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

書城自編碼: 358873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研究
作者: [日]种村和史 著,李栋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585717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76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国政府对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分类管理研究
《 我国政府对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分类管理研究 》

售價:NT$ 510.0
奔月
《 奔月 》

售價:NT$ 415.0
基于量子计算的量子密码协议
《 基于量子计算的量子密码协议 》

售價:NT$ 416.0
世界民族纺织图案视觉交汇
《 世界民族纺织图案视觉交汇 》

售價:NT$ 666.0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史学大家的经典,精心校订新版本)
《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史学大家的经典,精心校订新版本) 》

售價:NT$ 198.0
完美牛排烹饪指南
《 完美牛排烹饪指南 》

售價:NT$ 406.0
中华霓裳
《 中华霓裳 》

售價:NT$ 978.0
朱元璋传(导读本)
《 朱元璋传(导读本) 》

售價:NT$ 354.0

編輯推薦:
种村和史《宋代学的继承与演变》为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二辑)之一,反映了日本当代宋学研究的某些特点。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此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种村和史《宋代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此为前提,从具体问题入手讨论宋代学者对汉唐学者的*越与继承,展示了宋代《诗经》学的独特之处,所分析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內容簡介:
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此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宋代学者既能摆脱汉唐之《诗序》、传、笺的桎梏,又能从中汲取营养,对《诗经》展开全新阐释。种村和史《宋代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欧阳修《诗本义》、王安石《诗经新义》、苏辙《诗集传》、程颐的《诗经》研究、朱熹的《诗经》研究为主要材料来源,着重讨论宋代《诗经》研究的独特之处,所讨论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關於作者:
种村和史,日本当代汉学家,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经学研究。
目錄
前言/1
绪言/1
凡例/1
第一部历代《诗经》学总览
第一章蝗虫爲何不嫉妒
《诗经》解释学史速写/3
一、 前言/3
二、 《螽斯》之诗/3
三、 汉唐《诗经》学的解释/4
四、 宋代《诗经》学的解释/14
五、 清朝考据学的解释/24
六、 历代《诗经》学的学术关系/28
七、 结语/30
第二章后妃是否爲丈夫求贤/32
一、 前言/32
二、 《小序》对於《卷耳》的解释/32
三、 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批评/34
四、 从文学方面出发的视角/37
五、 汉唐《诗经》学对宋代《诗经》学的影响/40
六、 汉唐《诗经》学是一体的吗/42
第二部北宋《诗经》学的创始与发展
第三章《毛诗正义》: 欧阳修《诗本义》的摇篮/49
一、 前言/49
二、 《诗本义》对《毛诗正义》的引用/52
三、 对於《正义》之方法的批判/59
四、 《正义》对於欧阳修《诗经》研究的意义/71
五、 欧阳修批判《毛诗正义》的理由/78
六、 欧阳修《诗经》研究的立足点/85
七、 补充説明/91
八、 结语/94
附表: 《诗本义》引用《毛诗正义》説一覧/96
第四章从《诗本义》看欧阳修的比喻説
与《传》《笺》《正义》相比较/106
一、 问题之所在/106
二、 对於赋比兴框架的认识/107
三、 对於比喻之意义的认识/109
四、 重视比喻解释与全诗的整合性/112
五、 比兴取事物的一方面/114
六、 对作诗过程的推想揣摩/118
七、 欧阳修比喻説的定位/120
第五章对诗歌结构的理解与诗人的视角
王安石《诗经新义》的阐释理念与方法/124
一、 前言/124
二、 重视章与章之间关系的解释/127
三、 重视诗句之间关系的解释/135
四、 比喻问题与结构性理解的关系/140
五、 思古诗的结构/155
六、 关於诗篇的作者/158
七、 王安石之解释理念及方法的历史地位/164
八、 今後的课题/169
附表: 《诗经新义》中使用层递法解释的部分/171
第六章苏辙《诗集传》与欧阳修《诗本义》的关系
平稳背後的实情(一)/176
一、 前言/176
二、 视角的一元化/181
三、 道德説教的解读/184
四、 关於孔子删诗説/187
五、 对欧阳修方法论及理念的应用和发展/190
六、 对欧阳修学説的继承与修正/192
七、 结语/201
第七章苏辙《诗集传》与王安石《诗经新义》的关系
平稳背後的实情(二)/205
一、 前言/205
二、 关於字句的训诂/207
三、 关於诗篇的结构/210
四、 王安石方法的应用以层递法进行解释/216
五、 补充説明/218
