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民说·精神分析的新发展:主体间自体心理学

書城自編碼: 384189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作者: [美]乔治·哈格曼[George Hagman]、[美]哈里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55794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5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直击核心:通向卓越教练之路的革命性方法
《 直击核心:通向卓越教练之路的革命性方法 》

售價:NT$ 549.0
高性能储能器件电解质:设计、制备与应用
《 高性能储能器件电解质:设计、制备与应用 》

售價:NT$ 493.0
四时如意 国风纹样线描涂色集
《 四时如意 国风纹样线描涂色集 》

售價:NT$ 279.0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

售價:NT$ 437.0
森林:保护6万种树木的家
《 森林:保护6万种树木的家 》

售價:NT$ 403.0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顶层规划与实践路径
《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顶层规划与实践路径 》

售價:NT$ 386.0
算者生存:商业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 算者生存:商业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

售價:NT$ 447.0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售價:NT$ 717.0

編輯推薦:
本书卖点
中文版紧追英文原版,时隔四年引进、翻译、编校、打磨,正式出版。自体心理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最新进展,理解心理生活的全新模型,“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结合发展的当代呈现。呈现“自体心理学”开创者海因茨·科胡特的心理学思想,重视人的经验感知以及由此建立起的“自体感”;介绍后继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加入的“主体间性”,强调心理治疗师与咨询者各自不同的体验世界彼此交汇的重要性,二者在其中平等参与最深层的人际互动,共同获得成长的机会。这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书,而是一部指导你在日常生活的原野中尊重自我直觉、感性、不足,并从中不断锚定自我、接纳自我的友邻之书。遭遇困惑时,不要怀疑让你成其为你的东西,我们的“自体感”就是在流动的关系、生活和对不断向前的脚步中形成并稳固的。知名自体心理学研究者王贺春专业翻译;自体心理学家徐钧作序推荐;资深心理咨询师张沛超、崔庆龙共读期待。
编辑推荐
“在一个理论中深深活过,自我才有转化的可能。”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就是这样一个理论,其开创者海因茨·科胡特及其后继研究者看到经典精神分析对人的功能性的强调,而忽视了人对自己的一系列复杂体验和幻想,人能够时刻确定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心理治疗师的临床指南,更是心理咨询者的可靠良方。本书对主体间自体心理学(ISP)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读者将深入了解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该学科发展最具生活指导意义的内容。
本书保留了自体心理学开创者科胡特对自体和自体经验的强调,后继研究者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将精神分析情境概念化为一个“主体间场”,治疗师与咨询者各自不同的体验世界在这个场域交汇,二者在其中平等参与最深层的人际互动,进而获得成长和转变的机会。
创伤、成瘾、哀悼、儿童治疗、夫妻治疗、性行为、自杀和各种严重病症也在作者的书写之列。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全新的理解心理生活的模型,用理论的力量把人们内心的层层纠缠重新疏通,指导人们在动态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平衡。
对于在该领域工作的人,以及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感兴趣的读者,这会是一本必不可少的书。
關於作者:
主编简介:
乔治·哈格曼(George Hagman),临床社会工作者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是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培训和研究中心、韦斯特切斯特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研究中心的成员和教师,已发表多篇关于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艺术和丧亲的论文与专著。

哈里·保罗(Harry Paul),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IAPSP)国际理事会成员,纽约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培训和研究机构的创始成员、前主席。

彼得·B. 齐默尔曼(Peter B. Zimmermann),博士,纽约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培训研究机构的创始成员、督导员,纽约全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协会培训学院现任主席、高级教师。
译者简介:
王贺春,北京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IAPSP)会员,资深自体心理学取向咨询师。
目錄
I 英文原著作者致中国读者的一封信
V 推荐序
IX 译者序

01 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简介
03 主编与作者简介
07 前言

上篇|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003 第一章/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导论
018 第二章/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共情
034 第三章/主体间自体心理学中的移情
050 第四章/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治愈之道(上)
077 第五章/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治愈之道(下)
094 第六章/与后缘一起工作——消除对重复的恐惧
110 第七章/与前缘一起工作

