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满城活水

書城自編碼: 366596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薛亦然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458674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美人凝视: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绘艺术
《 美人凝视: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绘艺术 》

售價:NT$ 997.0
晚期现代社会的危机
《 晚期现代社会的危机 》

售價:NT$ 437.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外部分·东北亚卷)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外部分·东北亚卷) 》

售價:NT$ 941.0
AIGC+机器人:以产业的视角读懂人工智能的未来
《 AIGC+机器人:以产业的视角读懂人工智能的未来 》

售價:NT$ 498.0
示人以真:健康组织这样开展业务
《 示人以真:健康组织这样开展业务 》

售價:NT$ 386.0
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权威全译本)
《 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权威全译本) 》

售價:NT$ 549.0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售價:NT$ 549.0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售價:NT$ 38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78
《 流浪趁芳华 》
+

NT$ 277
《 你是人间四月天(精装珍藏版,畅销60万册版本2019年全面升级) 》
+

NT$ 2850
《 莎士比亚全集(八卷本) 》
+

NT$ 313
《 单读26:全球真实故事集 》
+

NT$ 336
《 诸神充满(贾平凹2021新散文集) 》
+

NT$ 1195
《 狄德罗文集共四册 》
編輯推薦:
★《满城活水》是以苏州水环境治理的历史与现实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着眼于苏州的水环境治理与水文化底蕴,既展现了古往今来治水者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审时度势、赤忱果敢,又表现了苏州取水口、用水变迁、三横四直双棋盘城市格局的形成等历史源流,反映出水与人、人与城的对话和想象。作品富有时代气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两山理论”,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本之策,是一部与自然相谐、与时代相合、与文明相融的文学佳作。
內容簡介:
本书以古城苏州的水运为写作对象,以对水务工作人员的采访内容为辅助素材,结合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发展要求,详实记录了苏州供水口变迁、取水发展等的历史,以及水环境面临 蓝藻、寒潮等危机时的治理与化解,同时,讲述了黄歇、钱元璙、范仲淹、夏原吉等人的理水之功。在探究现代城市起点的同时,又展现苏州古城的风采与魅力,以及水与城、城与人相互塑造的关系,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也在环保与水资源治理上奉献了一份苏州经验。
關於作者:
薛亦然,1954年出生于江苏东台。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至今出版有诗集《空匙圈》,散文作品《独语》《江南江北》《一笑了之》《归家》《谁享受苦难》《姑苏行》《天风吹》及报告文学作品《国宝》《大师》。
目錄
开篇
看不见的城市

运河之城
章 大河之歌
剑与树上的航行
河与城,同生共长
相护相望,走进新世纪
第二章 运河之城
宛若天开
完美拥抱
大河涛声
第三章 流韵江南
说不尽的山塘
水巷儿女
不仅仅是守望

理水长三角
第四章 在洪水走廊上
观前街上行过船
黄歇,降伏洪水的一代俊才
钱元璙,撰写理水教科书
范仲淹,把急就章写成名篇
夏原吉,功当不在禹下
太湖平衡木
第五章 水城安好
水则碑上
金钟罩是怎样铸就的
当暴雨骤至
第六章 人物志一
一位城建市长的风雨人生
雨水井上

风雨河道
第七章 悬念与拐点
水天堂:五味杂陈的世纪悬念
故事的拐点与讲述的起点
第八章 水上漂骊歌
漂在水城边缘的叹息
从水上到岸上
向前走,不回头
第九章 还魂断头浜
河殇——不算久远的记忆
清流鸭脚浜
潜泳,别一种飞翔
走散的河流回家了
第十章 天大的小事
城市之根
婆婆妈妈跨世纪
走遍古城的都市民谣
寻常巷陌里的不寻常
第十一章 青春重现古河床
怎一个“浚”字了得
归来吧,濯缨之水
人与城是相互塑造的

