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宁红

書城自編碼: 367302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徐春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9672298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1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汉服经典纹样与配色图鉴
《 汉服经典纹样与配色图鉴 》

售價:NT$ 941.0
通识学院:关于心理的101个常识
《 通识学院:关于心理的101个常识 》

售價:NT$ 269.0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
《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 》

售價:NT$ 381.0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售價:NT$ 672.0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售價:NT$ 941.0
通胀,还是通缩
《 通胀,还是通缩 》

售價:NT$ 364.0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售價:NT$ 503.0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售價:NT$ 4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19
《 天矿:河南人高原创业记 》
+

NT$ 594
《 红色的起点 》
+

NT$ 1643
《 抗日战争 (全三卷套装版) 》
+

NT$ 261
《 1937,延安对话 》
+

NT$ 510
《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
+

NT$ 394
《 回望 》
內容簡介:
《中国宁红》是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大江文艺》执行主编徐春林的一部原创长篇纪实文学,入选中国作协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首发《中国作家》(纪实版)2021第5期,以中国茶叶之乡江西省修水县产宁红茶的百年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几代茶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奋斗史,几任县委书记将扶贫措施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发展宁红茶产业,带领修水县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建党100周年的宏阔背景下,一代代茶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精益求精做工夫茶的工匠精神和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的中国精神。本书以严谨明达的史识和驾驭宏大题材的腕力将世纪风云、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衬,熔于一炉,勾画出一幅中国茶人和经济文化的命运长卷,展现中华民族的气质和风神。
關於作者:
徐春林,一九八一年生,江西修水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大江文艺》执行主编。曾在《人民文学》《诗刊》《当代》《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清明》《散文》《青年作家》《黄河》《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3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白虎郢都》《活火》,长篇报告文学《平语札记》《中国宁红》,小说集《该死的见面》,散文集《山居羊迹》《芳亭记》等十余部。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作家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届高研班学员。
目錄
宁红的故乡

隋朝修水开始产茶
黄庭坚与“双井茶”
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
——黄龙茶事
宁红茶的起源
宁红重新改良
异彩纷呈的茶文化
茶具与茶地名

第二章 茶盖中华 价甲天下

茶盖中华、价甲天下
“中俄茶叶贸易”路线
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
陈师曾:《茶熟菊开》
茶工祖师罗坤化
郭敏生与巴拿马茶叶奖
莫雪岷创“宁红不到庄 茶叶不开箱”行规
《天下香》的传说

第三章 没落的茶市

汉口茶市的影子
宁红的衰落
宁红茶与近代九江茶市
“清水茶厂”的消失
漫江福济季古道茶亭
大椿茶厂的兴衰
羊楼洞与大椿绿茶

第四章 宁红的“复活”

九江市修水茶科所:茶叶试验场
江西省立茶叶职业学校
宁红保健茶的崛起
三次创制宁红金毫
茶叶大县的“复兴”
宁红·更香:初心如故
雅加达亚运记日记
宁红与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金奖
宁红集团精彩亮相世园会

第五章 两种新茶

青青柳神茶
文 燕:茶香会告诉你
一路蚕桑向春歌
金丝皇菊
黄烈伟:志存高远
黄 金: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第六章 时代茶人 工匠精神