下篇|实践中的应用
135 第八章/重新审视忧郁
154 第九章/成瘾
178 第十章/儿童治疗
193 第十一章/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夫妻治疗
222 第十二章/性与主体间自体心理学
247 第十三章/自杀的病人

265 参考文献
271 译名对照表
273 致谢
內容試閱
前言

本书是对现代精神分析中最通用和最有用的模型之一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介绍。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将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与主体间性理论完全整合到了一个综合框架之中。为临床医生理解和治疗病人、参与分析师与病人的二元互动场、进行创造性的社交互动提供了工具。最重要的是,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观点阐明了精神分析关系的基本动力学。
本书的作者都是临床分析师,在过去的 30 年里共同发展了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模式,这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治疗作用,通过临床实践的反复尝试和试错,通过我们之间的深入对话,提炼出了许多核心概念。我们曾作为 TRISP 和其他几家精神分析培训机构的教师教授过这种模式,培训了数十名心理动力学治疗师和精神分析师候选人。他们都成了卓有成效的临床(心理)医生。我们正是出于分享我们的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目的写了这本书。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因茨·科胡特对精神分析进行了重大修改。一系列著作阐述了他所谓的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而且科胡特也引发了一场运动,一个致力于完善、应用和推广他的精神分析新思想的新群体应运而生。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自体的概念和自体客体移情。科胡特发现,人们为了发展自体或自体体验,需要关照环境以提供某些体验:镜映验证、理想化和密友自体客体体验。弗洛伊德和传统精神分析坚持认为,病人会把分析师当作他们投射内部冲突的对象。而科胡特认识到,不仅如此,病人还需要分析师帮助他们执行以前未完成的发展功能(即自体客体功能),在脱离正常轨道的地方恢复自体发展。这种
对情绪发展的理解导致了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罗伯特·史托罗楼和乔治·阿特伍德认为,传统精神分析模型把人的心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的,而这是不准确的,也是具有误导性的。他们提出了另一种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理解人类的心理生活,不可分割地根植于人们所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从健康的情绪到最严重的情绪障碍,都只能在它们所发生的主体间背景中去理解。他们将精神分析情境概念化为一个“主 体间场”,由病人和分析师组织不同的体验世界所构成(Stolorow,Atwood & Brandchaft,1987)。病人和分析师的主体间场参与最深层的人际互动,进而提供了成长和转变的机会。
当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加入自体心理学运动后,他们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这个模型建立在主体间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的原则之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体间性理论放弃了自体心理学的核心临床思想,特别是自体客体移情,而是演变成了主体间系统理论。而自体心理学继续关注自体经验的变迁,逐渐使科胡特的许多思想适应了关系精神分析的新视角。
话虽如此,本书的作者们仍然在继续进行重要的整合工作,将自体心理学的关键临床概念与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理论洞见相结合、发展出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我们已经展示了两种模式之间的完美兼容性,以及其如何增进了对方的理解和临床效果,进而我们可以发展出高效临床实践新平台的想法。而且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重要的临床补充,提出心理成长和发展不仅发生在分析自体客体联系破裂之时(正如科胡特最初概念化的那样),促进新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正在进行的和持续的自体客体联结本身,以及对前缘的诠释和理解来获得。也就是说,持续的自体客体联结本身就是有治疗作用的。临床医生按照主体
间自体心理学模式调谐式的参与,或与病人讨论和探索促进新生的前缘,也会促进心理结构的新生和巩固。在治疗过程中,当谈到前缘及其作用时,病人既不会感到羞耻,也不会体验到分析师把病人的进步归功于自己;治疗的重点放在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上,分析师和病人之间的健康联系也得到重视。
这是一本入门书,以综合的、实用的、相对易于掌握的方式介绍了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对刚开始工作的临床医生(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会非常有用。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关键概念是:主体间场、自体客体、重复性移情,以及后缘和前缘。然而,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模式的潇洒掩盖了它能够灵活理解和治疗各种各样的临床情况。更资深、经验更丰富的临床医生也将在本书中找到一种对重要的精神分析模式的清晰介绍,一种提高和赋能精神分析实践的视角。
