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大师国学经典书系:经典常谈 诗文常谈

書城自編碼: 367647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朱自清
國際書號(ISBN): 9787557024420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1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售價:NT$ 381.0
商业人像摄影
《 商业人像摄影 》

售價:NT$ 447.0
抗争表演
《 抗争表演 》

售價:NT$ 347.0
咏春八斩刀
《 咏春八斩刀 》

售價:NT$ 391.0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售價:NT$ 549.0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售價:NT$ 1114.0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售價:NT$ 279.0
听闻远方有你2
《 听闻远方有你2 》

售價:NT$ 24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822
《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白话全解版(全二册) 》
+

NT$ 172
《 礼俗之道: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 》
+

NT$ 588
《 清香流动:解致璋的茶道美学 (享誉中华茶界的经典作品,常销十余年/全新升级,精装典藏,解读茶道日常之美) 》
+

NT$ 293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吕氏春秋(平装) 》
+

NT$ 162
《 千字文 弟子规--中华蒙学经典 》
+

NT$ 144
《 弟子规(普及版)(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
編輯推薦:
斯人不幸,人生的大半时光经历动乱和战火,病痛和苦楚如影随形;但君子如玉,不管尘世如何,终不能掩其光辉。他留给亲友的是谦和、温润、润物于无声的浓情厚意,留给后世的是诗情和哲理,在每一个琐碎的日子里慰藉人心,传承不断。
內容簡介: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深入浅出的文字,提纲挈领地解读了“诸子百家”“汉赋”
“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楚辞》《说文解字》等国学典籍,客观持平,博采众长,见解精辟。是一本普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佳作。前九篇以介绍经典典籍为主,即“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从《周易》《尚书》到《史记》《汉书》都是大著作,以一部书为切入点,见微知著,也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后四篇以“源流始末”为重点,传统文化发展的轨迹与脉络清晰可见。
《诗文常谈》汇集了朱自清先生探讨文学的论说文章、诗歌的批评和鉴赏,篇幅都不长,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诗文鉴赏观点,很多篇章都已成为学术经典。教给我们如何鉴赏诗文,如何领略诗文中的美,从诗文的形式到内容,都教给我们鉴赏的方法,特别适合喜欢中国诗文的朋友阅读。
關於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散文、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等,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目錄
目 录
序 / 1
自 序 / 002
经典常谈
《说文解字》 / 005
《周易》第二 / 013
《尚书》第三 / 020
《诗经》第四 / 028
“三礼”第五 / 035
《春秋》三传第六 / 040
“四书”第七 / 046
《战国策》第八 / 052
《史记》《汉书》第九 / 057
诸子第十 / 070
辞赋第十一 / 081
诗第十二 / 089
文第十三 / 101
经典常谈
什么是文学 / 122
古文学的欣赏 / 126
文学的标准和尺度 / 132
了解与欣赏 / 139
怎样学习国文 / 145
禅家的语言 / 150
鲁迅《药》指导大概 / 155
论雅俗共赏 / 182
论百读不厌 / 189
鲁迅先生的杂感 / 196
论逼真与如画 / 202
论书生的酸气 / 213
论严肃 / 222
论通俗化 / 226
低级趣味 / 230
论诵读 / 233
论诗学门径 / 239
《古诗十九首释》前言 / 245
诗与话 / 249
歌谣里的重叠 / 255
诗文常谈
解 诗 / 259
诗与感觉 / 263
诗与哲理 / 270
诗与幽默 / 274
真 诗 / 282
朗读与诗 / 291
诗的形式 / 299
诗 韵 / 305
诗多义举例 / 312
诗的语言 / 332
论“以文为诗” / 341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350
王安石《明妃曲》 / 354
內容試閱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
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
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
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
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
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
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
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
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
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
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
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
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是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
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
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
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
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
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
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
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
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
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
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
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
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
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
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
《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
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
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
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
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出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略上去。这
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
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
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
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
心了。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
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
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
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有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
史语言研究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
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
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
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
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
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前头。各篇的讨论,尽
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
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
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
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末了,编撰
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还得谢
谢雷海宗先生允许引用他还没有正式印行的《中国通史选读》讲义,
陈梦家先生允许引用他的《中国文字学》稿本。还得谢谢董庶先生,
他给我抄了全份清稿,让排印时不致有太多的错字。
朱自清
三十一年二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说文解字》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
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
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
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
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栗,鬼
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
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
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1
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
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
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
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个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
1 《淮南子·本经训》及高诱注。
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
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
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
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
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功夫,好教人
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
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一”是“专一”的意思,这
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
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
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
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
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
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
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
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
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
的枝叶了。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
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
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
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
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
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
相传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
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
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
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
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
历篇》六章,胡毋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
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
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
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
那三种字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
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
多。其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篇》残篇四字一句,
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
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
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
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
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
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
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
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
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
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
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
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
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
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
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
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
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
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
具或门径。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
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
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
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
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
那时有了好些金石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
金文。铜器里钟鼎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
事的。而宋以来发现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
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 年)河
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
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记录。这
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公元前1300 年)以后的商代文字。
这大概是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
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
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
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
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
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1上。古代用竹、
木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
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茫然无存了。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视
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
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
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 ”(上)“ ”(下)两个字,短画和长
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在。“ ”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
“ ”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
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
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
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
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
一个字是声;形声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
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
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
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
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形声便,用处,所以我们的形声字多。五是“转注”,就
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
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
1 古代简牍用泥封口,在泥上盖印。
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
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在同
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
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
等, 形况字“ 犹豫”“ 孟浪”“ 关关”“ 突如” 等, 虚助字
“于”“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
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
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
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
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
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
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
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
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了。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
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
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
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来说,象形的字该叫
作“文”,“文”是“错画”的意思。1“文”本于“名”,如先
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
但物类无穷,不能一一造“文”,便只得用假借字。假借字以声为主,
也可以叫作“名”。一字借为数字,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
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如“ ”本象箕形,是“文”,它的“名”
1 《说文解字》文部。
是“ ”。而日期的“期”,旗帜的“旗”,麒麟的“麒”等,在
语言中与“ ”同声,却无专字,便都借用“ ”字。后来才加“月”
为“期”,加“ ”为“旗”,加“鹿”为“麒”,一个字变成了
几个字。严格地说,形声字才该叫作“字”,“字”是“孳乳而渐多”1
的意思。象形有抽象作用, 如一画可以代表任何一物,“
”( 上)“ ”(下)“一”“二”“三”其实都可以说是象形。象
形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上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
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
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
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
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
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
似乎更可信些。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
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
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
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
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
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
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
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在新
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
1 《说文解字序》。
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
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
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
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
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
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为适用。
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
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参考资料
①《说文解字序》。
② 容庚《中国文字学》。
③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稿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