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经典写作课:小说教室+写作这回事+与达洛维夫人共舞+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套装共4册)

書城自編碼: 364245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外国随笔
作者: [美]斯蒂芬·金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X29269372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84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售價:NT$ 554.0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售價:NT$ 381.0
黄金圈法则
《 黄金圈法则 》

售價:NT$ 437.0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售價:NT$ 549.0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售價:NT$ 447.0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售價:NT$ 302.0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售價:NT$ 661.0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售價:NT$ 32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53
《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
+

NT$ 695
《 纸神 》
+

NT$ 342
《 20世纪非洲文学:觉醒与发展之路 》
+

NT$ 302
《 寂静的春天 》
+

NT$ 261
《 拉摩的侄儿(狄德罗文集) 》
+

NT$ 299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2015典藏版) 》
編輯推薦:
推荐理由:
《八十天环游地球》的灵感,竟然来自一则旅行社的广告!
《绿野仙踪》的神秘国度叫奥兹(Oz),竟是因为作者看见抽屉上的字母分类O-Z!
弗吉尼亚·伍尔芙笔下的“达洛维夫人”现实中确有其人……
本书讲述了五十部文学经典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和灵感来源, 这些灵感可能来自一闪而过的片段,来自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以及平凡的工作、寻常的旅行或与孩子的嬉戏,等等。与此同时,本书还描述了这些作家在将灵感付诸文字的过程里所遭遇的狂喜与挣扎、穷困与失落……


故事大师的写作指南 回忆录!献给所有认同匠人精神,以及热爱写作与好故事的人!豆瓣超过1万人想读此书斯蒂芬·金遭遇大车祸后出版的本书,融入其对生命和写作的全新思考。陆谷孙教授作序推荐译文全新修订李·佩斯喜欢的几本书之一李欣频《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推荐图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编剧班阅读书目了解工匠精神的绝佳读本之一内附大师私家爱书单内附斯蒂芬·金第二卖座电影《1408》原著创作以及修改过程入选美国《娱乐周刊》“新经典:1983至2008年100部图书”
內容簡介:
小说教室


《小说教室》是日本编辑根本昌夫的写作主题散文集,首版于2013年,因作者指导学生获芥川文学奖而受到关注,于2018年再版。

在本书中,根本昌夫基于自己在知名文学杂志的从业经验,回顾日本文学名家写作之路,将他关于小说写作的心得娓娓道来。小说的本质是什么?小说写作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好小说是什么样的?人们为何而写小说?内容涵盖对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村上春树等作品的独到解析,以及与角田光代的写作对谈,是一本深入浅出、侧重实践性的小说写作入门书。

写作这回事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一部分是回忆录,一部分是斯蒂芬·金这位畅销作家的小说课。这本最佳的非虚构作品,完整体现了金的创作观点和方法。金的写作建议基于自己真实的写作和生活经历:跌宕的童年,初为作家的岁月,成名后与酒精的斗争,1999年险些命丧车祸——正是这次车祸让他发现了写作对他本人的意义:“写作之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本书行文生动、幽默,还带着点自嘲,献给粉丝、作家和热爱好故事的人,将给所有读过的人带来乐趣和力量。


与达洛维夫人共舞


几乎每一位作家都体验过等待灵感到来的痛苦,有时候,即便日夜在书桌前埋头苦等,也不见一丝灵光闪现。但有时候,在黑暗的尽头会迸发出巨大的闪光,那可能是一个想法、一段记忆、一幅影像、一行文字……无论灵感以何种形式闪现,都足以驱策作家提笔写作,而这灵感可能像电光火石,点燃出一本旷世巨著。

《与达洛维夫人共舞》讲述了五十部文学经典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灵感来源,包括《安娜?卡列尼娜》《百年孤独》《老人与海》《喧哗与骚动》《简爱》《魔戒》《夏洛的网》和《钟形罩》等。

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八十天环游地球》的灵感,竟然来自一则旅行社的广告;《绿野仙踪》的神秘国度叫奥兹(Oz),是因为作者看见抽屉上的字母分类O-Z;弗吉尼亚?伍尔芙笔下的“达洛维夫人”现实中确有其人……这些经过缜密调查的灵感故事,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伟大作家是如何发现和抓住灵感,也有助于我们在找寻灵感的路上觅得新的契机。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本书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主要的关注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他通过解读陀氏的书信和小说文本,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主要特点。

