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

書城自編碼: 349044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中国]涂卫群
國際書號(ISBN): 9787544766890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2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售價:NT$ 335.0
公开的密谋
《 公开的密谋 》

售價:NT$ 330.0
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第三版)
《 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第三版) 》

售價:NT$ 829.0
超能团队:提高团队绩效的30个工具   [英]帕梅拉·汉密尔顿
《 超能团队:提高团队绩效的30个工具 [英]帕梅拉·汉密尔顿 》

售價:NT$ 386.0
渡鸦的文化史
《 渡鸦的文化史 》

售價:NT$ 442.0
韦伯政治著作选
《 韦伯政治著作选 》

售價:NT$ 442.0
世界园林艺术史:500年经典绘画中的园林全书
《 世界园林艺术史:500年经典绘画中的园林全书 》

售價:NT$ 2229.0
觉醒(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新作,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
《 觉醒(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新作,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 》

售價:NT$ 223.0

編輯推薦:
这部普鲁斯特学术史,着重评介了一个世纪以来不同时期里具有代表性的普学学者和他们的论文论著,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降几位具有引领学界潮流的大学者兼普学家(德勒兹、巴尔特、热奈特、孔帕农等)的研究,在他们身后聚集了众多追随者,形成了两大重要普学学派:新批评和生成批评。此外,众多学者从多重角度展开了对《追忆似水年华》的研究,并在普鲁斯特研究领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不断出版的文集则显示着普鲁斯特研究此起彼伏的演进过程,以及普学领域群星灿烂的景观。
其次,着眼于在与众多普学学者的对话中,展现作品本身的特性:对法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对所处时代文化和当下生活的充分吸纳与转化,以写作超越和走出自我,小说家和而不同的审美观,以及普鲁斯特的文学观与百年来的普学的密切关系。
简言之,普学研究显示出《追寻》作为一部集法国文学与文化之大成、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的独到之处。
內容簡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追寻逝去的时光》出版于20世纪初,从那时开始便有了对普鲁斯特作品的阅读、批评、研究。《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分两编。*编以时间为线索, 对一个世纪以来的普鲁斯特作品批评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学派、学者,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与尽力客观的评价;第二编在*编的基础上,针对普学中的一些关键性主题展开讨论,既注意贯通不同年代、不同学派的批评家对同一主题的理解与阐释,亦弥补*编中不可避免地留下的关于相关主题研究的一些空缺,并提出作者对该主题的看法。
關於作者:
涂卫群 北京大学、巴黎三大硕士,纽约州立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著有《普鲁斯特评传》(1999)、《从普鲁斯特出发》(2001)、《眼光的交织:在曹雪芹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之间》(2014),译有雷蒙?费德曼《致相关者》(2000)、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2006)等,编选《椴花茶中的时光》(周克希译,2019)。
目錄
绪论
第一编 普鲁斯特学术史
第一章 小说的出版与作者去世后的反响
第一节 曲折的出版过程及最初的评价
第二节 《致敬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1923)
第二章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
第一节 雅克?理维埃: 《追寻》早年知音
第二节 风格研究: 施皮策《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风格》(1928)
第三节 阿尔诺?当蒂约、夏尔?布隆代尔的心理学批评
第三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相对沉寂与重新发现
第一节 萨缪尔?贝克特《普鲁斯特》(1931)
第二节 道格拉斯?W.奥尔登《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其法语批评家》(1940)
