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电影中的生命成长

書城自編碼: 374749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周红
國際書號(ISBN): 9787307226883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NT$ 386.0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NT$ 381.0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NT$ 442.0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售價:NT$ 784.0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售價:NT$ 325.0
那一抹嫣红
《 那一抹嫣红 》

售價:NT$ 330.0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售價:NT$ 252.0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售價:NT$ 66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02
《 在城崎 》
+

NT$ 403
《 电影中的东京(毛尖重磅推荐,黑泽明/大岛渚/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名导的东京电影情书) 》
+

NT$ 452
《 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1 》
+

NT$ 730
《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 》
+

NT$ 315
《 解密真人秀——规则、模式与创作技巧 》
+

NT$ 278
《 职业编剧手册:剧集、情景喜剧、动画、中小成本电影全面突围 》
編輯推薦:
理由1:9部心理电影赏析
本书通过对《跳楼》《心灵捕手》《放牛班的春天》《听见天堂》《和平战士》《樱桃的滋味》《无法触碰》《心如折纸》《那山那人那狗》等经典电影进行品鉴,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问题。
理由2:9大心理问题剖析
本书以电影为载体,深度剖析对自我意识、人性教育、坚守信念、活在当下、生死问题、人际交往、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心理学问题,引导读者完成对生命成长的思考。
理由3:层层递进的写作思路
本书的每一讲都体现了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过程,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对读者具有循循善诱的作用。
理由4: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本书用简明活泼的语言,结合经典电影,深度解读抑郁、自我认知、人格缺陷等心理学知识,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內容簡介:
本书为周红老师的理论作品。本书精选9部与心理学相关的电影系统品鉴,探讨自我、人性、信念、活在当下、生死、友情、亲情、爱情等问题,旨在通过观赏电影的视角分享生命成长这一主题,帮助读者获得较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和对生命成长的思考。
關於作者:
周红,女。深圳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副教授,国家心理督导师;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学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深圳市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深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目錄
《电影中的生命成长》目录:
自序:电影中的生命成长…………………… 001
讲 透过电影看生命…………………… 006
——微视频《跳楼》赏析
第二讲 探索成长读自我…………………… 033
——心理电影《心灵捕手》赏析
第三讲 感受童真谈人性…………………… 057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第四讲 体验痛苦议信念…………………… 091
——电影《听见天堂》赏析
第五讲 体验当下话存在…………………… 120
——电影《和平战士》赏析
第六讲 阅读生死论意义…………………… 144
——电影《樱桃的滋味》赏析
第七讲 体认尊重言友情…………………… 175
——电影《无法触碰》赏析
第八讲 经验亲密述爱情…………………… 199
——电影《心如折纸》赏析
第九讲 拥抱家庭道亲情…………………… 225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后记……………………………………………… 248
內容試閱
《电影中的生命成长》在线试读:
讲 透过电影看生命
——微视频《跳楼》赏析
【本讲主题】 概述
【本讲简介】 将透过由朱德庸先生的漫画作品《跳楼》所编制的同名微视频,阐释什么是生命教育,解读什么是心理电影,由此导出如何以心理电影赏析为介体来探讨和践行生命成长。
一、问题导入
事件一:轻视生命
进入 21 世纪后,青少年成为“快餐的一代”“互联网一族”,他们吃的是轻奢食品,听的是流行歌曲,看的是虚拟网络,追的是当红明星。常常说“跟着感觉走”“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高校大学生自杀、伤人等事件频发,一种是不尊重他人与伤害他人(物)生命的暴力。比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浓硫酸伤熊事件、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马晓明杀亲案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等;另一种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或自杀事件。在日常生活中,青年时期死于自杀的人数占首位。而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群体,自杀更是他们首位的死因。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唤起青年人对于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敬畏刻不容缓。为此,生命教育,不应缺位。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有关生命的教育,仍十分缺失。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说:“学校教育,教会我们爱祖国、爱他人,却并未教会我们爱自己。”
