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孟荀思想:比较与反思(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刊)

書城自編碼: 38729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东方朔、张子立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73206695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9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售價:NT$ 330.0
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一部新的十八世纪晚期全球史(方尖碑书系)
《 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一部新的十八世纪晚期全球史(方尖碑书系) 》

售價:NT$ 661.0
中国绘画史(第三卷)
《 中国绘画史(第三卷) 》

售價:NT$ 1669.0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售價:NT$ 280.0
抗癌饮食指导
《 抗癌饮食指导 》

售價:NT$ 442.0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售價:NT$ 386.0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售價:NT$ 1622.0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售價:NT$ 38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79
《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
+

NT$ 829
《 《中庸》研究(第一卷):《中庸》前传(复旦中国哲学书系) 》
+

NT$ 288
《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著名哲学杨国荣讲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大智慧,内圣外王的处世哲学) 》
+

NT$ 1392
《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
+

NT$ 493
《 《礼记-乐记》《声无哀乐论》注译与研究-崇文学术文库·中国哲学03 》
+

NT$ 672
《 现代西方哲学(增订本)(复旦哲学·教材系列) 》
編輯推薦:
孟子和荀子,这两位两千年前的哲人,他们都在讨论什么问题? 他们的辩论技巧怎么样,会诡辩吗? 他们与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思考过一样的问题吗?在战国时代的纷乱中,他们渴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 他们的规划对后世产生过影响吗? 如果你想了解这些问题,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內容簡介:
孟子与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两位巨擘。 二人的思想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儒家的两条发展路线。长期以来,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二人的“性善”“性恶”论。但是,孟荀的思想世界包含远为丰富的内容,涉及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哲学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孟荀伦理学暨两岸儒学工作坊”论文集,收论文25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孟子、荀子思想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些内容,新见迭出,视野广阔,颇具学术价值。
關於作者:
东方朔,原名林宏星。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长于中国哲学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著有《刘蕺山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刘宗周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从横渠、明道到阳明:儒家生态伦理的一个侧面》(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荀子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等,编有《杜维明教授访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的问题方法及未来开展---刘述先教授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张子立,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长于儒家哲学、新儒家研究。著有《从逆觉体证到理一分殊:试析现代新儒学之内在发展》(五南出版社)、《儒学之现代解读:诠释,对比与开展》(学生书局)等。
目錄
李明辉: 从丁茶山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看其四端七情论
孙伟: 古希腊灵魂观与荀子之“道”——一个比较考察
李巍: 早期中国的类、类比与行动——以名墨孟荀为线索
方旭东: “天学”视野中的《荀子》——利玛窦对《王制篇》分类说的转写
邓秉元: 早期儒家的名辩思想——孔子与荀子之间
刘思禾: 墨子挑战与孟荀的回应——诸子时代的论辩主题

荆雨: 道-理-名-法:荀子德性法治之思想逻辑
魏犇群: 再论荀子的元伦理学
蓝法典: 从博弈视角看荀子政治设计的初衷、局限与意义
杨泽波: ”性朴说“商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荀子研究中一个流行观点的批评
余治平: “荀子入秦”何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儒法的当面交锋与现实博弈
宋金明: 解蔽?治心?圣王——《荀子?解蔽》的哲学论旨
东方朔: 荀子伦理学的理论特色——从“国家理由”的视角说起


丁四新: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研究与检讨——从朱陆异解到《性自命出》“实性者故也”
胡发贵: 孟子“能”之哲学初论
林桂臻: 孟子心性论的天道理路
徐波: 孟子以“水”喻性善的理论张力
何益鑫: 从“故而已矣”到“乃若其情”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的诠释及其衍生问题
强中华: 孟子对人性恶端的认识
张子立: 内圣外王的四种诠释——兼论孟荀之异

