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技术、制度与低碳农业发展

書城自編碼: 370062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范纯增
國際書號(ISBN): 9787564229238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8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论纲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论纲 》

售價:NT$ 717.0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3)
《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3) 》

售價:NT$ 1053.0
邂逅晚清——中美的对望与凝视(罕见国内作者所著全面反映晚清中美交往历史的通俗作品)
《 邂逅晚清——中美的对望与凝视(罕见国内作者所著全面反映晚清中美交往历史的通俗作品) 》

售價:NT$ 493.0
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
《 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 》

售價:NT$ 3349.0
养育的觉醒:全面激发孩子自驱力,教你如何心平气和做妈妈
《 养育的觉醒:全面激发孩子自驱力,教你如何心平气和做妈妈 》

售價:NT$ 274.0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售價:NT$ 325.0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售價:NT$ 1277.0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售價:NT$ 44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85
《 市场与政府:中国改革的核心博弈 》
+

NT$ 390
《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
+

NT$ 242
《 节能减排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路径与效果 》
+

NT$ 400
《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 》
+

NT$ 346
《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
內容簡介:
本书首先基于技术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原理,着力分析了制度与低碳农业发展的关系、技术与制度互动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基本机制;继而从国际视角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国农业碳排放水平、农业碳源类型及排放结构,探讨了农业发展的碳排放动力与低碳农业发展的潜力,并对集成技术支持下的低碳农业综合绩效与成本效益进行了评估;后通过对低碳农业发展关键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如何通过建构有效的技术-制度-产业范式,促进低碳农业长效发展的战略对策。本书可以作为区域与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生态经济和环境经济等领域的高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领域实务与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關於作者:
范纯增,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曾先后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领域为区域与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环境经济等。近年来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在SSCI、CSSCI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
目錄
内容提要/1 前言/1 章 低碳技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机理/1 1.1 农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1 1.2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低碳技术的支持/3 1.3 不同低碳农业技术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效应/5 1.4 低碳技术集群与低碳农业发展维度/14 第二章 制度与低碳农业发展/18 2.1 制度及其一般原理/18 2.2 低碳农业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的长效保障/28 2.3 低碳农业发展急需技术与制度的互动支持/33 2.4 国际国内低碳农业政策与制度发展的历程/37 第三章 低碳农业发展中制度与技术的互动机制/44 3.1 制度与技术互动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机制/44 3.2 技术与制度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51 第四章 农业碳排放的国际比较与碳源碳汇结构分析/61 4.1 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其密度的比较分析/61 4.2 农业碳排放结构的国际比较/84 4.3 农业碳源碳汇及地区结构分析/87 第五章 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动力、技术效率与低碳潜力/106 5.1 农业碳排放动力分析/106 5.2 农业碳排放的技术效率分析/116 5.3 农业发展的低碳潜力及差异化分析/124 第六章 技术集成与低碳农业发展的综合绩效与成本效益/134 6.1 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维度及效应/134 6.2 低碳农业的基本效应/137 6.3 低碳农业的综合绩效分析:以东滩低碳农业园为例/140 6.4 低碳农业的成本—效益分析/150 第七章 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战略/159 7.1 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与制度制约分析/159 7.2 制度与技术互动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166 7.3 技术与制度互动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构想/171 第八章 技术与制度互动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机制与对策/183 8.1 技术与制度耦合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机制/183 8.2 促进技术与制度互动共同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184 附录一/192 附录二/197 参考资料/202 后记/217
內容試閱
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加剧。资料显示,在过去100年 中,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85°C,导致气候暖化的重要原因是温室气 体(GHG)排放的不断增多。如果当前气候变化趋势持续下去可能带 来如下不利影响:天气增加,降雨模式改变等危及家庭、农业、工 业等部门的水源和水供应。如果升高2~4℃,预计世界粮食产量减 少,引发地区性劳动生产率降低和粮食危机;人类健康风险因升温与 热浪导致的传染病的传播和循环系统的疾病的频发而增加;干旱与土 壤退化及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土地资源流失必然导致环境移民大量出 现;许多国家的农业、林业和渔业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 影响。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安全风险问题在不断损害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生态系统。为了避免人类对气候系统造成干扰,该将全球气温上升 控制在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oC范围(WBGU,1995,2008①)。 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地球温度上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 共识,但减排的进展缓慢。