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小楼听雨2016-2020(荟萃《小楼听雨》诗词平台2016-2020当代古诗词创作精品,诗坛宿将和新秀齐登场)

書城自編碼: 375765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诗歌
作者: 钟振振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4334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售價:NT$ 252.0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售價:NT$ 661.0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售價:NT$ 1669.0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售價:NT$ 493.0
不胜欢喜
《 不胜欢喜 》

售價:NT$ 296.0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售價:NT$ 493.0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售價:NT$ 335.0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

售價:NT$ 27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6
《 你住几支路 》
+

NT$ 308
《 中国诗学(第33辑) 》
+

NT$ 328
《 诗人十四个 》
+

NT$ 1225
《 余秀华作品3册精选套装(陈鲁豫,詹青云,李玉刚等名人读诗音频) 》
+

NT$ 394
《 诗词课 》
+

NT$ 284
《 鲸鱼安慰了大海 》
編輯推薦:
本书卖点
1.当代原创古诗词的一个美丽缩影。既有诗词创作理论指导,又有具体点评案例实践,同时收录了大量古诗词原创作品,为古诗词创作爱好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范本,可供模仿和学习。
2.名家荟萃。不仅选入启功、叶嘉莹这样的名家原创古诗词作品,评议部分,还有钟振振、杨逸明、熊盛元等专家的古诗词创作理论的指导: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
3.从具体案例出发,专家点评到位,可以说点评给原创作品插上理解的钥匙,使古诗词原创爱好者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原创作品,觅得登堂入室的阶梯。
4.体现了传承经典。“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雷海为、陈曦骏、陈更、彭敏等,或者有原创古诗词作品入选本书稿,或者为书稿撰写了推荐意见,这体现了从专家到民间爱好者,从启功、叶嘉莹、到钟振振、杨逸明再到年青一代的传承,有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作用。
5.用古诗词表现当代生活,新鲜雅致。所谓“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其实未必,因为古代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没有下岗工人和留守儿童,诗人到不了青藏高原,也无法体验都市生活的繁忙与无奈。让古诗词的文学形式服务于当代,实现了用古诗词来有效表达当代生活。
6.作者身份多元,体
內容簡介:
本书为《小楼听雨》创刊四周年旧体诗作品集粹:不仅收录有钟振振、梦欣、杨逸明等专家当代诗词创作理论及诗话,还精选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已在“小楼听雨”诗词平台公开发表的当代诗人古诗词原创优秀作品、小楼主办的诗赛作品,共456家780首左右。诗集由熊盛元、刘鲁宁撰写序言。除去入选作品本身,部分作品还配有钟振振、杨逸明、熊盛元、李树喜、陈仁德、梦欣、蔡世平等专家的点评文字,这些点评文字给原创作品插上了理解的钥匙。
诗集不仅选入启功、叶嘉莹这样的名家原创古诗词作品,还选录各行各业业余古诗词创作爱好者的优秀诗作,体现了从专家到民间,从老一辈到年青一代的传承。该诗集有望成为中国考察当代诗歌创作流向的一面旗帜。
關於作者:
小楼听雨,一个以呈现当代海内外华人优秀格律诗创作、传承中华诗词文明为己任的公益平台,于2016年7月22日组建。平台开设有“小楼周刊”“每周试玉”“诗路花雨”“个人专辑”等栏目,与搜狐新闻网(小程序)、今日头条、腾讯客户端(小程序)、天天快报、凤凰新闻网、华人号、360图书馆、百度百家号、都市头条等国内众多专业和主流媒体皆有合作,每天同步推送“小楼听雨”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在海内外当代古诗词创作圈内有广泛知名度。
钟振振,1950年生,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特聘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古诗词、楹联、文言文创作,编撰有《东山词校注》《北宋词人贺铸研究》《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宋词纪事会评》等。
章雪芳,女,1975年生,小楼听雨诗歌平台执行董事。
目錄
总目
《小楼听雨( 2016—2020)》序(熊盛元) 001
《小楼听雨》( 2016—2020)序(刘鲁宁) 006
*诗路花语—古诗创作理论大家谈? 001
钟振振古诗词创作理论 003
梦欣:说说绝句结尾十六法 033
杨逸明古诗词创作理论 070
1.在北京诗词学会中青年诗词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070
2.上海诗词学会2016年第二次诗词创作讲座 078
*人间要好诗—优秀古诗创作点评 091
一、【人间要好诗】获奖作品及专家点评 095首届(参赛作品要求:体裁为“绝句”) 095
第二届(参赛作品主题:“听雨”) 112
第三届(参赛作品要求:在小楼听雨平台已刊发的内容) 127
二、“山大王杯”临海蜜橘全国征诗大赛获奖作品及专家点评 135
李树喜:“山大王杯”临海蜜橘全国征诗大赛代序 150
?*优秀作品点评选编 153
?*优秀单首诗词作品选编 249
索引: 377
1.《优秀作品点评选编》(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377
2.《优秀单首诗词作品选编》(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382
2016—2020年小楼记事 394
后 记 398
內容試閱
首届【人间要好诗】获奖作品及专家点评


【一等奖】

陈海洋 四川盐亭人,现居昆明。

夜宿中越边境小镇
百年恩怨总难分,息尽炮声鸡犬闻。
两岸春山灯火暖,相逢只隔一溪云。

葛 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多少往事,唯余一叹。苏 俊:着一“暖”字,见作意。
沈利斌:抚今追昔,虚写实写,相互映衬。“灯火暖”一语,呈现边境之祥和。
姚泉名:题材好。
蔡世平:纵使炮声停息,也终归是有个“隔”字。
李树喜:描写实境不俗,中有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词语稍欠精当。
钟振振:“相逢只隔一溪云”,“相逢”“只隔”,略相矛盾。改“相望”较稳妥。
杨逸明:战争与和平的题材历来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大题材。两 岸这么美好的景色:春山、灯火、鸡犬、一溪云……无论如何也不应 该与“炮火”联系在一起。可是人间的恩怨,往往就会置这些美丽的 景色甚至人的生命于不顾。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的向往,对于 幸福生活的珍惜,对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期盼,尽在几句小诗中,似不露声色,却溢于言表,读来发人深思。
梦 欣:以“夜宿”的感受回忆近现代中越关系的一系列错综 复杂事件,由“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亲密无间到兵戈相见边境 血拼然后是友好往来然后有岛礁纠纷,直让人感慨万千。如此跌宕 起伏的一段历史,作者巧妙地用“炮声”与“鸡犬”相闻这两组意 象便把“百年恩怨”的情景表达清楚了。但这是偏于写实的描述与议论,如果照此写下去,作品便一定枯燥无味。好在作者懂得如何营造 诗的意境和韵味,三、四句由实入虚,结情于景。作品的精彩便在于作者将见识和立场深深地隐藏起来。仔细分析,“两岸春山灯火”是实 景,“暖”却是个人的感受、情景判断;“相逢只隔一溪”是实景,至 于“隔”的是否为“云”,那倒不一定,但用“云”则可以喻指虚无 缥缈、“形态难以捉摸”的东西,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即隐藏 的深意。如此,不同的读者对此诗的理解便有千差万别。眼力的读者会把“一溪云”解说为影响两国关系的“意识形态”。但直接把 “云”当云,也能让低层次的读者理解国家交际与民间往来的区别。这首作品的可读之处,就在于三、四句的出实入虚,以景结情,含情 不露,一任读者各自猜测与理解,正是所谓“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 微茫”的情形。但结句“相逢只隔一溪云”虽妙,却有瑕疵。这倒不 是“相逢”与“只隔”有无矛盾(宋人有“今日相逢隔烟雾,扬州残梦足销魂”之句),而是夜晚相逢,说隔着“一溪云”便不着味,因 为视线太差,白天就可以。那么,就当这一句说的是白天的情景或者 是泛指,不必拘泥。但这又与题目“夜宿”有偏离,且与第三句失掉 紧密的联系,有点夜里拉弓隔天放箭的不搭。

周 岐 1956 年生,黑龙江双城人。

七 夕
浮云敛尽一河清,久坐瓜棚凉自生。
屏息欲听天上语,秋虫偏向耳边鸣。

沈利斌:诗生动活泼,因“秋虫”不解风情,而诗却富有生趣。钟振振:末句“煞风景”,极妙!
李树喜:意象兼备,藉小虫之鸣七夕翻出新意。
蔡世平:天上语本不可闻,惟虫声唧唧乱耳。幸有此唧唧乱耳声,不然,奈听不见天上语何?
杨逸明: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晴朗的七夕之夜,坐在瓜棚底下连凉 意也不在乎了,为的是听一下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时的絮絮情 话,却偏偏被不懂事的秋虫叫声给搅和了。全诗就是作者一个人在自 言自语,发痴发呆,描述的情景却幽美动人。想来好笑,天上的话你听得见么?古人云:“诗情愈痴愈妙。”此首得之。
梦 欣:历代咏七夕诗之多数以千计,但通常都在爱情相思、情人幽会、乞巧等几个圈圈里重复咀嚼着前人的牙慧。此作却独辟蹊 径,蓄意宣泄打工者(瓜棚守护人)节日的孤单凄凉感受,成为极见 个人情怀的伤感之作。笔墨的趣味在于结句的似是而非、可实可虚。可实者,瓜棚在野,夜里有秋虫鸣叫,可遇之事,为实景,表明周围 的寂静,益显孤单处境。可虚者,秋虫在耳边鸣是衰老方有的症状, 为喻境,表明作者的身体衰弱,益显悲哀韵味。结句的可实可虚,增 加了解读的多样性,这是此作一大亮点。


【二等奖】

张志坚 1980 年生,广东汕头人。《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编审。

夜市早归
隔雨一窗灯已燃,知妻起早备儿餐。
开门看久双双笑,我下班时你上班。

刘鲁宁:不说苦,只言笑。
葛 勇:非只题材新颖,更见平凡夫妻之情与对生活之坚韧。沈利斌:语言质朴,末句虽作口语,而诗趣已在。读诗知生活之艰辛,却又给人一种温馨美好的感觉。
李树喜:有生活有风趣,语言稍平。
蔡世平:有画面感。想起一句歌词:“面对面擦肩而过。”理当厮守日夜,但是迫于生计,不得不如此。好诗要用诗的语言,只是不局限在言语之间。
钟振振:“夜市早归”,语不精确。盖初读易使人误解为“赴夜市购物而早早归来”也。“知妻起早备儿餐”,造句生硬。“开门看久双双笑”,微似不近情理:出门带钥匙应是生活常态。又,“看久”未若 “熟视”为较合古汉语语言习惯。
杨逸明:百姓生活,社会底层的夫妻,正是在平淡处见真情。丈 夫主外夜出晨归,妻子主内早起晨炊,为的就是生活和孩子。全诗层次分明,句写景,“隔雨”的“窗”,“燃”起的“灯”,不禁使人想起“西窗烛”下“话巴山夜雨”的那一对唐代的夫妇。第二句写妻子操劳,却不说自己的辛苦。第三句写夫妻,“久”字耐人寻味又使人感动,“笑”字引人感叹又惹人羡慕。第四句写一下班一上班,夫妻交接班,如此辛苦,却毫无怨言。普通家庭的勤劳夫妻能如此恩爱,当代许多腰缠亿贯的夫妻还闹离婚,岂不愧煞?读此诗自可品出很多言外的意思来。古人云:“是真佛只说家常。”能以旧体诗词写当代人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场景,写出情趣来,就是好诗。
梦 欣:诗有“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刘熙载语)的情形,往往只于“背面敷粉”而真情不露,此作便有类似 的手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城市打工阶层低端人士生活的不易,但却 通篇出以白描之笔,只描述生活中的一个具体场景,一个有趣的细节,让读者自行从这一场景、细节中去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画 面上似乎给人以温馨美好的印象,但仔细品味,便知生活的苦楚:我 下班时你上班,这一对中青年夫妇的夫妻乐趣便被生活所剥夺,为了 供儿女读书,他们被逼奉献了自己的生活乐趣。这诗的优点,就在口 风极紧,真情一丝不露。

从 之 居上海。

秋 夜
淡月泠泠暗复明,中庭风定已三更。
一虫檐下应无事,不解秋心自在鸣。

苏 俊:秋虫自喻,仲则之遗。
葛 勇:转接处写秋虫反衬自己的心情,无理而妙。
沈利斌:说“虫”不解“秋心”,便知诗人深谙“秋心”,故能知 “月”忽明忽暗,知“风”何时方定,全诗均关照在“解”与“不解” 之中,“秋心”何谓,不必说也。
李树喜:长在营造氛围。虫与人异,不解秋心。
蔡世平:“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虫不解事,来日已无多。“自在”?其实不自在。
钟振振:“淡月泠泠暗复明,中庭风定已三更”,“泠”“庭”“定”三字处于句中节奏点,而皆与押韵字同韵母,避之为宜。
杨逸明:夜月明灭,中庭风定,正是诗人写诗之时。不料诗人诗未写成,小虫倒抢先吟唱起来,想来比诗人还无事可做。诗人写诗, 自然是“解秋心”之人。小虫一定“不解秋心”,却也鸣得自在。全诗写秋夜情景,诗人不好好写诗,却与秋虫较起真来,实在有趣。“诗 有别趣”,信然。
梦 欣:秋夜、秋心、秋虫,这是三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意象, 再加上秋月、秋风,这诗就在“秋”字上打滚做文章。意象繁多,骚 扰不断,这是读后给人的印象。被骚扰的秋心,或许正是一颗相 思之心吧(秋夜通常是用来相思的),可是秋月一副冷冷的面孔不说, 还忽隐忽现、欲暗还明,哪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何况又有秋风悉悉作响,烦人。到得风静了下来,已是三更时分,也该睡了,就做个好梦 得了。可这时轮到秋虫上场,梦也做不成了。一个字,烦。这是第二 印象。那么,作者当真只是想表达“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那 种惆怅心境吗?这倒不一定是。但“一虫”的自在鸣,与“秋心”的 所思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是作者所强调的,至于它们各自喻指什么, 象征什么,就由读者各自理解好了。诗贵含蓄,主题藏得深的诗耐咀嚼。这诗的可读,在于“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叶燮语),至于还有没有“幽渺以为理”,可以有,也非得有。

罗永珩 闽西客家人,现居厦门。

上清溪漂流

足底清溪劈面山,天光一线晦明间。
游人但逐波流去,管得前程几道弯?