胡典文:茶商典范长存
宁红世家 俞公愚匠
李冰池:41年的茶路
占良喜:一辈子与茶结缘
李新华:一片痴心兴茶业
桂普群:大国工匠
吴东生:奏响茶叶乐章的人

第七章 茶叶助力助脱贫攻坚

怀着责任感去扶贫
李三忠脱贫记
徐万年兴村记
茶是改变命运的力量
宁红村:宁红茶助农致富
布甲野生茶 扶贫好“叶芽”
“党建 产业”挖贫根
生态修水的绿色崛起

尾声:中国宁红 茶香天下
內容試閱
4月的暖风,如同修河的水一般,涓涓流淌。沿着修水河的两岸行走,河水清澈,稻禾翠碧,绿意盈目。微风徐徐吹来,在成片的绿色中掠过,翅翼洁白的大鸟,不时引颈鸣叫,从丛林中飞向天空。
  2020年4月26日,孙朝辉早早来到办公室,在办公桌前坐下来,轻轻端起一杯刚刚泡好的宁红工夫茶,喝上一口,然后闭着眼睛,把这些天的几件事情在脑海中重温一遍。
  上午10点,在县委会议室内,孙朝辉正在部署工作,一条信息闪烁在他的手机屏幕上。会议室外的秘书从手机里看到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刚刚发布的修水县退出贫困县的消息,时间发信息告诉了县委书记孙朝辉。孙朝辉打开手机,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清了清嗓子,然后高兴地对参会人员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修水脱贫了。”会议室内顿时安静了下来,随即孙朝辉深情地大声重复了一遍,“修水——脱贫了!”会议室内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衷心感谢大家所付出的努力。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走出了贫困!这是我们88万父老乡亲几千年来的夙愿,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会议室内再次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下午孙朝辉赴漫江乡宁红小镇召开绿色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他一路上有些许疲惫,在车上稍稍打了个小盹。车行至半路时,他突然醒来,窗外绿意盎然,他摇开了车窗玻璃,春风迎面拂来。
  受气候影响,修水的春天要比北方来得早,比南方的福建、云南等地来得迟。阳光在叠嶂的青山间跳跃着。
  微风所到之处,花蝶轻语,像是在商讨着一些事情。孙朝辉踩着松软的泥土,朝着宁红小镇茶园的走去。从这里可以鸟瞰到万亩茶园,鸟瞰到远处的村落和叠叠山峦。
  袅袅茶烟在空中浮动,与白云汇集在一起,变成了一团团白雾,茶香像是从缝隙中钻出来的。
  正是早春时节,茶农正在采头茶。采茶姑娘的纤纤手,在茶叶尖端跑来跑去,像是在拈着阳光,捕捉着丰腴的春色。
  蔚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儿正在展示着优雅的舞姿。孙朝辉抬起头,远望之,丘陵山脉,此起彼伏,波澜壮阔。蔚蓝的天空下,千万个金瓶似的山峦上雾霭氤氲,天梯般的层层茶园螺旋式上升,绿意盎然的茶树与红黄色土壤交相辉映。近处的秀美的村庄,像是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缥缈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美不胜收。田成方,水相连,路成网,树成行,地如毯,家家户户都住着两三层的小楼房。附近的小岛上树木葱茏,恰是鸟儿筑巢的绝佳之地。旁边的修河水系。明亮、洁净,就像是一条绿色的丝带,在修水的山川中川流不息。它强有力的脉搏,在渔歌声中此起彼伏。洁白的云朵、静静的舟楫、轻轻的风、暖暖的阳光,簇拥在片片新绿上。白鹤若有若无地在水中拍打着翅膀。天水一色,风光旖旎。
  修水古称“分宁”,国史有“上望”之称,是江西省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工农革命军面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的地方,是南方林业重点县,森林覆盖率达75.24%。为了创建美好的生活,修水人民在革命时期献出了两万多宝贵的生命。在深山区移民工作中,有太多的驻村书记为了工作,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回家和亲人团聚。脱贫的心愿,致富的心愿,一直压在孙朝辉的心头,现在终于有交代了。这是一份时代的答卷,也是一份交给人民的答卷,更是一份交给自己的答卷。他又撩了撩眼睛,眼睛有些湿润了。
  孙朝辉忽然想起了老书记和他握手道别的情形,从老书记紧握着的手里,他感觉到有千斤重担在肩。老书记那深情注视的目光,就像是一股激流,一直在他的心中回荡。他每次和老书记见面时,老书记总会千叮咛,万嘱托。那是一种怎样的嘱托?他不敢怠慢,也丝毫没有怠慢。这些年来,老书记的嘱托,他一直挂在心头。他意识到,修水的脱贫,离不开这一方水土的好生态,离不开这方人民的好作为。今天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的心里无比喟叹。这不光是一届届党员干部的心愿,这也是一代代修水人民的夙愿。
  修水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山区县,在一片小小的茶叶上做文章,却让八万余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致富,成为中国的茶叶大县。这是茶叶给予修水人民的希望,也是党员干群奋斗的结果。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将扶贫措施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修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修水有绵延千里的幕阜山脉,连接着上千座海拔600米高的山坡。发源于黄龙山的八百里修河,自西向东奔腾不息。河不是普通的河,到处是传说,到处是色彩。南崖上的风景似乎永远都是绿色的,如美丽的少女般动人。在河里行走,你会听到许多传奇的故事。坐落在修河上的数个水坝,就像先人的飘带,拴着几个随身携带的“茶壶”,还冒着腾腾“热气”。
