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风物鉴湖

書城自編碼: 369048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旅遊/地圖国内自助旅游指南
作者: 林少波, 王砚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55622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24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2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外部分·东北亚卷)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外部分·东北亚卷) 》

售價:NT$ 941.0
AIGC+机器人:以产业的视角读懂人工智能的未来
《 AIGC+机器人:以产业的视角读懂人工智能的未来 》

售價:NT$ 498.0
示人以真:健康组织这样开展业务
《 示人以真:健康组织这样开展业务 》

售價:NT$ 386.0
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权威全译本)
《 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权威全译本) 》

售價:NT$ 549.0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售價:NT$ 549.0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售價:NT$ 386.0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售價:NT$ 330.0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售價:NT$ 5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58
《 苏州日记 》
+

NT$ 247
《 武汉有个户部巷 》
+

NT$ 716
《 邂逅中国 走遍中国 图说天下 国家地理 套装共5册 》
+

NT$ 510
《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之旅(旅游攻略 美食向导 交通旅游地图与美食文化完美结合) 》
+

NT$ 498
《 LP广西--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广西(第三版) 》
+

NT$ 356
《 大美吉林永续环境 》
編輯推薦:
全新解读绍兴鉴湖的文化读本——历史、地理、文化、生活,向读者全面展示古老又充满活力的鉴湖。
图文并茂,配以手绘风格。
中国国家地理团队实地采写,为读者呈现鉴湖的古老历史与现代新生。
內容簡介:
《风物鉴湖》是一本深入解读浙江绍兴鉴湖的文化读本,由中国国家地理团队实地采写。本书以“鉴”为纲,提挈各章。鉴,既为鉴湖之称,又含品鉴细赏之意。全书分为“鉴?水”“鉴?山”“鉴?物”“见?旅途”“见?酷玩”“见?未来”六章。梳理呈现鉴湖度假风景区山水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与今昔风貌,以轻盈笔调描摹稽山鉴水风光,从历史地理角度阐述鉴湖因数次水利工程而形成的山会平原水乡景观,以新视野表现当地独特物产及勃兴的旅游业态。
關於作者:
林少波 现任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商务官,曾任职于中国国家地理。畅销书作家。2015年开始投身文化创意及IP整合运营,为全国各地城市的转型升级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行迹遍布中国大部分省市,深入县、村、街道等一线,为超过50个县(区、市)域提供了包含内容及传播、事件营销、商业转化等系列项目的资源和信息。

