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新京报书评周刊·“周末读诗”专栏作家三书全新力作 从汉语的古典精神中,探寻现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启示)

書城自編碼: 385308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者: 三书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76191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2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售價:NT$ 335.0
公开的密谋
《 公开的密谋 》

售價:NT$ 330.0
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第三版)
《 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第三版) 》

售價:NT$ 829.0
超能团队:提高团队绩效的30个工具   [英]帕梅拉·汉密尔顿
《 超能团队:提高团队绩效的30个工具 [英]帕梅拉·汉密尔顿 》

售價:NT$ 386.0
渡鸦的文化史
《 渡鸦的文化史 》

售價:NT$ 442.0
韦伯政治著作选
《 韦伯政治著作选 》

售價:NT$ 442.0
世界园林艺术史:500年经典绘画中的园林全书
《 世界园林艺术史:500年经典绘画中的园林全书 》

售價:NT$ 2229.0
觉醒(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新作,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
《 觉醒(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新作,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 》

售價:NT$ 223.0

編輯推薦:
☆新京报书评周刊·“周末读诗”专栏文章精选集结,平均每篇阅读量2W !
☆讲唐诗,但又不止于唐诗
作者从唐诗的赏析入手,为了讲透一首诗,经常会延伸到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庄子》、《搜神记》、现代诗……取材广泛又紧扣主题,解析有理有据又不失诗意本味,令人赞叹。
☆一堂堂别开生面的美育课
作者深入挖掘古诗词的现代性,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如花、雾、月、露水等一一进行拆解,观照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将诗意注入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扩充了文学的想象空间。读这本书,如同接受一次美的教育。
☆图文一体,装帧精美
本书采用了双封设计,外封采用特种纸大地纸,内封印银工艺,唯美典雅。文前加入8幅“金陵八家”之一樊圻的山水画,内文双色排版,版式雅致,适合收藏。
內容簡介:
本书是新京报书评周刊·“周末读诗”专栏作家三书的40篇读诗札记合集。作者从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选取了大约200首经典诗词,以其“闲言三两,意境汪洋”的独特叙述方式,触发读者关于诗词的感受和记忆,与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意象重新对话,在充分赏读佳句的同时体悟诗的意境。
诚如作者所言,读诗不是为了验证一个表象的世界,不是为了从外部去解释一首诗,而是从内部去体验它的丰富,跟随那些如露水或匕首的词,开启我们自身灵魂的历险和漫游。
關於作者:
三书,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新京报书评周刊·“周末读诗”专栏作家。已出版《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周末读诗:细雨湿流光》、儿童绘本《打灯笼》等,译著《昨日我是月亮》、绘本《妈妈》《古罗马先哲系列:如何冷静》《古罗马先哲系列:如何老去》等。
目錄
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
回忆一个春天的早晨 / 三
春天是夜晚的故事 / 一一
闻蝉起乡心:记忆中的夏天 / 一九
日长人静,午睡初醒 / 二七
梧叶飘黄:秋天的第一种悲伤 / 三五
秋天的大雁:一边歌唱,一边飞远 / 四四
且如今年冬:雾中行走的孤独 / 五二
人生如逆旅:草木人生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 六三
露水的世,露水的诗 / 七一
人生:寂寞是一种常态 / 八〇
山中来信:山中无所有,又拥有一切 / 八八
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 九七
关于它,你却无话可说 / 一〇六
雨中寥落月中愁:寂寞的颜色 / 一一七
在唐诗中看见农民 / 一二五
冰肌玉骨清无汗:醉生梦死
李贺鬼诗:沉迷死亡意象的古典诗人 / 一三七
一场雨、一个湖、一个村庄及一场艳遇 / 一四五