刘鲁宁:有寄意。
李树喜:写景简约婉丽,画中有话。
蔡世平:深意可以求之事外,求之象外,求之字外。
钟振振:“足底清溪劈面山”,绝句语言尚浅近,故“足底”不如 “脚底”。“游人但逐波流去”,“波流”不如“流波”为语较顺。
杨逸明:有时写风景,写得美丽;写游览,写得生动。可是细细一想,似乎不只是在写眼前之景,觉得言外有意。此诗读到后一句,似乎就若有所悟,分明是在写人生。古人云:“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言外之意,也不可强求生搬硬套,要自然而然,一笔忽然带到,妙。
梦 欣:漂流是时下旅游比较热门的游玩项目。漂流的乐趣在于高低跌差及快速转弯所引起的一惊一乍的情感刺激。作者善于从人 们熟悉的游玩乐趣中挖掘哲理涵义,是本作的一大亮点。漂流活动的 具象描绘与议论设置的合理引出,显示作者娴熟驾驭诗意语言的高超 能力。

【三等奖】

王志伟 退伍军人,1971 年生,个体从业者,《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管理员。

临窗,听流浪艺人拉琴有题
二泉拉得入心神,更映乡愁月一轮。
听到夜深皆散去,街头唯剩曲中人。

苏 俊:人情世态,一曲兼收。姚泉名:转结大好。
刘鲁宁:结有味,意不尽,剩字妙。
沈利斌:“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已是网络流行语,而诗中“流浪艺人”既是奏曲人更是曲中人,“乡愁”之情应更胜他人。唯首句略觉直白。
李树喜:有情有景有氛围,世相如斯却怪谁!
蔡世平:得、更、皆、为,此类字入诗,成也由他,败也由他。钟振振:“临窗,听流浪艺人拉琴有题”,逗号可删;“拉琴”不如“拉二胡”为精确;“有题”二字多余。“听到夜深皆散去,街头唯剩曲中人”,好!“唯剩”若改“只剩”,则音律更佳。盖“只剩曲”三仄声字连用,而分别为“上去入”,其美听固一诵可得也。
杨逸明:写欣赏音乐,古来诗作颇多,此首写得也很出彩。整首 诗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先是听二胡曲,牵出“乡愁”和“月”。第三句写时间过程,夜深曲终人散。后一句传神,“街头唯剩曲中人”,演奏二胡的人已经完全投入曲中,不再是现实中人,有无听众已经不再重要,这也呼应了首句“拉得入心神”。可见已经全身心进入角色了。而能不能真正进入角色,正是真假艺术家的分水岭。
梦 欣: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从乐曲的缘起至终的成形, 是作曲者对旧日苦难生活的一种感悟,乡愁并非乐曲主题,所以此作次句特地安上“乡愁”二字,是“临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但转结 又没有临窗人啥事,那么,乡愁又只能落到拉琴者身上,这诗的气脉 与意境因此而略受影响。毕竟流浪艺人的苦难生活,要比单一的乡愁更加凄凉与辛酸。试与网络无名氏的“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 中人”相比,作者的情陷其中与作为旁观者推测他人情感二者的意蕴 与感人的程度,后者会逊色许多。当然,如果没有这一瑕疵,此作就 有可能夺冠了。因为作品描述场景的具象能力和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 均运用得相当圆熟,这一点正是一首绝句的精彩之处。

魏 丹 江西南昌人。

照 镜
镜中人似我,我问镜中谁。
一个藏心事,双双不展眉。

沈利斌:“双双”一语点题自然。姚泉名:愁加倍。好思。
葛 勇:构思奇巧而表达自然。言外有味。钟振振:意新,语新。虽小,却好。
李树喜:语言朴实,善设悬念,余味深长。
蔡世平:诗有无理而妙者,前两句无理而不甚妙。
杨逸明:生活中一个细节描写,写的趣味盎然。古人云:“无奇趣何以为诗?”心中有事,瞒得过旁人,自然瞒不过自己,否则就是自欺欺人。自己的心事,除了自家知道,还有谁是知己者?想来好不伤感。此意通过“照镜”轻松道出,词虽浅,亦自有深意焉。
梦 欣:镜中人与照镜者形象与表情的无异,这是谁都知道的, 用一首诗揭示一个谁都懂的常识或道理,诗的寄意与趣味便十分有 限。好在作者从“一个”与“双双”挖掘出一点语言情趣,使人阅读 时收获一丝会意之笑,这也称得上是一点乖巧的构思。假如作者能从 镜中像与照镜人二者觅出不同之处,从而启发人咀嚼一个更深的生活 感悟,那个意境才会更深远一些。

张 韧 辽宁鞍山人。

再过桃园
不解春风年少时,夭桃树下负相思。
经年重步桃园路,枝上花开知不知。

刘鲁宁:不直言后悔与否,而问花开可知,妙!
葛 勇:音韵和婉,结尾歧义有味。是作者低头不忍看花,还是问桃花知否自己的心事,两解皆可。
李树喜:形象较弱,偏于说理,而不甚明了。
钟振振:“不解春风年少时”,“不解春风”四字稍嫌生造。“经年重步桃园路”,“步”字下得笨重,不如“重过”为轻便。
蔡世平:“经年”表示长段时间,而不是长段时间之后的某个时间点,因此,“重步”便没有着落,且“重步”二字不大稳妥。
杨逸明:美好的时光已经擦肩而过,回首年少时期错过的机会, 能不后悔?自己刚刚醒悟,还问桃花“知不知”,真是个傻得可爱的不解风情的老小孩了。写诗要用诗家语。诗家语或痴得出奇,或憨得 有趣,或乱得在理,或俗得有味,或疯得直爽,或傻不拉叽得天真可 爱,或胡言乱语得别出心裁,或莫名其妙得妙不可言。此不可对不懂 诗家语之人言道也。
梦 欣:人生有许多因情窦未开或心智屏蔽而错过美好姻缘、错过成功机会的遗憾之事,这首作品所抒发的就是这一类情感。但作者的场景描绘与情绪表述用笔相当隐晦、含蓄,便将一段错过恋爱时 机的往事写得委婉动人。结句的明知故问,挖掘出一种十分惋惜、幽 怨的心绪。这比明白说出自己的后悔要有趣得多。自己心中的懊悔不 说,却问花开知不知,正有揶揄、挖苦的色彩,意趣益浓。

刘利漫 河北唐山人。

晨 行
迎风知冷暖,人物各匆匆。
多少同行者,渐失迷雾中。

姚泉名:感叹喻之。
葛 勇:转接实中有虚,意味深长。
李树喜:有哲思,有韵味。惯常则迷,贵有所悟也。
蔡世平:是“人物”,还是“人”、“物”?混言之不安,析言之亦不安。
钟振振:“晨行”,似不合诗题语言习惯。“迎风知冷暖”,游词无谓。“人物各匆匆”,“人物”改“脚步”乃佳。“多少同行者,渐失迷雾中”,“同行”改“前行”,似更精当。
杨逸明:人生像乘坐公交车,上车下车,或站或立,乘车时间有 长有短。此诗写人生感慨,仿佛也有此意。短短二十字,言简意赅地勾勒出一幅匆匆奔忙、冷暖自知、有时同行有时散失的人生图画。
梦 欣:凌晨有雾,同行者一旦因行走速度不一致而拉开距离, 便互相看不到。这种情形人们一般都经历过。但由此而挖掘其哲理涵义,这诗读来便有味道。同行者之所以“渐失迷雾中”,其原因,一 是雾厚(“迎风知冷暖”是雾厚方有的感觉),一是急着赶路(“人物 各匆匆”是每人都有要紧事不能互相关照),可见首二句已为结句的 “迷失”做足场景的铺垫。由于这主客观两方面的情景构成,“迷失”便是无意识而自然形成的。正是这种深层次的原因,结局颇耐人寻味。从诗作的哲理涵义来看,这首《晨行》的旨趣比前面的那首《照镜》要更深一层。

李 英 甘肃定西人。

叶 殇
题记:某秋日早起,见环卫工人用木棍劈打树叶,问其原因, 言上面领导如此安排,以防零星脱落不止,可一劳永逸。每年如此,不待木叶红黄。仰看树枝多畸形状,因思绿化之初衷,不觉 黯然神伤。试一赋。

花缀情何限,荫垂古道长。
若君怜厚意,容我到金黄。

沈利斌:写叶而寄慨遥深。
钟振振:宜将小序改写入正文,作古诗或乐府。
蔡世平:细味诗意,似树叶因外因早凋而自伤,然《题记》“试一赋”云云,显系作者口吻。《题记》所言之事,倒堪发一噱。
李树喜:有情有景,结句出新,画外有音。但前二句与结句缺乏 逻辑联系。当今,许多园林明确秋叶不扫。棒打秋叶者,或为个例。
杨逸明:代树叶说话,控诉长官意志害人。读来不由得想起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话:“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郭橐驼以种树之道,移之官理。此诗也有寓意,树有贡献,当年开花、遮荫,今天连顺其自然到树叶变金黄之日都不能 等到,联想到百姓顺其自然到颐养天年的太平日子也不能享受,想来都是令人感叹的事情。
梦 欣:实话说,这首小诗的获奖,多少得益于诗外的“题记”。正是题记所披露的事实让人感慨不已。此时,诗的精妙与否,已不太 重要。实际上,就诗的文本来看,场景的描述与情感的抒发,均有笨 拙、凑泊而表达未到位的瑕疵,想象无空间,语言少弹力,一、二句尤甚。

【人气奖】

伍 斌 山东即墨人。

打工回家
车堵山中又彻宵,寒星望断叹村遥。
楼高真许爹娘憩,何用相思暮复朝。

葛 勇:堵车之烦,思归之切,生活之艰,贫子之愧,以朴素的文字写出,却感人肺腑,引人思索。
李树喜:联想自然合理。
杨逸明:打工回家途中受阻,前两句写归心似箭。后两句转入“叹村遥”的原因,因为是想念父母,不但希望父母住得好,而且更希望住得近,可谓是个大孝子也。读来感人。
蔡世平:外出之路坎坷,回家之路漫长。无奈,是建楼人非住 楼人。
钟振振:“车堵山中又彻宵”,似不合情理。“寒星望断叹村遥”,后三字嫌生硬。“楼高真许爹娘憩”,“憩”可改“住”。“何用相思暮复朝”可改“挂念何须暮复朝”。
梦 欣:打工回家路上困堵,焦灼的心情谁都会有,捕捉此一场景而诉之笔端,确是好题材。但好题材也得有巧妙的构思和精练的语 言表达始能出彩。此作首二句描绘具象场景后二句抒发情感,也是典 型的绝句结构模式,中规中矩,且语言大体表达到位,是为可读。但的缺点是次句不该用了一个“叹”字。一是过早漏气,二是破坏 了描述的客观性。读者自可明白后面便是作者的感叹,又何须特地标出?试比较“寒星望断叹村遥”与“寒星望断一村遥”,便知如何保持客观描述。

武 斌 江苏盱眙人。

过明祖陵
草木冬来敛翠华,墓陵萧瑟噪寒鸦。
滔滔淮水东流去,载得兴亡第几家?