王砚,风物中国志系列丛书主编,人文地理写作者,原《潇湘晨报》记者。已主编风物中国志之平望、震泽、望亭、肥西、临海、尼木等书。
目錄
目录
壹 鉴?水
一湖鉴春秋 _ 韩健夫鉴湖桥乡,与水共生 _ 心匠鉴湖“船”说 _ 心匠
贰 鉴?山
会稽之山,大象无形 _ 韩健夫
叁 鉴?物
中国酒乡:黄酒风味长 _ 郑骁锋宝林桂花落 _ 孔雪
肆 见?旅途
浙东唐诗之路的鉴湖人生 _ 李子綦漂浮于淼淼之湖,鲁镇“再现” _ 苗子兮
伍 见?酷玩
山水之间的游戏精神 _ 詹忆梦
陆 见?未来
从河边小街延伸至世界的一匹布 _ 孔雪
內容試閱
湖山里的开拓 王砚
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向唐玄宗提出告老还乡,出家为道时,已经85 岁高龄,这在那个时代是极为罕见的高寿。唐玄宗虽然不舍,但也知道老人家应该叶落归根了。他赐镜湖剡川一曲给贺知章,作为专用的“放生池”,以了其修道的心愿。当贺知章回到故里,面对阔别已久的故乡山水,感慨丛生,写下了“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和镜湖清波一样永恒的,当是这位老人的赤子之心吧。
不过,镜湖从东汉太守马臻筑塘蓄水开创以来,到现在的鉴湖,却是春风数度改易,用沧海桑田形容亦不为过。
绍兴南倚山而北濒海,自古洪水咸潮,交替肆虐。南部会稽山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仅流入古鉴湖流域面积在0.38 平方公里以上溪流有43 条,其中0.8 平方公里以上溪河36 条(即史籍所载的“三十六源”)。由于缺乏完备的水利体系,加上山会平原湖田低洼、濒江临海,每当山洪暴发或海潮倒灌时易造成洪涝灾害。又因无大型蓄水设施,山间来水只能直接排入大海,一到旱季,粮田干枯,造成旱灾。
早在越国时期,人们就萌生了与天地一争高下的决心,时有建湖建塘、筑塘筑堤之举,由汉至唐,守斯土者名宦辈出,大多都是因为兴修水利而为人称道。鉴湖的水利工程主体即围堤,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灌排设施,如斗门、闸、堰等。《宋史》对鉴湖的功用有客观记载:“越州水:鉴湖之广,周回三百五十八里,环山三十六源。自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始筑塘,溉田九千余顷,至宋初八百年间,民受其利。”而汉代的鉴湖,以堤坝长、水面广、泄洪输水设施多、配套设施之齐全,为江南古代 大水利工程之一。
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自然泽被千秋。
直观的感受来自于自然景观的变化。至魏晋隋唐时期,山会地区逐渐形成以鉴湖为核心的大水域景观格局,一扫过去单调的白水浩荡,纤道、小桥、沙洲、莲塘、堰闸在视野中交替变换,呈现出“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审美格调。江南水乡的风貌特质逐渐固定下来。
“溉田九千余顷”,使郡内万亩农田免遭洪涝和咸潮侵袭的祸患,农业的稳步发展,让山会平原旱涝保收,成为历代农桑基地与赋税来源地。
会稽山中的优质水源得以蓄集,富含大量微量元素的源头活水,不仅是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还是绍兴酿酒业久盛不衰、无可替代的传统配方水源,绍兴黄酒因此名扬四海。
鉴湖还形成了重要的水上驿路,自东汉起,这里一直是连通京城的漕渠。南来北往的官宦商贾、文人墨客,皆经此到达会稽各地。在诗人们的“唐诗之路”上,鉴湖从来都是令人流连的绝美之地。
同样,鉴湖畔的柯山向柯岩的转变,也历经了数代人工的层层斧凿。这座由白垩纪时期成形的凝灰岩构成的石山,以其岩石质地细密坚韧,硬度适中,宜于开采和雕凿加工而闻名遐迩。绍兴不知有多少台门、天井、厅堂、桥梁、道路都是以柯山石为材。柯山上,那采石之声数百年间不绝于耳,直到山下城镇蔚然已成,而柯山 只剩一根奇绝的“云骨”,一座沉静的大佛。
“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因了水,桥也格外醒目。在绍兴,有多少地方以桥为名?怕是数也数不过来。柯桥,一座立在柯水之上的桥成了它的标志和姓名。但柯桥 有名的却是布匹。1983年前后,当绍兴柯桥的一条布街逐渐成熟,个体户们沉浸在变成“万元户”的喜悦中时,没有人会想到这里能成为全国甚至亚洲 大的轻纺市场,更不会有人想到将柯桥建设成“国际纺织之都”这样雄伟的口号。如今,那条水边的狭窄布街,已经变成十几个数十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市场,几代柯桥人的生活与梦想均在“布”上轰轰烈烈展开,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让柯桥的中国轻纺城走向了,但是柯桥依然向“国际纺织之都”的城市定位不断迈进——布的那一头,是辽阔世界。
鉴湖见证了时代的开拓,它本身亦是一场场大变革中的亲历者。尽管而今鉴湖仅仅是古鉴湖中西湖的一部分(残存面积只剩下原来的六分之一,仍然具有灌溉、养殖、航运之利),但相较于往昔,水与城、与人已然更为交融,现代生活并未侵扰它的闲雅,移步换景皆是诗画,加之便利的交通,前来休闲、运动、礼佛的人们越来越多,仿佛数千年来对鉴湖的深挚情感从来没有消减过。它的烟雨晴岚,它的繁华绮梦,犹在过往诗篇里,而且还将继续铺展于无尽未来中。

一湖鉴春秋 文 韩健夫
华夏大地处处都有水脉,九域神州纵横遍布河流。先秦《禹贡》有言:“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开辟山林,疏导河川,乃先民之创举,泽被后世,广域众川,莫不如此。绍兴是这当中典型的代表,也是 优异的成员。说起来,绍兴的一切,均与这方水有关这并非客套虚词,而是桩桩件件均有所指。没有哪一座城的兴衰像绍兴这般系于水如此之深,几千载春秋,这座城的历史竟也随着这水波澜起伏,彼此命运相连。这水是城的生命之源,是城的饮食起居,甚至是城的理念信仰。

