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写在影像边上

書城自編碼: 384392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申晓力
國際書號(ISBN): 9787538770124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生命进化史(增订版)
《 生命进化史(增订版) 》

售價:NT$ 1669.0
巧克力的暗黑历史
《 巧克力的暗黑历史 》

售價:NT$ 549.0
危机与秩序:全球转型下的俄罗斯对外关系
《 危机与秩序:全球转型下的俄罗斯对外关系 》

售價:NT$ 1893.0
西域考古记 世界科普名著经典译丛(精装)
《 西域考古记 世界科普名著经典译丛(精装) 》

售價:NT$ 498.0
数字图像处理——使用MATLAB分析与实现(第2版)
《 数字图像处理——使用MATLAB分析与实现(第2版) 》

售價:NT$ 386.0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售價:NT$ 335.0
公开的密谋
《 公开的密谋 》

售價:NT$ 330.0
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第三版)
《 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第三版) 》

售價:NT$ 82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47
《 汪曾祺散文集:人间知味 》
+

NT$ 3468
《 鲁迅全集(21年新校版)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许广平和“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定的传世母本!(全20册) 》
+

NT$ 360
《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
+

NT$ 974
《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黄永玉经典散文全新修订) 》
+

NT$ 1305
《 迟子建散文典藏(全5册) 》
+

NT$ 400
《 踏雪之访 “实力派”丛书 》
編輯推薦:
不插电也能看电影,N部获奖纪录片翻书就能看!
打开脑洞,穿越文字,去触摸影像。
8部“纸上纪录片”,不同的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內容簡介:
本书是电视文化人申晓力在三十余年职业生涯中,为纪实影像节目撰写的解说词或相关文字,包含《家在向海》《远离的愿望》《感谢生活》《向着太阳》《大盆菜》《一锅红艳,煮沸人间》《人在天涯》《深圳河》,题材多样,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三个维度,展现出电视人对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思考。
一个立体的三维世界被压缩、凝固、呈现为二维世界,给人带来的阅读体验是非常奇妙的,许多丰富的内容读者要自己去“脑补”。但是,只要耐心读下去,你会讶异:以强调“同期声”“现场性”和“真实感”为主要特征的纪录片,居然也可以通过文字叙事的方式被我们重新想象。
關於作者:
申晓力,高级编辑,南派纪录片领军人物,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数字影像委员会副主任,凤凰影像工作室总监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首席文化官(CCO)。
从事电视专业三十余年,创作了大量作品并在国内外获奖。
目錄
序 / 作为一种诗意影像的纪录片/001
家在向海/001
远离的愿望/007
感谢生活/014
向着太阳/022
大盆菜/044
一锅红艳,煮沸人间/048
六集客家文化纪录片 人在天涯/054
六集人文纪录片 深圳河/102
代后记 / 梦回犹记少年心/153
附?录 / 六集系列片 山河破碎的日子/167
內容試閱

作为一种诗意影像的纪录片
电影眼睛可以让时间倒流。
——吉加·维尔托夫




“什么是纪录片?”
那位高大而俊朗的中年男子用这句话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你们肯定各有各的答案……但你们觉得什么才是一名真正的纪录片导演?他去拍摄一只豹子,然后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那只豹子扑向他时张开的大嘴……”
观众听得无比紧张,甚至像那豹子一样张开了嘴。
其实这只是一场电视台为新员工组织的内部培训,但一半以上观众都是电视台内外慕名而来的中年女粉丝,她们无不向演讲者投去仰慕的眼神,并期待着下文。
“后来呢?”短暂沉默之后,前排的一位大姐忍不住轻声发问。
讲故事的中年男子停顿了一下,淡淡说道:“后来,这个故事被写进了纪录片史。”
“哦……”
大家如释重负地吐了口气,对这个回答略略有些遗憾,旋即又肃然起敬,毕竟不是什么故事都能进入纪录片史的,能讲出这样故事的人显然也绝非一个电视台里的普通导演。