事件二:回避咨询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境,会有成长中的阻力和困扰,且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自觉地采取一些面对、摆脱困境的方法。如适合自己的跑步游泳、读书、与人交谈、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自我身心调节手段,可以起到暂时缓解紧张焦虑、生气愤怒、失望抑郁、害怕恐惧等情绪的作用。随着国内心理咨询工作的相继开展,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有所提高,所谓“心病仍需心药医”,所以他们开始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咨询。但从目前高校中的实际状况来看,虽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心理咨询工作,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仍存有抗拒的态度和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向朋友倾诉的占(79.8%),其次是向母亲诉说占(45.5%)、同学占(38.6%)、恋人占(30.9%)、父亲占(22.5%)、同龄亲属占(15.8%),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 3.2%。而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排列位的是心理健康书籍,其次是电视台和电台的聊天节目占(38.8%),校内心理咨询机构占(11.4%)仅列为第八。
二、问题思考
1.就生活事件一来看,自杀事件引发人们呼吁生命教育。
在理论探索和工作实际中都有一种倾向是将自杀完全/主要定位为心理问题。一些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认为心理问题是自杀的主因,自杀是心理疾病现象,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导致自杀,对这些心理疾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解决自杀问题的方法。为此在高校心理咨询实践中,心理咨询老师会依从理论与技术努力帮助学生缓解、疏导心理疾病,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尽力做好心理危机干预。但实际上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自杀现象每年时有发生,心理咨询老师的工作无力感和大众对其工作有效性的质疑感并存。
时下我们从更多的大学生实际生活状态和自杀个案中看到,自杀的本质其实不是想放弃生命,而是想放弃痛苦,这些痛苦是由学习、生活带来的,所以自杀不单是心理问题,更多是因为出现了人生问题而造成的。在人文精神失落的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首当其冲,人生问题必然会凸显出来。当人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生意义遭受挑战,很可能后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生命因此变得脆弱不堪,自杀成了解脱的途径之一。因此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关键,应从解决人生问题入手,推行生命教育,解决大学生的“空心病”,改变大学生生活无意义感的认知等问题。从应对自杀问题转向生命教育为主。
2.就生活事件二来看,保守态度引发心理咨询者开辟新途径。
大学生对待心理咨询的保守态度,一是可能与我国心理咨询发展较晚,了解不足有关;二是可能与我国国民含蓄性格,不善于向外开放和表露自己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应对心理困扰的独特方式,那就是先自我调节,后寻求外界帮助,而且在求助外界帮助时,先求“自己人”,后求助于“外人”;三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面对咨询者来讨论自我内在的困扰,有较大的阻抗,他们不愿意也不敢面对自己、不敢充分表露自己,因而影响心理咨询的疗效。同时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心理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多,导致出现一种矛盾尴尬的境遇。各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这些举措对于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节心理困扰,处理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等方面都起到了相应的良好效果。但是以上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途径大多比较严肃正统,而且有的还以学分和出勤率要求学生,易引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与开课的初衷、活动的本意背道而驰。能不能寻求到一种既有教育意义,又使得学生易于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呢?笔者认为,心理影片赏析就是一种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轻松快车道,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定期为学生放映有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影片,配合以上各种方式,多措并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电影导入
(一)剧情简介
这是采用朱德庸漫画《跳》制作的一个微视频《跳楼》。漫画描写了一个女孩从 11 楼跳下看到的一切,这一切包括种种人生不如意,由此重新审视对生命存在的解读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觉得自己过得很不幸,终于有一天她真的决定从11 楼跳下去,她的身体在慢慢往下坠——
影片背景