第三节 40年代普鲁斯特批评的转机与新进展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 新一轮出版与相关批评
第一节 《让?桑特伊》(1952)、《驳圣伯夫》(1954)的发现与出版
第二节 伽里玛出版社七星文库丛书本新版《追寻》(1954)
第三节 让?鲁塞《形式与含义》中的一章《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1962)
第四节 普鲁斯特遗稿的逐步发现与普学两大学派:新批评与生成批评
第五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新批评对《追寻》的文本与写作阐释
第一节 相得益彰的普学与新批评
第二节 吉尔?德勒兹的《普鲁斯特与符号》(1964、1970、1976)
第三节 罗兰?巴尔特对普鲁斯特写作的研究
第四节 热拉尔?热奈特的《追寻》研究与其叙述学
第五节 让皮埃尔?里夏尔、塞尔日?杜布罗夫斯基的普鲁斯特研究
第六节 让伊夫?塔迪埃《普鲁斯特和小说》(1971、1986、2003)
第七节 新批评眼中的普学
第八节 对普学中新批评的质疑与新批评 的贡献
第六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世纪之交: 生成批评对普鲁斯特写作过程的研究
第一节 生成批评译名释义及生成批评由来
第二节 生成批评研究对象
第三节 从文本生成到文化生成研究
第四节 普鲁斯特研究中心(研究组)的成立
第五节 普鲁斯特手稿的誊录与出版
第六节 生成批评奠基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成果 (克洛迪娜?凯马尔、贝尔纳?布兰、吉川一义)
第七节 手稿新发现: 娜塔丽?莫里亚克版《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87)
第八节 弗朗索瓦兹?勒里什的生成研究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新一轮出版与各类其他研究
第一节 新一轮出版(19841989)与所引发的有关手稿出版的论辩
第二节 互文性、文化生成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
第三节 后现代批评: 玛格丽特?格雷《后现代普鲁斯特》(1992)
第四节 孔帕农论巴尔特的普鲁斯特:《普鲁斯特和我》(1994)
第五节 普鲁斯特研究新方向国际研讨会(1997会议,2000、2001文集)
第八章 21世纪的普鲁斯特研究
第一节 米莱伊?纳图莱尔的普鲁斯特研究、巴黎三大普鲁斯特研究中心与马塞尔?普
鲁斯特及贡布雷友人会
第二节 娜塔丽?莫里亚克?戴耶的普鲁斯特手稿研究与普鲁斯特研究组的活动
第三节 安娜?西蒙: 普鲁斯特与感性思维及普鲁斯特轴心网站
第四节 孔帕农在法兰西公学院主持的普鲁斯特课程与研讨会(20062011)
第五节 从《去斯万家那边》发表百年纪念(2013)看普学进展(文集、电台节目、课程、研讨会等)
第九章 中国普学
第一节 1949年前的普学: 初兴
第二节 19491979年: 沉寂
第三节 19801999年: 复苏与蓬勃发展
第四节 21世纪: 走向成熟
第五节 新世纪普鲁斯特作品重译与接受研究
第二编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
第一章 《追寻》的理性建构与感性基础: 普鲁斯特与法国文学传统
第一节 普鲁斯特与法国古典主义传统
第二节 进入《追寻》的19世纪法国作家
第三节 《追寻》的理性建构与感性基础
第二章 瞬间永恒普鲁斯特小说的时间观
第一节 对《追寻》的时间研究
第二节 瞬间永恒: 支撑时间巨厦的小水滴
第三节 《草地上的午餐》: 文学艺术作品与具有永恒生命的青草
第三章 回忆录、自传与小说: 普鲁斯特如何由叙述人称我而及大我之境
第一节 体裁之辨: 作为叙述人称的我
第二节 心灵的间歇性或作为幻象的我: 普鲁斯特与传统哲学及宗教对我的思考
第三节 解构《追寻》: 混淆体裁与消解主体
第四节 普鲁斯特的取舍: 以叙述人称我而及大我之境
第四章 碎片、对立与有机整体 普鲁斯特和而不同的审美观
第一节 对普鲁斯特碎片化写作之研究的局限
第二节 碎片化的现实与文学的解决
第三节 异文化艺术碎片的作用
第四节 普鲁斯特和而不同的审美观
第五节 文学写作拓展眼光、会通文化的作用
第五章 普鲁斯特与其时代
第一节 不断拓展的《追寻》思想史、文化生成研究
第二节 美好时代的文化氛围: 普鲁斯特和而不同的审美观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三节 与作者一同成长的作品: 时代与社会的镜子
第六章 普鲁斯特的文学观与百年普学
第一节 普鲁斯特的双重自我论、对叙事技巧的探索与新批评
第二节 普鲁斯特的风格论、其手稿的陆续发现与生成批评
第三节 穿越时空的旅行: 《追寻》与互文性及文化生成研究
第四节 文学与真正的生活: 作为哲学与伦理学研究范例的《追寻》
第五节 普鲁斯特的作品接受观:以作品本身塑造其未来的读者
结语
附录
重要文献
一、 西文
二、 中文
附录二 人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附录三 书、报、刊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一、 普鲁斯特作品
二、 其他作品
內容試閱
绪论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生活于19和20世纪之交,他的作品《追寻逝去的时光》(以下简称《追寻》)出版于20世纪初,从那时开始便有了普鲁斯特作品的阅读、批评与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普鲁斯特作品的影响不断扩大,作者本人渐渐走向经典作家之列,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他的作品的评论与研究性作品,这些形成了普学: 第一期以普学[全称普鲁斯特研究(tudes proustiennes)]为题的刊物出版于1973年。