六、 《苏传》的解释策略北宋《诗经》解释学的方法论目标/220
七、 结语/222
第八章苏辙对《小序》的看法
平稳背後的实情(三)/224
一、 前言/224
二、 苏辙对《小序》首句与第二句往下部分观点一致的例子/226
三、 第二句往下部分的删除能与新解释相协调的例子/230
四、 对《诗序》第二句往下的部分加以补充、修正并用於新的解释中/238
五、 苏辙的《诗序》説/241
六、 关於《诗经》学传授的观点/247
七、 与同时代《诗经》学的关系/254
八、 结语/258
第九章苏辙对汉唐《诗经》学的看法
平稳背後的实情(四)/260
一、 前言/260
二、 对待《毛传》的方法/260
三、 对待《正义》的方法/263
四、 结语/276
第十章穿凿閲读法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及其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的位置/278
一、 前言/278
二、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以《皇矣》爲例/279
三、 独特的字义训释/287
四、 对於诗篇结构方面的关注/290
五、 与同时代《诗经》学者的关系/294
六、 高度抽象性的解释/300
七、 结语/306
第三部解释的修辞法
第十一章事实果真如此吗
《诗经》解释学史上的历史主义解释之诸相/311
一、 前言/311
二、 《丘中有麻》之诗/313
三、 《正义》对《传》《笺》的合理化解释/316
四、 欧阳修的批评解释的抽象化/318
五、 以佚失的书籍爲依据/323
六、 历史主义与据所见作诗的关系/330
七、 朱熹的解释及其批评淫奔诗的解释/334
八、 现代的解释/339
九、 结语/344
第十二章作爲泛论
摆脱历史主义解释的方法论概念/349
一、 问题之所在/349
二、 《抑》之诗/352
三、 《诗本义》中其他的泛言泛论用例/361
四、 《正义》中的泛言泛论/365
五、 对後世《诗经》学的影响/368
六、 结语/373
第十三章如何将诗看作虚构之物
《毛诗正义》中的假设观念及其在宋代的发展/375
一、 前言/375
二、 《毛诗正义》的假设设言/378
三、 《传》《笺》《正义》中假设观念的意义/388
四、 欧阳修的假设/395
五、 朱熹《诗集传》中的设言/398
六、 南宋时期其他学者的假设设言/408
七、 结语/417
第十四章以诗爲道德之鉴者
陈古刺今説与淫诗説所体现的《诗经》学观念变化与发展/422
一、 问题的设定/422
二、 北宋诸家及朱熹对思古説的态度/426
三、 欧阳修之准淫诗説的特点/440
四、 关於诗歌道德性之由来的看法/447
五、 欧阳修关於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认识的另一性质/452
六、 淫诗説中的难点/457
第十五章诗人的视线、投向诗人的视线
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之关系问题的观念变迁/464
一、 问题的设定/464
二、 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关系问题的多种看法/468
三、 诗人是信息传递者《正义》的观点/472
四、 《正义》之观念的意义/478
五、 诗人是表达者欧阳修的看法/486
六、 《正义》与朱熹的比较/490
七、 诗人与编诗/495
第四部儒教伦理与解释
第十六章去国而走向新天地是否不义
《诗经》解释中对国家的归属意识之变迁/509
一、 前言/509
二、 作爲政论的《诗经》解释/511
三、 从私愤到公愤道德性的顾虑/519
四、 臣子之义隐遁的政治功能/527
五、 《诗经》解释中的殉国意识/535
六、 结语/549
第十七章以诗歌讽刺过去的君主是否正当
《毛诗正义》的追刺説研究/553
一、 前言/553
二、 《正义》的追刺説/554
三、 追刺与追美是对称的吗/557
四、 《正义》中的异説/563
五、 《正义》追刺説分析/567
六、 不认定爲追刺的例子/570
七、 结论/575第十八章诗歌爲何不可解释成对过去君主的讽刺
宋代《诗经》学者对追刺説 的批评/580
一、 前言/580
二、 关於《正义》之《抑》追刺説的反调/581
三、 从伦理角度对追刺的质疑/586
四、 关於此何人哉/589
五、 对刺的怀疑/592
六、 《诗经》解释中的伦理性要求与文学性要求/598
七、 补充説明/600
第五部宋代《诗经》学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第十九章训诂的连缀
欧阳修《诗本义》对陈奂《诗毛氏传疏》的影响/607
一、 问题之所在/607
二、 实例考察/613
三、 欧阳修与陈奂的关联方式/626
四、 在对待《毛诗正义》上的共同之处/629
五、 欧阳修《诗经》研究对陈奂考据学的贡献/632
六、 补充説明/638
七、 结论/641
各章最初发表目録/645
後记/649
內容試閱
(王水照先生前言)2005年,我曾主编一套《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因爲各种客观条件所限,那套书收録的六位日本学者的论着都是有关宋代文学的。此後,我又陆续联系到研究宋代思想、历史的六位中青年学者,故现在有条件编成第二辑。相对来説,这第二辑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了宋代思想、政治结构、士大夫社会、家族、都市、货币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於国内同行了解和参考日本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相信会有帮助。
