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地之缘——走读于中日之间

書城自編碼: 375890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世界史
作者: 王中忱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078306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NT$ 493.0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NT$ 493.0
将军
《 将军 》

售價:NT$ 269.0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NT$ 549.0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NT$ 252.0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NT$ 386.0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NT$ 381.0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NT$ 442.0

編輯推薦:
《地之缘:走读于中日之间》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院长、教授王中忱,“走读于中日之间”的思想漫步。
以精妙之思穿引历史传奇,书写中日人文思想的浪漫典雅。
在今昔勾连处书写风与物之诗,于时空交错中展现人与地之缘。
“观日文丛”(另有《思想构筑未来》《海东游艺》《万壑有声》)
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四位国内一流学者综观百年曲折历史,娓娓而谈两国思想文艺的诸般因缘际会。
鲁迅、梅兰芳、冰心、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柄谷行人……随名家发见中日思想文化人物往来越境之际的飞鸿踏雪。
大家小书,见微知著,照见时间长河之幽微。
名家手札,率性而谈,跨越中日间人文壁垒。
內容簡介:
作者数度“负笈”于中日之间,根据自身独特的“走读”体验,讲述了人和在地居所不可思议的种种因缘:从中国东北地区的掌故出发,逐步迈向东北亚区域的文化历史;从对中日两国文艺往来的回身张望,到对文学文本及其生产场域的驻足凝视……比较文学与区域文化史在不经意间于本书交汇,呈现出一幅浪漫而高迈的“地之缘”画卷。
關於作者:
王中忱,1954年出生于吉林省农安县,先后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地域文化研究科,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日新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中日现代文学及东亚区域文化史,主要学术著作有《越界与想象——20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论集》、《走读记——中国与日本之间:文学散札》、《作为事件的文学与历史叙述》、《北?東北アジア地域交流史》(多人合著)等,译有东山魁夷、大江健三郎等日本作家的作品多部,曾获“思源”《世界文学》翻译奖(2001年)。
目錄
Ⅰ 东北亚:交错的历史光影
虾夷锦
“红楼”里的轻裘
亦失哈:北方的“郑和”
亦失哈的浪漫历险
鞑靼海峡的两岸风景
北疆“外记”的命运
帝国的疆缘
北方的发现:地理还是历史?
从驿路到铁路
张家口:陆地港再开埠与亚欧通道新构成
Ⅱ 民族意识与殖民知识批判
民族战争与新考据史学的“借喻”书写
民族意识与学术生产
叶荣钟与矢内原忠雄
Ⅲ 活的文本:物质性与跨域性
梁启超在日本的小说出版活动考略
叙述者的变貌
定型诗式与自由句法之间
日本中介与“纯粹诗歌”论的跨国旅行
《改造》杂志与鲁迅的跨语际写作
跨越时空的交错与新女性主义的探索
Ⅳ 介入的谱系
“九条会”与日本知识界“护宪”
加藤周一:在语言和装甲车之间的思考
“密使”之痛:体制内“介入者”的困境
左翼形象的戏仿与重塑
Ⅴ 视觉意象的流动与再生产
奔跑在野兽派与立体派之间的牝鹿
绘制“蒙疆”
內容試閱
小 引
人和在地居所之缘有时微妙得让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相信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经验:和故土距离越远反而越会意识到它的存在。本书“Ⅰ”虽然题为“东北亚”,所收文字的内在主线却是我的故乡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关注重点则在明清以来这一地区人与物的流动,以及由此交织纠结的国家和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2008年,我到坐落于日本京都洛西地区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做客座研究员。那里的地理气候接近中国的江南,夏日细雨霏霏,即使到了冬季,凭窗望去绿色仍是底色,近树远山上点缀着花的洁白和深红,而我就在这江南般温润的风物里,埋头阅读有关北部东亚朔风卷雪地带的文献。偏巧有朋友接手办了一本杂志,在我动身赴日之前特地来约写专栏,于是我就写成了这样一组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的短文,注释尽量少,且都放在行文里。但现在,甚至在图书馆里也找不到这本杂志了,我只能依照电脑里留存的原稿录入,也没有办法一一注明最初刊发的卷期,好在每篇篇末都有写作时间,算是留下了当时的印记。
