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旧时色:中国传统色彩风尚

書城自編碼: 368721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绘画
作者: 曲音
國際書號(ISBN): 9787224142792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8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售價:NT$ 437.0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售價:NT$ 442.0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售價:NT$ 386.0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售價:NT$ 325.0
邓小平视察纪实
《 邓小平视察纪实 》

售價:NT$ 549.0
财商养成第一课
《 财商养成第一课 》

售價:NT$ 325.0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售價:NT$ 2229.0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售價:NT$ 43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72
《 日本传统色 》
+

NT$ 1361
《 浮世绘三杰:喜多川歌磨、葛饰北斋、歌川广重 》
+

NT$ 419
《 和风漫步 日系街景钢笔淡彩绘制技法 》
+

NT$ 490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
編輯推薦:
古画、器物、服饰、妆容
落日的余晖、茫茫的寒林,花冠上的羽毛,冷月映照的修竹
有形又无形的色彩,蕴含中国式的审美和浪漫
图解中国色彩的独特魅力
全面梳理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演变脉络
內容簡介:
简介:
色彩无处不在,寻常却又神秘。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颜色,并大致知道它们的名字,但似乎又对它们一无所知。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关于色彩的“怀旧”浪潮随之而来。其实每一个“旧”也曾是闪闪发亮的“新”,对“旧”的认识与回溯同时也是对“新”的反思与展望。存在于“旧时”的文化,不仅包含了匠人精神、集体智慧,更是关乎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旧时色》将诞生于中华大地的色彩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将其演变历史、美学意义和具体呈现娓娓道来。仿佛每一种色彩都有了生命,有了前世今生。本书旨在让读者们以色彩为媒,去重识传统,在生活中感悟色彩,在色彩中体味人生。
關於作者:
曲音,中日传统色彩研究者,独立策展人,若啃肉文化创始人,先后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色彩及古代绘画史;多次策划大型国内外展览活动;在《美术》《美术观察》《日本色彩学会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曾为“三联节气”公众号撰写传统色彩专栏。
目錄

本来色 \\ 004 素面朝天的勇气 \\ 009
白色时尚:空出无限大 \\ 014

从岩壁到画纸 \\ 026 太阳的颜色 \\ 032
茜草,红花 \\ 037 相对浴红衣 \\ 041
赤色时尚:红妆为何人 \\ 046

退红不肯红 \\ 056 夏日莲粉清新 \\ 061
粉红时尚:当『弱』成为一种力量 \\ 066

落日余晖叫作 \\ 076 关于『』的一点质疑 \\ 082
柑橘红了 \\ 085 赤黄时尚:温婉的华丽 \\ 090

古代帝王喜欢穿黄色 \\ 100 秋色渐,秋香溢 \\ 106
流黄云云 \\ 110 黄色时尚:茶褐悠然 \\ 115
绿
万条垂下绿丝绦 \\ 122 这种绿色不一般 \\ 128
翠羽花冠 \\ 133 绿色时尚:游山玩水赏绿色 \\ 139

