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20世纪中西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研究

書城自編碼: 381233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自传
作者: 王成军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10507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极地竞赛:19世纪南极开发史(精装典藏版)
《 极地竞赛:19世纪南极开发史(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373.0
跆拳道运动入门教程 精编视频学习版
《 跆拳道运动入门教程 精编视频学习版 》

售價:NT$ 215.0
AI大战略
《 AI大战略 》

售價:NT$ 427.0
彼特拉克的战争:黑死病阴霾下的佛罗伦萨(新史学译丛)
《 彼特拉克的战争:黑死病阴霾下的佛罗伦萨(新史学译丛) 》

售價:NT$ 497.0
甲申三百年祭(纪念集)
《 甲申三百年祭(纪念集) 》

售價:NT$ 161.0
中国瓷器谈
《 中国瓷器谈 》

售價:NT$ 475.0
历史四季(全4册) (跳读王朝兴盛衰亡,读懂历史周期率的底层逻辑)
《 历史四季(全4册) (跳读王朝兴盛衰亡,读懂历史周期率的底层逻辑) 》

售價:NT$ 983.0
权力与影响力   [美]约翰·科特
《 权力与影响力 [美]约翰·科特 》

售價:NT$ 42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07
《 李敖自传 》
+

NT$ 537
《 杰克·韦尔奇自传(尊享版) 》
+

NT$ 394
《 活着为了讲述 》
+

NT$ 588
《 柳鸣九 》
+

NT$ 463
《 蔡志忠:动漫一生 》
+

NT$ 247
《 毛姆自传 》
編輯推薦:
本书是对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全面总结、
挖掘、创新了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批评史的学术成果;剖析、阐释、扬弃
了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批评话语模式的得失;拓展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空
间,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了富有文化参照价值的学术资源。如果你从事
中国自传理论的学术研究,请把本书放到案头;如果你从事中国自传理论学
科的建设,请把本书放到案头。自传文学写作,精研本书,你将事半功倍。
內容簡介:
本书基于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发展的特点,对其理
论批评的古典模式、现代模式、后现代模式这三大话语模式进行了
系统深入的梳理和剖析,并回顾了20世纪中国自传理论学术发展
史,阐述了五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传理论批评话语模式。作者认为:
“不同理论派别对自传认识的理论概括,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接受、
消化与创新。”
關於作者:
王成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校属研究
机构“中外传记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
博士,南京大学出站博士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
比较文学学会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电影艺术》
等中文核心期代外国文学》《电影艺术》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
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中外传记诗学研究》《纪实与纪虚:中
西叙事文学研究》《传记诗学》等多部学术专著。
目錄
┃目录┃
引言
导论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的流变
上编:古典话语模式
第一章斯蒂芬·茨威格:自传真实与自我形塑
第二章安德烈·莫洛亚:自传话语的六宗罪
第三章乔治·古斯多夫:自传的条件与局限
第四章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与小说契约
第五章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与新自传契约
中编:现代话语模式
第六章让-保罗·萨特:自传话语的现代性
第七章保罗·约翰·埃金:自传指涉契约话语的美学价值
第八章西多尼·史密斯、朱莉亚·沃森:自传的麻烦
第九章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自传话语的艺术性
第十章弗里德里希·尼采、路易·阿尔都塞:两个现代自传话语
实验文本
下编:后现代话语模式
第十一章保罗·德曼:自传的解构和建构话语
第十二章保罗·德曼:解构自传话语模式的诗学价值与伦理缺失
第十三章罗兰·巴特:后现代自传叙事中的假体、主体与母体
第十四章罗兰·巴特:自我符旨疏离与自传的非解构性
第十五章雅各布·德里达:自我书写与自传话语
续编:中国话语模式
第十六章建构论:以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为代表
第十七章融合论:以杨正润《现代传记学》为代表
第十八章语言论:以李战子《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为代表
第十九章批评论:以梁庆标《当代西方自传批评辨析》为代表
第二十章认同论:以李有成《论自传》为代表
附编
第二十一章事实正义论:自传文学的叙事伦理
第二十二章论时间和自传