人与水共同造就的良畴沃野,人文渊薮

鉴湖水,会稽情。如果说要点选五千年来浙江的古城,非良渚莫属;那么,点选两千年来浙江的名城,则非绍兴莫属。绍兴之所以能在千年前便从吴越大地脱颖而出,离不开鉴湖的贡献。近山地而临大海的狭窄空间,是现在绍兴这片土地近三千年前的真实写照。古越国的人们居住在狭窄而崎岖的会稽、四明山区之内,过着“人民山居”的狩猎与农耕并行的生活。下山对于他们而言,可望而不可即,因为这看似平坦的水土却盐碱不堪,潮灾严重,无法农耕。
这里从不缺水,缺的是对水的治理。这里的人们等待着率领他们勇敢下山、浚川开田的英雄。直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带领山民围堤筑塘,改造沼泽平原,一步一个脚印,将人们的生活生产空间从会稽山脚推向北部沿海。当他们奇迹般地将海水阻挡在外,在内兴造诸塘时,沼泽便转化而成耕地,如“富中大塘者,为肥饶”者是也。先民们筚路蓝缕开辟新田地的间隙,偶尔回头望去,已然发现那蜿蜒的会稽山成了瞭望的对象,此时脚下的大越俨然良田千顷,卓然巨邑。
即使秦始皇把会稽郡治所设在吴(今苏州)地,也并没有让这座已然在山会平原上冉冉升起的名城变得暗淡失色。当东汉永建四年(129)实行吴(郡)会(稽郡)分治后,山阴立刻成为会稽郡治所的不二选择。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十一年后,这里将迎来一位不止在当地,更是在整个中国水利史上万古流芳的名人,以及他所创建的永伴山阴的著名水利工程——鉴湖。
这位名人便是会稽太守马臻,他是鉴湖之父。“筑塘蓄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整套水利设施人为将水蓄起,集蓄水、泄洪、灌溉于一体,成为当时南方 伟大的大型陂塘水利工程。天旱开闸,蓄水可用于灌溉农田;雨涝关闸,放农田之水入海排涝。如此,这片原本山海之间的隙地成为旱涝保收、水旱无虞的广阔鱼米之乡。从此,绍兴也迎来了这座城市 辉煌的千年。从汉至唐,当地俨然成为“机杼耕稼,提封九州,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的富庶之地。
盛极而衰实为万事万物之通理。从北宋后期开始,随着泥沙长期淤积,湖床越来越高,豪强巨室谋私垦占,围湖造田,鉴湖逐渐开始萎缩。及宋室南渡,“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鉴湖的蓄水量下降一半以上, 终几尽湮没,不复大湖风光。与此相随,绍兴也好似入斜阳深秋,不复汉唐风华。
鉴湖虽湮,然水还是那水,土也依然如故。只要有此水土,文化之脉不绝。说到鉴湖的文化,均与这水有关。黄酒之乡,十里湖塘。湖塘水,黄酒香。陆游酒后挥笔写下“湖开镜面似新磨”的湖塘,湖阔水深,是黄酒的独特水源,造就了周边巷子里酒酿的芬芳。鉴湖畔鳞次栉比的小街巷中,总会瞧见“田舍家家藏佳酿”,由此“闻香下马”之徒自然络绎不绝。正因绍兴家家离不开鉴湖,所以养成了绍兴家家无处不酒、无家没酒的独特传统。
除了酒,还有船。水文化是船文化的底色。绍兴无论是远古沼泽还是东方水城,均缺不了船。小巷里、河汊旁、鉴湖中,没有船便没有了灵动与韵味。水是布满全城的织网,船便是游荡其间的飞鱼。没有船,你就失去了绍兴的通行证。雕梁画栋的明瓦船气派十足,平稳舒适的夜航船悠闲惬意,结实庞大的石头船任劳任怨,灵活便捷的梭飞船轻灵速达,还有操作方便的揉渡船日夜穿梭……绍兴的水上曾经如同举办着一场场流动的舟船博览会。
除了船,还有桥。有水的地方一定有桥。在绍兴风光旖旎的山水画廊中,桥是精妙布局且关联处处的浓墨重彩。鉴湖沿边,河流湖汊遍布,山区丘陵不绝,涧溪半岛随处可见,非架桥不能相接。加上邻近柯岩的石料场和乐善好施、广结善缘的民间传统,让石桥成为这里 典型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点缀在山河湖岛之间,如长虹卧波,亦如玉带连江,是鉴湖中 直观且 具美学色彩的存在。它们或有千载,或存百年,它们或是圆拱、或如马蹄,亦似驼峰,千姿百态,五彩纷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绍兴人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子韧劲,就像这里的水。如《道德经》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绍兴人的性格就像这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陆游的《示儿》柔中带刚,“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情,情比金坚。姚长子只身诱贼,用方言喊出“拆桥杀倭”,是舍己为民的坚韧和刚强。祁彪佳《绝命词》慷概激昂,“含笑入九泉,浩然留天地”的以身殉国更是催人泣下。更有如鲁迅、秋瑾、徐锡麟、朱自清等大家,也均是豪侠柔情,大义凛然,代代流传。会稽多水,水润绍兴。这水的精华当属鉴湖,无论是南宋以前为会稽之肠胃,还是南宋以降为绍兴之湖塘,皆是拜水所赐。绍兴成为有名的水乡、酒乡、桥乡和名士之乡,与这方水密不可分。人与水交互数千载,才有了这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的良畴沃野,鱼米之乡,人文渊薮地,千年诗书城。