沈利斌:怀古之作,虽是常见的感慨兴衰,借古讽今,而结构、用语等皆好。
李树喜:有沧桑感。结句问得好。
蔡世平:古色古香,可置于古人集中。不过,古人一般不将“陵墓”说成“墓陵”。
钟振振:“草木冬来敛翠华”,“翠华”不合用于此,盖其义为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之旗帜或车盖也。
梦 欣:怀古诗能以新颖的见识给人以振聋发聩的阅读效果便为上乘。此作以“淮水东流”喻时光飞逝,以“兴亡第几家”喻换过多少专制王朝,由“水”联系到载舟,想象极为合理,结句议论内容虽旧但语句未经人用过,也算得上新颖。这是可读之处。可惜首句“敛翠华”描述不当,估计作者的用意是“收敛翠绿形体与精神”,但因为“翠华”一词有自己特定的涵义,所以作者的错用便有自说自语之嫌。
杨逸明:怀古吊古,历来所作甚多,大多沉郁工稳,往往成为套路,虽然并无不好,但总觉得有点落套。此首也是如此,“第几家”云云,也似曾相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的意象, 都唱成电视剧的插曲了。写诗需要创新,要有能翻出如来掌心的意识和本领。古人云:“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刘晓燕 安徽合肥人。

夜宿龚滩古镇
红叶苍崖夹岸行,吊楼灯影泊舟轻。
乌江到此深情碧,况复巴山夜雨声。
注:乌江上游的水碧清。

苏 俊:情与景合,一片化机。
沈利斌:“巴山夜雨”结句,思接千载,也顿使境界阔大。李树喜:描绘有力度,联想有空间。
蔡世平:灯影、夜雨、吊楼、乌江、泊舟,做足了题目。
钟振振:诗语固佳,然此不过一旅游景点耳,“深情”云乎哉?
杨逸明:写景甚美,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此类诗,可得较高分, 不能得很高分。因为今人能写,古人也能写,所谓置于古人诗中可以 乱真者。今人可以夜宿古镇,但不能成为古人,当代人写出有当代情趣的诗更佳。
梦 欣:游历诗以多客观描述少主观评价为隽永。此作大体如是,故情融于景,润而不枯。结句化入李商隐诗意,使“深情碧”一语有得依托而不至于空泛。但“况复”二字未妥,它使得“巴山夜雨声”与“深情碧”失去二者内在的联系。用“吞没”“销尽”是否好一些?

李明科 安徽蚌埠人,网名梅斋,蚌埠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

山中小池
香岸生幽草,空林落鸟音。
邀来泉水聚,一鉴透天心。

姚泉名:转结颇有巧思。李树喜:营造氛围得体。
蔡世平:佳处在“鸟音”而可“落”。
钟振振:“香岸生幽草,空林落鸟音”,笔力分散,是谓游词。杨逸明:前两句写小池之景,后两句也有奇思妙想,全篇虽然以
“邀来”两字绾合,但是总觉得有点松散,“天心”甚突兀,似乎前后不搭。古人所谓“逐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此不可不慎。
梦 欣:此作有谢灵运、王维等人的影子,空灵而见意境。可惜第三句“邀来”二字搅乱了肃穆自然的气氛,且让三四句的联系不够圆紧。改用“青冥”“云阳”之类,则“透天心”一语方得依托。

陈国元 70 后,湘人居陕。

林中单车
谁锁单车小径深,露珠红叶惹初心。
白裙后座春风里,一串银铃响到今。

苏 俊:平常情景,惹怀思。刘鲁宁:结句余味不尽。
李树喜:色彩迤逦,写生如歌。
蔡世平:一、二句写视角,三、四句写幻觉,以“惹”字为枢纽。
钟振振:次句应是此诗枢纽,点明转入对自家往事之回忆。惜作
者未能办此。
梦 欣:诗有细节描写易见情韵。此作以林中单车独锁路旁为视点,引出青年男女在林间深处谈情说爱的判断,然后再迂回自己类似 的浪漫爱情经历,一波三折,饶有风趣,颇为可读。难得的是全诗尽用客观描述之笔,让意象表达情感,含蓄而委婉。语言的运用也较 为得当,没有生造、生硬及牵扯之瑕疵。
杨逸明:首句写小径单车,是眼前景。次句引起回忆,因为“小径单车”“露珠红叶”既是眼前景,也是当年景,所以不由得引出 “初心”。后两句揭晓谜底,原来有个“白裙”女子,曾坐在单车的后 座上,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使人难忘,至今回响耳畔。此首写回忆一个片段,有情有义,写来有条不紊,层层递进。古人云:“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 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写诗如编戏,亦复如此。

何阳义 重庆渝北人。

留守儿童
独过新年灯火明,两行热泪亮晶晶。
床头翻出全家福,对着爹妈喊一声。

葛 勇:白描见情,不忍卒读。
李树喜:感情真挚,语言朴实。胜在情真,口语无妨!
蔡世平:好题材,有情境,有内涵,从诗的角度看,难免造语率易之讥。
钟振振:成人之想象成分居多,未必真得儿童之心理。局外人之想象成分居多,未必可当社会生活之典型。
梦 欣:题材容易触动现时人的神经,但情节似乎有点不大可信。“独过”“热泪”“喊”,总让人觉得有点夸张过头,须知只要有一点点拔高或造作,想要感动读者就很难。
杨逸明:留守儿童对着父母照片喊一声爹妈,情景感人。虽然有 造境之嫌,然打造得入情入理也未尝不可。此首情境均在情理之中,故感人。诗词创作,须注重细节的描写,绝句小令篇幅短小,不像叙事长诗可以有较多的细节描写,但也不能忽视。有时是否抓住并呈现 了具体的那些细节,往往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第二届【人间要好诗】获奖作品及专家点评


【一等奖】

王 岳 合肥市庐州诗词学会副会长。

浣溪沙·听雨
片雨来时憩小亭,跳珠槛外响琴筝。荷声听彻日初晴。
蛙鼓狂言池沼好,蝉嘶争说柳条青。众禽顿作一时鸣。

杨逸明:一场雨,写的有板有眼,有情有趣。上半片写自己雨中之情,甚雅。下半片写雨后的场景,蛙鼓、蝉嘶、禽鸣,还各自说得有理,情景毕现,热闹得很,不禁使人联想到人间社会,读来使人莞尔。
刘鲁宁: 上片搭台,下片弄事。此情此景,像极了芸芸众生。大妙!

陈伯玲 湖南新化人。

听 雨
舍隐林泉路渐荒,雨风暝处一身藏。
千峰瘴涌天如合,万马声来势欲狂。
及景每生沉陆感,经时谁共彻肤凉。
窗前坐久湿还重,更起孤怀在异乡。

梦 欣:异乡孤怀听雨,容易触发离愁别恨,这首律诗,似乎也没有脱离这种大概率的思路。但与一般人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略 有不同的是,这首作品并没有刻意地诉说悲伤情感或相思情怀,而是 把主要的笔墨用于描绘雨势雨声等景象上。颌联的场面气势之大,颈 联的触怀摇曳之深,把一场暴雨描绘得惊天动地,景象鲜活而威力巨大。但略嫌不足的地方是“听觉”在描写的力度上逊于“视觉”,如果不是有“窗前坐久”这几个字彰显“听”的分量,这诗便不是“听雨”而是看雨了。
天 许:气象生动兼具,诗意沉郁。
张青云:气苍格老,骨重神寒,如接同光诸家音容,允称佳构! 苏 俊:笔法老到,诗境沉郁。
王震宇:开合振荡,见七律格法。


【二等奖】

张 鹏 河南人。

听 雨
今夜人难寐,遥遥万里程。
思如檐外雨,点滴到天明。

金 水:远处起笔,一结到题,妥帖自然,仿佛雨声有意凑趣, 助他抒情一般,此为善于用题者,推为第二。
天 许:自然流畅,意稍熟。
苏 俊:圆熟浑成。唯“思”字可酌,一般写情思多言悠长,此言如雨点之断续似稍隔。


冯青堂 山西高平人。

一落索·听雨
密密疏疏相扣,直当生受。绝知环珮响叮咚,偏都似,头疼咒。
应也情怀如旧,未因谁瘦。奈何点滴到眉间,方舒展、还重皱。

杨逸明:语言甚是诙谐、流畅。听雨之中流露的情怀不俗,有点悲,却不低沉。可读可诵。
钟振振:小词本色。尤见于上下片后半。
梦 欣:此作渲染相思苦楚有过于李清照那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奈何点滴到眉间,方舒展、还重皱”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作者把雨声、环珮响声联系到一起形容为“头疼咒”,这“情殇”的心绪便显得格外强烈。首句用“密密疏疏相扣”描绘雨势绵延雨声不断的景象,正有 让人逃脱不了的味道。之后,心绪便大坏。下片起句先缓和一下情绪,“未因谁瘦”,是说也没有太多伤及事体的情形。但接着便把“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呈现出来,刻画雨声对一个失恋者心绪触碰的 奇妙感觉,极具煽情效果。
金 水:咏物言情,浑然一体,气味把握也到位,允为。
楼立剑:填这首词的人,无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因为敏感,遣词造句就别出心裁。那本似环佩叮咚的雨,在心情下,却变成了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如此,既不是因为某件事,也不是因为某个人,仅仅是因为雨吗?雨也肯定担当不起的。那只能怪那颗总是怦怦跳着的心了。心,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刘鲁宁:听雨心态,有些无奈,却更显得健康可爱。
苏 俊:词见当行本色,头疼咒三字稍浅直。


潘岳中 湖南人。

临江仙·听雨
户外风声销永夜,寻夫邂逅他乡。忽来霹雳拆鸳鸯。相逢遭雨打,陌路各凄惶。
醒却孤身知是梦,惟馀雨势张狂。重回梦境哭无方。搂儿听屋漏,点滴到天光。


梦 欣:这词凄婉而悲慨,词中故事情节是真实还是虚构无从 查证,但似乎也不必查证,这年代,打工家庭的离散,留守亲人的寂 寞,婚姻破裂带给弱势群体的苦痛,太多太多,即使不是诗人自己的 亲身经历,代人诉说心中的苦楚,也一样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感动读 者心灵。此作的成功之处,在于情感的迂回曲折,笔墨细腻,令人信 服。上片刻意描绘一个噩梦,已见哀怨,而下片更递进一层,想寻回 梦境而不能,心里的苦痛更加无法承受。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善于营造波澜起伏、层层递进的悲剧气氛,寻夫巧遇,先得一喜,突遭霹 雳,复一惊,终被风雨冲散,陌路凄惶,大悲。醒来知是做梦,又复 得宽心一慰。可静下心来之后,又想回味刚才的梦境,却怎么也记不 起当时的情景了,再怎么拼命地想也没有用,悲哀至绝。结拍化入温庭筠《更漏子》之三更雨“空阶滴到明”词意,吟出“搂儿听屋漏,点滴到天光”之凄慨。这种境况,有过相同经历相同遭遇的读者,读 到这里,一定形同身受,泪眼模糊了。情节波澜起伏,情感曲折变 化,悲剧色彩层层推进,动人心弦。梦境已是悲哀,却还想再回到梦 里,似为荒唐,但正是荒唐,始见无奈,并令人深深怜之,这也称得 上是无理而妙。

陈伟强 1974 年生,福建省厦门市人。

听 雨
十二曲廊烟水涵,闲凭春雨听江南。
渐将心底千丝碧,浣作天边一抹蓝。

钟振振:后二句俊逸。惟“闲凭”“渐将”句法雷同,稍参差之为宜。
刘鲁宁:此诗听得有境界,文笔佳美,心底透彻。


【三等奖】

夏茂盛 湖北通山人。

听 雨
夜雨萧萧似急弦,声声入耳未成眠。
家乡犹有临河屋,但愿洪来已早迁。

杨逸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李白“一洗苍生忧”,杜甫“穷年忧黎元”……关心民瘼,是诗人的优良传统。此首写夜雨潇潇,洪水将来,诗人心系故乡的父老乡亲,看似平淡的诗句中饱含深情。
钟振振:仁者之忧。“声声入耳”四字意,已在“夜雨萧萧”中矣。“临河屋”可改“河边屋”。“洪来”二字夹生。
金 水:通篇浑成,近年洪灾频发,故因听雨而忧家乡很自然。李伟亮:四句分为两节。前二句写眼前,写自己,用实笔,从
小处构思。三四句转而写家乡的临河屋,写他人,用虚笔,从大处立意。“家乡犹有临河屋,但愿洪来已早迁。”可见大关怀。


欧 平 湖北荆州人。

听 雨
卧听潇潇雨,依稀见杏花。
生香飘两岸,弄影动千家。
水巷幽如梦,春烟软似纱。
乌蓬何处去?回望燕儿斜。

天 许:笔调轻快,句式灵活,情景相融。王震宇:风致类晚唐,结甚佳。

张 娟 黑龙江人。

洞仙歌·听雨
风铃翕响,看树枝摇曳。花影频频暗香递。黯云征、珠泻檐下清欢,如弦上,跳跃音符倾耳。
惊醒荷塘梦,弹破烟波,溅起飞花点英蕊。乍向旧时光、听雨缠绵,低语里、拉钩食指。算回念、相思几安排,难禁、玻璃画中描你。

苏 俊:手法独特、新款。从古至今,把雨写得活泼如斯者的是罕觏。

牛俊人 上海市某中学教师。

满庭芳·听雨 用蒋捷意
摵摵来园,依依傍竹,做成渺渺清秋。芭蕉未老,何意却添愁。翻忆轻狂年少,冲雨上、红烛歌楼。此声又、天涯伴客,破梦到孤舟。
如今翻只在,僧庐独宿,看水东流。漫赢得,镜中霜雪飞头。料想人间一夜,顿时便、繁艳都休。明朝觅、郊村可剩,衰草绿平畴。

张青云:化用蒋竹山原作,不粘不脱,郁伊善感,辞雅情深,诵之令人低回不已!

