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结构工程师综合能力提升与工程案例分析

書城自編碼: 362562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電工技術
作者: 魏利金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844141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售價:NT$ 447.0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售價:NT$ 302.0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售價:NT$ 661.0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售價:NT$ 325.0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售價:NT$ 330.0
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一部新的十八世纪晚期全球史(方尖碑书系)
《 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一部新的十八世纪晚期全球史(方尖碑书系) 》

售價:NT$ 661.0
中国绘画史(第三卷)
《 中国绘画史(第三卷) 》

售價:NT$ 1669.0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售價:NT$ 28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4
《 活性污泥法工艺控制(第3版) 》
+

NT$ 561
《 嵌入式光电检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
+

NT$ 309
《 电气控制与PLC编程入门 》
+

NT$ 260
《 示波器使用与检修应用 》
+

NT$ 644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技术(第2版) 》
內容簡介:
本书基于作者35 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沉淀,近十年全国各地一百多场的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精华总结,通过大量经典工程实际案例分析,对规范应用过程中的疑难、热点问题进行剖析,意在使广大设计者全面系统掌握熟悉结构设计理念和使用方法,尽快提高分析解决复杂工程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
全书共分12 章,包括综述,新颁布的几个标准及相关热点问题解读,《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现行规范的一些疑惑及“错误”,如何理解规范、标准、技术措施、图集及某些大型设计院的一些规定,对一些规范比较模糊的条款的分析及解读,结构设计主要控制指标的合理选取问题,建筑结构规则性合理界定及设计加强措施,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相关问题,关于几种常用结构设计方法的思考,结构设计容易违反的强制性条文及解析,一些复杂问题设计方法及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涉及近期诸多新规范、标准,解读通俗易懂,系统翔实,工程案例极具代表性,阐述观点精辟,有助于相关人员全面系统理解规范、标准等实质内涵,更有助于尽快提高设计综合能力。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审图、咨询、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錄
目录
前言
第1 章 综述 · 001
1.1 对结构工程师继续教育的四点建议 001
1.1.1 应以问题为主要导向进行培训 · 001
1.1.2 应以工程案例为主要培训内容 · 001
1.1.3 应以培养综合决策能力为主要目标 · 001
1.1.4 应以国际和未来为大视野 · 001
1.2 合格的结构设计师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特别重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002
1.2.1 应积极主动起到全过程控制作用 · 002
1.2.2 要特别重视概念设计 · 002
1.2.3 把控好抗震、抗风设计基本概念 · 003
1.2.4 必须避免过度依赖计算机程序计算结果,必须具有完善和补充计算机程序不足的能力 · 004
1.2.5 应积极主动与各相关专业配合 · 006
第2 章 新颁布的几个标准及相关热点问题解读 · 007
2.1 对新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18)的一些思考 007
2.1.1 执行时间与总体原则 · 007
2.1.2 主要修订的内容 · 007
2.1.3 荷载分项系数是如何提高的 · 008
2.1.4 为什么要提高荷载分项系数 · 008
2.1.5 新旧标准中荷载组合有哪些变化 · 009
2.1.6 分项系数对主要设计控制指标的影响 · 009
2.1.7 国家标准调整前后的荷载分项系数与国际标准对比 · 010
2.1.8 新标准强制性条文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 · 010
2.1.9 新标准有哪些亮点 · 012
2.1.10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与《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的关系 013
2.2 对《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 450—2018)的一点思考和理解· 014
2.2.1 问题由来 · 014
