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构:诞生、死亡与重生

書城自編碼: 375808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意]多米尼克·洛苏尔多、李凯旋、李赛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411477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售價:NT$ 335.0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售價:NT$ 381.0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售價:NT$ 924.0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售價:NT$ 571.0
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 》

售價:NT$ 381.0
沙盘游戏疗法
《 沙盘游戏疗法 》

售價:NT$ 498.0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
《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 》

售價:NT$ 447.0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画会说话,孩子的画这样读
《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画会说话,孩子的画这样读 》

售價:NT$ 38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4
《 大国远见 》
+

NT$ 491
《 毛泽东与蒋介石 》
+

NT$ 324
《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
+

NT$ 324
《 金一南讲: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再版) 》
+

NT$ 490
《 五角大楼之脑:DARPA不为人知的秘密 》
+

NT$ 203
《 共产党宣言(1920年陈望道初版全译本!新增69条注释,修复56页文献,无需任何基础,更深入读懂《共产党宣言》!) 》
編輯推薦:
东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何在?
西方马克思主义缘何走向终结?又如何复兴?
跟随多米尼克的脚步,探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批判其如何被理论束缚、被自由主义的假象蒙蔽双眼,又如何在与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碰撞中寻求重生……
內容簡介:
在本书中,作者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方马克思主义”展开探讨。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先后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胜利、死亡,到如何重生等方面进行论述。作者旁征博引,辩证地分析和阐述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等的著作和观点;批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政治局限性,学术上的过度诡辩和矫饰;肯定了东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反殖民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的发展的贡献,意在探求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基础上重生的多种可能。
關於作者:
多米尼克?洛苏尔多(Domenico Losurdo,1941.11—2018.6 ),意大利著名历史哲学家、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家。曾担任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哲学史教授、教育学院院长,国际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思想学会主席。研究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及其解放战争等主题的重要学者,致力于通过解构史料来挑战我们时代操控历史的意识形态。著有《自由主义批判史》(Liberalism: A Counter-History)、《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Hegel and the Freedom of Moderns)、《战争与革命:重思21世纪史》(War and Revolution: Rethin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等等,对西方以自由主义之名实施的奴隶制、大屠杀、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行径进行批判。
李凯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意大利左翼思想、政治与社会福利制度研究。
李赛林,罗马大学戏剧史系博士。
目錄
目 录

前 言 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1

章 1914年和1917年: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节 1914年8月:西方的转折点 1
第二节 1917年11 月:东方的转折点 4
第三节 东方与西方的国家和民族 7
第四节 东方与西方的“货币经济” 13
第五节 帝国主义战争与反殖民革命之间的科学 16
第六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救世主义 20
第七节 东西方的反不平等斗争 24
第八节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不稳定边界 27
第九节 在两种争取承认的斗争之间:艰难的相互承认 29

第二章 社会主义 VS 资本主义抑或反殖民主义VS 殖民主义? 34
节 从“单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到反殖民革命 34
第二节 欧洲心脏地带的民族问题与殖民问题 39
第三节 “拿破仑战争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 40
第四节 丹尼尔森困境与两种马克思主义 44
第五节 20世纪30年代“二战”初期与后期的两种马克思主义 49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反殖民革命:一场缺席的碰撞 54
节 博比奥与陶里亚蒂在奠边府战役期间的争论 54
第二节 德拉·沃尔佩与科莱蒂著作里被裁剪的马克思 58
第三节 “工人主义”与对第三世界主义的谴责 61
第四节 反人道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之间的阿尔都塞 65
第五节 阿尔都塞的唯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退化 68
第六节 布洛赫的自由主义之变形及其遗产 72
第七节 霍克海默:从反独裁主义到亲殖民主义 76
第八节 阿多尔诺的帝国普世主义 81
第九节 不想谈殖民主义的人,也应对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
保持沉默 85
第十节 马尔库塞与对“帝国主义”的艰难发现 89
第十一节 8月4日的“批判理论”与“具体的乌托邦” 92
第十二节 1968 年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误读 96
第十三节 萨特的理想主义与民粹反殖民主义 100
第十四节 在反殖民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徘徊的蒂姆帕纳罗 104
第十五节 卢卡奇的孤立状态 106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与死亡 108
节 来自西方的光明与救赎 108
第二节 对阿伦特的崇拜及殖民主义—纳粹主义的脱钩 111
第三节 从殖民主义到疯狂的第三帝国史 120
第四节 在被告席上的是殖民主义还是其受害者? 125
第五节 跟随阿伦特从第三世界到“西半球” 129
第六节 福柯与历史中被抹去的人民 132
第七节 福柯与种族主义的神秘史 134
第八节 福柯与生物政治学的神秘史 141
第九节 从福柯(经列维纳斯)到阿甘本 147
第十节 奈格里、哈特与《帝国》的公开赞扬 152