青出于蓝 \\ 148 晴空与月光 \\ 154
浓淡总相宜 \\ 161 青色时尚:正在读取中 \\ 168

紫色的坏名声 \\ 178
红得发紫是苏方 \\ 184 紫色时尚:本来不是人间色 \\ 188

高级的黑色 \\ 198 黎民百姓的黑发 \\ 204
远山与眉毛 \\ 208 近墨者,黑? \\ 214
黑色时尚:黑的黑 \\ 221

『破铜烂铁』也发光 \\ 230 银是不同质感的白 \\ 235
金色时尚:耀眼的光芒 \\ 242
后记 \\ 249
內容試閱
色彩无处不在,寻常却又神秘。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颜色,并大 致知道它们的名字,但似乎又对它们一无所知。直到西方物理学为我们提供 了科学的解答,让我们了解了光与色的关系,知晓了色彩存在的原理。但是, 人们对于视觉中的五彩缤纷,仍有太多解答不了的未知之处。随着近些年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一波色彩的“怀旧”热潮席卷而来。其实,每一个 “旧”也曾是闪闪发亮的“新”,对“旧”的认识与回溯同时也是对“新” 的反思与展望。存在于“旧时”的文化,不仅包含了匠人精神、集体智慧, 更是关乎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书名“旧时色”,指的是中国传统色彩。这些诞生于中华大地的色彩们, 在历经数千年生长、传承与演变后,逐渐聚集形成了一个体量庞大、结构繁 复的家族,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如同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1、色彩的名字从何而来
定义一种色彩,首先得从名字说起。旧时的色彩原本附着在服饰、器物、装饰、绘画或建筑中。然而在饱经风霜后,当年缤纷的色彩也随时间变得黯淡。所以, 旧时色的留存还需要其它的载体,汉字特殊的“象形”结构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色彩 表达方式。
色彩的名称是代码,有着各自不同的来源,如“赤”、“黑”都与“火”有关,“丹” 是指红色石头,“朱”来自“赤心朱木”,“蓝”、“芸”等的“艹”则显示了其草 本植物的属性。随着染织的普及,更多织物相关的色名出现并广泛应用,如“红”、 “缥”、“紫”、“绛”,等等。正因为汉字造字的特性,我们很容易找到这些色名 诞生的由来。
东汉的许慎在这方面可谓贡献卓越。他所编撰的《说文解字》算得上是早的 汉语字典,系统地展现了旧时色彩诞生及演变的过程。在许慎搜罗的 200 多个颜色词 中,不仅有现今仍在使用的,还包括当时使用而后消失不见或解作别义的。这其中, 许慎对颜色词的记述重点显然放在了色彩的载体物上。比如,其中的“白”部中相关 的字均来自物像显现出的“白”。月之白的“皎”、日之白的“晓”、肤之白的“皙”、 老人之白的“皤”,霜雪之白的“皑”、草花之白的“皅”、玉石之白的“皦”、显 露之白的“皛”等。
这样的记述方法充分契合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旧时色”正是初生于“物”,逐渐抽离才终转化成为了抽象形态的色彩。因此, 我们在分析中国色彩时,不能将色彩的外观与内面割裂开来,否则便可能无法触及这 些色彩发生时原初的部分了。
2、色彩分等级
中国式的审美时常游走于感性的无限与理性的极致之间。比起纯粹的美感,中 国人更偏爱有凭有据的“漂亮”。自古,每朝每代都有自己崇尚或偏爱的颜色。一般 认为,周代尚赤,秦代尚黑,唐代则更偏爱黄色,也正是从唐代起黄色成为了皇帝的
专用色。加之,色彩与政治“德行”的共舞,色彩用来对应等级的现象也变得顺理成 章。不同的朝代会匹配不同的色彩制度,从人们穿衣、出行、用物时的色彩,甚至是 一根丝绦、一条束带的颜色都必须符合规矩,一旦僭越,换来的便是皇帝很生气,后 果很严重。
早,关于色彩的规则来自先秦以后的“五色”体系。五色,即是指中国古代 上位的五种颜色——青、赤、黄、白、黑,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的形成与“五行”相关。相传,舜帝时初有了“五行”,后经夏、商、周三代的 不断完善,至孔子的时代已作为一个完善的逻辑体系贯穿于当时生活的各个层面,就 连“五”这个数字也具有了无比非凡的意义。五方、五脏、五音、五色等等都源于五 行,均能与“金、木、水、火、土”一一对应。同时,每个“五”又互相关联,形成 一张连动的网络。比如,赤的红色来自火,指示南方,代表夏天,自然也与太阳相关。