2.2.2 新标准与原标准的差异 · 014
2.2.3 是新标准遗漏还是“印刷”错误 014
2.2.4 近些年关于养老建筑设防标准的一些规定的回顾 015
2.2.5 上海市已作出明确的规定 015
2.2.6 今后执行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015
2.2.7 今后遇到标准中相互矛盾的规定如何执行 017
2.3 高强钢筋应用的相关问题 017
2.3.1 CRB600H 高强钢筋相关问题 017
2.3.2 世界高强钢筋应用情况 020
2.3.3 我国建筑工程常用的几种牌号的钢筋 020
2.3.4 CRB600H 高强钢筋的适用范围 021
2.3.5 CRB600H 高强钢筋与传统楼板钢筋比较有哪些异同 021
2.3.6 CRB600H 高强钢筋能否应用在人防工程板中 022
2.3.7 CRB600H 高强钢筋支座弯矩调幅问题 022
2.4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 1499.2—2018)引起的一些思考 023
2.4.1 问题由来 023
2.4.2 新标准都有哪些主要变化 023
2.4.3 主要变化项的一些新亮点 023
2.4.4 目前设计能否采用HRB600 级钢筋 025
2.5 如何看待《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GB/T 51336—2018) · 025
2.5.1 问题由来 025
2.5.2 标准的一些特殊要求 025
2.5.3 地下结构也有抗震变形规定了 026
2.5.4 此标准适合房屋建筑工程地下结构吗 026
2.6 关于地下车库无梁楼盖垮塌的一些分析思考 026
2.6.1 问题由来 026
2.6.2 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结果 028
2.6.3 几个车库垮塌典型案例 028
2.6.4 是无梁楼盖结构体系问题吗 030
2.6.5 今后设计无梁楼盖应注意的问题 031
2.6.6 对于有柱帽的无梁楼盖是否需要加暗梁 031
2.6.7 作者对地库覆土层无梁楼盖的建议 031
第3 章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033
3.1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关问题解析 033
3.1.1 近几年世界地震发生情况 033
3.1.2 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历史 033
3.1.3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防控风险作用 035
3.1.4 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实施的重大意义 035
3.1.5 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几个亮点 035
3.1.6 北京地区主要变化 · 036
3.1.7 不同场地类别特征周期选取 · 037
3.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 年版)相关问题解析 038
3.2.1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 038
3.2.2 《抗规》与《地震区划图》动参数的对应关系 · 038
3.2.3 《抗规》附录A 与《地震区划图》附录C 查出的地震动参数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 038
3.2.4 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如果按坐标查询《地震区划图》附录A 与按《地震区划图》附录C,发现结果不一致时应如何选取 040
3.2.5 目前结构设计是否需要考虑场地类别对地震动参数进行调整 · 040
第4 章 现行规范的一些疑虑及“错误” · 042
4.1 正确合理理解应用规范 042
4.1.1 设计师如何避免“过度教条”或“过度机械”使用规范 · 042
4.1.2 规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对设计者的要求又是什么 · 042
4.2 现行规范应用中发现的一些“错误”及理解偏差 043
4.2.1 2016 版《抗规》主要修订条款解读 043
4.2.2 2016 版《抗规》还未修订的几个问题 046
4.2.3 《高规》的一些印刷错误 048
4.2.4 《高钢规》(JGJ 99—2015)5.4.2 公式印刷错误 · 049
4.2.5 《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印刷错误 049
4.2.6 《地基处理规范》(JGJ 79—2012)印刷错误 · 050
4.3 如何正确理解规范用词的实质内涵 051
4.4 规范正文与条文说明、各种手册、指南、构造措施图集、标准图集如何正确应用理解 051
第5 章 如何理解规范、标准、技术措施、图集及某些大型设计院的一些规定 · 053
5.1 关于结构高宽比合理认定问题 053
5.2 关于《技术措施(混凝土结构)》2009 版第2.6.5 ? 1 条的正确理解问题 · 055
5.3 关于地下结构外墙土压力计算问题的思考 055
5.4 《抗规》关于无梁楼盖的规定有一条被多地误解 · 056
5.5 某市审图机构对设计单位提出共性问题的答复 058
第6 章 对一些规范比较含糊的条款的分析及解读 · 060
6.1 如何正确理解规范条文和条文说明,把握规范用词 060
6.2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3.3.3 条(强条) · 060
6.3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3.4.1 条条文说明的表1 中周期比大于0.9 061
6.4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3.4.4 条1 款规则性判断问题 · 061
6.5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3.4.4 条2 款不规则地震剪力放大问题 061