曹继梅 辽宁省营口市人。

听 雨
梅黄时节雨潇潇,客馆凄清夜寂寥。
一盏明前瓜片绿,隔帘共我听芭蕉。

梦 欣:这诗简直就是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翻版,同样有乐笔写哀景的艺术特色。但套路虽然相似,文字表达却又有自己的功夫。而且,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一种期盼,是未来时,而此作的“隔帘共我听芭蕉”,则是现在时,是作者推测相思的另一方也在雨夜思念自己,这与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样是用上了“借人映己”的艺术手法,但“隔帘”句更为简洁、更为 含蓄、更为幽默。分处两地的恋人、家人如何能同时共听?这个难题 被作者用“隔帘”二字就轻松解决了,可见作者遣词用字的灵活,这 也当是妙手偶得的情形。
金 水:悠闲之笔写寂寥之情,气味甚佳。天 许: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王震宇:兴象甚佳。
李伟亮:闲适风味,结句物我两忘,有味。

冯 晓 山西人,《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管理员。

端阳夜雨
檐漏扰人眠,闲翻恰九篇。
可怜端午水,淅沥两千年。

梦 欣:九篇,有两种解读。一是周文王、武王的治国策论(燕乐之策6 篇、征伐之事3 篇)。一是屈原的《九章》(9 篇作品依次为《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因为诗中第三句提及“端午”二字,所以应是后一种解读方合作者原意。因为夜里下雨,屋檐滴水的声音让作者睡不着,索 性起来看书。这本来是很平常的情景。换句话说,这诗的前两句,平淡浅白,波澜不兴,也不见文采。可是后两句一出来,立即诗味涨发,意境深远。在作者的眼前,似乎这屋檐雨水,和两千年前没有任何区别(“淅沥两千年”)。为什么会没有区别呢?这就是值得寻味的地方。你可以找出很多理由,诸如自然景象恒久如初没有改变、天依 然下雨、屋檐依然滴水、滴水依然扰人等等。但这显然不是作者自己 所思考的问题。作者的思绪是从翻读屈原的辞章引发的,因此,作者 所认为没有改变的是屈原两千年前所提出来的问题即屈原所思索所忧 虑的东西。毫无疑问,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可是当年困扰屈原的那一些痼疾也还在,这才是作者的忧心所在。这么解读的依据是作 者全诗的脉络,先由题目的端阳节听雨,引出读屈原的书,读屈原便 不免参照今天的现实,于是得出有些东西两千年不变的结论。这诗的 妙处就在作者不动声息的思索之中,诗味十分隽永。
楼立剑:夜读九章,按理说本与雨无关,虽然是“闲翻”,但九篇读毕所产生的情感冲击,与雨的“淅沥”之声产生化学反应,意味 就不同了。是悲悯、是叹息、是沉痛,虽不着一字,把读者的情绪也传染了。


承 洁 江苏人。

听 雨
乌云带雨涨春潮,了却农夫心底焦。
不舍沉沉昏睡去,静听甘露润禾苗。

杨逸明:久旱揪心,甘霖得来不易,农夫心事与诗人紧密相连。下雨了,还下得不小,心底焦虑已经缓释,可以睡个放心觉了,诗的转结偏偏又写“不舍睡去”,四句腾挪开合,跌宕起伏,题目听雨被写得淋漓尽致。全诗不著一个喜字,欣喜之情却跃然纸上。

左启顺 庐山市诗词学会副会长。

浙东春夜听雨
驿舍孤灯动客愁,云低夜冷怯登楼。
宁江水共阶前雨,都在离人心上流。

天 许:前两句烘托得好,转接虚实得法。张青云:造境冷寂,神与境会,颇耐咀味也!
苏 俊:笔调、意境皆切听雨,唯文字、句法太似古人。取径古人,成自家面目才是正道。


张宝铸 山西人。

听 雨
暮宿客窗孤枕栖,霖霖一夜唱高低。
恼人是檐前溜,絮语温言似老妻。

杨逸明:老夫妻相陪相伴,老夫往往嫌老妻唠叨。一到分离时, 没有了絮语,竟然还不太习惯。一夜听雨,经不住想起了絮语中充满 了温情。说是“恼人”,却感到是“温言”。不经意中流露的是人之常 情,而感人心者,无非人情也。
梦 欣:老妻一语入诗,常传递出某种亲切感。像白居易的“茅屋老妻良酿酒,东篱任开花”,杜甫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龚诩的“茅茨一点青灯在,知是老妻犹未眠”,熊鉴的“老妻花上还添锦,三个田螺做碗汤”,等等之类。大体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中,老妻已代表着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及能吃苦诸般美德的柔弱女子形象,偶尔一用,即刻出效果。此作将檐 前溜滴雨水的声音,比喻为妻子喋喋不休的言谈絮语,初读,似觉亲 切,再读,品出涩味。这“一夜唱高低”的滴水声,越是温柔、越是亲切,就越让“暮宿客窗”的诗人睡不着,那种失落、孤单、寂寞的心绪就越加强烈。可以看到,这也是一种乐笔写哀情的手法。因为有 这一种曲折与隐晦,诗味便显得格外隽永。
刘鲁宁:客字在先,恼字作转,立意于亲情,通篇熨帖。
李伟亮:“恼人是檐前溜,絮语温言似老妻。”平实中见真情。


陈锦平 男,广东汕头人,曾获白帝城国际诗词大赛金奖。

雨 夜
雾锁楼台夜幕低,孤灯四壁影迷离。忘情岁月三杯酒,得意人生一卷诗。
夜雨敲窗弹古调,风霜入骨沁寒衣。何当得渡蓬莱景,万顷烟波系钓丝。

杨逸明:写雨夜情景,全是平生联想,胸中感慨,至颈联方点题。后宕开一笔,甚是幽闲。层次井然,语言流畅,情怀淡泊。
王震宇:通体稳称。


肖芳珠 祖籍福建,客居江苏。

听 雨
抛珠洒玉落闲庭,打叶穿帘催梦醒。
起共春风参万籁,明朝更看一山青。

楼立剑:小诗中的雨,并不像许多作品中那样缠绵悱恻,令人愁 绪万端。而是带着一种活泼俏皮的青春气息。这是充满激情和美好愿 望的雨,其形晶莹,其声浪漫,从梦境里来,到春天里去,化作满窗山色,令人心旷神怡。文字清新,想象丰富,意境饱满。推荐。

冉长春 四川平昌人,达州市诗词协会副主席。

明晨重庆机场接女难寐口占
知时好雨来,为浥轻尘路。
切莫是天晴,天晴易生雾。

杨逸明:独生子女,女儿都是掌上明珠。明天接女儿,今夜无眠。可怜天下父母心。只写了担心天气影响飞机准点,绝无拖拖沓沓之语。寥寥数笔,心理状态却写得甚是细致,情深感人。古人云:“诗有极平浅,而意味深长者。”此首得之。
刘鲁宁:听雨盼雨,实不为雨。飞机起降,通常认为天晴好, 结句以易生雾反转,甚妙。
张青云:先喜后忧,语近情遥,真率深挚,俨然六朝遗音!
李伟亮:接机怕遇风雨,首句偏说好雨来,先埋下伏笔。次句承首句,具体说雨的好处——为浥轻尘路,却不曾道出主旨,有欲擒故纵的效果。三四句点出好雨的原由,因为天晴容易有雾,与题目中重 庆气候相映衬,若不经意,真情便在其中。通篇妙在真实朴素,语出自然。

【优秀奖】

王志伟
听 雨(新韵)
重楼寂寂夜云沉,老父窗前屡欠身。
城里谁识春雨贵,知音唯有种田人。

金 水:老农移居都市未忘乡里,切合当下形式,问题也是没写出听,其实首句形容下雨声就好。
天 许:善体人心。
李伟亮:三四句深知农家辛苦。“屡欠身”三字醒目。又,“重楼寂寂夜云沉”一句提纲挈领,引出后三句。

朱军东 安徽庐江人。

听 雨(新韵)
青春一握漏如沙,沧海云帆苦未达。
卧榻拥得窗外雨,嘀嗒一夜数年华。

王震宇评:是诗家语。


黄世晃 福建人,暂居上海。

小楼听雨
梦断孤楼一雁哀,三更酒醒又徘徊。
那堪窗外潇潇雨,尽到离人心上来。

苏 俊:“一雁”不如“独雁”,余皆妥帖。一结有味。


张 伟 辽南人,2008 年青春诗会成员。

虞美人·听雨
深宵独坐听秋雨,滴滴伤离绪。长卿旧曲为谁弹,或许天涯有客也无眠。
花香蝶梦匆匆了,水漫西园草。孤村冷落一灯昏,回首山风起处荡残云。

梦 欣:这词写得委婉凄清,大有李后主那种伤痛无法排遣之 情调,只是伤感的份量略轻一点,如果可以由“山风起处荡残云”一句来品味的话。毕竟这“山风”所影响的范围相当有限。从“离绪”“有客也无眠”及“孤村冷落”等字句来判断,这写的依然是“闺怨”一类的内容,但因为有一段“花香蝶梦”的幸福生活作对比,因而这独守孤村冷屋的夜晚便有无限的相思苦楚。尽管作者没有透露更多的个人信息和生活细节,但如果与当今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则似乎描绘的应是打工家庭夫妇分居两地的情感经历,因为隐晦与含蓄,这词便越发可读,因为你必须运用你的想象力去勾勒一些必要的场景及情节。
楼立剑:一个身在寂寞天涯,一个守着冷落孤村。从这两个场景, 大致可以猜度词中主人公的处境。作者以此为大背景,细细勾勒,浓 墨重彩,渲染出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而其中的雨,则是这种情绪的媒 介,这就是借景抒情手法带来的感染效果。推荐第三。


曾 拓 网名顾青翎,湘人。

听 雨
梦雨吹风欲透帷,小楼遥想夜何其。
可能一种萧萧意,听到阑时各上眉。

金 水:连续三句铺垫,后点明,新颖自然,推为第三。
苏 俊:造境深微,不易到。
李伟亮:闲适风味,结句物我两忘,有味。


方建飞 浙江嘉兴人。

听雨同题 讨海人家
敲窗夜雨乱心怀,方熄床灯复又开。
小棹犹浮风浪里,涛声时到枕边来。

梦 欣:一首小诗,切入口越小越好。这首作品,先把“听雨” 这一题目设定了一个小范围,聚焦于一户“讨海人家”,之后,又刻意描绘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已熄灯睡下的女人,听到夜雨骤来,慌乱 的又开灯坐了起来。她担心什么呢?原来,丈夫出海捕鱼尚未回来, 生怕风浪太大有危险。一句“涛声时到枕边来”,极含蓄又极有分量, 让读者一下感受到当事人的紧张忧虑心绪。涛声时到枕边来,这一句 也并非作者独创,明人杨慎就有“江声如骤雨,吹到枕边来”之诗 句。但作者把它放置于一个特定的语境里,其触动读者心灵的阅读效 果就比杨升庵的牵挂“远客”来得更强烈。
楼立剑: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农渔民都是靠天吃饭。此诗写出了讨海人家在风雨来临时的焦虑心情。小棹浮海,可见还是小农经济时的渔民生活,我虽不了解,但相信这样的生计还是常见的, 也说明了三农经济转型的迫切性。

陈良誉 广东人,上海诗词学会理事。

暮春夜雨二首(选一)
桐花弄影枉深情,不是痴心结不成。
后果那堪春渴望,前枝只为蕊超生。
半床羁梦填充酒,两鬓寒丝衬托灯。
遥对东南长喟叹,江天寥落雨纵横。

钟振振:中二联皆有新意。惟“超生”对“渴望”稍似欠工。


【人气奖】

潘岳中

临江仙·听雨
户外风声销永夜,寻夫邂逅他乡。忽来霹雳拆鸳鸯。相逢遭雨打,陌路各凄惶。
醒却孤身知是梦,惟余雨势张狂。重回梦境 哭无方。搂儿听屋漏,点滴到天光。

高先仿 女,山东威海人。

听 雨
非是闲听雨,欣然夜送来。
潇潇舒万物,脉脉洗尘埃。
指点群山绿,安排百卉开。
炊烟升起处,户户备秧栽。


池 健 1966 年生,临海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听 雨
亢旱偷霖猝下来,橘农倾耳又徘徊。
声低唯恐墒难足,过响焦愁涝与灾。


第三届【人间要好诗】获奖作品及专家点评


【一等奖】

张智深 黑龙江省诗协副主席,省作协会员,省歌舞剧院签约作曲家,其诗词作品被称为“不觚体”,有广泛影响。

望黑龙江东故国领土
关山遥望朔云中,铁马王师梦已空。
唯有西风心不死,年年吹雨过江东。

钟振振评:笔力扛鼎。末二句极沉痛。“关山”乃道路艰阻,无“领土”义。“王师”二字,终不甚妥。
熊盛元:故园之土,已属他邦,隔江遥望,情何以堪?妙在从该地原住民着眼,忆放翁“南望王师又一年”之句,真觉古今同慨也!
杨逸明:成功地通过表面的沉静景物透出内在的沉痛心情。

刘能英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驻会签约作家。

西江月·回乡所见
归路一窗晴色,沿途四望秋禾。夕阳无挂坠山坡,溅起人间烟火。
抱个孙儿喂食,叼根烟斗编蓑,阿公软语劝阿婆:看下新闻联播。

钟振振: 写景生动,写人传神。“夕阳”二句意新。“无挂”改“不挂”,语较顺,且生脆响。“抱个”一联,上属“阿婆”,下属“阿 公”。此二句分写,下一句合写,安排得妙。“喂食”二字,似可推敲。末二句大好。作者可知“阿婆”“阿公”之“阿”当读入声否?“阿公 软语劝阿婆”,“劝”改“告”,乃精切。盖此非劝婆关心时事,乃央 告其“恩准”我“看下新闻联播”也。
杨逸明:这些新时代的生活场景本身就是“新闻联播”的好素材。


【二等奖】

楼立剑 浙江义乌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
日 子
晨昏生计两头乌,斗米弯腰亦丈夫。
做梦虚张天地胆,阅人欲废圣贤书。
大街热议黄岩岛,小火清蒸白鲫鱼。
岁月如驴我如磨,知驴推磨磨推驴?