然而,这五种颜色究竟为何能被选入“五色”?这一问题至今仍在被广泛讨论, 也并没有一个终的结论。但不难发现,其实“五色”与西方的色彩“三原色”相比 只不过多了黑、白。但如果将白算作色彩混合的起点,黑作为色彩混合的终点,中国 的“五色”体系与西方的“三原色”可谓完美契合。
“五色”也有“正色”与“间色”之分。青、赤、黄、白、黑即为“正色”,而“间 色”简单来说就是“五正色”之间过渡的颜色。比如“青”与“黄”的过渡为“绿”, “赤”与“黑”的过渡为“紫”等等,也就有了“间色”是“绿、红、碧、紫、流黄” 或者“绀、红、缥、紫、流黄”的诸多论法。这里我们先不去论证其合理性,但可以 确定的是,“正色”的存在较为稳定,而“间色”则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不过,“五正色”观念也随着人们色彩感性的觉醒而逐渐弱化。甚至到了清代, 以乾隆为首的皇帝更是对“五德”嗤之以鼻。看似并没有“正统”地位的“间色”却 在不断的裂变与更新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也使得唐宋以后的色彩数量剧 增,各种“高级灰”开始迈入殿堂,大放异彩。这些新晋的“流行色”脱胎于等级, 用之于大众,也是本书探寻的主要对象。
3、染料与颜料
探寻旧时色彩,离不开染料和颜料。旧时的染料一般取自植物,比如蓝草、 红花、黄檗等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用植物染色的过程也可以称为“染草”或“草木染”。
《周礼》中就记载了掌管染草的官职,说明当时的染色已是植物染为主。颜料则来自 矿物,比如朱砂、石青、石绿等,起初也可以用于织物染色,但随后被更加便利的植 物染所替代,就基本只作为绘画或涂装的颜料了。与植物色相比,矿物色的浓度和固 色性更胜一筹,但汲取也更加困难。另外,还有一些较为稀有的动物染料,如胭脂虫、 贝紫以及传说中的猩猩血。
从《诗经》、《说文》等史料中的记述来看,早先民常用朱砂、茜草染赤, 蓝草染青、绀,栀子、黄栌染黄,橡斗染皂,紫草染紫,荩草染绿等,已经采取了媒 染的方法,媒染剂则视情况多用草木灰或涅矾。至唐代,染料的种类增加到 30 余种, 极大地扩展了色域的丰富程度。植物染主要用于织物及服饰。中国的染织工艺起源很 早,基本是在缫丝之后进行织或染,其中绢、绫、罗、纱等单色织物均是先织后染, 称为“素织”;而锦、毯等织物则是先染后织,称为“色织”。
邻国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可谓成果丰厚。上村六郎、吉冈幸雄等先驱对中、日 两国的传统染织色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为后学的我们提供了太多宝贵的素材 及经验。众所周知,我国的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生成影响深远,7 世纪以来,中日 两国频繁的接触性交流中染料不断地传入日本,为其染织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虽 然对中国织物色彩的借鉴只是其中一个细微动作,但这些色彩却在受容与变迁中逐渐 成为了日本传统色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们反观自身、探源传统的绝佳 例证。鉴于笔者的研究领域,本书也引入了日本传统色彩中的诸多案例,以便大家进 行对照解读。
当然,通用汉字的中、日两国在染织色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类似。比如各类丝织物及其色名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称呼,常有同名异实或同实异名的情况, 有些也不能确知到底为何。这是由于古人对织物色彩分类的标准和现代大有不同,用 于织物的染料及色名时常含混不清,甚至还常有几种色彩相互解释的情况。指向性不 明确,加之古代文人在写作中对色彩名称的滥用,造成更大的混淆,大家在阅读与分 析中需要格外注意。
4、旧时色与新风尚