第二十三章论中西自传之我
第二十四章文本·文化·文学:论自传文学
第二十五章在忏悔中隐瞒——论西方自传的坦白叙事
余论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之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自传话语的生命伦理
內容試閱
┃序一┃
◇王丽
读罢这部著作,似在20世纪中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研究大观园里走了一遭。耳畔是操着
汉语、法语、德语、英语等语言的绅士,嘈杂地说着他们自我、傲慢、羞耻、忏悔的人生故
事。作者持一把传记语言模式解剖刀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破解和研究。这位中国传记文学理
论研究者能够以此为题,向中西方传记史挖掘自传语言之“启示录”,是颇有学术勇气的。
这部专著的作者便是与我相识多年的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传记研究专家,江苏师范大学
教授王成军博士。他多年从事中西自传理论教学与研究,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
目,他善于用诗一般自由的语言对中外传记理论进行评析。本书研究内容便是由他主持的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理论成果。
当人类开始追问“我是谁”,就很可能已经进入“我从哪里来”的回忆与反思。而自传恰恰
来自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实现”的冲动。自传以记叙人物自己的生平事迹与心
得为主。其真伪虚实颇受质疑,所以自传最初显示为文学传记和历史传记,它介于文学与历
史之间。将这种语言模式叙事方式纳入自己学术研究领地,正是作者对本文的种种方面研究
的冲动。
本书基于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发展的特点,对其理论批评的古典模式、现代模式、
后现代模式这三大话语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剖析,并回顾了20世纪中国自传理论
学术发展史,阐述了五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传理论批评话语模式。作者认为:“不同理论派
别对自传认识的理论概括,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接受、消化与创新。”
王成军教授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学有所成的文学博士后。是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中青年
一代骨干。他一直活跃在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几个社团里。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是国家一级社
团,肩负着推动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的使命。王成军教授在学会组织的众多学术论坛和研
究项目中都发挥了骨干作用。2018年,他的学术专著《传记诗学》获评第五届中国传记文
学(理论研究)优秀作品。他的获奖感言颇有勇士之风:要为传记文学研究再干四十年!
我感动于中国传记文学事业有这样一批甘愿奉献毕生精力投身理论研究的跋涉者。在此,受
成军之命,欣然为此序。
祝愿这部凝结着成军教授心血的著作早日面世,为进一步深化中西自传理论研究开启一扇明
窗,为中国传记文学事业再添一片新瓦。
2021年11月25日于北京
(王丽: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
序二∥
┃序二┃
◇陈兰村
王成军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西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研究》专著即将出版,他来信嘱我写
个序。我面前立刻浮现出一位特别英俊小帅哥的形象。那是近三十年前,在中国中外传记文
学第二届南京年会上,我们相识在随园。他当时才三十来岁。因我们都是传记文学的爱好者,
所以很快熟悉起来,此后一直保持联系,在研究传记文学的漫漫长途上互相鼓励着,结下了
深厚的革命友谊,我们共同称之为特殊的传记文学友谊。我在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
时,王成军教授大力支持我,承担了清代传记文学的撰写任务。今天获悉他领衔的一本有关
中西自传理论研究专著竣工,在为他高兴祝贺的同时,写点我的感想。
一、有志传记文学研究者事竟成。我们初次相识时只是对传记文学有共同的兴趣,原来他在
江苏师大教外国文学,我在浙江师大教古代文学,但传记文学四字如一根纽带把我们连接起
来。从对传记文学的学习爱好发展为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坚持研究。他是博士毕业、博士后
出站,又到国外访学,始终咬住传记文学不放。他以前所发表的关于传记文学的多种学术论
文,已令同行们刮目相看。2011年9月他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中西传记诗学研究》,
在国内传记文学研究界,更是声名鹊起。这次新著《20世纪中西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研究》
则是他的新研究硕果,为中外自传理论的研究带来震撼式的丰富的信息。中国俗语:“有志
者事竟成。”王成军教授的新书给我们启示:有志传记文学研究者也可以功到事成。
二、跨文化研究的成功范例。王成军教授的研究采取走中西结合的路子。这是一条比较艰难
的路。因为走这条路的人自己既要有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功底,又要有西方文学的深
厚修养。而王成军教授对中西传记诗学的研究,对西方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的研究正是披荆
