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超越追赶:中国创新之路

書城自編碼: 385426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吴晓波 方刚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53875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售價:NT$ 420.0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售價:NT$ 335.0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售價:NT$ 381.0
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人:从但丁到伽利略
《 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人:从但丁到伽利略 》

售價:NT$ 549.0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

售價:NT$ 269.0
解套基本逻辑与六大战法
《 解套基本逻辑与六大战法 》

售價:NT$ 274.0
超级制造
《 超级制造 》

售價:NT$ 671.0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

售價:NT$ 32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一本书带你读透AIGC 》
+

NT$ 458
《 元宇宙经济学 》
+

NT$ 516
《 元宇宙导论 》
+

NT$ 400
《 超级技术:改变未来社会和商业的技术趋势 》
+

NT$ 458
《 深度学习革命 》
+

NT$ 458
《 密码学:数字经济的基石 》
編輯推薦:
◎在中国的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上,核心是超越追赶,如何突破范式的天花板?作者团队进行了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理论探索,尤其强调了穿越范式更新周期的“超越追赶”过程中非连续和非线性的重要作用,如何认识这种作用是技术与创新管理的核心内容。基于此,中国创新管理的原创理论体系“C理论”得以建立。
◎中国创新管理之父许庆瑞院士作序,林毅夫教授、杨善林院士、陆军院士。助力未来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穿越周期的管理,抓住重大战略性机会窗口,实现高质量地可持续发展。
◎有理论、有案例、有方法、有路径,诠释了中国情境下技术范式转变期的非线性规律,构建了企业成功穿越技术生命周期的创新管理方法,跨越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內容簡介:
中国式增长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企业“超越追赶”的路径与模式是什么?
如何用创新构筑穿越周期的力量?

本书基于吴晓波教授三十余年深入系统研究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中,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以《科学》杂志的“世纪之问”为切入点,首先对世界上较少的几个实现成功追赶国家的历程和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直至改革开放的追赶历程和经验教训进行脉络式的梳理、研究和总结,接着对现有追赶理论展开了系统回顾和理性批判。在此基础上,从二次创新、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机会窗口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对“超越追赶”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理论构建。
书中系统研究了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并总结背后的规律,构建抓住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实现“超越追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给出基于“超越追赶”理论总结而出的“跨技术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为处于追赶中的企业提供追赶和实现超越追赶的“中国方案”。
關於作者: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系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亚洲理工学院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富布莱特学者。长期深入企业从事全球化制造与战略管理、技术创新与竞争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C理论”,致力于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力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MBA教育中心主任,睿华创新管理研究院总经理。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管理与知识管理。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瑞士洛桑大学信息系统博士。曾在部属研究所担任硬件工程师,在数字行业高成长企业担任公司总经理、副总裁,对高新技术行业、数字行业有较多的经营和管理实践经验,担任某上市企业的独立董事和多家企业的战略顾问。
目錄
序 言
前 言
第一章 世纪之问
《科学》之问
鲜有的成功者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以色列
东亚模式
“共享的信念”
政府的作用
东亚模式的启迪
第二章 中国的追赶
旧中国的努力
“权操自我”
永不停歇
新中国的艰苦奋斗
156 项工程
自力更生
“四三方案”
改革开放中的追赶
新型的发展道路
中国情景的意义
梦想点亮未来
第三章 从追赶到超越追赶
追赶中的创新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扩散模型与先发优势
新结构经济学与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先发优势还是后发优势
中等收入陷阱
技术追赶中的两类陷阱
追赶的内涵与特征
追赶的内涵
集体能力获取
锁定与跨越
超越追赶
跳出追赶的陷阱
抓住范式转变的机遇
第四章 二次创新
二次创新
二次创新的过程
二次创新的动态模式
从二次创新到一次创新
技术范式的转变
后发者的学习与忘却学习
“有意的扬弃”
超越追赶的技术创新过程
基于超越追赶的竞争优势
后来者居上的秘诀
穿越周期的力量
第五章 二次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的二次创新
移植与本地适应
效率与新颖性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
价值创造范式的重大革命
价值网络
商业模式创新的软肋
第六章 超越追赶的双轮驱动
殊途同归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演机制
超越追赶的路径
双轮作用
新商业文明的引擎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
互动融合
第七章 超越追赶的“机会窗口”
机会窗口
什么是机会窗口
影响机会窗口的因素
范式转变期的机会窗口
专用性资产与核心能力
突破路径依赖
机会窗口中的创新管理
下一个范式的多种可能
混沌和不确定性中的抉择
混沌中的抉择
第八章 七位一体的国家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
理论来源
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
中国创新体系的演进
创新体系“三螺旋体”
技术范式转变与国家创新体系演进
“三螺旋体”的交迭与互动
“三螺旋体”模式面临的挑战
从“三螺旋体”到“七螺旋体”
超越追赶的国家创新体系重构
国家创新体系重构的需求分析
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第九章 全球创新治理结构的重建
全球竞争格局的改变
全球经济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受到挑战
数字经济支撑未来,全球治理规制博弈加剧
科技影响力加大,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核心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两极分化
创新发展新趋势
全球创新领导者
走向边缘化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的成功之道
中国的特殊情景
中国创新发展的经验
超越追赶的“C 理论”
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惟创新者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企业对自主创新道路的持久不懈探索,这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行业追赶者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基于三十余年执着的扎根研究,吴晓波教授于十年前提出了“超越追赶”的理论,该理论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中国企业在高效利用已有技术轨迹实现高速追赶,及时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重大“机会窗口”,实现超越追赶并成为全球领先者的革命性创新发展模式及其规律。