我们这里所谓的学术史研究,主要指两方面的工作,对应于本卷的前后两编: 第一编以时间为线索(不排除某些难以避免的时序错位: 前瞻或回溯),对一个世纪以来的普鲁斯特作品批评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及学派、学者及其成果进行介绍和力所能及的客观评价。第二编在第一编的基础上围绕几个比较重要的主题展开讨论,既注意贯通不同年代、不同学派的批评家对同一主题的理解与阐释,亦弥补第一编中不可避免地留下的关于相关主题研究的一些空缺,并提出我个人对该主题的看法。我认为,一部好的学术史,既应当全面充分展现前人杰出的研究成果,亦应展示著者个人对作品本身的独特理解,以及在与前人(包括作家和批评家)的对话中展示著者对该领域研究可能的贡献。
与本卷的姊妹篇《普鲁斯特研究文集》相呼应,我们的研究对象重点涵盖自普鲁斯特完成小说初稿(1912)寻找出版商得到最初的负面评价,至2013年规模空前的《去斯万家那边》发表百年纪念这段时间内出版的普学论文著作。不过在一些章节里,对于之后(确切地说,直至本卷交稿之际的2019年初)的研究(出版物、研讨会等)也会有所涉及。
要想进入普鲁斯特作品的学术史,首先有必要对普鲁斯特的生活和作品产生的文化环境,他的作品曲折的出版与接受历程有一个初步认识。
普鲁斯特主要生活于19和20世纪之交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可以说他一前一后经历了两场战争: 孕育于普法战争(18701871)巴黎被围食物紧缺期间,出生于巴黎公社失败一个多月之后;在写作《追寻》期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战争结束四年后去世。幸好在两场战争之间,法国经历了四十多年相对和平富足、文化艺术繁荣兴盛的年代,史称美好时代。
19世纪的法国,广泛吸取人类文明成果(从西方到东方、从远古到现代),诞生于20世纪初的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寻》,是在十分开放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会通之作,它向着多重解释敞开,并经历了较长时间才得到广泛接受。乔治?普莱(Georges Poulet, 19021991)在其《人类时间研究》的第十八章《普鲁斯特》中关于《追寻》写道: 书中的一切都以唤起记忆的形式安排,因而整部书是一只无比巨大的共鸣箱,在其中不仅可以分辨出一位个体生存的每一阶段及一位独特的天才的超越时间的特质;同时它也以穷源溯流的方式汇聚了法兰西思想的每一阶段,直至其起源。百年阅读与批评显示,普鲁斯特的作品确实如同一只共鸣箱: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作品不仅容纳一部映照出法兰西思想从起源开始的每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史,同时容纳一部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流和影响的艺术史,从而批评家可以将其与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建立联系。
普鲁斯特除留下长篇巨著《追寻》外,其生前发表的作品还包括随笔集《快乐与时日》(1896)、译作《亚眠圣经》(1904)和《芝麻与百合》(1906)(均为约翰?拉斯金著)、《仿作与杂集》(1919),以及身后出版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让?桑特伊》(1952)、散文及评论集《驳圣伯夫》(1954)等。
《追寻》的出版与接受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初版的诞生(19131927)历时14年。这一出版经历,再加上七卷作品的后三卷在小说家去世后出版(小说属于未完成之作),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末,小说又经历了两次重新修订出版。从其出版至今,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并不断创造自己的诠释者。这同时是对作家普鲁斯特和其留下的所有文字材料不断发现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他的通信集、放弃的作品和与《追寻》直接相关的普鲁斯特遗产(笔记本、草稿本、打字稿、校样等)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陆续出版。普鲁斯特的作品在时间中不断丰富,为批评家全面理解小说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伴随这一出版过程和批评家的多方阐释,作品的声誉不断扩大。
众所周知,20世纪是一个文学理论蓬勃发展的世纪。就普鲁斯特作品批评研究的历程而言,《追寻》正是在同各种理论相遇的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承认,并成为法国文化与文学的象征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经典文库。从作品首版问世到21世纪初,对作品的研究视角不断变化伴随着不同时期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主导文化思潮和文学理论的演变,作品不同的侧面因而得以揭示。