第五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复兴抑或后的狂欢? 157
节 齐泽克的反—反帝国主义 157
第二节 齐泽克,对反殖民主义革命的贬低和对的妖魔化161
第三节 哈维与“帝国主义竞争”的化 164
第四节 啊,如果巴迪欧读过陶里亚蒂 167
第五节 “权力转化为爱”,“批判理论”,“融合集团”,放弃权力 171
第六节 从罗伯斯庇尔到列宁对“警句”的斗争 175
第七节 战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证明 179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如何在西方重生 185
节 马克思与四个时代的未来 185
第二节 与世界殖民主义—奴隶主义体系的长期斗争 188
第三节 两种马克思主义与两种不同的时代 194
第四节 恢复与世界反殖民主义革命的联系 198
第五节 黑格尔的教导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重生 201
第六节 东方与西方:从基督教到马克思主义 205

参考文献 209
內容試閱
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本书的标题,受启发于 1976 年出版的一本书《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在那本书中,一位英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激进的共产主义者(托洛茨基分子)——佩里·安德森,通过创造“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宣布了其对于东方真正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彻头彻尾的独立性和异质性。尤其是苏联,成为主要的目标。不仅仅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教导,连马克思主义都变成了“过去的记忆”;斯大林和“集体化”亦“终结了严肃的理论工作”。“人民的中国”也没能得到更好的待遇,被视为“替代模式”,这意味着重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异质性”。这样的“审判”,也发生在了那些持有“忠于苏联立场”和实际支持东方或倾向于东方的西方共产党身上(Anderson 1976, pp.28, 131 e 61)。
甚至连意大利共产党都未能免于责难。葛兰西和陶里亚蒂在肯定十月革命普世价值的同时,也强调了东西方之间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并提出了探索本国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以满足身处西方阵营的意大利——这是铁一般的事实——的需求。安德森毫不留情地批判道:“知识分子以及工人,如果出于这个原因而加入了群众性共产党,除非被吸收进入领导层,否则将很难对重大政治问题发挥个人影响。”因此,“葛兰西成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官方意识形态符号,随时被引用,但他的著作却被操纵和忽视了”(Anderson 1976, pp.59 e 55)。这些恐怖文化沙漠的愚蠢卫道士,以何种方式吸引了大批训练有素且善于诡辩的知识分子,并对意大利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乃至一度掌握了主导权,且在世界上享有巨大声誉,至今仍是一个谜。
安德森并非个注意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差异的人。在冷战初期,法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梅洛 - 庞蒂写道:

站在 1917 年的角度,革命政治应该在组织、防御和利润等艰难问题的压力下,历史性地接替“自由”政治,但它却成为新兴国家的政治,并且还成为半殖民经济体(或文明停滞了几百年的半殖民地)向现代国家过渡的工具。革命政治凭借规则和特权建立庞大机构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建立工业或让未被开发的无产阶级投入工作的高效性。它削弱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却未留下马克思所说的西方无产阶级携带的谜一样的文明遗产。(Merleau-Ponty 1955, p.431)

