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史学思想史教程

書城自編碼: 388732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汪高鑫
國際書號(ISBN): 9787303289042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售價:NT$ 258.0
麦肯锡原则:成就全球顶级公司的11条经验    (美) 达夫·麦克唐纳
《 麦肯锡原则:成就全球顶级公司的11条经验 (美) 达夫·麦克唐纳 》

售價:NT$ 498.0
今日宜偏爱(全二册)
《 今日宜偏爱(全二册) 》

售價:NT$ 447.0
氢经济
《 氢经济 》

售價:NT$ 549.0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

售價:NT$ 2229.0
为你沦陷
《 为你沦陷 》

售價:NT$ 262.0
校园欺凌
《 校园欺凌 》

售價:NT$ 279.0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售價:NT$ 38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773
《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思想史 》
+

NT$ 354
《 中国史学史研究入门 》
+

NT$ 3887
《 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全五册) 》
+

NT$ 594
《 历史教育哲学 》
+

NT$ 270
《 历史学为什么重要 》
+

NT$ 554
《 传统十论(增订珍藏版):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 》
內容簡介:
中国史学思想史在学科属性上属于中国史学史的分支学科,它以中国史学思想自身的发展以及影响其发展的诸要素为研究对象。本书对先秦至民国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探究,对其发展规律与阶段性特点作出了揭示:先秦传说时代的原始历史意识、甲骨文明确的时间和世系观念、“五经”丰富的历史思想、诸子百家的历史变易思想,萌生了最初的中国史学思想。秦汉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宣扬大一统的主潮,以及既讲直书又重神意的二重性史学思想特征。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重视历史兴亡论,强化民族认同意识,在玄学和佛教影响下出现玄化与佛化倾向。唐代史学思想出现了“以隋为鉴”思潮,重视史学总结与批评,强调史学“经邦致用”。宋元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史资政思想的彰显、天理史观的流行以及会通思想的出现诸方面。明与清前中期史学思想有对经世致用、历史考证和史学理论的总结,有对“六经皆史”、史家主体修养和学术思潮的反思。近代以来史学思想的发展依次出现了新式经世致用思潮、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新历史考据学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从而将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领向了新时代。
關於作者:
汪高鑫,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与儒学史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史学思想史散论》《中国史学思想史新论》《中国经史关系史》《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秦汉史学思想卷》《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经史关系论卷》《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经史关系》《传统史学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传统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理念》《古代社会、思潮与史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史学》《汉代的历史变易思想》《汉代神意史观研究》《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中国经史关系通史·先秦两汉卷》(合著)、《中国经史关系通史·宋元明卷》(合著)等近30部,主编四卷本《中国经史关系通史》,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规划项目等近20项。科研成果曾获得教育*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等各种奖项10余项。
目錄
导言1
一、史学史与史学思想史2
二、中国史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5
第一章先秦史学思想9
绪言9
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生10
一、远古时代的历史意识11
二、甲骨文、金文的历史意识15
第二节“五经”的史学思想17
一、“五经”的历史观18
二、“五经”的史学观33
第三节诸子与私家史书的历史观45
一、关于历史变易特点的认识45
二、关于历史变易动因的探讨51
第二章秦汉史学思想56
绪言56
第一节秦朝君臣的历史意识59
一、以历史作借鉴,议定皇朝制度59
二、刻石与焚书:政治对史学的利用和干预64
第二节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66
一、历史编纂体裁“成一家之言”67
二、历史撰述旨趣“成一家之言”70
三、历史学学术思想“成一家之言”77
四、历史编纂境界“成一家之言”79
第三节班固史学的二重性特征83
一、班固史学二重性特征的形成83
二、《汉书》的“宣汉”旨趣和神意史观87
三、《汉书》的“实录”精神91
第四节荀悦《汉纪》的史学思想98
一、《汉纪》的天人观99
二、“立典有五志”论102
三、《汉纪》的直书精神104
第五节汉代经学家的历史学说108
一、公羊学的“大一统”理论109
二、董仲舒的“三统”历史变易学说115
三、刘歆的新五德终始历史学说120
四、何休的新“三世”历史发展学说125
第六节汉代目录学思想的发展130
一、《别录》与《七略》的编纂及其目录学思想130
二、《汉志》的编纂及其目录学思想136
三、汉代目录学思想成就概说141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143
绪言143
第一节《三国志》的史学思想146
一、《三国志》的天人观147
二、《三国志》的史学观150
第二节《后汉纪》的史学思想157
一、“通古今而笃名教”的撰述旨趣157
二、历史评论的玄化倾向161
三、重视人物记述与品评165
第三节《后汉书》的史学思想167
一、编次周密,体例多有创新168
二、卷内发论,正一代得失170
三、死者神灭,倡言无鬼论173
第四节刘勰的史学评论175
一、宗经征圣:史学评论的立论基础175
二、析理居正,直书其事177
三、居今识古,表征盛衰179
