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情况研究与评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丛书2021)

書城自編碼: 372193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國際書號(ISBN): 9787517711919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学问·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
《 大学问·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 》

售價:NT$ 661.0
体系模型理论与建模仿真技术
《 体系模型理论与建模仿真技术 》

售價:NT$ 549.0
图解服装立体裁剪与板样
《 图解服装立体裁剪与板样 》

售價:NT$ 330.0
香港金融史(1841?2017)
《 香港金融史(1841?2017) 》

售價:NT$ 941.0
私域社群营销:从引流到变现运营实战
《 私域社群营销:从引流到变现运营实战 》

售價:NT$ 437.0
法兰西的兴衰:从立国到当今
《 法兰西的兴衰:从立国到当今 》

售價:NT$ 493.0
民间传说与现代人的深层心理
《 民间传说与现代人的深层心理 》

售價:NT$ 252.0
枝春在野
《 枝春在野 》

售價:NT$ 24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64
《 中国企业海外危机传播案例研究报告 》
+

NT$ 443
《 对口援藏有效性研究 》
+

NT$ 574
《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探索与变革 》
+

NT$ 441
《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
+

NT$ 346
《 人力资本水平与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 》
編輯推薦: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构想提出之后,党领导人民在国家现代化征程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施了以三大攻坚战为突出任务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本书论述了无论从三大攻坚战等一系列部署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从“十三五”规划相关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情况研究与评估”课题组历时一年多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
內容簡介: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情况研究与评估”课题组历时一年多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全体中国人共同奋斗,小康社会梦想终于成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依托既有基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化,尽早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關於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中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自1980年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事关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向、目标及战略举措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政府智库的人才高地,拥有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高水平的专职研究队伍,并协调集聚国内外专家共同参与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唯实求真,守正出新”的核心价值,崇尚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和专业主义精神,把人才、思想和高质量成果作为宝贵的财富。
目錄
目录

总报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四、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专题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状况综合评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估的框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情况评估
三、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分析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专题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变迁的主要阶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和需求结构实现历史性跨越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需求结构持续升级的主要经验
四、站在新起点上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短板制约
五、政策建议
专题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和需求的变化
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基本达成全面小康主要目标
二、“全面”程度仍待提高,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三、在重要历史交汇期,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面临新挑战新机遇
四、着眼提质增效,着力民生领域高质量发展,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专题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标相关指标,评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战略和重点任务
专题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关系
一、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发展成为开放型经济大国
二、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三、中国的开放发展为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四、中国开放发展的主要经验
专题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的民生改善和主要民生诉求
一、民生工作主要进展
二、城乡居民民生满意度总体普遍上升
三、城乡居民民生关切点主要是收入、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
四、生活不满意群体的主要特征及民生诉求
五、对标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目标,进一步改善民生工作的政策建议
专题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发展与变迁
一、我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2020年后乡村发展面临的机遇、问题和对策
三、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政策和经验
专题八
从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规律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战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规律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与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专题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和制度文明建设成果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文明建设成果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的普遍意义
专题十
顺利开启和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路径
一、开启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顺利开启和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思路
三、顺利开启和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深化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路径
內容試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情况研究与评估