6.6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3.10.3 条(强条) 061
6.7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4.1.8 条(强条) · 062
6.8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6.1.1 条条文说明:框架 ? 核心筒结构中“部分”一词 063
6.9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6.1.2 条表6.1.2 中数据不连续的问题 · 063
6.10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6.3.1 条规定:“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对于剪力墙跨高比不小于5 的连梁” 064
6.11 如何正确理解《抗规》第 6.3.4 条:“对框架结构梁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尺寸的1/20” · 064
6.12 如何理解《抗规》与《高规》中提到的关于规定水平力问题 · 064
6.13 《抗规》《砼规》《高规》都有这个规定,但表述有差异 065
6.14 关于钢筋材料代换《抗规》与《砼规》表述不一样 · 066
6.1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可只在基础范围内布置,请问这个要求对基础刚度是否有要求 · 066
6.16 对湿限性黄土地基,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时,地基垫层材料如何选取 · 068
6.17 对于地基处理(CFG)如果处理检测单桩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如何处理 · 068
6.18 关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处理技术同时采用时地基状态的检验方法 · 069
6.19 关于复合地基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与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不一致的处理方法解析 · 069
6.20 《高规》第4.3.3 条规定中偶然偏心距0.05 能否有条件放松 070
6.21 结构计算如何合理选择双向地震作用的问题 · 071
6.22 建筑的场地类别是否会因建筑采用桩基、深基础或多层地下室而改变 · 071
6.23 关于场地特征周期及场地卓越周期问题 · 073
6.24 关于场地特征周期合理取值问题 · 075
6.25 关于商业建筑抗震设防分类的合理界定问题 · 078
6.26 工程抗浮设防水位合理确定及应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 · 082
6.27 地坑肥槽填筑新技术“预拌流态固化土填筑技术”介绍及工程案例 083
6.28 抗浮验算是非强条,但审图给开了一个“强条”,合理吗 086
6.29 关于地下水腐蚀性等级及相关问题的解读 · 086
6.30 《高规》第10.6.3 条:上部塔楼的综合质心与底盘结构质心距离不宜大于底盘相应边长的20%,那么上部质心如何计算,底盘质心是指哪一层质心 · 088
6.31 关于薄弱层楼层剪力增大系数取值各规范有何异同,设计如何执行 · 089
6.32 关于“软弱层”与“薄弱层”相关问题 · 089
6.33 若遇到新版规范未涵盖的结构体系应如何对待 · 090
6.34 对于框架 ? 剪力墙和框架 ? 核心筒结构进行关于0.2v0 的楼层剪力调整时,可否设置上限 · 091
6.35 大跨度框架结构如何界定,如何确定其抗震等级及如何加强抗震设计的问题 · 091
6.36 框架核心筒结构是否可以仅外框设置框架梁,内部不设置梁 · 092
6.37 现行规范对于框架核心筒没有规定底部框架承担倾覆力 · 094
6.38 关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按T 形截面梁计算相关问题 · 095
6.39 关于次梁搭接在边框架梁上时边梁受扭问题 · 098
第7 章 结构设计主要控制指标的合理选择问题 · 100
7.1 合理正确控制结构的变形验算相关问题 100
7.1.1 结构设计为何要控制结构的水平变形 · 100
7.1.2 日本对位移控制的解释 · 100
7.1.3 国标规范对结构的变形是如何规定的 · 100
7.1.4 几个地方标准对层间位移的补充规定 · 102
7.1.5 地方标准对层间位移放松符合国家编制标准的要求吗 · 104
7.1.6 回顾以前规范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值情况 · 104
7.1.7 国外规范对建筑结构水平位移是如何规定的 · 105
7.2 合理控制结构扭转周期比相关问题 106
7.2.1 现行规范的规定 · 106
7.2.2 控制扭转周期比的目的 · 106
7.2.3 多层建筑是否也需要控制扭转周期比 · 107
7.2.4 高层建筑是否需要控制扭转周期与第二平动周期比 · 107
7.2.5 某些地方要求控制结构平动周期与第二平动周期的比值是否有必要 · 107
7.2.6 对于复杂连体、多塔楼等结构周期比验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 108
7.2.7 多层建筑是否可以允许出现周期为扭转周期 · 108
7.3 关于高层建筑稳定性控制相关问题 111
7.3.1 为何要控制结构整体稳定 · 111
7.3.2 如何正确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 · 111
7.3.3 合理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12
7.4 哪些建筑需要进行施工及使用阶段沉降观测 113
7.4.1 规范是如何规定的 · 113
7.4.2 如何合理理解规范的这些规定 · 114
7.4.3 岩石地基基础是否依然需要沉降观测 · 114
7.4.4 建筑沉降稳定的判断标准 · 114