钟振振:我与我周旋久,且有写生之笔,乃能如此其惟妙惟肖也。后七句,无一句不令人解颐。首句尚可斟酌。“两头乌”之“乌”字, 亦如驴之困于磨也。“磨”者何?韵也。用不得“黑”字,故代之以 “乌”。读者稍鲁钝,或误谓“双头鸦”矣。
熊盛元:冷隽语中蕴含深沉感慨,诗风近于聂翁绀弩。赏颈联, 不惟见放旷之情,亦可证荒唐之史也。
杨逸明:一篇幽默风趣的生活随笔。


曾少立 网名李子梨子栗子,简称李子,1964 年生于江西赣南某矿山,祖籍湖南,工学硕士。

临江仙·今天俺上学了
下地回来爹喝酒,娘亲没再嘟囔。今天俺是读书郎。拨烟柴火灶,写字土灰墙。
小凳门前端大碗,夕阳红上腮帮。远山更远那南方。俺哥和俺姐,一去一年长。

钟振振:不动声色。比之小说,近于余华。后七句愈写愈好,前三句则有所未逮。
杨逸明:描述改革开放山村人家的经典名篇。


独孤食肉兽 原名曾峥,《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其力倡并践行多年的“现代城市诗词”深受学界关注,创作多借后现代小说及电影手法消解或重构时空模式,个性特质极为鲜明,被称为“兽体”。

江汉号轮中
舱中鼻息竞雷鸣,谁自吹襟立杳溟。
舵尾迥拖千里雪,桅尖静划一江星。
船灯对语不知意,山影暗随如有灵。
为续夜航群动黠,抟禽一鹘掠前汀。

钟振振:长江夜航,能令读者身临其境。语多生新。题中“轮”字欠妥。“吹”字未惬。风可“吹襟”,自“可吹”耶?“杳溟”宜于海而不宜于江。“拖雪”字妙。惟“舵”“拖”音近,“千里”嫌夸。“桅尖”句尤妙。然“桅尖”安得划破江中之星?改“一天星”乃合。“船灯”联亦好,而无语病。“为续”句生硬。收句警动。惜“抟禽”字生硬。有璞须磨,终是美玉。
熊盛元:当代诗人,耽同光体者寥寥。此诗则颇得散原神髓,颔 联之句烹字炼,颈联之拗而有救,起句之点化“鼾声邻榻添雷吼”, 结句之暗融“起看啼雁万峰颠”,可谓夺胎换骨,浑化无痕矣。

【三等奖】

冉长春

老 兵
解甲已多年,山中二亩田。
新闻南海事,五指又成拳。

钟振振:大题小做,可称典范。前二句仍有提升空间。


黄勇辉 江西宜春市人。

己亥初冬与诸子赴万载谒谢灵运墓
霜轻未杀草,萋萋移时节。紫艳篱菊静,锦水殊未歇。天不斫斯文,幸能留一穴。陬落寄孤傲,万古魂不灭。山前蜿蜒道,隐隐六朝辙。苔痕没屐齿,松竹盘纡结。拂弦遗音在,发源泉石咽。莹莹谢家池,犹映千秋月。容范虽已去,芳躅异代蹑。念念惊人句,心神转超忽。天风浩荡处,江海思不绝。

熊盛元:吊谢客而兴异代萧条之感,怅惘中不乏自信。诗中化用 遗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之句,以抒发对“谢客风容映古今”之歆慕,其中余音远韵,亦泠泠然回荡于石罅林梢。谢康 乐所谓“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移状此诗,不亦宜乎?

邓建秋 四川省渠县人。

访云阳张桓侯庙
无妨虎将本椎屠,丈八蛇矛敌万夫。
功大或能安蜀汉,酒狂真可送头颅。
涛回长坂声犹壮,花比桃园色不殊。
千载山门俯空阔,春风江上暮帆孤。

钟振振:前六句,无一字不切张翼德。后二句,转以景结,韵味 悠长。起句尚可琢磨。“长坂”改“松坂”,与“桃园”对益工。《三国演义》固言张飞“引二十余骑至长坂桥,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 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 冲起尘土,以为疑兵”。虽未明指为“松”,亦不妨实拟以“松”也。

胡长虹 1971 年生,湖北蕲春人。

岁暮还乡内子宿疾见危,乃送医抢救
一从割胃药当餐,人世怜伊命半残。
吹万罡风惊拔屋,翻盆疾雨怒鸣湍。
载将病骨求医急,叹息浮生度岁难。
稚女在怀摇欲睡,飙轮向夜溅泥丸。

熊盛元:语悲而声促,调苦而情深,刻画急救途中情景,恍如电影镜头之蒙太奇,皆浮现与于眼前。生活之艰难,夫妻之恩爱,尽见于行间字里。

马星慧 祖籍甘肃秦安,现定居江苏南京。

一剪梅·母爱
满满瓶装碎辣椒,已用油浇,再用油浇。为防渗漏百层包, 横绑三遭,竖绑三遭。
别后谁怜老病腰,忙到深宵,疼到深宵。手机早晚任唠叨, 不是歌谣,胜似歌谣。

杨逸明:一篇感人的情景交融的母爱颂歌。


何 革 四川人。

逢故人
莫问北漂事,十年滋味深。
未曾迁户口,岂敢改乡音。
额上风兼雨,杯中古到今。
华灯光影暗,知是夜沉沉。

熊盛元:漂流十载,怅惘千重。中二联遣辞工稳,寓慨遥深。一结尤含不尽之愁,北漂者内心之沉痛,皆蕴乎言外。


沈家庄 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湖南洪江。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创会会长。

水调歌头·题九马画山
一壁峥嵘异,九马逐云天。引来世上无数,游客竞流连。我问骁雄天马,江畔何时欢会,畅饮不思还?掉头却无语,傲若醉 中仙。
振鬣嘶,奋蹄舞,上层峦。恒心似铁,坐化千古默参禅。任尔风来八面,喜波临南北,飘洒亦悠然。明日腾空去,蹄下可生烟。

杨逸明:丰富的想象和恣肆的文笔把一个景点写活了。


【人气奖】

林作标 浙江省温岭市文联诗词家协会秘书长。

大美石塘
一面靠山三面海,千家楼屋万艘船。
轻歌踏浪渔乡美,舟作耕牛海作田。

刘爱红 北京诗词学会副秘书长。

高阳台·青葱那年
沐雨新芽,葱茏翠卷,小桥连着长亭。锦玉金芳,忒多古怪精灵。吴侬软语争教我,对柚香、慢理尘缨。忆当年、曲巷斜衿,濯洗琼英。
悠悠岁月青梅醒,望南翔夕晚,梧叶心情。伴尔迢迢,雁书相契相倾。秋霞尽处寻幽迹,从别过,细写云程。愿如今,小字珠玑,重叙春声。

武 斌

长安忆旧
长安回首几秋冬,烟海茫茫寄旅踪。
一片汉宫霜月冷,千年秦岭雾岚浓。
别难忍见灞桥柳,夜永愁听雁塔钟。
是风轻云淡处,峰巅谷底两从容。

钟振振古诗词创作理论


钟振振 1950 年生,南京人。现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


建议学诗先写绝句——兼谈绝句的一般作法

常常收到一些陌生诗友的来信,问初学写诗词应如何入手。这个问题,笔者觉得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讨:一个层面是形式,即优先考 虑用哪种体式;另一个层面是内容,即优先考虑写哪些题材。
关于前者,笔者的建议是“先短后长”,学诗先从绝句写起,学词先从小令写起。关于后者,笔者的建议是“先近后远”,先从自己的生活、情感写起,先从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写起,先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写起。
总而言之,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譬如刚下海经商,财力有限,何妨先开间社区小店,做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的生意?等管 理经验、运营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来组建大型超市、百货公 司,过把当董事长或总经理的“瘾”,未为晚也。倘若只有“烹小鲜”的本事,那么先做餐饮也许是明智的选择。即便有志与比尔·盖茨一争高下,且待玩转了电脑再说,慎勿贸然进军IT 行业。
内容问题,比较简单,且缓一步讨论。先就“学诗先写绝句”这 个题目,谈谈个人的粗浅之见。
绝句有古体,有近体。在近体诗中,绝句是篇幅短的体式;在 古体诗中,绝句也是篇幅较短的体式。因为短,所以易于成篇,便于初学。然而天下之事,“难”和“易”往往相伴而生,一如影之随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至易”也可能正是“至难”。前人常谓绝句 “易作而难工”,也就是说,它虽然易于成篇,但真要写好却非常困难。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篇幅较长的诗歌体式,腾挪、回旋的余地 较大;而写绝句却好比在八仙桌上翻跟斗,能完成简单的动作就不 错了,再要他“后空翻转体七百二十度”,您说难也不难?
律诗通常要求两联对仗,只要一联对得精彩(如唐人王维五律《使至塞上》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可能成为名篇;而绝句并不要求对仗,事实上多数作品也不大用对仗,这就更要强调 整体配合,一笔都不能松懈。因此,从基本功训练的意义上来说,学 诗先写绝句是有道理的。它易而又难,较易而又较难,至易而又至 难,弹性范围极大。资质平平者初学伊始即容易完稿,可以得到浅尝 之下便小有绩效的喜悦,不至于知难而退;资质颖异者习之既久亦难 得工妙,愈发激起继续深造而更上层楼的欲望,尤贵乎知难而进。绝 句写熟了,写得像那么回事了,再来学律诗及篇幅更长一些的古体 诗,举一反三,就要容易得多。

绝句通篇只有四句,每句在全篇中的作用,前人多以“起、承、转、合”四字来概括。这是基本的作法,初学者亦步亦 趋,自然中规中矩。但“中规中矩”只是一般标准,合乎这一标准的未必都是好诗。一味“起承转合”,不敢越雷池一步,千篇一律,难免流于呆板。所以规矩还要活看,不讲规矩不行,死讲规矩也不行。

以上都是老生常谈,一笔带过,下面说点个人的切身体会,请 以“打排球”为喻。如果我们把诗的题目比作“对方发球”的话,那 么一般说来,绝句的一二两句,所担负的任务便是“一传”。对“一 传”的要求,是“垫球”尽可能到位,以便“二传手”组织进攻。谁 是“二传手”呢?第三句。这句相当关键,作用也相当灵活。它可以正面“高举”,将球高高“托”起,让“主攻手”跃起作“高点强攻”,一记“重扣”,落地开花;也可以来它一个“背飞”,手腕轻轻一翻,巧妙地把球传给身后的“副攻手”,出奇制胜,打得对方猝不及防。而“攻击”的重任,非第四句莫属。“一传”不到位,“二传”便难以组织进攻;“二传”不到位,“攻球手”便难以有效地实施进攻;一、二传都到位了,而“攻球手”发力不够或角度不刁,攻球质量不 高,也仍然得不了分。总而言之,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衔接,不容有 半点闪失,必须如行云,如流水,收卷自如,刀不能截;水穷云起, 云逝水生,氤氲一气,浑化无痕。
2002 年,笔者写过一首题为《夜登重庆南山一棵树观景台看市区两江灯火》的七言绝句:

云台露叶舞风柯,快意平生此夕多。
人在乾元清气上,三千尺下是银河!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南山观景台上,保留了一棵老树,故名。“两江”,即长江、嘉陵江。在南山远眺市区,两江沿岸,灯火交辉,真有蹑云驭气、下瞰银河的感觉。此诗一、二两句,写台写树,写夜登此台、在此树下披襟当风时的快意,平平道来,并不十分经意,只求“一传”不偏而已。第三句陡然拔地而起,直上九霄,着力将诗境拉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这就营造出了极大的“势能”;至此,第四句无须怎样发力(“三千尺下是银河”,全用寻常言语,不炼一字),仅凭“自由落体”在偌大“落差”条件下的“重力加速度”,也就锐不可当了。“二传”“主扣”正常配合,“高举高打”的功效,在这首诗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1967 年,笔者还写过一首题为《游泳》的五言古体绝句,采用的也是这种作法:

疾风撕乱云,恶涛吞狂澍。
矫首逆江水,不向下游去!