纳凉特辑:晚风、繁星和鬼故事 / 一五三
周年祭:韦庄的未了情 / 一六二
听蟋蟀:我们都是哑孩子 / 一七〇
天不老,情难绝:情不自禁
七夕:金风玉露,胜却朝朝暮暮? / 一八一
巫山一段云:神话与爱情 / 一八九
红豆与相思:给朋友的情诗 / 一九七
琴声中的诗:你在爱了,我怎会不知? / 二〇五
写首诗给你:想念那些美丽的人 / 二一四
伤行色:离别,就是死去一点点 / 二二二
秋雨梧桐叶落时:落叶情 / 二三一
坐在月下,和月亮说一会儿话 / 二三八
碧莲玉笋世界:山川相间
十年一觉扬州梦:杜牧的扬州记忆 / 二四九
李白的印象江南 / 二五七
山为樽,水为沼:湖上泛舟 / 二六五
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 / 二七四
秋日漫游:醉弄扁舟 / 二八三
谁持彩练当空舞:四色美学
风回小院庭芜绿:折杨柳 / 二九三
一年好景君须记:橙黄橘绿 / 三〇一
满园深浅色:百花绣筵 / 三〇八
水宫仙子斗红妆:采莲曲 / 三一八
霜积秋山万树红:秋日序曲 / 三二七
绿色的五月,世界重新复活 / 三三五
满园花菊郁金黄:辽阔秋日 / 三四三
內容試閱
闻蝉起乡心:记忆中的夏天
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诗人大仙坐在京郊树林中的一块石头上。周围没有人,也没有风,一切静止,唯有他的影子变幻着姿势。蝉声响起,他张开手,接住了这首诗:
下午的寂静从林子的空地上漫起来了
这下午的风在我的掌中一动不动
我默默地和石头坐在一起
四周全是我不同姿势的影子
这蝉声就在这时候响起了
这蝉声从半空里轻轻落下
轻轻拂响我的影子
我那攥着风的手也张开了
要把这声音合进手掌
这蝉声在我的手心里
通过全身
和我的呼吸在同一个时间
回到树上
这蝉声浓浓地遮住了我
一遍一遍褪去我身上的颜色
最终透明地映出我来
哦,我已是一个空蝉壳
——《听蝉》
闻蝉起乡心
早 蝉
[唐]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记忆中的夏天,满满的烈日蝉鸣:阳光愈烈,蝉鸣愈响;蝉鸣愈响,阳光愈烈。蝉无烈日则蝉鸣不酣,烈日无蝉则日光不畅。若问蝉是从哪天开始叫的,还真记不起来,总归在夏至前后吧。“知了叫,暑假到”,等听见蝉鸣,就知道暑假要到了。蝉叫得最欢时也是在暑假,长长的日子,被蝉声激荡得嘹亮又高远。
诗人白居易写过很多咏蝉诗,尤其是关于听早蝉或新蝉的诗。作为物候,蝉鸣让人惊觉季节流转,游子在异乡听了,更起多少乡思。《早蝉》即缘起于这样一个听蝉的时刻。
诚如乐天(白居易,字乐天)所言,最先听到早蝉的,应属闲人。身闲,心亦闲,闲得有些百无聊赖,也许早在等待。蝉声一起,先入闲人耳中。不过,在将这种感受提炼成诗句时,乐天先作了两个类比:“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有些发议论的味道,好在有“山”“月”“风”“水”等可爱字眼,且不妨当作比兴来看,山高故先得月,水弱故先应风,人闲故先闻蝉。
闻蝉的一瞬,乐天没有当下即起思乡之心,而是先有了愁意,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境由心生,蝉声不愁苦,之所以听闻蝉鸣后使人感到愁苦,是因为人心里已先有愁苦,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作此诗时,乐天已年近六旬,多年宦海漂泊,仕进之心已颓,归老之意渐浓。少年听蝉,但觉热烈,静噪皆好;残年听蝉,衰柳夕阳,自多悲伤。蝉声在乐天心中触发的愁意,片时纠结在一起。再听下去,便顺着蝉声回家乡去了。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渭上的蝉声,与家乡的蝉声,何其相似!但那是“先听”,开始听时浑然相似,后来,听着听着便听出了不同。哪里不同?诗里没有说,这是乐天的留白,断裂处的低回无声,由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家乡故园的衡门前,蝉声一如当年,可是此时有谁在听?记得门前那棵大槐树,槐花飘香,蝉声传响,那样的日暮,天长地久……
蝉声与流年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刘禹锡与白居易是诗友,二人都爱听蝉,常以咏蝉诗互相赠答。乐天听见新蝉,立刻写诗赠给梦得(刘禹锡,字梦得),梦得再以诗酬答,“答白刑部闻新蝉”,题目说得很清楚了。白居易时任刑部侍郎,故称白刑部。
我们且看答的内容,准确而言,是答的心情。闻新蝉应在夏至,而梦得此诗的写作时间却不好确定。最后两句提到秋天,若是写实,那么就是写于入秋后,但“何事”的语气更像泛泛而谈,因此也可能是入秋前。
梦得与乐天同岁,他说蝉声未发之前,自己已在伤感流年。蝉声时起,“一入凄凉耳”,情更何以堪。乐天诗中,蝉声入的是“闲人耳”,梦得诗中则是“凄凉耳”。蝉声一入凄凉耳,即化为悲哀的音乐,“如闻断续弦”。“断续”一词,更赋“凄凉”以神韵,凄凉之外,更有余哀。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蝉鸣呼应天气的风雨阴晴。大晴天则众蝉齐鸣,若蝉声忽止,便预示着即将有暴风雨。阴雨后蝉鸣又起,则表明天将放晴。晴天的清晨,蝉在沾露的树叶上叫,叫声舒缓。傍晚时,蝉对着天边的晚霞叫,鸣声愈急,似畏霞天。这两句诗未必合于事实,却是诗人对蝉的直观感受。
蝉分春蝉、夏蝉、秋蝉,叫声各不相同:春蝉声尖而高,夏蝉声响而远,秋蝉声哀而寒。末二句感慨秋蝉:到了秋天,蝉啊,为何你也悄然噤声,不复有余哀?不复悲哀的悲哀,是更大的悲哀。
