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医临床病证大典·气血津液与肢体经络病卷

書城自編碼: 383812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总主编 陈仁寿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860311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68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好的爱,有边界
《 好的爱,有边界 》

售價:NT$ 330.0
心悦读丛书·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 心悦读丛书·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

售價:NT$ 325.0
马王堆考古手记
《 马王堆考古手记 》

售價:NT$ 554.0
全靠演技
《 全靠演技 》

售價:NT$ 252.0
流人系列01:驽马
《 流人系列01:驽马 》

售價:NT$ 442.0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售價:NT$ 447.0
苏东坡传
《 苏东坡传 》

售價:NT$ 325.0
豆腐(增订版)
《 豆腐(增订版) 》

售價:NT$ 72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7
《 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修订版)非遗传承,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源自明末宫廷,忠于中医经典;严格遵守传统中医特色,是真正的内经推拿。 》
+

NT$ 220
《 艾灸 》
+

NT$ 534
《 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
+

NT$ 510
《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 》
+

NT$ 139
《 四圣心源·清代名医黄元御系列 》
+

NT$ 468
《 常见病中西医合理用药手册(连锁药店专用版) 》
編輯推薦:
全面系统整理中医临床气血津液与肢体经络病证的类书,对指导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內容簡介:
《中医临床病证大典?气血津液与肢体经络病卷》分上下两册,分别收录常见气血津液病如郁证、血证、痰饮、消渴、汗证、虚劳共6种,常见肢体经络病如痹证、痿证、痉证、腰痛共5种。分11个章节分别以病证为纲,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古籍中的相关论述,选取其精要,分为辨病名、辨病因、辨病机、辨病证、论治法、论用方、论用药、医论医案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与评价,阐述历代医家对气血津液及肢体经络病证的定义与命名、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方药、诊疗案例等方面的认识,总结历代医家诊治气血津液与肢体经络病理论和经验,揭示疾病的历史沿革与学术源流,展示古代医家对相关病证的辨治思路与规迹。
本书收集资料广泛,遵循中医药规律,立足中医临床,体现传统认识,展示气血津液及肢体经络病证体系,梳理辨治方法,为临床提供中医思维与素材,力求使本书成为一部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工具书,从而既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资料与思路,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
關於作者:
陈仁寿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审评中医药理论与方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药学会理事及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葛洪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5年,主持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重点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以及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3项。曾任《中华本草》编委、学术秘书、总审组成员,主编《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江苏中药志》《临床实用中药辞典》《国家药典实用中药手册》《国家药典实用成方手册》《毒性本草类纂》《江苏中医历史与流派传承》《话说国医?江苏卷》《青囊》等著作60多部以及《中医文献学》《本草学概论》《中医药文献研究与利用》等教材3部,参编著作与教材若干部,校勘《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中医珍本集成?本草卷》等中医古籍4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多门课程,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50名。临床擅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消化、内分泌、呼吸系统与妇科、皮肤科、恶性肿瘤等疾病。
目錄
上册
上篇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章
郁证 · 3
第二章
血证 · 103
第三章
痰饮 · 421
第四章
消渴 · 474
第五章
汗证 · 644
下册
第六章
虚劳 · 783
下篇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章
痹证 · 983
第二章
痿证 · 1192
第三章
颤证 · 1293
第四章
痉证 · 1327
第五章
腰痛 · 1469
內容試閱
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医药文献进行阶段性分类整理研究,一直是历代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是古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类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还是当代的《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均成为划时代的著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大型著作的出版,表明现代对中医方药的研究成果已有了全面的系统整理,而对于临床中医病证的系统整理工作一直属于空白,因此有必要对中医病证进行系统整理研究,这是编纂本书的初衷之一。