  天蓝、山绿、水清,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适宜栽种茶叶的生态宝地。
  宁红是修水的绿色精灵,在修水的雾水中生长。修水的山山水水,人文气象,无一不带着宁红的温度。一部宁红的百年史,就是一部修水人民的生活史、风俗史、社会生态史。山坡上片片绿色的茶叶,每片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是一张张茶农的笑脸。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着,似乎在讲述着千百年来茶人的奋斗故事。“宁红”的力量来自山水,在现实与历史中浩浩荡荡,它将跨越千山万水,与世界的“一带一路”相系相连。
  接下来,修水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有效地衔接?修水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县,也是全国知名的产茶大县,好山好水养好茶,茶叶占据了绿色产业的重要比例。修水必须抓住宁红品牌,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路子,由巩固脱贫,向乡村振兴发展, 让宁红这颗万里茶道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一片绿叶,一碗茶汤,升华出唯美的信仰;一场茶事,让一片绿叶,迈向文化的殿堂。茶叶的重量就是文化的重量,就是茶农们的希望。修水因茶而荣,因茶而兴;修水人仰茶而生,伴茶而舞,因茶而歌,也创造出了名扬天下、香飘四海、长盛不衰的中国宁红。
  人生百代,一叶相连。一片叶子,一种乾坤。
  上善若水,故几于道。低吟浅唱,宁红汤汤——章我家江南摘云腴章我家江南摘云腴
藏在典籍中的宁红茶
    我出生在赣北修水县罗家窝村。此处与湖北毗邻,高峡深岭,道途艰险,乃“蜀道之难”处。我家门前屋后的山盛产茶叶。所产的茶叶味甘形美,沁人心脾,令人齿颊留香。
  在修水县城工作和生活后,我时常在修水城南与良塘一带的大街小巷转悠,那是宁红早改良所和新建的茶博园所在地,我想找到一些百年前的气息,或者说,了解一些茶叶发展的现状。
  寂静的春夜,一个人静坐在良塘新建的图书馆内。这是一个不大的图书馆,背面是一片茂盛的茶园。在那些泛黄的书中,我眺望到了修水茶叶的天空。修水旧归属宁州,是南方的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这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光照较多,雨量充沛。土壤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自然生态适合茶叶生长。
  据《修水茶志》记载,修水产茶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茶谱》记载,宋朝时期修水就盛产双井白芽,这是绿茶的一种。
  翻阅历史,不仅修水,整个江西都是中国的重要产茶区。江西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红茶和绿茶有宁红、双井绿、庐山云雾、井冈翠绿、婺绿、狗牯脑、浮梁茶等。
  唐朝葛洪著《幕阜山记》记载:“有葛仙翁(即葛玄,三国吴琅邪人,葛洪的从祖父)炼丹井,药臼尚存。山无秽草,惟杞与芳之属。有石如丹珠。绝顶有石田数十亩,塍渠隐然,非人力所能为!有僧园曰长庆,有宫曰玉清。鸟道断绝,不可登览,左黄龙,右凤凰,皆在山麓。”
  《幕阜山记》所记载的茶,各种资料佐证,应该是天然野生的,饮用亦限于医药方面,只认为是一种药材,以后的茶叶方由野生而向人工栽培发展。当时的茶没有作为商品使用,茶的用途并不广泛。
  双井白芽是修水的茶名,早出现在《隋唐书》。《隋唐书》曾记有一个颇为怪诞的故事:某夜,隋文帝做了个噩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僧人告诉他说 “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他逐步喜好上饮茶以至于到嗜茶的地步。于是《隋唐书》中有诗感叹:“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因此,隋唐饮茶盛行。
  修水茶叶真正发展,主要是在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宋朝人的吃喝比较清淡,连有皇帝参加的御宴也并不丰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盏酒都要有歌舞,酒后品茶,或是以茶代酒。
  宋代城市经济发达,富足的物质生活,促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黄庭坚的故乡——江西省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是一个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地标,茶叶在历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时,黄庭坚与苏东坡等为好友,黄庭坚将双井绿茶带至京城,文人雅士品茶后唱诗,从此,有关修水双井绿茶方面的作品颇丰,尤其是在北宋,应该说是层出不穷。
  修水茶在宋朝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这从一批文人雅士的笔墨中可以看出。
  欧阳修在《双井茶》诗中赞道:“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听说,当时欧阳修嗜好喝茶,尤其喜欢黄庭坚家乡的双井茶,他精通茶道,这首诗是他对双井茶的“美誉”。