纪德视陀氏为天才的小说家,而且是“所有作家中*最大的一位”,他对陀氏的解读带有浓重的法国阅读经验,同时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这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珍贵文献。
關於作者:
赛莉娅·布卢·约翰逊
Celia Blue Johnson
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获得英美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在大中央出版公司担任编辑。另著有《奇怪的写作方法:从乔伊斯、狄更斯到沃顿、韦尔蒂,伟大作家们的强迫习惯与诡异方法》一书,深度挖掘著名作家们诡异的写作习惯。她也是重要非营利性文学组织“文学片光”(Slice Literary)的创始人之一(《纽约客》和《纽约时报》等均有长篇报道)。她还选编过两本诗集《伟大诗歌100首:女孩版》(100 Great Poems for Girls)和《提振精神的诗歌100首》(100 Poems to Lift your Spirits)。目前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

根本昌夫
Masao Nemoto

文艺丛书编辑,日本法政大学、帝京大学、明治学院大学讲师。他出生于1953年,从参与早稻田文学编辑室工作开始展开职业生涯。任文学杂志《海燕》《野性时代》总编辑期间,发掘、培育新作家,曾协助吉本芭娜娜、角田光代、岛田雅彦等多位日本作家登上文坛。从出版社退休后,根本昌夫仍旧活跃于编辑圈。他长期在朝日文化中心开设小说写作班,催生数名获得重要文学奖项的新人作家,被称为“日本文坛伯乐”。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后在缅因州州立大学学习英语文学,毕业后走上写作之路。自一九七四年出版部长篇小说《魔女嘉莉》后,迄今已著有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和两百多篇短篇小说。其所有作品均为全球畅销书,有超过百部影视作品取材自他的小说,其中著名的当属《肖申克的救赎》。
一九九九年,斯蒂芬?金遭遇严重车祸,康复后立刻投入写作。二○○三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其后又获得世界奇幻文学奖“终身成就奖”和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爱伦?坡奖”的“大师奖”。
在斯蒂芬?金的众多作品中,以历时三十余年才完成的奇幻巨著“黑暗塔”系列(共八卷)为壮观,也受金迷推崇,书里的人物与情节,散见于斯蒂芬?金的其他小说。他的作品包括《11/22/63》《暗夜无星》《穹顶之下》《乐园》《长眠医生》和“梅赛德斯先生”三部曲等。
目前斯蒂芬?金与妻子居住在美国缅因州班戈市。他的妻子塔比莎?金也是位小说家。
目錄
小说教室
写作这回事
与达洛维夫人共舞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內容試閱
序言

我是个对小说创作过程相当感兴趣的读者。我总急切地跟随一行行文字,并好奇于作者将如何带领我走到结局。小说创作并没有固定的技法,作者必须在浩瀚无穷的想象中不断搜寻才能遇见一个尚称具体的灵感,然后作者必须坚定地追随着这个灵感,直到故事结束。
我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读完《达洛维夫人》的,这好像是我第三还是第四遍阅读它。而我决定查出在页之前发生的故事。我一路追踪弗吉尼亚·伍尔芙创造出书中那位个性鲜明的社会名流的步伐,并很快发现,真实世界里的确有个达洛维夫人,而这名真实存在的女人和小说里的一样性格复杂。
接着,我想到其他我所钟爱的小说,思索着它们的源头,然后启程追寻是哪些灵感激发大作家写出伟大的文学名著,而本书就是这段追寻之旅的结果。
我所研究的作家里,每个人的创作路径各不相同。每一本名著都是从想象、人生经验和机运(许多作品都需要倚靠它)这些复杂且精细的元素中汲取出来的。但这些作家有个共通点,他们都强烈地渴望捕捉住灵感闪现的那一刹那。然而,灵感通常都在料想不到的时刻降临,那可能是巧遇陌生人的时刻,有时是在百般无聊的发呆中,或是在大声念出一则童话故事的时候。灵感会在任何时刻迸出,并且诱发和它们一样独具一格的故事。
本书所有文章都是经过缜密的研究调查才写成的,但我仍然没有把握是否精准地描述出了这些激发作家的灵感。但话说回来,毕竟我们不可能钻进作者的脑袋,无法真实地体现这些文学巨作的诞生过程,所以只能透过和第二手数据、站在一定的距离外观看作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记得,这些亲自描述创作灵感的作家个个都是的说故事高手。他们擅长为简单的事件添点油加点醋,好让故事变得精彩有趣。所以,在回忆起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时刻时,经常会发生作家和亲朋好友的说法互相冲突的情况。我们无法辨认哪一个版本是对的——或许全都是对的。要想找出这些名著背后的真实故事实在是难上加难。我们能做的,就是研究激发每本小说的事件,并享受作家所调配创作出来的故事。
这些研究文章读起来可能很像某种神话,但这就是想象力的精神。它们揭露出一件事实:灵感可能潜伏在任何角落里。灵感通常转瞬即逝,抑或猛然迸发,接着就溜得无影无踪。但如果你准备好了,就有机会利落地抓住灵光一闪的刹那。


作为后记 人为何要写小说?