在 1954 年的越南奠边府市,法国强大且经验丰富的殖民主义军队被共产党领导的运动和越南人民军彻底击败。并且那段时间,在整个亚洲,人们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带来的反殖民主义战略性胜利的回声。是的,共产主义表明自身是反殖民主义革命的主导力量,并且一旦获得了权力,就成为“半殖民地经济体”迫切需要加速发展的力量。这些都是无法否认也无法忽视的巨大功绩。但是,梅洛-庞蒂还想知道,至少在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些功绩与“西方无产阶级”致力于构建的共产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Merleau-Ponty 1955, pp.238 et seq.)
这是我们次遇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表达,但它当时还不是被明确用来反对“东方‘马克思主义’”的。并且,即便在对马克思和共产主义整体批判的氛围中,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了主要的被批判对象。一旦构建全新社会和“国家机器消亡” 的希望幻灭,人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共产主义如今与进步主义相连”,但进步主义不能忽视政治活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即便以人类全面重生的弥赛亚式前景为结局,也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要在饥馑与共产主义国家之间做选择的地方,其结果(通常倾向于后者)都是意料之中的。”也许,对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而言,要在殖民征服与反殖民革命(通常在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之间做选择的地方,其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但是,西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共产主义革命实际上是必需且有益的,但其具体成果是什么呢?(Merleau-Ponty 1955, pp.430 e 432)
这一立场的虚弱之处表现在多个方面。为了能更好地驳斥它,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强调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弥赛亚式倾向。不过,遗憾的是,首先,他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时说“国家的消亡”,而有时又说“现实政治意识中的国家的消亡”,其实只有种表达才能被视为弥赛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Losurdo 1997, cap.V, ?? 1-2)。其次,他回避了关于消除所有形式的殖民主义与构建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后,也是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否能够将反殖民主义斗争视为东方独有的问题?支持反殖民征服或新殖民征服的斗争,同时又宽恕殖民政策的责任人,这是不可接受的。这不仅出于道?的原因。此外,两次世界大战表明,殖民扩张主义导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毁灭性竞争,而这种竞争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希特勒为在东欧建立?意志殖民帝国而点燃的战火, 几年后终也蔓延到了西欧和德国自身。
只要表达出了这些批评,就应承认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贡献。正是他个明确了导致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差异的客观政治社会原因。在东方以及共产党夺取了政权的国家,政治领导层的优先问题并不是推动“国家机器消亡”,而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即应该如何避免被殖民主义或新殖民主义征服的危险,以及如何弥补与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差距?
梅洛-庞蒂远未达到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名否定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程度。如果要从安德森的立场找到一个先例,需要换一个方向去寻找。在安德森和梅洛-庞蒂这两位哲学家之前,马克斯·霍克海默在 1942 年提醒人们注意发生了十月革命的国家所出现的转折点—苏维埃共产主义者已经放弃了“消灭国家”的理想,转而聚焦加快“工业上落后的祖国”的发展问题(见本书第三章第七节)。这是一个很准确的观察,却不幸地被理解为含有贬低的意味。在意志国防军抵达莫斯科城门时,谴责苏联领导人不尽心去实现“消灭国家”的理想或为之愤慨(希特勒可能会以他的方式赞同这种愤慨或谴责),都是荒谬的。霍克海默没有意识到,正是他所批评的这种做法,使得苏维埃联盟避免了第三帝国意欲对其施加的殖民征服和奴役。在西方的某个哲学家而不是马克思看来,对于在东方进行的反抗殖民主义屠戮和奴役的绝地反击,是无关紧要的。他所赞赏的,不是对现存世界的革命改造计划,而是对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且因此也不需要国家机器的遥远理想社会的追求。
在 1/4 个世纪之后,霍克海默(1968b, pp.154 e 160)再次提起了国家消亡的主题,尽管这次的参照对象不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们,而是叔本华。一方面,他向马克思致敬(“在西方,终于到了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纳入主要教学科目的时候了”);另一方面,他也表达了厌烦的情绪,因为“在很多东方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说被用作夺回西方工业优势的意识形态工具”。不过,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与生产力发展没有任何关系。比如,他将注意力放在了北越被迫进行的自卫战—为了抵抗野蛮入侵及随时可能遭受的化学武器攻击。但这种侵略却得到了纵容,甚至获得了霍克海默的支持。就像 1942 年、1968 年的乌托邦也是以轻蔑的态度观察着发生在东方的激烈斗争。这些斗争不是主观选择的结果,而是客观环境所致。尽管没有使用这种表达,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转身背对东方马克思主义了。
我们不得不提出几个问题:东西方两种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出差异的?是否如安?森所说的,是伴随着斯大林某些个人专断作用而出现的?抑或甚至早在 1917 年革命前夕就有了征兆?是否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现前所未有的团结的那一刻就出现了道裂缝?在由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制度引发的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对“一战绞肉机”的集体愤怒,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团结得到了巩固。这些裂缝的出现及后续的疏远,除了与客观环境和文化传统差异有关,是否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的局限性,及其学术层面的过度诡辩和矫饰有关?
安德森称,卓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终于摆脱了令人窒息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怀抱。这段宣言之后的道路是漫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似乎开启了光彩夺目的新生活—事实上却是自杀的前奏。我们正努力重拾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哲学和政治篇章,而我的书则意在探求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基础之上重生的多种可能。