7.4.5 结构设计说明如何要求沉降观测 · 115
7.5 关于建筑风洞试验相关问题 115
7.5.1 哪些工程需要做风洞试验 · 115
7.5.2 风洞试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116
7.5.3 作者主持的几个工程案例简介 · 116
7.6 规范对混凝土结构裂缝计算荷载取值、裂缝宽度合理控制问题 117
7.6.1 混凝土结构计算裂缝时,荷载取值及受力特征系数有何变化 · 117
7.6.2 合理应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17
7.6.3 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 · 118
7.6.4 《砼规》与《水工规范》《桥梁规范》受弯构件裂缝计算对比 119
7.6.5 国外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一些规定 · 119
7.7 抗震设计时,抗震墙如何合理考虑连梁刚度折减问题 120
7.7.1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连梁为什么要考虑折减,新规范如何规定 120
7.7.2 如何理解新版规范规定:计算位移时,剪力墙连梁刚度可不折减 120
7.7.3 抗震设计时,如遇剪力墙连梁剪压比超限,一般应如何处理 121
7.8 关于消防车荷载问题 126
7.8.1 消防车荷载如何考虑覆土厚度影响问题 126
7.8.2 遇到特殊情况如何合理选择消防车荷载 126
7.8.3 关于消防车荷载分项系数的取值问题 130
7.9 关于山坡建筑结构基本风压取值问题 131
7.10 计算大型雨篷等轻型屋面结构构件时,除按《荷载规范》规定需要考虑风吸力之外,是否还需要考虑风压力的作用 · 132
7.11 《地规》对独立柱基础设计有哪些调整补充 134
7.11.1 《地规》规定做了哪些调整 134
7.11.2 关于锥形基础与阶梯基础经济性对比分析 134
7.11.3 关于柱下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35
7.11.4 针对《地规》对独立基础抗剪切规定的讨论 136
7.12 结构设计处理主楼与裙房之间沉降差异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 141
第8 章 建筑结构规则性合理界定及设计加强措施 143
8.1 建筑结构规则性相关问题 143
8.1.1 建筑规则性概述及规范界定问题 143
8.1.2 建筑结构产生扭转效应的原因 144
8.2 合理界定建筑结构平面规则性应注意的问题 145
8.2.1 《抗规》是如何判定平面规则性的 145
8.2.2 《高规》是如何界定平面规则性的 153
8.2.3 补充几个地方标准对不规则性的界定 155
8.3 竖向不规则如何合理界定 162
8.4 结构设计应区别对待不规则建筑,结合工程规则程度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164
8.4.1 对不规则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概念问题 164
8.4.2 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结构抗震设计应进行哪些计算及内力调整 165
8.4.3 对平面规则性超限的建筑有哪些抗震计算特殊要求 167
8.4.4 对立面不规则超限建筑有哪些抗震计算特殊要求 171
8.4.5 不规则建筑结构应采取哪些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175
第9 章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相关问题 179
9.1 要正确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179
9.2 对于高度分界数值的不连贯问题如何把控 182
9.3 用案例说明关于高度“接近”的问题 182
9.4 关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的补充说明 183
9.5 高度小于 60m 的框架 ? 核心筒结构为何可以适当放松抗震等级 185
9.6 用工程案例说明,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裙房抗震等级不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问题 186
9.7 几本规范对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认定有差异,设计如何把控 189
9.8 嵌固端以下抗震等级相关问题说明 190
9.9 不同规范对带有裙房结构抗震等级认定差异设计如何把握 · 192
9.10 不同规范对主楼带有裙房时加强区高度的认定有哪些异同,设计如何把握 194
9.11 对于8 度区抗震等级已经是一级的丙类建筑,当它为乙类建筑时,抗震措施按9 度查表仍然为一级,这时两个一级是否完全相当 194
9.12 《抗规》规定“建设场地为Ⅲ、Ⅳ类时,0.15g 和0.30g 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 度(0.20g)和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是否意味着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建筑应提高两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195
9.13 框架 ? 剪力墙结构中,哪些情况下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 195
9.14 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建筑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 195
9.15 剪力墙结构中少量或个别柱,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 196