愈写愈有意思

我的小说写作班上,不分男女老幼,形形色色的人前来上课,有想要写小说的人、想成为小说家的人。有人认为一生写一本就好,有人怀有非写不可的主题,或是想要靠写作维生等,想写小说的理由各不相同,来历和职业也都相差甚远。但他们对写小说的热情并没有什么差别。
人为什么想要写小说呢?
还有,为什么我要对众人传达写小说的魅力 呢?
前巨人队桑田真澄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好话:
“教别人打棒球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职业棒球选手,而是希望让更多人体会到棒球的乐趣。”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职业棒球选手,而且也没有那个必要。不过,只要付出努力学习棒球的基本打法,自然就会喜欢棒球。这么一来,便能更享受打棒球的过程,看球赛时也会更尽兴。棒球的乐趣不亲身试试是无法体会的,所以自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教学——桑田先生这么说。
小说也是一样,不用每个人都当职业作家。严苛的现实里,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成为职业小说家,更何况能只靠写小说过活的人更是屈指可 数。
不过,不需要每个想写小说的人都成为职业作家。重要的是,自己亲自动手、让心自由翱翔,试试看写小说。这么一来,就会愈写愈觉得有趣,阅读的时候也能更加深刻地品味小说。
不仅如此,对事物的看法、想法也会更具深度,就连“活着”这件事,也会变得更加充满喜悦。

从过去某个时刻重活一次

我再介绍作家森敦曾经说过的一席 话。
森敦是在1974年、六十二岁时获得芥川奖的作家。直到2013年,黑田夏子女士以七十五岁的年纪获奖前,他曾是历届龄的芥川奖得奖作家。他在领奖时所说的感言,非常完美地体现写小说的醍醐味,让我印象深刻。他是这么说的:
“单纯地回顾从前是‘回想’。而写小说不是单纯的回想,而是能从过去某个时刻重新再活一 次。”
我想在将来想要写小说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边写边回想自己的人生路上发生过的事,而产生想要整理内心情感的心 情。
不过,自己实际动手写写看就会发现,写小说的过程不是只回顾自己的历史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事而已,也不只是回想当年的美好或痛苦经验。
写小说的时候,你会看见某种“可能性”。然后,会有一种仿佛自己能从那个时刻再重新活一次的感 觉。
如此一来,自己对过去的想法就会出现改变。而且,当下眼前所见的风景也会转变成对未来的期许。

站在约定俗成的世界之外

平常我们总是活在约定俗成的环境里,社会的现实、日常生活的现实,全都约定俗成地运作 着。
这些约定俗成的事其实是人为塑造出来的社会规范,但因为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所以几乎不会特别留意。“自己活在一个任意塑造的世界”这个事实倘若不试着从世界外侧观看,是浑然无所觉 的。
写小说或阅读小说,就是“站在约定俗成的世界之外”的经验。或许你会怀疑“要怎么站在所谓的‘外侧’?”不过,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经验。读了真正杰出的小说之后,觉得自己眼中所见的风景忽然为之一变,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感 觉。
写小说有时也会发生同样的事。站在约定俗成的外侧写作,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会开始发生动摇,而展开一个新世界。在此时看清的如同“真实”之物,就算只有一点点也好,若能用语言表现出来时,人就会体会到写小说的醍醐 味。
不过,这个时候一直站在外侧也不好,一定要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小说和小说家后都要回到地面站稳在大地上,坚实地活在日常的世界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小说 家。
所谓“站在约定俗成的世界之外”,也就是从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近代价值观解放出来。“近代”这个时代几乎都从事物的对立面来理解万物,如“生与死”“梦想与现实”。可是在古老中国的阴阳思想里,二元论的“生与死”“梦想与现实”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事物,不如说是调和或应该调和之 物。
还有佛教的世界观中,具代表性的思想如“一即多,多即一”也超越了“二元对立论”。也就是说,“生=死”“梦想=现实”。近年兴起的佛教风潮,或许正象征着“近代的智慧”已经走到极限了。其实我们活在任意塑造的世界里,要到外侧才能看见“真实”。可能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点 了。
新世界如能在自己面前展开,对“自己”的感觉也会随之改 变。
在看见新世界之前,也就是还活在约定俗成的世界里,人往往认为自己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或只是某某人家、某某公司的一员。但当新世界豁然开朗时,就会了解到并非如此,而有感于“自己是构成世界的一人”。自己绝非部分社会中的一个要素而已,而是和大家一起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世界的本身,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小说教室:

何谓小说?