章 1914年和1917年: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节 1914年8月:西方的转折点

我打算重构的历史始于1914年8月至1917年11月间,即自次世界大战爆发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段时间。伴随着这两大时代性事件引发的潮流,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场全球性传播。这将之投射出了西方的边界,而此前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也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并停留在第二国际时期。不过这枚胜利的奖章还有另一面: 彼此间差异的文化、地缘政治情况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遇,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差异化进程,以及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冲突。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我们必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那些年里,存在哪些推动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根本性的甚或预示世界末日到来的转折,毫无疑问是突然爆发的次世界大战。对无尽杀戮的厌倦、憎恶和愤慨,都促进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快速发展。在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之前的几个月或几周,意大利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迹象。1917 年 2 月至 10 月, 推翻沙皇统治后,在莫斯科成立的临时政府曾派出两位代表访问都灵,在他们到达意大利之前,已明确表露了对布尔什维克的赤裸裸敌意,因为后者主张立即实现和平。他们访意的目的是同战争中的盟国进行接触,并遏制日益增长的和平主义倾向。但是,当克伦斯基政府的这两位特使出现在西卡迪宫的阳台上时,等待中的4万名工人就立即发出了“列宁万岁”的呼声。
确切地说,那是1917年8月13日。10天后,意大利出现了许多通过设置路障以支持反战力量的抗议。但结果,都灵却被宣布为战区:这个词是说给军事法庭听的(Fiori 1966, pp.128-129)。也许可以说,大量示威者和起义者,早在十月革命爆发前就通过加入反战斗争浪潮参加了十月革命。在我们的时代,按照政治上“正确” 的说法,1917 年 11 月(俄历十月)在俄国发生的不是革命而是政变。然而,我们看到,这场所谓的政变主角—列宁,早在他上台之前就能在几千公里之外挑起一场准革命,甚至仅仅凭其名就引发了革命!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他的名字及其领导的政党对战争和引发战争的政治社会制度,持有毫无保留的批判态度。
这种精神氛围有力地解释了十月革命为何在西方不仅对广大群众,还对一流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看看格奥尔格·卢卡奇的转变。他在自传中回忆道:“对伦理的兴趣使我走向了革命。”对伦理的兴趣就是反战的兴趣,因为战争是对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完全否定:

我是一个非常狂热的战争反对者……我对实证主义的厌恶也有政治原因。尽管我谴责匈牙利的事态发展,但是,我一点也不愿意将英国议会制(也是战争大屠杀的主角)视为理想。但是,那时我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替代现存制度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而言,1917年的革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因为突然之间事态表现出了多样性。无论对这种“多样性”的态度如何,这种“多样性”都改变了当时所有人的一生,以及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的一生。(Luk?cs 1980, pp.66 e 53)