第五节《魏书》的民族史学思想182
一、政治统绪认同意识182
二、文化与制度认同意识185
三、正统之争的民族与地域色彩187
第四章隋唐史学思想190
绪言190
第一节隋朝官修史书成就及其正统史观192
一、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193
二、官方掌控修史权与正统史观195
第二节唐修“五代史”的鉴戒特色196
一、“五代史”的鉴戒特色是时代政治的要求196
二、“五代史”鉴戒特色的具体表现199
第三节刘知幾的史学理论203
一、“六家二体”说203
二、“直书”“曲笔”论206
三、“史才三长”论210
第四节杜佑的史学思想212
一、反对“非今是古”的历史发展观213
二、“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的史学观215
三、《通典》的历史编纂特点220
第五节唐代疑古惑经思潮下的经史关系224
一、疑古惑经思潮的兴起与演变过程224
二、刘知幾疑古惑经的史学视角228
三、“新《春秋》学派”疑古惑经的经学立场233
四、“新《春秋》学派”与唐中后期的史学变革237
第五章宋元史学思想241
绪言241
第一节司马光的史学思想244
一、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244
二、注重对历史盛衰之理的探讨246
三、“九州合为一统”的正闰观250
四、《资治通鉴》的唐史观点与范祖禹《唐鉴》之异252
第二节郑樵的史学批评257
一、主“会通”的史学思想257
二、崇“实学”的史学精神259
第三节朱熹的义理化史学思想264
一、史学“会归一理之纯粹”264
二、正统论的大一统与明顺逆之义266
三、直书不隐与春秋笔法268
四、史料辨伪思想271
第四节宋代历史编纂思想的新发展274
一、《资治通鉴》的通史编年叙事274
二、朱熹“纲举目张”的叙事方法276
三、袁枢“尽事之本末”的历史编纂思想278
第五节马端临的史学思想280
一、注重“会通因仍之道”281
二、重视社会经济的朴素唯物史观283
三、历史编纂的三个原则285
第六章明与清前中期史学思想286
绪言286
第一节李贽的历史评论289
一、对历史进程的认识289
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290
第二节胡应麟的史学理论293
一、提出史家修养之“二善”说294
二、主张史文要“简者约而该、繁者赡而整”295
三、强调评史要“务成曩美,毋薄前修”297
第三节明末清初的史学思潮300
一、黄宗羲的尊经重史与历史编撰思想300
二、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306
三、王夫之的历史评论312
第四节乾嘉考证史学的思想与方法316
一、三大考史名著的考证方法与撰述旨趣317
二、三大考史名著异同比较322
三、钱大昕的经史关系论323
四、崔述的考信史学及其宗经特色325
第五节章学诚的史学理论327
一、“六经皆史”说328
二、“史义”论与易变观334
三、“史德”论:对史家主体修养论的发展338
四、历史编纂思想340
五、方志学理论344
第六节龚自珍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347
一、社会变革史观347
二、重视考察边疆史地的思想350
三、“尊史”论351
第七章近代史学思想353
绪言353
第一节19世纪中后期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潮357
一、经世致用史学思潮形成的背景357
二、巩固边防与边疆史地学的兴起360
三、“师夷长技”与外国史地学的兴起364
四、变法图强与维新史学的兴起368
第二节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372
一、“新史学”思潮的兴起373
二、梁启超与“新史学”思潮378
三、“新史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思想382
第三节新历史考据学思潮387
一、新历史考据学兴起的主要因素387
二、新历史考据学的思想方法392
第四节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399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400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408
主要参考文献417
后记425
內容試閱
将史学思想史作为史学史的分支学科提出来,并且对其作出初步论述的,当数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大钊。1920年,李大钊编印《史学思想史讲义》,并分别在北京大学、朝阳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大学等学校讲授了史学思想史课程。白寿彝先生认为,“李大钊同志著《史学思想史》,这是属于史学史范围,阐述历史观的第一部专著”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16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继李大钊之后对史学思想史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当属白寿彝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白先生就为侯外庐先生主编出版的《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撰写了《刘知幾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元代马端临进步的史学思想》两文分属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上册第5章和下册第19章,分别由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12月和1960年4月出版。两文,虽然没有从理论上对史学思想的内涵作出具体阐述,却是通过治史实践对中国史学思想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方法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白先生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著,主要有《谈史学遗产》(1961年)、四篇《谈史学遗产答客问》(1981年、1982年),以及《中国史学史》第一册(1986年),对史学思想史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论述,包括史学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史学思想史与史学史的关系,史学思想史与史学史其他分支学科如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历史文学之间的关系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21世纪,史学思想史的学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吴怀祺先生主编的十六卷本《中国史学思想会通》(2018年),堪称该学科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撰写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史学思想史》(2007年),为中国史学思想史学科建设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教程的撰述宗旨,是系统反映中国史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为此,我们需要对史学史与史学思想史、中国史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作出具体说明与梳理。