所谓风尚,是一段时间内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它们往往充满变化、反映着一个 时代的气质。风尚中也包含时尚,这似乎与传统的“旧”有所违背,但却不影响其作 为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入口。把传统文化写成时尚,一直是笔者想要尝试的一条道路。
当然,“时尚”也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时尚可以理解为流行的装扮,比如化妆、 服饰等。而根据齐奥尔格·西美尔的观点,社会学中的时尚概念则有更广泛的定义, 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源自阶级分野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物。简单来说,时尚并不是单 纯为了“美”而创造。我们会发现,其实许多所谓的时尚并不具备普世意义的美感, 甚至还时常令人匪夷所思。所以,时尚的话语权其实只被特定人群所掌控,即一小部 分人创造的时尚在被一大部分人挪用。
古代中国的皇帝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规定和使用的色彩,大众也会无理由地效仿, 试图以靠近话语的中心。比如齐桓公“恶紫”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关于时尚的例证。 所以,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一大部分传统色彩,其实在当时都在时尚的前沿。如今,风 尚的话语导向更为多元,“流行色”的普及与应用使得色彩在时尚中的位置更加清晰。 而不论是曾经的风潮还是现在的流行,色彩始终从不同层面、不断地引领着人们对于 风尚的思考。
本书每一章的后一篇都以时尚为题,探讨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风尚。从化妆、 美容、穿衣,到喝茶、郊游、断舍离等生活方式,这些本不在旧时色彩探讨范畴之内的内容,却永远都离不开色彩。或者说,很多时候其实是色彩指引了它们的发生。虽 然现在我们还不能作出“旧时色”与“新风尚”之间确切关联的定论,但与其盲目地 崇拜传统或追随时尚,倒不如试着从时尚的角度观看传统,或许能从中获得更多共鸣 与启示。
5、为色彩画像
在色彩研究中,判定某种颜色的具体色相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其实很早以前, 各大研究机构就开始了以机器取样等方法对传统色彩进行检测与分析,从而判断这些 色彩始于何时,出自何种染料或颜料。然而,文献中的“玄”、“纁”、“緅”、“缁” 等色到底是何模样,我们仍然不得而知,要想一睹它们的真容除非能练就穿越时空的 本领。
可能源于长期从事绘画相关的工作,笔者对旧时色彩的视觉部分始终无法忽视, 也逐渐找到了一条以视觉为先导的研究路径。所以,本人写色彩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在 为色彩画像。这样的工作有时与艺术家的创作十分类似,需要源源不断注入想象力, 赋予色彩灵魂,才能获得鲜活的“色彩像”。比如粉红的女性化,柘黄的帝王气, 白素的洁净感等。还有旧时色中的“青黛”、“秋香”、“藕合”、“月白”等色, 光是从字面上看就已经美得如诗如画,神秘的气质和诗意的美感也成为了描绘它们的 基调。
但无论如何,定义一种色彩无法做到的“像”。色彩的情感表现是靠人的 联想得到的,色彩有时只是大脑在解读外部信息的一种内在反应,每个人看到的色彩 都不太一样。所以,给色彩的画像可能就有那么点儿表现主义的意思,虽有具体形象, 却并没有标准答案。
一种色彩,在今天可能是一个色名或一个数值,一件物品或一种技术,一个故 事或一段历史,当然也可能仅出自某种感性,但或许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出现了几百个色彩词,如果我们从色彩的角度去 发现它,定能寻到很多不一样的情结吧。色彩知识并不是,对色彩的感受其实更 加关键。期盼大家以色彩为媒去重识传统,在生活中感悟色彩,在色彩中体味人生, 或许就会为自己打开一扇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世界。