  另外像司马光,也在《双井茶寄赠范景仁》一诗中大赞修水好茶:“欲凭洪井真茶力,度遣刀圭报谷神。”
  苏轼对双井茶的描述是:“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西江月·茶词》云:“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徐君猷家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东坡集注》又云:“自景佑以来,洪州双井白芽,制作尤精,远出日注之上,遂为草茶。”
  那么,黄庭坚为什么要推荐“双井绿茶”呢?我想除了黄庭坚热爱家乡外,还有一个相对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双井绿茶”本身的品质。可想而知,如果茶不能得到文人的喜欢,黄庭坚也就不会推往京师。“双井绿茶”在宋朝时期可谓名声大噪,通过文人的传播,“双井绿茶”这个名号已成为茶界的旗帜。
  修水是典型的江南山区,要想大量地将茶叶运出去,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的办法只有依靠水路。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我自小在修水河边长大,知道它的好处。山环水绕,风光旖旎自不必说,犹记得浮桥上小坐,看鱼鸟戏水,竹蔓生风,看桥上人来人往,挑着担子的商贾农夫,晃晃悠悠就过去了。修河,一条丰富的河流,总在忙于接纳、沉淀、自净,那是超凡脱俗的山水。修河水总是清的,照得见天青、月白,及乡愁。
  所以说,修水人是幸福的,临着一条秀美的河,守着一汪温情的水。
  修水县城就这样被山水包围着,这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又像一个澄澈的梦。修水的气质也如水,清澈、通透、柔软,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用在修水人身上也合适。
  我们都羡慕这样的生活。临水而居,就连欢笑也如水般漾开,一波又一波。环水而绕,连哀愁也顺着眉梢滑落。有水相照,即便普通的山、树、亭、楼,也变成美妙朦胧的梦境。
  在古代,修水茶就是顺着这条河而下,过鄱阳湖进入长江,经江州销往全国乃至世界。茶成了当时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茶多税亦多。
  无论是怎样的商品,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它就会面临各种限制。比如后来,朝廷实行“天下茶皆禁”的政策,厉行禁榷法,全部由官方垄断,不准民间“私蓄、盗贩”。所以各地茶农生产的茶叶全在官府掌握之中,政府以产茶数量计算“课税”,确定茶农交税数额。史料记载,分宁县是隆兴府内茶叶的主要产地。隆兴府也就是当时修水县域范围。其产茶数量占其中的大多数,茶农所纳茶税为周边武宁、铜鼓县之首。
  至元代,修水的茶叶生产仍很旺盛,各地茶叶种植面积陆续增加,其产量仍呈现增长趋势,茶税成为元朝统治者的重要赋税来源。江西征茶税的官署(榷茶都转运司)设在江州(今九江)。修水自宋起驻有课税局大使一人,九品官,曰典税事,至明英宗正统年间裁减。仅这一点,就能说明修水是重要的茶叶大县。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双井茶亦有赞誉:“昔贡所称,大约唐人尚茶,茶品益众,双井之白色……皆产茶有名者。”
  《中国土特产大全》载:“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号绝品也。”
  清道光年间,修水茶铺林立,商贸繁华。这时茶叶生意尤其兴旺。据《申报》记载:“修水茶庄,多集中于修水县城西摆上,漫江次之,其他各乡额少。……又修水县茶庄,非全系本县商人经营,外地商人来此经营者颇多,惟以本帮人数占多耳。据调查所知,去年修水箱、篓、菁各种茶庄,共计七十三家。”
  《江西史稿》载:“南宋时,分宁岁产茶叶228万斤。” 由此证明,修水茶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关宁红茶的诞生,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
  早的传说是朱元璋率兵长年征战中,一次兵至宁州漫江乡时,正逢春夏之交,山间瘴气令疲惫不堪的士兵一病不起,上吐下泻,浑身发烫,几日下来更见虚弱。而乡野山间无医少药,将士们一个个急得六神无主。正在这时,当地一老者敬奉以变色茶药(发酵红茶),不想士兵饮后倍觉清爽,三杯下去病去疴除,休养几日后又虎虎生威。病愈后,因见宁红茶外观乌赤,汤色红艳,希望从此抗元事业红红火火,“红”在民间有“吉利、兴旺”之意,而宁有天下安宁平静之义,于是明太祖金口御赐“宁红”。
  其次是史料的记载,有三种。一是《修水问茶》的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由蒸制茶改发酵散形红茶。至明宣德年间已形成成熟的红茶制茶工艺。乾隆年间,宁红茶始创成功。一种名叫“宁红”的茶在修水横空出世。
  二是清代叶瑞延《纯蒲随笔》中记载:“红茶起自道光季年,江西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以红茶做法。”这种红茶,称为“宁红工夫茶”。宁红工夫茶,简称宁红。
  三是《祁门县志·食货志》记载:1875年,徽商胡元龙到修水邀请宁红茶师创制祁红茶。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组织专家考证说:“宁红是历早支派,先有宁红,后有祁红,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