1.作者介绍
朱德庸,中国台湾地区著名漫画大师。其漫画主题是人,绘出人的种种生活态度及耐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其代表作品有《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小孩》《关于上班这件事》《什么事都在发生》《大家都有病》等。
主要创作为四格漫画。作品主题常是现代社会中的男女关系,早成名的作品是《双响炮》,内容由惧内的老公跟凶恶其貌不扬的老婆开始,延伸至他的岳母、儿子、媳妇、亲家母等,其中的妙言妙语令人会心一笑。另一作品《涩女郎》,内容通过描写四个不同个性的女子来反映都市女子的生活、工作与爱情,曾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除四格漫画外,他也创作非四格漫画,如《什么事都在发生》。
其漫画《醋溜族》专栏连载十年,创下了中国台湾地区漫画连载时间之。其漫画作品《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等在内地青少年男女中影响极大。并且其作品被制成同名电视剧,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他在《什么事都在发生》里展现“朱式哲学”,在《关于上班这件事》中透彻人生百态,《小孩》则真实地呈现出他心底住着的,那个小孩的观点。他的作品《大家都有病》用疯狂的想象描绘这个疯狂时代,再一次颠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2.创作意图
漫画《跳》出自朱德庸漫画集《什么事都在发生》第 5 辑。
《什么事都在发生》是一本朱德庸笑对沉浮人生的漫画书。这本漫画新作的突出特色,是朱德庸放弃擅长的“黑白四格漫画”,首次采用多格、淡彩的手绘方法。朱德庸将自己旁观人生所得绘成 90 个故事,内容关于人生、关于困境。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事都会发生,什么事都在发生。其中有爱情、婚姻、家庭、男人、妇人、小狗小猫的困境,甚至也有外星人的困境。本书是朱德庸系列作品“朱德庸的目光”的部。
关于漫画《跳》的创作意图,我们可从在中国《人物》杂志 2014 年 2月号,登载的朱德庸采访录《患儿朱德庸》中获得些信息。在采访中,朱德庸对《跳》做过如下描述:“我就是画人活在世界上到底要碰到什么。其中有一篇,讲一个跳楼的女人,她觉得自己过得不好,从 11 楼跳下,下落过程经过每一层的窗口,她都看见里面的人家,那些都是她的邻居,她看到每 个人都有问题,都有另一面。在她落地前,她发觉自己和这些人比起来过得还不错,但已经来不及,她摔死了。楼上被她窥视的人从窗口探出头,她想他们看到她的结局,也发觉自己过得还不错。这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那3 年中国台湾地区自杀的人非常多,法鼓山寺庙也用它来劝阻自杀。”朱德庸透过漫画创作分享给读者/观者生活到底是什么,生活中的人们到底会遇见什么,该启发大家如何去看待与面对。
四、电影赏析
(一)关键词:痛苦 自杀 生命
痛苦,人世间的每个人都有。微视频里借着从 11 楼跳下的女孩呈现出各种人的生活状态:感到不幸而跳楼的女孩、互殴的恩爱夫妻、平常坚强却在偷偷哭泣的 Peter、发现未婚夫跟好的朋友在床上的丫妹、吃抗忧郁症药的丹丹、失业每天找工作的阿信、受人敬重在家偷穿老婆内衣的王老师、又和男友闹分手的 Rose、每天都盼望有人探访自己的丫伯、看和她结婚半年就失踪的老公照片的 Lily……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有着不同的痛苦状态。
自杀,微视频记录了一位自感不幸的女孩选择以跳楼结束生命的过程。朱德庸的连环漫画共 15 张,带有灰色幽默、直观生动地反映社会的现实情况。改编 FLASH 的音乐和画面一下子吸引了观者的目光,并引人思考。跳下去是一个瞬间的行为、是痛苦失控下轻举的行为,主人公在从 11 楼跳下下落的过程中,看到的每一户人家都同样经历着各种烦恼、痛苦、不幸,直到后一刻她醒悟过来,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只是她无法再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了。
生命,一个女孩因生活不顺从 11 楼跳下,在跳的过程中她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顺之处,自己并不是倒霉的那个,但是在她跳下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晚了。生命不可逆转。不用看朱德庸的漫画,单看文字,亦可领悟其中妙处。“生命”是一个神秘而永恒的话题。既然降生人间,烦恼总难避免,其实这是生命的常态。既然死都不怕,何必害怕活着?这些内容,也可以用一句俗话来概括,叫作“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二)探索点:生存困厄
人生一世,我们都有可能会经历种种人间冷暖和困厄苦难的日子,微视频《跳楼》中所有大楼里的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困厄。
1.生存困厄中的生活重压
平常坚强却在偷偷哭泣的 Peter、失业每天找工作的阿信。生活重压来自衣食住行的拮据与窘迫,生活难支;来自社会残酷的竞争与淘汰,疲于奔命,为此个体处于困苦生活之中,欲通过自我的妥协或抗争等方式去寻求人与生存环境的“共生”关系。
2.生存困厄中的身心失衡
吃抗忧郁症药的丹丹、受人敬重在家偷穿老婆内衣的王老师。身心失衡出于长期在苦难中挣扎后心力、体力与脑力的全面“掉线”,从而导致身体上产生心因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也引发心理上认知、情感和行为出现困扰甚至紊乱现象。以及轻度的情绪困扰、行为失常,中度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重度的精神疾病等。
3.生存困厄中的关系冲突
互殴的恩爱夫妻、发现未婚夫跟好的朋友在床上的丫妹、又和男友闹分手的 Rose。关系冲突源自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的差异性与相融性,还源自个体与群体间在文化、期待等方面的匹配性与一致性。差异性越大、匹配性越低,越容易引发关系矛盾与冲突,多表现在自我关系、与他人关系、两性关系、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与世界的关系等关系中。
4.生存困厄中的精神崩溃
每天都盼望有人来探访自己的丫伯、总是拿出和她结婚半年就失踪的老公的照片来看的 Lily、还有微视频主角即感到不幸而跳楼的女孩。精神崩溃主要源于生存状态与家庭期待之间、自我努力与自我成就之间、个体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等的极大落差,是一种生命本质的渴望和追求的丧失感,会让人的内心感到很无奈,充满挫败感、屈辱感,进而带来深深的无助感和绝望感。
(三)思考点
1.你看完这个微视频后有何感受?获得了什么感悟?