那是2000年的夏天,我在深圳第一次见到申晓力老师,他的演讲内容如今我基本都忘掉了,但这个开场白让我记忆犹新。演讲持续了大概一个小时,随后是踊跃的观众提问环节。我记得自己问了一个特别无趣的问题:“什么样的纪录片导演才能成为大师?”
晓力不假思索就回答了我,大概意思是要有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还要有人类的使命感,有自己独特的电影美学意识,等等。虽是泛泛而谈,但“大师”这个词显然引发了女粉丝们的兴趣。后面的提问就主要围绕“对大师的崇敬”和“对晓力的憧憬”来展开,基本不再有像样的问题,只剩下深情的表白,场面一度亢奋、混乱而略显尴尬。不过,针对每个人的发言,晓力仍然认真、平静和耐心地做了回应,最终,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我们新进人员都获得了他亲笔签名的两本赠书《电视节目创意论》和《申晓力诗选》。
两本书的内容我今天也忘记了,印象里有一首诗写的是“两只小蝌蚪”。我曾经恶意满满地跟电视台的老同事讨论“小蝌蚪”究竟是指什么,同事以一副见过大世面的语气一字一句地回答我:“诗人嘛,最擅长的就是用比喻来表达自己内心绵绵不绝的冲动。”

我是大学毕业之后到深圳电视台工作的。初识晓力那会儿,我刚到电视台不久,一心只想做个综艺导演兼小品演员,对纪录片的认知还停留在《动物世界》的层面,但是晓力的风度气质让我对纪录片创作和纪录片人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向往。谁能想到我会在一年后果真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谁能想到晓力做了我亦师亦友的领导,且我们一起共事了十几年?谁能想到我会在二十多年后受邀为他的第五本书《写在影像边上》撰写序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引领我们的那批导演前辈,都是中国电视黄金时代的精英人物,在圈内享有盛誉,在圈外亦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人和纪录片导演,不像我们后来这些“电视民工”,越来越把“创作”当成“生产”。我离开电视台之后曾遇到过许多做视频的同行,他们自称是做纪录片的,聊起专业也头头是道,然而言谈举止之间都越来越像个技术娴熟又善解人意的“产品经理”。我们非常认真地聊预算怎么花和项目怎么做,时刻把“流量变现”和“粉丝经济”挂在嘴上,很少再去交流文学艺术、影像哲学等看似“不务正业”的话题。
或许,今天的我们连“讨论”这个行为本身都是奢侈的。不必去问“什么样的纪录片导演才能成为大师”这种毫无价值的问题了,因为这是一个“大师”遍地走的年代,“大师”们都是既懂政策又懂市场更懂媒体的全才,不屑于浪费时间与我们做无用的清谈。但越来越困扰我自己的恰恰又是晓力当年提出的那个看起来很抽象却又极其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纪录片?”

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定义是“对真实的创造性处理”。如果我们像早期的大师一样,将纪录片与电影视为一体,那么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的观点更具哲学意味,他认为“电影就是对世界进行感性的探索”。我曾在自己的《纪录短片创作》一书中将纪录片的本质概括为“电影艺术,历史表达,认识自我、他者与世界的道路”,但个人更喜欢美国学者迈克尔·拉毕格言简意赅的总结——“纪录片就是在屏幕上阐释人类生活中的意识”。
如果遵从大家最初的共识,纪录片显然是建基于“真实”之上的“艺术”。只不过,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什么是“艺术”早就不止一个答案,连什么是“真实”都会莫衷一是:记录现实生活的影像作品未必就是“真实”,研究心理活动的艺术作品未必就不“真实”。
然后,铺天盖地的商业专题片、宣传片和短视频,都称自己是“纪录片”,我们并不能剥夺他人的话语权,更不能限制人们的自我认知。或许,我们不应该再继续纠结于从“对象、方法、形式、目的”等角度探讨“真实”还是“虚构”的问题,不妨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长远的坐标来审视不同年代的纪录片作品。它们不仅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影像见证,更是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本,无论真实还是虚构,都是一种努力接近生活、描述“存在”真相的影像创作行为。但是对创作者自身而言,我们对“纪录片”的认知和想象决定了我们会去创作什么样的纪录片。

