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書城自編碼: 364784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艺术家
作者: 常书鸿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63955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明代文艺思想史
《 明代文艺思想史 》

售價:NT$ 2688.0
原始之美:萨满教与西方人的想象
《 原始之美:萨满教与西方人的想象 》

售價:NT$ 717.0
宽窄说:烟草之书
《 宽窄说:烟草之书 》

售價:NT$ 717.0
女人认知觉醒手册 共2册 做个情绪稳定活得通透的女人 任何时候都不要被情绪绑架 女人不能太单纯
《 女人认知觉醒手册 共2册 做个情绪稳定活得通透的女人 任何时候都不要被情绪绑架 女人不能太单纯 》

售價:NT$ 558.0
耳穴治疗青少年近视与保健
《 耳穴治疗青少年近视与保健 》

售價:NT$ 274.0
《中国版画史》
《 《中国版画史》 》

售價:NT$ 493.0
最后一章
《 最后一章 》

售價:NT$ 381.0
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下卷)
《 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下卷) 》

售價:NT$ 278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08
《 跳出我天地:从哈瓦那街头到世界芭蕾舞台 》
+

NT$ 299
《 半舞——金星舞蹈传奇 》
+

NT$ 284
《 达芬奇传 》
+

NT$ 324
《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 》
+

NT$ 2894
《 马丁·马吉拉 》
編輯推薦:
1.敦煌学奠基人之一、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亲笔自传,以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极具深情的笔触回忆一生: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2.常书鸿一生不懈奋斗的鲜活记录,投身敦煌五十年的真实再现,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模本。
3.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深情作序推荐。
4.常书鸿是著名油画家,作品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本书收录常书鸿不同时期敦煌主题的油画作品。
5.收录常书鸿女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临摹。
6.章节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关于艺术创作的感想,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常书鸿的艺术创作心路历程。
7.全新版本,精装锁线,印刷精美,适宜收藏。
內容簡介: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更是一本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还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模本。
關於作者:
常书鸿
著名油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被赵朴初誉为“敦煌守护神”。他1927年赴法国留学,学习油画,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因在书摊偶遇《敦煌石窟图录》,1936年决心放弃巴黎的舒适生活,回国投身敦煌石窟保护工作。1942年参与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随后担任首任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目錄
推荐序一 纪念常书鸿先生 / 樊锦诗
推荐序二 永久的微笑 / 常沙娜
前 言 我与敦煌五十年
章 人生初途
童年生活
校园遇知音
第二章 留学法国
巴黎学子
艺术上的彷徨
新奇的发现——《敦煌石窟图录》
在巴黎—北平的国际列车上
第三章 西行前记
回国后的遭遇
大后方的风尘
破釜沉舟去敦煌
第四章 初寓敦煌
沿着河西走廊前进
致礼莫高窟
战风沙筑围墙
乐在苦中
第五章 艰难岁月
心血沥沥
苦渡难关
父女画展
黎明的前夜
第六章 国宝之光
欢庆解放
筹备京展
接待周总理参观展览
人民的表彰
第七章 保护与研究
出访印度和缅甸
考察麦积山、炳灵寺和新疆石窟 227
保护敦煌明珠
大规模的临摹与研究
第八章 飞天传友谊
敦煌艺术展在日本
难忘的回忆
內容試閱
纪念常书鸿先生
樊锦诗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数十年来,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扎根敦煌,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中开辟出一片天地,为保护和弘扬祖国的瑰宝、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常书鸿与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