一、小说不是“叙事”

散文和传闻也是小说

“‘小说’是什 么?”
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呢?
即使热爱小说胜过三餐,立志成为小说家,对小说的一切了如指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似乎也觉得难以作答。就算是平常会看小说的人,或许也从来没想过小说的定义。
“不过,简而言之,小说就是‘叙事’吧?”
“小说就是指虚构的故事 吧?”
真的是这样吗?
且让我们查查词典吧。
翻开日语词典,关于小说的释义有“透过作者的构思,描写人物、事件或人间社会,具有故事情节发展的散文体作品”(《岩波国语词典》)等说 法。
汉和词典(《角川新字源》)上记载,小说是“不足道也的议论”。也就是说,相对于君子以国家、政治为职志写下的文集称为“大说”,关于日常之事、传闻、幻想等的文章,定义为“小 说”。
第二种释义是,“民间故事、寓言、怪谈、随笔等的总 称”。
然后,第三种释义终于接近大家一般对“小说”抱持的印象——“根据作者的想象力构成散文的文学作品”。附带一提,“构思”的意思是思考如何组合主题与形式等各个要 素。
简而言之,看来把小说理解为“什么都可以”也无妨。包含散文(随笔)在内,发挥想象力的虚构故事也行,甚至连传闻好像也可以算在内。
就这层意思而言,写小说不难。
小说,很自由。
所谓写小说,就是从内心的感受、想法、思绪、回忆之中,选出重要的事来表现。把重要的事写下来,传达给别人。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感受、诠释事物的方式都不一样。要把自己内在的事,传达给和自己感受、诠释方式不同的他人,是需要下功夫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功夫呢?接下来请跟着本书一起进入探讨。

小说是内在的“非虚构”

山田咏美曾在和佐伯一麦对谈时,说“小说是内在的非虚构”。虽然采用虚构的形式,但是小说里一定含有“真实”的成分。关于这份真实的含义,小说可说是“另一个可能的世界”。
这个“真实”也可以置换成“哲学”或“科学”。虽说是哲学,其实并非艰深难懂的事,像“自己是谁”“人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类的疑问,相信不论是谁都曾经思考过。此外,或说科学也并不是指会出现什么公式。除了物理学、化学、数学这些自然科学之外,还有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及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这类具有逻辑性的学问也应把它视为一种科学。
小说既是哲学,也是科学。
小说容易被认为与哲学、科学无缘。不过,只要追溯小说的起源,就会了解小说其实原本是哲学,也是科学的事实。
大体而言,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欧洲讲求“遵从神的律法而活”,是个由基督教主导的社会。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转变成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然后在16世纪的时候,蒙田写下《随笔集》,问“我知道什么呢”,也就是“我知道何事(其实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尝试“自我探求”。以伦理社会的说法而言,是一场从“观念论”转向“经验论”的巨大思潮。换句话说,也就是从超俗回到理性的变 革。
在17至19世纪间,理性的戏剧和小说诞生了。哲学开始和故事融合。故事从神话、传说或劝世文等这些和作者没什么关系的内容,演变成出自作者经验的“内在的非虚构”,也就是具备某一种“真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了。
早在西洋的哲学和思想传来的明治时代以前,江户时代的小说作为一种科学,肩负着启蒙的功能。例如,井原西鹤的《日本永代藏》,内容就含有启蒙经商之道的“社会科学”,还有曲亭马琴以八项道德名目塑造人物角色的《八犬传》,也可以说是包含了道德方面的“人文科 学”。
追本溯源来看,就能够了解小说不只是虚构的叙事,也是融合了故事和哲学的文体。
那么,为什么小说的作者要刻意把“我是谁”“人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人该如何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融入故事里 呢?
那是因为比起用直截了当的话语来回答,融入故事更能传进读者心 里。
好比说,与其直接听闻“人类需要爱”这句话,大家也都是读了小说后感到“啊,人果然需要爱啊,爱真的很重要”这样更能深植内心 吧。
另一种情形是,选择小说这种表现形式也可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虽然无法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但如果你想描写的“真实”是难以用笔墨形容、无意间的冲动、没有符合字眼的微妙感觉、漠然的视觉映像等情况,那就只能融入作品的字里行间或整体故事所营造出来的感觉 上。
我常听说有作家亲自出马挑战以自己的作品为考题的测验。“这个作者想说的是下列A至E中的何者?请选出接近的答案”,面对这样的问题,作者往往自认为“我想说的不在A至E当中”而无法作答,这种情形屡见不鲜。这些作家大多表示:“如果我想说的事能归结在六十字或这样简短的话里,那打从一开始就不会选择‘小说’的形式了。”
“故事”扮演了糖衣的角色,让人更愉悦、印象更深刻地服下名为“哲学”的药方,又或是“故事”本身已经加入了“哲学”的药 方。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