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

書城自編碼: 373928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唐定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60462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售價:NT$ 386.0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售價:NT$ 661.0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售價:NT$ 437.0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售價:NT$ 386.0
多卖三倍
《 多卖三倍 》

售價:NT$ 252.0
哲学思维: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
《 哲学思维: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 》

售價:NT$ 386.0
海盗之书
《 海盗之书 》

售價:NT$ 381.0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

售價:NT$ 325.0

編輯推薦:
1.针对性强。多数讲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书籍,描述主体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涵盖学校较多,但学校之间各有特点,本书将视角锁定在体育院校大学生,他们与其他高校大学生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教育需要因材施教。2.可操作性强。目前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活动的发展还不太成熟,还需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书在了解目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为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內容簡介:
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活动,是高校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在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训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是在总结多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要求,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案例分析法,旨在编写一本指导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实训的书籍,为目前体育院校发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關於作者:
唐定:女,1974年12月生,湖南新化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学硕士,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湖北省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教授课程为“创业学”“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方面课程教学与研究多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承担省市和校级课题多项。指导学生党彦龙等获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指导学生孙琳琳等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魔方童年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铜奖”;指导学生罗皓天等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武汉田园时蔬惠农有限责任公司)银奖。
目錄
1章绪论
1/节研究缘起
7/第二节研究目的及意义
9/第三节概念阐释及文献综述
13/第四节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第二章关于体育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
15/节关于体育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
21/第二节体育人才创新创业的法规
24第三章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与经验
25/节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9/第二节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35/第三节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42/第四节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47第四章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47/节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51/第二节体育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63第五章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63/节高等体育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70/第二节体育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75第六章高等体育类院校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体系与保障机制构建
75/节高等体育类院校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体系构建
83/第二节高等体育类院校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保障机制构建
86第七章高等体育类院校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实例研究
87/节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
90/第二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
92/第三节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
95/第四节体育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启示
97第八章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的路径探索
97/节国家层面:强化体育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服务体系建设
102/第二节高校层面:促进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发展
108/第三节个体层面: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111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前言


为了摸清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总结实践经验,更好地支持高校构建适合体育人才创新创业培育的生态环境,助推“双创”的发展,我们以体育类院校和综合类、师范类院校为研究单元,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者和体育专业大学生范围内开展深入的调研,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归纳提炼,形成了《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一书。

本书分为八章: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书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相关概念和体育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第二章对创新创业的政策及法律法规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第三章对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及经验进行了梳理,分别从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四个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培养体系、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对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现状、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等;第五章结合前文的研究与分析,总结了高等体育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第六章致力于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保障机制,为进一步促进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七章介绍了国内三所院校创新创业的实例,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和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八章从国家、高校、个体层面就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书对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体育人才创业活动,以及创业投资和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对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精彩文摘1:
一、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党的十八大做出的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资源。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人才保障。2015年3月,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部分指出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意见》提出: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一定的社会教育总是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对人才需求的扩张和升级。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愈发紧迫。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重在人才“破茧”,把人才培养作为着力点。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

在2019年9月2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表示,力争到2035年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是体育活动的衍生产物,是体育价值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年来其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明显增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拉动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人才,而高等院校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开展,对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体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体育人才也是高校的重大任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对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着力构建校政企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适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特别提出要“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简称18字方针。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出台,意在让全体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促进全国城乡各地的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其基本目标是针对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统筹全面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全面健康水平;其实质是构建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型社会;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18字方针。
《全民健身促健康全民健康促小康》,http://www.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_5100963.htm,20160820。
这首先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集中体现了要将健康中国战略变成群众的行动。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规划》对体育的发展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体育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必将推动体育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必将促进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的要求。其中体育健康产业和运动康复产业的兴起,将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的加入。这类人才不仅能胜任一个领域的工作,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有一定的能力。因此,全民健身、休闲体育、体育康复及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兴起,要求体育人才应具备较高的体育技能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医疗健康知识和社会与管理学专业知识。例如,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今后会有更多亚健康状态人群和特殊人群参加运动健身,如各类慢性病人群通过运动干预提升身体健康水平,因此需要更多具备医学知识的体育健身指导者加入全民健身工作中,对这种具有综合能力的体育人才的需求将增大。统计表明,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446所高校设置了852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分别为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休闲体育专业和运动康复专业等。按照我们对未来体育人才的理解和要求,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专业等领域的人才既要有较好的运动技能,又应具备一定的医学保健知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等领域的人才既要有一定的运动专项技能水平,也要有全面的社会学和管理学知识。