对中医病证的理论和诊治研究历史上的医家均十分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目前中医临床的分科就是在对古代中医病证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医家对病证的认识与研究,对现代中医临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可以发现,在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病证要比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病证种类要多得多。在临床上也可以发现,有许多病证从现在的教科书上找不出对应的病证,但是从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比较相应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所以对于一些疑难杂证,应不忘从古文献中查找治疗方法。即使是一些古今均属常见病证,也需在中医传统思维下进行辨治,方能起到最佳疗效。
近年来,对中医病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提出应加强对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倡导对中医病证的全面认识。有专家提出“中医临床离不开中医文献的研究”的观点,并举例说明一些疑难杂证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病证,对如何进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认为对病、证、治的研究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点,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医文献中有关病证的认识,做到“古为今用”。虽然研究中医病证的相关论文近年来也屡有发表,如水肿、消渴、咳嗽、胃痛等,从认识源流到诊治演变均有归纳和阐释。但大多以单个疾病为主题展开,尚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以古代病证为专题的图书出版物也仅仅以一个或几个疾病为主题进行历代文献的介绍,对内容的分析与分类皆不够深入和细致。
鉴于目前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不足及临床需求,我们认为应对历代中医病证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以病证为纲,从病证名称出处、概念、鉴别、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病案等进行逐项介绍,从而反映古今中医文献有关各病证的学术发展源流,阐述历代医家对中医病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认识与发展沿革,总结他们诊治各科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编撰完成一部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既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丰富资料,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此外,系统整理研究中医病证及其内容和体系,对中医临床教材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一直在计划并实施编纂这样一部大型的中医临床病证文献著作《中医临床病证大典》。经过多年的努力,本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了很多专家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收载病证的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各种病证分散在不同的书籍之中,为此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中医古籍进行目录编排、版本考证,并参考有关病证辞书,制定了文献目标,涉及中医古籍逾1 000种,从中采集各种病证,确定了总目录与各科分目录。接下来以病证为纲,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梳理、分类、简评,对病证正本清源、梳理源流、整理治法、古今对照,从而系统介绍历代文献对临床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到治法、方剂、药物、医论与医案等内容,尽可能为现代临床提供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
从古代病证到现代疾病,其间经过了中医本身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演变,又到现代西方医学疾病的明确诊断,故古今“疾病观”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区别。可以说,古今疾病名称既有相关性,又有明显的区别,如消渴与糖尿病、头痛与高血压,它们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可以说古代文献中的中医病名与现代某一病名绝对一致者,这样的病证十分稀少。因此本书主要以中医病名为纲,但在分类与分科上,书中或多或少蕴含我们对古今病证(病名)相关性的探索。当然,中医病证(病名)认识下的文献摘录与编排,对于利用好中医传统的“病证思维”来辨治现代疾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对病证的认识与现代疾病完全是两条不同的思路,不仅古今病名无法一一对应,而且从
现代疾病观的角度看,古代疾病本身也存在混杂的现象,如泄泻与痢疾、胃痛与腹痛、痞病与积病等。对于疾病的认识,今天的中医已经无法完全脱离现代疾病的知识,因此我们将一些古代资料尽可能按照不同病证进行分开摘录与表述,但一些无法分开的病证资料只能并存共载,如泄泻与痢疾,宋之前资料混杂较为严重,宋以后尽量做到分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古代病证的“湿杂”,或许正是中医病证体系和架构的特征,所以必须予以保留,为中医临床提供”守正”思路与方法。
历代中医药文献对于病证的记载,资料重复甚至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对于重复者尽量予以删除,但有些资料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性,部分重复的内容有所保留。按病名、病因、病机到医案分类后的引用资料,均按年代排列。本书的编纂风格,以收载历代医家论述为主,通过建立小标题与撰写概述的方式,对古代文献进行归纳评述,给现代中医临床给予指导。
全书按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科分类编纂,内科下又分脾胃病、肺系病、肾系病、心系病、肝系病等,分不同卷册分批出版。各册之间的内容亦是尽量避免重复,但由于病名的重合以及资料的不可分割,因此少量的重复也在所难免。
本书的编写难度超出预期,不仅涉及资料多、年代跨越长,而且历代文献存在相互摘抄的情况,因此内容重复现象也十分严重,加上很多资料的流传过程中,错漏亦不时存在。为此编纂中尽管允许借助电子图书或现代网络寻找资料线索,但要求认真核对原文,出处也尽量选择最佳版本,以保证原文的正确性。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时间有限,加上作者水平的原因,书中错漏难免存在,敬请读者与同行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
编 者2020.10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