换句话说,尽管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是心理治疗实践和人际关系的精炼模式,但它也是实用且有效的,充满了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治疗实践中的临床概念和想法。
以下是本书结构的概述。总的来说,我们将本书设计为导论,旨在让读者对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书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临床指南。如果读者希望对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更广泛和更深入的讨论,我们也向您推荐了参考文献。在本书中,我们做了适当的文献综述,以便把我们的想法放在前辈贡献和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中。每一章都条理清晰地总结了主体间自体心理学中某个领域的理论,加之以深入的临床案例;除介绍性章节外,全书均采用这种模式。我们希望这是一种具有工具性质的方式,易于读者应用到自身日常心理治疗实践之中。本书首先介绍了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理论,由多位作者共同编写:先回顾了一下历史,随后讨论了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性理论,它们的整合构成了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第 2 章(由凯伦·罗泽和阿维娃·罗德共同撰写)探讨了共情在主体间自体心理学中的作用。共情是一种理解的方式,也是成长和疗愈之源。第 3 章(也由凯伦和阿维娃共同撰写)讨论了移情的复杂性,从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去看移情的多个维度和功能。第 4 章(由彼得·B. 齐默尔曼撰写)是对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治疗作用理论的扩展讨论。第 5 章(由阿维娃·罗德撰写)介绍了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第 4 章的想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第 6 章(由乔治·哈格曼和苏珊娜·威尔共同撰写)涉及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所说的“后缘”工作,这意味着应对可能会阻碍治疗进展的重复性的恐惧和防御。紧随其后的第 7 章(由哈里·保罗、彼得·B.齐默尔曼和乔治·哈格曼共同撰写)讨论了“前缘”工作,即移情中促进发展、构成治疗变化驱动因素的方面。在这些导论性章节之后,是关于将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应用于各种临床挑战的章节:忧郁和抑郁症(彼得·B. 齐默尔曼)、成瘾(哈里·保罗)、儿童治疗(凯伦·罗泽)、夫妻治疗(南希·希克斯和路易莎·利文斯顿)、关于性的话题(戈登·鲍威尔),以及对一名想要自杀的病人的治疗(劳拉·迪安吉罗)。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选择深入研究一些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基本的、具有临床实用性的想法。这是本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向读者介绍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关键概念,然后详细阐述这些概念在相关主题上的应用,例如移情、自体客体转移、治疗作用、抑郁、成瘾等。正如你将看到的,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些基本概念——主体间场、建设性移情和重复性移情、前缘和后缘——每次不仅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待它们,也展示它们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各个领域。事实上,我们相信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列举大量、详细的临床实例阐明了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我们希望,通过采用这种方法,读者将越来越了解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概念、把它们更为有效地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当中,以提高临床疗效。最后,我们希望这本书能鼓励读者使用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自己在临床过程中的角色,领会主体间场的丰富复杂性。
最后,编辑和作者们保证,在本书的所有病例报告中,对病人和所有其他人员的身份都做了特殊处理。有些是综合报告,将不同的人的细节结合起来,但这些也是经过了处理的。一些情况下,病人已经审查并批准了病例报告,且报告以匿名的方式编写。本书的作者是一些在纽约都会区执业的资深精神分析师,他们都隶属于主体间自体心理学基金会的培训与研究中心(TRISP),要么是那里的毕业生,要么是那里的教师。在过去的 30 年里,就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临床应用模式,他们进行了合作、讨论、督导和咨询。作为正在进行的 TRISP 系列研讨会的讲师,他们都积极参与了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模式的精细打磨、完善和推广。本书标志着这些分析师第一次尝试将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汇集成书,以简明、清晰且实用的导论性读物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交流。