9.16 确定建筑抗震等级时,如果遇到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那么建筑物的高度该如何确定,是由室外地面算起还是由嵌固端算起 · 196
9.17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抗侧力构件,如框架结构中的一些楼面梁、大开间剪力墙结构中的一些进深梁等是否有抗震等级 196
9.18 一般的框架 ? 剪力墙中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要比柱要求高。8 度时,板柱 ? 抗震墙结构中为什么柱的抗震等级却比抗震墙的抗震等级高 197
第10 章 关于几种常用结构分析方法的思考 198
10.1 常用结构分析方法解析 198
10.1.1 弹性分析方法 198
10.1.2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 199
10.1.3 弹塑性分析方法 200
10.1.4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201
10.1.5 试验分析方法 201
10.1.6 有限元分析法 202
10.2 各种分析方法小结 203
10.2.1 弹性分析方法 203
10.2.2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203
10.2.3 弹塑性分析方法 203
10.2.4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塑性分析法或极限平衡法) 204
10.2.5 试验分析法 204
10.3 现行规范之外的几种计算方法 205
10.3.1 补充计算方法之一 205
10.3.2 补充计算方法之二 205
第11 章 结构设计容易违反的强制性条文及解析 207
11.1 强制性条文概况 · 207
11.2 荷载及设计参数选择有误 · 210
11.3 设计指标不满足规范要求 · 215
11.4 建筑地基基础方面的一些问题 · 216
11.5 砌体结构工程 · 219
11.6 混凝土结构工程 · 222
11.7 钢结构工程 · 225
第12 章 一些复杂问题设计方法及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28
12.1 关于独立柱基础 防水板人防荷载选取问题分析 228
12.1.1 国标的规定 228
12.1.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结构(防空地下室)》(2009 年版)的规定 228
12.1.3 北京《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DB 11/994—2013)的规定 229
12.1.4 独立柱基础 防水板人防荷载选取的建议 229
12.2 再谈主楼裙楼一起时主楼基础深度修正相关问题 · 229
12.2.1 主楼带有大底盘裙房(或地下建筑)时,需要结合裙房基础深度、基础形式区别对待 229
12.2.2 当地下水位在筏板基础以上时,计算超载是否需要考虑扣除水浮力问题 231
12.3 钢筋混凝土井字梁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232
12.3.1 井字梁结构的特点 232
12.3.2 井字梁结构的设计基本原则 232
12.3.3 井字梁截面尺寸的确定应注意的问题 233
12.3.4 井字梁结构的布置基本原则 233
12.3.5 井字梁的配筋应注意的问题 234
12.3.6 采用计算软件与查静力计算手册两种计算方法的问题 234
12.3.7 工程案例分析说明 235
12.4 关于筏板基础配筋计算相关问题 · 236
12.4.1 在计算筏板基础配筋时,如果地下水位在筏板以上,是否需要考虑地基净反力与水浮力同时组合问题 236
12.4.2 对地下水位以下带桩基的防空地下室,底板荷载组合中为何应计入水压力 236
12.4.3 遇到特殊情况的思考 237
12.5 柱轴压比计算时有些情况下程序为何没有采用轴力计算 · 237
12.5.1 柱在计算轴压比时,有时程序中并没有采用轴力计算 237
12.5.2 相关规范的规定 238
12.5.3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238
12.6 关于框架梁是否考虑受压钢筋问题 238
12.6.1 工程设计发现的“异常”情况 238
12.6.2 作者对这种“异常”现象的分析结论 239
12.7 关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T 形截面梁设计相关问题 · 239
12.7.1 相关规范的规定 239
12.7.2 目前程序是如何处理的 239
12.7.3 用工程案例分析程序的两种计算方法 240
12.7.4 采用手算验证程序计算结果 240
12.7.5 关于按T 形截面计算,梁构造配筋问题 241
12.7.6 对按T 形截面梁设计与构造的建议 242
12.8 框架梁配筋超过2 排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243
12.8.1 如果设计不关注钢筋排数,而直接按程序计算结果配筋,是有安全隐患的 243
12.8.2 目前程序是如何处理的 243
12.8.3 通过这个问题作者对设计师建议及提醒 244
12.9 框架梁底部钢筋到底有没有配筋率?程序是如何默认的 244
12.9.1 混凝土结构梁设计的基本概念 244
12.9.2 少筋梁、适筋梁、超筋梁概念 244
12.9.3 现行程序对梁的跨中正钢筋配筋率的规定和依据 245
12.9.4 对程序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245
12.10 关于次梁搭接在边框架梁上时,边梁受扭问题 246
12.10.1 工程界常用的几种处理方法 · 246
12.10.2 《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的建议 246
12.10.3 次梁搭接在边框架梁上的建议 · 247
12.11 关于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相关问题 247
