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汉译佛教经典哲学(全二卷)

書城自編碼: 367398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杜继文
國際書號(ISBN): 978721404926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63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售價:NT$ 330.0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售價:NT$ 549.0
背影2
《 背影2 》

售價:NT$ 386.0
她的罪名
《 她的罪名 》

售價:NT$ 279.0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售價:NT$ 437.0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售價:NT$ 279.0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售價:NT$ 381.0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

售價:NT$ 32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788
《 道教大辞典 》
+

NT$ 291
《 道家真气(气功修炼次第) 》
+

NT$ 338
《 正法眼藏(上下)·中国禅宗典籍丛刊 》
+

NT$ 190
《 魂灵——科学图书馆/科学新文献 》
+

NT$ 266
《 清教徒之约:《威斯敏斯德准则》 》
+

NT$ 5642
《 犍陀罗文明史 》
編輯推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是著名佛教史专家杜继文先生四十余年研究的结晶,依据汉译大藏经,系统梳理了古代佛教经典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开创了佛教哲学研究的新范式。本书坚持“以历史解释宗教”的原则,通过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揭示了汉译佛经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彰显了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通过史料和思想相结合,本书试图可能地还原佛教史的真实图景和复杂面向;通过本源和流变相结合,实现对佛教史的整体建构;通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警醒我们要重视分析思维、科学理性的培养和提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介,其鉴定意见中说:“本成果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完全是创新的,是迄今为止此类研究中有分量的一项成果。”
內容簡介: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面目。
關於作者:
杜继文,佛教史专家。1930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所长、研究员。著有《中国禅宗通史》(合著)、《中国佛教史》(合著)、《汉译佛教经典哲学》等,主编《佛教史》等。
目錄
上卷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
章 佛教的基础教义和基础概念
节 佛教的世界图式:”三界”和”四劫”
一、世界的结构
二、世界的生灭运动
第二节 人类”本原”论和人生”缘起”说
一、人的”本原”和国家等级制度
二、人的”缘起”和三世因果
第三节 论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无常”、”无我”、”空”及”苦”
一、”因缘”观的开展
二、”因缘”观的缺陷
第四节 ”因缘和合”和基本元素论:”蕴、处、界”
一、”五蕴”论
二、所谓”十二处”和”十八界”
第五节 佛教的宗教观和价值观:”业报”与”涅盘”
第六节 通向涅盘之路:修道与道果
一、佛教实践的种分类:”戒、定、慧”
二、佛教实践的多种分类:”三十七道品”
三、修习的次第和终极归宿:”道阶”与”涅盘”
第七节 结语
一、生死问题
二、苦乐问题
三、自由和”无我”问题
四、因果问题
第二章 论《阿含经》——早期经典汇编
节 《阿含经》总论
一、两种文本的《阿含经》及其史料价值
二、传说中的《阿含经》结集和”经”的地位:”律”与”法”的原始分歧与对立
三、传说中的《经藏》及《阿含经》的原貌
四、《阿含经》所反映的佛教内外文化背景
第二节 《杂阿含经》的法相释义和基本教理