满城活水
第十二章 遍地哨声
全城追踪
从头细说
窨井盖翻出真知来
在城市的肚肠里
第十三章 细斟江湖
天堂之水
水城的尴尬
小引水与大引水
大戏气势恢宏
水务人的自信
与决策者复盘
第十四章 清水源头
将军气魄绣娘情怀
清波入城进行时
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十五章 谁来管河
管河新招
“公地的悲剧”与人载GPS
人人都来做河长
第十六章 人物志二
草帽局长水姻缘
一生赶考
旋舞在水务潮头
扛起这座城市的人
我的家、我的城

我的天堂我的水
第十七章 苏城供水的前世今生
现代城市的起点
悠悠胥江水
要吃上自来水不容易
第十八章 从源头到龙头
美不美,太湖水
点点滴滴到我家
第十九章 危机逼近
严阵对蓝藻
寒潮骤降时
第二十章 我的天堂我的水
缺水的水城
水城节水大小事
第二十一章 人物志三
反光镜师傅与望远镜徒弟
有这么一群姑娘
活地图
听漏

落回
惊虹渡口

附录一 采访名录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开 篇

看不见的城市
苏州,一座水光潋滟的城市。
水城、水巷、水园、水阁、水榭、水门、水石、水埠头……在这里,水与城的花样被苏州人做到极致。
总觉得那位西来的筑城者有一个心事浩茫的孤独童年:他独自在一条名为林长河的河边沙地上,掘沙为沟——长长的、弯弯曲曲的沟;垒土为城——四四方方的城,大城里套着小城。然后把河水引进来,再绕城而去。他心无旁骛,一玩就是半晌,直至金鸟西坠,才茫然若失地回家。翌日再来,不厌其烦,日复一日。
多少年后,太湖下游的一场造城运动几乎是那童年游戏超大尺寸的重演:城里套城的阖闾大城,掘一条胥江引来太湖水,再掘一条运河北上——一条赖以生存立足,一条用来发展称霸。
千百年过去了,当年的“游戏”仍在这座古城内外继续,且愈加宏伟、愈加精细。
而那宏伟与精细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固有的视野,超越了我们的感受能力,甚至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能力。
你能一眼看到流经苏州的大运河两端吗?新开的望虞河和太浦河一北一南遥相呼应,精准地调整着太湖与长江的涨涨落落,为苏州开创出气魄壮阔的防汛大格局。
你能一眼望透这座城池地下供水管网排成的雄壮阵列吗?粗可走马的水管从水厂迤逦而来,先从外围把古城铁桶般团团围住,然后“分兵”在各条街道底下入城,畅通无阻,悄无声息,进入小巷,进入小区,进入每一户家庭。
乐桥,自古就是这座城市的中心,也是供水系统的压力感知中心。
你能入地九米,在供水管网之下,巡视规模更为宏大的城市排水系统吗?那连着千家万户的污水管由细到粗,一直连到城市边缘的污水处理厂,每天近百万吨自来水流经百万人的日常生活,再汩汩流出,与供水做巨大而精微的反向运动。
不能。因为你甚至看不出水巷里的水是怎样从浊变清的,看不到市河之波从何方而来、向何处而去。
这不怪你。现代城市已经进化成为构造复杂、精巧无比的庞然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有越来越多的面目是平常看不见的。正如卡尔维诺在他的《看不见的城市》里所说,“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它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它又是另一种模样”。
那些看不见的城市面目往往无比重要,它们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秩序能不能愉快延续,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理想能不能如期降临。卡尔维诺说得好:“看不见的风景决定着可视的风景。”
看不见的苏州水,决定着看得见的水天堂。
现在,让我们以水的名义,讲述属于苏州的故事。