12.11.1 规范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 247
12.11.2 平面表示法图集G101 ? 1 是如何给出做法的 252
12.11.3 目前工程界的两种做法利弊谈 · 252
12.11.4 目前软件是否可以计算考虑墙体水平筋替代部分边缘构件箍筋 · 253
12.11.5 考虑墙体水平筋替代部分边缘构件箍筋的构造要求 · 254
12.12 关于大跨屋盖钢结构抗震措施及计算相关问题 255
12.12.1 规范规定有哪些 · 255
12.12.2 《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要求计算考虑的荷载工况 256
12.12.3 大跨屋盖建筑抗震设计的地震作用应如何取值 · 256
12.12.4 抗震验算的特殊要求 · 256
12.13 关于柱、墙轴压比相关问题 257
12.13.1 现行规范对构件的规定 · 257
12.13.2 为何轴压比计算公式中没有考虑钢筋的贡献,而在混合结构型钢混凝土柱中却可以计入型钢的贡献 · 259
12.13.3 为何设置芯柱或配置井字复合箍等方式可以增大轴压比限值 259
12.13.4 叠合柱为何仅考虑钢管外钢筋混凝土的轴压比 259
12.13.5 剪力墙轴压比为何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且不考虑地震工况 261
12.13.6 墙、柱轴压比计算还能考虑活荷载折减吗 262
12.14 关于计算框架梁考虑“刚域”问题的讨论 262
12.14.1 为何计算需要考虑刚域 262
12.14.2 框架梁考虑“梁端刚域”对结构是偏于安全还是不安全 262
12.14.3 是否可以同时考虑柱端刚域与梁端刚域对结构的影响 264
12.15 关于混凝土结构温度伸缩缝设置及相关问题 265
12.15.1 规范是如何规定的 265
12.15.2 尽管现行规范用词为“可”比原规范“宜”有所放松,但仍需注意 · 265
12.15.3 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适当加大伸缩缝间距 266
12.15.4 超过规范规定的伸缩缝长度就应进行温度应力分析计算吗 266
12.15.5 某住宅工程超长引起楼板开裂各方争论焦点 267
12.15.6 解决温度伸缩缝超长采用膨胀纤维抗裂剂问题的建议 268
12.16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连接方式选择问题 270
12.16.1 现行规范有哪些规定 270
12.16.2 工程界常用的几种焊接方式 271
12.17 部分框支转换结构转换次梁不可避免时如何加强 271
12.17.1 规范是否有规定 271
12.17.2 对转换次梁设计提出的建议 272
12.18 高层建筑设置转角窗时,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72
12.18.1 工程现状及规范要求 272
12.18.2 《技术措施》对角窗有何规定 272
12.18.3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又是如何规定的 273
12.18.4 如何合理界定角窗的工程案例 274
12.19 剪力墙受拉是否要控制拉应力不大于2ftk · 277
12.19.1 《超限审查要点》的规定 277
12.19.2 非超限高层建筑是否需要控制剪力墙拉应力水平 277
12.19.3 关于拉应力的计算方法及控制方式讨论 278
12.19.4 《超限审查要点》给出“平均名义拉应力”的原因 279
12.20 抗震等级一、二级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要求要比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还要严的问题 280
12.20.1 规范是如何规定轴压比的 280
12.20.2 型钢混凝柱轴压比比钢筋混凝土柱提高的原因 280
12.21 梁上起柱到底是否需要设置附加箍筋和附加吊筋 281
12.21.1 规范的规定 281
12.21.2 建议设计者注意的几个问题 282
12.22 部分框支剪力墙转换层上一层剪力墙常遇超筋问题怎么办 284
12.22.1 超限情况及原因分析 · 284
12.22.2 建议的处理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 284
12.23 关于无梁楼盖抗冲切箍筋的合理配置 284
12.23.1 规范及构造图集的规定 · 284
12.23.2 关于无梁柱帽抗冲切附加筋设计建议 · 288
12.24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88
12.24.1 山地建筑的概况及其特殊性 · 288
12.24.2 结合工程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 289
12.24.3 建筑物基础设置在不同标高应注意的问题 · 295
12.24.4 不等高基础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 297
12.24.5 关于“有限”土压力计算问题 · 298
12.25 关于结构计算时“嵌固端”相关问题 299
12.25.1 嵌固端的作用和意义 · 299
12.25.2 满足嵌固端的刚度比条件 · 299
12.25.3 如果主楼投影范围地下一层的抗侧刚度已经满足地上一层的嵌固条件时,相关范围是否可以采用无梁楼盖 · 300
12.25.4 作为嵌固端的楼板开洞或主楼四周有部分下沉广场时 · 300
12.25.5 主楼首层底板顶与周边相关范围地下室有高差时,如何确定嵌固端部位 · 301
12.25.6 无地下室时,如何确定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 302
12.26 大底盘多塔结构设计相关问题设计的把控 303
12.26.1 如何合理认定大底盘多塔结构 · 303
12.26.2 大底盘多塔结构分析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 · 303
12.26.3 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的要求 · 303
