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破角的春天

書城自編碼: 355004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马里奥·贝内德蒂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11177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27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亚区域意识的建构史
《 东亚区域意识的建构史 》

售價:NT$ 637.0
古罗马图书馆史:从罗马世界拉丁文学的起源到罗马帝国的私人图书馆
《 古罗马图书馆史:从罗马世界拉丁文学的起源到罗马帝国的私人图书馆 》

售價:NT$ 481.0
图解服务器端网络架构(第2版)
《 图解服务器端网络架构(第2版) 》

售價:NT$ 539.0
民艺四十年(全新译本)
《 民艺四十年(全新译本) 》

售價:NT$ 367.0
农政与财政:明清社会经济(中大史学文丛)
《 农政与财政:明清社会经济(中大史学文丛) 》

售價:NT$ 335.0
贾志刚说春秋 畅销十余年 白话春秋史经典口碑之作
《 贾志刚说春秋 畅销十余年 白话春秋史经典口碑之作 》

售價:NT$ 2300.0
美国心理学会情绪管理自助读物--好朋友也可以说“不”:学会拒绝他人,放下心理负担
《 美国心理学会情绪管理自助读物--好朋友也可以说“不”:学会拒绝他人,放下心理负担 》

售價:NT$ 215.0
走出丛林:造字时代的人与动物
《 走出丛林:造字时代的人与动物 》

售價:NT$ 313.0

編輯推薦:
我们再也无法变回之前的我们。变得更好或更糟,都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一次物是人非的团聚
寒冬过后,他们能否在已经破角的春天找回曾经的人生?
贝内德蒂流亡时期长篇代表作
2020年9月14日,拉美文学巨匠贝内德蒂百年诞辰。作家出版社系统引进四种代表作,先期在贝内德蒂百年诞辰之际推出三部长篇《休战》《感谢火》《破角的春天》。由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先生作序,贝内德蒂基金会主席奥滕西娅坎帕内拉女士作序。陈众议、苏童、范晔、止庵、邱华栋、张伟劼联袂推荐
內容簡介:
圣地亚哥身陷囹圄。蒙得维的亚的一次军事政变后,他作为不同政见者被捕入狱。为了保持清醒、摆脱孤独, 他只有一封封地给流亡中的家人写信在遥远的异国,他的父亲在努力适应全新的生活,圣地亚哥的女儿对大城市的生活充满好奇,而他的妻子,随着他一天天地接近自由,却发现自己爱上了另一个男人
独裁统治下的乌拉圭让无数家庭分崩离析,圣地亚哥一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各自带着昨日的伤痕,在或监禁或流亡的日子里,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同时努力寻找自己新的人生。五年之后,当圣地亚哥获释出狱,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的时候,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怎样的结局?冬天离去、春天终于来临,他们饱经沧桑的人生还有可能重新开始吗?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马里奥贝内德蒂(Mario benedetti,19202009)
乌拉圭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乌拉圭文坛四五一代(Generacin del 45)的中坚分子。
贝内德蒂于1920 年出生于乌拉圭塔夸伦博省的帕索德罗斯托罗斯(Paso de los Toros)。早年经历坎坷,曾从事过售货员、速记员、 出纳、记者、翻译和公务员等职业。
1954年进入《前进》周刊,在19541960年期间,曾先后三次担任该刊物主编。19671971年,任职于古巴政府的国际文化机构。1971年回到乌拉圭。1973 年 7 月,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开始黑暗的独裁统治时期。贝内德蒂离开乌拉圭,开始长达十二年的流亡生活,辗转于阿根廷、秘鲁、古巴和西班牙。1985年回国,此后在蒙得维的亚和马德里两地生活。作者简介
马里奥贝内德蒂(Mario benedetti,19202009)
乌拉圭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乌拉圭文坛四五一代(Generacin del 45)的中坚分子。