运河之城
章 大河之歌
剑与树上的航行
虎丘塔,苏州城标,就像一座恬静而朴素的航标。航行在大运河上的人,看到虎丘塔都会长舒一口气,心头涌上来一股温馨。
作为苏州虔诚的守望者,虎丘塔在这儿站立一千多年了。它还坚守着虎丘山剑池里的一个秘密:吴王阖闾的心爱之物,鱼肠剑。对于阖闾和儿子夫差来说,这把削铁如泥的宝剑才是豪华的陪葬,才是有资格与那雄心勃勃的称霸之梦联袂埋葬的圣物。
削铁如泥是冷兵器时代铁血英雄们的共同向往,这样的好东西竟然藏在虎丘山下不见天光,令天下英豪为之扼腕。于是秦始皇来了,项羽来了,孙权来了……以至连唐寅、祝允明这些文人都来凑热闹了,当然,他们无一得逞,搞得此事神乎其神的。
其实秦始皇已经找到了,只是他没明白这一点。《吴地记》“虎丘山”条有载:“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于今虎疁。唐讳虎,钱氏讳疁,改为浒墅。”秦始皇也好玩,明明去寻剑,却马头一调,改去追虎。追着追着,沿着大运河一口气追到浒墅关,那虎却忽然消失了。今人读到此处,亦有怅然若失之感。
其实,那虎是一种神示,它已经把秦始皇带到吴王为锋利的那把“宝剑”身边,那把有史以来为强悍、雄视千古的“宝剑”从来没在剑池里,那令人窒息的逼仄空间哪能容纳得下那“倚天长剑”?是的,它一直明晃晃地躺在天地之间,躺在姑苏城西侧的大地上,躺在虎丘塔守望着的广阔视野里——大运河!
秦始皇没明白,即便在那闪亮的“长剑”身旁狂奔二十余里也没明白。历史的机缘稍纵即逝,他只能一门心思去修驿道以传消息、筑长城以御外侮。
而大运河则是洋溢着进攻意味的战略构想,它是滔滔不绝的霸悍,汹涌着对功业与财富的渴望。
初升的太阳在大运河水波上飞快地铺上一层长长的晨晖,薄雾里剑气氤氲。
我们从望亭镇旁的文昌阁边下船,这里是八十二公里大运河苏州段的起点。当年秦始皇在这附近止步,如今,我们从这里开始南航,是一次充满敬意的深深瞻仰,也是一次意气风发的追根寻源。
这是一艘舒适而帅气的游艇,艇首迎风站立,浪花在两舷不断绽放,正应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句。
航行在大运河上,向两岸眺望其实是看不太远的,百米宽的河面,两岸是一团接着一团的绿荫,浅浅深深。远远看去,河岸都不高,似乎就紧挨着水面。
桥,不断有桥出现,一桥放过一桥拦。这么多的桥,昭示着更多的路的存在。各种各样的桥,是大运河永不落幕的桥梁博览会。每一座桥上的车水马龙都在不断提示着我们,两岸正忙碌着,如此宽阔的大水也挡不住那种忙碌的溢出。这是一片财富横溢、美景横溢的土地。
一路横跨大运河的桥,好像一排精致的琵琶扣,钉在江南衣袂飘飞的对襟长衫上。
从望亭开始走运河是对的。从这里开始,可以更直接地理解运河,理解江南。
大运河从常州、无锡一路由西北流向东南,经太湖之东直奔苏州,然后绕过这座古城,经澹台湖南下,经松陵、平望、乌镇,奔往杭州。望亭离大运河与太湖仅一箭之遥,中间隔着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这是一片幸福、富诗意的油菜地了,右手大湖,左手古河,可以瞬间打通地理与历史,喷涌出无边无沿的联想。
一湖一河一平原,是这片广袤而富庶的土地简洁的地理表达,当大运河刚进入苏州,就在望亭和太湖打了个招呼,然后潇潇洒洒地流进苏州腹地。
正是依靠着这一湖一河,这块平原上的人们生活得如火如荼、有滋有味。
背靠太湖,就意味着苏州城拥有了几乎是用之不竭的水资源,须知,丰沛的水资源是一个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梦想都无从谈起。所以,筑城之后,伍子胥主持的大工程就是开凿胥江。胥江是苏州城的脐带,清亮甘甜的太湖水活泼泼地流过来,就有了“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就有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手抚大运河,就意味着持有一柄无坚不摧的长剑,其紫电青霜也似的锋刃可以直指中原,威逼诸霸,逐鹿问鼎。吴王夫差的雄主之心加上伍子胥的能臣之眼,就是吴国开疆辟土的纵横两轴。令人胆寒的吴国舰队启航了,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在夫差灼灼目光的逼视下,吴国将士源源不断地涌出吴地,涌过长江,大军粮草源源不断沿河而上,绕道黄海进入中原。夫差手指之处,陷陈国,败齐师,退楚兵,直抵曲阜。鲁国的孔子正带着一群弟子在列国间游荡,鲁哀公献上“百牢”盛宴,那是夫差的高光时刻,每当想起便令人荡气回肠。
毕竟驰驱于千里江淮平原更能让世人瞩目,夫差在地图上一掌劈下,劈出了《左传》中的七个字:吴城邗,沟通江淮。于是,大运河又被从剑匣里拔出一截。过了数百年,隋炀帝再一使劲,全部拔出,于是这把“倚天宝剑”便一下子射出它的万丈光芒,照彻东方古国的历史。
岁月递嬗,气吞斗牛的剑演变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树。
大运河,载着满舱稻米、满舱丝绸、满舱财富、满舱梦想的船队,流过唐、宋、元、明、清,一路谱就万世传颂的壮丽史诗,一路结出现代城市的果实——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济宁、聊城、邢台、德州、衡水、沧州、天津、廊坊、北京。正如罗素在《权力论》中所说:河流提供了早期文明发展所必需的生存养育之本,更提供了文明延续所必需的民族机动性。带来大规模、低成本运输便利的大运河,如同强有力的动脉,如同国家机器中的超级传送带。大运河滔滔不绝的流动与喧哗,产生了东方帝国滔滔不绝的财富与权力。
苏州,是大运河这棵参天大树扎根深的地方,紧贴大运河的阊门,则因“附郭通舟,商旅辐集”而为“规利者之所必争”。于是“尝出阊门,见错综连云,肩摩毂击,枫江之舳舻衔尾,南濠之货物如山,则可谓此亦江南一都会”,“阊门内外人如蚁,一日姑苏损万金”,众口铄金之下,阊门,作为苏州的指代,成为天下码头。
直至今日,苏州港仍以六亿吨的年吞吐量雄居我国内河港排名宝座。
大运河,好大一棵树啊!