按照《巴黎协定》的目标,即使各国减排承 诺全部加起来,要达到将升温控制在2℃的目标,挑战巨大。因此,世 界范围内各类产业经济活动必须关注GHG减排。 过去300年因农业活动造成全球有机碳损失量达到90PgC(900 亿吨),累计排放量占到人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 CO2 当量的25% (Rozanov,1990)②。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6年粮食及农业状况》中 提出,全球农业(包括林业、渔业和畜牧生产)排放了超过20%的温室 ① ② WBGU.ScenarioforderivationofglobalCO2reductiontargetsand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statementonoccasionofthefirstconferenceofthepartiestothe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inBerlin[R].Bremerhaven.1995:18-40.WBGU.Worldintransition:FutureBioenergyandsustainablelanduse[M].Earthcan,London,2008:123-154. RozanovB.G.Humanimpactsonevolutionofsoilsduringvariousecologicalconditionsoftheworld[C].Trans14thtntrenCongrsoilSci,plenarypapers.Contentsandauthr Index,1990:53-62. 气体。IPCC2007年报告认为“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 的13.5%,是第二大来源”(IPCC,2007)。根据IPCC2014年报告,农 业GHG排放占人为 GHG排放总量的30%①,其中水稻栽培阶段的 GHG排放占全球农业GHG排放总量的10%②。 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1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495亿吨 CO2eq,其中 CO2、CH4、N2O 和其他分别占73%、20%、5%和2%。 从2001年到2011年农业 CO2 排放从47亿吨上升到53亿吨,增加 14%③。“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排放量在过去五十年里几乎翻了 一番,如果不加大减排力度,到2050年或将再增加30%”(FAO, 2014)。 有鉴于此,世界农业亟须步入新型的生态、低碳和高效的现代农 业发展期,即低碳农业经济时代,为人类的 GHG减排或者说为遏制 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出贡献。 而减排温室气体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通过管理技术创新,提高 既有低碳技术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促进低碳农 业技术进步,依靠更加先进的技术促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 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类基于既定的制度背景并预 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使用实验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的因子等估算农业的减排潜力或减少配额。一些研究估计了 农业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潜力(如Coleetal.,1997;Falloonet al.,2004;Brinketal.,2005;Beachetal.,2008)。根据Benbi(2013) 估计,到2030年,全球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潜力估计量为5.5~6.0 GtCO2eq/年。Lal(2004,2011)的研究结论是只要滥用化肥农药和管 理不善得到纠正就可能带来土壤在全球范围内超过1.2亿~1.3亿吨 的土壤碳汇以及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提高。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 区域层面土壤碳汇的潜力(例如 McCarletal.,2000;Liebig2006;Yan 2 技术、制度与低碳农业发展 ① ② ③ 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ClimateChange2014:Mitigationof ClimateChange:WorkingGroupContributiontotheFif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4:145 -166. 蒋琳莉,张露等.稻农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湖北省102户稻农的 深度访谈[J].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2018(4):1-16. 中国工程院生物碳汇扩增战略研究课题组.生物碳汇扩增战略研究[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15:23. etal.,2007;Fittonetal.,2011;MacLeodetal.,2011;Moranetal., 2011;Aertsenetal.,2013)。这些估计重点在大尺度的粗略计算,并 通过考虑土壤、作物、能源、作物残留、肥料和农药等关键因素,从技 术、制度的现状和基本趋势中获得预估结果。 第二类是依据农业碳①减排估算和实验证据,研究低碳农业政策 和制度问题。例如,Norse(2012)分析了低碳农业的发展途径。史密 斯等人(2001)探讨了在世界不同地区缓解农村温室气体、气候和非气 候政策以及未来农村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制约因素和障碍。Schneider等(2007)模拟了变更耕作制度下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如施肥减 少、粪肥管理改善和植树造林等。他们认为,如果碳价格足够高,能源 作物种植可以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减排手段。Auld等(2014)对165 项经验性后期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这些研究的政策内容及其科 学性,是以既有的技术和制度为基础,也将成为重塑低碳农业政策和 制度的重要参考。 第三类研究主要侧重于报告和分析温室气体减排实验(例如, Cerrietal.,2004;Kongetal.,2005;Kroodsma和Field,2006;Kukal 和Benbi,2009;Pathaketal.,2011;Kulaketal.,2013;Wanetal., 2013;Poeplau和Don.,2015;Powlsonetal.,2016)。这些研究通常 比类和第二类的研究更为准确。因为它们通常指定一个实验环 境,包括时间、地点、土壤、气候、温度和耕作条件及其低碳技术与制度 安排。而且这些研究注重探讨一种低碳技术的影响,综合低碳技术的 有效性及其制度安排在文献中尚未充分讨论。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 中国家,将一些低碳技术纳入同一个农业实验可能更为有效,对于粗 放的农业更是如此。 可见目前低碳农业发展主要关注减排 CO2 的技术和政策,而对 于政策的基础———制度和基于制度及其变迁的制度—技术—低碳农 业发展绩效的研究较少。而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长期性,将伴随着制度 变迁而发展,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制度是激发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推 动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力量。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综合可行技术,设立低碳农业制度,在 前言 3 ① 此处的农业碳减排及本书中农业碳排放是指按照温室效应水平,用CO2 当量计量 的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而温室气体主要计量CO2、N2O和CH4。 技术—制度的互动范式下形成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低 碳减排、农产品增产与食品安全等多重发展目标。这样,探讨如何通 过政策与制度建设,保证低碳农业技术研发、集成、高效、可持续地发 展,可以满足现代低碳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也能为温室气体的 减排、缓解全球气候暖化做出贡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