一系列健康和体育发展相关政策将推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并增加对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三、适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需要

*总书记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校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创新创业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着眼长远、聚焦聚力,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自1999年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导向促使我国高等学校加强了对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已是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改革的新趋势。200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开了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07年,《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各地和高校要及时总结和推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强调:“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017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创新创业教育,亟需“升级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介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截至2017年,已有20个省以省政府名义,11个省以教育部门名义,制订并向社会公布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分省市高校普遍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一些地方和高校建设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基地,各地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赛事已达百余项,通过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高校的共同努力,初步建设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机制和教育教学条件,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

四、改善体育人才供需现状的需要

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体育也在满足群众丰富的体育需求、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体育人才存在流失严重、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匮乏、创新型体育产业人才缺口大等问题,体育人才不能满足当下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呈现供需不足的情况。

体育人才流失严重。《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在坚持改革引领、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的发展目标,将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场馆服务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传媒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彩票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行业。这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在实际情况中,专业体育从业人员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各类高校是培养和输送体育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从各高校的体育专业人才毕业就业情况来看,大量的体育专业毕业生选择进入体育之外的其他行业,体育行业人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

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匮乏。《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指出,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到了29483亿元,增加值为11248亿元。从数据上看,我国体育产业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市场化,增加了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求,包括赛事运营、市场运作、品牌营销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体育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复合型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育方面存在欠缺。高素质体育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创新型体育产业人才缺口大。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和北京冬奥会等赛事的带动下,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线下融合式体育服务等成为新业态。体育产业对新兴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园、体育特色小镇等的建成,体育产业亟待补强创新型人才短板。稀缺的人才主要有体育职业经理人、创新IP设计和运营人才、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所需人才、体育综合体和体育特色小镇管理和经营人才、智慧体育软硬件开发与运营人才、户外运动休闲管理和经营人才、冰雪运动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等。

体育产业价值链长,尤其在广义的体育领域中,需要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加入。人才乃国家之本,科教乃人才之根。新时代加强体育人才工作首先要树立新的体育人才观。*总书记指出:“我们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把好的资源凝聚起来,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所谓新的体育人才观,就是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确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创新“体教结合、体科融合、体产联合、体文耦合”的开放协同理念,实现人才的多元产出和高效配置,聚优才、择良才为体育所用,形成与目标任务相适应的体育人才层次梯队和合理的体育人才结构。培养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是改善体育产业人才供需不足现状的需要,减少体育人才流失,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和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已成为现实需要。

精彩文摘2:
一、研究目的

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全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各类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完善体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高校体育专业逐年扩招,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高度关注,社会就业的压力要求体育专业学生有更全面的个人素质和更强的综合能力,要求每个学生有其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体育人才的培养势必成为我国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因此,本书致力于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与现状,分析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据调查与研究结果探讨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相应的管理组织结构和实践载体建设进行科学的谋划,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建议。本书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水平,増强体育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意义

总体上看,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体育人才亦如此。因此一方面我国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探索中前进,政府部门、高校及社会等各方面需要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促进我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是关键,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 理论意义

本书立足于我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对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新形势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方式,为各高校的“双创”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利于各高校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短板,丰富“双创”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内容。

2. 实践意义

本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体育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体育人才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増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动高校针对体育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等。

三、创新与不足

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对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仍较少,尚没有形成关于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的统一概念及理论体系。本书根据研究需要,对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的概念、内涵及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初步探析,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对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的需求。此外,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的情况下,以协调各利益主体为目标,对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过程中应担当的角色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的关注与重视,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

书研究的问题是当今热点、难点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不断探索。因此,本书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由于理解水平有限,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足,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的数量不太多。

精彩文摘3:
一、体育人才的概念

《辞海》中对“人才”的解释强调了人才具有优于一般常人的品德和才能,是有才识学问或德才兼备的人。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对人才的定义进行了新的阐释:“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根据上述对人才的解释,体育人才是指有一定体育学识和技能,并能在体育领域里进行创造性劳动,从而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本书的体育人才是指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从事体育相关工作并具有一定体育学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

