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

書城自編碼: 373840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随笔
作者: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组
國際書號(ISBN): 9787218146898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8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逆觉体证”与“理一分殊”:论现代新儒学之内在发展(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
《 “逆觉体证”与“理一分殊”:论现代新儒学之内在发展(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 》

售價:NT$ 605.0
游戏与人
《 游戏与人 》

售價:NT$ 314.0
向上社交
《 向上社交 》

售價:NT$ 381.0
手作简约百搭的品牌帆布包
《 手作简约百搭的品牌帆布包 》

售價:NT$ 330.0
民族的重塑:为什么我们惧怕和需要民族
《 民族的重塑:为什么我们惧怕和需要民族 》

售價:NT$ 364.0
中国宫廷医学养生精要
《 中国宫廷医学养生精要 》

售價:NT$ 437.0
战略叙事:传播力与新世界秩序
《 战略叙事:传播力与新世界秩序 》

售價:NT$ 437.0
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研究 与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相关的论文集
《 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研究 与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相关的论文集 》

售價:NT$ 43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7
《 谋事(郭德纲新作,《郭论》系列新篇,暗藏人心、人情、人性,教你观己、识人、谋事) 》
+

NT$ 1438
《 文化经济学手册(第三版) 》
+

NT$ 284
《 优雅的发现:伦敦的每一个角落,都铭刻着一场文学盛宴 》
+

NT$ 828
《 文化失忆 》
+

NT$ 347
《 郭论3:江湖(郭德纲新书!百万畅销书《郭论》新篇) 》
+

NT$ 704
《 崇礼博物散记 中国好书获得者刘华杰教授新作,展示真实立体的崇礼,献礼2022年冬奥会! 》
編輯推薦:
◎触摸传承密码,原创和诠释当代故事和经典,在家国情怀宏大叙事中,立精神之柱。
◎赋予理想价值的当代认同,聆听青春澎湃声音,构建多元视角观照、平衡艺术与真实。
內容簡介:
本套书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同期图书,全书共十二章,分为上、下两册,选取《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凤凰琴》等十二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作品,围绕典型人物和历史故事,邀请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动情讲述,深入挖掘经典作品背后的真实过往,以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记录风雨征程里那些值得铭记的中国故事,展现岁月长河里的每一处闪光。
關於作者:
《故事里的中国(季)》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节目,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戏剧总导演。节目通过“戏剧 影视 综艺”的表达方式,演绎经典片段、访谈主创人物、再现真实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
目錄
上册
章 《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了爱与信仰,他倒在黎明前
故事?访谈
袁霞:好剧本来源于真实生活 003
故事?幕后
力排众议,以细节刻画时代精神 010
故事?典型
李白:我一生不做害人的事情 018
故事?续篇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没讲的故事 034
第二章 《平凡的世界》: 人生路遥,用奋斗触摸梦想
故事?访谈
厚夫:路遥是被知识重新塑造的人 054
故事?幕后
以影视广播语言,还原路遥文学精神 064
故事?典型
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072
故事?续篇
曹谷溪:路遥的文学之路,从《山花》开始 98
熊成帅:我们都是被一些平凡的人感动 101
《林海雪原》:有一种奇迹,是中国红
故事?访谈
曲毳毳:父亲以作品重叙战友生死情 107
故事?幕后
曲波与他的《林海雪原》 113
故事?典型
“孤胆英雄”谱写热血传奇 128
故事?续篇
杨克武:我们家三代当兵人 139
童祥苓:银幕英雄诞生的台前幕后 141
第四章 《白毛女》:民族歌剧开山之作
故事?访谈
孟于:喜儿精神鼓舞人心 149
故事?幕后
白毛女,从传说到经典 156
故事?典型
中国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177
故事?续篇
郭兰英:演了一辈子,爱《白毛女》 185
贺敬之:延安是我艺术人生的开始 188
第五章 《红岩》: 红岩精神,热血铸就
故事?访谈
让经典传递理想信念之花 2197
故事?幕后
《红岩》:一部作品,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200
故事?典型
彭壮壮:我的奶奶江竹筠烈士 220
故事?续篇
胡波:《红岩》是革命先烈用生命谱写的 225
马识途:革命志士“相信胜利,准备牺牲” 229
第六章 《焦裕禄》:真情为民的时代楷模
故事?访谈
焦守云、余音:人们在歌颂他,我们在传承他 246
故事?幕后
穆晓方:“榜样人物” 焦裕禄发现始末 252
王冀邢:用电影视角诠释真实生活 256
故事?典型
“美奋斗者”焦裕禄260
故事?续篇
雷中疆:逃荒时遇到焦裕禄书记 285
魏善民:与焦书记一起植树的日子 287
下册
第七章 《横空出世》:震撼世界的东方巨响
故事?访谈
陈国星:电影高度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004
故事?幕后
外国人能搞出原子弹,中国也能 007
故事?典型
中国没有原子弹之父,只有“两弹元勋” 026
故事?续篇
胡仁宇:怀念革命激情燃烧的时代 037
张旅天:大漠深处盛开着马兰花 041
游泽华:我和邓稼先有一个约定 048
第八章 《凤凰琴》:致敬每一份无私而伟大的坚守
故事?访谈
刘醒龙:民办教师将我引上文学路 084
故事?幕后
《凤凰琴》:现实主义创作的力量 093
故事?典型
杨海波、何群:讲好故事,才能收获感动 110
故事?续篇
王定华:中国现有300多万乡村教师 113
徐永光:守望教育,播种希望30年 116
第九章 《渴望》:悲欢离合,平常如歌
故事?访谈
鲁晓威:拍《渴望》的那段悠悠岁月 128
故事?幕后
《渴望》一出,万人空巷 136
张凯丽:姥姥是我心中慧芳的原型 156
故事?续篇
孙玉晴:心怀渴望,带养母去上学 161
第十章 《人到中年》:知识分子的诗与远方
故事?访谈
杨幸媛:电影里有我和孙羽的真实生活 169
潘虹、达式常:我们演的不是悲喜剧,是生活剧 172
故事?幕后
忠于原著,忠于生活177
故事?典型
谌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6
故事?续篇
《人到中年》触动知识分子心弦 197
第十一章 《青春万岁》:永不褪色的芳华记忆
故事?访谈
王蒙:书写50年代的诗意青春 204
故事?幕后
一段历史,一代人的火红青春 217
故事?典型
蔡国庆:永远为如火青春呐喊 239
故事?续篇
徐枫:黄蜀芹是用全身心的真诚去拥抱生活 243
朱雪清:特殊年代里的别样芳华 247
曹璐:保尔班烙下的青春印记 251
第十二章 《红高粱》:血色的狂野与浪漫
故事?访谈
莫言:《红高粱》的民族血性和乡土情深 258