  常书鸿先生于 1927 年到法国留学,经过刻苦钻研,在油画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在法国里昂和巴黎的沙龙展中获奖,作品被法国一些美术机构和个人收藏。1936 年,先生在巴黎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看到了吉美博物馆所藏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品正是 1908 年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这些优秀的祖国传统艺术使他感到十分震惊,他感到有责任回到祖国研究、继承和发扬这些伟大的艺术,凭着一种强烈的爱国热忱,他毅然回到了多灾多难的祖国。
  1936 年 , 常书鸿先生回国后,任北平艺专教授。第二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大举侵略中国。常书鸿也随学校南迁,辗转于杭州、昆明、重庆。1942 年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常书鸿先生积极参与筹备活动。经过常书鸿等专家学者们实地调查和积极倡导,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受到了政府的重视。1944 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隶属于教育部,常书鸿被任命为所长。当时常书鸿先生举家迁居敦煌,并从重庆招聘了一批画家和学者,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常书鸿先生率领全所职工在敦煌莫高窟展开了一系列石窟保护、壁画临摹及研究工作,结束了敦煌石窟长期以来无人管理的状态,使石窟不再受到人为的破坏。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下令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于是敦煌的学者们纷纷回到内地。常书鸿先生眼看着刚刚起步的敦煌事业就要停止,心急如焚。他回到四川,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恢复而奔走呼吁。在常书鸿、傅斯年、向达等学者的呼吁下,敦煌艺术研究所于 1946 年得以恢复重组,改隶中央研究院,常书鸿再次被任命为所长。他又从重庆等地招聘了一批美术工作者,使刚刚开创不久的敦煌保护、研究事业得以继续下去。这一阶段,常书鸿先生率领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工作者开始了有计划的敦煌壁画临摹。1948 年,他
  在南京举办了规模较大的敦煌艺术展览,展示了敦煌的工作人员辛勤临摹的壁画精品。
  敦煌石窟的保护向来就是研究所的首要工作。当时的莫高窟下层洞窟大多被积沙所掩埋,上层洞窟大多无法登临,危崖处处。在物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常书鸿先生率全所职工清除了下层洞窟的积沙;拆除了沙俄白匪在石窟中滥建的锅台和火炕;修建了部分连通洞窟的台阶;并用两年多时间,建起了一道 800 多米长的围墙,有效地防止了对石窟的人为破坏。同时,在敦煌壁画临摹工作中,常先生坚决制止了过去那种把纸张钉在墙壁上起稿而破坏壁画的做法,使壁画避免了在工作中不应有的损害。
  在敦煌艺术研究所建立之初,常书鸿先生就十分重视研究工作。当时所里的向达、苏莹辉、李浴、史岩等分别从考古学和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石窟进行了调查研究,由于 1945 年国民政府下令解散敦煌艺术研究所,这些工作没能继续下去。但史岩完成的《敦煌石窟画像题识》(1947 年出版),李浴完成的《敦煌千佛洞石窟内容》(未公开出版,但内容都被记在各个洞窟的说明牌上),成为敦煌石窟调查的初成果,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些开创的工作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事业以及后来敦煌研究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先生担任所长。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20 世纪 40 至 60 年代,鉴于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常书鸿先生认为若有更多的人了解、理解敦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就能更好地展开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常先生率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美术工作者花了比过去更大的精力,有计划地进行壁画和彩塑的临摹,并不断地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艺术展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使远在西北的敦煌石窟逐渐为世人所知,敦煌艺术的珍贵价值和历史地位开始被人们理解。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的中国美术著作几乎没有提到过敦煌艺术;而 50 年代以后,凡研究中国传统美术者,几乎都充分肯定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这一重大转变,与以常书鸿先生为首的敦煌研究所的美术工作者们艰苦卓绝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给敦煌文物研究所颁奖,充分肯定了以常先生为首的全所工作者临摹敦煌壁画的巨大贡献。奖状中写道:“敦煌文物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在所长常书鸿领导下,长期埋头工作,保护并摹绘了  一千五百多年来前代劳动人民辉煌的艺术伟制,使广大人民得到欣赏研究的机会。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特颁奖状,以资鼓励。”