不妨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申晓力老师的这本新书。
也许称之为新书未必确切,因为这本书收录的是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申晓力主创的多部纪录片的文字脚本。如果我们习惯了从“影像”和“同期声”这两个固有维度来欣赏纪录片,那么第一次面对这样纯文字构筑的作品也许颇感困惑,一个立体的三维世界被压缩、凝固、呈现为二维世界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许多丰富的内容要靠自己去脑补。但是,如果耐心读下去,你会讶异:以强调“同期声”“现场性”和“真实感”为主要特征的纪录片,居然也可以通过文字叙事的方式被我们重新想象。
以往,当一名纪录片导演引领一位初学者的时候,经常会批评对方稚嫩的作品是“声画两张皮”,意思就是我们撰写解说词的时候,有过于主观的自我表达、过于复杂跳跃的信息传递,或者过于鲜明的叙事风格,导致文字叙事与影像叙事本身不能形成更为融洽的配合。这种批评的出发点固然是正确的,因为会敦促初学者首先要尊重镜头下的真实,回归影像本身,以影像与同期声为创作和表达的中心,而创作者撰写的解说词是必要时才使用的辅助手段。
不过,我们往往会忽略的是,文字语言(解说词)与影像叙事(画面与同期声)因为是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可以分解和传递不同状态的信息,如果配合得当,能够在微妙的反差与呼应中形成独特的“张力”。一个合格的解说词创作者,反而不会老老实实搞“看图说话”;一位优秀的纪录片撰稿,甚至会在所谓“真实”的基础上,开辟出新的超越于现实的可能性。
“阅读”而不是“观看”申晓力老师这些年来的作品,就是更新我们面对“纪录片”时的体验,会让我们从一种“走在影像边上”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是纪录片?

申晓力的作品题材,从白雪皑皑的北境到烈日炎炎的南方,纵贯大半个中国,涵盖了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包罗万象的内容,有现场纪录、历史政论、财经专题、人物专访等丰富多元的形式,就像是一部当下中国的影像百科全书,但最为鲜明的是始终流溢在作品里的诗意。他将沉着的镜头纪录与飘逸的诗人言说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影像表达。
最早的自然类纪录片《家在向海》一开篇,我们就可以强烈感受到申晓力的个人风格:
“你看见,你也听见了,这就是丹顶鹤,在鸟类专家分辨出它的鸣叫的感情以前,这声音已在一个叫向海的地方,回荡了不知多少万年。这是在欧亚板块东部,中国科尔沁草原更东些的地带,沼泽湖泊与静静流淌着的河流相连贯着,霍林河与额穆泰河毫无保留地丰富着向海,直到它水丰草盛,造化的灵秀给向海带来无数鸟类。”
再到近几年创作的人文纪录片《深圳河》,任意选取其中的一段话仍然能够辨识出创作者自身的叙事特色:
“食物的味道、利是的味道、年的味道。如果说味道是有记忆的,人们在新年这场集体的寻味仪式中,寻找过去也期盼未来,乡愁得以治愈,这也是世世代代深圳河两岸人家不变的集体记忆。当这座城市里的长者们正在思考责任和传承时,停不下来的年轻人早已在憧憬新的诗意和远方了。”
从《家在向海》到《深圳河》,两部作品横跨了二十几年,前者扎根于荒凉东北的千里雪野,后者沉浸在大都市的历史长河,前者为自然类纪录片,后者是人文类专题片,虽然地域迥异、题材迥异、类型迥异,但诗的味道一以贯之。我个人总结,申晓力老师的影像书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叙事视角是由创作者引领观众的目光,对拍摄对象进行深情的“注视”。这种“注视”感能让观众“接近”被拍摄对象,也意味着对细节的停留、放大与回味,是孕育诗意的起点。
其二,镜头虽然聚焦于鲜活、生动、具体的对象,解说词却是在一个更广袤无际的时空里穿梭。文字的书写更像是围绕真实画面展开的自由想象,联结了“观”与“思”两个维度。
其三,特色最鲜明的是申晓力坚持和热爱的那种飘逸洒脱的文字风格——这赋予了沉重的题材以轻盈的灵魂,是将严肃的内容化解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影像书写。
正是这种创作方式和叙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让一部面向“公共题材”的纪录片具有了“作者电影”的特征和“第一人称电影”的味道,从而解放了纪实性的影像创作,也更新了我们对纪录片的认知。
当今大部分纪录片作品都越来越类型化,大多影像作品看起来更像是复制品,对“可能性”的探索难道不正是最稀缺的行为?