故事?幕后
一支生命的赞歌,一座如烈酒般的里程碑 266
故事?典型
讲故事的人 277
故事?续篇
郑晓龙:电视剧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人物 288
內容試閱
莫言:《红高粱》的民族血性和乡土情深
“故乡跟作家的关系,就好像是植物跟土地的关系一样,他离开了它就要枯萎。一株高粱如果不在土地上生长,那它立刻就要死亡。”
主持人:从 1984 年《秋水》中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后来包括《红高粱》等作品,故乡这面大旗始终矗立在您的文学领地上,为什么?
莫言:我觉得写作是摆脱不了故乡的,一个作家时时刻刻受到故乡的制约,因为我生于此、长于此,我所有童年的记忆、青年的记忆都与这个地方密切相关。但我当时没有意识到“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概念,我原来一直错以为是在《白狗秋千架》中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地理名称,后来有研究者告诉我,应该是在《秋水》里边。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一块自己的文学根据地,有一块属于你的领土,然后才可能站稳脚跟,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所以像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地理文学名称的出现,仿佛使我从一个叫花子突然变成了一个小地主,当然,小地主慢慢地又想变成大地主,大地主慢慢地又想当皇帝,这是一种比喻。所以后来我也很狂妄地说,我就是“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王国的国王,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让谁死,谁就得死,想让谁活,谁就要活,这就是文学意义上的比喻。总之,“高密东北乡” 这个文学地标的确定,就决定了我之后几十年的创作方向。几十年以来,我创作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高密东北乡。当然,这个高密东北乡和真实的高密东北乡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刚刚开始写的时候,很多故事,像《红高粱》,都是有故事原型的。但后来一些现成的故事、亲身的经历是不够用的,所以“高密东北乡”也慢慢的由一个封闭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开放的概念,由一个现实的地域变成了一个和历史、未来贯通的区域。有了观念上的改变之后,发生在天南海北任何一个角落的故事都可以移植到高密东北乡来。后来我也确实做了大量的尝试,把在外地的、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很多故事都移植到这里来了。看起来我写的是我的家乡,说一句狂妄的大话,我认为“高密东北乡”变成了中国的一个缩影,而且我也感觉到,只要在这个地方站稳就可以走向世界。
主持人:您次到外面去是什么时候?
莫言:我次离开我家到县城里去是14 岁的时候,我跟着生产队的马车去县城里面拉棉籽油,那个时候感觉到县城已经非常的遥远了。我次在火车站看见了火车,以至于半夜都爬起来跑到铁路边上等待着火车从远方过来,而且认真地数着一节一节的车厢,数到六十几节、七十几节,回去好向小伙伴们炫耀。后来我到了一个更大的城市,就是 18 岁的时候,正好当时我大哥带着我的侄子从上海回来探亲,他要从青岛坐船回上海,我就送他去青岛。那是我次坐火车,进入像青岛这样一个大城市。现在看来,当时的青岛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县城大,但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孩子的心中和眼里,青岛已经像天堂一样了。有了这两次进城的经历以后,我离开乡村的愿望就更加强烈。我为什么不能到青岛呢?我为什么不能到高密县里去呢?我要努力、要奋斗。但是没有别的办法,那时候大学也不招生了,工农兵大学生要靠贫下中农推荐,这看起来很平等、很公正,但实际上大家也都了解,名额那么少,一般的农村孩子要想通过好好劳动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当工人我想也轮不到我们这些普通的农村青年。比较可能的就是当兵、参军,那时候阶级斗争讲得很厉害,对家庭出身要求很严格,因为我们家出身是中农,从理论上来讲,中农当然也可以当兵,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性却比较小了,因为有那么多的贫农、下中农的孩子排着队呢,人家首先要家庭成分好的。所以我从 17 岁开始,每年都去参加体检报名应征,一直到了 21 岁,我终于当兵了,成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
主持人:您年轻的时候有很强烈的离开故乡的意愿,而且后来您的确告别了高密,现在您反而又经常回去。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莫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想法,是 50 年代农村出身的一批人的共同想法。因为当时农村生活比较艰苦,年轻人都愿意到外边去看大城市、看更加广阔的世界,去当工人、去当兵、去上大学、去寻找更加光明的前途。农村青年想离开农村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谁也不愿意在农村待着。那时候我们中国的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些差别还是非常的大。城里人跟乡下人这两个概念,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到,但是我们这样年龄的人一说起来就会知道这是天
壤之别。所以我从十五六岁起,就开始梦寐以求想离开家乡,到外边去。故乡跟作家的关系,就好像是植物跟土地的关系一样,植物离开了土地就要枯萎。一株高粱如果不在土地上生长,那它立刻就要死亡。所以作家与故乡,我觉得就仿佛是高粱与黑土地的关系。我不但要从这里获得创作的灵感,还要从这里获得创作的素材和故事。
主持人:所以现在您还会用当年您说的那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故事吗?“美丽但也丑陋……”
莫言:英雄好汉王八蛋。
主持人:对。
莫言:这实际上是过去的儿童式的印象,因为它是矛盾的,这也反映了我在离开家乡时的一种心态。因为我们农村青年,每个人都想脱离故乡到外面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然后希望自己能够在城里边做出更好的事情来,享受更富裕的生活。但是,当你离开了以后又觉得,这个地方有很多眷恋的东西,你的朋友、村头的那棵大树、河上的小石桥、河底的鱼虾,甚至树上的知了、田野里各种各样的叫声、婉转的鸟,都是你眷恋的。另外,在城市体验到的生活的贫困、劳动的艰苦,又让你觉得这个地方不能久待,就是那样一种矛盾心态的描述。农村近四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农民的生活和过去也大不一样。当年我们夏天是在田里边顶着炎热的太阳来锄地干活的,现在他们都坐在树下打扑克、听收音机。所以用《红高粱》里边那样一种强烈的、矛盾的、对抗的话语来描写现在的乡村是不准确的。我离开的时间越长,对它的眷恋之情越深,这是一种深深的乡愁,以至于当年在农村所受的苦难,现在也变成了美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而且故乡也成为您的文学的宝藏,成了心灵的归宿。
莫言:是。上个星期,我见到军艺时期的老同学,他们还在回忆当年,说我背了一摞稿纸回高密老家了。北京的编辑都知道了,说莫言已经背着稿纸回家了,过两个星期回来,一部中篇小说就写出来了。所以,我几乎所有的小说里的故事都可以找到一个甚至好几个原型。我前面也讲过,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天南海北的、古今中外的很多故事,也都被我移植到了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版图上来了。