00  关于宁红茶的真正来历,我曾多次向江西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茶叶专家吴东生求证。吴东生说,红茶真正的起源应该是乾隆年间。他还解释说,早所生产的是宁红工夫茶,宁红工夫茶不是称为工夫茶的茶艺,是一种茶名,“工夫”二字,代表茶叶制作过程的精湛和要求。而且这个是有据可查的,清代释超全说:“鼎中笼上炉火旺。心闲手敏工夫细。”工夫指的是,鲜茶叶原料鲜嫩,制作精湛,萎凋均匀,揉捻充分,发酵适度,毛火温高,低温慢焙,精制加工十分精细,程序复杂。所谓慢工细活出好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宁红是我国早的工夫红茶之一,在世界红茶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吴东生说到冯绍裘先生。我专程到武汉汉口拜访冯绍裘先生的三子冯时健,从他的口中得知了冯绍裘先生创制红茶的传奇经历。“我老家在湖南衡阳,父亲兄弟三人,父亲1900年出生,9岁即离家求学,23岁从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1924年,父亲受邀到湖南安化茶叶讲习所任教,从此与茶叶结缘。……1933年,父亲到江西修水担任茶场技术员,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试验工作,他设计了一套红茶初制机械设备,首开我国机制红茶先河,宁红茶一经问世即一鸣惊人。”
  冯绍裘是中国茶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是“机械茶之父”,滇红的创始人,是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他寻得中国红茶宝地,创制出世界一流红茶,并且开启了中国红茶新纪元,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茶叶专家。
  冯时健说的“宁红”,绝不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宁红”,应该是使用机械后,首次生产出来的“宁红”。
  后来,冯绍裘又到安徽接受改制祁红茶的任务。当时祁红茶泡出来的茶水不红,发乌。经过反复试验,冯绍裘发现:鲜茶叶在发酵过程中残存的叶绿素不仅使红茶叶底发黑,而且影响了红茶的色、味、香。于是,他一反红茶不做夏茶的习惯,试制出新的祁红。这年由他主持精制的30担祁红茶运到上海,被抢购一空,冯绍裘连同他研制的祁红在中国茶界声名鹊起。
宁红茶与近代九江茶市
  九江自古就是通都大邑,是中国近代闻名的三大茶市之一。九江由于处于“襟江带湖”“七省通连”的有利地位,在古代交通主要依赖水运的条件下,促成它同江西与邻省的著名产茶区连接在一起,成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九江开埠通商后,江西一切的输出物产,都以此为转运枢纽,江西各地茶叶渐渐由此分运沪汉销售,其他路线输出数量日益减少。“通过九江关输出的茶叶数,可见茶叶兴衰之变化。江西修水出产的宁红茶,是江西土产出口的大宗。”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增开九江为通商口岸,其时还没有真正的茶商。在此购买的茶,都以原料的形式运往上海,在上海加工、包装后,销往国外市场。
  1862年,《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记载,“已有十六七个商人在九江设立茶行,为茶的输出加工”,且发展势头很快。至1866年,“浙江、广东、九江、汉口等处洋商洋栈林立”。“由于茶叶贸易有所进展,近在宁州(今江西修水)及河口地区新成立了七个中国商行开始营业。”这时,深入茶区收购茶叶的商人也增长很快。“1881年是252家,1882年增至344家。这些茶行对收购来的茶叶进行加工制作。”当时《申报》载文描述云:“茶栈向章,每次初至此拣茶时,招妇女到栈,换次占座号板,每有给以拣茶票一纸,以号数之多寡为度,以后有票者方能进栈拣茶,无票者不得擅入,谓之‘抢板’。……本月初,头茶的埠,各妇女早就闻讯守候在各栈门前,将候开门‘抢板’,故栈伙不敢开门。乃妇女昼夜守候,或坐或卧,不离左右,每日两顿饭亦请人送食。如是者数日,街道雍塞,人皆绕道而行。”为了拣茶而“抢板”的妇女已达万人之多,九江茶行规模开始猛增。
  1875年,英国驻九江领事商务报告称:  “本埠周围产茶地区的发展是很有趣味的,距本埠87英里的建德县是1861年才开始种茶的,今年提供的茶大大增加了,有些卖价极高,五个新产区的茶已经进入了市场,即距本埠280英里的吉安,距本埠287英里的建昌(即今江西永修),距本埠35英里的瑞昌和九江附近,包括庐山山脉的一些地方。福建附近的谭尾街地区今年也出产了小种茶(Son Chong),供本市销售。”这使得环鄱阳湖区,普遍种植茶叶。由此,以修水为主体的宁红茶悄然出现在市场上。
  19世纪中叶后,修水用原来制作绿茶的茶叶,研制出了宁红茶。这就使原来以出产绿茶闻名宁州(今江西修水),变成了红茶的原产地。
  19世纪60年代,九江输出的茶叶量达19万担,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12%;到1882年,仅宁州红茶出口就达27万担,1886年增为30.7万多担,占全国出口量的12%还多。年份1915年出口量近33万担。
  1934年,江西《经济旬刊》所载《江西茶业之展望》一文指出:“江西为我国重要产茶区域。山原土壤,肥沃深厚。雨量湿度,亦较顺适,茶树之生育,茶叶之品质,往昔均极旺盛而优良。宁红之驰名,占极优越地位。”
  九江茶市鼎盛时期在光绪初年,可谓江西茶业的黄金时代。自后,因宁红衰落,茶市逐渐移至汉口,九江洋行、茶庄,均先后收缩停业。
宁红茶的传说
罗坤化是宁红发展史上一个关键人物,被后人称为“茶工祖师”。罗坤化也是让宁红茶走上万里茶道——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人物。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罗坤化出生在修水县漫江乡大源里村。这里是宁红的发源地,也是现在著名的茶叶村。
  我随修水县溪流文学社副社长韩汤去漫江时,正值秋天,秋茶刚刚采摘过。一路上遍地是火红的枫叶,让人迷醉。秋天的风飕飕地响着,仿佛每一个姿势都是一种仪式,在欢迎客人的到来。随着起伏的秋波,不时能闻到一缕缕茶香。