河与城,同生共长
我曾经在诗里这样写苏州城:
一头系着阊门
一头系着觅渡桥
江南河把这座城扯成一张吊床
——《那一夜》
是的,大运河在苏州城的西北角与东南角各打了个结,两边一扯,苏州城就成了一张在大运河上悠悠晃荡的吊床。大运河畔的城市群当中,要么身居大河一侧,要么任大河穿城而走,只有苏州,让大运河围城而过。
因为苏州城是与大运河同时诞生的。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筑斯城,凿斯水”,挖土为城,一举两得,城与护城河一高一下如孪生兄弟共同拒敌,而迎接朋友的任务则留给桥与城门。
追根寻源,苏州城的护城河是大运河故道中早问世的一部分。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中明确指出:“苏州城之古为全国,尚是春秋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多么古老的一环,多么了不起的一环!两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在太湖平原上东瞻西顾,果断画下光耀千古的一个环,由于这个环,从春秋晚期阖闾大城到宋代平江府到近代,苏州城的格局,它的地理骨架、城池形状始终如一。虽然城池里的建筑物屡次毁于战火,但河道基础犹存,它就是这个城市屡毁屡兴的可靠的基点。
我常想,在雄才大略的伍子胥心里,对那个环的感觉大约就像我在数千年后感受到的一张吊床吧?一张备受照顾、爱意荡漾的吊床。或者,干脆就是一条襁褓,襁褓精心呵护着他惊天动地的理想。
而那灵光一现、横贯天地的一捺——大运河,则保证他的理想真的能够惊天动地。