2.你对这个女孩的自杀怎么看?依你的理解,自杀之人为什么坚信:“自杀”行为能彻底解决他(她)在生活中所碰触的一切烦恼或痛苦?
3.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4.结合你的生命状态,如何看待楼里的人都有着不同困扰的这一现象?
(四)赏析点:人生内涵
每次看朱德庸先生的漫画及根据漫画编制的微视频《跳楼》,都能收获一点人生的感悟。朱德庸采用跳楼者的视点呈现出,生存困厄和人生困境,这是一个很有思考意义的视角。
1.人生即问题
我们从微视频里,依着这位轻生者从 11 楼跳下时往下所看到的视角,透过每一户所处的境遇,看到了人生百态,读到了世间琐事,曲折回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遇到不同的事物,高兴的、悲伤的、愤怒的、平静的、恐惧的事情浸染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的问题,遭受不同的困难,承受不同的压力,各有不同的难处、痛苦、不幸。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困扰,都是人生常态,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阴晴圆缺与风雨彩虹,时间无限与生命有限等,这就是不同的人生历程。
2.人生即感受
我们可以看到轻生者内心感受的变化,从 11 楼跳下来之前,轻生者只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就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觉得每个人都过得特别好,只有自己糟糕透顶、痛不欲生,她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倒霉的人,从绝望、痛苦、迷茫、困惑、惊异、直至后悔,这时,她才明白:自己其实过得还不错!发现其实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不仅仅只有自己是不幸的,不要总以为自己是天底下倒霉的那个人,还有很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甚至更不幸的人。她的后悔也在告诉我们,请千万不要在跳下后再想到这些,“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处”(法国谚语),既没有了后悔的时间也没有了后悔的机会。
3.人生即选择
面对世间种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活明白了,而有的人还陷在里面。这里的区别是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选择。如何进行选择关键在于建立怎样的“问题观”,一种是合理的问题观,即面对、接纳问题,适时适当地处理问题。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包括错误,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组成部分,它们在一点一点地塑造着我们。另一种是不合理的问题观,即回避、拒绝问题,视问题为异物、为阻力,甚至为猛兽,把它们当成了生命中不受欢迎的敌人。前者会善待问题,化问题为转机;后者却排斥问题,越想摆脱越跟随。我们透过跳楼这一视角,真正体会到面对问题 时人们不需要一味地埋怨,学会换个角度看事情,你可能会豁然开朗;更能体会到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的意义。
五、主题解读
(一)关于自杀
自杀,是一个全球性关注的课题。
1.自杀概念解读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将其分类为“完全性自杀(CS)、自杀企图(SA)、自杀观念(SI)”,Bowsell(1963)把自杀分为“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重的自杀企图、完全性自杀”。为此根据自杀的结果,我们一般将其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三种形态。
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自杀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
(1)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想逃避现实,为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
(2)矛盾冲突阶段。产生了自杀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
(3)自杀行为选择阶段。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决死意志坚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得异常平静,考虑自杀方式,做自杀准备。如买绳子、搜集安眠药等。等待时机一到,即采取结束生命的行为。
2.大学生自杀话题
(1)现状显示。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的暴力、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概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大学生自杀率更高,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 20 人 /10 万人,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进入 21世纪后,国内大学生自杀率一直持续不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实中有一个大学生自杀,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为这个群体是被全社会给予更多期待和更多关注的群体。
(1)现状分析。