具体来讲,体育人才主要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专业性。体育人才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要比其他人更加专业,也更为丰富,具备较高水平的某项体育技能,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体育事业,满足社会发展对优秀体育人才的需要。其次是竞争性。从某种角度看,体育人才固有的本质属性就是竞争性,这是由体育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竞技性特点所决定的。再次是创造性。几千年来,体育从人类为了生存而采取一种活动形式发展成今天的竞技体育,其间人们运动技艺的不断完善、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无不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结果,激烈的体育竞争十分有利于培养体育人才的创造性
刘振忠.京津冀协同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后是社会性。社会性是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属性和特征,体育人才的社会性特征为显著的表现是其服务于所属的体育行业和产业,为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健康做贡献。

二、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业”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文献中,但至今学术界也未对创业的定义达成共识。我国学者将创业的概念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创业为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相对广义的创业是通过企业创造事业的过程,包括创建新企业和在企业内创业。广义的创业为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即所有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都是创业,既包括创建营利性组织,也包括创建非营利性组织;既包括设立政府组织,也包括设立非政府组织;既包括创造大型的事业,也包括创造小规模的事业甚至“家业”。张桂春、张琳琳认为,创业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事业或职业发展中的某一阶段;二是指开创一种前所未有的事业领域,或在事业中做出前所未有的业绩;三是指非工资就业,即依靠个人劳动、创作、服务、经营获得职业收入。刘艳华等人在《浅谈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一文中将创业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是以创业为目的的教育,而广义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人,强调培养个体的创业精神,侧重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文中彭刚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里实施的,以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的教育。房欲飞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中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升教育对象的创业意愿、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并将其内化成教育对象的基础性素质,终培养出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学以致用的创业人才的教育。

基于以上关于创业教育的定义,本书对创业教育界定如下: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三、创新思维的概念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创新可以理解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为使事物进一步优化或满足社会需要,以提出有别于常规思路或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称为创新。创新既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的目的需要,在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后能产生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是在信息接触的各个阶段发现新方式、找出新结论的思维模式。创新思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创新思维泛指产生创新性的所有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范围比较狭窄,必须是前所未有的、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高级思维活动。但是,狭义的创新思维只有少部分人拥有,而且很少能靠后天的教育形成。而广义的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加以培养,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挖掘出的创新潜能。本书中的创新思维指的是广义的创新思维,是在准确把握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思维,注重思维主体与现实客体的有机结合,是思维主体积极思考和表达的结果。

精彩文摘4:
二、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创业实例

自2006年上海市政府启动“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以来,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5届本科毕业生、在读硕士研究生以“挑战杯”创业计划为背景资料,设计了健身管理系统开发创业项目,该项目在经过层层筛选后,终中标。上海绿瓦体育运动咨询有限公司和沪康体育健身咨询有限公司便是基于此背景诞生的由上海体育学院学生自己创办的公司。从2005年至今,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两家在学院本土生长的公司已经步入发展正轨,不断地成长和壮大,并设立了励攀大学生创业基金。

2013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上海体育学院所申报的108个项目均通过审核。根据文件精神,国家将资助该学院开展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涵盖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等三类。

于2006年首次举办的“竞攀杯”科技学术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和创业孵化机制,包括本科生课外科研项目申报、“竞攀杯”创业计划竞赛、“竞攀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创意大赛等项目。至2011年,科技学术节共选送23项作品参加上海市和全国大学生科创竞赛,其中,13项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20项作品荣获市级奖项。与此同时,上海体育学院从创业指导、经费支持、项目孵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指导学生成立了“创业研习社”,并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园实现了政策对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上海体育学院许多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减重”“跃动花样跳绳”“尚体武苑”“绿天健身”等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公司不断涌现,其中有些已成为体育产业的知名品牌,实现了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为将“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集约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海体育学院于2010年成立了全国体育类院校首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高端体育人才培养特区——蕴瑞学苑。蕴瑞学苑突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立专项支持计划鼓励学员通过导师、实践平台和校级专项课题等渠道,参与大学生科研和科技创业活动,利用学院的科学研究院和科技示范园对有培育潜质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孵化,鼓励学生尽早开展科研和创业实践,从而实现了“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在上海体育学院体育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内化与整合。