  时间走到漫江的路口时,像是不走了。炊烟是古代的,羊羔和驴叫得正欢。附近农舍里,却传来烧焦的茶香味。
  “有人在吗?”我闻着茶香进屋。一个瘦小的老人蹲在炉灶的边角处,她是一个女人,用陌生的眼神看着我。“老奶奶,我是找罗坤化来的。”“什么?”老人的耳朵有点聋,侧着耳朵,用响亮的声音问我,“找罗坤化吗?”老奶奶似乎听到了我的话,愣了一下,然后指着另一处墙角说,“你朝着这个方向走。”
  老人是漫江乡旁边复原乡雅洋村人,嫁到宁红村已有40余年了。她种了一辈子的茶,生活就靠茶来维持,老伴去山上把茶采摘回来,她把茶揉碎,然后倒在锅里烤干,卖掉这点茶,够两个老人吃一年的粮食。
  老人指的方向在漫江乡的西面,沿着一条窄窄的小街走到尽头,拐到另一条更窄的街,这便是罗坤化经营过茶叶的半条街。那时的“厚德隆”非常有名。一间一间的店铺,还保留着一些旧时的习惯。“这里除了卖茶,还会卖其他的东西吗?”“这条街是宁红茶的交易市场。”随即赶来的漫江乡宁红小学校长刘璐璐介绍说。
  刘璐璐从学校毕业后,就在漫江乡的杜市小学和宁红小学教书,一直在搜集有关宁红茶的史料,她想利用业余时间,写点有关宁红茶的文章。“你看,那个拱门。上面还残留着一些字迹,上面刻着‘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字样。”
  我站在拱门前仔细端详着,仿佛历史并不久远。
  修水《义宁州志》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到清末民初时,宁红茶发源地的宁州下武乡漫江已遍布茶庄。漫江的杜家庄,牌坊下、洞下三处集市街面就有上百个店铺,三十多家茶行。每年谷雨一过,挑脚工蚂蚁搬家似的把各茶庄收购的已装好箱贴了茶号封条的茶箱挑到河边码头上。流经漫江的修河中运载茶叶的船筏多时有一百三十多只,自牌坊下往下游密密地排开有两三公里。白天,茶市宽敞平坦的石板路上行人、商人络绎不绝;晚上,各茶庄、店铺灯火通明,来自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湖北等地的客商进出各饭店、客栈、赌坊。杜家庄“大王殿”里的大戏锣鼓从正月初三响起,一直响到七月十五茶叶清仓方才圆场。那戏都是各路各庄各帮的茶庄出了份子,由他们按牌点的。为维持秩序,后来还配有治安团,一排官兵有三十多条枪,晚上还有打更的人通宵达旦地巡逻。
  “罗坤化家在街上头2公里处。”刘璐璐说。她随即便为我们带路。这是漫江乡杜市村一个叫杜家庄的地方。进去一个小院子,里面是一栋两层的砖瓦建筑。
  一个瘦小的老人听见狗叫声,提着一个铜壶从屋里走了出来。
  “这是我爷爷留下的东西。”老人说。
  老人是罗坤化的孙子,他叫罗运云,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
  说起罗坤化,罗运云说,实际上这壶是罗坤化捐钱救济乡邻时留下来的,罗坤化并没有给罗家留下任何财产。就连墙上挂着的罗坤化的画像,也是根据罗运云父亲罗翠如回忆出来的,相貌和罗运云颇有几分相似。
  一把好壶是能传好几代人的。这需要用心,更需要有提壶的精神。
  然而,让人惋惜的是时间走到这里不走了,或者说壶就老在了这里。罗坤化将自己的儿子送上了仕途,到了湖南巡抚,也是他的乡人陈宝箴的门下,早早丢了性命,以至于这门茶叶手艺就此失传。
  罗运云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4岁。长大后,乡邻们都在传说罗坤化的故事,他却像是沉浸在梦里。
  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罗坤化的故事越来越鲜艳,在宁红茶的底部勾勒出一种特殊的色彩。
  当罗运云慢慢清晰地看见爷爷时,他便长时间注视着那幅画像,内心不停地和爷爷对话,似乎他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在临摹着爷爷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发现这张画像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有一天,那座偏僻的泥巴土屋变成罗坤化纪念馆,修水中专罗坤化茶叶专业的学生来到这里专心研学时,罗运云才真正认识罗坤化,他似乎意识到画中不是一个老人,而是茶叶史上的辉煌。
  于是他对爷爷多年来的不解,以及他冷峻的表情,渐渐地变得平和。
  罗运云说,罗坤化的名字是从传说中来的。罗坤化的母亲在生罗坤化前,去山上砍柴,掉下山崖,醒来时,一只神鹰守护着她,是神鹰救了她母子的命。罗坤化出生后,父亲去寻找神鹰报恩,没有找着神鹰,在山坡上挖了棵树回来,树栽在门口,不见生长。罗坤化见树就哭,奇怪的是他的哭声唤起了树的生命力,后来树便成了村子里的树王,至今还挺立在杜市村口。
  罗坤化的父亲见状,希望罗坤化长大后能够悬壶济世,于是给他取名叫“坤化”。
  罗坤化上头还有两个哥哥,从小两个哥哥护着他,基本上不让他干农活。可是随着他渐渐长大,他发现家境越来越窘迫,于是他偷偷地溜出来,去旁边的茶地里帮人摘茶,半天工夫就挣回两个鸡蛋的钱。
  罗坤化的父亲十分善良,从不斩杀野畜,即便是食不果腹的时候,也不动杀生的念头,干的也是苦力活,长年依靠挑脚卖柴为生。罗坤化十来岁的时候,父亲就成了漫江有名的“驼子”,背弓着,再也伸不直。罗坤化看着父亲驼背的样子,心疼不已。可父亲还是省吃俭用,让三个孩子识得不少字。
  罗坤化稍大点的时候,父亲的背驼得更凶了,走起路来眼盯地面,似寻草芥,再也挑不动担子了。已到分家年龄时,可谓是家徒四壁。罗坤化找到大哥、二哥说:“大哥、二哥,我分家什么都不要,我只要爹那根桑木扁担。”大哥、二哥愣在那,紧接着三兄弟哭着抱在一起。大哥、二哥知道小弟的良苦用心。
  罗坤化继承了父业,用一根桑木扁担给各家茶庄挑脚,就这样一挑就是几年。闲暇的时光,他就泡在村子的“大王殿”里看戏。有时候,他也会给各茶庄做短工。慢慢地,罗坤化熟悉了一些茶叶的路数。
  罗坤化31岁的时候,杜家庄远近闻名的粤帮茶商郭佩堂开的达顺茶庄找上门来,请罗坤化制茶。“罗师傅,我们茶庄出双倍的价钱请您。”罗坤化正犯愁,东家多,可还是施展不开拳脚。现在达顺茶庄找上门来,他自然不会丢弃这块肥肉。可他又觉得为了钱,抛弃以前的东家显然没有道义。他主动提出,在收入不增加,也不抛弃其他小东家的前提下,才给达顺制茶。