正因为将自杀问题完全理解为心理问题,所以绝大部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将此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样也是难点。然而面对越来越高的大学生自杀率,我们不禁要问投入越来越大的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自杀问题?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在其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烦恼,如失恋时的郁闷、家庭经济的紧张、网瘾的不能自拔、就业的茫然等,面对诸多人生次必须独立面对的生存、生活与生命问题,他们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式、释放方式,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不愿意与他人甚至亲人谈论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以至于常常会陷入绝望与痛苦之中,终以的方式——自杀来逃避问题、放弃痛苦。
(3)现状改变。
对待大学生自杀问题,也成为各个相关学科致力于探讨的话题,并对此多维度地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然而面对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去关注和思考现行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指向生命自身的生命教育就应时而生了。
①自杀问题首先应当是人生问题,其次才可能是心理问题,它与时代精神状况密切联结。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人生问题必然会凸显出来。当人生意义遭受挑战,生命必然变得极其脆弱。自杀可能是人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一时情绪冲动的结果,也可能是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以自杀作为解脱的途径。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文不兴,人生无味;人生无味,自杀不断。因此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解决人生问题入手,推行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素质教育,从应对自杀问题转向预防自杀问题为主。
②由自杀谈生命。透过微视频《跳楼》我们不是来探讨死亡的话题,而是我们来看自己的生活,“由死观生”,从死亡的边缘,在生命后的终点往回看,我们该怎么活着,哲人提醒我们“死亡可能会使我们以真实的姿态来生活”。死亡是一种终极限制并且或许是教育我们如何活着的好的礼物。我们需要增加对生命有限性和脆弱性的觉知,进而帮助我们获得更真实,更懂得并珍惜生命所给予我们的惊奇的礼物。
很多人在寻找自己生活中的力量,寻找让自己变得快乐的办法。在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变成哲学家,开始去探索自己,了解自己。让我们慢慢地从早期开始,慢慢地进入自己的生命当中,去了解我们的小时候,去了解我们的当下,然后从我们当下的每一个状态,透过这组漫画看一看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否有一些触动之处,是否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原来人世间这么多的麻烦事,这是很正常的,我们看上去很和谐的东西,也有不和谐的时候,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有正反两个面,但是重要的是你选择的是哪个面,这是你人生当中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生命教育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是的,一个人活得明白可能对生存、生活、生命会理解得更清晰,也更有意义,不是说生命愿景有多美,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过得更有意义。微视频《跳楼》所展示的内容有其深刻的哲学蕴意,它以一个轻生女孩的视角诠释了生命的可贵和意义。
1.生命教育概念
(1)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1968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和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其生命教育的思想。澳大利亚于 1979 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日本 1989年、乌克兰 2001 年开始在本国开展生命教育;我国上海 2004 年、黑龙江省2006 年、云南省 2010 年开始实施生命教育、三生教育。
(2)生命教育的定义。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状态,丰富生命历程,激发生命潜力,促进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
(3)生命教育宗旨:遵循生命之道,激发生命的潜能;感受生命美好,提升生命的品质;唤起生命的热情,捍卫生命的尊严;明确生命的责任,促进生命的成长;领悟生命的本质,丰盈生命的共生;体认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2.生命教育现状
(1)对生命认识的模糊。
青少年学生对生命的漠视日趋严重。生命到底是什么?生命对于自身、对于亲朋好友、对于社会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事值得让人 用生命去换取。显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从来没有深入地思考过。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关于对“生命”的认识,问卷选项主要有,“你觉得‘死’可怕吗?”“你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吗?”“你活着是为了谁?”“什么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从问卷结果来看,近三成的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不知生命意味着什么?