斩棘开辟出自己的路来。中国俗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王成军教
授的研究可以说是跨文化研究成功的一个范例。他的新著指出:“三种话语模式,代表了西
方不同时期,不同理论派别对自传认识的理论概括,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接受、消化与创新。”
又说:“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记文化传统的国家,但由于儒家耻感文化的影响和西方忏悔
文化的缺失,因而自传写作却不甚发达,对自传理论的探究也不够深入。20世纪以来,在
西方自传文本和理论批评影响下,展开了中国自传理论学术发展史。梁启超、胡适、郁达夫、
朱东润、王元等学者,发表了诸多理论文章。新时期以前,由于政治因素制约,对西方自传
理论的研究几乎停滞。20世纪90年代迄今,国内学术界掀起了西方自传理论研究的小高潮,
形成了五种中国特色的自传理论批评话语模式。”在这里,我特别要肯定他标出的“附编”(王
成军话语模式)文章之学术价值。
三、传记教学的先进工程。王成军教授的新著还透露一个信息,他说,专著还是他的教学成
果之一,是他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学生(本科和
研究生)科研融合、教学相长的结晶。部分学生参与了他主持的这个国家课题的具体章节的
撰写工作,不仅成了他们的本科或硕士论文的一个方向,而且与他们合作形成了论文且发表
在了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上。我认为这本新著是一个传记教学的先进工程。传记文学研究是
个巨大的学术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继续下去。王成军教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
学生的科研指导与写作培养,这是个值得赞扬的传记教学先进工程,对培养传记文学研究接
班人意义深远。
2021年11月2日于浙江师大丽泽花园寓所
(陈兰村: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引言∥
┃引言┃
20世纪对于西方来说,是个批评的世纪。在自传得以大发展的时期,自传理论研究有了一
个逐渐深入的过程。20世纪初,英国学者波尔发表《自传——批评比较研究》时,自传理
论还是个学者很少涉猎的研究话题。三四十年代,自传叙述开始得到文学批评界的重视,格
鲁尔格·米施、弗洛伊德、茨威格、莫洛亚等对自传文类发表了诸多真知灼见。五六十年代,
自传作为文化文献,能够洞察历史,同时作为想象力的基本形式成了批评热点。七八十年代,
伴随着哲学界对“分裂主体”的新认知,自传的文本价值激起了更多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
由此形成了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批评的三大话语模式:一是古典模式。以乔治·古斯多夫
的《自传的条件与局限》和菲力浦·勒热讷(PhilippeLejeune,1938—)的《自传契约》为代
表,他们把自传作为基于自我存在的本体论的概念文本、流派进行研究。古斯多夫主张自传
是文化的特殊种类,但是与勒热讷不同的是,古斯多夫认为相对于自传的人类学的功用和神
学意义,它的文学和艺术的功用是次要的。古斯多夫的局限性在于他反对过多地在自传研究
中运用“诗学”的方法。勒热讷的自传研究弥补了这一缺陷,他是西方把自传定义为正式文
类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自传契约”的提出,表明其强调小说与自传之间的分界线。二
是现代模式。以施本格曼的《自传的形式》和埃金的《接触世界》为代表,他们关注自传中
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张力,认为自传是一种从历史到哲学,最终直至诗学的不断演进的文学形
式。三是后现代模式。以利科的《时间与叙述》和保罗·德曼的《失去原貌的自传》为代表,
把自传当作虚构的文本概念进行研究。利科把生命本身和人类经验称为“前叙述”,他断定
没有独立的自我,只有叙述的“自我”。保罗·德曼从西方解构理论出发,指出自传是难以
分类、面目混乱的文体。他们都认为不存在真实作者,只有文本的自我。这三种话语模式,
代表了西方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论派别对自传认识的理论概括,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接受、消
化与创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记文化传统的国家,但由于儒家耻感文化的影响和西方忏悔文化的缺
失,因而自传写作不甚发达,对自传理论的探究也不够深入。20世纪以来,在西方自传文
本和理论批评影响下,展开了中国自传理论学术发展史。梁启超、胡适、郁达夫、朱东润、
王元等学者发表了诸多理论文章。新时期以前,由于政治因素制约,对西方自传理论的研究
几乎停滞。自20世纪90年代迄今,国内学术界掀起了西方自传理论研究的小高潮,形成了
五种中国特色的自传理论批评话语模式:一是自传理论建构论模式。以赵白生的《传记文学
理论》为代表。二是自传理论融合论模式。以杨正润的《现代传记学》为代表。三是自传理
论语言论模式。以李战子的《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新探——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为代表。
四是自传理论批评论模式。以梁庆标的《当代西方自传批评辨析》为代表。五是自传理论认
同论模式。以李有成的《论自传》为代表。这五种理论派别,理论观念互有交叉、相辅相成,
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消化、扩展、充实与创新。
本书是对20世纪中西方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全面挖掘、总结、创新了20
世纪中西方自传理论批评史的学术成果;剖析、阐释、扬弃了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