那个夏天,正是“文革”中混乱的时期。笔者当时才十七岁, 人生道路,前景渺茫。这首小诗,即借大风雨中在长江游泳一事以抒 怀言志。与上一首略有不同的是,一、二两句起笔便用力描写险恶的自然环境(当然也象喻着政治环境),渲染气氛。尽管如此,就全诗来说,它们也还不是命意所在,仍应归之于“一传”。第三句转,写 自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昂起头来勇敢地奋臂划水,逆江流而上;蓄势既足,后跌出关键的一句心理独白——“不向下游去!”戛然而止,不必更着一字,笔者的人生态度,坚忍不拔的个性、自强不息的 精神,已尽在此五言之中。这种表现张力及其艺术效果的取得,自以为仍获益于三四两句的“二传”托举,“主扣”实施“正面强攻”。
注意,这只是“一般说来”!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妨以句为 “一传”,第二句为“二传”,三、四两句共同承担“攻球”的重任。甚或以前三句为“一传”,第四句为“二传”——在这种情况下,前 三句的任务就都是铺垫,第四句才是“得分手”,比之于“二传”,便 要靠出人意料的“吊球”来取胜了。
2020-12-02



浅谈当代中上水平的七绝诗创作

前几年,湖南某诗词刊物主办了“首届现代诗词大赛”。此次大 赛限定参赛者所用的具体诗词体裁为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当代诗词 创作者常用的诗体。与其他诗词体式相比,虽然它也有自己的个性 特征,但总的艺术创作规律还是相通的。因此,用它来作样本,当代 诗词创作的成就与欠缺,大致上也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又,此次 大赛对参赛作品为新作抑旧作,是否发表过,并未设限。故参赛作品 也大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若干年来当代诗词创作的整体状况。为什么有保留地说“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根据笔者对当代诗词创作界的了解,此次大赛似乎并不能代表当代诗词创作的水 平,因为比较完美、没有多少瑕疵可以挑剔的作品不多。如果笔者所 知的那些一流高手也都参赛,或大都参赛的话,入围作品的整体水平 还应高出若干个等量级才是。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即便如此,此次大 赛的成绩也算相当不错了,起码达到了当代诗词创作的中上水平。
下面,笔者就以此次大赛入围的若干首优秀作品为例,夹叙夹议,从内容与写作艺术等不同侧面,做一番评点,藉以探讨当代诗词 中上水平层次创作的得失。
我们先看几首在立意与构思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作品。如下面这首
《卖天》:

休言小小一村官,卖地卖河还卖山。
不是清风来得紧,焉知不敢卖苍天。

不待阅读正文,一看题目就吸人眼球。凭什么吸人眼球?奇特, 有悬念!“天”还能“卖”么?谁看了这题目不急切地想知道下文?正文愈出愈奇,读到后一句,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再如下面这首《晚忽接儿子学校停课通知》:

一纸红文微信涂,几时复课待霾无。
儿童不管因何事,拍手连连作雀呼。

首句末字“涂”,我怀疑是“图”(意即“截图”)字的输入错误。 “雾霾”严重,环境污染,本是人类社会的悲剧。作者却选取了小儿 不懂事,一听说停课便欢呼雀跃这样一个“喜剧”性的细节,来加以 反映,颇有反讽意味。套用明末清初王夫之评《诗·小雅·采薇》的话来说,真可谓以“喜剧”写“悲剧”,一倍增其“悲哀”了!又如《爱的承担》:

按房百万一肩担,背负新娘苦不堪。
散尽家资高筑债,新人从此怯生男。

房价飙升,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实在不堪其重负。然而, 中国的实情,房地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丈母娘经济”,男孩 子如果买不起房,恋爱、结婚都成了问题。一句“新人从此怯生男”, 是人人都明白的大实话,人人读了都“于此心有戚戚焉”,却不是每 个诗人都想得到并且写得出来的!当然,此诗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可商。如“按揭购房”省为“按房”,略嫌生造。“债台高筑”改写成 “高筑债”,似乎也不大通。
上面几首诗,话题都比较沉重,下面我们换换口味,举些令人愉 悦的题材。如下面这首《车中》:

感君相送意拳拳,纤手稳操方向盘。
知我有言还欲吐,空街故绕两三圈。

又如下面这首《夏日忆旧之单车情怀》:

一路鸣铃笑语多,车前小妹后阿哥。
歌声忽住林阴里,羞了池边并蒂荷。

两首都是爱情诗,当代人写当代生活场景,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从语言表达技术的层面来说,以上所例举的几首佳作,细节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推敲、打磨的地方。但它们都是很接地气的作品,虽未必“成熟”,却不能否认其“成功”!“成功”的要诀何在?在构思!在创意!
诗词创作,什么重要?谋篇立意!即构思要有创意。七言绝句 尤其如此,因为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得分手段”——比如五七 言律诗、五七言排律的对仗。谋篇立意是“战略”层面的问题,占了 卷面的80 分,其他则是“战术”层面的问题,只占20 分。不解决好“战略”层面的问题,则满盘皆输,使整个作品沦为平庸之作。(关于谋篇立意的详解,见下文8. 诗词的巧思)
不过,话还得两下里说才全面。“战略”问题解决了,“战术”问题也该提上议事日程。100 分的考卷,纵然已拿到了80 分,剩下的那20 分,也还是要争一争的。兵家谁不愿意“完胜”?学生谁不愿意拿 “满分”?如果既有上好的立意与构思,又能在具体的语言表达技术上做到准确、精细、前后照应、逻辑缜密,岂不是锦上添花?
下面,我们再从湖南的“首届现代诗词大赛”中挑几首来读一读。
先看一首“拈大题目,出大意义”的佳作。七言绝句篇幅短小, 一般来说,比较适合写小一点、实一点、具体一点的题材。要想用它来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又能做到“大”而“不空”,言简意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其甚难,一旦做到,便弥足珍贵。如《习近 平主持G20 杭州峰会》:

暑气秋来渐已消,风光何处堪豪?
呼朋直上孤峰顶,指点钱塘说大潮!

诗中没有一句政治口号,没有一句概念化语言,完全是用艺术形象在说话,且紧扣“杭州”,紧扣“峰会”,不假外求,即以杭州闻名天下的钱塘江仲秋大潮来喻指世界的政治、经济大潮,写得何等大 气! G20 杭州峰会召开的日期为2016 年9 月4 日至5 日,恰为农历八月初,在钱塘江仲秋大潮到来之前的十余天,时令亦相吻合,具见作者 文心的细密。大题大做,当以此为法!如果要说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地方,私意以为:首句嫌松了一点;次句“堪豪”三字,用语还不够纯熟;第三句“孤峰”二字可商。杭州西湖虽有“孤山”,但山不甚高,海拔仅38 米,只可俯视西湖,其实是看不到钱塘江的。不如改作“高峰”,杭州名胜有“南高峰”和“北高峰”,海拔分别为257 米和313.7 米,可以鸟瞰钱塘江。显然,同样为杭州的现成地名,用“高峰”代替“孤峰”,无论就写实而言、就寓意而言抑或就字面的吉祥而言,似乎都更胜一筹。
大题大做既已不容易,“大题小做”或许是一个更聪明的选择。如《瞻杏坛感孔子学院》:

孔庙碑亭旭日中,栏边花气散春风。
游人莫小几株杏,开遍环球是此红。

这首诗写作艺术上的优点,与上一首略同,此不赘言。诗以山东 曲阜孔庙的杏坛这一具体的名胜为抓手,联想而及我国与世界上许多 国家合作共建的孔子学院,巧借“红杏”这一鲜明、美丽而又为古典 诗词所常用的意象,凸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好形势,即以 “小”见“大”。后二句写得特别精彩。“小”字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如动词,既是循古汉语的常例,也突出了传统诗词用字精练的特点。遗憾的是,诗题语言比较笨拙;前二句句法过于平顺,显得疲弱。笔者试改为《曲阜孔庙杏坛,旧传夫子讲学之所。夫子已矣,而孔子学院今则遍及世界》:“坛对大成墀殿雄,拂栏花气识春风。游人莫小几株杏,开遍环球是此红。”未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入围作品中,还有一首军旅佳作《春节边城值班有感》:

西出阳关西更西,守边卫国在伊犁。
胸中十万风雷策,直向天山雪岭题。

此诗抒写解放军基层军官保卫祖国边疆的宏图壮志,精力饱满, 豪气干云。“西出阳关西更西”,首句连下三个“西”字,是积极修辞的“重复”,“重复”得好,强调了我戍边官兵毅然决然辞别家乡、远赴西陲的壮举。“西出阳关”语出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 人们所熟知,作者在与王维诗迥然不同的语境中用此四字,便使读者 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与亲切感。也正由于与王维诗的具体语境迥 然不同,故虽用“熟”语,却有“陌生化”的效果,仍然令人感到新鲜。美中不足的是,第三句“胸中十万风雷策”,“十万”二字夸张得过分了。“策”不在多而在精,南宋爱国词人兼军事家辛弃疾,当年向 朝廷献北伐抗金之策,也只《美芹十论》而已!建议改为“胸中万字风雷策”。“万字”,气概已属不凡。又,“策”是呈送上级机关,乃至中央军委,供领导参考、采纳用的,不是用来“题”的。与“题”相 匹配的文体,主要是诗词等。如果从文字搭配与相互照应的角度来考 虑问题,则后二句似可改为“胸中多少风雷句,直向天山雪岭题”。
从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诗词语言表达技术方面,用字用词的准确(更高要求则是“精确”)程度,语句锤炼的精细程度,前言后语相互照应的逻辑严密程度,有多么重要!中上水平层次的作者,与一流高手的区别,往往也表现在这些方面。不少作者写作多年,写到中上水平后,长期徘徊止步于此,所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往往也就在这里。
一己之见,未必定是。敬请各位诗友批评指正!
2020-11-21



绝句章法申说

前几天,我在杂谈中用打排球作比喻,讲了绝句创作的章法问题。有些问题仅点到为止,未详细举例说明。下面,再举几首古人写的七言绝句,予以重申并展开。
先举北宋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诗为例: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这首七绝,相当于一首七律的后半截,故一二两句为对仗句, 三四两句为不对仗的散句。
题目“宿甘露僧舍”——夜宿镇江甘露寺,这是“对方发球”。一、二两句“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便是“一传”,即 “接发球”。这两句扣题,写自己夜宿甘露寺的感受。甘露寺在今江 苏镇江市长江边的北固山上。两句不但写得很到位,而且写得也很精 彩,可以说“接发球”的质量相当高。
第三句“要看银山拍天浪”,转得更好,“二传”把球托得很高,气势如虹,营造出了很大的“势能”。这样,第四句就好发力了。“开窗放入大江来”,如同高坝开闸放水,洪波一泻千里,势不可当。“二传”与“主攻手”正常配合,“高举高打”的功效,在这首诗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上举之例只是绝句常规的章法。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妨以 句为“一传”,第二句为“二传”,三、四两句共同承担“攻球”的重任。例如唐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题目“汴河怀古”是“对方发球”。句“尽道隋亡为此河”, 是“一传”,即“接发球”。这句扣题,发怀古之议论:人们都说隋朝 的灭亡是因为开浚汴河以通大运河,工程浩大,劳民伤财,激起了天 怒人怨。
第二句却不承上缓冲,而是立即“转”到自己的不同意见:“至今千里赖通波。”隋炀帝开浚汴河以通大运河,便利了中原与东南方的水路交通,功用之大,可真是造福后代呀!这便是“二传”,在组织进攻了。这句诗颠覆了人们对隋炀帝开浚汴河以通大运河这一历史事 件的否定性评价的“共识”,这就营造出了一个特别的“悬念”,使得读者们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诗人“此话怎讲”。
这个“悬念”,终引发了三、四两句深刻而精彩的评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如果隋炀帝开浚汴河以通大运河的目的是造福天下百姓,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去巡幸江都(也就是今江苏扬州),那么,他的功劳和上古治水的大禹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啊!
隋炀帝巡游江都,乘坐的是“豪华游轮”,像水上宫殿一般高大宽敞而气派的龙船。正史《隋书·炀帝纪》里有炀帝乘“龙舟”巡幸江都的记载。“水殿”则事出野史小说。小说家言,不免有所夸张,但隋炀帝穷奢极侈,不恤民力,应是不争的事实。故“水殿龙舟事”五字,言简意赅,亡国之君的荒淫无度,尽在其中了。显然,这三、四两句一气连贯,“攻球得分”,赢了!
还有更特殊的做法。那就是以前三句为“一传”,第四句为“二传”——在这种情况下,前三句的任务就都是铺垫,第四句才是“得分手段”。比之于“二传”,便要靠出人意料的“吊空心球”来取胜了。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题目“越中览古”是“对方发球”。句“越王勾践破吴归” 是“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破了宿敌吴国,胜利归来。
第二句“义士还乡尽锦衣”,是“承”:越军将士论功行赏,加官进爵,衣锦还乡,好不荣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这是楚霸王项羽在灭秦之后说的话,见《汉书》本传。富贵了,得回老家显摆,让乡亲们羡慕啊。富贵不回老家,就像穿着锦绣制成的高档衣服 走夜路,谁看得到啊。
第三句“宫女如花满春殿”,没有按常规做法“转”,仍然是 “承”:吴王夫差宫中众多的美女,都被越王勾践掳归己有;越国的美女,更可选充后宫。诗人想象,越王勾践在破吴大功告成后,志得 意满,骄奢淫逸,也步了吴王的后尘。这些,虽然史书上没有明文记 载,却也符合一般历史逻辑,我们犯不着去和李太白较真。
总之,前三句只是铺陈同一件事——越王勾践破吴归后如何如何,三句同属一个时段。因此,它们共同承担了“一传”,即“接发球”的任务。
直到第四句“只今惟有鹧鸪飞”,才陡然一“转”,并戛然而止。时间由古代跳到了当代。破吴而归的越王勾践,如今安在?衣锦还乡的越国将士,如今安在?满春殿的如花宫女,如今安在?眼前所见的越国故都,只有鹧鸪飞来飞去,一片荒凉而已!
前三句越是写得花团锦簇,后跌出的荒寒景象便越显得凄凉。反差越大,艺术张力越大。这诗动人心魄之处,正在于此!这是近体绝句靠后一句充当“二传”,“吊球”直接得分的典范之一。
2020-12-05