一、论”五受阴”和”涅盘”
二、论”六入”和”关闭根门”
三、论”界”、”缘起”和”法界常住”
四、论”四谛”结构
五、附记
第三节 《中阿含经》中的诸弟子和佛教走向社会
一、诸佛弟子的佛教观
二、佛教走向社会和教义世俗化
三、附记
第四节 《增一阿含经》:佛教内外发展的历史图景
一、关于《序品》和《分别功德论》
二、关于《增一》的”十一事”结构
三、”十念”与”三论”
四、业报法则向避苦求乐的倾斜
五、”辟支佛部”和佛说”三乘”
六、佛弟子群与法出多门
七、从禁欲厌世向大乘空观转变的若干轨迹
第五节 《长阿含经》关于佛和世界的格式化以及驳难“外道”、“异见”
一、“七佛”论和成佛的格式
二、释迦佛的教化及其涅槃
三、世纪论、人原论、种姓论、缘起论
四、外道与诸见
第三章 部派佛教概略
一、关于大众部
二、关于上座部
三、关于说一切有部
第四章 说一切有部的发展线索和主要论著
一、有部思想的演化梗概
二、有部主要论著中的主要论点
第五章 论有部的哲学体系
节 有部的方法论特征
一、“破析”与“和合”
二、“区别义类”和“诠名定实”
第二节 论认识的条件和认识的结构
一、认识的两个必要条件
二、意识与前五识关系
三、感知和思维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心所法”建立的心理系统
一、“大地法”十种
二、“大善地法”十种
三、“大烦恼地法”六种
四、“大不善地法”两种
五、“小烦恼地法”十种
六、“不定心所”四种
七、附论:“智”、“忍”与“现观”、“内证”
第四节 论“一切有”:多元化的本体论
一、“法体恒有”:物种不变与自性不空
二、“三世实有”和四种萨婆多
三、“识不缘无境”:“所缘有”的基本命题
第五节 “缘起”论:世界万物的产生和变化
一、“缘生”论和“因缘”观
二、“生”、“得”与“根”、“业”和它们在缘起中的功能
第六节 “二谛”说:“假有”的真实性
第七节 有部论著中的菩萨观和大乘因素
第六章 《成实论》的宗空和厌生哲学
节 背景、原则、方法
一、立论的佛学背景和“十论”
二、立论的原则:“法相”的“自思维”原则
三、“二门”的表述方法和“二谛”的表义的方法
四、语与“人”和语与“义”
第二节 有论与无论
一、驳“说有者”论
二、驳“说无者”论
三、一切“可知可说”
四、论“有”的层次性:二种“有”
第三节 色论
一、“四大”元素向“四尘”要素的转换
二、“根”、“尘”从认识之因缘地位的跌落
第四节 心论
一、“识”生之因缘和可知之领域
二、心的性质:有数与无数、一与多、染与净
三、论“识”与“智”以及心的运动形式
第五节 论心的“想”、“受”、“行”形态
一、论“想”的思维形式:取相和假名
二、论“受”:“苦”的根基
三、论“行”与意志
四、“五受阴”和人生价值观
第六节 论“四谛归一谛”:终极目标和通达的途径
一、 论“三心”和“灭三心”
二、 论“四谛归一谛”和“止观共行”
本卷结语
一 原始佛教
二 部派佛教
下卷 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
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
节 佛教向大乘转化的契机和大乘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 对释迦牟尼佛的限定和多佛主义的出现
第三节 佛教理想国的创建和佛国净土论
一、东方阿閦佛国
二、东方净琉璃世界
三、西方阿弥陀佛国
四、弥勒净土:下生和上生
五、唯心净土
第四节 革新中的新偶像:菩萨
一、菩萨的早期形象
二、居家菩萨的地位和女性地位的飙升
第五节 菩萨行和六波罗蜜多
一、大乘布施及其与走向社会的关系
二、大乘戒律和大乘伦理
三、忍辱和精进的内涵及其根本精神
四、”禅度无极”和大乘定学
五、关于偶像崇拜系列和鬼神系统
六、”般若”的原义和大乘智慧
第二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
——《维摩诘经》与《妙法华经》
节 《维摩诰经》确立的大乘观念和”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一、经文的结构和风格
二、对佛弟子的全面清理
三、”佛道”原自”非道”
四、”菩萨”和”菩萨行”
五、”入不二法门”
六、”实相”及”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第二节 《法华经》的”会三归一”和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一、信仰的多极化和”外力”的渗入
二、《法华经》与提婆达多
三、”会三归一”与”借权显实”
四、关于”佛身”及其神力与寿量:两个译本的哲学差别
五、”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六、”安乐行”与”常不轻菩萨”
第三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
——《华严经》:从”光明普照”到”入法界”的理论体系