乔治·哈格曼
哈里·保罗
彼得·B. 齐默尔曼

第七章
与前缘一起工作

当自体客体联结完好无损时

哈里·保罗,彼得·B. 齐默尔曼和乔治·哈格曼
* * *

本章探讨完好无损的自体客体联结,及其在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治疗中,它是如何支持和促进自体发展的前缘的。完好无损的自体客体联结指的是分析关系中的共享体验,在此过程中,病人和分析师的自体客体移情和自体客体反移情保持谐调,而且因共情失败而导致的联系中断是极少或不存在的。在治疗关系中,持续且完好无损的自体客体联结让两个参与者的前缘努力表现出来,这些努力会逐渐主导主体间场。最后,我们将通过对一个案例的深入讨论来展示如何促进和维持完好无损的自体客体联结、前缘和主体间自体心理学(ISP)治疗的治疗效果。
在科胡特的领导下,自体心理学家不仅忽视了病人和分析师之间完好无损自体客体联结的转变性 / 疗愈性本质,而且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前缘移情的诠释理所当然地会带来转变作用。相反,自体心理学家强调移情破裂 / 修复的重要性,以及对移情后缘维度的诠释(病人在与分析师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缺陷、恐惧和防御)。虽然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对后缘做诠释的重要性,但我们相信由于对病理学和破裂的注重,自体心理学家甚至不能充分认识到完整的前缘诠释对促进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也不能建立对正在持续的自体客体关系的积极讨论。我们还可以说,关于持续的自体客体关系的讨论可以由病人开始,也可以由分析师开始。我们将演示基于移情的对完整自体客体关系的诠释是如何进行的,以及为什么要拓展和深化治疗合作,进而积极地促进治疗的成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强调潜意识意识化的诠释,而且认为治愈的基础是理性的力量战胜了难以驾驭的本我。诠释被认为是为了解决移情扭曲,它导致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拓展。从技术上讲,精神分析工作是对原始欲望和病人防御机制的探索,即对病人病理的探索。后来,仍追随弗洛伊德的人也承认了分析关系中非病理方面的重要性,开始使用“治疗联盟”“工作联盟”或“真实关系”等术语。但随后发现没有必要对这些联结做诠释,因为这些联结是进入精神分析之前发生的,也是超出移情的。因此,就心理发展或结构而言是没有价值的。移情维度的积极方面被简单地认为是实际工作的重要背景支持,基于玛丽安·朵缤 (2002)的工作,我们把对无意识幻想、防御和阻抗的诠释称为移情的后缘。科胡特的原始概念,如恰好的挫折或者心理结构的建立,只发生在共情失败之后的想法,都是基于经典精神分析思维的。即使在认识到自体客体移情纽带和自体客体体验是整个治疗努力的关键之后,科胡特和他的追随者仍然认为它们是精神分析之外的,虽然是有效分析必需的,但临床上需要中立以对。
与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模型相一致,科胡特认为自体心理学的治愈是基于两部分的系统:第一阶段涉及理解,第二阶段涉及解释。自体心理学对治愈理论的贡献是必须以自体客体移情的形式重新激活受挫的发展需要,成长(例如自体结构的建立) 才能发生(科胡特,1984,第 100 页)。分析师的作用是通过他或她的诠释传递一种理解,解除对自体客体渴望的障碍。然而即使在成功地表达了自体客体需求之后,科胡特也认为只有通过对被调动起来的自体客体需求的恰好的挫折,自体结构才能建立,恰好的挫折应该会导致转变性的内化。在他最近出版的书中,他总结道,精神分析的治愈只能发生在病人 - 治疗师联系破裂之后,伴随着他提出的恰好的挫折(自体客体需求的非创伤性挫折)。而且只有当病人能够确认分析师的作用时,分析师才能开始治疗。最终,这一过程重复多次后,才能获得治愈。因此,自体客体移情被科胡特看作是治愈过程中必要但不充分的组成部分。与他的经典精神分析训练相一致,科胡特仍然把分析师的诠释看作是(治愈的)充分条件,特别是对病人自体客体关系破裂体验的诠释。这就是说当病人将分析师的诠释功能作为他或她自体结构的一部分时, 转化性的内化就被认为发生了。
在 朵 缤 的 开 创 性 论 文《补 偿 性 结 构: 重 建 自 体 的 通 路》(Compensatory Structures: Pathways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Tolpin, 1997a)和《对正常发展做精神分析:前缘移情》(Doing Psychoanalysis of Normal Development: Forward Edge Transferences)(Tolpin,2002)之中,尽管自体心理学家玛丽安·朵缤还是相信个人发展是从断裂的、恰好的挫折体验开始的,但是她也已经认识到矫正性体验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正是在霍华德·巴卡尔(1985)的开创性工作中,经典精神分析化的自体心理学家开始讨论恰好的回应。恰好的回应被定义为分析师对病人持续的、情感调谐的理解。巴卡尔从特定的自体心理学角度阐述这一观点,他将分析师恰好的回应与病人对分析关系的矫正性自体客体体验联系起来(Bacal,1990)。抛开恰好的挫折和转变性内化的概念,巴卡尔宣称个人成长是病人和分析师之间持续的情感联结的结果。然而,无论是巴卡尔还是朵缤,都没有考虑到持续的、未受干扰的自体客体体验本身的临床价值,也没有将诠释完好无损的自体客体移情的强大治疗作用概念化。
(我们)同意巴卡尔在朵缤基础上的工作,我们相信在完好无损自体客体联结的持续体验之中,恰恰是分析师的响应和感同身受提供了治疗环境。在这样的治疗环境中,才能开启有活力和建设性的临床工作。在此期间,病人体验到了一种持久的安全感,并与分析师有更紧密的接触,因此,病人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分析师提供的心理的和实用的资源。这段时间里病人和分析师进行持续而重要的通力合作,这也正是本章的重点。
综上所述,我们正在挑战传统的自体心理学观点,即对治疗关系的分析只能发生在关系破裂时。我们想为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理论提供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当自体客体联结(前缘)完好无损时,诠释移情的前缘与诠释后缘具有同等重要的心理治疗作用,而且这些也是与病人一起探索和详细讨论的领域。因为仅仅是治疗进展良好并不意味着分析和利用积极情绪的维度就能够促进治疗过程。我们的论点是,在分析中把目光集中在病人和治疗师之间完好无损的前缘体验上,可以拓宽我们对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的理解。