总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总报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一梦想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始终只能是“幻想”。进入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蹂躏下,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离小康梦想越来越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小康社会梦想真正成为可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奋斗,小康社会梦想终于成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0日第2版。要认真总结经验,依托既有基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化,尽早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构想提出之后,党领导人民在国家现代化征程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施了以三大攻坚战为突出任务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无论从三大攻坚战等一系列部署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从“十三五”规划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呈现出以下五大亮点。
(一)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
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发展史表明,对后发经济体而言,实现短暂的快速发展并不难,难的是保持长期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快速增长持续时间长的奇迹。按照世界增长和发展委员会的测度标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仅有的13个实现持续高增长的经济体中,中国高速增长保持的时间长,超过半个世纪,比创造了“亚洲奇迹”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快速增长期还要长10~20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在几十年间实现了由经济弱国到经济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从1978年的不足200美元提升到2019年的10262美元,全球排名从1978年的第175位提升至2019年的第63位;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不足1500亿美元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14万亿美元以上。中国不仅已稳定地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而且经济总量即将超过欧盟这一巨大经济体。过去几十年,也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数以亿计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至2020年的60%以上,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至2019年的25%左右。从201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居全球之首,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10个百分点。快速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在30%左右。
(二)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既是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体制变革、经济开放的过程。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经济和社会转型,还是体制变革和经济开放,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甚至是巨大的风险,如经济转型可能带来大规模失业和收入差距扩大,社会转型可能造成大量贫民聚集在城市和阶层过度分化,体制变革可能会导致政治动荡,经济开放可能会影响安全发展。如果处置不当,不仅会引起社会动荡,甚至会导致发展进程的中断和倒退。东欧一些国家改革的失败和拉美一些国家持续的社会动荡就是明证。而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长期保持了低失业率,杜绝了城市贫困人口大面积聚集现象,化解了一连串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逐步提高了共同富裕的水平,避免了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2008年的峰值(0.491)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0.46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在2009年达到峰值之后快速缩小至2019年的2.64,人均GDP的省份与省份之比由2000年的10.8缩小至2019年的5.0。我们还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由2000年的14.4%提高至2019年的88.4%。中国的转型不仅成功地应对了各种风险挑战,而且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建立了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40年前,中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当时没有一条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率也不足2%。40年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令全球羡慕,在一些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高水平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网络化,“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区域间人员交流、物资串换日益便捷,综合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国民经济主动脉作用日益显现。其中,有两项特别引人注目。一是高铁的飞速发展。从2008年条高铁——京津高铁投入运营开始,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已经建成“四纵四横”高铁网,成为世界上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到2019年末,高铁营业总里程达3.5万千米,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居世界位。二是建成一系列超大工程。如青藏铁路、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港珠澳大桥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指数,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竞争力全球排名第24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支撑了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而且将有力地支撑新时期的现代化。
(四)在一些领域走到了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前沿
国际经验揭示,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但往往很难实现技术的超越,一些国家甚至沦为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者。而中国通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在部分领域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赶超。中国在探空、探海、量子通信和计算等领域已经进入全球“梯队”。“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探月任务、“天问一号”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突破1万米;自主研制并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组建世界首个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建成更高水平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其等效计算速度远超美国的量子计算机“悬铃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的全球导航系统的国家。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三号”核心元器件和组件全部国产化,功能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可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服务,具有厘米级导航定位增强能力。中国在5G技术及其产业化、大疆无人机、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成为行业的全球引领者。华为、中兴等4家中国公司拥有的5G标准专利数占全球的36%。大疆无人机产品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近800家,位居世界第二位。在这些领域的成功赶超是构成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基础。
(五)建立了颇具韧性的经济社会治理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外部冲击,经历了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冲击,但中国经济依然能够持续较快增长,中国社会依然能够保持和谐稳定。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中国建立了颇具韧性的经济社会治理体系。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保证了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中国人民能够形成抗击重大风险的强大合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了经济始终充满活力,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有着强有力的支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了资源和要素的高效配置,保证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平稳有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了全社会创业、创造、创新的积极性,促成了有利于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利益格局。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将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国家现代化迈上一个新的大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雄厚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安排。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经关口。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中国人民持续不懈的奋斗,我国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欣欣向荣、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的转变。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逼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三步走”战略目标胜利完成了第二步,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特别是中美全方位战略博弈中赢得主动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国际经贸规则和产业分工体系重塑,大国力量格局重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民粹主义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日益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产生广泛深远影响,中美之间的市场竞争、实力较量、道路模式比拼日益激烈,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同时,我国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深层次变革体制机制的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现在,我国已经形成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大的工业基础,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广泛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平衡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条件、有能力在应对各种外部挑战中掌握主动。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中华民族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贫困这个困扰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性难题得到解决。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实现天下大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亘古不变的夙愿。近代以来,在旧的社会制度下,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凌辱,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小康”和“大同”成为泡影。直到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才逐步走上了一条幸福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短板弱项、实施脱贫攻坚,我国在2020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理想变成了现实,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巍峨里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空前增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近代以来,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被世界现代化的浪潮甩在了后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诸多艰难探索的失败,使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深受打击,“中国是一盘散沙”成为时人的普遍评价。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弊端。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表明中国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明中国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更美好的发展前景,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巩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较1978年提高11.4岁;我国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9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阶段入学率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建成世界规模高等教育体系。2019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上升至0.761,成为1990年联合国引入该指数以来,世界上一个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出的硕果,使人民更加信赖、拥戴共产党,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党中央以高超的战略研判能力对发展环境和发展大势作出了准确判断,以卓越的战略规划能力确立了积极、明确而又可行的发展目标,以深远的战略思维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科学的发展观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以直面挑战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能力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以非凡的组织能力调度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力地证明了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进一步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生产力实现了极大发展,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引发层出不穷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乃至军事冲突。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开展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崩溃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进入低潮期。
面对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同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总结实践、展望未来,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没有先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重重困境的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极大提振各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路径,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面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一直在积极探索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总的来看,发展成功者寥寥,停滞者或失败者不少。在一个14亿人口的国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世人展示了贫穷落后不是发展中国家的宿命,还向世人展示了人口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和包容性发展。经过长期努力,中国使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多的国家,对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显地提升了14亿人的福祉水平,弱化了“南北失衡”的世界经济格局,显著提升了全球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和经验。消除贫困,让人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全球仍有7亿贫困人口,许多国家对解决贫困问题一筹莫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证明,要消除贫困,既要借鉴别国经验,也要立足本国实际,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创造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减贫经验,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根据形势和条件的变化,适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扎实推进各项战略部署,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系列宝贵经验。