节 思想结构与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一、用幻想和神话构造世界、表达教义
二、有关数量和世界的观念创新
三、与教义有关的几个常用概念
第二节 光明崇拜与卢舍那佛:”智”之转化为”神力”
一、光明之与《华严经》
二、佛光普照下的万物有神论和诸神性善论
三、卢舍那佛及其与众生的关系
四、”如来身”与”化身”及”法身”的关系
第三节 ”普贤菩萨”及其所说”如来性起”
一、关于”普贤菩萨”的特性
二、“如来性起”论
第四节 “入法界”和“普贤行”的世俗化及世俗化哲学
一、“入法界”的学习对象和知识范围
二、“入法界”的理论基础和深入世俗生活的价值观
三、“入法界”体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四、普贤信仰的变异:普贤行愿
第五节 文殊师利所持般若学及其菩萨精神
第六节 论菩萨“十地”和“三界唯心”
一、菩萨的品德及其所修的“十地”
二、“三界唯心”的命题与唯识哲学的发轫
第七节 余论
第四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
——《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及其排他性
节 佛教早期的涅槃说
第二节 《大般涅槃经》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关于涅槃的性质:“常、乐、我、净”
第四节 论“佛性”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第五节 论“我”的实在性及其存在形式
第六节 论“佛性”与众生的“中道佛性”
第七节 从一子想到一阐提:激进的排他主义
第八节 因果非决定论
第九节 孤因独果论与“性相常住”
第十节 《大般涅槃经》的文献价值
第五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
——”如来藏”及其主要经典
节 《如来藏经》对诸大乘经所言“如来”之向内心收容
第二节 《胜鬘经》的“如来藏”和“无明住地”说
一、关于“如来妙色身”
二、“无明住地”与“意生身”
三、“如来藏”与“无明壳”
四、“如来藏”之作为“生死依”与“我”
第三节 《佛性论》中的“如来藏”:“如来藏”进入瑜伽行派的轨迹
一、“如来藏”对于《大般涅槃经》“佛性”说的新诠释
二、“如来藏”:“智与境”的统一
三、如来藏对佛性之融解:“我”的真实义
四、“如来藏”与“即涅槃”、“即生死”
五、果位中的如来藏:“转依”与“如来法身”
六、通达“如来法身”的途径:“三自性”之成为思维方式
七、“法身”证明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八、如来性及其不净位:如来藏的内在规定
九、从“如来性”到“三身”的形成
十、瑜伽“唯识”与法身
第六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五)-
——毗卢遮那佛与密乘哲学
节 引言 408
第二节 《密迹金刚力士经》的金刚崇拜与“二业”、“三密”的经旨
一、关于“金刚力士”出现的意义
二、菩萨行的“二业”与“娱乐”、“变示”的突出
三、菩萨“三密”和如来“三密”
第三节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哲学系统和信仰特色
一、悟入的对象“心”:密乘之心论
二、“众生自心”的特征及其开发的主要方式
三、“识知自心”的修持方法和“即心成佛”的成佛途径
四、“真言悉地”及其净心的虚妄功能
五、“自心”之外化为“本尊”和“本尊”之回归“自心”:一种自我异化的信仰结构
第七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
——大乘的综合与菩萨行的总结
节 小品《大宝积经》:为菩萨定标准,为比丘制法
一、真假菩萨的区分及其标准
二、为沙门比丘制法定律
三、“正观”中的观念体系:立“空观”破“空见”的“中道”观
四、从“观心”到证“圣性”:关于“心”的性质问题
第二节 《菩萨藏经》对全部菩萨行的概括和总结
一、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一:身、声、智、光、戒、神通
二、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二:如来“十力”
三、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三:“四无所畏”
四、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四:“大悲”与“菩提”
五、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五:如来性之“十八不共”
六、关于菩萨道的新概括
第八章 隋唐以降有影响和有争议的几部经论
节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中国佛教哲学大纲
一、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伪之争 537