“地之缘”其实也是人之缘。我之所以能在京都有一段比较完整的时间集中读写北部东亚,首先受益于刘建辉先生邀我参加他主持的研究计划。建辉先生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转职日文研以后,致力于现代东亚区域文化史研究,连续多年主持国际研讨班,且努力促成了日中历史研究中心将所藏文献转赠给日文研。日中历史研究中心是在村山富市就任首相时期(1994年6月—1996年1月)发表承认日本对亚洲邻国侵略的历史并正式表示道歉的“谈话”之后,通过国会议案创办的,由日中友好会馆负责运营,由著名历史学家安藤彦太郎先生领衔组织。该研究中心从正视日本殖民侵略历史的立场出发,推动日中两国历史学者合作开展研究,扎实搜集文献资料,也得到了中国很多研究机构及图书馆、档案馆的响应和支持。但由于日本政局的变动,研究中心获得政府的资助不断减少,到2005年终于不得不停办,所藏图书档案也无处可归,甚至可能被打散处理。在此时刻,正是由于建辉先生和安藤先生,还有安藤先生的夫人岸阳子先生积极协商,多方奔走,才使这批文献最终完整入藏日文研的图书馆。而我到日文研客座的时候,正值这批文献开架阅览不久,我有幸成了较早的受惠者。
日文研每年从世界各地招聘客座研究员,申请审核颇为严格,但进入研究中心后则基本自由放任,除了要求有一次公开学术讲演,对研究课题和内容没有限制,也不要求在限定期间内提交研究成果。而日文研为研究人员准备的工作条件堪称一流,图书馆里相关专业文献收藏丰富,馆际互借业务尤其周到高效。热心又具有很高专业素质的馆员甚至会根据你所查找的文献,提示你不曾注意的线索。日文研内设有多种类型的研究班和研讨会,既有基本成员作为主体,也向所有感兴趣者开放,特别鼓励跨国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也鼓励到历史事件发生现场做田野调查。作为建辉先生主持的研究班成员,我们曾一起到紧邻韩国釜山的对马岛,向当地的史志研究者请益,也曾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东方学院与同行交流研讨。有了这些游历经验,我在那年夏秋之交重回吉林和黑龙江地区,观察和思考也多了维度。在日文研期间,我完成了一篇综合考察清代中国东北地区人口移动与族群混融的论文,开篇从日本探险家间宫林藏到黑龙江下游踏查、目睹清朝边界朝贡贸易的景象提起问题,就是试图超越通常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方史框架,努力从多国交错的关系中考察一个地区结构性变动的尝试。此文先后两次在日文研内的研讨会上发表,听取了多方批评意见,最后修改成稿,收入姬田光义先生主编的《北?東北アジア地域交流史》(有斐阁2012年版)。因为时间关系,此次未能翻译成中文收入本书接受更多方家指教,颇感遗憾。
而我对东北亚区域文化史产生有意识的关心,则早于到日文研客座,回想起来当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留学大阪外国语大学时期,在西村成雄先生的研讨课上开启端倪。西村先生的成名作《中国近代东北地域史研究》(1984),是在批判日本近代东洋学脉络上的所谓“满蒙史”研究基础之上开展的地域史研究力作,后来他的研究又拓展到20世纪中国政治、外交和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我被西村先生的研讨课吸引,自然首先因为课堂的讨论题目有一部分和中国东北地区相关。我曾生长于斯的地方,本来以为很熟悉,但参与讨论后却突然感到陌生,从而产生重新了解和认识的欲望;而西村先生把地域史研究和整体性把握现代中国的历史结合起来,并进而延展到东亚区域分析的方法,也让我感到了特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西村先生的师者风范,他对学生的真心关切。即使在我留学结束归国以后,也经常接到先生寄来的论著,每当他来中国参加学术会议,总会约我见面。有时我到日本做学术发表,他只要知道,一定会抽出时间赶来,并在会后留下长谈,给我很多建议和指教,使我这个一直以文学研究为业的人,体认到了突破学科藩篱的必要,也增强了勉力一试的勇气和信心。当然,由于既有的训练和兴趣所在,我更关注的是有关某一区域的历史叙述的形成过程,考察其知识谱系,分析对其产生制约性影响的现实政治情境。本书“Ⅱ”所收文章,虽然论题各异,但在这一方面来说主旨大体是相近的。
本书“Ⅲ”至“Ⅴ”所收文章,大都以文学艺术为讨论主题,与我的主业比较文学研究更为接近,且多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展开讨论,但我注意不把文本视为自足之物或透明之物,而是同时考察文本的物质性(如小说印刷,藏书作为载体等),关注文本生产场域的变化对文本意义生成的影响。现在回头检视,或许可以说,尝试把比较文学和区域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是这些文章的共有特色。尽管写作当时,我本人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
走读于中国和日本之间,是我一段时间内的生活状态,也是本书所收多篇文章得以写成的条件。感谢赵京华兄在筹划“观日文丛”时想到来招呼我,我的这些文字其实既观“日”也观“中”,更多描述的是中、日对观,和文丛的主旨似乎并无偏离,但因为最初刊发多为学术论文体式,此次即使努力简略注释,终不能达到随笔文章的灵动,也得到了京华兄的宽厚接纳。感谢责任编辑李硕女士,她默默地为打理本书的文字和注释体例等所做的工作,让我深深感念。

立冬之日,写于清华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