(一)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各类矛盾的过程,既会不断创造着社会稳定的基础,也会伴随着矛盾和冲突。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曾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与发达国家在数百年时间里逐步实现现代化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起步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艰巨的赶超任务,各领域矛盾在时间上更加集中,解决矛盾的条件往往又比较薄弱,面临的风险挑战巨大,虽有后发优势,但也容易掉入各种各样的陷阱之中。20世纪下半叶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曾有过经济高速增长,但不少国家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是后发国家,又是人口超过14亿的多民族国家,现代化面临的挑战更大,特别需要更好地统筹短期和长期、沿海和内陆、城市和乡村、开放和安全,特别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量,特别需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领导力量,党中央就是这样的政治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求是》杂志2021年9月16日第18期。正是因为有党的全面领导,才保证了小康社会建设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朝着既定的目标推进,才成功应对了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才使得国家现代化能够行稳致远。
(二)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也应当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在发展中只有处理好参与发展和分享发展成果的问题,发展才能顺利推进;否则,发展就有可能停滞和倒退。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大量民众被排斥在发展进程之外,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既无法参与发展,也无法享受发展带来的福利,发展常常遭遇挫折。即使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没有处理好公平参与、公平分享的问题,发展也陷入了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之中。历史一再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要取得成功,必须让人民都充分参与发展、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更应该让人民充分地参与,发展成果更应该让人民公平地分享。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国的发展才能取得终的成功。在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社会主要矛盾,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推动发展、制定规划、设计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人民充分参与发展进程、公平分享发展红利。这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建立了稳定的环境,也是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重要法宝。
(三)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不竭动力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尽管我国现代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由于那时没有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现代化进程受到了影响。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国际风云变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发展中的苦难和挑战,我们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推进;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国家发展进步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基本路线视为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部署,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确保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领域都取得重大成就。
(四)牢牢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以科学的理论引领现代化实践
现代化是发展着的实践,必须用发展着的理论加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6年5月19日第2 版。。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先后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是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指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全方位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为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形成发展的合力。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彻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加强发展的内外联动,更充分地分享全球化红利,更主动地引领全球化进程。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五)牢牢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现代化
现代化既是物质财富不断创造和积累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关系不断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过去几十年来,在物质财富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曾遇到了城乡区域发展失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资源消耗较多、环境退化较重的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高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使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将开放作为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共享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更少的资源占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产品,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扩大发展的受益面,让人民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发展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着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破解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六)牢牢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造良好的发展外部环境,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在日益开放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能处理好内外关系,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市场,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安全性;反之,不仅不能利用好外部的资源和市场,而且可能会丧失发展的主动权,使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顺利推进现代化,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我们不断加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内的一系列合作构想和战略,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的公共产品,也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和比较有利的全球经济秩序;另一方面,我们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坚持以发展为要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这些为在对外开放中赢得更多战略主动,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战略谋划。在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应对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推动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我国已经稳定地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发展依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我国尽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和组织优势力量下大力气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
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要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跻身当前产业变革前沿的目标,前瞻性谋划布局和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一批新产业。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据驱动企业加快向各产业渗透。
要以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为依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提高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配能力。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升级,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更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和更顺畅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生产要素,以高水平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生产要素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
(二)推动改革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
过去,我们以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破除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撑和加快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在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释放生产率增长潜力,协调好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有效应对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充分激发各类所有制企业活力。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快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进一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落实中欧投资协定、CPTPP等高水平的双边多边协定为牵引,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要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新高地引领全国新一轮开放。同时,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三)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始终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的大国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比拼,而且是软实力的较量。软实力的竞争还会反过来影响硬实力的竞争格局,影响一个国家的外部发展环境。为在大国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强化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普适性,使之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指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要围绕现代化强国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下进行文化创造,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要弘扬包括红船精神、抗疫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全体人民休戚与共、团结进取、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面对严峻挑战的思想基础。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变成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人民遵礼守法、讲信修睦的良好形象。要围绕提升现代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高水平的、体现中国价值理念的文化产业影响世界。
要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和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对彼此文化文明的理解、欣赏和借鉴,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争取更多同道者。
(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实现新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绿色发展和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新征程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实施有效的战略和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要围绕形成合理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的需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
要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要采取系统措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要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健全法律和监管体系,广泛实施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的总量管理和强度管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要切实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支撑。要加快绿色低碳、节能节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推动民生福祉不断达到新水平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关乎民心向背。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水平和共同富裕水平。
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政策的精准性,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增强再分配的力度和有效性。要在巩固解决贫困问题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城市人口占比持续提高的实际,采取系统措施解决好城市贫困和相对贫困问题。
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水平,适应技术快速进步迭代的需要。
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地区间教育和医疗水平的均等化,让人民普遍享受到放心、满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六)推动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得到新提升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既是顺利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现代化新征程中,面对一系列新挑战、新任务,必须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要坚持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完善重要制度。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高效政府。要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要把握规律,提高战略谋划的前瞻性,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建立健全全方位风险预警机制,主动研判随着发展进程推进不断出现的潜在风险,经常进行沙盘推演,尽早消除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全方位风险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