庄锦章: 荀子《性恶篇》的“可以”与“能”区別的分析
朱承: 王霸之辩与儒家公共性思想的限度
王正: 重思先秦儒家的天人之辨
陈赟: 治教分离视域下人性善恶问题之勘定
方达: 先秦孟、荀“性论”结构差异与文献例证
內容試閱
1993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的姜广辉在《孔子研究》第1期发表了一篇短文,名为《良知论——中国哲学王冠上的明珠》,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作家徐迟在有关陈景润的报告文学中用了一个比喻,认为数论好比是数学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王冠上的明珠。我们可以把同样的比喻用于中国哲学,那么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王冠,什么又是王冠上的明珠呢?对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而我认为,心性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王冠,良知论是王冠上的明珠。
  据我所知,这是学界次将心性之学比作中国哲学的王冠,将良知论(其实就是性善论)比作这座王冠上的明珠,认为摘取这颗明珠的难度堪比数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介绍了陈景润不畏艰险努力攻克数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事迹。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现在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当时在社会上的传播力度之大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这篇文章让人们知道了数学研究有一个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知道了中国有一个数学家叫陈景润,知道了陈景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向这个高地攀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此之后,人们常常将各行各业的问题比作哥德巴赫猜想,职业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我是1986年告别漫长而坎坷的自学经历,进入复旦大学跟随潘富恩先生读硕士的,研究的对象就是孟子。当时选择这个题目想得并不深远,多少有点误打误撞的意思,未曾料到它的潜力是如此之大。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硕士论文的写作,答辩也很顺利。1989年直升攻读博士学位后不久,有一天突然对自己的硕士论文发生了怀疑,深感不满,重打鼓另开张,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踏上孟子研究的漫漫征程。1992年到1993年,我发表了三篇有关孟子的文章,分别是《孔子心性学说的结构》《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及其影响》《从义利之辨到理欲之争》。这三篇文章今天看来虽然略显“青涩”,但确定了我之后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向,我后来整个的孟子研究可以说都源于这三篇文章。读博期间能够有如此心得,撰写如此质量的文章,回想起来,还是很为自己骄傲的。
  我的孟子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孟子三书”(《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之中。这三部著作各有侧重:《孟子性善论研究》专门研究孟子性善论,向儒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起冲击,为重要,我也为满意;《孟子评传》将范围扩展到孟子的生平以及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对孟子的全面研究;《孟子与中国文化》采用“大家做小书”的方式,把前两部成果通俗化,专为社会上的青年朋友而做。与之相应,我陆陆续续发表了约六十篇与孟子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一直存在电脑中没有整理,直到近来出版了《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和《儒学谱系论》,基本完成了建构儒家生生伦理学工作后,才得空考虑将其编排修订出版。
  我多次讲过,我的孟子研究有三个方面是发前人之未发,而后人很难改易的:一是提出伦理心境的概念,对良心进行哲学诠释;二是创立三分法,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三是以价值选择关系为核心,还原义利之辨的真精神。与此相应,本书收入三十七篇文章,分为四类编排。“部之一:以伦理心境解说良心”收录十章文章,呈现个方面的成果;“部之二: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和“部之三:还原义利之辩的真精神”分别收录八篇文章,呈现第二个方面和三个方面的成果;“部之四:余论”也收录十篇文章,呈现我对他人孟子研究的评论。“真幸运,我找到了那个神奇的‘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有一定综括性,收录进来以代结语。此外,还有二十三篇文章,或因只关乎孟子生平考辨或因内容重叠,未收入本书,仅以附录形式列篇名于书后。
  姜广辉将良知论比作儒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对我是很大的激励。我花费十年苦功研究孟子,就是立志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又用了近二十年时间研究牟宗三,再后来全力建构儒家生生伦理学,重点虽有转移,但眼睛一直盯着这个目标,心里一直揣着这个念想,从未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有了自己的系统理解,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交了自己的答案:
  人之所以有良心,首先是因为人天生有一种生长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孟子说的“才”,生长倾向不仅可以决定人成为自己,而且有利于其类的绵延;受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的影响,生长倾向会进一步发展为伦理心境,伦理心境虽然是后天的,但又有先在性,承担着道德本体的功能,遇事一般不需要新的学习,也知道应该如何去做。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性质有别,实为一体,生长倾向一定会发展为伦理心境,伦理心境也必须以生长倾向为基础,要而言之,良心无非是建基于生长倾向之上的伦理心境而已。孟子牢牢把握住了良心的先在性,大讲“我固有之”,开出了心学的先河,为儒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只以“才”论性善,不了解伦理心境是良心的主干部分,论述并不完备。更为重要的是,孟子思想只有仁性、欲性两个部分,与孔子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有异,其所达成的只是伦理之善,而非道德之善。孔孟心性之学的这一分歧是两千多年儒学发展的头等重大事件,再没有哪个事件的重要性可以与之相比了。
  依我个人的判断,上述诠释不仅有效说明了人何以有良心,何以有善性的问题,而且颠覆了孔孟关系,心学与理学关系的固有模式,摆脱了感性或理性,经验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窠臼,三分法的创立更有巨大的潜能,足以催生儒学思想范式发生一场重大的变革。当然,学界接不接受姜广辉的比喻,认不认可我的努力达到了目标,有没有资格摘取那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须由历史检验,个人说了不算——尽管我心心念念,尽管我自信满满