什么是纪录片?是电影?是历史?是影像?是意识?是对当下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对现实境遇的追问反思?是对人类自身文化记忆的诗意书写?
那记忆又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森林里的夜行者,它就是被你撒落在身后的面包屑;如果你是一位月色下的徘徊者,它又是无形无相却汹涌而至的潮水。记忆是漫长黑暗中微弱的灯,又是酷热阳光下唯一的影;它貌似永远都属于你自己,却总是和你若即若离。
这段话可以拿来理解个体与记忆的关系,也可以比喻当下与过去的关系、现实与意识的关系、影像与文字的关系……
我们可以一直追问下去,也可以一直比喻下去,追问的价值是在于过程而未必在于答案,比喻的意义未必是说明一切而是创造审美。我们作为纪录片创作者的使命,不仅是要去直面现场,追逐真实,还应该在影像之上,创造诗意的维度。

瞧,看完申晓力老师这本书,我也学会像诗人一样说话了。

汪洋
(汪洋:纪录片导演,戏剧编剧,影评人)

家在向海




解说
你看见,你也听见了,这就是丹顶鹤,在鸟类专家分辨出它的鸣叫的感情以前,这声音已在一个叫向海的地方,回荡了不知多少万年。这是在欧亚板块东部,中国科尔沁草原更东些的地带,沼泽湖泊与静静流淌着的河流相连贯着,霍林河与额穆泰河毫无保留地丰富着向海,直到它水丰草盛,造化的灵秀给向海带来无数鸟类。
现场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解说
它们聚散在这阳光普照的三角带,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以此为家。接近内陆季风性气候,让鸟类有一个南北往来迁徙的生态转换。四季的交替变化,告诉鸟类什么时候应该南下,什么时候应该北归。候鸟们一年中总要离家出一趟远门,可是这一趟啊就得二百多天。当人类的第一缕炊烟在向海升起的时候,那意味着向海新的一天的到来。向海人最早是一群远离科尔沁的游牧部落的子孙。当他们驱赶着牛羊来到向海时,他们永远地留下来了。结网捕鱼是更近些年的事了。一切都那么自然且不停地变化着,向海人的祖先不仅站在马背上,还学会站在了船头上。时光在桨声水影里漫过了一年又一年,向海人在向海留下了一代又一代。向海丰美的水草,是鸟类繁殖领地所必需的。不知多少世纪沉积的鸟粪,让这大片的芦苇蒲草十分茂盛。成群的鸟儿在向海的天空翱翔着,那是在寻找自己合适的栖居之地。这是苍鹭的家,它营造在这密不见缝的苇草深处。很快雄雌苍鹭的爱情就有了结晶——小苍鹭诞生了。
现场
蒙古黄榆林带
解说
这是在一个同样温暖的春天,即使最精小的动物,也在悄悄地行动着,为维持种族的延续奔波不息。这是向海沙土王国里的红蚂蚁。
在向海,我们看到的最高大的植物就是蒙古黄榆。它孤独、过于顽强地伫立在荒野上,承受着季候风包括西部风沙的强力摇撼,蒙古黄榆根深叶繁,是濒临灭绝的珍贵树种,它奇特的树形树位,非常鲜明地标识着向海复杂的地理环境。同时,蒙古黄榆繁茂的枝干之间也常常为喜鹊充当孵化后代的巢穴。
现场
向海村
解说
岁月悄悄地从向海的湖面苇叶上滑过。向海依然保留着它原始的、远离尘嚣的自然状态,这正像无忧无虑的向海人,他们或者日出下河,日落船归,或者鞭声破晓,黄昏暮回。向海,一首田园诗,古朴的透着土色的房舍是向海人用泥土和草秸垒砌而成的。向海人清贫而又充实,勤劳却又懂得享受悠闲的生活。一切都因为与人口集中的发达的城市文明几乎隔绝的缘故。这更激发了我们对向海这个神秘的自然王国的想象力。
现场
牛栏
解说