贝内德蒂于1920 年出生于乌拉圭塔夸伦博省的帕索德罗斯托罗斯(Paso de los Toros)。早年经历坎坷,曾从事过售货员、速记员、 出纳、记者、翻译和公务员等职业。
1954年进入《前进》周刊,在19541960年期间,曾先后三次担任该刊物主编。19671971年,任职于古巴政府的国际文化机构。1971年回到乌拉圭。1973 年 7 月,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开始黑暗的独裁统治时期。贝内德蒂离开乌拉圭,开始长达十二年的流亡生活,辗转于阿根廷、秘鲁、古巴和西班牙。1985年回国,此后在蒙得维的亚和马德里两地生活。
贝内德蒂的作品主要以城市为背景,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精神危机,以及在独裁社会中生存的艰辛与迷惘。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精准观察和生动描写,贝内德蒂试图唤醒耽于舒适生活的乌拉圭人民,进而探索实现彻底社会变革的可能性。由于贝内德蒂对独裁统治、流亡生活和社会不公有着切身体会,他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乌拉圭军事独裁政府的反动与腐败。
贝内德蒂具有多种文学才能,尤以创作短篇小说见长。从 1945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难忘的前夜》(La vspera indeleble)开始,贝内德蒂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间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蒙得维的亚人》Montevideanos, 1959、《有无乡愁》(Con y sin nostalgia, 1977),诗集《办公室的诗》(Poemas de la oficina, 1956)以及长篇小说《休战》La Tregua, 1960、《感谢火》Gracias por el fuego, 1965和《破角的春天》Primavera con una esquina rota, 1982等,他的作品曾获包括索菲亚王后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何塞马蒂诗歌奖、乌拉圭国家文学奖等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断再版,受到世界读者的欢迎。
2009年5月17日,贝内德蒂在蒙得维的亚家中去世,享年88岁。乌拉圭政府宣布第二天为全国哀悼日,时任乌拉圭总统巴斯克斯表示:马里奥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死,而是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译者简介
欧阳石晓
成都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程系毕业,现居西班牙马德里。精通 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研习中。译有《名誉》《七个疯子》等文学作品。
目錄
目录
在墙内(今晚我独自一人) 1
受伤的和瘀青的(政治行为) 4
拉斐尔先生(溃败和路线) 8
流亡(绿马) 12
贝阿特丽丝(季节) 17
在墙内(你的幽灵还好吗?) 20
另一个人(独自的证人) 24
流亡(热情的邀请) 29
受伤的和瘀青的(一道或两道风景) 34
拉斐尔先生(奇怪的罪过感) 40
在墙内(河流) 43
贝阿特丽丝(摩天大楼) 46
流亡(他来自澳大利亚) 48
另一个人(想要,能够,等等) 55
拉斐尔先生(听天由命) 59
受伤的和瘀青的(可怕的恐惧) 62
在墙内(增补) 68
流亡(站在门廊的男人) 75
贝阿特丽丝(这个国家) 78
受伤的和瘀青的(醒着时的梦) 80
拉斐尔先生(好看的和丑陋的疯子) 89
流亡(静止的孤独) 95
另一个人(主力和替补) 98
在墙内(海滨度假村) 101
贝阿特丽丝(一个庞大的词) 105
流亡(倒数第二个住所) 108
受伤的和瘀青的(事实和延期) 112
拉斐尔先生(埃米利奥的消息) 123
另一个人(尽管惊愕) 133
贝阿特丽丝(污染) 140
流亡(埃皮达鲁斯的声学) 143
在墙内(一个可能性罢了) 146
受伤的和瘀青的(睡着的男人) 152
另一个人(阴影与昏暗) 155
流亡(再见和欢迎) 160
拉斐尔先生(一个叫作莉迪亚的国家) 166
贝阿特丽丝(赦免) 175
另一个人(穿上你的肉体) 179
受伤的和瘀青的(操蛋的生活) 183
流亡(阿拉玛的骄傲) 187
拉斐尔先生(清除碎石) 191
在墙外(系好安全带) 196
贝阿特丽丝(机场) 213
另一个人(现在让我们即兴发挥) 215
在墙外(Arrivals-Arrives-Llegadas) 219