若对生命本身及本质认识愈深,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把握就愈深刻,人的有效行动力、生命质量也就愈高。为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对生命意识模糊的人,也就谈不上去热爱生命了。
(2)对生活缺乏正向的态度。
在课程问卷调查中,先看关于“生活态度”一组调查:“你喜欢你自己吗?你觉得自己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对你来说,生活是美好的时候多,还是烦恼的时候多?”“你觉得自己生活的开心吗?有意义吗?不开心的时候你都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你遇到过什么困难?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这些主要是对学生“快乐自我”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问题进行调查。从问卷结果可以发现,学生悦纳自我的程度差,79% 的学生自信心不
足;85% 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曾产生过诸如“逃避、离家出走、自杀”等念头,常常感到不快乐,甚至处于绝望、痛苦、孤独、无助的感觉之中。这意味着这些学生生命质量偏低。
3.生命教育铺展
(1)生命的本质是自由的生长,生命教育应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自由的价值体现,每一生命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和表现力,所有生命都渴求自由表达,也需要被看见、被温暖。
(2)生命的存在是个体也是集体,生命教育应是一种关切人的生命觉醒的关系体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特有的个性和共生力,一切生命都期待和谐共处,也需要被给予、被抱持。
(3)生命的特质是顽强又脆弱,生命教育应是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意义的哲学体现,每一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生命力,各种生命都希冀获得发展,也需要被尊重、被懂得。
(三)心理电影
1.什么是电影
(1)电影的内涵。电影是一门融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门类与高科技完美结合的产物,优秀的电影以其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美妙的视听盛宴和丰富的精神食粮。
电影就像一本百科全书,集语言知识与文学、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于一身,融人生、感情、娱乐、艺术形式为一体,它是掌握语言和客观理解文化的直接、途径,也是巧妙提升人们人文素养的媒介。
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当今时代已进入了图像化数字化的时代,影像和图像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也是当代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通过其精美的视听形象,自然承载着娱乐与教育功能是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被这些铺天盖地的影视、图像包围,不知不觉、每时每刻地被影响着,通过让学生观看、感悟、赏析优秀的电影,能够使学生理解影像表达的意义,从而学会认识、理解优秀电影所弘扬的积极向上的高尚品德、淳朴善良的传统品质、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执着,等等。
(2)电影是人学。情感是情节的灵魂。黑格尔说,审美快感产生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即为情感力量,包括社会经验、道德情感、文化素养。电影直接影响我们的感情,而不是理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总会有一个努力抑制的过程,情感经过抑制而实在难以抑制而表露出来时才是动人的。电影对于观众情绪的影响:宣泄情绪,放松压力,净化情感,陶冶情操。
电影讲述的是故事,其背后隐喻着意义:对人本身命运的关注。电影讲述的是他人的故事,可以有效缓解观影者被评价的压力,使其更容易放下固化的防御机制,呈现其真实的一面。电影投射了观影者的无意识:在观影之前,其内心不是一张白纸,以往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因素给观影者提供了看待其他事物的心理框架(观念与方式)。当然阅历、知识结构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框架是不同的。同样的电影,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
解,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电影像一个温和的大夫,轻轻呵护那脆弱的伤处。人们通过电影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变化,找到自我揭示的尺度,畅游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对心灵的观照。
2.心理电影漫谈
(1)心理电影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的电影都是心理电影。因为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 学,就有人的心理状态。所以透过不同的电影、各个不同的角度,我们都能探索到一些不同的东西。其实所有的电影都是由人来诠释的。大凡是一个故事片一定都有人,而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每个人都会有心理表现和精神世界。所以我们可以将电影统称为心理电影。
从狭义上来讲,和我们的心理状况、精神状况有关的电影,我们把它称作心理电影。早期的美国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拍的比较多的片子是关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解读,比如《爱德华大夫》《鸟》等代表性。其中《爱德华大夫》是著名的好莱坞电影之一,女主角由英格丽· 褒曼扮演,男主角是由格里高利· 派克扮演。影片叙事是以精神分析学派为理论背景,男女主角都是精神科医生,影片对凶杀案、真假凶手、精神病院迷局等呈现了精彩的
心理分析过程,后还原了凶杀真相,疗愈了童年阴影。