前者安身,后者立命。
不依山,不靠水,在一望无边的湖海之间建造一座城,同时就像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的玉簪划出一条银河那样,划出一条养育苏州城的父亲之河,一条造就了江南的流金之河,伍子胥,人类建城史上的不朽传奇!
让我们在那历史长卷的开端来一次简单复盘吧: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伍子胥立水陆城门八座,连通苏州城内外;
公元前506年,吴王开凿胥溪,船舶可从苏州城直通太湖、长江,是世界上公认的早的运河;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欲图北上争霸,役夫开河运漕,自苏州境经无锡至奔牛镇达于孟河,长达一百七十公里,为江南运河早开挖段;
……
且慢!
我们怎么经常听到许多人把邗沟作为“运河段”来谈论?许多史著为什么在讲到隋唐运河时也总是称从长江到淮河之间的一段运河是利用邗沟古水道凿成,其早于运河中通济、永济等其他各段?甚至有的教科书为什么干脆说邗沟是“中国历史上的条人工运河”?
事实胜过雄辩。只要确认两点事实,以上说法就会不攻自破:苏州城的护城河与苏州城同时诞生于公元前514年;苏州城的护城河自古就是大运河主航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运河改道,才改为远远地绕苏州城而过。
再看历代典籍记载吧。《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都有阖闾城设水门的记载,说明大城护城河存在并有通航的功能。范成大《吴郡志》亦考定阖闾城为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而作,八门均有与护城河相通的水门。北宋《吴郡图经续记》也记载了苏州护城河与市河互通,具有航行功能。《宋史·河渠志七》《读史方舆纪要》等典籍都有相关记载,《水利考》这样叙说运河在苏州城外的线路:“运河自胥门而北,经南濠支流,绕阊门城外,与北濠山塘水会,曰沙盆潭;复折而西,会枫桥诸水……”《宋平江城坊考》干脆引用《姑苏志》的一段话来说明大运河苏州段的来龙去脉:“运河,一名漕河,南自嘉兴,由石塘北流经郡城,又北绕白公堤,出望亭,入无锡界。”所有这些统统说明了苏州城护城河从来都是大运河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的,大运河由苏而起,向吴而生。
现在的疑问是,在邗沟诞生之前,从苏州城至长江有没有一条河与邗沟接通?按常理应该是有的,道理很简单,江南运河应该早于江北运河的开挖,因为吴国都城在江南,要想出兵北上征伐齐、楚,运兵输粮的水道应该起于江南,再过长江北接邗沟,否则于理不通。
事实上确实有这样一条河,据《越绝书》记载:“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这就对了,其中提到的地点如今还有,有的名字已经改了,如巢湖今称漕湖,在苏锡虞之间;历地在漕湖附近;梅亭即今梅村;杨湖今为阳湖,在无锡、武进之间;渔浦今称利港。正是这样一条从苏州城出发,经无锡至江阴西越江而至广陵的入江水道,与现在大运河的走向基本一致且多处重合。至此我们可以基本认定,这条河是现在大运河的雏形或前身,其开挖早于邗沟。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重新回到公元前495年了,这一年夫差役夫开挖了长达一百七十公里、由苏州出发经无锡至奔牛达于孟河的运河,这条河在宋代郑樵的《通志》里被称为“常州府运河”,后来的《大清一统志》认同这一说法。清道光时出版的《续行水金鉴》则认为大运河这一苏锡段的走向与上面提到的古吴通江水道相一致。那么,这一段大运河也比公元前486年开挖的邗沟早了近十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