译后记 221
內容試閱
作为乌拉圭驻华大使,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著名的乌拉圭作家和诗人马里奥贝内德蒂撰写的《破角的春天》。马里奥贝内德蒂曾获十一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索菲亚王后拉丁美洲诗歌奖。
今年是马里奥贝内德蒂一百周年诞辰,也是对乌拉圭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一年。贝内德蒂为乌拉圭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是乌拉圭的真实写照。
在此,特别感谢作家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宣传乌拉圭文化和拉美文化,使我们的文学作品被更多中国人所了解。同时还要感谢译者欧阳石晓女士,为我们呈现如此优秀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贝内德蒂的作品。


费尔南多卢格里斯
乌拉圭驻华大使



序言


马里奥贝内德蒂:
我们活着,仿佛不死之身


奥滕西娅坎帕内拉*


生 平

马里奥贝内德蒂于1920年9月14日出生于帕索德罗斯托罗斯(Paso de los Toros),一座距离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三百公里的小城市。
举家迁往蒙得维的亚后,在祖父(为改良一间乌拉圭酒窖而从意大利移民而来的酿酒师)和曾研读化学的父亲的影响下,贝内德蒂进入深受科学家推崇的德文学校就读。然而,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对文学情有独钟。
贝内德蒂很小就学会了阅读,在德文学校便开始了写作,学习刻苦。尽管纳粹主义的到来导致他只在那里念完了六年小学,但这段经历不仅令他掌握了一门语言,还对他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中拮据的经济状况让贝内德蒂在中学读到一半时就不得不立即参加工作,多年来从事过的行业不胜枚举。只有当他的名字广为人知、作品在乌拉圭成为畅销书后,他才能够专职写作尽管记者的工作也是他谋生的手段之一。从年轻时起,活力、智识层面上的好奇心和拓展眼界的欲望,都使他热烈地生活着。
他做访谈,撰写旅行笔记和评论文章,同时也担任过著名的《前进》(Marcha)周刊的文学主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学中,创办了哈瓦那美洲之家文学研究中心,并曾任教于乌拉圭共和国大学人文系。
在与终生伴侣露丝洛佩兹阿莱格雷结婚后,贝内德蒂频繁地旅行,但政治立场和乌拉圭独裁统治的到来却成为了他背井离乡的原因,辗转于多个被他称作替补祖国的地方生活:先是后来因收到死亡威胁而逃离的阿根廷,之后是秘鲁、古巴,最后到了西班牙,在那里一直生活到乌拉圭独裁统治结束,并将西班牙的临时住宅几乎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
贝内德蒂严肃且公正对待的文学评论工作、和蔼可亲的性格,使他与拉丁美洲和欧洲的许多作家建立了友谊。而政治斗争和对左翼思想的表达,也为他招致了无法将文学与政治区别对待的人们的憎恨以及对其作品的不公正评价。
贝内德蒂的文学产出十分惊人,一生共创作了超过九十部作品,并以不同的强度涉及了几乎所有体裁。如果说作为小说家和诗人的贝内德蒂广受赞誉,那么他作为文学评论家的身份则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即便如此,在西班牙语世界的各个角落和超越语言边界之处,贝内德蒂的作品所激起的欣赏、爱意甚至崇敬,仍然令他成为了一位非凡的人物。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年轻的诗人,更改变了众多读者的生活,这是许多作家所渴望达到的境界。从很早开始,贝内德蒂就渴望与读者建立一种深刻的交流,在成功实现了这一点后,他获得的不仅是赞誉,更在普通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从2003年开始折磨妻子的重病,令贝内德蒂无法离开心爱的城市蒙得维的亚,露丝离世后,他依然在那里生活,直到2009年5月17日去世。