“心理电影”是随着人们对心理的逐渐认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起源于20 世纪的欧洲地区。心理电影由于关注主体和呈现对象的特殊性,有其独特叙事手法——心理是主角,电影是载体。所以心理电影其主题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它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一部优秀的心理电影总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和探讨人性,一个伟大的演员也总能走进角色、理解角色并且从内心表达出来。心理电影就如同一个个现实的生活片段,即丰富且真实的或者的生活片段,把人性中的真善美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或把人心中的阴暗处经过深刻的剖析演绎出来,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直观对应自己的生活状态,深切触动自己的内心世界。
(2)心理电影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优秀的心理电影具有良好的特质:在社会、文化维度上,展示文化生活、诠释生活真谛、影响生活方式;在哲学、生命维度上,体验人生历程,传递人间情感,追寻生命意义。
①形象性。心理电影总是在表现人的生活,都在演绎着人生。编剧、导演总是依照自己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依照自己的美学观点去描写、表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个体人的生存、生活、生命三种状态,彰显个体人的尊严、真假、美丑、善恶等人性本质。银幕上的形象几乎和生活中观察到的形象别无二致,电影画面里的故事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如同置身于现实中一样,形象性意味着真实性,唯有真实才能使人相信并受到感染。所以电影真实直观的原貌容易吸引观影者的注意,引发观影者 的接受,激发观者的思考。
《电影之于人生》一书的作者石衡潭先生在“自序:透过电影看人生”中充分地论述心理电影的“形象性”:“把电影当作生活的反映、人生的艺术,把电影视为编导和演员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人生是大电影,电影是小人生。真正优秀的电影总是真实地反映了人生并且包含了人生的丰富性。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面貌与形象、身世与命运,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劳苦愁烦、离合聚散、浮沉起伏、喜怒哀乐。影片中人物的困顿,可能是我们曾经经历的艰辛;影片中人物的烦恼,可能是我们当下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影片中人物的破涕为笑,可能会纾解积压在我们心中许久的郁闷;影片中人物的转危为安,也可能让我们领悟到自己生活中的转机。这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叙说不尽。”
②情感性。人是情感的动物。心理电影深深抓住每一人物情感世界的展现,每一个喜怒哀乐的演绎,每一个故事情节的叙述,给了观影者一种心灵的触动,在观影者的心里产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获得一种情感认同。
对心理电影的情感认同是一种观影者将自我生活状态与电影中的故事相联结、将自我思考点与电影的演绎视角相联结、将自己与电影人物相联结的过程,基于这种情感认同的心理过程,优秀的心理电影会使观众产生一系列的自我反应,包括移情、积极投射、同化等,从而达到心理电影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成就人的功效。
③审美性。心理电影总是借助经典的对白、和谐的色彩、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趣味的情节、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等综合的美感效应来诠释着人、人性、人生,不仅能使观影者产生情感共鸣,还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升审美期待,丰富审美情趣。透过审美需要的满足,进而升华对人性、生命之爱。这种审美需要、审美心理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有着新要求。“现代社会对电影的要求首先是引人入胜,娱乐感官,并要求做到能够宣泄情绪,丰富知识,了解未来,启迪思考,在激烈、新奇、浪漫、优美的感受之中,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快感。现代人对电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以纪实性手法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追求生活的原生态;启迪人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富有深刻的哲理性;打破各种艺术的界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特殊感染功能;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性与复杂性。”
④成长性。通过心理电影引发的思考与探索,将有助于人们的心灵成长。心理电影也是一门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展示精神意义的艺术,它可以满足观影者探究新知识、未知世界的愿望,观影者通过观影可以开阔自己生活视野、增加个人生活经验、扩充自我生活阅历、拓展自身发展潜能等,同时还可以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心、勇敢面对自我生活困境、坦诚接纳自我的阴暗面、学会处理自己成长的问题等,这些都将促进观影者建立合理自我意识、健全人格特质、丰富生命内涵。
(四)心理电影赏析及其作用
1.心理电影赏析之内涵
心理电影赏析是在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引领下,从专业心理学的视角走进、探索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心理辅导的角度感受、探讨电影中角色的心灵成长。心理电影赏析、体验和互动分享是一种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以轻松、有趣的心理影片赏析,让大家由浅入深地接触和体验人生种种,并通过专业心理辅导者的引导,推动对人性和自我的深入认识与体察。