一、史学史与史学思想史
史学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历史学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史学史则以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因此,白寿彝先生认为史学史是相较于历史学更高一个层次的研究。他说:“史学只是研究历史,史学史要研究人们如何研究历史,它比一般的史学工作要高一个层次,它是从总结一般史学工作而产生的。说较高层次,不是说研究史学史的人比别的史学家要高,而是指学科性质来说的。”白寿彝:《在第一次全国史学史座谈会上的讲话》,见《中国史学史论集》,40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9。这就对史学史学科的属性作出了解说。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梁启超最早对中国史学史研究对象作出了界定,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作如是说:“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见《中国历史研究法》,31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值得注意的是,梁氏并没有将史学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看待,而是将其作为“文化专史”中“学术思想史”的一个分支。金毓黻于1944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一书,堪为按照梁氏中国史学史的做法而成就的早期代表性著作。后来的中国史学史的撰写,基本上是沿着这样的路子。这种局面的改变,应该要到20世纪80年代,以1986年白寿彝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的出版为标志。白先生认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任务是“对于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论述”。具体来讲,其范围包括:“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中国史学在发展中跟其它学科的关系,中国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中国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2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这里所谓“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旨在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史学发展的规律性;“其它学科”,包括生产知识、自然科学以及哲学、地理学、民族学、考古学、艺术等姊妹学科同上书,39页。;“反映的时代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史学对于社会的反作用的问题”同上书,41页。。很显然,白先生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对象的叙述,着重强调了唯物史观的指导,以及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是将史学史当作历史学分支学科来看待的。
史学思想史则是史学史的分支学科。相较于史学史以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史学思想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二是对影响史学思想发生、发展的诸多因素所作出的理论解说。
要了解史学思想史,首先就必须要对“史学思想”的内涵作出界定。我们认为,史学思想的内涵虽然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指对客观历史的认识,二是指对史学本身的认识。对客观历史的认识是指历史观,其认识主体主要是史学家和思想家;对史学本身的认识是指史学观,其认识主体主要是史学家。历史观与史学观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历史观是灵魂,直接影响着史学观;史学观则是历史观的具体体现。
历史观在史学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白寿彝先生对历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产生之前的历史观之研究意义作如是说:“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历代的思想家,有不少的人都有他们的历史思想、历史观点。他们讲到社会发展、社会思想的时候,讲到政治思想的时候,离不开史学思想。过去我们讲史学思想,很简单地认为,没有什么可以讲的。如果要讲史学思想,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行了。这个话有道理,但不完全对,至少不全面。马克思主义没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历史学不可能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这是没有问题。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过去没有正确的历史观点。对具体历史问题、具体历史现象、具体历史人物、具体历史事件,过去也曾经有过不同程度的正确看法,这些看法不可能都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里面,但是它们是正确的。……对于这些前人所做的成果,我们不要一脚踢开,应该吸收过来做我们的营养。这样做,可以丰富我们的史学思想。”白寿彝:《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1983年4月6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讲话》,见《白寿彝史学论集》,31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那么,历史观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简言之,即考察历史的变易,以及历史变易的动因与规律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表现出了史学家、思想家们不同的历史观点。