还有一次,梦得闻蝉后写了首诗寄给乐天。乐天开缄,思绪浩然,独自立于晚风前,将梦得的诗咏了一遍又一遍。而后他题诗一首,以答梦得:“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白居易《答梦得闻蝉见寄》)蝉声年年长相似,人貌今年老去年。一场新雨过后,槐花又零落几许,柳影依稀已似秋天,且听蝉在花香里、柳影间的吟唱。听罢怅然,此情无计可消除,只得寄之于诗,相思又一篇。
居高声自远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即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缨子,以此比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象是很形象,却不怎么有趣。比喻的好处当然是表达的生动,坏处是容易将人的注意力从本体转移到别的事物(喻体)上。然而,这首诗虽然题为《蝉》,诗人的醉翁之意却不在蝉,垂緌在诗中表面上是喻体,其实是本体。
古人以为蝉喝的是叶上的露水,蝉又喜欢栖息在高大的梧桐树上,所谓栖高饮露,此乃生性高洁之象征。这种看法不完全合乎事实,我们知道,蝉喝的并不是露水,蝉的幼虫在土壤里时,吸食的是植物根茎的汁液,成虫后在树上吸食的是树汁。
虞世南为人正直、博学多识,由隋入唐,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这首咏蝉诗,其实是借蝉咏自己。“垂緌饮清露”,可以直接按字面意思理解,即诗人本人戴着冠缨,身居高位,但生性高洁,啜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流响”二字甚好,蝉的鸣响,像透明的液体,从树上阵阵流泻下来,听觉通感为视觉。蝉鸣可不是这样的吗?在听觉上,“流响”清越、长远,从声音的质地上,也准确地传达出蝉鸣给人的感受。
“疏桐”即枝叶疏朗的梧桐,这里如果改成槐树,蝉作为喻体形象就欠丰满了。白居易在听蝉诗中多写槐树,槐树的意象像一位老祖母,常给人以家园的亲切感。而梧桐虽亦多植于庭院,因其高大,又兼清愁,像一位没落贵族,可敬而不可亲,况且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流响出疏桐”,其“响”更觉清旷。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语义双关。蝉栖居高树,其声自远;人立身高洁,其名自扬。诗人说,“非是藉秋风”——这并非凭借秋风的力量。可以想见,写这首诗时,虞世南的人生正处在怎样的巅峰,他几乎忘了,倘若没有风,才学再高,人品再洁,如屈原者,其声亦不能自远,除非“声”指的是在后世的名声。
在这首诗中,蝉属于托物言志之物,诗人咏蝉是为了言志。如果我们把言志的部分暂放一边,单纯地观察蝉,就会发现,与万物一样,蝉本身就很诗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将蝉比作“不知疲倦的歌手”,他在《昆虫记》中写到,蝉需要在黑暗的地下做四年的苦工,其中很多未及见到天日便已死掉,唯有少数幸存者能等来五个星期阳光下的享乐,能不放声高歌?而且所有鸣叫的蝉都是雄蝉,雌蝉是哑巴,古希腊诗人萨拉朱斯在他的咏蝉诗中写道,蝉的生活多么幸福呀,因为它们有不会开口的太太。何其幽默,何其现代!
树无情,蝉亦无情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比虞世南的咏蝉诗,更多“为情而造文”的成分。咏物诗从南朝至唐,客观咏物转为借物抒情,即使情非物之所有,亦造文而抒情,物虽无情,人有情也。
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似乎很难吃饱,因为饥饿,所以才叫得那么大声吧。“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以”二字,即知此诗意在笔先,以意为主。居高本来就难饱,叫得再大声也是徒劳,然而心有不平,又不得不鸣。想想义山(李商隐,字义山)的身世和处境,当然是在借蝉为自己鸣不平。虽然事实上,蝉并非“高难饱”,叫声也并非悲鸣,诗人强加于蝉的感情却形象贴切,读者自能心领神会。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在树上哀鸣了一夜,到了五更天快亮时,蝉声稀疏得几近断绝,然而树却无动于衷,不但整个儿漠然,而且还油然自绿,现出欣欣的生意。此句怨树无情,极冷,追魂之笔也。
前半写蝉,以蝉自喻,第三联开始自述:“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义山自叹官职卑微,如桃梗人般漂流转徙,一任家园田地荒芜。桃梗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人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梗犹泛”,即微职如桃梗,寄身而已,犹在随命运的波流,漂泊无依。
“烦君最相警”,最后仍归于蝉,更加无理得妙。蝉本不为“我”而鸣,此处却说“相警”,与前半的树“无情”,实乃皆因“我”之有情。听到蝉,想到自己,蝉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我们有类似的处境。写蝉时,以“我”观蝉,蝉“费声”而树“无情”;此处自述,以蝉观“我”,“我”无定而蝉“相警”。不仅树无情,蝉亦无情,天下无情人何其多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