  他把所学的各路茶庄制茶路数糅合在一起,很快就制出了名动漫江的宁红。
  罗坤化40岁的时候,有了开茶庄的念头。他想着,长期帮人制茶,不会有长进,他想通过自己开茶庄,专门研制新的宁红。有了这个念头,他感觉特别兴奋。一个人走在杜市的街头,月光洒落在街道的石头上,到处是一片洁白,他似乎闻到了极致的清香。
  罗坤化把这个主意和漫江才子王鸿儒及本家堂侄罗富根说了,两人也很高兴,兴致勃勃地一起喝酒。
  王鸿儒脑瓜灵活,饱读诗书,能说会道,还会做账。而且王鸿儒早期去过湖广,见过大世面,因时运不济,家道中落,无处栖身。罗富根号称“莽和尚”,人长得五大三粗,通晓长拳短打,十来个精壮汉子莫想近他身。有了王鸿儒和罗富根当左膀右臂,出门在外定能平安无事。
  经过周密谋划,罗坤化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向乡邻借了些银两,在杜家庄租了几间店门,开起了茶庄。在门前挑起了一面精致的火红锦缎招幌,上有王鸿儒龙飞凤舞书写的“厚德隆”三个醒目大字,又在三山窝岭脚下他家的老屋里吊了十九把筛,作为制茶厂。
  从早晨,一直到黄昏,三个人忙得不亦乐乎。夜晚,当万家灯火都熄灭的时候,他们又坐到了一块讨论接下来的事情。除了他们三个人,任何人都不知道他们的想法,更不知道他们在干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光绪十七年(1891)清明节,绵绵二十多天阴雨后,紧接着是艳阳春暖。转眼间,漫江及邻近四乡那片郊野的茶园竞相溢出一片茵茵的嫩绿。
  漫江一年里火爆的日子就要到了,人们心头荡漾着盈盈的喜悦。各路茶商都把眼睛瞪得铜铃大,等着收购清明头道茶,那是高档上品茶,价钱贵得惊人。一般路数的茶商不敢冒险收购,他们情愿收那二、三道茶,因为二、三道茶不仅茶价低很多,销售风险也小很多。当然,这种茶自然远不如头道茶。
  让漫江茶商感到惊奇的是,开张不久的厚德隆茶庄,不仅收购头道茶,而且收购的价格比市上的价格还高出五文钱。“罗坤化的胆子大,一旦卖不出去,他的茶庄就得关门大吉。”“风险太大了,超过了毛利价。”一时间茶商议论纷纷,都不知道罗坤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罗坤化再有招数,茶的收购价是固定的,所产生的利润也是可以估算的。就连财大气粗的粤商达顺茶庄也不敢干的事,罗坤化不仅干了,而且面不改色心不跳。大家都以为罗坤化是走火入魔了,都在等着看好戏。
  这些日子,罗坤化把自己关了起来。他一个人反复用自己多年来学得的茶叶技术,把那十九把筛子的筛眼的大小规格调了又试,试了又调,从初制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到精制的各道工序,一刻也不离开。眼睛红肿酸痛时,他就用衣袖搓搓。瞌睡时,他给自己当头冲盆凉水。就这样反复了几十次后,他又将老辈留传下的三路制法本身、头子、尾片和六路制茶法本身、长身、圆身、茎梗、轻身、下身运用到了制茶的路数中。他前后精心捣鼓了三个多月,总共制出了新版宁红茶一百箱。
  光绪十七年农历五月初五,天色大变,几天狂风暴雨后,漫江河山洪暴发,平静的河流瞬间咆哮起来,半天时间,河面比平日宽了一两倍还多。
  端午这天早晨,罗坤化早早起床,洗了个热水脸,刮好胡子,换了件新添置的绸缎裤褂皮帽,用白酒擦手后,到杜市牌坊下的关帝殿烧香许愿,这才带着账房王鸿儒、保镖通事罗富根上了停泊在码头上的货船。
  河道被渺渺烟波笼罩着。
  站在船头,罗坤化望着漫江的青山绿水,以及自发来为他送行的乡邻,想着自己次走出大山,喉头哽咽,竟然热泪直流。
  就在货船刚刚启动的刹那,罗坤化撩起长衫,扑通一声跪在船板上,紧接着狠狠地磕了三个响头,就头也不回地钻进了船舱。
  “坤化,早点回来啊!”身后是乡邻们的喊声。
  七百里修江,滔滔修河水。
  三个人加上船家,一路上铆足了劲,气运丹田,声如裂帛,卖力地唱起来。
  ……
  货船经山口,过涂家埠、泊吴城,在九江报关后,不日就到了江南重镇汉口。
  汉口号称“九省通衢”,货船抵达时正值黄昏,华灯初上,到处流光溢彩。
  江面上商贾云集,人头攒动,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罗坤化早就听说过“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这回算是眼见为实了。
  下船后,稍做休整,物色好运输板车,罗坤化就朝着汉口的“武当”茶行奔去。
  这间茶行鼎鼎有名,来武汉销售茶叶的商人,大多数落脚武当。这里形成了一个规定,需要在武当做好注册登记,这才能将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武当茶行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气氛。茶商门脚步匆忙,脸色显出几丝神秘、紧张。门前站着几个衙役捕快。
  “要不咱们找个小茶行吧!”罗富根虽然武艺高强,遇到这等场面内心却是十分胆怯。
  “既然来了,就去这家。”王鸿儒虽是柔弱书生,可懂得些许路数,知道大茶庄必定有大市场的道理。
  听了王鸿儒的话,罗坤化的心里踏实了很多。
  三人小心翼翼地走到武当的门口。罗坤化的脚步迟疑了下来,毕竟这是他次走进这么大的茶行,内心还是有些紧张。
  突然,一个大汉从门口走了出来,正好撞着了瘦小的罗坤化。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俄国使馆的巴诺夫。
  罗坤化从未见过外国人,傻傻地看着巴诺夫。
  巴诺夫见罗坤化憨厚老实,便停下来,和他说话。
  罗坤化不懂俄文,小二见状,忙上前解说。罗坤化自我介绍说:“我是新来的,江西宁州茶区漫江厚德隆茶庄的罗坤化,生产的是宁红茶。”“宁红?”巴诺夫几乎熟悉中国所有茶市品牌,宁红还是头一回听说。新茶敢闯汉口茶市,细心的巴诺夫决定看看罗坤化的手艺。罗坤化把随身带的宁红样品打开时,巴诺夫就激动了。他把宁红捏在掌心上,闻了又品,品了又闻。
  “这可是俄国的大茶商。”小二在旁边解释说。的确,巴诺夫不仅是官员,而且还是茶商,汉口运往俄国的大多数茶叶都是通过巴诺夫介绍的。
  罗坤化感觉找对了人,内心惊喜的同时,又忐忑不安。