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初甲骨文中出现的『白』可能是在表现日光的白色。在五行中,白色属金,指代西方,是中国传统五色体系中的『正色』之一。『白』既是白色也是无色。在西方物理学中,『白』并不属于色彩范畴,画家们也常将白色视为『非色彩』,但我们看到的白色物体并不透明,且每种白色都各有特点,希腊的白色建筑、北京的妙应白塔、西藏的白色哈达、新娘身上的白色婚纱等,都展现着属于白色的不同美感。旧时表现『白』的词汇不少,但大多都来自于对丝织品本色状态的称呼,如缟、练、素等,也有色相深一点的、脂白的膏,其他还有皑、皓、皎等。除此之外,『白』还有空白、虚无的含义,色彩之外的『白』也指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本来色

白,旧时通“帛”,是先秦时对丝织品的统称,指没有经过染色的织物。棉、麻、丝绸等在白色或本色状态时都可称为“白”。我们在张萱的《捣练图》中可以看见古人对于丝织品的加工过程。画面左边,两妇女对面而立,双手用力拉着一匹煮熟的丝绢,纤细、洁白的质感跃然纸上。而中间的妇女正在小心翼翼地对白绢进行熨烫的工作。她神情谨慎,仿佛生怕将这洁白之色给烫焦。
我们现在常穿着的面料是棉,然而在棉花还未传入中原以前,普通民众主要穿着的衣料则是麻与葛制成的。麻、葛纤维是我国早的纺织原料,古时统称“布”。初大多都以纤维的原色示人,呈现暖白之色。麻、葛织物的吸湿散热功能较好,穿着透气,加上清爽的白色,十分适合在夏季穿着。
《韩非子》中就有关于尧夏日里穿“葛衣”的记述,以赞扬他生活的简朴。但麻、葛也有好坏之分,质感好的要数“紵”,又称苎麻。苎麻织出的夏布质感平滑而具光泽。《左传》中就记载了晏婴到访郑国,收到郑相子产赠送的特产“紵衣”,也就是白色的苎麻衣服。《古乐府》中的《晋白纻舞歌诗》中有“质如轻云色如银”的描述,宋人戴复古也有“云为纬,玉为经”的诗句,可以看出此类麻织物的本色正是柔和而富有光感的“白”。
当然麻类织物的“白”与其密度也有着很大关联。麻的密度单位用“升”,7-9升为奴隶穿着,10-14升为平民所用,15升以上的“缌布”的精细程度已可媲美丝绸,光泽度自然不会差。而30升的“缌布”则专门用来制造皇帝或贵族的帽子,其复杂程度并不比直接用丝绸划算。所以,织得越细密,布面的色泽也就越发亮白。当然,古人也研究出来一套漂白的方法,使麻织物能在其本色的基础上更接近白色。
麻织物不仅能做衣,早还能用来做成纸。其实,早在东汉“蔡侯纸”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麻制的纸张。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的西部地区出土了多件西汉造的纸,如新疆的“罗布淖尔麻纸”、甘肃的“悬泉纸”、陕西的“灞桥纸”等。当然,蔡伦在造纸术的发展中还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革新作用。他在总结前人制麻纸经验的基础上,主持研制了以“楮皮”为原料的木本韧皮造纸技术,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当时纸的品质及色泽。
旧时,白色的织物也被称作“缟”。据颜师古对《汉书》的注,“缟”为本色的缯(“缯”为丝织物的统称)。清代任大椿《释缯》中就有“熟帛曰练,生帛曰缟”的记述。传说,以鲁国的“缟”为著名,《韩非子》中记载:“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商人尚白,爱穿白衣。《诗经》中就多次出现了“缟衣”的说法,飘飘白衣搭配“綦巾”(绿围巾)或“茹蘆”(红丝巾),尽显清新淡雅之美。在文献中也常见“缟白”、“素缟”的用法,都用以指代白色。按照“周礼”,“缟”也是服丧时的标准用色,“披麻戴孝”的习俗在民间至今还在沿用。只不过旧时用麻,“缟”色也就是黄白或乳白色,而非纯白。
“缟”还有另一种称呼:“素”。正如《列子·汤问》中所记的“缟,素也”。“素”在《说文》中解为“白緻缯也”,即是指厚而密的白色丝帛。穿“素衣”的习惯自先秦开始,“素衣”配上“朱绣”的服饰也出现在了《诗经》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也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的句子。“素衣”在西周十分盛行。
历史上有一件著名的“素衣”,便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此衣一出顿时震惊世界。一是因为轻,仅仅49克;二是因为薄,丝缕纵横,薄如蝉翼;三是因为“素”,程度展现了精缫蚕丝的本色美。这三点无疑都能证明西汉的丝织技术到达了一个高峰。关于用途,有人认为如此透明的“素衣”一定是用来献媚的睡袍,也有人认为此种素纱应是穿于其他有色衣物外的罩衫,只为制造若隐若现的华丽效果。这种极致的透明感,恐怕连如今的“婚纱女王”Vera Wang也难以企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