式的缺陷;拓展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空间,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了富有文化参照价值的
学术资源。本专著促进了中国自传理论的学术研究;促进了中国自传理论学科的建设;促进
了对当下自传文学写作的纠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古典话语模式。第一章,斯蒂芬·茨威格:自传真实
与自我塑形;第二章,安德烈·莫洛亚:自传话语的六宗罪;第三章,乔治·古斯多夫:自
传的条件与局限;第四章,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与小说契约;第五章,菲力浦·勒热
讷:自传契约与新自传契约。第二部分现代话语模式。第六章,让-保罗·萨特:自传话语
的现代性;第七章,保罗·约翰·埃金:自传指涉契约话语的美学价值;第八章,西多尼·史
密斯、朱莉亚·沃森:自传的麻烦;第九章,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自传话语的艺术性;
第十章,弗里德里希·尼采、路易·阿尔都塞:两个现代自传话语实验文本。第三部分后
现代话语模式。第十一章,保罗·德曼:自传文本的解构与建构;第十二章,保罗·德曼:
解构自传话语模式的诗学价值与伦理缺失;第十三章,罗兰·巴特:自传叙事中的假体、主
体与母体;第十四章,罗兰·巴特:自我符旨疏离与自传的非解构性因素;第十五章,雅各
布·德里达:自我书写与自传话语。第四部分中国话语模式。第十六章,建构论,以赵白生
《传记文学理论》为代表;第十七章,融合论,以杨正润《现代传记学》为代表;第十八章,
语言论,以李战子《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为代表;第十九章,批评论,以梁庆标《当
代西方自传批评辨析》为代表;第二十章,认同论,以李有成《论自传》为代表。第五部分
王成军话语模式。附录了王成军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当
代外国文学》等权威期刊上论述自传话语模式的理论文章。
本书的重要观点包括九个方面:第一,法国著名学者菲力浦·勒热讷的“自传契约”理论话
语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卢梭等为代表的传统自传文本为分析前提下的理论建构。他坚守自
传文类不能混同于小说的红色底线,为自传文类正名,为自传文体立法。面对以罗伯-格里
耶为代表的法国“新自传”对“自传契约”的挑战,勒热讷初期一度反应强烈,不无忽略了
“新自传”在理念及形式上对传统自传的“新的互补”价值。我们认为,菲力浦·勒热讷的
“自传契约”是有关传统自传秩序的原理之一,我们必须维护之。我们不能因为新的自传种
类的出现,而把小说的秩序原理混同于自传的。事实上,我们应该发展勒热讷“自传契约”
的内涵,用“新自传契约”来概括后现代自传的秩序原理,唯有如此,自传这一文学类型才
能趋向丰富与成熟。
第二,菲力浦·勒热讷的“自传契约”理论话语模式,并没有在文体学的层面上真正把自传
与小说的边界画清楚。从创作实际来看,勒热讷“自传契约”所依据的自传文本,特别是以
卢梭为代表的经典自传,已被证明存在着大量的虚构或谎言。这样来看,仅拘囿于勒热讷的
“自传契约”话语模式,已经无法涵盖和解释自传文本,尤其是后现代自传文本的相关规约。
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新自传契约”的提出,规约了自传文类的独特自传空间,也解决
了勒热讷“自传契约”概念的僵化问题。“新自传契约”更能展示自传的文类本质属性,它
不故步自封其纪实边界,更不惜借助小说的形式来揭示自我的真实,然而其叙事的旨归却是
指向那个曾经存在过的“我”。换句话说,勒热讷的“自传契约”更多地是从伦理层面强调
了作者的真诚计划和真实表白,充满着浓郁的道德意味,而“新自传契约”则是从文体学的
实践层面坦率说出了自传的种种写作事实,是对自传本体的形而上的美学思辨。
第三,被苏珊·桑塔格赞美为“变化多端的自传家”的罗兰·巴特,在《罗兰·巴特自述》
中按照他的后现代自传观念对自己的生平进行了有意的文本化叙述和片断化书写,并且宣告
文本中的他,只是自己的幻觉假体(文本之我),是语言的产物。可以说,罗兰·巴特成功
地让自己的主体退隐并且与他的假体相隔离,由此形成了后现代自传话语的典型范式。但是,
当罗兰·巴特的假体遇到自己一生不愿分开的真实母体时,他所谓的后现代自传观念有了新
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他对自己这个血肉之躯的主体复归,更体现在对妈妈母体的非文本化
叙事。罗兰·巴特晚年的诸多文本证明了这一特征,在整部《哀悼日记》叙事中,叙述者罗
兰·巴特的哀伤主体昭然若揭,尽管还是片断化叙事,但是罗兰·巴特这个自传主体几乎忘
记了他的自我文本化宣言,那个虚幻的罗兰·巴特假体消失了;那个他所反对的形成稳定意
义的“多格扎”回来了。甚至可以说,在妈妈Henriette的母体面前,罗兰·巴特这个作者
主体在自传叙事中不但没死,反而复活了。由此看来,我们在肯定罗兰·巴特在自传新观念
和自传新文本的后现代自传文类范式的独特性的同时,还要正视连罗兰·巴特自身都意识到
的他在自传叙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四,保罗·德曼是解构主义哲学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阐释实践者之一。他首选卢梭的《忏
悔录》来进行其解构主义手术实验,并断定,卢梭不是在忏悔而是在为自己的种种“罪”在
辩解。他就是要透过卢梭的案例来证明他的解构自传话语思想。为此,他在《失去原貌的自
传》这一长篇理论文章中,指出了自传就是披在传主身上的毒衣,因为自传的镜像语言与这
外衣相似,是传主灵魂的面纱。也就是说,保罗·德曼与罗兰·巴特一样都在扮演死神的角
色并且发布了死亡命令,作者死了,自传死了。但是,当解构主义大行其道,仿佛他们制造
的诸多“理论”颇有道理且难以辩驳的时候,一场“传记家的报复”事件发生了,而吊诡的
是,正是宣布“自传死亡”的保罗·德曼的自传事件与之缠绕在了一起。也就是说,保罗·德
曼所代表的解构主义自传话语,尽管指出了自传叙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其论证逻辑背后