  序言
  1993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的姜广辉在《孔子研究》第1期发表了一篇短文,名为《良知论——中国哲学王冠上的明珠》,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作家徐迟在有关陈景润的报告文学中用了一个比喻,认为数论好比是数学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王冠上的明珠。我们可以把同样的比喻用于中国哲学,那么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王冠,什么又是王冠上的明珠呢?对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而我认为,心性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王冠,良知论是王冠上的明珠。
  据我所知,这是学界次将心性之学比作中国哲学的王冠,将良知论(其实就是性善论)比作这座王冠上的明珠,认为摘取这颗明珠的难度堪比数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介绍了陈景润不畏艰险努力攻克数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事迹。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现在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当时在社会上的传播力度之大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这篇文章让人们知道了数学研究有一个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知道了中国有一个数学家叫陈景润,知道了陈景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向这个高地攀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此之后,人们常常将各行各业的问题比作哥德巴赫猜想,职业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我是1986年告别漫长而坎坷的自学经历,进入复旦大学跟随潘富恩先生读硕士的,研究的对象就是孟子。当时选择这个题目想得并不深远,多少有点误打误撞的意思,未曾料到它的潜力是如此之大。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硕士论文的写作,答辩也很顺利。1989年直升攻读博士学位后不久,有一天突然对自己的硕士论文发生了怀疑,深感不满,重打鼓另开张,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踏上孟子研究的漫漫征程。1992年到1993年,我发表了三篇有关孟子的文章,分别是《孔子心性学说的结构》《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及其影响》《从义利之辨到理欲之争》。这三篇文章今天看来虽然略显“青涩”,但确定了我之后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向,我后来整个的孟子研究可以说都源于这三篇文章。读博期间能够有如此心得,撰写如此质量的文章,回想起来,还是很为自己骄傲的。
  我的孟子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孟子三书”(《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之中。这三部著作各有侧重:《孟子性善论研究》专门研究孟子性善论,向儒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起冲击,为重要,我也为满意;《孟子评传》将范围扩展到孟子的生平以及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对孟子的全面研究;《孟子与中国文化》采用“大家做小书”的方式,把前两部成果通俗化,专为社会上的青年朋友而做。与之相应,我陆陆续续发表了约六十篇与孟子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一直存在电脑中没有整理,直到近来出版了《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和《儒学谱系论》,基本完成了建构儒家生生伦理学工作后,才得空考虑将其编排修订出版。
  我多次讲过,我的孟子研究有三个方面是发前人之未发,而后人很难改易的:一是提出伦理心境的概念,对良心进行哲学诠释;二是创立三分法,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三是以价值选择关系为核心,还原义利之辨的真精神。与此相应,本书收入三十七篇文章,分为四类编排。“部之一:以伦理心境解说良心”收录十章文章,呈现个方面的成果;“部之二: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和“部之三:还原义利之辩的真精神”分别收录八篇文章,呈现第二个方面和三个方面的成果;“部之四:余论”也收录十篇文章,呈现我对他人孟子研究的评论。“真幸运,我找到了那个神奇的‘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有一定综括性,收录进来以代结语。此外,还有二十三篇文章,或因只关乎孟子生平考辨或因内容重叠,未收入本书,仅以附录形式列篇名于书后。
  姜广辉将良知论比作儒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对我是很大的激励。我花费十年苦功研究孟子,就是立志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又用了近二十年时间研究牟宗三,再后来全力建构儒家生生伦理学,重点虽有转移,但眼睛一直盯着这个目标,心里一直揣着这个念想,从未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有了自己的系统理解,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交了自己的答案:
  人之所以有良心,首先是因为人天生有一种生长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孟子说的“才”,生长倾向不仅可以决定人成为自己,而且有利于其类的绵延;受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的影响,生长倾向会进一步发展为伦理心境,伦理心境虽然是后天的,但又有先在性,承担着道德本体的功能,遇事一般不需要新的学习,也知道应该如何去做。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性质有别,实为一体,生长倾向一定会发展为伦理心境,伦理心境也必须以生长倾向为基础,要而言之,良心无非是建基于生长倾向之上的伦理心境而已。孟子牢牢把握住了良心的先在性,大讲“我固有之”,开出了心学的先河,为儒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只以“才”论性善,不了解伦理心境是良心的主干部分,论述并不完备。更为重要的是,孟子思想只有仁性、欲性两个部分,与孔子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有异,其所达成的只是伦理之善,而非道德之善。孔孟心性之学的这一分歧是两千多年儒学发展的头等重大事件,再没有哪个事件的重要性可以与之相比了。
  依我个人的判断,上述诠释不仅有效说明了人何以有良心,何以有善性的问题,而且颠覆了孔孟关系,心学与理学关系的固有模式,摆脱了感性或理性,经验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窠臼,三分法的创立更有巨大的潜能,足以催生儒学思想范式发生一场重大的变革。当然,学界接不接受姜广辉的比喻,认不认可我的努力达到了目标,有没有资格摘取那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须由历史检验,个人说了不算——尽管我心心念念,尽管我自信满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