完好无损的自体客体联结:移情的前缘

科胡特经常把自体客体体验的支持作用称为一种心理氧气,是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围绕病人和分析师的前缘组织起来的持续完好无损的自体客体联结或者治疗意味着病人和治疗师都在接受认知 / 情感的氧气的稳定流动,允许两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呼吸及生活。实际上,这种流动可能会断裂;然而,在一个运作良好的分析关系中,不可避免的起伏和自体客体环境的不太理想的响应都在非创伤范围内。话虽这么说,我们还是认为这些失败并不是治疗改变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即便是微小、非创伤的、如同气流般的干扰,也不会使病人变得更强。正如科胡特所证明的那样,尽管断裂发生时如何分析这些断裂对自体体验的积极转变至关重要,但任何生物,只要有不间断的、稳定的氧气供应,都能以最佳状态成长。在心理学上,镜映体验、与理想化人物的融合体验,以及密友体验都是这种心理氧气的具体来源。
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在最好的条件下,在主体间场中的自体体验也会受到持续波动和微小断裂的影响。因此,自体客体体验的可靠性在任何时候都取决于照护者以及后来的分析师的恰当同调。分析师的响应性调整和对微断裂的共情性诠释使这些断裂能够保持在非创伤的范围之内。当自体客体联结完好无损时,发展线就恢复了。脆弱的或刚刚开始建立的自体状态就得到了巩固,新的自体状态或自体体验的多个维度也得以发现和展开。结果是病人可以开始与分析师沟通,随后与外部世界接触,并根据他 / 她的抱负、能力和理想采取行动实现自我,反映出他 / 她自己的、更新的或新的设计 / 愿景。持续不断地有必需的、渴望的自体 - 自体客体体验是发展健康而稳固的自体感的要求。健康而稳固的自体感体现在重获爱和工作、自我反思和自主感的能力上,这意味着他们自己采取深思熟虑的行动的能力。为了了解我们是谁和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这种能力。我们相信这将巩固持续健康的自体感和心理结构的发展。
此外,我们认同在健康的自体感的发展和成长中,科胡特提出的三种主要自体客体移情的重要性。在发展过程中,与可理想化的治疗师融合的可靠体验导致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以及焦虑和抑郁等糟糕感受的减少。与镜映自体客体的连接可以增强自尊、自信和活力。而密友体验则导致自我认同感和信任感的发展和巩固。在这些情况下,当自体客体移情持续一段时间后,自体体验就会稳定下来,被更成熟的自体感、自主感、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感所强化。人们会以更多的自信、活力、智慧接触世界,积极和创造性地调整发展路径;积极和创造性地协商并适应性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实践行动计划,进而加强他们对自己是有能力的、可爱的和令人尊敬的感觉……最后,前缘工作的体验也包括对病人自体体验中不可避免的断裂给予恰好的或足够好的回应。如果一个人遭受挫折、失望,体验失败或受限制,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自恋平衡、情感平衡和自体感的破坏,那么在这些时候就需要分析师通过共情的调谐对前缘做工作。换句话说,完好无损的自体客体联结并不意味着不发生断裂,而是意味着来自分析师的同频响应始终是可获得的、前后一致的和持久的。这就是疗愈的体验——即让自体成长和转变成为可能。