我于20 世纪80 年代初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访问,回国后创立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开拓我国技术创新管理新领域,在全国率先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理论体系。1989 年吴晓波教授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是我早期最优秀的弟子。他勤奋好学,深入企业,对中国的技术创新管理开展了扎根式的持续研究工作。1991 年他提出了以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动态组合及组织学习动态模式为基本特征、与国际著名的“U-A”模式不同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型,表现出了优秀的善于洞察本质和提炼规律的学术灵性,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此后三十多年中,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持续资助,通过不断深化依靠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从二次创新到原始创新赢得先发优势、跨技术生命周期的“范式转变”“忘却学习”的机制研究,为形成从“二次创新”到“全面创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晓波教授是中国创新管理领域最扎实、最富创造力的领军学者之一,也是国内能够自成理论体系并得到国际学界承认的学者。吴晓波教授带领浙江大学创新管理研究团队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建立了985 二期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带领浙江大学创新管理学科在国内和国际上持续领先,也带动了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进一步提升。他所建立的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着眼于赢得“后发优势”的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著名的“U-A”动态创新模式提出者厄特巴克教授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剑桥大学国际权威 麦克·格雷戈里(Mike Gregory)教授的好评并被纳入他所领导的制造业创新管理研究;还得到了许多国际著名学者的引用和好评,如,哈佛大学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利兹大学的马里奥·卡弗洛斯(MarioKafouros)、布莱顿大学的斯蒂芬(Stephen)教授等。
吴晓波教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持续十五年组织出版《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为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还致力于将先进理论和方法落地于广大企业,曾担任海康威视、吉利汽车、杭氧股份等创新型企业的顾问,直接指导帮助它们成长为产业龙头领军企业;他于1999 年创立“浙江大学高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并担任“责任教授”至今,将该强化班培养为“中国大学生创业第一班”,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首届教师发展基金“杰出教学奖”。他践行了浙江大学一贯以来所倡导和坚持的“求是创新”精神,是一位真正投身于“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流学者。
本书的共同作者方刚教授曾是吴晓波教授的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接受瑞士洛桑大学的联合培养,在瑞士期间,他得到其瑞士导师伊夫·皮尼厄教授(Yves Pigneur,著名的《商业模式新生代》作者之一)的赏识而继续学习,最终获得了瑞士洛桑大学的博士学位。作为一位勤奋努力的中年学者,方刚教授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管理学教授和MBA 教育中心主任职务。他有十多年的信息技术公司从业经历,为全职攻读博士学位而毅然放弃了企业高管的职位。而正是这样略显曲折的经历,造就了他紧密联系实际的理论研究作风。他们师生的紧密合作,为此书的联系实际增添了风采。

经过对中国领军企业创新管理和追赶历程的长期扎根研究,吴晓波教授原创性地提出了“超越追赶”的管理理论,并以学术专著、科学论文等形式持续发表。本书是吴晓波教授对“超越追赶”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系统性总结和凝练。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于创新理论对“追赶”这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总结出“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路径跟随、路径跳跃和路径创造的追赶路径,以及“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的追赶模式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然而,中国企业超越追赶过程中面临的是技术、市场与制度快速更迭与不确定性变化的高变革的、高混沌的“范式转变期”特殊情境。尤其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创新涌现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更为迅速地为解决础上不断开展“二次创新”,把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合理配置来自全球的优势资源,善于抓住范式转变带来的机会窗口,最后逐步走向原始创新,构建全球领先的技术能力而站在世界的前沿。以华为、吉利、海康威视、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和实现超越追赶的结果,不断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情境造就的“中国模式”不同于西方列强的崛起之路,也不同于日、韩的“东亚模式”,更不同于“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超越追赶的大国之路。
这本书就是致力于系统研究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并力图总结其规律,最重要的学术创新在于在洞察技术范式转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础上,构建抓住机会窗口实现“超越追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当前国际上该领域研究中最前沿的理论成果,这本书具有突破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这本书诠释了技术范式转变期的非线性规律,为当前更多企业抓住产业变革中的机会窗口、实现穿越周期的超越追赶路径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更构建了企业成功穿越技术生命周期的创新管理理论和方法,与西方经典管理理论基于“单个技术生命周期”下致力于建立高度分工协作体系不同,“超越追赶”理论中针对跨越技术生命周期的“非连续性管理”,提出包括超越追赶的动力、路径、策略和所需要的制度环境等要素的方法框架,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
在实践上,这本书为中国企业的追赶与超越,乃至为更多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定的市场需求而采取前沿的或是跨界的新技术,这种情况显著区别于原先单一产业内领先的“在位企业”主导技术范式下的竞争方式。今天中国的优秀企业家们以灵敏的市场嗅觉和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奋斗历程中,带领中国企业在引进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展“二次创新”,把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合理配置来自全球的优势资源,善于抓住范式转变带来的机会窗口,最后逐步走向原始创新,构建全球领先的技术能力而站在世界的前沿。以华为、吉利、海康威视、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和实现超越追赶的结果,不断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情境造就的“中国模式”不同于西方列强的崛起之路,也不同于日、韩的“东亚模式”,更不同于“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超越追赶的大国之路。
这本书就是致力于系统研究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并力图总结其规律