文学的启蒙
王蒙 5 岁时,同时考上了两所学校,他终选择了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整个小学期间,除了学期考了第三名,以后每个学期他都是。
王蒙的姨妈董芝兰(又名董效)是王蒙的文学启蒙教师。王蒙曾这样写她:
我的个文学教师是我的姨母,一九六七年她来到新疆伊犁——我当时的家,几天之后因为脑溢血发作而长眠在那里。我至今记得她如何为小学二年级的七岁的我的篇作文加了一个警语式的结尾。那本来好像是一篇描写春风的“文章”,姨母“代”我在结尾处写道:“风啊,把这大地上的黑暗吹散吧!”老师没有怀疑这句话是否可能出自一个孩子之口,她兴奋地、 密密麻麻地为之加上了红圈。
这个“文学启蒙”的结果是,王蒙一生都坚信:“文学应该成为驱散黑暗的一股清风,成为催醒百花、唤来燕子和百灵鸟的一股春风。”
不过,激赏春风的同时,少年王蒙也写过许多悲伤的句子,比如:
常常觉得这盛开的繁花是凋零的预兆。
又是一个年头,甚至还有春天时燃放的鞭炮,轰轰叭叭,然后,烟消声散,
遍地纸屑……
假使我是一只老虎,我要把富人吃掉……
小学还没毕业,上到五年级时,王蒙便跳级考入北京平民中学(今北京第四十一中学)。
在中学,王蒙的数学成绩非常好。1990 年校庆时,王蒙回到学校,遇到了王文溥老师,他问老师:“您还记得我吗?”
王老师回答说:“还能把你忘了?我教了几十年书,好学生多得很,但真正出类拔萃的,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你,我当然记得很清楚了。当初我就想,你应该学数学。如果你学了数学,估计早成大数学家了。”
上初二时,王蒙的一篇作文《春天的心》入选了学校年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