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書城自編碼: 380812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350365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售價:NT$ 447.0
苏东坡传
《 苏东坡传 》

售價:NT$ 325.0
豆腐(增订版)
《 豆腐(增订版) 》

售價:NT$ 728.0
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清遗民文学研究
《 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清遗民文学研究 》

售價:NT$ 498.0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是古代历史的见证,还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如何阅读荷马史诗?)
《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是古代历史的见证,还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如何阅读荷马史诗?) 》

售價:NT$ 347.0
矿王谷的黎明: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与美国环境法的转变(精装典藏版)
《 矿王谷的黎明: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与美国环境法的转变(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498.0
索恩丛书·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德意志民族简史
《 索恩丛书·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德意志民族简史 》

售價:NT$ 386.0
技术与德国 : 1800年至今
《 技术与德国 : 1800年至今 》

售價:NT$ 49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6
《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
+

NT$ 336
《 应得的权利: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
+

NT$ 325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
+

NT$ 380
《 看不见的女性 》
+

NT$ 342
《 婚难时 》
+

NT$ 336
《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
內容簡介:
“女生不适合做学术”?
“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类”?
“女同学只会死读书?”
“不够理性、不够严谨、不够创新,不够……”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一句话,身为女性,意味什么?为什么她们大都拒绝性别标签,甚至排斥在前面加上“女性”二字?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贺桂梅、梁鸿、张莉、包慧怡……她们虽然国别不同、领域各异、代际也参差不齐,但全是业界翘楚,是文化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对她们而言,女性主义意味着什么?性别身份带给她们的,是束缚、壁垒,还是成就、自由?她们又如何在男性为主导的规范中涉水而行?《开场:女性学者访谈》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11位学者展开了深度访谈,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同样,这些生命经验也是大部分现代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痛与快乐。
關於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随《新京报》创刊,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宗旨,以“阅读需要主张”为核心,坚持以书的文化价值为取向,聚焦国内外优秀的作家、作品、书评,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体验、文化现象等,将热点传播和深度访谈相结合。
目錄
写在前面的话:她们走过的路
霍克希尔德:社会学的“局外人”
Part 1 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写作
Part 2 未完成的革命: 情感社会学、女性主义与政治极化
上野千鹤子:成为,上野千鹤子
Part 1 女性主义、性别研究与#MeToo 遗留问题
Part 2 照护研究、“守山”时代与女性贫困
Part 3 性别身份、学术影响与未来期许
戴锦华:仍然在路上
Part 1 学思历程:危机与应对
Part 2 现实追问:清理债务与反思批判
Part 3 性别议题:女性主义与文化困境
尾声:对生命的敬畏
邓小南:选择宋史,选择以教师为天职
Part 1 学思历程:做学问与当老师
Part 2 性别身份、女性研究与代际传承
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
Part 1 新闻学:理论与反思
Part 2 性别身份、女性境况与未来期许
贺桂梅:重启人文学的思想力
Part 1 性别身份、性别研究与理论失忆
Part 2 新启蒙、现代化理论与人文学的想象力
Part 3 女性榜样、治学生活与学术抱负
黄盈盈:一位研究“性” 的社会学家
Part 1 学思历程、理论与方法
Part 2 性别身份、性与社会议题
梁鸿:写作是一种“自我搏斗”
Part 1 学术之路:从女性文学到梁庄书写
Part 2 非虚构写作:布满叙述“陷阱”的历险
Part 3 故乡:难以摆脱的情感结构
Part 4 “打工文学”与“小镇做题家”:警惕公共话语对群体的特殊化
毛尖: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App
Part 1 学思历程、理论与方法
Part 2 影视剧研究
Part 3 专栏写作、性别身份与社会议题
张莉:回到女性写作的发生现场
Part 1 学术历程、现代女性文学与历史现场
