ………………………………………………… 076
3.身体实践成为社交货币 …………………………………………… 076
三、网络健身社群的混合空间实践 ………………………………… 078
1.空间实践的数字转化与自我呈现 ………………………………… 079
2.空间意象的个体描画与意义再造 ………………………………… 081
3.空间功能的集体改写与文化生成 ………………………………… 084
四、小结 ……………………………………………………………… 089
第四章 网络直播社群的数字亲密关系…………………………… 091
一、直播技术与拟社会关系塑造 …………………………………… 097
1.媒体视野下的拟社会关系 ………………………………………… 097
2.直播的技术特征与社群形塑 ……………………………………… 100
二、直播社群亲密关系的制度化设计 ……………………………… 103
1.可视化表征的亲密关系 …………………………………………… 104
2.仪式化塑造的亲密关系 …………………………………………… 107
三、直播社群中的名气生产 ………………………………………… 114
1.人格的商品化 ……………………………………………………… 115
2.网络主播的亲密话语惯习 ………………………………………… 117
3.主播与社群的名气共生 …………………………………………… 120
四、小结 ……………………………………………………………… 124
第五章 网络粉丝社群的数据化情感劳动………………………… 127
一、从粉丝参与式文化到情感劳动 ………………………………… 130
1.能动的粉丝与劳动的粉丝 ………………………………………… 131
2.粉丝情感劳动的数据化转向 ……………………………………… 134
二、粉丝社群情感劳动的运作机理 ………………………………… 138
1.个体:因情而生的劳动责任 ……………………………………… 138
2.外部:“数据—偶像”因果逻辑下的劳动竞争…………………… 141
3.内部:组织严密的劳动分工 ……………………………………… 143
三、粉丝社群情感劳动的异化表征 ………………………………… 147
1.基于社群行动的观念极化 ………………………………………… 148
2.从自主的身体到工具化身体 ……………………………………… 150
3.明暗交错的劳动控制 ……………………………………………… 152
四、小结 ……………………………………………………………… 155
第六章 网络疾痛社群的压力叙事与效能重塑…………………… 157
一、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叙事 ……………………………… 159
1.“分离”的社会交往………………………………………………… 160
2.“脱序”的生命历程………………………………………………… 163
二、社群互动中的自我效能重塑 …………………………………… 166
1.从可知到可见的疾痛共同体 ……………………………………… 167
2.在生活叙述中召唤亲职效能感 …………………………………… 169
3.个体经验与公共议题的转化 ……………………………………… 171
三、网络疾痛社群“双向螺旋”的传播特征 ……………………… 173
四、小结 ……………………………………………………………… 176
第七章 移动网络社群的新型生成逻辑…………………………… 177
一、本土逻辑:地方性的回归与微部落化 ………………………… 178
1.重返在地社群 ……………………………………………………… 179
2.微部落化的形成逻辑 ……………………………………………… 181
二、资本逻辑:形塑消费性社群的外在力量 ……………………… 183
1.网络平台内容、关系与消费的集成 ……………………………… 184
2.从“买什么”到“做什么”的消费控制 ………………………… 186
三、生活逻辑:网络社群作为社会资本中介 ……………………… 188
1.作为生活政治实践的网络社群 …………………………………… 189
2.移动网络社群中的社会资本扩展 ………………………………… 191
四、小结 ……………………………………………………………… 194
第八章 移动社群传播的隐忧与风险……………………………… 195
一、社群传播的隐私管理 …………………………………………… 197
1.数字时代的隐私披露 ……………………………………………… 197
2.隐私传播的信任风险 ……………………………………………… 202
二、社群消费的愉悦幻象 …………………………………………… 209
1.资本权力的生命化逻辑 …………………………………………… 209
2.消费与认同的关系迷思 …………………………………………… 212
三、社群交往的现实分化 …………………………………………… 216
1.被遮蔽的“时间效应”……………………………………………… 216
2.圈层社会的催化作用 ……………………………………………… 218
结语……………………………………………………………… 221
参考文献……………………………………………………………… 223
后记……………………………………………………………… 239
內容試閱