  突然,巴诺夫转身竖起大拇指大赞,说这是上等的好茶,问他有多少,什么样的价钱。“一百箱,每箱一百两白银。”巴诺夫按此价将茶全部买下。
  罗坤化喜出望外,他怎么也没想到,初到武汉就遇上如此好的买家。
  卖完一百箱宁红,罗坤化激动地回到了漫江。回去后,罗坤化给王鸿儒、罗富根支付了丰厚的报酬,并再三叮嘱二人,不要张扬,一定要潜心制茶。
  从这之后,罗坤化厚德隆茶庄制作的宁红茶源源不断地运往汉口。厚德隆茶庄也逐渐壮大,为了回报王鸿儒、罗富根,罗坤化分了股份给他们,常年从中分红。
  “罗坤化待人不薄,以至于厚德隆茶庄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罗运云说。
  因为宁红不断被巴诺夫大量收购,也就顺理成章地走上了古丝绸之路的万里茶道。
  宁红经过几千里的水路运输,交至晋商手里,在恰克图交易以后,俄商从伊尔库茨克西行,穿过西伯利亚,直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条茶叶之路历时260余年,横跨欧亚大陆。
  那段历史,想一一查证,目前还比较困难。但从2012年中俄蒙联合拍摄的150集《茶叶之路》来看,其中两集关于修水茶叶的片段,印证了罗运云介绍的罗坤化厚德隆茶庄所制作的宁红在万里茶路上的影响。同年,山西电视台《晋商之路》摄制组专程到修水,拍摄修水宁红茶走上万里茶道的路线。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之路。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
  俄国是一个茶叶的国度。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需要喝很多茶,因为没有它我就无法工作。茶会唤醒萦绕在我灵魂深处的灵感。”
  1861年汉口开埠,即成为世界上的茶叶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中国60%的茶叶经此沿万里茶道销往俄国或经俄国销往欧洲。修水由于邻近国内三大茶市中的九江和汉口,至咸丰初年,宁红茶在种植、加工、销售等各方面已有相当规模。那时,80%的宁红茶是经汉口港出口的。
  巴诺夫是早在华经营茶叶的俄商,他出身于俄国贵族,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兄,当时是俄驻汉口总领事,也是俄资阜昌洋行老板,时称“巴公”。巴诺夫经营的茶叶主要是宁红茶。那时祁红、滇红还未问世,茶市上宁红、河红竞争较大,“宁红”相较“河红”外观更秀丽,香气高远无烟熏味,汤色红亮不暗淡,巴诺夫更喜欢宁红。在俄国宁红售价更高,更能被上流社会所接受。
  应该说,罗坤化的厚德隆能够红火,得益于茶道上的知己巴诺夫。巴诺夫不仅是个商人,还是政治家。在巴诺夫的引荐下,罗坤化的宁红很快就打入了俄国皇宫。俄皇太子尼古拉是个爱茶如命的人,见到巴诺夫送来的宁红特别好奇。“这茶是中国好的茶吗?”尼古拉问。
  “殿下,这是上等的红茶。”巴诺夫说。
  尼古拉做了个奇怪的表情说:“好茶是逃不过我的胃的。”
  很快,泡好的宁红茶端了上来。
  尼古拉端着杯子闻了又闻,小心地品了一口,闭着眼睛仔细地回味着,然后高兴地说:“快快关上门窗,不要把这真香泛淡开去。这竟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人间好的茶。”
  说完两人哈哈地大笑起来。
  1891年4月5日,这一天无论是对罗坤化来说,还是对宁红来说,无疑是个好日子。
  这天,尼古拉和他的好朋友希腊王储格奥尔基一行约30人乘坐“亚速纪念号”巡洋舰开始了他们的中国之行。而他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到武汉会见罗坤化。
  尼古拉从香港抵达广州后,受到了李鸿章的哥哥——两广总督李瀚章的热情款待,各种海鲜山珍名酒佳酿已让尼古拉一行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也体会到了中国美食的极致诱惑。
  在广州稍做休整,4月8日,经福建、浙江、江苏后,他们于4月20日清晨抵达汉口。
  半个月内他们可谓是吃遍粤菜、浙菜、苏菜等,几乎每天沉浸在酒林肉池中,到达汉口时多人已积食不化,尼古拉也过食伤身,头晕脑沉。
  到汉口时,天还未亮。尼古拉在船上召见俄领事,巴诺夫听闻太子身体不适,即刻献上了准备已久的宁红茶。
  太子打开茶包,闻到一股独特的清香,精神为之一振。
  巴诺夫拿出准备好的青花瓷茶具,吩咐按中式泡茶方式将茶水分给众人。白瓷衬映得茶汤清亮红艳,捧在手上个个惊艳不已,野生植物的香气袅袅而来,仿佛置身于清晨的森林之中。尼古拉一行平时喝的是煮茶,加上奶、糖等,茶具是铜铁制品,大家哪见过这世面?都呆着看尼古拉。尼古拉慢慢饮茶,清爽直入心脾,如沐春风,多日不适已去大半。“好茶,好茶。”尼古拉大赞。
  巴诺夫说这是万里茶道上好的茶叶,价格昂贵。
  饮过茶后,尼古拉率领同行人出船观看两岸景色。两岸灯火辉煌,旗帜飘扬,巴诺夫介绍这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欢迎他的到来所做的安排。
  尼古拉极喜,精神焕发,感觉神清气爽,口齿之间还有茶叶余香,对宁红茶又大赞了一回。
  天刚刚透亮,云丝雾隙间,盘盘桓桓的石阶上,列队站着许多衙役。张之洞率在汉的官员,列队在码头欢迎俄太子。张之洞向尼古拉作了个揖说:“殿下一路劳顿,辛苦了!”
  中午,张之洞在汉口名楼晴川阁宴请尼古拉,中方在汉口的高层官员陪同,名士辜鸿铭担任翻译,俄方太子尼古拉、希腊王储格奥尔基和领事巴诺夫等全部在座。
  “感谢张大人的热情款待。”尼古拉客气地说,并称赞总督治理下的湖广繁荣昌盛,赞扬汉口是“伟大的东方茶港”。席间闲谈时,尼古拉提到“宁红”茶的神奇,张之洞平素喜欢喝绿茶,却不知“宁红”,询问左右,按察使陈宝箴起身回应乃“家乡江西义宁所产”。辜鸿铭也称“宁红”是红茶中的上品。陈宝箴是江西义宁人,当时任湖南巡抚,是维新变法的风云人物。
  饭后,待客人坐稳后,陈宝箴让在酒楼等侯的罗坤化呈上“宁红”,大家品着“宁红”相谈甚欢,到下午五点才散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