不无缺失了叙事伦理的道德思考。进一步来说,我们应该承认卢梭式自我辩解自传话语模式
的伦理价值,而反思保罗·德曼式彻底排空自我历史的后现代解构主义自传话语模式的非叙
事伦理本质。
第五,茨威格的自传话语模式,既以古典话语模式为基调,却又具有了现代话语模式的某些特
征。他强调自传的真实性,肯定自传存在的自我本体论特征,但是他又客观地指出了自传难以
达到绝对真实性的两大主因:一是人类根本就不具有可以信赖的真理器官;二是羞耻是每一
种真实自传永久的对手。茨威格把自传分为了三个叠垒层次,即以卡萨诺瓦为代表的原始阶
段自传、以司汤达为代表的心理自传、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灵魂自传。茨威格不但认定了自
传所具有的艺术美学价值,而且他大胆地提出了20世纪艺术美学的转向自传的预言。茨威格
对隶属非虚构文学的自传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是20世纪西方自传话语模式的一次美学革命。
总起来看,茨威格自传话语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优秀的自传要准确地描绘自己的生活,精确地
展示自己的心理,但艺术家在表达自我时,不仅要寻求叙事方式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显现自
我在尘世之中的生命意义和伦理价值。
第六,自传是叙述人(现在的“我”)通过记忆和有意无意的遗忘对自我人生镜像(多重的
“我”)的不断(混合着叙述时的情感、欲望与身份政治)重新塑型与叙述。这样来看,对
自传的话语模式研究,完全可以跳过该文本是否真实这一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叙述者为什
么记忆此事实和遗忘彼事实的叙事动因。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自传的真实问题,是没有多少
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因为自传的真实性就存在于其文本中说出了多少真实。换一个角度来看,
保罗·德曼指出的自传与小说一样也是一种“解读或理解人生的修辞格”的论点,对自传文
本与小说文本来说,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能够双赢的理论创新。
第七,时间在自传叙述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自传作家和有自传倾向的小说家的
重视。另外,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探究时间与自传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构建中
国自传诗学。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学界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虚构叙述的研究之中,
恰恰忽略了富有民族传统的纪实叙述的现代转化。中国的历史叙述曾得到黑格尔的赞美,在
一个历史叙述如此发达宏富,曾产生了司马迁《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中国,研
究者时至今日仍在高扬虚构叙事的大旗,对纪实叙事则缺少诗学思考。这是一种屈服于西方
文化霸权并且割裂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的内在学理缺陷,该到我们清理这一不重视纪实叙述
理论和实践的“隐形偏爱”并构建中国民族传统的自传话语模式的时候了。
第八,中外自传发展史告诉我们,自传之“我”,看起来简单,实则复杂多变,特别是进入
20世纪后,随着诸多新自传文本的出现。这个“我”字确实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
值得探讨的诗学课题。我们认为,自传之“我”至少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诠释,即“自在之我”
“叙述之我”“他者之我”“镜像之我”。我们承认和支持中西文学理论界有关自我的理论分
析,但对“自我死亡说”的后现代观念,进行了学术批判。
第九,在自传叙事中,我们主张伦理学的“正义独立于善的康德说”,即不对自传事实作目的
论解释,对一个事实也许隐瞒比坦白更有利于传主或其亲属的生活,给他们带来所谓的“善”。
但是这是违反自传文本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念,因此,我们在这里郑重提出“事实正义”理论,
以给步履维艰的自传叙事提供诗学理论支持。当“事实正义”理论由自传中的自我叙述和叙
述他者扩展到整个传记文学叙事的时候,其理论的实践意义更是毋庸质疑的。
特别要感谢的是江西师范大学的梁庆标教授,他是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本书收录了他的重
要文章(余论),杨光萍馆员负责相关图书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是个幕后女勇士。
值得一提的是,本专著还是我的教学成果之一,是我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国家
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学生(本科和研究生)科研融合、教学相长的结晶。部分学生参与
了我主持的这个国家课题的具体章节的撰写工作,不仅成了他们的本科或硕士论文的一个方
向,而且与我合作形成了论文且发表在了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上。他们的名字是施文佳(第
三章)、袁权、高郡阳(第六章)、步天松(第七章)、白念文、高远(第八章)、孙英、潘若
曈(第九章)、王新茹(第十五章)、陈梦洁(第十六章)、安秋慧(第十七章)、李玉珠(第
十八章)、梁嘉钰(第十九章)、张文一、郑金玮(第二十章)等。最后,我按照全书体例对
他们的文字进行了修改和通稿,感谢他们为本专著做出的学术贡献。本专著的署名实为王成
军等著。