上海体育学院2012级研究生陈仲佳的创业项目“上海天天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功入选上海市首届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专项。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专项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位办公室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合作,在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设立的一项为期六个月的系统培养项目。该项目旨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动高校创新成果与技术转化。

2018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体育局指导,全国体育院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主办的2018年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在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举行。上海体育学院共有4支团队参加此次大赛,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三轮激烈角逐,终取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当年6月,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复赛在复旦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大赛以“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生华章”为主题,吸引了全市60多个高校、近8500个项目参赛,参赛人数达35000人。经各校校内初选,约240个项目分成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就业型创业组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5个组别,并参加了当天的市赛。

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决赛以“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为主题,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深化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活力。上海体育学院作为入围决赛的10所高校单位之一,终斩获上海市金奖,获奖项目成为上海市5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金奖项目之一。当年12月,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构建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上海体育学院经研究,决定成立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20年,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上海体育学院作为入围决赛的16所高校单位之一,经过激烈争夺,终斩获上海赛区金奖和银奖,此外还有10个项目获得铜奖,创历史好成绩。

三、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上海体育学院结合体育学科特色和体育专业学生特点,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群建设优势和体育科技园平台优势,不断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术科研规划,嵌入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实践,实现了基础知识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教师指导带动与学生积极参与、学术应用研究与成果孵化转化三方面的结合。“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逐渐成为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新特色,上海体育学院“竞攀杯”科技学术节是“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在体现平台。

精彩文摘5:
二、建立科学化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认证制度

学生创业素质认证制度是以学生运用体育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评价对象,以所创“业绩”为评价指标的测评体系。它既包括书面形式的考核,又包括对实践操作的检验,后者可以通过评价创业方案的设计、创业计划的实施效果等方式进行。根据这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将学生创业素质评价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以“大学生创业素质证书”的形式进行认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推行以学生创业素质为评价对象的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认证制度,是培养新型创新创业体育人才、引导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向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实行认证制度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必将成为规范与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重要尺度
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02):7478。


(一) 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为了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应将学院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水平、创新创业课程(项目)开设数量、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等作为学院及其党政领导班子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学院资源分配直接挂钩,构建学院党政领导创新创业教学质量责任制。对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学团队要大力表彰、奖励、引导,培育一批自主创业典型团队。学校还要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训工作量和创新创业过程指导工作量纳入教师年度工作量考核中,并对教师指导的优秀创业大学生和团队给予奖励。

(二) 建立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企业注册、贷款、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在操作流程、优惠程度、导向领域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首先,要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导师、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信息咨询服务,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要组织专家负责对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协助创业团队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组织对外宣传成果,对外承接各类课题和业务。做好帮助成熟的创业团队联系地方创业基地等实际工作,避免工作浮于表面,纸上谈兵。后,要真正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利用技术、专利、知识、信用等融资渠道来争取创业基金。政府“种子资金”的投入,也会或多或少吸引一定社会资金跟进,形成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从而放大大学生创业投资资金规模,真正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拓宽创新创业教育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调整,目前存在的单纯强调学历文凭的就业观念将逐步得到纠正,学历、技能并重的就业观念将逐渐被社会认可。体育类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逐步偏向应用性、技术性、服务性。同时,社会对体育从业人员更讲求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聘人员能力强、上岗快。这些情况都要求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工作的能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推行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体育院校积极推行本科在读学生的保健推拿师、运动营养师等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接受职业培训,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和要领,并根据学生技能水平授予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对完善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评价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正成为现代社会规范专业人才、劳动者职业行为的标准,同时也将成为规范与评价教育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重要尺度,将引导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更好地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国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完善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只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理解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刻含义,我们才能抓住体育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机遇,迎接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三、加强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文化宣传

加强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文化宣传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让体育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就开始创业或者毕业后马上自主创业。

其次,要转变体育专业教育的传统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体育专业教育当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渠道,树立学生就业与创业并重、自主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的全新理念。

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如邀请知名企业家或校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或论坛,为广大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走创新创业之路,充分发挥成功创业者的示范效应。要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新创业项目竞赛、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知识和创业技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假期社会实践、毕业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为体育专业学生谋求更加广阔的就业天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