12.27 地下室顶板或裙房顶板上,局部单独设有两层及两层以上框架房屋(非电梯、楼梯间),其框架柱支承在地下室顶板或裙房顶板的梁上,那么这些梁是否设计为转换梁 304
12.28 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地震作用应如何考虑?抗震验算有哪些特殊要求 305
12.28.1 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地震作用应如何考虑 · 305
12.28.2 抗震验算的特殊要求 · 305
12.29 结构分析采用时程分方法在抗震设计中的作用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05
12.29.1 结构分析采用时程分方法在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 305
12.29.2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306
12.30 复杂连体结构空中连廊结构形式及其连接方式的把握 310
12.30.1 空中连廊与两侧主体连接方式的合理选择与分析 · 310
12.30.2 连接体与主体结构间常用支座介绍 · 316
12.31 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承载力设计值、特征值关系问题 319
12.31.1 关于桩承载力取值概论 · 319
12.31.2 承载力特征值到底是什么 320
12.31.3 为什么地基设计要采用标准值而不采用带分项系数的设计值 320
12.31.4 不同值的取值原则 320
12.32 墩基础与桩基础的异同及墩基础计算问题 320
12.33 关于复合地基处理CFG 相关问题 · 321
12.33.1 何为CFG 桩复合地基 321
12.33.2 满足什么条件筏板基础下才可以满堂均匀布桩 321
12.33.3 基底压力不满足整体压力均匀分布,但满足局部均匀分布时,
CFG 布桩应注意的问题 322
12.33.4 如何正确选择桩端持力层,CFG 桩复合地基是否必须选用摩擦型桩 · 324
12.33.5 关于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公式的适用性 325
12.33.6 关于复合地基承载力抗震验算调整系数问题 327
12.33.7 主体设计单位对复合地基设计单位应提出哪些要求 331
12.33.8 设计应关注CFG 桩复合地基检测的几个问题 331
12.33.9 复合地基布桩需要注意的问题 332
12.34 旋挖桩与冲孔桩的合理选择问题 334
12.34.1 旋挖桩与冲孔桩异同点有哪些 334
12.34.2 旋挖桩与冲孔桩适用地层 334
12.34.3 旋挖桩与冲孔桩成孔方式及施工速度 334
12.34.4 旋挖桩与冲孔桩清渣方式及成桩质量 335
12.34.5 旋挖桩与冲孔桩护筒埋设及扩底问题 335
12.34.6 旋挖桩与冲孔桩混凝土充盈系数 335
12.34.7 旋挖桩与冲孔桩对持力层判定 335
12.34.8 旋挖桩与冲孔桩单桩承载力 335
12.34.9 旋挖桩与冲孔桩环境保护及淤泥排放 336
12.34.10 旋挖桩与冲孔桩施工过程中噪声及行走 336
12.34.11 应用工程案例 336
12.35 关于强夯及强夯置换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相关问题 338
12.35.1 强夯法及强夯置换法概述 338
12.35.2 强夯工艺概述及特点 338
12.35.3 强夯置换法工艺特点 340
12.35.4 工程案例 341
12.35.5 关于采用强夯处理地基振动对邻近建筑物影响问题 342
12.35.6 对于采用强夯地基处理的建议 343
主要参考文献 344
內容試閱
前言
随着我国土木工程的迅猛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建设人才。在土木技术日新月异、专业纷繁交错的今天,即使已经有一些工程经验的土木工程人员,也需要不断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更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借鉴他人的经验。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2018 年全国具有资质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从业人员情况进行的统计,2018 年年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447.3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8.2 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为40 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为67.7 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5.1%。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还急需大量的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建设人才。
结构设计工作是由工程师去完成的,也就是说,在设计工作中,工程师应是主导者。工程师应该运用个人专业综合知识控制整个设计过程,让设计出来的建筑结构体现设计者的智慧和水平。当然,如果结构设计工程师自身的综合能力不够强,即使控制了整个设计,那设计成果也只能体现工程师所具有的实际水平。因此,提高工程师的综合设计能力是首要的。提高设计综合能力水平,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包括刻苦学习基础理论,钻研有关技术,认真积累和吸收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以及创新等途径来实现。