从泽国到名都

一百年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奠基人顾颉刚先生曾判断,“大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神话中心点在越(会稽)”。这里的越,大家都知晓是从远古便居住于宁绍平原的部族。远古的先民神话虽不可考,但神话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恰恰是对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另一种留存。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辛劳,反映出先民对野兽、沼泽、洪水灾害的抗击的意志和对于治水的迫切愿望。因为,水不治,无以生。
三千年前,越族人“以山为居”,只能垦殖咸潮所不及的山麓冲积扇和平原上的孤丘坡地。当时生活在比肩接踵、繁华兴盛的齐鲁大地上的管仲,不无嘲笑地描述越地之风貌,“水重浊而洎,故其民愚极而垢”,可见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之落后。而生活在闭塞山林中的越人,面对这片斥卤荒地、积水横流的沼泽平原,只能束手无策。还需静待岁月的积累和英雄人物的出现。
一晃又是五百年。越族出现了率领大家改变这一切的英雄领袖,越王勾践。他听从了大夫范蠡的建议,欲立霸王之业,必以平易之地为都,据四达之地。从吴国受俘三年归来之后,勾践开始了他颇具野心的谋划。他率先勇敢而坚决地从长久以来越人居住的山林中搬出,在卧龙山下建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的地势,建立与此相连的大城,从此越人的新家园大越城拔地而起。但这只是勾践谋划的一步,至关重要的在之后的水利兴修和改造沼泽平原环境,让民众可以于城外平原农耕种植,这才能真正强大自己的国家,富裕本地的民众。
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期间,围堤筑塘、改造沼泽平原的水利工程遍布宁绍大地。越人凭借坚毅不拔的意志,在勾践的带领下,逐渐将耕地从山会平原南部向北推移。从山脚到海边的路看似并不遥远,但先民们每向前一步,均是改造自然、以求生计的伟大业绩的探索与突破。
在越人围堤筑塘的同时,一并修建了与南北向自然水流相交的东西向人工运河系统——古水道。这条连接大越城和今曹娥江的“山阴水道”,是越族人民留给后人 早的运河。而与运河彼此支撑的是沿运河北缘同时筑起抵挡海潮的堤塘。但勾践此时一定想不到的是,几百年后会有另一位杰出的治水专家领过他的接力棒,在这堤塘和运河之上建造出伟大的水利工程——鉴湖。
东汉永和五年(140),马臻走进这个当时建立刚刚十年的新郡治所,在山阴县履新之初,听到 多的便是与水有关的争论。此时,山会平原北部更为广阔的土地渐渐得到开发,但在海塘防咸拒潮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再向北推进,且已有土地也常受斥卤之害,产量有限。解决之法虽有,但阻力甚大,那便是放弃山会平原南部已有的一部分土地,大范围筑堤蓄水,以牺牲南部土地为代价人为造湖来换取北部更广阔田地的开发。这是一场围绕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漫长争论,尤其是关乎权贵等既得利益者损失田地的尖锐矛盾。
马臻力排众议,以大局利益为重,坚持修筑水利工程,无疑触动了当地权贵梁家的势力,一场有形和无形的斗争同时打响。有形之争乃筑堤蓄水之事。原本已开发的山会平原南部房屋、坟墓和田地要被淹没,居民需另行安置,这已实属困难。而且,据绍兴水利史专家邱志荣研究,此工程会造成当年粮食减产2100 万公斤,需要动用一年之内日均5000 人的劳役。这些均是当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高风险之事。但困难还不止如此,马臻还要面对无形之争的暗箭。朝中不满马太守者与梁家在当地的势力勾结起来,以贪污皇粮、淹没土地、祖坟和劳民伤财为由,诬告马臻。当时东汉外戚专权,梁氏一族怂恿顺帝逮捕马臻,并将其斩杀于市。虽事后证实,状告马太守者为当地户籍上已死之人,但太守已死,真相已迟。有幸的是,马臻所主持的鉴湖已成,他心心念念的事业将与之共享千古美名。