恩斯特·布洛赫有着类似的观点。在谈到卢卡奇这位匈牙利哲学家时,他说道:“1914 年战争爆发初期,我们感到完全迷失了。这场战争成为影响我们每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他来说,与共产主义运动的联系是支持与逃避的结合体。”(Coppellotti 1992, p.370)即使没有与共产党和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有机联系,在理想层面,这两位哲学家得出的结论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后,布洛赫(1977, p.43)宣布他带着“前所未有的解放的欢乐”接受了“俄国革命”。据他在战争年代,即臭名昭著的历史时期之一创作的《乌托邦精神》中所述的,如果对战争负有责任的“欧洲的上空”“永远笼罩着死亡的阴云”,那么应该向诞生于十月革命的国家对这些资本主义强国侵略作出的抵抗致敬。是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共和国是不屈不挠的”。无论如何,(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真实的全面革命”—它以实现“自由”为目标,标志着“史前时期之后世界历史的开启”(Bloch 1923, pp.311 e 315-316)。
十月革命,是那些致力于为反战提供具体路径或反对正在进行的“种族灭绝”的人们,终找到的真理。使用“种族灭绝”一词的是社会主义和反军国主义者运动的两位领导人:罗莎·卢森堡和卡 尔·李卜克内西。十月革命未来的领导层(有一些也曾在西方接受 过教育)也见识并经历了次世界大战—这是资本主义—帝国 主义制度内在恐怖性及有必要被推翻的明证。比如,布哈林谈道“恐怖的尸体工厂”,斯大林谈道“对人民有生力量的大规模灭 绝”。托洛茨基描绘的画面尤其有说服力:战争双方的“该隐式‘爱国’宣传”是“资产阶级社会道?沦丧的无可辩驳的表现”。是的,人类陷入了“盲目和无耻的野蛮之中”:为了将的技术应用于战争,我们目睹了突发的“血腥疯狂的竞争”;这是一种“科学野蛮主义”,它将人类的重大发现仅用于“摧毁文明社会生活基础和歼灭人类”。文明所产生的一切美好都深深地浸入鲜血和战壕的淤泥之中:“健康、舒适、卫生、惯常的生活关系、友好联系、职业义务,还有后看似不可动摇的道?准则。”后来,与 1914 年爆发的大灾难有关,
“大屠杀”一词也出现了:1939 年 8月31 日,莫洛托夫谴责法国和英国拒绝了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以期任由第三帝国毫无顾忌地挑起针对苏联的“一场新的大规模屠戮,一场新的民族大屠杀”。

第二节 1917年11月:东方的转折点

次世界大战远未能在亚洲激发出与欧洲同样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因为战场远在数千里之外。事实上,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制度早在1914年8月之前,就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区显示出可怕的压迫性与暴力性。对中国而言,具有悲剧性的转折点无疑是鸦片战争。也为了消灭“大不列颠毒贩”并终止鸦片贸易—其灾难性后果是有目共睹的,太平天国运动在1851—1864年发展了起来。这是“世界历血腥的‘内战’,造成了2000万—3000 万人死亡”(Davis 2001, pp.22 e 16)。在有力地煽动起这场运动后,西方终成为受益者,并因此强化了对这个破碎且越发丧失防御力的国家的掌控度。自此,“中国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历史时期开启了(与此同时,俄国和日本也加入了西方刽子手之列)。除“外国大炮”和“历可怕的暴动”外,还有雪上加霜的“自然灾难”—这些都是一个崩解中的国家无力应对的。“毫无疑问,世界史上从未有如此之众的受害者。”(Gernet 1972, pp.565 et seq. e 579)
发生在中国的巨大悲剧远甚于次世界大战。在 1911 年革命中推翻清王朝并于第二年建立共和国的孙中山总统,被催促站队英国并加入战争。他“在一封非常有名的信中,向劳埃德·乔治解释说,中国对白人的争端不感兴趣”(Bastid, Berg?re, Chesneaux 1969- 72, vol.2, p.221),这一方或那一方的胜利丝毫不能改变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压迫行为。而崛起的布尔什维克夺权执政, 激发了孙中山的热情,使他看到了终结中国始于鸦片战争的悲剧的希望——不仅有望结束战争,更重要的是还有望终结中国被殖民、奴役的状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