治疗情境

作为病人或治疗师,我们通过我们的主观视角来看待治疗情境,通过主观视角来组织彼此的体验,把我们的个人意义赋予到关系之中(Stolorow et al.,1987)。我们的主观世界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它由我们意识的所有方面组成:认知和语言能力、知识、体验、记忆;以及我们潜意识世界的所有维度:幻想生活、梦的世界、前意识组织原则、被压抑和分离的体验和记忆。它还包括我们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喜悦、悲伤、愿望、愤怒、绝望、得意、骄傲、雄心、羞耻、内疚、焦虑,以及我们的渴望和希望、恐惧和害怕。最后,我们的主观世界也包括我们的人格结构、气质、遗传倾向、生物构成和体质。所有这些不同的维度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主观性,我们通过不同的维度来体验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
在治疗情境中,病人和治疗师的主观世界走到一起,形成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主体间场”(Atwood & Stolorow,1984),每个参与者对治疗关系的体验都是由这种独特的互动动力所塑造的。
然而,尽管它们可能很独特,但我们根据我们的主观世界所构建的意义仍然必须对遇到的现实进行公正地处理。史托罗楼认为,主观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Stolorow et al.,1999)。然而,我们离开了史托罗楼的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有一个客观世界必须被理解和知晓。我们的主观世界必须充分捕捉和组织我们对外部现实的体验,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以便我们能够成功地驾驭世界——否则,就像俗话说的,剑齿虎早就把我们吃掉了。换句话说,在这种世界观(即老虎是吃人的)被证明是对的之前,我们只会相信老虎是毛茸茸的、可爱的小东西。我们主观世界在“客观上的恰当性”的程度越高,我们就越有能力成功地管理我们的现实,包括人际世界的现实。
与以牺牲客观性为代价并强调主观性的后现代潮流相反,我们不会放弃主观世界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合这一主张——尽管这种观点被证明是极其复杂和短暂的。这意味着为了生存和生活,在追求爱和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和病人的主体性必须被组织起来,使他们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眼前的现实。
如果联系被切断了,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主观世界,而在现实中没有根,我们就不能再讲事实、真相和客观性,也不能再谈临床知识,我们再也不能确信治疗的变化是使病人更接近精神病性的世界观,还是客观上让病人拥有了与他或她所生活的世界相对应的适应力。
因此,治疗的工作是改变和发展病人的主观世界,使之恰当应对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使病人能更成功地驾驭世界。这种观点不可避免地在客观恰当性方面要求治疗师的主观世界原则上要比病人的主观世界更高——在一些时候,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我们总是面临这样的困境,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种能力,使我们的病人和我们从自己的“中心组织原则”(Stolorow et al.,1987)中解脱出来。这使我们有可能意识到我们是如何组织我们的主观世界,以及由此产生体验的。