Part 2 性别观调查与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分野
Part 3 新生代作家、新女性写作与非虚构传统
包慧怡:生活在中世纪的缮写室
Part 1 学术与制度
Part 2 语言与写作
Part 3 文学与公共
参考文献
索引
內容試閱
写在前面的话:她们走过的路(节选)
文/青青子
2021年7月,我们在新媒体发布了该系列的开篇文章。打头的是这样一段话:
无论是高校教席,还是学术成果发表,越往象牙塔的顶端走,女性的数量就越少。事实上,当一个女性决定从事学术事业,她所面临的限制无处不在:“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类??”“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读书有什么用,女孩子总归要嫁人的??”在高等教育阶段,诸如此类的声音试图阻止女性踏入科研大门。而当她们进入高校系统,生育、家务劳动等“天职”,则将她们挤出更多的机会之外??
然而,即便不断遭遇贬抑与打压,我们依旧看到,越来越多女性投身学术志业,汇流进学术共同体。对她们来说,学术研究不仅是事业、爱好,更是体认自身,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朴素的想法:让更多女性学者被看见。
当女性决定投身学术事业,她们需要克服多少阻碍?是否存在属于女性的学术传统?在“重男轻女”的学术体制中,涉水前行的女性学者如何找到自我的参照?她们的同行者又是谁?
回头来看,这段话尽管真诚,却只讲出了故事的一半。这一半是基于我们对于选题的认识和有限的经验。而更重要的另一半,则是这些学者回馈给这个选题的:当她们投身学术,她们亦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贺桂梅的办公室,我还问过她另一个问题:“当你在青年时期接触了这些女性主义理论,再回过头看生活中女性的处境时,会感到愤怒吗?”她对我说:“当时肯定是有的,但我现在都差不多忘记了。其实我们之所以感到愤怒,是因为无法对这样一种感性的、具身性的不平等体验做出解释,我最有感触的是学术真好,因为它可以给我们解释,将这些感性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前行的力量,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性别问题之中,它也让我们能对更广泛的社会处境有同情、共情与关切。”
类似的表述几乎出现在每个学者的采访中。相比于她们所经历的限制、歧视与不平等,真正给予她们力量的,的确是在学术中收获的自由。而自由,像福柯说的那样,不是说不受任何限制,而是在承认既有的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去改变那些偶然的、可以重新打开的地方。哪怕是裂开一个小口。
那么,不如让我们重新改写最初的发问:
当女性决定投身学术事业,她们获得了怎样的自由?她们用什么样的声音、语言描述这个世界?身为女性的身份和经验,如何与她们的研究、她们的生命相关联?她们又如何试图改变男性所开启的学术规范与标准?
写到这里,还需要交代一点。这一系列之所以是学者访谈,在于它主要聚焦的是她们的学思历程和她们所做的研究。人物经历当然重要,但就像波伏瓦始终坚持的说法,“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的思想”。
完成采写和编辑工作后,每次阅读这些采访,我的收获不尽相同。最早编订的时候,我曾感慨过“姜还是老的辣”,也惊叹于年轻学者所拥有的更丰富的知识结构与多元的视野,但一次次重返她们的历程之后,我意识到,更多时候,一个人的学术,正如一个人的写作,完全可能兼具优点和不足。
这本书也并不是为了“吹捧”她们,而是意在诚实地呈现这些学者不同的思想阶段,这些想法和她们生命之间的交织关系,她们和前辈之间的爱恨纠葛,无论你我是否认同她们的言论、她们的立场。
——
接下来,你将读到的十一篇采访文章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策划的年度选题——女性学者访谈系列。这些采访大部分完成于2021年,小部分则成稿于2022年。尽管每篇文章的结构不同,但大体上,你将读到三个部分:她们的研究、她们的历程与她们的观点。除了前文提到的初衷,我们还希望能借由这些具体的、个人的,同时也是共同体一部分的经验与思考,对当下的性别问题、学术圈女性的状况做一个脉络性的梳理与历史性的回顾。
我们邀请了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不同国别的女性学者,有些是大众所熟知的,有些则在聚光灯之外。她们的经历很相似,也很不同。她们代表了不同代际的女性知识分子,对知识怀有热情,也曾经历困惑与挫折。她们的故事讲述了大部分现代女性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
受制于时间、语言以及突发状况,最终接受我们采访的学者包括(按代际与首字母排序):
40后: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
上野千鹤子(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50后:
戴锦华(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邓小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60后:
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70后: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80后:
包慧怡(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最后,在和出版社编辑共同校订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曾不断反问自己:阅读这本书的你,将会获得什么?
正如上野千鹤子在提及对她影响至深的女性学者时所说:“她们用不同于男性的语言表达女性的经历。正是因为有这样宝贵的女性话语在我们面前,它们才会成为我们的血与肉。语言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发明的,你必须从某个地方借用到它。当你从前人手中接过它以后,才能逐渐将它变成你自己的血与肉。”
希望这本书带给你的,正如它所带给我的那样:我们回望她们走过的路,不仅因为那亦是我们的来路,也因为没有人可以从自身中发明自己,我们始终走在她们走过的路上。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必在“学者”前面加上“女性”二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