另外,一些工作方法、思路也能起到帮助提高综合设计水平的作用。如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概念分析判断,从中发现和掌握其核心,把它运用在设计中;在设计过程中,积极运用智慧,思考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对一些疑点,决不能不求甚解,轻易放过,而是必求其解,弄个水落石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设计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更重要的是还能从中悟出一些概念和培养敏锐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职场上,“综合能力强”的人会得到同事的羡慕和领导的垂青。我们总是能听到“大家多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只要有能力,不管去哪都能做得不错”,但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工作综合能力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所能够发挥的力量,广泛且深刻地体现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上,且影响着他人。一个人的业绩是能力的外在表现,综合能力才是业绩内在的根本。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能够通过业绩显现,而“综合能力”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多个概念的集合。
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也是胜任岗位工作基本的专业能力。随着工作的熟练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个体的专业能力会在学习与实践中得到不断提升,并进一步得到掌握、历练和巩固。专业技能是工作能力的起点,有了扎实牢靠的专业岗位能力才能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也是拥有价值延伸的本钱,其他方面都是锦上添花的拓展。
21 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非常轻松的方式接触到广泛的知识及经验,对学习者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人和人不会因为知识的获取而形成很大差距,但是,人和人会在“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上拉开距离,提升包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思考方式和执行方式。
作为一名合格的结构工程师,日常除了完成自己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完成任务后的思考、总结和提炼。我们要学会和他人交流、分享、共同提高。将自己掌握的一点点知识和经验,藏着掖着,生怕别人也学会,自己没有优势了。这样只会导致自己的知识形成一个个孤岛,难以提升自己的综合技术能力。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是永远学不完的。作者多年来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微博、微信、写书、现场传道答疑、解惑等)将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让年轻的设计师尽量少走弯路。其实每次分享(写书或去各地传道解惑)作者都花费了不少工夫去思考、总结和提炼,分享的越多意味着自我需要学习的更多,这其实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综合能力提升,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包括刻苦学习基础理论、钻研有关技术、认真积累和吸收经验、学习借鉴、不断总结和交流。
本书基于作者35 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沉淀,近十年全国各地一百多场的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精华总结,通过大量经典工程实际案例分析,对规范应用过程中的疑难、热点问题进行剖析,意在使广大设计者全面系统掌握熟悉结构设计理念和使用方法,尽快提高分析解决复杂工程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
全书共分12 章,包括综述,新颁布的几个标准及相关热点问题解读,《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现行规范的一些疑惑及“错误”,如何理解规范、标准、技术措施、图集及某些大型设计院的一些规定,对一些规范比较模糊的条款的分析及解读,结构设计主要控制指标的合理选取问题,建筑结构规则性合理界定及设计加强措施,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相关问题,关于几种常用结构设计方法的思考,结构设计容易违反的强制性条文及解析,一些复杂问题设计方法及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涉及近期诸多新规范、标准,解读通俗易懂,系统翔实,工程案例极具代表性,阐述观点精辟,有助于相关人员全面系统理解规范、标准等实质内涵,更有助于尽快提高设计综合能力。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审图、咨询、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最后用一段话与广大读者共勉:“人生的捷径无非就是自我的积累、自我的超越、自我的发现与判断,一件事做久了自然就掌握到规律,能不走的弯路尽量不走,就是捷径。
总之,其实并无捷径,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编著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