如关于历史是怎样变易的,是否存在着规律性,就有历史倒退论、历史循环论、历史停滞论、历史进化论、历史螺旋式发展论,等等;关于历史变易的动因问题,则有神意史观、英雄史观、经济史观、文化史观、种族优越论、地理环境论,等等。作为具体的史学家、思想家,他的历史观往往不是单一纯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我们对历史上史学家、思想家的史学思想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史学观是史学思想史的重要内涵。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必须借助于历史记录,这是历史认识一去不复返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史学家对史学本身的认识,是史学思想的重要内涵。那么,史学认识的内容又有哪些呢?首先是对史学功能或价值的认识。研究历史究竟有何作用,这是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从史学思想史来看,史学家们对史学功能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史学的学术功能,二是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就是“求真”与“求义”的问题。作为一门科学,或者叫学问,史学必须要“求真”,否则就没有任何学术意义,同时也无法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史学又必须要“求义”,要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像史学思想史上提出的借鉴垂训、经世致用、爱国主义等思想,便是这种“求义”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史学思想史上,史学的“求真”与“求义”从来就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当然,史学家们对史学功能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即使是相同的命题,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对此要多作具体分析。其次是对史学方法的认识。史学家关于史学方法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史书的编纂以及历史叙事等诸多方面。史学方法问题由于相对具有纯学术的意味,因而也是史学家们最为普遍重视的问题。史学家对这些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行思想总结,作出有益的尝试,从而推动了史学方法的改进和史学研究的提高。
影响史学思想诸因素是史学思想史的应有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经史子集“四部学”的面貌呈现出来的,四部之间有时存在着密切关联。从史学史的角度来讲,经学、子学对于史学发展的意义,“一是提供了对历史运动解释的思维路径,包括历史变动的三统说、五行运转说等。二是成为历史编纂学思想的依据,如春秋笔法、史体史例的规定等。三是提供评论历史兴亡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尺度”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通论·总论卷历史思维卷》,5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从史学思想史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样的,史学思想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同样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就有经学、子学的因素。经学作为指导思想,对史学思想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宗经尊圣从来都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主流;经史关系作为史学思想史的重要论题,千百年来一直被持续地加以探讨。子学主要表现为时代哲学思潮对史学思想产生影响。从史学思想史来看,一定时代哲学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与解释,影响到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同时,史学思想中包含的历史观,本身就是时代哲学的组成部分。此外,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它的某些理论也往往通过上升为哲学理论,再对史学思想发生影响。当然,影响史学思想史的诸要素还不止这些。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定时代的史学思想自然离不开时代政治的影响,这是由思想上层建筑往往受制于政治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因此,一定时代的政治格局、政治制度、政治斗争和政治思潮等,都必然会对一定时代的史学思想起着重要影响。如果离开时代政治去探讨时代史学思想,史学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将不会得到科学的说明。当然,史学思想还有一个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历史总是在有所借鉴中向前发展的,史学思想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任何时代的史学思想,都是在总结、继承和发展前人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史学思想史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中国史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本教程讲述的中国史学思想史,上起先秦史学思想的起源,下至近代史学思想的转型。现将各时期的史学思想发展状况简述如下。