从作品陆续出版至40年代末,批评家着重揭示小说在探索人的心理方面的贡献。50年代初研究人员从作家手稿中发掘出两部普鲁斯特生前放弃了的作品《让?桑特伊》《驳圣伯夫》,对《追寻》新一轮阅读起到极大促进作用。《驳圣伯夫》与传统批评和新批评之争密切相关: 新批评的对立面传统批评恰恰由19世纪著名批评家圣伯夫所开创。普学中的新批评家将作品视为自足的结构,从更为内在(文学性)的角度探索《追寻》在小说写作技巧方面的贡献。70年代末,伴随着对普鲁斯特遗产的挖掘而兴起的生成批评,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引导读者进入普鲁斯特小说加工厂从对手稿的分析探索小说的起源与生成过程。80年代末生成批评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从文本生成延伸至文化生成: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曾经被新批评排斥在外的文本产生的文化环境,《追寻》与19和20世纪之交的法国文学、艺术、哲学和政治等的关系成为多部重要普学著作的研究对象。八九十年代文学研究中伦理问题的回归,又使得一些哲学家将《追寻》作为哲学和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本。
《追寻》成为多位法国理论家深为关注的作品,他们借助这部作品发展自己的思想,乃至一套文学研究的方法。思想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作品驳杂,在社会学、符号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均颇有建树,《追寻》是他反复阅读和评论的作品,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他发表数篇普学论文,如《普鲁斯特与名字》(1967)、《一重研究想法》(1971)、《成型了》(1979),对不同时期普学关注的问题具有引领作用。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51995)以多次增订的一本《普鲁斯特与符号》(1964、1970、1973)影响了包括巴尔特在内的众多普学家。热拉尔?热奈特(Grard Genette, 19302018)曾经风靡一时的叙述学建立在对《追寻》的细读《叙事话语》(1972)基础上。巴尔特的学生安托万?孔帕农(Antoine Compagnon, 1950 ),试图超越新批评重文本,忽略文本产生的文化环境的弊端,以影响深广的《两个世纪之间的普鲁斯特》(1989)将文化生成研究引入普学。2006年他入选法兰西公学院(Collge de France),在那里主持了一系列课程与研讨会,从《普鲁斯特:文学的记忆》(20062007),到《普鲁斯特的种种道德》(20072008),再到2013年纪念《去斯万家那边》出版百年之际开设的《1913年的普鲁斯特》,直到20182019年度开设《文论家普鲁斯特》课程,与此同时,主办与主持普鲁斯特学术研讨会,主编文集,撰写文章等,近三十年来在引导普鲁斯特研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追寻》与批评家之间存在着某种积极的互动关系。与19世纪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不同,普鲁斯特的小说被视为20世纪小说革新的代表作。批评不可避免地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基础上,在阅读《追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批评家,潜移默化受到作品,特别是作家的文学观的影响。同时,那些杰出的批评家以他们承前启后不断更新的阐释确保作品生命的延续。对于作品与批评之间这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让伊夫?塔迪埃(Jean-Yves Tadi,1936 )在他主持出版的伽里玛出版社七星文库丛书本的《追寻》(19871989)总序中做了如下阐释,他指出: 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说,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有歌德,意大利有但丁,法国没有任何作家可以和他们媲美。已出版的关于普鲁斯特的著作的数目令人想到,法国现在和将来有马塞尔?普鲁斯特。普鲁斯特成为法国文学的象征。
这部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的酝酿与写作(20122018),是在笔者对普鲁斯特作品比较认真与集中的阅读和研究(始于1993年)近二十年之后。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笔者先后发表论著《普鲁斯特评传》(1999)、《从普鲁斯特出发》(2001)、《眼光的交织: 在曹雪芹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之间》(2014)。可以说,笔者对文学研究(特别是普鲁斯特作品与作品研究)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普鲁斯特所代表的法国文学传统,崇尚明晰、趣味,直觉与思辨并重。这也是笔者在写作这部学术史时的基本学术追求。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