导论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的流变∥
导论/Introduction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的流变
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研究开始盛行并成为学术界显学之一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
代。“自传理论研究的增加扩展始自70年代。”NalbantianSuzanne,AestheticAutobiography
—FromLifetoArtinMarcelProust,JamesJoyce,VirginiaWoolfandAnaisnin(London:The
MacmillanPress,1994),p.27.“自传和忏悔写作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和以往相比,越来越
受到文学批评的重视。”詹姆斯·M·考科斯指出:“这不仅仅是说批评已经在其他文类长期
消耗尽了自己的热量,更是因为文学的整个观念在变化。”J.M.Cox,“Autobiographyand
America”,TheVirginiaQuarterlyReview,(1971):252.这里的变化是指随着自传写作、出版、阅
读与批评的持续升温,自传的文本价值激起了理论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为什么会在此时出现
如此的学术现象呢?台湾学者朱崇仪有一段精辟的阐释:“(1)首先,自1950年后兴起的自
传热,是呼应20世纪下半叶(主要是哲学界)对主体性的激辩的回应。对于‘分裂的主体’
的新认知,可以应用于阅读自传,以提供新观点。(2)批评企业对传统主流文类如戏剧、诗、
小说的拓展,到今日已有‘枯竭’之势,因此有意另辟疆域,研究原本较不受人重视的文类。
如今虽然‘传统’自传研究(特指以欧尼为首的)锋芒渐减,但另一波受当前认同政治影响的
自传研究潮又继之而起,只是批评焦点业已转向女性或少数族裔等等族群的自传。在强调理
论之重要性的今天,这种由于理论典范的转移(paradigmshift),而引发的美学观点及判准的
改变,或可以视为将自传书写转化成为文学理论服役的一种方式。换言之,如今新的理论,
由于发现了新的问题,往往可让原本被弃之如敝屣的文类咸鱼翻身;这都是因为人们对所谓
文学的认知模式已然改变之故。”朱崇仪:《女性自传:透过性别来重读/重塑文类?》,《中
外文学》1997年第26卷第4期,第133页。
事实上自传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人类学现象,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人种
学家、社会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解构主义者、后殖民主义的目光。法国学者让-伊夫·塔
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这一专著的第九章“诗学”里对自传进行了论述。把自传文
学与小说一视同仁为散文体诗学。他说:“菲力浦·勒热讷的几部著作,如《法国的自传作
品》(科兰出版社,1971)、《“我”是他人》(瑟伊出版社,1980)、《自传条约》(瑟伊出版社,
1975)等奠定了他在自传诗学领域的地位;他是最好的,然而不是唯一的自传诗学专家之一。”
[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第287—288页。甚至连解构主义重镇之一的保罗·德曼和著名现象学哲学家保罗·利科都
对自传发表了重要理论论述。
自传话语研究,首先必然面临一个绕不开的关口:自传的真实与虚构问题。歌德从写作实践
的体会中把自传定性为“半诗半史的”体裁:“此外,特别是关于半诗半史的体裁要说的话,
在一路叙述下去时总会有一些适当的机会谈出来吧。”[德]歌德:《歌德自传——诗与真》
(上),刘思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4页。莫洛亚在剑桥演讲时说出了“叙
述不准确或产生谬误”的自传的“六宗罪”:第一个因素是我们对于事实的遗忘,“当我们试
图撰写自己的生活史,我们多数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我们已遗忘殆尽”。使事实改变的
第二个因素,是由于审美原因而产生的有意忽略:“记忆力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对每一个
男子和女子来说,记忆力使他或她,在回忆一生时,创造了艺术作品和不可信的记录。”第
三个因素是自然的潜意识的压抑,导致自传作者的改变事实。第四个因素则是由羞耻感所引
起的,“几乎没有男子有勇气说出他们性生活的事实真相”。第五个因素是记忆不仅疏忽遗忘,
它还对事实加以理想化:“骤变已过,他回首顾望,将一切合理化,从而自言自语道:‘我是
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自传中还有一个缺少诚实的原因,那就是,当我们描述往事时,希望
保护那些已成为我们朋友的人。[法]莫洛亚:《论自传》,杨民译,《传记文学》1997年第3
期,第153—156页。莫洛亚的论述可谓切中肯綮。但是,莫洛亚在指出自传文学的真实性
须认真研究的同时,不无存在否定自传文学真实文本价值的倾向。茨威格对自传艺术给予了
崇高的评价,宣布自传是文学艺术的新方向:人类进行虚构的塑造力必定要变弱,“内心的
无限,灵魂的宇宙向艺术开启了更为取之不尽的领域:对灵魂的发现,对自我的认识将成为
我们越来越智慧的人类将来更大胆的设解”。但他对自传文本的真实保持怀疑:“事实上,要
求一个人在他的自我描述中绝对真实,就像是尘世间的绝对公正、自由和完善那样荒唐。最
热切的决心,最坚定的信念,想忠于事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无可否认的
事实是,我们根本就不具有可以信赖的真理器官,在我们开始描述自己之前就已经被记忆骗
取了真实的生活经历的情形。”“羞耻,它是每种真实自传永久的对手,因为它要谄媚地引诱
我们,不是按我们真实的样子去表现,而是按我们希望自己被看到的样子。它要用所有的诡
计和伎俩诱使很愿忠实于自我的艺术家掩藏他的隐私,掩盖他的危险性,隐藏他的秘密;它