  敦煌壁画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以前美术工作者都是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进行临摹,常书鸿先生认为既要通过有限的临摹品反映敦煌艺术的精华,同时还要给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这样就必须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研究性的临摹。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常先生组织全所人员开始按专题临摹,分为飞天、动物、山水、服饰、人物、图案、舟车(交通运输)等专题。1952 年开始对 235 窟进行整窟原状原大临摹。这些临摹品在后来的历次展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同时,通过专题临摹,又促使部分美术工作者对一些艺术专题进行  深入探讨和研究,如段文杰对服饰的研究,史苇湘对敦煌美学的研究,关友惠对图案的研究等,而终使他们成为敦煌艺术研究一方面的专家。
  经历了 1000 多年风风雨雨的敦煌莫高窟,不断经受着地震和崖体结构不稳定引起的坍塌、强烈风沙的磨蚀、水的渗入等自然因素的破坏,造成了石窟崖体 壁画的多种病害。常先生为此忧心忡忡,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希望莫高窟的危崖和病害壁画能得到抢救和修复。常先生的要求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几次从北京派来了专家,到敦煌石窟实地考察,提出保护措施,修复了行将坍塌的五座宋代木构窟檐,抢修了病害壁画。特别是 1962 年,在当时中国经济十分困难之时,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拨出巨款,实施了 1962 年至 1966 年大规模的莫高窟危崖抢救加固工程。国家采取的各种积极保护措施,使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得
  到了及时抢救和修复。加固后的莫高窟,不仅 570 多米长的危崖和 350 多个洞窟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解决了洞窟间的交通连接问题,外观朴素无华。
  常书鸿先生以他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使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如随常先生到敦煌的董希文、潘絜兹、李浴、段文杰、史苇湘等成了著名的画家和学者,成为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常书鸿先生一直重视招纳研究人才,开拓石窟研究工作的道路。
  60 年代初,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内设立了研究部,下设考古组和美术组;还从兰州大学调来了一批青年教师,从北京大学招来了考古专业的毕业生,开始敦煌石窟历史和考古的研究;并着手计划大型系列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的编撰工作。常书鸿先生在全所组织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有力地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发展。然而,正当各方面研究工作逐步展开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研究工作陷入了停顿状态。尽管如此,常书鸿先生所做的努力,还是为后来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开辟了道路,打下了基础。80 年代初期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短时期内发表了一批极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大部分就是早在 60 年代已开始了的研究。“文化大革命”后,常书鸿先生移居北京。虽然年事已高,他依然关注着敦煌,关心着敦煌事业的发展。先生先后荣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二、常书鸿先生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
  早在 1927 年,常书鸿先生就留学法国,学习油画。1932 年他从法国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不断参加里昂和巴黎的沙龙,并连年荣获各种荣誉奖项。先生以他对西方绘画的独特领悟,在油画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如《怀乡曲》《G 夫人像》等作品,在当时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怀乡曲》《画家家庭》等作品中还体现出常书鸿艺术中特有的一种中国情调。