修筑鉴湖,舍小为大,敢于担当,敢为人先,是马太守留给我们 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前人逐步建立海塘的基础上,马臻能够下定决心筑堤蓄水,冒着淹没山会平原南部庄田的风险,与得罪少数既得利益权贵集团的压力,蓄水为淡,获得对北部更为广阔土地的开发机会,功在千秋。此后八百年鉴湖起到滞洪、灌溉、冲咸的重要作用,把山会平原北部大片原属沼泽连绵之地改造成为河湖交错、土地沃衍的鱼米之乡。这无疑让绍兴在勾践治水后再迈上新的台阶,一跃成为会稽大都,傲视南国。
勾践与马臻的功业不仅缔造了今天的绍兴,也成为浙江开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浙江省境各地开化之次第,因勾践与马臻的筚路蓝缕,而以会稽山、四明山北麓滨海平原为 早。从春秋越民族以此立国以来,秦时此地所立县份数占全省一半,后又长期坐拥会稽郡治,下辖东南疆土,蔚为大郡。与之相比,此期间杭州尚为山中小县而已,其地位远不及会稽郡郡治之山阴。以至于唐,越州依然是两浙的政治中心,为当时东南大都市。王明清在《玉照新志》所言“杭州在唐,繁雄不及姑苏、会稽二郡”诚不欺也。作为浙东道的政治中心,雄踞一方的越州,其根基依然是那鉴湖所带来的鱼米之乡的繁华与富饶。
鉴湖的落幕从南宋开始,与之相随,绍兴的历史从此走向另外一条道路。中国南方的逐步开发与历史上的东晋南迁、安史之乱南迁不无关系。北方人口的南下和当地的生齿日繁一方面使得南方得到更全面的垦殖与发展,但同时也破坏了原本的自然环境。1127年金人南下灭宋,扰动了整个中国历史进程。大批中原人士举家南迁两浙,百倍于前。绍兴人口急剧增加,南宋中期人口已较北宋时期翻倍有余。人总是需要土地的,围垦湖田成了解决人多地少 直接的方式。这成为鉴湖湮没的 后一根稻草。
当年横波百里、遥望无边的鉴湖 终成为纵横在山会平原上的河港水汊。同时,鉴湖湮没的弊端也随之显现,正如明代徐光启评价围垦鉴湖时所言,“凡湖皆自然淤淀,但不宜多作田以尽之,使水无所容耳”。鉴湖的消亡极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人多田多,河水漫流无蓄,使得当地迅速饱受洪涝灾害荼毒。南宋绍兴水灾多达38 次,是北宋的5 倍有余。其中,以境内浦阳江西入出海引发的旱涝无常 为严重,一遇淫雨,当地即为瓮釜。绍兴亟需下一位治水英雄的来临。
此人便是汤绍恩。嘉靖十四年(1535)他走马上任绍兴知府,到任伊始即进行实地探察,选定于玉山闸北,马鞍山东麓曹娥江、钱清江和钱塘江交汇处依峡建闸。此工程可谓一箭三雕、一举两益。其功一,乃切断浦阳江支流混入钱清江的入海口,防止浦阳江乱流于山会平原,酿成洪涝危局;其功二,为封闭海塘,消除海潮上溯沿河入平原所带来的潮洪咸渍灾害;其功三,形成山会平原内河河湖网水系,保障已有运河,直通东西。两益是把握主动,增强河湖网的调蓄能力,涝时开闸泄洪冲咸,旱时闭闸蓄水灌溉;还能满足海运、水产和酿造所需水源。正所谓一处三江闸,百家无旱涝。不仅如此,三江闸还开创了绍兴水利史上通过沿海大闸全控水利形势的新格局,滨海砌石重力闸坝也成为钢筋混凝土工艺出现前,领先世界的水利工程技术。
大禹、勾践的筚路蓝缕孕育了鉴湖;马臻“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造就了鉴湖;南宋的人地矛盾,牺牲了鉴湖,而后在汤绍恩的智慧下,鉴湖又重获新生,历经千年,它无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世杰作。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