本能地让创造的手删去或虚假地美化有损形象的小事。(然而却是心理学意义上最本质的!)”
[奥地利]茨威格:《自画像》,袁克秀译,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第1—13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自传界纯粹探究自传的真实性问题的研究路径已经几乎被封堵,
许多批评家认为,对自传文类来说,探讨自传的真实性,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文本、自我、
身份的问题开始占优势。古斯多夫的《自传的条件和界限》是西方研究自传的拓荒之作。他
主张自传是文化的特殊种类,是“自我本质神义论的一种”。“自传是一种牢固的已确定的文
学形式。”Gusdorf,Georges,ConditionsandLimitsofAutobiography(originalFrenchversion
1956),trans.byJamesOlney,inJamesOlney,Autobiography:EssaysTheoreticalandCritical
(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0),p.28.但是与菲力浦·勒热讷不同的是,古斯
多夫认为相对于自传的人类学的功用和神学意义,它的文学和艺术的功用是次要的。古斯多
夫的局限性在于他反对过多地在自传研究中运用“诗学”的方法。
菲力浦·勒热讷的自传研究弥补了这一缺陷。他在西方自传研究界之所以如此闻名是因为“提
出了若干颇有启发意义的定义和概念”。[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
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第288页。其中,尤以“自传”定义和“自传契约”
最有影响。勒热讷是西方把自传定义为正式文类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把自传定义为“一个
真实的人以其自身的生活为素材用散文体写成的回顾性叙事,他强调的是他的个人生活,尤
其是他的个性的历史”。[法]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杨国政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1,第221页。他的“自传契约”的提出则表明其在试图维持小说与自传之间的界线。勒
热讷研究发现,如果只对文本进行内在分析,那么自传和小说就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小说也
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18世纪的小说正是通过模仿私人文学回忆录、书信、日记的各种形
式写成的。“但是,只要我们考虑到这种模仿不能发展到最后限度,即作者的名字,上述异
议也就站不住脚了。人们总是可以煞有介事地转述、发表某人的自传,并努力让人相信确有
其人,但只要这个某人不是作者,即该书的唯一责任者,那就不能妄下断言。”于是他提出
了引起西方学术界广泛注意的“自传契约”的概念:“自传中存在一方面是作者、另一方面
是叙述者和主人公的同一。这就是说‘我’代表作者。文本中没有任何东西可证明这一点。
自传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题材,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是一种‘信用’体裁。因此,
自传作者在文本伊始便努力用辩白、解释、先决条件、意图声明来建立一种‘自传契约’。”
[法]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杨国政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第14页。当然,
“自传契约”概念的提出既引起了学界广泛的重视,也招致了方方面面的攻击。法国著名叙
述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一文中多次引用菲力浦·勒热讷的论点,
并肯定他“关于萨特《词语》一书的叙事顺序的发现”。“勒热讷正确地指出了下述规律,即
经典自传以作者=叙述者=人物为特点,而第三人称的特殊的自传形式则适用于作者=人物≠
叙述者的公式。”[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
社,2001年,第128页。针对勒热讷的“自传契约”,杜勃罗夫斯基创作了《儿子》,并提
出“自我虚构”(autofiction)概念。“最真实的事件和事实的虚构,可以说是用一种冒险的
语言来进行语言的冒险的自撰,他游离于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式小说的指挥和句法之外。”他
在信中对勒热讷说:“我十分渴望填补你的分析所留下的那个‘空白’,这一真正的渴望突然
把你的批评理论和我正在写作的东西联系了起来。”杨国政:《从自传到自撰》,《世界文学》
2004年第4期,第297页。为此,埃金有一段论述:然而,对菲力浦·勒热讷来说,自传
所资参考的常规模式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他对杜勃罗夫斯基“自我虚构”概念的反映,预示
了他对这复杂问题的态度。杜勃罗夫斯基要求勒热讷的“自传契约”成为可置换的解剖学,
来证实他自己虚构叙事创造的《儿子》中的愿望,主角、叙述者、作者,应该都如此分享同
一个名字。杜勃罗夫斯基坚持所有叙述性的事实和行动都是从其生活中不断提炼的,时间地
点也得以检验。小说发明的贡献是限制构成结构和虚假时空的环境。像方便袋一样服侍着记
忆。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自传也不是小说。杜勃罗夫斯基总结说:“《儿子》在两者之间。”
我想加上说,自传在严格意义上是更大的虚构创造,从文体理论看来,自传像杜勃罗夫斯基
提出的,是一个两者间的实体。Eakin,PaulJohn,TouchingtheWorld:Referencein
Autobiograp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2),pp.25-26.