作 品

诗人、小说家、散文家,马里奥贝内德蒂一直以来都将自己视为乌拉圭人和拉丁美洲人。从童年起,在他对文学的热爱萌芽之时,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便成为了他天然的创作背景,他作品中的舞台,以及他笔下人物存在的理由。贝内德蒂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乌拉圭的和平时代,通过描述蒙得维的亚小资产阶级的平庸和苦闷,成为了枯燥日常的记录者。他的《办公室的诗》(Poemas de la oficina,1956)将日常生活、中产阶级和城市语境引入诗歌,彻底改变了拉普拉塔河两岸的文学氛围。短篇小说集《蒙得维的亚人》(Montevideanos,1959)和长篇小说《休战》(La tregua,1960)更是让这一革命性的改变发扬光大,后者是他在国际上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热爱,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写作,尽管健康状况很不稳定,直到生命的最后都一直饱受哮喘的折磨。成为像自己崇拜的作家先是阿根廷诗人巴多梅罗费南德兹莫雷诺(Baldomero Fernndez Moreno),然后是西班牙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Antonio Machado)那样的诗人,于别人而言这或许只是愿望,但对他来说却是钢铁一般的决心和顿悟。
正因为此,他获得了一种代价昂贵但却充满活力的信念,正如《日常集》(Cotidianas)中某首诗所言:需要像捍卫战壕一样、像捍卫原则一样、像捍卫旗帜一样、像捍卫命运一样、像捍卫信念一样、像捍卫权利一样捍卫快乐。这种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建立的信念,是作品与创作者之间所存在的非凡一致性的又一佐证。
我们知道,贝内德蒂把青春奉献给了写作,但也奉献给了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为了用原文阅读,他运用所学的德语,并学习了其他外语。由于工作时间过长,他无法常常参加文学聚谈,但逐渐结识了一些后来将成为杂志社最初是大学杂志《转向》(Clinamen),接着是由他本人创办的《边缘之地》(Marginalia),最后加入了在乌拉圭文学界影响深远的《数字》(Nmero)同事的人。
贝内德蒂对知识有着广泛的好奇心。在结识了与自己相守一生的露丝洛佩兹阿莱格雷和她的父亲(一位受人尊敬的画家)之后,马里奥开始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尤其是对绘画的喜爱将持续终生。他与雷内波托卡雷罗(Ren Portocarrero)、何塞加马拉(Jos Gamarra)、安东尼奥弗拉斯科尼(Antonio Frasconi)、马里亚诺罗德里格斯(Mariano Rodrguez)和比森特马丁(Vicente Martn)等各国艺术家成为了朋友,一生收藏了数量不多却很美的作品。
二十世纪中叶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生活拮据、新婚燕尔、全身心投入于文学之中的贝内德蒂。他撰写评论文章,创作短篇小说,但写得更多的是诗歌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在贝内德蒂看来,诗句是实现他想要与读者交流这一伟大的生命和文学目标的最佳工具之一。他曾说过:我写作不
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而是为了让身边的读者读懂我的生活。
终其一生,贝内德蒂都是这样做的,因而走近了一代又一代刚刚接触文学的年轻人。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贝内德蒂不仅留在了他们的灵魂之中,也留在了他们不再年轻时的阅读中。正因为此,贝内德蒂的国际影响让他的作品被译成了非常多的语言据我们所知,有近三十种。
贝内德蒂逐渐开始以评论家的身份获得了一些奖项,其中一部在一项散文比赛中获奖的作品,有着一个对不远的未来非常重要的题目:《当代西班牙语美洲文学中的扎根与逃避》。从那时起,我们可以指出一种根本性的特征,即对待生活的态度与创作方向之间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并非意味着因循守旧,而是人类同其所在语境之间展开的和谐对话,以及与一段丰富、有争议性、激荡的人生的相通之处。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不让事先选取的表达工具决定自己会找到什么的前提之下,来研究他作品中出现的宏大主题。正是生活、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激发了某些主题的创作灵感。
基于这种一部分出于主动选择、一部分是发生在他身上的生活,有一种力量贯穿了贝内德蒂所有的作品:承诺,不仅仅是政治承诺,更是社会和情感的承诺。