你马上会看到,因为向海人的家,就多出了不止一层生态关系的家与家。无边无际的苇荡是鸟儿的窠巢。燕子窝安在了向海人的屋檐下,牛栏里的草原红牛盼着早出晚归。在现代文明不曾染指的向海,向海宽容着所有的生灵,或者确切地说,所有的生灵在这里都有生存的自由。尽管它们依照着各自的天赋表现出智能上的差距。也许正由于这种差距,才构成向海的生物链条,使它那么和谐,那么富有自然的魅力。
现场
向海湖
解说
丹顶鹤,是向海人最好的朋友。对这濒危的珍禽来说,向海就是地球上的桃花源。贴近向海湖无边无际的水面,这样的镜头让我们实在无话可说了。我们怀着属于人类特有的同情心,和在自然界共同成长生发的情感,在向海,静观默察着鸟类家族的故事。它们有自己天真无邪的童年,也有自己浪漫的爱情,更有自己独特的天伦之乐。在患难与共的生活里,它们顽强地在自然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年春天,一对壮年丹顶鹤从遥远的南方,满载风尘飞回向海的家,它们几乎来不及重新休整一下,就忙着重新搭窝筑巢。雄鹤精心照料雌鹤,因为雌鹤要生小鹤了。它们共同守护着鹤蛋,都期望小鹤早日降生。那年的向海水真大,淹没了苇草,也冲走了鹤蛋。无奈这对丹顶鹤重新孕育孵化新的生命。可是时光飞快,转眼已是秋天了,等小鹤出生,笨拙地学着父母飞行时,已是秋末时节。别家的鹤已经匆忙地开始搬迁了,只剩下这一家焦灼地等待幼鹤学会远距离飞翔。寒冬来到向海时,大地和湖面封冻起来,但鹤夫妻怎么忍心抛下爱子,于是一个美好的丹顶鹤之家被风雪淹没了。这是善良的向海老人给孩子们讲熟了的故事,飞鸟有情,情同人心,向海人从小就依照父辈的训导,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因为他们本身也属于自然。

现场
孩子们戏水
解说
向海更多的时候是幽静的,是那种带点儿自然纯净的幽静,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不染尘俗,常常让人把向海当作一个真真切切的幻象。
向海,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自然领地,如同一部封存很久的画册呈现在你的眼前。向海人感激上苍,也感激自然界的丰盛,与宽宏大量。没人忘记祖先们的告诫,他们尊重自然,如同尊重自己的生命。不需要任何的承诺,他们生活的整个内容就是保护向海,很简单,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家。
太阳照样升起在向海湖的尽头,向海的天空永远拥有这么多飞翔的翅膀,这是向海的骄傲,正像鸟类以向海为荣一样,这同样是它们毁不灭,也赶不走的家。
现场
芦苇荡
解说
当秋天来到向海的时候,向海人知道这是收获的日子,同时人们开始准备在青年人中挑选最强壮最有勇气的人,他们将到相隔遥远的城镇去采购大量的生活用品,因为他们必须要熬过漫长而严寒的向海之冬。鸟类也在梳洗干净羽毛,准备一次长途的旅行,它们只有靠暂时地迁往南方,来躲避向海寒冷的冬天。还是像离家出一趟远门一样,它们在向海深秋的最后一个早晨,依依不舍地徘徊着,它们将要去南方过一段流浪漂泊的日子,但是它们不会忘记向海,这个可爱的家园,它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我们仿佛听得见特别高亢的声音从天空传来,那一定是丹顶鹤的呼唤,家在向海,家在向海,家在向海……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