菲力浦·勒热讷还认为弗莱有关自传的理论值得分析。弗莱是希望建立一种严密的“体裁理
论”的批评家,但同时也是一位取消自传文体独立性的神话-原型批评者。他认为:“自传是
另一种形式,它透过诸多不易察觉的过渡向小说位移。更多的自传是得到一种创作冲动,因
此也是想象性冲动的激励。作家在他逝去生活中有意选取那些能够塑造自我的模式的事件和
经验。这个模式可以是一类超越了作家本身并且作家也有意无意中认同的形象。或者让他的
性格与观点趋于一致。我们把这种重要的散文体故事形式称为忏悔。”NorthropFrye,Anatomy
ofCritici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7),p.307.勒热讷指出:弗莱的方法令人恼
火也令人着迷,“在他的后面论述中,我们始终不知道‘忏悔’词的使用究竟代表的是该体
裁的哪一区别性特征:是自传契约,叙述者的话语,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内聚集的使用,
某一内容的选择(私生活或内心生活叙事),还是某种态度(塑造一个个性鲜明的典型)?”
[法]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杨国政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第279页。
伊丽莎白·布鲁斯在保留自传批评的传统方面与菲力浦·勒热讷并无轩轾,她特别强调诚实
和作者身份是自传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文本分析时,布鲁斯把自传体的《洛丽塔》与自传《说
吧,记忆》并置,旨在证明自传在20世纪有了大的发展。布鲁斯是那些坚持自传作家掌握
了共同的事件、客体和描写出某种关系的自传批评家,也就是说,布鲁斯强调作者身份和诚
实是自传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在自传写出之前“事件的客体形象和一个自在自治的自我早
已存在”。NalbantianSuzanne,AestheticAutobiography—FromLifetoArtinMarcel
Proust,JamesJoyce,VirginiaWoolfandAnaisnin(London:TheMacmillanPress,1994),p.30.菲力
浦·勒热讷对布鲁斯的观点极为欣赏,指出:“布鲁斯在许多方面与我关于‘自传契约’的
论述不谋而合,但是她的论述在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更加普遍性的命题,我认为这些命题很
有见地。她的独创性在于把俄国形式主义者关于文学演变的原则与语言学关于非直陈行为的
现代理论结合在了一起。布鲁斯的分析成功地把对某一体裁的发展的研究置于对文学的整体
发展的研究之中。”[法]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杨国政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第281页。遗憾的是,乔纳森·劳斯博格指出,布鲁斯的强调“真实价值”的主张,却被诸
多自传理论家舍弃,并毫不设防地把自传仅仅等同于虚构这一形式。Eakin,PaulJohn,Touching
theWorld:ReferenceinAutobiograp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2),p.30.
施本格曼的自传观念与强调可资验证的外部世界的勒热讷和布鲁斯相似,但他不仅强调自传
对生活的叙事,更强调自传的叙事意图,他认为:在自传叙事时,自我揭示比起简单的自我
陈述应该假定其具有“优先权”。在《自传的形式》一书中,施本格曼认为,自传是一种从
历史到哲学最终直至诗学的不断演进的文学形式。NalbantianSuzanne,Aesthetic
Autobiography—FromLifetoArtinMarcelProust,JamesJoyce,VirginiaWoolfand
Anaisnin(London:TheMacmillanPress,1994),p.30.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