马里奥贝内德蒂曾在一首诗中提到良知的暂时安宁,这是他做人和作为作家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他对作品的构思基于人和创作者与其所处环境的持续对话,同时也经过了自身反思与原则的筛选。在欣赏贝内德蒂作品的过程中,人们会认出自己。从年轻时开始,贝内德蒂便感到最重要的承诺是作为公民的承诺:人类应该感到社会政治的变化是与自身相关的,而如果公民是一位作家,那么他的政治关怀便可能在作品中得以反映,尤其是在生命中某些特定的阶段。
这种关怀,无疑是贝内德蒂政治立场和美学决策的基础。这一点在他1965年出版《近旁的他人》(Prximo prjimo)一书时便展现无遗:在同名的诗中,他引用了安东尼奥马查多的诗句:在生死关头,永远应当与最近处的他人站在一起。这种博爱的情怀,对与自己平等之人的关注,对身边人的关心,几乎存在于贝内德蒂所有的作品之中,在诗歌中则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这也将成为其作品传播的关键:作者面对他人读者进行交流,正如在访谈录《交流的诗人》(Los poetas comunicantes,1972)的序言中所提到的那样,贝内德蒂对那些关注抵达读者,既将读者纳入他的探索和长途跋涉,也让他们参与他的艰苦生活的作家的仰慕并非徒劳。作家的这一发现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那段暴力和斗争的岁月,然而那段岁月却毫无疑问是贝内德蒂那一代人的标志。正如他所说的,拉丁美洲作家不能朝现实关上门,如果天真地试图把它关在门外,也不过是白费力气,因为现实会从窗户跳进来。
贝内德蒂评论工作的载体之一是久负盛名的《数字》杂志后来也发展成了一家出版社,撰稿人中不乏如埃米尔罗德里格斯莫内加尔(Emir Rodrguez Monegal)、曼努埃尔克拉普斯(Manuel Claps)、伊德雅比拉里尼奥(Idea Vilari o)等当时已举足轻重的名字。贝内德蒂与这些在上世纪中叶熠熠生辉的作家一起,共同组成了四五一代由于智识方面的诉求,他们也被称为批判的一代。
贝内德蒂曾经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四五一代:我认为这与揭示乌拉圭和拉丁美洲主题的工作有关。如果独立看待其中的每一个人,那么的确有许多不同的风格,以及截然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但在我看来,存在着一个唯一的共同特征,即批判精神。我认为这一点对乌拉圭文化是有益的。尽管表明了这一态度,但后来被收录在《观点练习》(El ejercicio del criterio,1995最终版)中的大量评论文章用他所崇敬的何塞马蒂的话来说却展现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调性,以及根据他的喜好所作出的选择。
作为记者、现实的分析者和幽默作家,贝内德蒂的工作则非常不同素来尖锐、犀利,但有时也因对讽刺的睿智使用而堪称残忍。他见于报端的辩论颇为著名,尤其是流亡西班牙时期发表在《国家报》(El Pas)上的文章。
马里奥贝内德蒂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对待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人们的慷慨、敏锐的批判性鉴赏能力,这让他想要结识有时候也会帮助文学界的年轻人和不那么年轻的人。他的这种兴趣不仅限于文学界,也包括民间音乐、电影和戏剧等领域。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全集》(Cuentos completos)中收录的作品,汇集了作者在1947年至1994年间出版的六部作品中的超过一百 二十个文本。无论是从主题、篇幅还是结构上而言,这本全集都可能是最为多元化的,并且始终考虑到一种存在于写作首要决定之中的秘密的统一。
通过贝内德蒂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著名短篇小说家的偏爱:契诃夫的氛围,莫泊桑或乌拉圭作家基罗加的结尾,而在他对对话的纯熟驾驭背后则是对海明威的钦佩。
贝内德蒂曾数次解释过他创作长篇小说的间隔为何如此之长,尤其是在《胡安安赫尔的生日》(El cumplea os de Juan ngel,1971)之后,身处流亡的动荡之中,他既没有充裕的时间,也难以将精力集中在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创造一个世界之上。因此,诗歌和短篇小说是更符合他当时生活状况的表达方式。
重要的不是篇幅的长短,而是每种体裁的出发点和终点。正如他在早期的杂文《三种叙事类型》(Tres gneros narrativos,1953)中所提到的,短篇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现实的横截面。即使故事再简短,贝内德蒂也总是能够在情景或对话中制造张力,用精简恰当的细节传达出氛围和冲突。因为归根到底,短篇小说留下的深刻印记呈现出了这个世界既温暖又悲观的一面,特别是居于其间的人们心怀疑虑,不无卑鄙,但同时也有着充满爱与团结、不乏幽默感的相遇。