“赏析电影又不同于一般的电影欣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情投入,而是要带着问题去看,特别要重视其中的情绪以及象征,也不是将一部影片看完之后,再加上心理点评分析就叫心理影片赏析,而是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地领会影片内涵和观影启示。”
2.心理电影赏析对于生命教育的作用
美国电影理论家劳逊曾指出:电影“是一种无比的社会力量,它给予千百万人以文化生活,并给他们解释生活,这种解释影响到他们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依着电影看生活,借着电影来观心,随着电影促成长。因此借助心理电影赏析这一介体对于开展有效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下面透过上过《生命教育:系列心理电影赏析》课程的部分学生之分享来加以解读:
(1)减少心理防御,放下成长阻抗。心理电影讲述的是他人的人生故事,所以在心理电影赏析的观看、思考、分享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们可以减少作为当事人被评价的心理压力,使其在轻松自然即内心不设防的状况下获得学习与成长。一位男生在小组讨论中说:“在轻松观赏心理电影的过程中,透过他人的人生展示,在面对自己、思考自己时可以不用努力去藏匿什么,不用有意地回避什么,透过这一系列心理电影赏析的磨炼,现在发现自己慢慢开始学习如何放下自我的设限,开始学习平静地面对自己的挣扎、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很棒的生活体验——内心轻盈又踏实。”
(2)间接生活感知,获得生命体验。优秀的心理电影展示出的人物生活其实正是我们的写照。他们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关照自身,看看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存在,我们与身边的关系。也给我们充当镜子,为我们提供机会去看到人类的感觉和思想。有位男生说得好:“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电影,喜欢电影是因为觉得电影是理想中的生活、是浓缩的人生,电影里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仿佛是在演绎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在《生命教育:系列心理电影赏析》课堂上我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和许多积极的人生意义,同时也能指导我的人生,这种意义在我看来和看人物传记是一样的,可能电影来得更直接、更形象。”
(3)观照心灵生活,直入生命本质。电影非常奇妙之处是不露痕迹地向观影者分享生活观念、生命内涵、人生态度,观影者会在不经意中获得情感共鸣、理念认同。透过观赏电影,学生们会沿着影片中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发展读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本质,获得真切的心灵触摸。一位女生说:“电影《遗愿清单》告诉我们:人生,就是由一个遗憾、再一个遗憾累加组合而成的,当你终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生中,有太多值得尝试的事情,却被你无情地错过了……生命的后几个月,让卡特和爱德华真正明白了生活的含义,他们通过时间赋予他们的洞察力和幽默感,令生命变得彻底地圆满,同时也发现了那个一直隐藏起来的真正自我。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珍惜生命,人生的意义在哪。”
3.心理电影赏析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影视文化、影视欣赏等课程已经在很多高校作为选修课开设,这种安排应该不仅仅是考虑到专业的学习,更多的是考虑到电影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校的教育者应该在各类电影作品中寻找出一些优秀电影作品,汲取其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用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让电影以其独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
有机结合点在于关注生命成长。通过《生命教育:系列心理电影赏析》 课程帮助大学生增进电影与心理学、生命教育知识和观念的了解,加深对生命、生命教育、心灵成长、价值观、人生观等概念的解读;分享观影心得与成长经验,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加以人文理解和哲学思考;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获得积极面对生命历程中种种状态与困扰的智慧和方法,拥有健康的心态,学会理性地体察生命。
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逐步获得:积极、合理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唤起对自身生命质量的觉醒;理性地面对生与死,树立健康的生与死的态度及理性行为以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
六、生命感悟
1.有位哲人说过,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常常感到匮乏,是因为我们只会做加法,把各种渴望的东西收归己有,虽然叠床架屋亦乐此不疲;但如果要生命获得长久的安定,你需要会做减法,穿越各种知见的障碍,洞察生命的本源。
2.古训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请处之泰然。又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个人都一样,只要我们认清这一点,少一些不平和愤懑,多一些平静的思考,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你可以继续幸福。
3.哲学家尼采说:“何为生?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一个人的价值,也体现在对抗垂死与腐朽的生活模式中,以及建立生动和欢乐的新生活中所具有的才能和力量。”
七、经典台词
在我跳下之前我以为我是世上倒霉的人,
现在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困境,
我看完他们之后深深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
所有刚才被我看到的人,现在都在看着我,
我想他们看了我以后,也会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