七言绝句的句型配置

七言绝句,常用的句式是“上四下三”。分得再细一点,是“二二三”。分得更细一点,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唐诗三百首》里的七言绝句,几乎全部都是这样的。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得再细一点,便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得更细一点,便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意这首诗把每句后三字的结构写得不雷同,一二四等三句用 “二一”结构,第三句用“一二”结构。这就显得语言节奏错落有致, 整齐之中有变化,不那么单调。这一点,古代优秀的诗人都能做到。 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合格了。
然而,我们可不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地更进一步,再做一些变化,更增添一点花样呢?比如,三句用“上四下三”句式,其间插用一句“三一三”或“一三三”句式,调剂一下节奏?
同样的道理,每句的前四个字,也不要都用“二二”结构,可不 可以三句用“二二”结构,其间插用一句“一二一”结构,调剂一下节奏?
这样的句式,这样的结构,其实古人诗里都是有的,只是不常见罢了。这不是我的发明。但我想强调一下这种句式、这种结构的好 处:在一首七绝里,在其他三句用“常规”句式、“常规”结构的情况下,插用一句这种“反常”句式、“反常”结构,可以使得全篇的语言节奏更显得错落有致,更显得在整齐之中有所变化。
节奏整齐是一种美,节奏不完全整齐是另一种美——“异量之 美”。两者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从特定的角度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是千篇一律好,还是千篇不一律好?我以为还是不一律好。
于是,我在七绝创作中,比较多地采用了这种我以为好的、不一 律的模式。例如《新疆赛里木湖》:

雪岭——云杉——各有枝,
其姝——静女——自情痴。
一湖水——酝——千年梦,
恨——不知——她——梦里谁。

又如《登悉尼大桥观海日东升》:

一道——钢梁——束海腰,
横空——有客——立中霄。
两三星——火——诗敲出,
曙气——红喷——百丈潮。

又如《江苏盐城海滨湿地咏丹顶鹤》:

才听——清唳——动平皋,
便有——红霞——飐水烧。
白羽翎——飞——一镞火,
霎时——沸了——海东潮。

又如《悉尼诗友所赠土仪如羊油蜂胶等,过机场时查没殆尽,戏 成一绝》:

羊脂——赠别——饱行囊,
关卡——难逃——虎口张。
只——一片——心——搜不去,
走私——飞越——太平洋。

又如《江西婺源彩虹桥》:

秦汉——涛声——彻夜闻,
晓看——山湿——六朝云。
过桥客——褫——衣裳宋,
换——T 恤衫——迷你裙。

当然,这只是一种个人选择,仅供借鉴。您觉得有道理,可以采 纳。您觉得不好,也可以置之不理。同样的道理,这种对于节奏美的探索,也属于锦上添花,也应该以不伤害文意和文气为先决条件。
2020-12-09



山水诗词创作感言

“山水诗词”是以“山水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词。在古典 诗词中,它是一大热门,历朝历代,高手如云,佳作如林。正因为这 样,当代诗词作者写此题材,就有相当的难度。如云之高手在上,如 林之佳作在前,要想出头出众,要想出新出彩,谈何容易!对此,我 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不可妄自尊大,盲目乐观。然而,古人并没有, 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荒野都走成路,故今人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对此, 我们也应有正确的认知,不可妄自菲薄,盲目悲观。
例如古代诗人词人足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尽管山水风光千姿百态,却也没有多少题咏讴歌它们的诗词作品。此类尚多,就给当代的 诗人词人留下了大块的用武之地。数年前,笔者参加国务院参事室中 华诗词研究院、中国书画研究院联合组织的青藏高原采风活动,写了 一组山水诗词,兹录《鹧鸪天·藏东行》一阕:

一箭穿行梦幻诗,飞车拉萨向林芝。神山面目云中改,怪树魂灵窗外驰。红簌簌,碧离离。牦牛鬣马饮清溪。村村五彩缤纷瓦,不信桃源有此奇。

此类作品,平者亦奇,奇者益佳。拜现代化发达交通之所赐,“行路”既不再“难”,创作山水诗词就容易了许多。莫说古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占尽便宜——今人也有讨巧的地方,足以让我们的先辈 “羡慕嫉妒恨”。
还有一些山水名胜,虽然也得到过历代众多诗人词人的青睐与歌咏,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作品尚未能臻于至善。在这些地方,我们当代诗人词人仍有踵事增华、后来居上的创作空间。例如浙江雁荡 山的大龙湫,它是中国“四大名瀑”之一,其水自雁荡峰、海拔1056 米的百岗尖飞跳直下,落差达192 米,为世所罕见。描绘大龙湫的诗歌,自宋至清,连绵不绝,但总体来说成就平平。的缺憾在于想象力贫乏,诸如“玉龙”“白练”“飞泉”之类的陈词居多。较为新奇的作品当推清人袁枚的《大龙湫之瀑》:

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是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二、三、四句的确精彩不凡。稍欠者,意尽于言,几无回味之余地。笔者游大龙湫,有感于如此奇观而缺少佳作以相媲美,一时技 痒,乃走笔为二十八字曰:

一绳水曳素烟罗,百丈疑悬织女梭。
何用秋槎浮海去?攀援直上即天河!

大龙湫的特点是细而且长,故首句以“一绳水”为言,次句进而将它拟作从天外织女的织梭上悬垂下来的一缕纱线。三四句顺势就“织女”“绳”这两点生发,化用了一个常见典故——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十曰: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者,年年八月,有 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 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 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 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自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之后,以“银河”或“天河”为瀑布之水源,已经成为诗词中的套 语。笔者此处沿袭了这一思维定式。但前人用此,视线多自上至下; 笔者倒戟而入,自下至上——故仍有新变。大龙湫既是瀑布,那么也 不妨想象它的水是从“天河”倾泻下来的。如此,则沿着这根“绳” 攀援而上,不就可以直达“天河”了么?(几何学定理:两点之间,以直线距离为短!)何必舍近求远,乘“浮槎”(木筏)漂流海上,多走许多冤枉路,兜那么个大圈子呢!笔者的这一艺术构思,似未见于 古人,庶几可谓新创。亦有诗的妙趣,或能博知音者会心一笑。
话还得说回来。换个角度看,倘若我们当代诗人词人只敢在古人 足迹未到之处写山水诗,只敢在古人较少留下佳作的名山胜水间与他们竞技,那也太没有出息了。“鲁班门前弄大斧”,才具有挑战性。李白到了黄鹤楼,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们在钦佩他“文人相重”、勇于“服善”之气度与襟怀的同时,不免又平生出些许遗憾:倘若他不轻易认输,一挥椽笔,写出超过或至少不亚 于崔颢的黄鹤楼诗来,那该多好!知难而进,固然有可能失败,但侥幸成功也未可知。好在写诗并非蹚阵,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便成仁”。笔者数十年间多次游过西湖,均以名流胜咏实在太多, 敛手不敢措一辞。前两年出席杭州的一次诗书画雅集,按惯例须作西 湖诗。想那一湖水光山色、四季风景,早被白居易、苏轼以来的众多 诗人词人写得旖旎无限,何以复加?真不知该从何处落墨。但此番无 法搪塞,只好硬着头皮勇往直前。笔者别无他长,唯于自己所热爱的诗词创作,“发烧”到了“骨灰级”,多少有那么点老杜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不诗则已,要写就得写出几分新的不受古人牢笼的意匠经营。感谢这次可谓“社会强迫”的一“逼”,竟“逼”出了一首自己比较满意、诗友们也颇为称道的作品来:

四时花气酿西湖,细雨噙香淡若无。
一似春宵少女梦,温馨处总模糊。

其成功之处,自我感觉在于选定西湖之春烟雨朦胧的典型场景, 用了一个新鲜、美丽的比喻去摄取她的神韵。描摹山水,写形易,写 神难。画如此,诗词亦复如此。欲与古人山水名家名作一争短长,当 于此处留意,当于此处用心。
这篇短文,说的虽只是山水诗词创作,其实,任何题材的当代诗 词创作,亦莫不如此。在文章结束之时,再重申一遍笔者此文想表 达的意思:古人是人,今人也是人;名家是人,我也是人——谁也不是三头六臂。古人能做到的,今人怎么就做不到?名家能做到的,只要肯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
2020-11-27



注意摆正“立意”“词句”“格律”三者的主从关系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写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学作诗,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 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 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 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段对话的核心观点是:“立意”为要紧,“词句”次之,“格律”又次之。只要“意趣真”,“词句”不用修饰也是好的;果真“词句新奇”,“格律”不合(平仄出入、对仗欠工)也尽使得。话虽说得了一些,但究其本质而言,却是高明的见识。曹雪芹到底是行 家!他这里说的只是律诗,举一反三,则一切格律诗词都可包括在内。要知道,“格律诗词”四字,如作语法分析,是一个偏正结构,意思是“讲究格律的诗词”,中心词是“诗词”,“格律”不过是个定语。明白这一点,谁主谁次,岂不了然?倘若一首诗词意思陈旧,语句平 庸,饶你写得平仄调和,句法妥当,对仗安稳,押韵合辙,从形式上 看中规中矩,一点毛病都没有,我们也只能遗憾地说:你写的是“格律”,不是“好”的“诗词”!相反,倘若一首诗词意趣真切,构思新 颖;或遣词精警,造句奇妙;那么即便格律有所乖忤,瑕不掩瑜,也 还不失为佳作。“格律”有所乖忤的佳作,好比蕴玉之璞,是可以打磨的;而“立意”不好,“词句”乏善可陈的作品,就只能推倒了重来,连修改的基础也没有。因此,有志于诗词创作的朋友,在一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便应注意摆正“立意”“词句”“格律”这三者的主从关系,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买椟还珠。也就是说,首先把写作的“兴奋 中心”放到诗词主题的创意和艺术构思上来;其次再考虑怎样烹字炼 词、安章宅句;至于是否符合格律,暂时不去管它。有了好的“立 意”,有了好的“词句”,一首诗词便成功了一多半,那时再对照“格 律”精细加工,未为晚也。
三十多年前,笔者还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身份在江苏省高淳县一个名叫“丹湖”的人民公社(规模略相当于现在的“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冬天,附近的丹阳湖正值枯水期,沿湖地区的农民 在干涸了的湖滩上多种一茬小麦。次年夏天湖水上涨前,小麦成熟, 开镰收割。夏收时节,入湖刈麦,那劳作十分辛苦,也十分壮观。每 天凌晨,我们划着船儿,在茫茫烟水中驶过一条叫做“水阳江”的河 流,进入湖滩。滩上麦田如海,一眼望不到头。收麦者一字排开,争 先恐后地向天边刈去,迎来曙光,又送走夕阳……1974 年,我曾写过一首题为《水乡收夏》的五言绝句:

南风黄翠野,麦浪到天涯。
扬桨渡晓雾,挥镰割晚霞。

由于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加之以创作的冲动,这首小诗是一气呵成的。完稿之后,才发现第三句为“平仄仄仄仄”,第四字当平而仄,不合格律。考虑到此诗立意甚好,词句亦甚新奇,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去改它。后来也曾想过,第三句可改“扬桨渡晨瀣”,平仄便和谐了。可是又觉得全篇皆常用语汇,而“瀣”字稍嫌冷僻,未免有些不够协调。踌躇再三,至今也还没拿定主意,希望高明的诗友不吝赐教。
前此二年,亦即1972 年,因为国际交往的迫切需要,国务院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的几所外国语学校紧急选拔一批66届初中毕业生(当时都已散在全国各地、工农兵各条战线)赴欧美留学,两年后 进外交部工作。笔者昔日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时的两位同窗好友梅 江中、李小苏荣膺此选,彼时将分赴加拿大与法国。依依惜别之际, 笔者亦有五言绝句一首,为之壮行:

李花千树雪,梅花万树红。
折向天涯去,满枝是东风。

恰巧这两位同学一姓梅,一姓李,而梅花、李花又都是春天的 花;中国是东方,而欧、美是西方;由此产生灵感,诗句便像泉水一 般流淌出来。意趣既真,词句也清新自然。但对照近体五绝的格律, 第二句应是“仄仄仄平平”,“花”字当仄而平,“树”字当平而仄,与句比勘,犯有失对的毛病;第四句应是“平平仄仄平”,“满”字当平而仄,“东”字当仄而平,也不符合。我曾试着想把这两句的平仄调一调。第二句推敲起来没遇到什么困难,改为“梅萼万株红”即 可;但第四句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更动一字。左思右想,此句既改不得, 索性连第二句也不必改了。因为比较起来,“李花千树雪,梅花万树红”,叠用两“花”字、两“树”字,不用对仗而用排比,反倒更口语化,更朴实一些。好在五言绝句本来就有古体、近体之分,拙作保 持原貌,作古体绝句读,已是本色佳制,何必要以文害意,非把它改 成近体不可呢?