《休战》(La tregua)

出版于1960年的《休战》无疑是贝内德蒂最受读者欢迎、被翻译次数最多的小说,它曾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和电视剧,虽然朴实无华,却令人难以忘怀。在这个短小的文本中,出现了令所有当代人关心、动容的主题和情感:孤独与疏离,爱与性,幸福与死亡,代际冲突,伦理观,政治问题等。正如作者本人所言,《休战》在正当情感与做作的边缘游走。它的谦恭和先验性,证明了一部看似地方性的作品同样可以触碰到最遥远的情感共鸣。
《休战》是在一份令人精疲力竭的行政工作中利用午休时间写成的。作者为叙述者选择的私人日记这一独特视角,有利于直接分析主人公的感受,反映他的孤独;而对家庭、办公室等微观宇宙的第一人称描述,也有助于制造个体与乌拉圭社会之间的双重距离感。
爱情毫无疑问是贝内德蒂作品的中坚力量。在《休战》中,爱情以个体冒险的形式出现,带来了希望,却因为外在原因而失败,再次中断了与生活的和解。意识到自己生活平庸无奇的中年男人桑多梅,在年龄几乎比自己小一半的阿贝雅内达身上找到了爱情,并在与她宁静的交流中找到了不向灰暗命运妥协的可能性。因为小说的主角同样也认为自己是一个悲伤的人,却曾经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快乐的意愿。
尽管小说篇幅不长,但主人公的观察和感受以碎片化却充分的方式逐渐创造了一个世界,其中有他的庸常、冲突和野心,也有周围人们这些之前曾在同名短篇小说集里出现过的蒙得维的亚人的偏见。依靠这种合唱式的表现手法,故事的中心依然是生活的平衡,清晰表达的厌倦-希望-失败的主线,以个体的绝望而告终。
贝内德蒂在1990年的杂文《现实与言语》(La realidad y la palabra)中写道:小说家首先是现实的创造者,其次才是言语的创造者。而《休战》朴素的故事、穿越时间和地域在读者中造成的深远影响,则证实了作者有效地与人类的感性建立了联系,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实现了与读者的交流。

《感谢火》(Gracias por el fuego)

