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志于道: 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書城自編碼: 354335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刘余莉
國際書號(ISBN): 9787501262939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1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NT$ 386.0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NT$ 493.0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NT$ 493.0
将军
《 将军 》

售價:NT$ 269.0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NT$ 549.0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NT$ 252.0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NT$ 386.0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NT$ 3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742
《 广东美丽乡村(广东名村系列丛书) 》
+

NT$ 806
《 广东红色文化村 》
+

NT$ 189
《 唐诗应该这样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
+

NT$ 435
《 文言文常识读本(精装定制) 》
+

NT$ 221
《 修己以敬(中华传统价值观丛书) 》
+

NT$ 1474
《 观山海典藏纪念版 》
編輯推薦:
中华传统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是求智慧的文化,是躬行实践的文化,我们要学儒而不仅仅是搞儒学。
刘余莉教授作为一名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教学和践行。通过身行言教,使传统文化活起来。
本书结合《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阅读,对中华传统文化会有更全面透彻的认识。《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刘余莉著,2020年9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二者有共同点,均是围绕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深入剖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帮助我们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二者也有不同点。《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是写出来的,严谨深刻,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志于道: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讲出来的,通俗易懂,联系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从多个角度剖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个侧重理论,一个侧重实践,但最终引领我们指向一处:中华传统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是求智慧的文化,是躬行实践的文化。不要把它当知识来学,我们要学儒而不仅仅是搞儒学。
同样的,我们读这两本书,不要当知识来学。那应该怎样读?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
內容簡介:
本书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课题社会结构转型与文明塑造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书由刘余莉教授在学习强国和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整理而成,一共十五讲。
围绕志于道: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厘清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脉络,并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从传统文化与人生幸福、安身立命、心理调适、中国式管理、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可为当今各阶层人士修身齐家、管理企业、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
關於作者:
1973年生,内蒙古赤峰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人民网理论版》文化教育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曾应邀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和研讨。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就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等问题进行主题演讲,助推东学西渐。
中文代表著作为《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平治天下》《〈群书治要〉的领导智慧》《政德》《半部〈论语〉治天下》《〈群书治要〉十讲》《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大家都学感应篇》《通往自我觉醒之路》《志于道: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等,主编大型丛书《〈群书治要〉校订本》(宣纸版)、《〈群书治要〉译注》(精装10册)、《文白对照〈群书治要〉》。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群书治要〉中的德福观研究》(一般项目)。
目錄
目录
第一讲 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是否过时了?
三、传统文化是愚民的精神鸦片吗?
第二讲 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一、治国之道:富之教之
二、管理之道:礼主刑辅
三、致富之道:德本财末
四、理财之道:财散人聚
五、道中之道:正己化人
第三讲 传统文化与心理调适
一、掌握选择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
二、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
三、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
第四讲 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
一、教育的含义:长善救失
二、教育的目的:回归明德,志在圣贤
三、教育的功能:全面发展
四、教育的内容:深入圣贤经典和传承礼乐文化
第五讲 传统文化与家风建设
一、勤俭治家之本
二、和顺齐家之本
三、谨慎保家之本
四、诗书起家之本
五、忠孝传家之本
第六讲 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一、一天之中不生气恼
二、一天之中不出恶言
三、一天之中家庭和睦
第七讲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
一、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
二、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第八讲 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是由四种教育组成的完整体系
二、强调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通过制度予以保障
三、重视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第九讲 传统文化与用人之道
一、用人的重要性
二、用人的原则和标准
第十讲 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一体
二、一体的宇宙观的理论基础
第十一讲 传统文化,从根救起
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二、昭述祖德,传承家风
三、纪念万姓先祖,弘扬中国精神
第十二讲 传统文化与依法治国
一、为什么会出现礼法制度不明的情况?
二、制度更重要还是人更重要?
第十三讲 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传统文化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二、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三、强国强在文化
四、传统文化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哪些作用?
第十四讲 孝敬为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言传身教,正己化人
二、孝道的内涵
三、以孝道为基础的一体宇宙观
四、孝敬为本:孝亲尊师是教育的根本
第十五讲 以史为鉴,戒奢崇俭
一、侈则多欲,败德丧身
二、走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三、尚节俭以惜财用
四、国奢则示之以俭

附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內容試閱
什么是传统文化?