显然,从我们的主观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想法本身就意味着存在客观世界。事实上,当我们从体验中“脱离”出来时,我们就暂时把自己的主观性当作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把它当作一种现象,它的意义需要我们去破译和把握。发展病人的能力,去摆脱和反思他或她的体验,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成就之一。实际上,它也是治疗师技能的核心。
在主体间自体心理学中,我们将转变和发展病人主观世界的治疗过程分为病人主观世界的后缘工作和前缘工作。前缘由病人的希望和渴望构成,形成病人发展性的移情,即病人为了完成自体发展而需要的与治疗师之间的联系。后缘则由病人的恐惧和害怕构成,形成病人反复及重复的移情,表现在病人的防御和自我保护的适应性,以及人格结构上,为了恢复自体发展,需要被修通和转变。
前缘希望和后缘恐惧是病人带到治疗关系中的。对病人是正确的东西,对我们治疗师也是正确的。我们也会把自己的前缘渴望和希望及后缘恐惧和害怕带入治疗情境。病人和治疗师前缘和后缘的交汇构成了临床主体间场的核心;因为我们修通和转变病人的恐惧和迎来健康渴望的出现,都是在治疗情境中发生的。同时,它们是在与我们的恐惧和渴望相互作用时展现出来的。
这一切都不会像水从山上流向大海那样自动发生;相反,这样的工作需要一个积极的治疗师。当前缘渴望和后缘恐惧进入到自己与治疗师的关系之中时,治疗师带着对自己的前缘渴望和后缘害怕去觉察,让病人参与、理解和修通他 / 她的害怕和恐惧。治疗师则引导治疗过程,并促进病人前缘的展现。
我们所有的治疗干预和规定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如果没有努力,甚至艰苦的挣扎,这一目标是不能实现的。修通后缘的恐惧和害怕需要努力和技巧,正如处理和促进前缘渴望和希望展现时一样。
修通和解决重复性后缘移情的治疗工具是诠释。最佳的结果是病人主观世界的转变。我们提供诠释是为了阐明和改变那些已被证明是对病人不适应的东西。我们可能会说:“考虑到我对你和你女友关系的探究让你觉得被贬低,并让你想起了你父亲对你们关系的批评,我理解你想要离开我,因为你觉得有必要保护自己不被我伤害。”
这种对后缘的诠释旨在消除病人主观世界核心的防御性适应,这种适应限制了病人因害怕批评而与人交往的能力。我们的诠释旨在改变这种特殊的、业已存在的自体体验结构,如果诠释过早,就会妨碍对前缘的渴望和希望的表达。
另 一 方 面, 应 对 前 缘 的 治 疗 工 具 是 恰 好 的 回 应(Bacal,1985),或者正如我们所说的那样,是同频调谐式的参与。在此期间,以准确理解、回应他 / 她各种自体客体需求的方式,治疗师让病人积极参与,进而为病人提供了一个机会,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结果是促进病人的成长。换句话说,作为治疗师,我们不仅要回应,还要积极参与到主体间场中,并始终保持对病人所表现出来的自体客体移情渴望的理解。我们因自体客体移情而出现,并参与到病人的渴望和需求之中。这就是我们要为前缘的激活和展现所要做的。
通过程度上和时间上恰当的、同频调谐式的参与,前缘得到恢复、展开和维持,导致病人不断发展的主观世界结构化、整合与内聚。因此,当我们接触到病人的前缘时,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深化和保持它。对后缘的诠释旨在从重复性的移情中解脱出来,并寻求为现有的自体体验带来结构性转变。同频调谐式地参与前缘旨在深化已经建立的自体客体移情,并为促进新自体体验的发展和巩固创建一个情感环境。因此,任何心理治疗的成功都取决于这两个步骤:(1)修通后缘移情;(2)促进前缘移情的展现。虽然修通后缘往往是必要条件,但对于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治疗工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治愈的充分条件是前缘的展现(见第三章)。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诠释的指导原则:
1.诠释后缘: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一旦后缘出现在前台,治疗师就会威胁到他或她的自体体验。病人不是期望得到帮助,而是害怕过去的创伤在此时此地的治疗关系中重演。结果是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御的形式被激活,以防止可怕的创伤体验重复。因此,后缘的出现总是需要诠释,因为病人受重复性移情的支配,而重复性移情也主导着病人对治疗师的体验。如果不诠释后缘,就会导致重复性移情的出现和防御的巩固。往好了说,不会发生任何转变,也不会有任何疗效;往坏了说,这将导致与治疗师联结的破裂,进而威胁到治疗本身。后缘可能以华丽的表演和重复的模式明显地表现出来,伴随着对治疗师的抱怨、抗议、指责、愤怒,甚至是暴怒。或者后缘可能更不知不觉地以谄媚的、不被承认的病理性适应方式表现出 来。因为这两种适应是防御性的,所以排斥了对治疗的真正参与。因此,治疗师必须对后缘的恐惧做出诠释,着手解决重复性移情。正是修通的过程带来了自体体验的结构性转变,进而为前缘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此外,对后缘的修通反过来还会让真正的自体客体渴望出现,并建立和发展对自体客体移情的渴望。只有这样,前缘才会来到前台。
此时,病人开始体验治疗以及与治疗师的关系,建立渴望已久的关系,产生自体客体移情或建设性移情的机会有助于获得新的结构,并导致自体的成长和发展。这个过程也需要治疗师对前缘的共情调谐式参与。
共情调谐式参与到前缘:当前缘在治疗中占据中心位置时,其结果是舒展开“希望的萌芽”(Tolpin,2002),治疗师必须因它的出现而出现。这意味着病人的体验是他 / 她的自体客体渴望得到了来自治疗师恰好的参与。病人前缘移情渴望获得满足的持续体验促进了新的自体结构的获得和自体体验的巩固。
前缘的治疗工作包括什么?当前缘介入时,病人感到他 / 她正在接受情感成长、心理发展和自体巩固所需的情感营养。因此,我们所有的治疗回应和参与模式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持病人所需的前缘体验。对前缘纽带的诠释不像对后缘的诠释,它不是必需的,因为这种纽带体验本身就是疗愈性的。对前缘的诠释在治疗的早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们倾向于让病人意识到他 / 她与治疗师的连接。事实上过早的前缘诠释,如:“你今天感觉很有活力,因为你觉得我很欣赏你的潜力。”这可能会使病人感到难为情或羞愧,进而引发与自体客体需求的出现相关的焦虑和恐惧。接下来,事与愿违的是,这反而削弱了自体客体联结。因此,决定做出前缘诠释的时机必须要考虑到对于自体客体需求的激活,以及对重复性恐惧的脆弱性。治疗师需要了解的是每个病人的前缘移情是什么。只有当我们同时理解到自体客体的渴望和它的脆弱,即在与治疗师的互动中病人所展现出的前缘移情特征,我们才能知道如
何以恰当的、共情调谐式的参与来进行回应。在治疗情境下,这种觉察可以保障和促进病人疗愈的和成长的体验。
然而,对前缘的明确诠释通常出现在治疗的中期和后期阶段,因为它们通常加强了病人对治疗师共情调谐式参与的体验,进而巩固了滋养性的主体间场。一旦滋养性移情积极参与,就会构成促进心理成长、建立和巩固新的自体结构的情感环境。在进展良好的治疗中,坚实的、共同参与的前缘移情 / 反移情在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主体间场中占上风,对前缘的诠释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自体客体联结。这样的诠释传达给病人的是治疗师承诺因病人的自体客体渴望而出现。最终,经常是病人开始关于前缘的讨论,这可能是进一步参与、自体感增强、更能共情自己和他人的标志,也表明对羞耻感和羞辱感的脆弱性有所降低。
总而言之,如果诠释支持前缘的建立或维持,或促进其在治疗关系中的表达,就需要诠释。如果诠释引起的难为情,羞耻感超过了自体客体联结的需求,就不要对前缘做诠释。这就是说,积极关注并表达前缘渴望的决定是一个临床决定。就像所有与我们的实践相关的问题一样,它是由病人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潜在反应所决定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