二、《大乘起信论》产生的佛教背景及其
三、唐译《大乘起信论》的特点和出现的原因
四、《大乘起信论》的哲学体系和佛理的本土化
五、《大乘起信论》论“止观”实践
六、《大乘起信论》在今天
七、附记
第二节 《楞严经》论“死后无灭”和对“着魔”非法行为的讦露
一、表达上的晦涩背后
二、论众生皆有“两种根本”
三、论“身中有不灭性”:“见精”
四、论“生死根本”:“攀缘心”
五、论世界人生的本原:“唯心所现”
六、广论“禅那”与“五阴”着魔犯罪
七、“五阴尽”的精神境界
八、由“真心”至“妄心”和由“妄心”至“真心”之路
第三节 《圆觉经》的“无上法王”和“圆觉性起”论
一、总论: 本体论、世间发生论、修行圆觉二、圆觉不动、无明缘起的“性起”论
三、“顿悟”与“渐修”的觉修论
四、世界之性与幻、一与多、不动与动的统一
五、附记
內容試閱
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受托在北京大学开设佛教哲学选修课,此后一直想着这件事,陆续地做着这方面的工作。到了21世纪初,我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想集中力量先把瑜伽唯识学的东西整理出来,可一开始就碰到名相概念的问题。佛教的大多数学派,是从名相分析确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如果不加解释,势必影响对唯识学的准确考察;如果进行解释,说来话长,必然冲淡正题的阐发。
就域外佛教的哲学世界观而言,它确实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线索,只讲它的后理论成果,过于抽象,是很难讲得清楚的。于是中间一转,决定从头开始,大致按照佛教经典可能出现的历史次序,尝试对汉译佛经中的几个哲学体系作一比较全面的审视。于是就有了“汉译佛教经典哲学”的研究。
当然,不止如此。中国佛教哲学的资料来自域外佛教,但它的特点和生命,则植根于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包括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那么,中国佛教哲学究竟接受了域外佛教的什么东西,又拒绝和排斥了些什么? 我想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这是我企图对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作全盘研究的主要动机。或许还不止于此。从东汉到北宋的约九百年间,汉译佛教经籍保存下来的至少有一千五百余种,这是一笔稀世的遗产。它们都写了些什么? 在世界整个文明史上,它们的价值何在? 它们的哲学在东西方哲学史上又占据什么地位? 我想,对它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思古之幽情,即使对认识当今的世界文化交流,也会有所启发。作这样的评估对我来说很难,但把有关的佛教经籍梳理出来,供有兴趣的学者参考,也还是有价值的。像有部之于柏拉图和唯实论,般若之于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唯识之于主观经验论和精神分析学派,可比较的地方相当明显,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思维的发展——不论错误还是正确,似乎存在一定的规律可循。
按照佛教研究者的一般观点,佛教可划分为原始、部派、大乘三个阶段、三种类型,而大乘又有般若中观和唯识瑜伽两派。总体上反映的是:一个人生哲学——原始教义,三个大的世界观体系——有部哲学、般若空观哲学、瑜伽唯识哲学。但是,还有一个哲学体系,其影响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比这些哲学更为深远,而对域外佛教的影响反而并不显著,这就是以《华严经》为基础扩大起来的“如来藏缘起”理论。由于个人精力所限,现在出版的这一部分没有包括中观、瑜伽两派的经论剖析。关于这两派的哲学,我从学佛开始就比较注意了,陆续地也写了一些东西发表,但要整体地将它们的思想体系整理出来,让今天的读者也看得明白,并能给以恰当的评议,大约还得费些时日。如果时间允许,我想继续做下去。
人们为什么那么向往自由? 因为人生身不由己的时候太多。从着手这一课题开始,至少有十个年头了。妻的鼓动和督促,让我感到压力;妻去世后,又感到莫名的内疚。然而还是一拖再拖,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纷至沓来,不得不继续往后拖。苦啊,人何其不自由如此! 然而还好,我毕竟没有成为悲观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有爱有情,有匹夫责任,有社会义务,有天良,有人性,正是在那不自由中,体现着或许是另一种个性的自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