  20 世纪 30 年代的常书鸿先生和很多在国外留学的画家一样,怀抱着振兴中国艺术的大志,努力探索革新中国传统艺术的道路。常先生在 1933 年至 1935年间和几位艺术家共同发起了“中国留法艺术家学会”,常常在一起探讨中国美术发展的前途问题,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及当时的画坛进行了坦率的评论,同时对当时法国、苏联的绘画状况也有所介绍。他通过留学欧洲的艺术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当时中国传统艺术的弊端,认为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追求,脱离了现实社会的艺术是没有出路的。这些看法至今仍然令人  深思。
  学习敦煌艺术,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创造新的时代艺术,可以说是常书鸿初投身敦煌艺术事业的初衷。在敦煌艺术研究所和文物研究所的长期艰苦工作中,常书鸿坚持研究临摹敦煌壁画,他临绘了不少高质量的壁画摹本,如北魏第 257 窟《九色鹿本生》、第 217 窟《化城喻品》等临摹品,体现了常书鸿先生对敦煌壁画色彩表现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装饰造型的把握,代表了敦煌研究院早期临摹工作的成就。
  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所长,常书鸿领导着全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临摹和艺术创作。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丢下画笔,总在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艺术创作活动,画了很多敦煌及西北地区的风景和人物写生,如 20 世纪 40 年代画的《敦煌农民》、50年代画的《在蒙古包里》《莫高窟四月初八庙会》等作品,表现了画家丰富的生活情趣、对敦煌和西北地区的深厚感情,及其极高的艺术造诣。直到晚年,他移居北京,仍然创作不息,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些大型绘画作品,有的还  被国外机构或人士收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敦煌艺术的探索和研究始终贯穿在常书鸿先生的敦煌工作之中。他以一个艺术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认为明清以来文人画家们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山水花鸟小品,虽然能表现出画家的某种情趣或造型的才气,但不能反映历史时代精神,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精神,而敦煌壁画以其内容的无限丰富性、强烈的时代性以及广泛的人民性,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但这样一种伟大的艺术却由于出自无名画工之手,而得不到文人画家的重视,为此,常书鸿先生发表了很多文章,介绍敦煌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强调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他在 1948 年发表的《从敦煌近事说到千佛洞的危机》,强调了敦煌艺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大声呼吁社会各界来保护敦煌石窟。50 年代以来陆续发表《敦煌艺术的特点》、《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礼失而求诸野》(见正文 297 页 )、《敦煌艺术》等论文,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敦煌艺术的风格特点以及发展脉络。40 至 60 年代,在国内对敦煌艺术的研究还非常不足,参考资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常先生以他丰富的学识和艺术洞察力,对敦煌艺术进行了总结和概述,这在当时具有开创意义,为后来的敦煌美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些观点和看法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
  常书鸿先生的理论修养是多方面的,他长期受到西方艺术的熏陶,对中国传统艺术也有着独特、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体现着角度多、视野广的特点,能够从世界艺术的互动与发展中,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他不仅是敦煌艺术的专家,还是我国较早对新疆地区石窟和甘肃的炳灵寺、麦积山等石窟进行考察的专家之一。他对新疆石窟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新疆石窟艺术》遗稿,今天仍富有参考价值。
  先生还在工作之余写下许多动人的散文与小品,如《喜鹊的故事》《敦煌抒感》(分别见正文 254 页、257 页)等,反映出他对敦煌的无限热爱,表现了一个艺术家丰富的生活情趣。他晚年著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全面地回顾了他的人生历程,更表现出他对敦煌的无限眷恋之情。
  常书鸿先生的一生,反映了一位爱国画家对中国新艺术的探索之路:先是留学西方,学习油画,继而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开创新的艺术之路,后来将自己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事业,为敦煌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一生热爱艺术、热爱敦煌、热爱祖国。