当代诗词创作的关键是创新

当代诗词的创作,关键是什么?是创新。
大多数人是“喜新厌旧”的。当然,也有人“喜旧厌新”,但我相信,他们是少数。如果不是这样,时代、社会怎么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不停留在清代、明代、元代、宋代、唐代,乃至于先秦呢?为什么会有电脑、网络、高铁、高速公路、高清电视出现?为什么我们要舍弃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产生活方 式?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饭店歇业,每天都有数不 清的饭店开张。什么原因?老是那几十道菜肴,人们吃腻了,就没有生意,只好关门。于是有新饭店、新厨师、新菜肴取而代之,各领风骚三五年。各行各业,莫不如此。诗词创作,何独不然?唐诗宋词虽好,虽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百读不厌,而“千读”“万读”呢?难保不“审美疲劳”,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再者说了,我们当代人不能就只有那么点消费唐诗宋词的“出息”,能不能也拿出点聪明才智来,在诗词创作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一笔可观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呢?您 要是真爱唐诗宋词,真爱诗词这样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遗产,就应该 让她的光辉灿烂,生生不息,永远延续下去。
当今中国,热爱诗词,热衷于诗词创作的人着实不少。其中有一定数量的作者,还处于学步、模拟的阶段。对于初学者来说,模拟是必要的。就像学书法,总要从临帖开始。但不能临一辈子。一辈子临帖,哪怕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临到可以乱真的地步,也只是赝品,“高仿真”而已,“书匠”而已,成不了书法家。还是得推陈出新,写出自己的个性特色来。诗词创作也是这样。有些作者醉心于拟古,追求“古色古香”。我也承认,他们中的某些人,功底很不错。但同时也为他们感到惋惜——即便你的作品写到混入李太白、杜工部集中 人莫能辨的程度,也只是重复古人,对中国诗词并没有新的增加。中 国诗词有一个李白、一个杜甫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克隆”出十个八 个来。你为什么不做回你自己?
“当代诗词”,关键词不仅是“诗词”,更关键的是“当代”。什么是“当代”?它不应该仅仅是“当代”人写的诗词,更应该是写 “当代”社会、“当代”生活,表达“当代”人的思想、“当代”人的感情、“当代”人的观念的诗词。“当代”与“古代”有什么不同?不同 就不同在一个“新”字。社会是“新”的,生活是“新”的,人的思 想、感情、观念无一不是“新”的。
什么是“诗词”?“诗词”是一种文学创作。“创作”,不但是 “作”——写作、作品,更重要的是“创”——创造、创举。“创作” 与“写作”是有区别的。“写作”可以是对前人的学习、沿袭乃至于拷贝,“创作”则必须是对前人的补充、扩展乃至于超越。
合此二字,构成一词,便是“创新”。
“创新”首先是对古代诗词的“创新”。其次也包含对于虽属当 代、但系前人之作品的“创新”。也不仅仅是题材、内容的“创新”, 还应包括艺术手法、修辞方式、语言表达等各种技术层面的“创新”。 也就是说,在审美方面也得“创新”。如果终极追求不能指向真善美, “创”则“创”矣,“创疤”而已;“新”则“新”矣,“新垃圾”而已。能说它们好吗?
2020-11-28

诗词的巧思


这个题目,是中山大学暑期诗词学校主事者指定的,谨遵将令, 勉力为之。
诗词创作的标准,是“真善美”。标准必须是“王道”, 没有人反对,或没有人敢反对。那就应当包罗万象,包容万有。欲包 罗万象,包容万有,当然就得“大而空”。不大不空,如何能包罗万象,包容万有?老子说“大象无形”,什么是世间的“象”?是 宇宙。宇宙有形状么?没有。所以它能包罗万象,包容万有。但“无 形”的东西,便不可捉摸,只能抽象地说,无法具体地说。要说得具体,就不能“形而上”,只能“形而下”。总之,“巧思”不是“王 道”,是“霸道”;不是“形而上”,是“形而下”;不是诗词创作的 标准,充其量只是较高标准之一罢了。注意,是“之一”,绝非 “”!这个定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必须交代清楚。
“巧”是常用词,人人明白,无须笔者饶舌来下定义。但我觉得 有必要从时常与其搭配的另外一些字面来思考,如“奇巧”之“奇”, “巧妙”之“妙”,“精巧”之“精”,“新巧”之“新”,“灵巧”之 “灵”,等等。诗词创作,不奇不妙不精不新不灵,就谈不上“巧”。舍“奇妙精新灵”而专求其“巧”,必然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里所说的“思”,主要指“构思”。构思通常是就谋篇立意这个 大局来说的。这是其内含。但也不妨外延,扩大化来说,雕章琢句, 烹词炼字,也需要“思”。论诗词之结构,无非字、词、语、句、章、篇;论诗词之内容,无非人、物、情、景、事、理。凡此种种,如欲 出彩,无一不须巧妙构思,精心结撰。
诗词创作的构思,重要的是谋篇立意,说白了就是要有创意。初学者的注意力或兴奋点,往往在字句,喜欢堆砌华丽的辞藻,一如小姑娘对于美的理解,眼中只有花裙子与蝴蝶结。又如唐人王昌龄的《观猎》诗: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诗里的那个少年,洋洋得意的,不过是打了几只兔子!试比较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中的那位将军,就志不在得“平原兔”,而在射云中雕了——眼界要高得多。总之,字句、辞藻不是不重要、可讲可不讲,但它毕竟只是“平原兔”,不是云中雕。它毕竟是“战术”层面的问题。一场战斗吃掉敌军一个连、一个排,虽则可喜,不过小胜而已,决定不了整个战争的输赢。而创意才是“战略”层面的问题。
若论手机制造的工艺与技术,诺基亚几乎做到了极致,谁能超得 过它?而华为、苹果等智能手机,今竟取而代之,使诺基亚沦为“明日黄花”,成功的诀窍就在创意。我不在手机制造的工艺技术上和你 PK,而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手机,使手机由单一的电话、短信联络工具扩展为可以随身携带,揣在口袋里,“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迷你电脑”,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又,若论商品供销,全中国那么多著名的百货公司与大型超市, 卖方市场早已饱和了,你白手起家,既非“多财”,又不“善贾”,想 开实体店与之竞争?门都没有!看人家阿里巴巴、淘宝、们是怎么做的:避“实”就“虚”,网上贸易。不出十年,便使众多实体店 “门庭冷落车马稀”甚至“门可罗雀”,真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走投无路”。
要之,创意的魔力,比之经济学,是一笔生意净赚若干个亿;比 之军事学,是一次战役歼敌几个兵团。有了奇妙精新的创意,一首诗 词便成功了一多半,胜券在握,100 分的考卷已拿到了85—90 分,剩下的10—15 分,才用得着修辞的技术,以争取完胜。缺乏创意,就很难及格。即便在修辞方面用尽洪荒之力,多得个十分八分,终究于事 无补。
唐代杜牧《答庄充书》说: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 骤,随主所指,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横裂天下,无不如意。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阛阓,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 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 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他说的虽然是写文章,不是写诗词,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夏天的白昼虽然长,可是给我的讲课时间很短。与其面面俱到, 不如突出重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诗词创作之巧思,要紧的是 创意,创意,创意!
2020-12-04



近体诗句的字声搭配

近体诗是讲平仄搭配的。一首近体诗,平仄符合,用韵不错,格 律就基本过关了。但这只是起码的要求。更讲究声律的诗人,在字声搭配上会更加精细。例如仄声字里还分上声、去声和入声三种,如 果一句诗里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仄声字,是不是可以考虑,不要全用 上声、全用去声或全用入声呢?古体诗以声律的拗怒、倔强、健拔为美,可以不在乎这个问题。如果是近体诗,还有词,那么,适当地考虑一句之中,上去入三声错杂使用,也许更能体现出声律的和谐之 美,丰富之美,变化之美。五代花蕊夫人《宫词》绝句中有一首:

内家追逐采莲时,惊起沙鸥两岸飞。
兰棹把来齐拍水,并船相斗湿罗衣。

第二句“惊起沙鸥两岸飞”,北宋欧阳修稍加改动,用进了自己的一首《采桑子》词: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什么地方改了?改了以后与原作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更 好?让我们来仔细比较一下。
原作“惊起沙鸥两岸飞”,欧阳修改作“惊起沙禽掠岸飞”,改了两个字:“沙鸥”改作“沙禽”,“两岸飞”改作“掠岸飞”。
“ 沙鸥”, 今天我们读起来,两字都是阴平声。而“ 沙禽” 则“沙”字阴平,“禽”字阳平,声调有变化,更好听。古代平声有没有这样细微的区别?一时不好定论。但两者吟、唱起来音响效果有差别, 后者比前者更好听,是可想而知的。否则,欧阳修为什么要这样改?
至于“两岸飞”改“掠岸飞”,区别在于,“惊起沙鸥两岸飞”一句中的三个仄声字,“起”字“两”字为上声,“岸”字为去声,只用了仄声字的两种;而“惊起沙禽掠岸飞”一句中的三个仄声字,“起”字上声,“掠”字入声,“岸”字去声,三种仄声字都用上了,吟、唱起来当然更加好听。
杜甫介绍自己写诗的经验,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什么 “自长吟”?或许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要调配字声,检验改过的新稿是 不是比原稿声律更美。否则,为什么要说“吟”呢?声律美不美,构 成的因素当然不止字声搭配这一项。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应当引 起我们的重视。
这是我个人读古代近体诗和词,也是我自己创作近体诗和词的一 点心得。贡献出来,给诗友们参考。前不久,我到澳大利亚去讲诗词创作,写过一首七绝《悉尼歌剧院》:

谁攒琼贝立金沙?谁集烟帆走素霞?
谁把蓝天红日下,白云幻作海莲花?

四句中就有三句用了这种错杂上去入三声的字声搭配法。
第二句“谁集烟帆走素霞”,全句三个仄声字,“集”字入声, “走”字上声,“素”字去声。
第三句“谁把蓝天红日下”,全句三个仄声字,“把”字上声, “日”字入声,“下”字去声。
第四句“白云幻作海莲花”,全句四个仄声字,“白”字入声,“幻作海”三个连用的仄声字分别作去声、入声、上声。
我还写过一首七绝《江苏盐城大洋湾赏晚樱》:

洋湾莫叹赏樱迟,情定三生约有期。
为我粉身成一舞,满天飞雪带胭脂。

四句都用这种字声搭配法。
句“洋湾莫叹赏樱迟”,“莫叹赏”三个连用的仄声字,分别是入声、去声、上声。
第二句“情定三生约有期”,全句三个仄声字,“定”字去声, “约”字入声,“有”字上声。
第三句“为我粉身成一舞”,全句五个仄声字,“为我”两个连用的仄声字,分别是去声、上声;“粉”字上声;“一舞”两个连用的仄声字,分别是入声、上声。
第四句“满天飞雪带胭脂”,全句三个仄声字,“满”字上声, “雪”字入声,“带”字去声。
当然,字声搭配是锦上添花的事,应该在不伤害文意、文气的前 提下进行。如果为了追求声律美而使得文意不明,文字不通,文气不 畅,那就得不偿失了。
2020-12-07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