很多人将本书视为马里奥贝内德蒂第一部反叛的小说,或者像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 Carpentier)所言,是从孤独走向团结的过渡。在六十年代初期,乌拉圭经历了社会和政治动荡,像贝内德蒂这样的人警视着即将到来的危机。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揭露了统治阶层的虚伪价值观:专制父亲的腐败,以及与其对峙的儿子的脆弱。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感谢火》比《休战》更前进了一步,尽管这一步略显冗余,并且仅仅是解释性的。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向着清晰的道路迈出了步伐,但小说中的冲突依然无法得以解决:清醒的人并不强大,强大的人并不理智。在思想和行动方面,就个人和集体而言,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挫折的小说。从历史角度而言,小说则展现了一个睁着眼睛向深渊探身并心怀疑虑的社会。
1963年完成书稿后,贝内德蒂将其拿给文学评论界的朋友们阅读,在得到他们的负面反馈后,他决定携此书参加一项西班牙的文学竞赛。享有盛誉的简明丛书奖(Premio Biblioteca Breve)旨在奖励展现了真正的创新天赋并致力于探讨只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学和人类困境的作品。《感谢火》进入了终选阶段,但当时统治西班牙的独裁政府对该书进行了审查,并禁止了它的出版。这本小说于1965年在乌拉圭面世,但在西班牙一直到1974年才得以出版。

《破角的春天》(Primavera con una esquina rota)

八十年代的马里奥贝内德蒂身处流亡之中,心怀希望,却一点也不确定几乎占乌拉圭人口四分之一的流亡者何时才能回到祖国。旅行所到之处,无论是在拉丁美洲还是整个欧洲,贝内德蒂都会遇见幸存的同胞,向他讲述流亡的幸与不幸。
此时,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胡安安赫尔的生日》(El cumplea os de Juan ngel)已经过去了十一年时间。贝内德蒂明
白,一部小说是对一个世界的建构,需要严格的结构和计划,正如他在《三种叙事类型》中所定义的,从起源之时到当下,小说一直都想要与生活相像,想要从各个方面都成为生活。当然,这是作者对生活与世界,对有序的、结构化现实的看法。以情节的突变、具有表现力的可信人物抵达读者,这些人物始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与激发他们的社会环境和谐一致。
在拉丁美洲文学中,这不算是一个出奇的概念,连在并不表明社会立场的作者之中也不罕见。乌拉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曾说过,作家是沉浸在社会中的人,即使并非有意为之,但作品仍会呈现出他的境况,以及他所处环境的变迁。很显然,这句即使并非有意为之很重要:奥内蒂是在一些评论家将他的小说《造船厂》(El astillero,1961)视为对其衰败祖国的隐喻时提到这一点的,而他否认自己曾有过这样的意图。与之相反,贝内德蒂持有另一种立场,并用理论加以表达;在1967年出版的《混血大陆的文字》(Letras del continente mestizo)中,他在《拉丁美洲作家的状况》一文中写道:拉美作家不能朝现实关上门,如果天真地试图把它关在门外,也不过是白费力气,因为现实会从窗户跳进来。
《破角的春天》所表现的现实,将流亡的问题与国家内部问题熔于一炉。这是一对夫妻的故事,作为政治犯的丈夫在狱中书写、构思或想象给妻子的信件,而妻子正带着两人的女儿,与他的父亲一道流亡国外。故事是这样的:丈夫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的狱中生活,他的回忆,以及对可能存在的未来的计划。而故事的另一个部分,则会出现妻子的流亡生活。
本书通过多视角叙事来展现监禁和流亡的经历,并由此形成了小说的架构。在这些故事的间隙,作者加入了一种全新的结构:一系列叫作流亡的章节它们都是真实事件的记录,其中一些完全是自传式的,出现了作者和其他人的真实姓名。这些现实之间的间隔,与狱中人和他的三个处于流亡中的亲人所遭遇的情感波折形成了对照。
从对冲突的清醒认识和人类关系的脆弱之中,依旧可以看到春天的希望;我们总是会失去一些什么。
《破角的春天》曾荣获1987年大赦国际金火焰奖。



* 奥滕西娅坎帕内拉是马里奥贝内德蒂基金会主席,传记《马里奥贝内德蒂:一个最谨慎的传奇》(Mario Benedetti: un mito discretsimo)的作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