先秦:史学思想的起源。中国古代史学思想萌芽于传说时代的原始历史意识,这种原始的历史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过往行动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总结”和“对自身来源的追寻,对自己部落、氏族起源的追溯”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4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随着殷商甲骨文的出现,历史叙事能力已经有了明确的提高,进而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世系观念。到了“六经”时代,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展示,《周易》的天人、古今思想,《尚书》的历史忧患意识与借鉴思想,《诗经》的原始察终思想与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典制变易观与历史发展观,以及《春秋》的史义与史法,对此后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之后的诸子时代,通过诸子百家相互争鸣,人们围绕着历史变易特点与历史变易动因作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从而对历史之“势”与“因”、法先王与法后王、君民关系与人神关系等诸多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秦汉:大一统时代的史学思想。秦汉是中国大一统政治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这种大一统政治反映在史学思想上,突出表现为史家们一方面重视颂扬政治大一统,班固的“宣汉”思想即是具体体现;另一方面致力于学术思想的大一统工作,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即为代表。秦亡汉兴的历史巨变给予汉代史学思想以巨大的冲击,以神意史观论证王权的合法性成为时代主题,表现在史学思想上,就是既讲直书又重神意的二重性特征凸显。面对如何巩固汉朝大一统政治,人们着重于天人关系的探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天人感应学说作了系统阐发。此外,随着两汉大一统的长期稳定,史学家、思想家们得以冷静地对古往今来的历史变易作出思考,从而在先秦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后,这一时期又出现了董仲舒的“三统”说、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思想、刘歆的五德相生说和何休的“三世”说等,使古代历史变易学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格局下的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经历秦汉统一之后再度出现的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王朝更替频繁的历史时期,反映在史学思想上,则是史家重视治乱兴衰的探讨,发表历史兴亡论。这一时期政治的显著特点是门阀士族把持政权,表现在史学思想上,则是史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和谱牒的编修。从时代思潮而言,这一时期是传统经学衰落、玄学与佛学盛行时期,表现在史学思想上,则是出现了援玄、佛入史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像范晔这样的反佛斗士。这也是一个民族交往交流频繁、民族矛盾激化,同时民族交融得到加强的时代,反映在史学思想上则是民族认同意识得到加强。
隋唐:盛世恢宏气象下的史学思想。隋唐是继秦汉之后又一个政治大一统时期。隋亡唐兴的历史巨变,促使唐初史学家、统治者高度重视修史工作,唐初三篇修史诏书的颁布、史馆的成立和八部正史的修撰便是具体表现。唐初大规模修史,既是以史为鉴、以隋为鉴的需要,也彰显了唐代史学建设的恢宏气象。史学发展离不开史学批评,史评家刘知幾撰成的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在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的基础上对此前中国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与评论。中唐以后的统治危机,促使中晚唐史学思想重视提倡经世致用,史家杜佑“征诸人事,将施有政”之“经邦致用”史学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传统史学对史学作用问题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
宋元:史学思想的异彩纷呈。宋元是中国传统史学最为辉煌的时期,在史学发达背景下,史学思想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宋代社会的积贫积弱,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异常激化,促使史家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史资政的史学思想彰显;宋元理学成为时代主要哲学思潮,反映在史学思想上则是出现了明显的义理化倾向,史家普遍重视宣扬天理史观,提倡贯通古今以明天理的通识思想,倡导春秋笔法以维护正统,以及为宣扬理学道统而创立了学术史新体裁,等等。同时,与这种义理化主流史学思想不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像郑樵这样的贬斥褒贬与灾祥的批评史学,以及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讲究事功、经世的史学思潮。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史学的进步,这一时期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与清前中期:史学思想的总结和反思。明与清前中期作为传统史学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表现出总结和反思的特点。在史学思想的总结上,有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为代表掀起的实学思潮,对传统经世致用史学思想进行了继承与总结;有乾嘉考证史学在总结前人历史考证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提出的系统的历史考证学思想,《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三大考史名著即是代表;有史学评论家章学诚从史义与史德、历史编纂、方志学理论等多方面,对传统史学理论进行的系统总结,《文史通义》便是这一总结的结晶。在史学思想的反思上,有持续不断的关于“六经皆史”的讨论,有史学评论家胡应麟反思刘知幾史家“三长”说而提出的“公心”“直笔”之“二善”说,有李贽充满独立己见、具有鲜明反理学主流思潮的历史评论等。
近代:史学思想的嬗变与转向。近代以来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嬗变与转向的特点,嬗变体现了新的史学思想不断涌现,转向体现了传统史学思想向近代新史学思想的转变。近代史学思想的嬗变与转向,是以嘉道社会危机的加深和近代资本主义的侵略为背景的。在整个近代史学思想的嬗变与转向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新型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潮,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而产生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乾嘉考据学与西方实证主义相结合的新的历史考据学思潮,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从而将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领向了新时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