在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生活这一问题上,技术影响下的社会交往方式变迁及其带来的关系结构变革是基础而显著的问题,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我组织能力和协作模式的颠覆性进展。当前,由移动互联网络构成的技术基质,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人类彼此联结和行为实践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带入愈加深刻的媒介化逻辑之中。移动互联技术使人类所处网络信息场景与现实生活场景前所未有地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交往变得频繁而富有真实性,其中亦伴生着更为明显的社会资本流动线索。当信息、服务和人与人的连接融为一体并贯穿线上线下两种空间实践,人们基于共同需求或行动目标而相互聚集的情形成为移动网络传播的日常图景,其背后是人类社会交往和集体行动逻辑的悄然变化。
当我们习惯了在各种各样的网络群组中游移穿梭,本书作者对这种情形进行了敏锐洞察,提出“群落化生存”概念,以学术研究中的陌生化视角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实践进行再度省思。本书不仅从移动传播的技术角度剖析群落化生存的型构机制,还深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出现的新型网络社群,以及相比有线网络时代具有显著变化的在线社群,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移动传播生态下网络社群的生成逻辑以及传播特征,以此探查人类交往结构如何伴随技术的变化而衍进。总体而言,本书的亮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观点新颖。书中通过对“群落化生存”这一概念的创新阐述,揭示了移动传播环境下网络用户类聚与群分的表征、特点及原因,其中作者阐述的信息策展理念、用户连接方式的变化、以固着对抗流动等观点具有一定新意。同时,作者建立技术、用户与社会三元互动的分析思路,对移动传播生态下网络社群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既讨论了地理定位技术如何创新性地塑造了串联线上线下两种空间的在地社群,又探究了消费、文化等社会结构性力量对网络社群的建构方式,还诠释了用户如何随时随地利用网络社群满足现实生活需要。这些新机制、新路径与有线网络时代的在线社群形成显著区别,对人们理解移动网络语境中的社会交往结构变化富有启发。
第二,研究过程扎实。网络社群研究归根到底是对社群中鲜活个体的研究,作者运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既能把握个体在网络社群中的行为、动机和深层感受,又能关照网络社群整体的传播特征和样态。作者的观察不局限于网络世界,而是跟随社群行动深入现实生活,全面了解两种时空之下社群传播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这正是移动互联语境下社群演变的新趋势。比如,作者对城市跑团进行了两年有余的系统性线上、线下观察,最终提炼出网络社群混合空间传播的相关论点。在对社群的选择上,作者围绕移动互联传播这一技术生态,选取既能体现新技术的构造作用,又在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群开展研究,以凸显技术衍进与社会变化的相互关系。书中聚焦的健身社群、直播社群、粉丝社群和疾痛社群等,具备新技术环境下网络社群传播的典型性,较好地呼应了本书的研究主题。
第三,研究视野开阔。正如本书绪论部分所言,当前学界针对网络社群的研究,大都从社群内部或社群本体进行考察,对影响社群生成与传播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关注不足。因此,本书并非单纯分析当下网络社群中的传播机制或情感互动问题,而是将技术、商业、文化等宏观结构性因素与微观的社群传播并置思考,尤其通过对直播社群和粉丝社群的深入分析,诠释了商业因素如何影响网络社群的生成与传播,为人们理解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提供更多注脚。另一方面,本书也跳出了就传播论传播的思维,将研究落点置于身份认同、生活政治、自我效能等更具社会意义的问题领域,并对社群参与的风险与后果进行反思,以辩证视角看待技术与人的关系。以上开放性视野,较好地丰富了本书的价值层次。
占勇是我的首届博士生,他对网络社群的关注贯穿硕博求学生涯,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依然保持对该议题的思考。在本书网络健身社群、网络直播社群等章节的字里行间,还能隐约浮现出当年我们在办公室针对这些问题一起探讨的场景。今日此书付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对技术变革之下网络社群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当然,我们生活在传播技术迅速更新的时代,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将伴随技术发展呈现更加多元的面相,期待占勇能保持对该问题的持续深耕,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