第一辑的《前言》曾就宋学一词作过解释,嗣後仍有读者质疑於我,这里继续谈点个人的看法。清人将宋学与汉学对举,分指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这是从治学方法上对宋明和汉唐儒学之特点进行比较总结的结果,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特点并不等於全部,如在汉唐学术和宋明学术的意义上理解汉学和宋学,我们根本无法想像哪个时代的学术是只有考据没有义理,或只有义理没有考据的。事实上,汉代今文经学的长处并不在於考据,而有些宋代学人对制度史的敍述,对书目、金石、谱谍之学的关注,对诗文用典的细密调查,都充分展示出其考据的能力。我在第一辑的《前言》中提到日本学界自内藤湖南以来的唐宋变革论,其中包含了对汉唐学人和宋明学人的身份区别,即前者多爲门阀士大夫,而後者基本上是科举士大夫。这至少能提示我们,可以从学术承担者的身份、立场、旨趣之差异,去认识以上两种学术形态,因爲士大夫身份的这个历史性变迁,正好与传统的汉学、宋学对举之説相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不妨以宋代(或者还可以包括元、明)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爲宋学的对象。如果研究者的心目中保持了对汉唐和宋明之区别的关注,那麽他的宋学研究并非只有利於对宋代历史现象的认识。日本学界已有非常显着的事例,比如宫崎市定对唐宋变革论的深入阐述,就给他的学生吉川忠夫写作《六朝精神史研究》带来极具根本性的啓迪。
在世界文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文明无疑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於人类历史整体的意义,决定了中国学必然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就如希腊学、印度学相似。就此而言,海外中国学的成果对於我们来説,决不仅仅是它山之石,那些不同国籍和肤色的中国学者,是我们不折不扣的同行,不了解他们的成果,就很难令我们自己的研究真正处於某个领域的前沿位置。也就是出於对前沿性的关注,我们这套丛书所选择的都是日本中青年学者的着作,这些学者无一不在日本的大学里担当着教学和科研的现任。翻閲这套丛书的读者不妨想像,日本的学生正在讲台下聆听和记忆同样的内容,尽管这对他们来説显得艰难,但这些学生从不要求教师把讲义做得浅显通俗。爲了做好毕业论文,他们必须去挑战一些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他人尚未掌握的东西。
我对这套丛书的学术质量抱有充分的信心,如果有些不足之处,可能是在翻译上。日本中国学历史悠长,积累深厚,産生过不少经典名着,现在国内学界有较多人乐於翻译那些名着,但对目前正在大学担当讲席的学者取得的最新尖端成果,却不够重视。这个情况有碍交流,所以我们勉力做了这件工作。但可想而知,翻译是艰难的,译者不仅要通晓中日两种语言,还要懂得专业知识,甚至必须对原作者有所了解。姑且不论这样的翻译工作能否爲译者带来利益,仅仅是译者们不同的表述习惯,就会影响到丛书的整体风格,更何况还有几位译者合力完成一本书的情况。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们在文字处理上费了大量心力,他们的工作效果显着,但我仍愿意承认,这套书的翻译仅以传达论着的学术内涵爲目标。如果有的论着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而获得经典的声誉,那麽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译本问世。目前的译文不能尽如人意,只好敬请谅解,同时也真诚地期待批评。
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是关於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这又必然制约於其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研究者的异域之眼离不开自身的学术传统,民族感情甚或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均不可避免。然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我赞同有的学者所提出的文化的馈赠的观念和原则,就是説,既然是馈赠,受赠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立足民族本位,自主选择,不必自馁或自闭;馈赠方应本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理念而力戒优越感或自大心理。海外流行的中国中心论,如果是强调研究中国问题应注重中国人自己的观察视角,不能一味用以异域之眼,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指世界文化应以中国爲中心,我们听来似觉顺耳,实在应引起警觉。国内流传的河西河东之説,当作是对未来世界文化中心归属的预言,似无实据;如果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种现象,也是符合实际的。比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唐代中国是先生,平安日本是学生,到了明治维新以後,中国变成了学生,国人纷纷通过日本的中介和桥梁吸取西方的新知。陈寅恪先生有诗云: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於当时国内之学术衰微,感慨遥深,所寄寓之振兴期望,感动学界;而时至今日,已可调整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力求在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求得共同的发展,使中国学真正成爲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也是我们组织出版这套丛书的目的。
2009年岁末於复旦大学光华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