这个“传”就是传承、流传的意思;这个“统”,原指蚕丝的统绪。这两个字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善道有统、源远流长的文化,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以儒释道为主体、以诸子百家为补充的志于道的文化。我们在系列讲座之中,都是这样来定义传统文化。
我们接着看什么是“文”。“文”就是指文章、文字、礼乐、曲调,当然也包括建筑、雕塑等等。这里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唯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这其实和汉字的发明,尤其是文言文的发明有关系。正因为汉字古今一致,行文基本不变,才使得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承传至今。如现在孩子上的语文课,有人认为语和文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两码事。“语”是指我们的日常用语,“文”是指我们写文章的文字。
如果我们对日常用语和写文章的文字不加区分,就会出现一些弊端。我们的日常用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丰富。比如,我在国外生活四年半,再回到中国的时候,有很多词就看不懂了,如“粉丝”“顶”“PK”,这些都是外来语,现今直接用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了。一个人如果不在这儿生活四五年,就听不懂这些。所以,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过四五年就会有很多的词看不懂,再过十年八年,再过上百年上千年,后人再看前人所写的东西,就不知所云,如读天书了,这样就没有办法把智慧承传下去。
中国的古圣先贤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在写文章传达思想、传达经验、传达智慧的时候,采用统一的文言文。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只要后人学了文言文,掌握这种标准化的书写工具,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和孔子、孟子直接交流,古圣先贤的智慧文化就可以承传下去。可以说,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确实不是偶然的,有祖先的智慧在其中。因为我们的汉字,包括文言文,相对于西方的文字而言,它能够保持不变,所以才把智慧承传下来。
而“化”,是指人受教而变化的意思,本义是“教行”。凡是以道业诲人为教,人能接受道业,变化气质,远过迁善,在各个方面都发生若干变革,这个“变革”就称为“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曲调,包括雕塑、建筑等形式,变化人的气质,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总之,就是以文化人。从中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叫有知识没文化。比如,一些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倒背如流,考试的时候答100 分,默写下来,一个字都不错。但是在吃饭的时候,还会把米饭、馒头扔得到处都是,不懂得节约、珍惜粮食。这就叫有知识没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对于我们的行为方式,对于我们的气质,没有产生变化。
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避免的一个倾向,就是不要把它当成知识来学习,认为其与我们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毫不相关。我们现在提倡“学儒”而不仅仅是搞“儒学”。“学儒”和“儒学”的区别何在呢?《中庸》有句话说得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后面还有一个“笃行之”。如果没有“笃行之”,就是搞“儒学”;有“笃行之”,能够知行合一,这就是“学儒”。我们可以想象到孔老夫子带徒弟的目的,他教授生徒并不是希望这些学生能写出长篇大论,评上博士、教授,而是希望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这就是“读书志在圣贤”。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就大不一样了,现在很多人读书志在赚钱。
《论语》有四句话特别重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可以说是儒家的总纲领。我们学儒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求道。而求道的方法和求学的方法有所不同,这个不同何在呢?《老子》说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道的方法,求道的方法,是要减损,所以学道的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不是广学多闻,学得越多越好。而“为学”的目的是求广学多闻,求的知识越多越好。中国的古圣先贤还告诉我们:你知道得再多,只要你有知就会有所不知。整个世界的知识是一,你只要有知的,那一定有不知的。怎样才能够达到无所不知呢?那就是求无知,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
我们用镜子来作比喻,镜子里面什么都没有,所以“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外国人来了会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来了会现中国人的相。为什么它能够现所有人的相呢?就是因为镜子本身没有图像,这就叫无知,而这个无知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和志于学的文化、求知的文化有所不同,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是求智慧的文化,而智慧是本自具足的。正如《大学》所讲的:“明明德。”“明德”,就是我们本有的一种智慧明德。
“游于艺”,游者,泳也。《尔雅·释水》讲:“潜行为泳。”所以“游于艺”的“游”,不是游戏的意思,它跟游泳的“游”意思相仿,是指潜入水底,代表深入。深层次的才叫“游”。比如,我们学一门技艺,学到一定深度,就可以和道相通。古人讲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数,你学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可以达到对道的了知。
我们看古代一些词句,比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等。为什么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呢?因为我们三日不读圣贤书,自私自利的习气就产生了。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和人交往的时候就处处成障,面目可憎。很多人说,我活得很好啊,为什么要成圣成贤呢?因为圣贤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得道之人就是圣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人,只不过我们现在迷惑颠倒,从圣人变成了凡夫。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有知耻之心。我们看这个“耻”字,正体字的“恥”字,是一个“耳”加上一个“心”,“耻,辱也,从心、耳声”,它是“辱”的意思,你看到这个字就知道什么叫“耻”了。每当我们听闻别人说自己的过失而心生惭愧,其外在表现就是面红耳赤。所以孟子特别强调了“耻”字。他说:“耻之于人大矣!”一个人有羞耻心,这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呢?“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如果有了羞耻心,你就能够改过自新,“知耻近乎勇”,后成为圣人、贤人。而一个人把羞耻心丢掉了,那就会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在四篇家训之中,对这句话进行了发挥。他说:“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人。“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他们为什么可以成为百世师表,到今天人们不分种族、不分国籍还愿意向他们学习,一提起他们还非常地尊敬?而我们自己呢,却是一身瓦裂。“瓦裂”,是指陶制的器皿,但是这个陶制的器皿却破碎了,结果是一文不值。“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也。”过分地沉溺于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满足,偷偷地做着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天一天地堕落为禽兽,非但不知不觉,反而还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由此可知,圣贤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并不是圣贤人一个错误都不犯,而是他能够知过、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什么比改过更大的善了。
《礼记》有句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鹦鹉能学人讲话,但它也不过是一只飞鸟而已。猩猩智力很高,也会学人讲话,但它也不离禽兽之身。现在的人不懂用礼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堕落成会讲话的衣冠禽兽了吗?所以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生起知耻之心;学习经典,就要对照经典来改过自新。
什么叫会读书呢?古人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也就是说,如果你读《论语》,在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读了《论语》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论语》就是未曾读。读《论语》不是为了中举人、中进士,而是教导人识义理,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
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这才是读书。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精神。在讲话中强调:“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个人抓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 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