  在世界性的敦煌学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缅怀常书鸿先生,要以常书鸿先生为榜样,更要努力把常书鸿先生开创的敦煌石窟研究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者为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到达“神圣的”绿洲
1943 年 3 月 27 日,当一轮红日从三危山嶙峋的主峰背后升起的时候,骆驼客用平淡的声调指着日出的方向说:“喏,千佛洞(莫高窟的俗称)就在太阳的西面、鸣沙山的脚下!”我们从他指点的方向望去,只见戈壁和沙山延伸到一望无际的远方,看不见一草一木或什么寺庙人家,更没有石窟绿洲的一丝影子。大家正焦急间,骆驼客却慢悠悠地打趣说:“千佛洞是仙境,时隐时现,凡人的肉眼哪能一下子望见它的真身哩!不要慌,跟着我走就是了。”
在叮当叮当的驼铃声中,我们的骆驼队还是用缓慢、平稳而有节奏的步伐前进着,在沙地上留下一个接一个莲花瓣似的美丽的足印。当驼队走下一个陡坡的时候,人们还来不及辨认眼前单调的景色出现任何变化,我们每一个人坐下通常反应迟缓的骆驼,这时忽然像得到什么灵感似的,不约而同地迅速加快步子,争先恐后地奔跑起来了。尽管骆驼客使劲挥动鞭子,大声吆喝,还是无济于事。
“啊,真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我们中一位眼快的同事不禁大声赞叹起来。这时,大家从沙丘的缝隙间发现,在不远的峡谷中有一片鲜艳杏花混杂其间的嫩绿的树林。
骆驼们的审美观显然与人们不同,它们的心全被绕林而流的一条清清的溪水拴住了。跑到溪边,牲口们便迫不及待地俯首狂饮起来,不论人们怎么催逼,也休想使它们移动半步。我们被搁置在驼背上只得耐下心继续饱览眼前的不平凡的景色。
“真是名不虚传的塞外江南啊!”我们中的一个说。
“你们看!”我指着白杨树后面崖壁上一片密如蜂房的洞窟说,“那里才是胜过江南的、值得我们骄傲的、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的所在啊!”
这时,三危山上的太阳,透过白杨的柔枝嫩叶,照耀在洞窟中的彩色绚丽的众多壁画和彩塑上,产生出不可思议的动人心魂的宏观异彩。一阵按捺不住的发自内心深处对于伟大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的爱慕之情,像电流震撼了我的全身,使我长途跋涉的疲劳顿时一扫而光。在我几十年从事艺术创作的生活中,这是一次罕见的“圣迹”出现了。
相见恨晚的初会
一下骆驼,行装尚未安顿停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带着极度的兴奋和激情,对这神奇莫测的石窟群作了初次的巡礼探索。
断崖残壁,沙土堆积,危楼险阁……到处是一派遭人遗弃的劫后余生的荒 凉颓败景象。尽管如此,但也磨灭和掩盖不了这人类历史上存留至今的稀世之 珍的丰采和魅力。
半天的“飞行”浏览,相见恨晚的初次相逢,危楼断壁的石室里面宝藏着 金碧辉煌的壁画和彩塑,不尽娇娆地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俘虏了。我次 瞻仰了从公元 4 世纪到 14 世纪千余年间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的全貌。中国古代无 名的艺术家和无数的劳动人民创造出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绚丽多彩、富于民族风格的壁画、彩塑和装饰图案。以汉代为标志的中国民族艺术的传统,贯 穿在敦煌 4 世纪的十六国经北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的石窟艺术中, 经千余年而不衰。
使我极度愤慨的是,20 世纪初叶,曾经一度震撼世界的敦煌石室秘藏,被 帝国主义分子一再劫夺,今天第 17 窟已经空无所有。只有北壁唐人所画的二身 供养仕女画像,她们执杖掌扇,依然天真无邪地表现出侍奉窟主的忠诚。她们是亲身经历千余年来石窟盛衰变化的历史见证“人”。
遗憾的是她们不会说话。否则,她们一定会清楚地告诉我们:宋仁宗景祐 二年(1035),是什么人、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把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 造像、画轴等文物宝藏密封在这个洞子里的?她们也一定会清楚地告诉我们: 经过 865 年的密封,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 年 6 月 22 日)石室秘藏 被道士王圆篆发现后,他是如何与斯坦因、伯希和等帝国主义“御用学者”之 流勾勾搭搭致使大量石室文物宝藏流失海外的?这一切都是她们亲眼所睹的, 但是她们作为壁画画像,现在有口难言。
我默默地站在这个藏经洞中央,在空荡荡的窟主造像的坐坛前,愤怒使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心想:石室秘藏的发现已过去 40 多年了,敦煌文物一而再、 再而三地被外人大肆盗劫,这样的事今后绝不允许再发生!此情此景,使我感 到压负在我们肩上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责任将会是多么的艰巨而繁重啊!这 时,忽地砰然一声巨响把我从沉思中惊醒过来。这声巨响来自崖面第三层上面 的第 444 窟五代造的危檐下崩落的一块岩石,随之而来的是一阵令人呛鼻的飞 扬沙土。
这难道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艰巨性的一个及时的警告吗?但我宁愿把它看 作敦煌石窟为欢迎我们这批初来乍到的爱慕者而发出的一声见面礼炮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