放眼世界,我们面临的是百年未遇之大变局。
人类近代史中最耀眼的事,莫过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奋斗让“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彻底改变,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彻底摆脱了极端贫困,走上了全民小康的道路。是什么成就了这场伟大的变革?是什么让这个科技贫乏的国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及至发明专利申请的全球领先者?上一个世纪中最富有与最贫困的国家差距并未缩小,又是什么让中国能够大幅度地缩小这种差距?甚至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跑到了世界的前沿?
长期以来,作为近代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后来者”,中国并不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一个“创新型国家”。而充分的事实日益清晰地表明了创新驱动对中国崛起的重大作用。无可否认,作为“后来者”,中国的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即“二次创新”。正是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引进—消化—吸收”,中国在引进之初便积极努力地开展“二次创新”从而赢得了巨大的“后发优势”,并成功避免了落入“追赶的陷阱”。当中国整体进入全面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之时,前沿尖端科技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新阶段,如何穿越创新周期,如何加快从“二次创新”向“原始创新”的跃迁,更成为当下中国“超越追赶”的关键。
大约30 年前完成“二次创新的过程与模式”博士论文迄今,作者(第一作者)一直致力于持续深入研究和完善“二次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并运用于指导企业赢得后发优势。10年前,站在新世纪我国制造业规模登顶全球的新高度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超越追赶”的构想,进行了新一轮基于我国领先企业的扎根研究。本书在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基础上完成,共分九章,首先以《科学》杂志提出的“世纪之问”为引子,用全球眼光对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实现“超越追赶”的国家进行了剖析,进而纵向回顾了我国从洋务运动以来多年从学习、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历史进程,系统地对从追赶到超越追赶中的“二次创新”过程及动态升级的模式进行了深度的阐述。结合第三、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大背景及我国的应用场景,讨论了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在价值网络中获得“后发优势”的新机制,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联动所形成的双轮驱动加速超越追赶机制。特别地,对技术范式转变期的“机会窗口”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抓住“机会窗口”是实现超越追赶的关键,而相应的创新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均需改变以往排斥“不确定性”的管理逻辑;从超越追赶的创新环境塑造视角,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七位一体”国家创新体系;最后,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中国崛起的事实,提出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创新治理结构重建的中国方案。
本书的核心思想与创新之处在于对“范式转变”期的创新管理“非线性”特征的剖析,提出了与以往基于单一生命周期内的稳定结构和线性优化不同的“拥抱不确定性”的创新管理体系。学习与“忘却学习”、异质性与包容性、排他性与互补性、利用与探索等“二元性”行为中的“灰度”管理成为创新管理的“新常态”。微观中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宏观上的“七位一体”新型国家创新系统与多极世界的新型全球创新治理结构,成为我国实现“超越追赶”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
在当今全球市场、技术和制度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情境下,重新思考传统理论的适用性,探索后发企业在超越阶段的特征与有效模式,对于指导更多企业正确认识并把握和抓住下一个范式兴起的重大机会窗口,从而实现广泛的“超越追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范式转变中“换道超车”是众多“后来者”真正实现“超越追赶”的康庄大道,中国的新型国家创新系统和领先企业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普惠的中国方案,而基于包容“不确定性”的创新管理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乃至新 工具是指引和加速“超越追赶”的利器。
感谢提供实地研究机会并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企业家们,感谢于我们撰写期间进行深入批评与探讨的同行专家们,感谢一起参与过调研和研讨的学生们!正是你们的鼓励和支持让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殷切期望本书的研究探索能为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乃至政策制定者提供一种新的创新管理思维和管理逻辑,为更多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超越追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做出一份学者的贡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